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技术状态的完好标准
设备技术状态的完好标准和评定方法

设备技术状态的完好标准和评定方法
正书
【期刊名称】《设备管理与维修》
【年(卷),期】1990(000)011
【摘要】一、什么是设备的技术状态设备的技术状态是指设备根据不同的用途和
加工工艺的要求,设计制造时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和各种特性指标,如工作精度、性能、运动参数、能源消耗、安全环保装置等所处的状态。
二、设备技术状态的完好标准设备完好是指设备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在使用设备中达到下列3条基本要求者为
完好设备。
1.设备性能良好。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正书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7
【相关文献】
1.飞机场机械动力设备完好率评定标准
2.机械动力设备完好率评定方法探析
3.机械动力设备完好率评定方法探析
4.机械动力设备完好率评定标准
5.农用机器技术状
态完好的标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设备完好率

设备完好分级标准及设备完好率的计算设备完好标准是设备处于完好技术状态的检查根据,也是计算设备完好率的基础与前提。
要准确核算设备完好率,设备管理员就必须首先制定自己企业各种生产设备的完好标准,设备完好标准是衡量设备质量的唯一依据,也是梁场设备管理的基本依据。
梁场考核设备的完好率,规定了一、级别:①一级完好设备,②二级完好设备,③不完好设备二、项目标准1、基础一级:基础稳固,无腐蚀、倾斜、裂缝,连接牢靠,无松动断裂和脱落现象二级:基础稳固,无腐蚀、倾斜、裂缝,连接牢靠,无松动断裂和脱落现象不完好:有腐蚀、倾斜、裂缝、松动、断裂和脱落现象2、结构一级:结构完整,零部件齐全,磨损、腐蚀和变形均在允许范围内二级:结构、零部件基本完整齐全,虽有部门缺陷但不影响安全运行不完好:不完整齐全,并已影响安全运行3、润滑一级:润滑良好,没有油、水、气等介质的跑、冒、滴、漏现象二级:润滑基本完好,无严重跑、冒、滴、漏现象不完好:有严重跑、冒、滴、漏现象4、计量仪表和防护装置一级:计量仪表灵敏可靠,安全防护装置齐全二级:主要计量仪表和安全防护装置齐全可靠不完好:不齐全可靠5、设备精度和运行效能一级:运行正常,设备精度达到公称能力,即原出厂技术要求二级:运行正常,设备精度能符合工艺技术要求不完好:运行已不正常,不能满足工艺技术要求注:五个项目中只要有一项出现不完好设备状况,则为不完好设备。
三、设备完好率的定义:完好的生产设备在全部生产设备中的比重,它是反映企业设备技术状况和评价设备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总台数/生产设备总台数×100%=[(一级完好设备数十二级完好设备数)/生产设备总台数]×100%公式中的设备总台数包括在用、停用、封存的设备。
四、设备的定义:是生产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机械和装置的总称。
梁场内有关设备的购置、使用、维护、修理、改进、更新、调拨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就是设备管理。
机电设备完好标准

机电设备完好标准一、引言。
机电设备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
因此,制定机电设备完好标准对于保障设备正常运转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重要性。
1. 保障生产安全,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地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引发的事故。
2. 提高生产效率,完好的机电设备可以保持稳定的生产状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制定完好标准并严格执行,可以有效延长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设备更换成本。
三、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内容。
1. 设备外观检查,包括设备表面是否有损坏、生锈、变形等情况,设备外壳是否完好,设备标识是否清晰等。
2. 设备电气系统检查,包括设备电缆、接线端子、断路器、保险丝、开关等是否完好,电气接地是否良好等。
3. 设备机械系统检查,包括设备传动系统、轴承、齿轮、链条、皮带等是否有松动、磨损、断裂等情况。
4. 设备润滑系统检查,包括设备润滑油是否充足、润滑部位是否正常运转、润滑系统是否存在漏油现象等。
5. 设备运行状态检查,包括设备启动、运行、停止是否正常,设备噪音、振动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等。
四、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执行。
1. 制定完好标准,根据不同设备的特点和使用环境,制定相应的机电设备完好标准,明确各项检查内容和标准要求。
