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生物利用度

第3节 生物利用度
第3节 生物利用度

第3节生物利用度

由药物疗效及医疗事故引起的关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考虑

泼尼松片不同生产厂生产剂量相同的片剂,一家有效,另一家无效。进行崩解度试验,两种片剂均未超过6分钟,符合质量标准,后经溶出速率测定发现,临床上有效片剂药物溶出一半所需的时间是3-6分钟,而无效片需50-150分钟。

苯妥英钠胶囊澳大利亚发生的中毒事件,是由于生产厂家将赋形剂从原来的硫酸钙改为乳糖,药物吸收增加,使苯妥英纳血药浓度超过了安全浓度引起中毒。

一、生物利用度基本概念

1.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即包含EBA(extent of bioavalability)和RBA(rate of bioavalability)。

2.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至少需要AUC Cmax Tmax三个指标。因为药效是吸收量和吸收速率的函数,两种制剂仅仅吸收量相同尚不能保证具有生物等效性,因为吸收速率可能不一样,吸收快起效快。

3.有关其他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lability)——将同一药物经静脉注射和血管外给药进行比较,并假定静脉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为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lability)——在同一给药途径下,对同种药物不同制剂进行比较。

生物相利用度(biophasic availability)——药物进入体循环,从而引发药理效应的利用度。

吸收前生物利用度(perabsorption bioavailability)——药物在局部未吸收前的利用度,如皮肤、眼科用药,对于局部用药,系统生物利用度高意味着全身吸收中毒。

4.关于等效的概念

化学等效——指用数量和疗效都相同的主药,制成同样剂型的符合现行法定标准的制剂。

生物等效——指一个人用同一方案给药,使用化学等效之制剂后,将获得相同的生物利用度。

治疗等效——指同一个人,用同一方案给药,使用化学等效之制剂后,可获得相同的治疗效果。

药剂等效——指用数量和疗效都相同的主药,制成同样剂型的药剂,符合同一最新法定标准。

三、生物利用度测定的实际意义

需要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的药物种类1.在临床观察中,没有可比的治疗作用药物。2. 经生物等效对照研究表明不是生物等效的药物3.治疗指数低的药物。4.在治疗中,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的药物。

5. 具有下列理化特征的药物:(1)活性成分或某些结构(如多晶型)在水中溶解度低(2)活性成分的溶解速度低(3)粒度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影响(4)赋形剂在制剂中占比例较大

四、生物利用度测定及实验方法

1.药代动力学方法----血药浓度法

是生物利用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受试者分别给予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后,测定血药浓度,估算生物利用度。

药代动力学法—尿药数据法如果药物大部分经尿排泄,而且药物在尿中的累积排泄量与药物吸收总量的比值保持不变,则可用药物在尿中排泄的数据估算生物利用度。因为影响因素较多,新药研究开发中很少使用尿药数据法,只有当不能用血药浓度法时才采用该法。

尿药数据法的优点,除不必取血样外,尿中的药物浓度比血药浓度高,且尿中无蛋白质等成分对药物分析方法的干扰。尿药数据法需要收集七个半衰期以上的尿样,有时也可测定尿中代谢产物的排泄量,评价生物利用度。

药代动力学方法—举例

举例:联苯双酯为五味子丙素合成类似物。本品可降低血清丙谷转氨酶,用于慢性迁移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大鼠灌胃不同剂量联苯双酯(100-1000mg.kg-1),用HPLC未能在血清、血浆中测出本品。大鼠灌胃3H-联苯双酯50mg.kg –1后1h,在血浆中测得放射性,12h达高峰,随后放射性缓慢消失。因而可推测口服联苯双酯有明显的首过效应。2.药理效应法

1)为什么采用药理效应法进行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①中药体内过程研究中成分的复杂性及检测灵敏度问题

②临床治疗最终关心的问题是药物的疗效而不是药物的浓度。近年来,人们在中药药动学研究的同时更多地进行

了药效动力学的研究,发现有些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相关。如粉防己的降呀及血管外周阻力降低等作用在所有时间均与血药浓度相关;但也有不少药物被发现药效相对于血药浓度常常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或者不与血药浓度有关。③有些中药复方目前尚未找到可测成分。

