公共关系期末复习资料备课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关系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的工作定义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在一定职业伦理规范的指引下,为谋取有关公众的理解和合作而从事的一种交流、沟通、劝说活动。
公共关系工作定义包含的组成部分
第一,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一个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
第二,公共关系活动的客体是公众。
第三,公共关系活动是一种交流、沟通、劝说过程。
第四,接受职业伦理规范的约束。
公共关系的特征:
以公众为对象、以美誉为目标、以互惠为原则、以长远为方针、以真诚为信条、以沟通为手段
公共关系学的应用部分:
1、如何确定公共关系目标。
2、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
3、如何制定工作程序和工作计划
4、如何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沟通、劝说活动。
5、如何评价活动结果。
6、如何筹划公关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公共关系机构的建设。
公共关系学的学科性质:
1、公共关系具有管理职能,公共关系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因此公共关系学是管理学的一部分;
2、公共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组织行为,因而公共关系学是组织行为学的分支学科;
3、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公共关系过程是一个交流、沟通、劝说过程,所以公共关系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应用领域。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渊源、兴起与发展
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标志性事件)
(一)第一阶段:导入引进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
1982年深圳酒店第一个建立公关部门、
1983年广州白天鹅宾馆和花园酒店建立公关部门、
1984年9月,我国国有企业的第一家公关部——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公关部正式成立。
1989年,广东电视台以一些宾馆的公关活动为题材,拍摄并播出了第一部反映公共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电视剧《公关小姐》。
(二)第二阶段: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1985年,深圳大学传播系率先设立国内第一个公关专业(专科);
1986年,我国第一个公关研究会在广州中山大学成立;
1986年11月6日,大陆第一个省市级公关组织——上海公关协会在北京成立。(三)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
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关协会(CIPRA)成立,
1994年,中山大学开办第一个公关本科专业。
公关教育逐渐成熟,主要体现为专业建设形成多层格局、教材建设呈现创新和升华、师资队伍已形成专业梯队、课程设置更好地符合培养目标。
公共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
1、民主政治取代封建专制政治是公共关系发展的政治前提。
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为公共关系行业提供了必须土壤。
3、包括互联网在内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可称“关系技术”——的飞速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共关系提供了技术手段。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在美国首先发端的原因
1、相对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有其自身特点。
2、美国是个多民族移民国家,国民中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与群体观念。
3、美国南北战争后,北方的工业经济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置于同一政府有效管理下,国内市场体系发育比较健全。
公共关系的创始人艾维·李与伯内斯
艾维·李时期是现代公共关系职业化的开始。“清垃圾运动”和艾维李是这一时期公关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代表人物。1903年,艾维李在美国在开办了第一家正式的宣传顾问事务所,首创了公关这一专业职业,标志着现代公关职业化的开始。1906年,艾维李向新闻界发表了著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则宣言》,阐明了企业管理的“门户开放原则”,指出了公关的任务与原则。他的信条是“公众必须被告知”,提出“说真话、讲实情”的主张,他被称为“公共关系职业的先驱者”、“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真正建立起公共关系系统理论、使公关成为科学的是爱德华伯内斯,他被称为“现代公关的先驱”。1923年,爱德华伯内斯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公共关系学专著《舆论明鉴》,书中阐述了“公共关系咨询”的概念。这是第一部研究公共关系理论的专著,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使得“第一个里程碑”。这个时期的核心思想是“投工众所好”,强调投其所好和宣传引导公众舆论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双向沟通式公共关系”比艾维李时期的“单向传播式的公共关系”前进了大大一步。
公共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特点
1、公共关系自身的职业化、行业化。
2、公共关系在理论上的规范化、国际化。
3、公共关系活动主体的多元化。
4、公共关系正从以短期效应模式走向因关系管理为目标的战略发展模式。
第四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公共关系的三个构成要素:
一、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运行及其关系联接
2、社会组织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精神
组织的形象是指它在运行过程中显现的、在公众心目中形成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它既指组织的外观形象,又涵盖了它的内在精神。
外观形象指组织在实现工作目标时所展示的各种象征系统——如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
话语风格、服务规范、企业标识、产品设计以至厂房造型和制服选择等——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组织在运行中可以通过各种象征系统来显现自己的价值指向、职业道德水准、待人处事的基本行为准则等内精神。
3、公共关系的的工作目标
①当社会组织的形象发生非良性或恶化变化时,尽可能地促使它朝相反的方向转化,至少要阻止它继续恶化的势头;
②当社会组织的形象产生良性变化时,保持它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把它引向深入;
③在社会组织的形象比较模糊时,尽可能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良好形象。
4、社会组织的代言人:公众人物
二、公众
1、公众的基本特性:公众的同质性、公众的相关性、公众的特定性、公众的可变性
2、公众的分类
①公众的横向分类:
内部公众——组织内部的所有人员
政府及各政府管理部门公众——对组织行使管理监督职能的政府及其管理部门
顾客公众——组织所经营的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群体
事件性公众——由某突发性事件、天灾、人祸而形成的公众
媒体公众——专事向社会传播信息、沟通意义、劝说态度的组织
社区公众——社会组织所在地方方面面的组织和公众群体
同行公众——属于同一行业的组织或业主
②公众的纵向分类
潜在公众——即组织尚未与之发生关联的群体或组织
自在公众——已与组织发生关联、已具若干意识但尚未联成自觉群体的公众
知晓公众——对共同问题已经构成群体性的自觉意识的公众
行动公众——不仅已经知晓到问题的存在而且正在准备或已经采取行动的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