2. 定期检查维护,建立健全的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3.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一旦发现设备存在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排查和处理,避免因小问题引发大故障。
4. 做好记录和归档,对每次机电设备的检查维护情况进行记录和归档,为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和分析提供依据。
五、结语。
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严格执行完好标准,才能确保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化工企业各种设备完好标准

化工企业各种设备完好标准1. 引言在化工企业中,各种设备的完好与否对生产运营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合理制定和实施设备的完好标准可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确保生产质量和员工安全。
本文将介绍化工企业常见的各种设备完好标准,包括设备维护与保养、检修和检查等方面的要求。
2. 设备完好标准的重要性设备的完好标准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时的各项参数和性能指标达到一定的要求。
它不仅关系到设备的稳定运行和寿命,还与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
2.1 提高生产效率设备完好标准的存在可以指导运营管理人员对设备进行有效的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存在的问题,减少设备的故障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2.2 降低事故风险设备完好标准要求设备操作人员遵守操作规程,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减少操作失误可能引发的事故。
同时,定期的设备检修和检查也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设备安全隐患,降低事故风险。
2.3 确保生产质量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性能指标的达标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
合格的设备完好标准可以降低产品缺陷率,减少质量问题引起的损失。
2.4 保障员工安全设备完好标准要求设备有完善的安全保护装置,员工操作设备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的安全事故。
3. 设备完好标准的制定制定化工企业设备完好标准需要综合考虑设备的特点、工艺要求、环境条件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
以下是制定设备完好标准的一般步骤:3.1 确定设备性能指标根据设备的种类和用途,确定设备的性能指标,包括设备的工作效率、输出能力、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3.2 设备维护与保养要求制定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要求,包括对设备的定期检查、清洁、润滑、更换易损件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 设备检修要求制定设备的检修要求,包括对设备进行计划性的检修,以排除设备的故障和隐患,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4 操作规程和培训要求制定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培训要求,明确设备操作人员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减少操作失误。
设备技术状态鉴定

设备技术状态的评价是指把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性能、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及有关技术质量标准与设备原给定值作比较,并用定量表示的方法反映其磨损程度的大小,以此为依据分析存在的差异,以提高设备技术状态的管理水平。
这里主要讨论设备整机技术状态的评价方法,常用的有:①设备完好状态的评定;②设备综合精度的评定;③设备工程能力指数的评定。
上述的三种评定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设备技术状态,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可以根据管理的目的个别采用,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复合评价。
1.设备完好状态的评定设备技术状态标准,可分为设备工作能力标准(绝对标准)和设备技术状态完好标准(相对标准)。