2)药理效应法进行生物利用度的测定的具体方法

①以药物的作用强度对剂量作图得量效关系曲线

②在一适当剂量下,观察不同时间药理作用强度得时效曲线,时效曲线纵轴上的作用强度在量效关系曲线上可找

到该作用强度对应的剂量,该剂量即为―相对生物相药物浓度‖从而绘制―相对生物相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③将―相对生物相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纵轴上各―相对生物相药物浓度‖分别除以给药剂量则得相当于单位剂量下

的―相对生物相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称为―剂量标准化曲线‖,该曲线性质完全类同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④按剂量标准化曲线下面积比值求算生物利用度。

3.体外法—溶出度试验

五、影响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1 药剂学因素

(1) 剂型盐酸黄连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肌肉注射吸收差,在体内很难达到有效抗菌浓度。盐酸黄连素是季胺盐结构,难以透过肠壁吸收,因而口服后能在肠内形成高浓度。而可治疗肠道感染。

―牛黄解毒片‖和―牛黄解毒丸(蜜丸)‖的释放度比较试验证明,蜜丸的释放度比片剂慢2-3倍,将―牛黄解毒丸(蜜丸)‖这类毒性小、刺激性低的清热解毒或治疗急症的药物,从蜜丸剂型改为其他崩解快的剂型,对提高吸收度和增强疗效是很有益的。

(2)理化性质减小中药粉末粒径,可更多地击破细胞壁加速有效成分的溶解,又可增大与胃、肠黏膜的接触面积,对提高中药的生物有效性是有益。有些中药如石膏、冰片、雄黄、磁石、朱砂、滑石等可将其粒子控制在10um以下,促进溶解和吸收。

(3)辅料①亲水性赋形剂疏水性药物与亲水性赋形剂混合,可提高药物的亲水性,增大溶解度,但应通过实验优选赋形剂的种类和用量,如:CMC-Na不宜用作甘草锌的助悬剂。②疏水性赋形剂疏水性赋形剂的加入,可使接触角增大,甚至不被水湿润,从而延缓制剂的崩解和药物溶解。如中药蜡丸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③表面活性剂适宜的表面活性剂能改善疏水性药物的溶出度④黏合剂黏合剂的用量和品种会直接影响到制剂的崩解情况和药物的释放与吸收。如:蜜丸、片剂。

(4)制剂工艺①成型工艺―苏冰滴丸‖是由苏合香油和冰片和载体PEG6000制的固体分散体。葛根黄豆苷元固体

分散体的生物利用度是市售黄豆苷元胶囊5倍之多。②干燥方法方法选用不当,会影响制剂的崩解和药物的释放。

2. 生物因素1)胃肠道胃排空血流量肠道菌丛(2)食物(3)生理条件(4)首过效应(5)药物相互作用

六、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研究实例

例1—“双黄连”注射剂与气雾剂人体生物利用度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两者的生物利用度,研制―双黄连‖气雾剂,扩大临床应用范围。

实验方法:人体血药浓度法身体健康志愿受试者10人,年龄20-35岁,体重50-75kg,分为两组,每组5人。

静注组:20ml×2(含黄芩苷总量338mg,绿原酸总量159.74mg)以1:1比例与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静脉滴注。

气雾剂组:4ml×3(含量同上)

给药后分别按时取样,血样在室温静置30min,离心10min,取血清0.5ml,加甲醇5ml,充分振摇10min,离心除蛋白,放置60min,取上清液置紫外分光光度计276nm,327nm处测定吸收度。

指标成分:黄芩苷、绿原酸

黄芩苷、绿原酸线性关系考察

血中回收率试验

结论:1.静脉注射剂与气雾剂的AUC 、Cmax无显著性差异(P>0.05)。双黄连气雾剂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是88.53%、89。85%。从实验数据上分析,气雾剂可代替注射剂。2.血药浓度实测结果波动较大。可能与个体差异和中药成分在人体中的代谢教为复杂有关。