设备的工作能力包括功能和参数,如精度、性能、粗糙度、功率、效率、速度、出力等的允许范围以及精度指数和工程能力指数等,这些反映在规定的设备技术条件中。
设备的技术条件是考核设备设计、制造质量的绝对标准,并在设备完工检验合格后,载人设备出厂精度检验单和说明书中。
设备技术状态完好标准则是为了统计考核设备在使用中的情况,如设备的精度、性能与完好状态、设备加工产品的质量以及设备管理维修的效果而制定的。
设备完好状态的评定就是基于设备技术状态完好标准的评价。
目前,各行业已对各类设备制订出具体的完好标准。
(1)设备技术状态的完好标准的基本要求①设备性能良好:机械设备精度、性能能满足相应水平产品的生产工艺要求;动力设备功能达到原设计或法定运行标准;运转无超温、超压和其他超额定负荷现象。
②设备运转正常:零部件齐全,磨损、蚀耗程度不超过规定技术标准;操纵和控制系统,计量仪器、仪表、液压、气压、润滑和冷却系统,工作正常可靠。
③消耗原材料、燃料、油料、动能等正常,基本无漏油、漏水、漏气(汽)、漏电现象,外表清洁整齐。
④设备的安全防护、制动、联锁装置齐全,性能可靠。
对完好设备作出定量分析和评价的具体标准,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上述要求结合设备特点制定,作为各行业检查设备完好的统一尺度。
机电设备完好标准

机电设备完好标准
机电设备是现代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完好标准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安全生产。
因此,制定并严格执行机电设备完好标准对于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维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设备的实际情况和生产需求。
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对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使用环境、维护周期等进行全面分析,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同时,还需要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确保制定的标准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其次,执行机电设备完好标准需要全面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生产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的责任人和管理人员,确保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对设备完好标准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只有做到全面执行,才能真正保障设备的完好运行。
另外,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维护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维护工作包括定期检查设备的各项指标、保养设备的关键部件、及时处理
设备的故障等内容。
维护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确保设
备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
同时,还需要建立设备维护
记录,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为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维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完善标准,加强执行,做好维
护工作,才能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为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希望生产单位能够高度重视机电设备完好标准的工作,不断提
高设备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设备完好率、泄漏率标准及计算

设备完好率、泄漏率标准及计算目录设备完好率及完好标准 (2)一、设备完好率的定义: (2)二、计算公式: (2)设备泄漏率及完好标准 (2)一、密封点分类和统计范围: (2)二、密封点完好标准: (3)三、动、静密封检验标准: (4)设备完好率及完好标准一、设备完好率的定义:完好的生产设备在全部生产设备中的比重,它是反映企业设备技术状况和评价设备管理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计算公式:①设备完好率=完好设备总台数÷生产设备总台数×100%=[(一级完好设备数加二级完好设备数)÷生产设备总台数]×100%公式中的设备总台数包括在用、停用、封存的设备。
②设备完好标准是设备管理的基本依据。
③设备完好标准是设备处于完好技术状态的检查根据,也是计算设备完好率的基础与前提。
设备泄漏率及完好标准一、密封点分类和统计范围:1、动密封:各种机电设备(包括机床)的连续运动、旋转和住复、的两个部件之间的密封,属于动密封。
如压缩机轴,泵轴,各种釜类旋转轴等的密封均属动密封。
2、静密封:设备(包括机床)和厂内采暖设备、及其附属管线和附件,在运行过程中两个没有相对运动的部件之间的密封属于静密封。
如:①设备管线上的法兰、各种阀门、丝堵、活接头;②机泵设备上的油标、附属管线;③电气设备的变压器、油开关、电缆头;④仪表孔板、调节阀、附属引线;以及其他设备的结合部位均属静密封。
二、密封点完好标准:1、动密封点的统计标准:一对连续运动、旋转或往复、两个部件之间的密封算一个动密封点。
2、静密封点的统计标准:一个静密封点接合处,算一个静密封点。
如:一对法兰,不论其规格大小,均算一个密封点。
一个阀门一般算四个密封点,如阀门后有丝堵或阀后紧接放空,则应各多算一点。
一个丝扣活接头,算三个密封点。
特别部位如连接法兰的螺栓孔与设备内部是连通的,除了接合面算一个密封点外,有几个螺栓孔应加几个密封点。
3、泄漏点的统计标准:有一处泄漏,就算一个泄漏点,不论是密封点或因焊缝裂纹、砂眼、腐蚀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泄漏,均作泄漏点统计。
设备技术状态鉴定

设备技术状态的评价是指把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性能、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及有关技术质量标准与设备原给定值作比较,并用定量表示的方法反映其磨损程度的大小,以此为依据分析存在的差异,以提高设备技术状态的管理水平。
这里主要讨论设备整机技术状态的评价方法,常用的有:①设备完好状态的评定;②设备综合精度的评定;③设备工程能力指数的评定。
上述的三种评定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设备技术状态,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可以根据管理的目的个别采用,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方法进行复合评价。
1.设备完好状态的评定设备技术状态标准,可分为设备工作能力标准(绝对标准)和设备技术状态完好标准(相对标准)。
设备的工作能力包括功能和参数,如精度、性能、粗糙度、功率、效率、速度、出力等的允许范围以及精度指数和工程能力指数等,这些反映在规定的设备技术条件中。
设备的技术条件是考核设备设计、制造质量的绝对标准,并在设备完工检验合格后,载人设备出厂精度检验单和说明书中。
设备技术状态完好标准则是为了统计考核设备在使用中的情况,如设备的精度、性能与完好状态、设备加工产品的质量以及设备管理维修的效果而制定的。
设备完好状态的评定就是基于设备技术状态完好标准的评价。
目前,各行业已对各类设备制订出具体的完好标准。
(1)设备技术状态的完好标准的基本要求①设备性能良好:机械设备精度、性能能满足相应水平产品的生产工艺要求;动力设备功能达到原设计或法定运行标准;运转无超温、超压和其他超额定负荷现象。
②设备运转正常:零部件齐全,磨损、蚀耗程度不超过规定技术标准;操纵和控制系统,计量仪器、仪表、液压、气压、润滑和冷却系统,工作正常可靠。
③消耗原材料、燃料、油料、动能等正常,基本无漏油、漏水、漏气(汽)、漏电现象,外表清洁整齐。
④设备的安全防护、制动、联锁装置齐全,性能可靠。
对完好设备作出定量分析和评价的具体标准,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上述要求结合设备特点制定,作为各行业检查设备完好的统一尺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备技术状态的完好标准一、设备的技术状态设备技术状态是指设备所具有的工作能力,包括性能、精度、效率、运动参数、安全、环境保护、能效等所处的状态及其变化情况。
企业的设备是为满足某种生产对象的工艺要求或为完成工程项目的购置的,其技术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数量、成本和交货期等经济指标能否顺利完成。
设备使用过程中,受到生产性质、加工对象、工作条件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设备原设计制造时所确定的功效不断发生变化而有所降低或劣化。
为延缓劣化过程,预防和减少故障发生,除操作工人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合理使用设备外,必须定期进行设备状态检查,加强对设备使用维护的管理。
二、设备的完好标准和确定原则保持设备完好,是企业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
按操作和使用规程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是的基本条件。
因此,应制定设备的完好标准,为衡量设备技术状态是否良好规定一个合适尺度。
设备的完好标准是分类制定的,以金属切削设备为例,其完好标准包括:(1) 精度、性能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2) 各传动系统运转正常,变速齐全;(3) 各操纵系统动作灵敏可靠;(4) 润滑系统装置齐全,管道完整,油路畅通,油标醒目;(5) 电气系统装置齐全,管线完整,性能灵敏,运行可靠;(6) 滑动部位运行正常,无严重拉、研、碰伤;(7) 机床内外清洁;(8) 基本无漏油、漏水、漏气现象;(9) 零部件完整;安全防护装置齐全。