例2—中药配伍对血清阿魏酸临床生物利用度

目的:研究中药配伍对方剂吸收入人体内成分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方法:健康自愿者一次口服川芎汤(1g/kg),川芎芍药汤(2g/kg,两药之比1:1)、冠心2号汤(3g/kg,其中川芎为0.5g/kg)后,用建立的HPLC法测定吸收入血中的阿魏酸AUC,比较AUC值。

结果:3组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均为双峰现象。与川芎汤的AUC(15734.88±7737.97ng/min.ml)比较,川芎芍药汤的AUC(5717.92 ±6124.63 ng/min.ml)值明显降低,而冠心2号汤(川芎的剂量仅为川芎汤50%)中的AUC(8072.00 ±4424.31 ng/min.ml)相对不低。

结论:冠心2号汤中药不影响阿魏酸的生物利用度,而川芎芍药汤则影响。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集锦)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基于药物的溶解度及膜通透性对所有药物进行科学分类的系统,共分成4类: 高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Ⅰ类) 、低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Ⅱ类)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和低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Ⅳ类) 。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核酸、多糖、皂苷类药物等,多为基因工程药物或传统中药中水溶性活性成分。 某些水溶性的药物,药物极性太强,油水分配系数太低,反而导致药物不利于吸收,而且药物肠道不稳定,因此在提高该类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 1. 极性或亲水性药物由于油水分配系数低或跨膜扩散能力差而不能有效地分配到小肠壁细胞膜,吸收差,可加入过量反离子与该药物合用,从而可以形成亲脂性较强的离子对而促进吸收; 2. 如果由于药物分子结构中氢键数目较多导致透膜速率下降时,可加入促渗剂改善膜渗透性; 3. 制备磷脂复合物解决某些药物生物度差的方法之一。可改变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亲水药物制成复合物后大都亲脂性增强,且磷脂复合物在水中可分散成极小的囊泡结构利于透过生物膜。例如苦参素 4. 制备脂质体,利用脂质体也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降解。 5. 制备自乳化给药系统,例如山地明口服自乳化给药系统,药剂微乳史上的成功案例。 6. 制备口服纳米粒给药系统,利用纳米粒子的效应,直接被细胞膜胞饮或吞噬,通过生物膜而被吸收。一些大分子多肽类物同样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和易失活降解的情况例如胰岛素,有将其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报道,可以借鉴一下。 7. 制剂学方法:将该类药物做成片剂后包裹肠溶衣,避免或大大降低肠道

菌群或酶对主要的水解破坏。 8. 化学修饰,如制备前体药物 参考文献 吴诚,王玲,丽宏.提高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进展,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4):298 贺然,国琴,琳.玻璃微球法制备胰岛素脂质体的研究,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提高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进展 吴诚,王玲,丽宏 [摘要]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多为基因工程药物或传统中药中水溶性活性成分,近年来该类药物发展迅速,但由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临床上往往需要注射给药,开发此类药物的口服制剂是近年来药剂学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综述了改善此类药物口服吸收的方法,包括利用化学修饰、载体主动转运吸收、吸收促进剂、微粒给药系统、生物黏附给药系统和酶抑制剂等方法。部分药物通过此类方法已经成功进入临床试验,个别药物已经上市。 [关键词]口服生物利用度; 难透膜水溶性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 前言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system,BCS) 是基于药物的溶解度及膜通透性对所有药物进行科学分类的系统[1]。共分成4类: 高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Ⅰ类) 、低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Ⅱ类)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 和低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Ⅳ类) 。其中溶解性和溶解度非同一概念,高溶解性指一种药物的最高剂量可以溶解在250 ml 或者更少的水溶液中