以上标准中(1)~(6)项为主要项目,其中有一项不合格即为不完好设备。
对于非金属切削设备(如:锻压设备、起重设备、工业炉窑、动力管道、工业泵等)也都有其准。
不论哪类设备的完好标准,在制定时都应遵循以下原则:(1) 设备性能良好,机械设备能稳定地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动力设备的功能达到原设计或规定超温超压等现象;(2)设备运转正常,零部件齐全,安全防护装置良好,磨损、腐蚀程度不超过规定的标准,控仪器、仪表和润滑系统工作正常;(3)原材料、燃料、润滑油、动能等消耗正常,无漏油、漏水、漏气(汽)、漏电现象,外表完好设备的具体标准应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制订。
国家和各工业主管部门通过对主要设备完业的企业可为泄漏率)的考核来了解和考查企业设备的完好状况。
三、完好设备的考核和完好率的计算1.完好设备的考核(1) 完好标准中的主要项目,有一项不合格,该设备即为不完好设备。
(2) 完好标准中的次要项目,有二项不合格,该设备即为不完好设备。
(3)在检查人员离开现场前,能够整改合格的项目,仍算合格,但要作为问题记录。
2.设备检查及完好率计算(1) 车间内部自检应逐台检查,确定完好台数;(2) 设备动力科抽查完好设备台数的百分之十到十五,确定完好设备合格率;(3)完好率的计算①设备完好率②完好设备抽查合格率③抽查完好率折算抽查后完好率=设备完好率×抽查合格率四、单项设备完好标准1.锻压设备完好标准锻压设备类(1~6项为主要项目):(1) 能力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2) 2~10项参照金属切削机床标准执行。
2.起重设备完好标准起重设备类(1-7项为主要项目):(1) 起重和牵引能力能达到设计要求;(2) 各传动系统运转正常,钢丝绳、吊钩符合安全技术规程……(3) 制动装置安全可靠,主要零部件无严重磨损;(4) 操作系统灵敏可靠,调速正常;(5) 主、副梁的下挠上拱、旁弯等变形均不得超过有关技术规定;(6) 电气装置齐全有效,安全装置灵敏可靠;(7) 车轮无严重啃轨现象,与轨道有良好接触;(8) 润滑装置齐全,效果良好,基本无漏油;(9)吊车内外整洁,标牌醒目,零部件齐全。
3.铸造设备完好标准铸造设备类(1-3项为主要项目):(1) 性能良好,能力能满足工艺要求;(2) 设备运转正常,操作控制系统完整可靠;(3) 电气、安全、防护、防尘装置齐全有效……;(4)设备内外清洁整齐,零部件及各滑动面无严重磨损;(5) 基本无漏水、漏油、漏气、漏砂现象;(6)润滑装置齐全,效果良好。
4.工业锅炉设备完好标准(1) 出力基本达到原设计要求和领导部门批准的标准……(2) 炉壳、炉筒、炉胆、炉管等部位,无严重腐蚀:(3) 电气、安全装置齐全完好,管路畅通,水位计、压力表、安全阀灵敏可靠;(4) 主要附机、附件、计量仪器仪表齐全完整,运转良好,指示准确;(5) 各控制阀门装置齐全,动作灵敏可靠;(6) 传动和供水系统操作灵敏可靠;(7)主、附机外观整洁、润滑良好;(8)基本无漏水、漏油、漏气现象。
5.动能设备完好标准动能设备类(1)~(5)项为主要项目:(1) 出力基本达到原设计要求;(2) 各传动系统运转正常,各滑动面无严重锈蚀、磨损;(3)电器和控制系统、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计等装置齐全,灵敏可靠;(4) 无超温、超压现象,基本无漏水、漏油、漏气现象;(5) 润滑装置齐全,管道完整,油路畅通,油标醒目,油质符合要求;(6)附机和零件部件齐全,内外整洁。
6.电气设备完好标准电气设备类(1)~(3)项为主要项目:(1) 各主要技术性能达到原出厂标准,或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2) 操作和控制系统装置齐全,灵敏可靠;(3) 设备运行良好,绝缘强度及安全防护装置应符合电气安全规程;(4) 设备的通信、散热和冷却系统齐全完整,效能良好;(5) 设备内外整洁,润滑良好;(6)无漏油、漏电、漏水现象。
7.工业炉窑设备完好标准工业炉窑类(1)~(4)项为主要项目:(1) 能力基本达到原设计要求,满足生产工艺要求;(2) 操作、燃烧和控制系统装置齐全,灵敏可靠;(3) 电气及安全装置齐全完整,效能良好;(4) 箱体、炉壳、砌砖体等部件无严重烧蚀和裂缝;(5) 传动系统运转正常,润滑良好;(6)设备内外整洁,无漏油、漏水、漏气。
设备事故管理制度责任编辑1.目的作用设备事故是对生产力的破坏,它直接妨碍生产的正常进行,由于设备事故会造成停产、减少产量、损坏财产、人身伤亡,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企业要注意加强防范,对于已经发生的设备事故要做好分析总结,吸取教训。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2.管理职责设备事故管理是全员的管理,同时也是全过程的管理。
因此,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都要高度重视,严格执行设备各项规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在事故发生之后,应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做好相关工作。