第3节 生物利用度

第3节生物利用度 由药物疗效及医疗事故引起的关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考虑 泼尼松片不同生产厂生产剂量相同的片剂,一家有效,另一家无效。进行崩解度试验,两种片剂均未超过6分钟,符合质量标准,后经溶出速率测定发现,临床上有效片剂药物溶出一半所需的时间是3-6分钟,而无效片需50-150分钟。 苯妥英钠胶囊澳大利亚发生的中毒事件,是由于生产厂家将赋形剂从原来的硫酸钙改为乳糖,药物吸收增加,使苯妥英纳血药浓度超过了安全浓度引起中毒。 一、生物利用度基本概念 1.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程度和速度。即包含EBA(extent of bioavalability)和RBA(rate of bioavalability)。 2.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评价至少需要AUC Cmax Tmax三个指标。因为药效是吸收量和吸收速率的函数,两种制剂仅仅吸收量相同尚不能保证具有生物等效性,因为吸收速率可能不一样,吸收快起效快。 3.有关其他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lability)——将同一药物经静脉注射和血管外给药进行比较,并假定静脉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为100%。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lability)——在同一给药途径下,对同种药物不同制剂进行比较。 生物相利用度(biophasic availability)——药物进入体循环,从而引发药理效应的利用度。 吸收前生物利用度(perabsorption bioavailability)——药物在局部未吸收前的利用度,如皮肤、眼科用药,对于局部用药,系统生物利用度高意味着全身吸收中毒。 4.关于等效的概念 化学等效——指用数量和疗效都相同的主药,制成同样剂型的符合现行法定标准的制剂。 生物等效——指一个人用同一方案给药,使用化学等效之制剂后,将获得相同的生物利用度。 治疗等效——指同一个人,用同一方案给药,使用化学等效之制剂后,可获得相同的治疗效果。 药剂等效——指用数量和疗效都相同的主药,制成同样剂型的药剂,符合同一最新法定标准。 三、生物利用度测定的实际意义 需要进行生物利用度试验的药物种类1.在临床观察中,没有可比的治疗作用药物。2. 经生物等效对照研究表明不是生物等效的药物3.治疗指数低的药物。4.在治疗中,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的药物。 5. 具有下列理化特征的药物:(1)活性成分或某些结构(如多晶型)在水中溶解度低(2)活性成分的溶解速度低(3)粒度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有影响(4)赋形剂在制剂中占比例较大 四、生物利用度测定及实验方法 1.药代动力学方法----血药浓度法 是生物利用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受试者分别给予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后,测定血药浓度,估算生物利用度。 药代动力学法—尿药数据法如果药物大部分经尿排泄,而且药物在尿中的累积排泄量与药物吸收总量的比值保持不变,则可用药物在尿中排泄的数据估算生物利用度。因为影响因素较多,新药研究开发中很少使用尿药数据法,只有当不能用血药浓度法时才采用该法。 尿药数据法的优点,除不必取血样外,尿中的药物浓度比血药浓度高,且尿中无蛋白质等成分对药物分析方法的干扰。尿药数据法需要收集七个半衰期以上的尿样,有时也可测定尿中代谢产物的排泄量,评价生物利用度。 药代动力学方法—举例 举例:联苯双酯为五味子丙素合成类似物。本品可降低血清丙谷转氨酶,用于慢性迁移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大鼠灌胃不同剂量联苯双酯(100-1000mg.kg-1),用HPLC未能在血清、血浆中测出本品。大鼠灌胃3H-联苯双酯50mg.kg –1后1h,在血浆中测得放射性,12h达高峰,随后放射性缓慢消失。因而可推测口服联苯双酯有明显的首过效应。2.药理效应法 1)为什么采用药理效应法进行生物利用度的测定 ①中药体内过程研究中成分的复杂性及检测灵敏度问题 ②临床治疗最终关心的问题是药物的疗效而不是药物的浓度。近年来,人们在中药药动学研究的同时更多地进行 了药效动力学的研究,发现有些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血药浓度相关。如粉防己的降呀及血管外周阻力降低等作用在所有时间均与血药浓度相关;但也有不少药物被发现药效相对于血药浓度常常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或者不与血药浓度有关。③有些中药复方目前尚未找到可测成分。 2)药理效应法进行生物利用度的测定的具体方法

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的研究

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6-07-29T16:23:14.5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作者:蒋兴黄芳 [导读] 带电荷的粒子,如花青素,单独与粘液吸附不能进入细胞,除非被胆汁盐覆盖或形成混合胶束,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蒋兴黄芳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江苏南京 211198)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运用广泛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高血压、抗肥胖病、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通过消化吸收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1]。然而,低生物利用度已成为其作为药物或保健品的障碍,低生物利用度在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包括消化、吸收、分布、代谢阶段,而受分子结构影响最强,本文着重阐述了生物利用度在消化方面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酶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371-02 糖尿病的流行使人们关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并建立对餐后高血糖的解决策略,在此背景下,黄酮类化合物可延迟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在消化阶段抑制碳水化合物相关酶的活性,在上消化道,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都是碳水化合物在人类消化阶段的关键酶,α-淀粉酶是由唾液腺、胰腺分泌,可快速将淀粉消化为单糖;α-葡萄糖苷酶由小肠上皮细胞分泌,可催化二糖主要是蔗糖和麦芽糖及其他低聚糖水解为单糖[2]。一些多酚类物质尤其是黄酮,可通过在黄酮类结构进行羟基化、甲基化、糖基化、酯化等抑制这些酶的活性,从而推迟葡萄糖的吸收。体内研究确认了黄酮类化合物与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影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人类饮食研究表明,通过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时会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 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与脂肪酶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进一步影响生物利用度[3]。胰脂肪酶在食用富含脂肪饮食后对三酰基甘油的消化吸收具有重要作用,膳食脂肪只有在被脂肪酶水解后才能被吸收,胰脂肪酶具有50%~70%的解脂活性,而胃脂肪酶只有10%~30%的解脂活性。有报道说多酚类物质通过抑制脂肪酶作用而抗肥胖,事实上一些富含多酚类的植物提取物对脂肪酶并没有抑制作用。由黄酮类化合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可知,其有稳定乳剂的作用,这确保了必要化合物不与脂肪区分开来并从细胞漂走,并且允许渗透入粘液层,因此,更多的膳食油可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因为在高脂饮食后在胶束区增加了胆汁盐的分泌。 黄酮类化合物与蛋白质与蛋白水解酶的相互作用,也是研究最多的方面,这不仅降低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也降低蛋白质自身的价值。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影响蛋白的亲和力,当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上增加羟基数量、甲基化、增加双键等都可改变黄酮类化合物与蛋白的亲和力。当黄酮类化合物与食物蛋白结合时,其抗氧化作用降低,这与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是一个道理,因为酶本身就是蛋白质,因此,在运用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抗肥胖病或抗糖尿病时必须注意高蛋白饮食可降低其功效这个问题。 对于肠道粘液层,是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的缺失环节,有两种方式可增加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黄酮苷去糖基化是其在肠道吸收前的重要一步,另一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的成功策略是增加其亲水性,可通微乳、卵磷脂络合、聚乙烯吡咯烷酮分散等方式增加其亲水性。关于粘液层粒子的渗透性研究表明,由胆汁盐所致的表面负电荷对于粒子穿过粘液层至关重要,带电荷的粒子,如花青素,单独与粘液吸附不能进入细胞,除非被胆汁盐覆盖或形成混合胶束,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由上可知,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消化酶、食物相互作用,通过抑制其活性延迟葡萄糖的吸收;与食物蛋白相互作用降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而与淀粉、脂肪相互作用则达到相反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黄酮类化合物若有较高的水溶性可增加体内在肠道的吸收,尽管体外实验的结果相反,这可能是因为粘液层的存在组织了疏水化合物扩散到细胞。 【参考文献】 [1]张玉梅.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度[J].国外医学.2001;2. [2] Hemalatha P,Bomzan DP, Sathyendra Rao BV, Sreerama YN.Distribution of phenolic antioxidants in whole and milled fractions of quinoa and their inhibitory effects on α-amylaseand α-glucosidase activities.Food Chem.2016 May 15;199:330. [3] Jo YH,Kim SB,Liu Q,Lee JW.Benzylated andprenylatedflavonoidsfrom the root barks of Cudrania tricuspidata withpancreaticlipaseinhibitory activity.Bioorg Med Chem Lett.2015 Sep.