3.设备事故的级别划分企业所发生的设备事故,按其损坏程度对生产造成损失的大小和修理费用多少可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级别,即特大设备事故、重大设备事故、大设备事故、一般设备事故和小设备事故。
其划分标准如下:3.1 凡达到下列情况之一为特大设备事故:3.1.1 设备修复费达到20万元及以上。
3.1.2 减产损失费达到50万元及以上。
3.1.3 凡因设备发生事故,直接导致人员死亡。
3.2 凡达到下列情况之一,为重大设备事故:3.2.1 设备事故损失费(设备修复费和减产损失费)在15万元及以上。
3.2.2 设备事故的修复费(设备损坏严重无法修复的以该设备的现值计算)在3万元及以上。
3.2.3 主要生产设备发生事故使生产系统停机16小时以上。
3.2.4 动能设备发生事故,使动能供应突然中断,不论中断时间长短,只要造成主要生产车间系统生产中断或生产设备损坏严重,或达到上述三个条件中任何一条。
3.2.5 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因事故造成设备本身不能正常继续维护使用。
3.2.6 凡设备发生事故,直接引起火灾、水灾、爆炸、建筑物倒塌,或使人中毒、重伤。
3.3 凡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大设备事故:3.3.1 设备事故损失费(设备修复费和减产损失费)在5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
3.3.2..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在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3.3.3 主要生产设备发生事故,使联动机组或生产系统停产8小时以上,16小时以下。
3.4 凡达到下列之一者为一般设备事故:3.4.1 设备事故损失费(设备修复费减产损失费)在5万元以下。
3.4.2 设备事故的设备修复费在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
3.4.3 主要生产设备发生事故,使联动机组或生产系统停产4小时以上,8小时以下。
3.4.4 动力(电器)设备发生事故,使动力供应中断停产30分钟以上者。
3.5 下列情况为小设备事故:3.5.1 设备发生故障使主机停产5分钟以上,4小时以下者。
3.5.2 不足一般设备事故条件者,均为小设备事故。
3.6 下列情况,不列为设备事故:3.6.1 因生产工艺造成的停产(设备未损坏)。
3.6.2 因设备技术状况不好而安排的临时检修。
3.6.3 凡计划检修和“点检”发现问题而安排的检修。
3.6.4 生产过程中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正常动作和安全件损坏使生产中断者。
3.6.5 生产线上建(构)筑物因使用长久,自然损坏危及生产或迫使停产者。
3.6.6 生产工具损坏。
使生产中断者。
3.6.7 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设备损坏,使生产中断者。
4.设备事故管理中的有关事项4.1 设备事故的分级管理全厂由设备科归口管理,车间由设备组归口管理,对设备事故的管理,应做到数据完整,报表齐全,并按规定时间上报。
4.2 事故处理的原则设备事故的处理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者末受到处理,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未得到落实不放过。
4.3 应注意防范事故隐患事故隐患的存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事故管理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就必须铲除一切事故隐患,方能防止事故重演。
4.3.1 设备操作中的隐患。
这主要是违反设备的操作规程所进行的各种违章作业,如超负荷运行、冒险作业、不按程序使用等。
4.3.2 维护保养中的隐患。
在维护方面主要还是操作人员日常工作中“三好、四会”没有到位;保养方面主要是润滑不良,日渐成疾。
4.3.3 检查修理中的隐患。
主要反映在设备故障检查技术差,一些小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长期积累成大问题;再就是修理的质量差,仍然留有安全隐患的根苗;另外就是为了抢生产任务,设备带病运行,长期失修引发事故。
4.3.4 设备制造中的隐患。
由于设计不合理或者制造材质不合要求,也有在合理时,用了质量差的备件,这些都是设备内在的隐患问题。
4.3.5 其他隐患因素。
比如环境因素及操作者疏忽等等。
4.4 事故损失计算对事故造成损失进行统计计算,设备事故的损失包括修复费及减产损失,其计算方法如下:4.4.1 修复费:包括新换的备品、备件、材料及人工费等,如设备完全损坏,则按该设备的现值计算。
4.4.2 减产损失费:事故直接影响生产的时间×单位小时计划产量×每吨产品的利税。
5.设备事故报告和分析规定5.1 设备事故的报告5.1.1 设备发生特大、重大和大设备事故,要保护现场,立即报告车间设备组和设备主任,设备组在30分钟内报告设备科和主管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