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总分:3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21,分数:21.00) 1.用尿药法来测定生物等效性时,集尿时间为 ?A.5个半衰期 ?B.7个半衰期 ?C.9个半衰期 ?D.11个半衰期 ?E.13个半衰期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2.公式F=[(Xu∞)T/(Xu∞)iv]×100%为 ?A.血药法测定药物的绝对生物利用度 ?B.血药法测定药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C.尿药法测定药物的绝对生物利用度 ?D.尿药法测定药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E.血药法测定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3.精密度考察结果用RSD表示,在生物样品测定时RSD应小于 ?A.20% ?B.15% ?C.10% ?D.5% ?E.2%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 4.生物等效性研究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为克服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通常采用双周期的交叉实验?B.两个周期间为洗净期 ?C.洗净期要大于药物4~5个半衰期 ?D.半衰期小的药物间隔一周 ?E.实验前应禁食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5.两种制剂AUC比值在多少范围内可认为生物等效 ?A.70%~130% ?B.70%~145% ?C.80%~120% ?D.90%~110% ?E.100%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6.为迅速达到血浆峰值,可采取下列哪一个措施 ?A.每次用药量加倍

?B.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而后按其原来的间隔时间给予原剂量 ?D.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E.每次用药量减半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 7.关于生物利用度的描述,哪一条是正确的 ?A.所有制剂,必须进行生物利用度检查 ?B.生物利用度越高越好 ?C.生物利用度越低越好 ?D.生物利用度应相对固定,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医疗应用?E.生物利用度与疗效无关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 8.研究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有 ?A.血药浓度法 ?B.尿药速率法 ?C.尿药亏量法 ?D.药理效应法 ?E.均可 (分数:1.00) A. B. C. D.

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的研究

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方法的研究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是运用广泛的多酚类物质,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包括抗 氧化、抗高血压、抗肥胖病、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通过消化吸收改善人们 的身体素质[1]。然而,低生物利用度已成为其作为药物或保健品的障碍,低生物 利用度在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包括消化、吸收、分布、代谢阶段,而受分子结 构影响最强,本文着重阐述了生物利用度在消化方面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酶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371-02 糖尿病的流行使人们关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并建立对餐后高血糖的解决策略,在此背景下,黄酮类化合物可延迟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在消化阶段抑制碳水 化合物相关酶的活性,在上消化道,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都是碳水化合物在 人类消化阶段的关键酶,α-淀粉酶是由唾液腺、胰腺分泌,可快速将淀粉消化为 单糖;α-葡萄糖苷酶由小肠上皮细胞分泌,可催化二糖主要是蔗糖和麦芽糖及其 他低聚糖水解为单糖[2]。一些多酚类物质尤其是黄酮,可通过在黄酮类结构进行 羟基化、甲基化、糖基化、酯化等抑制这些酶的活性,从而推迟葡萄糖的吸收。 体内研究确认了黄酮类化合物与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影响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 物利用度,人类饮食研究表明,通过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时会增加黄酮类 化合物的吸收。 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与脂肪酶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进一步影 响生物利用度[3]。胰脂肪酶在食用富含脂肪饮食后对三酰基甘油的消化吸收具有 重要作用,膳食脂肪只有在被脂肪酶水解后才能被吸收,胰脂肪酶具有50%~70%的解脂活性,而胃脂肪酶只有10%~30%的解脂活性。有报道说多酚类物质通过 抑制脂肪酶作用而抗肥胖,事实上一些富含多酚类的植物提取物对脂肪酶并没有 抑制作用。由黄酮类化合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可知,其有稳定乳剂的作用,这确保 了必要化合物不与脂肪区分开来并从细胞漂走,并且允许渗透入粘液层,因此, 更多的膳食油可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吸收,因为在高脂饮食后在胶束区增加了胆 汁盐的分泌。 黄酮类化合物与蛋白质与蛋白水解酶的相互作用,也是研究最多的方面,这 不仅降低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同时也降低蛋白质自身的价值。黄酮类 化合物主要影响蛋白的亲和力,当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上增加羟基数量、甲基化、增加双键等都可改变黄酮类化合物与蛋白的亲和力。当黄酮类化合物与食物蛋白 结合时,其抗氧化作用降低,这与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是一个道理,因为酶本身就是蛋白质,因此,在运用黄酮类化合物作为抗肥胖病或抗糖尿病时 必须注意高蛋白饮食可降低其功效这个问题。 对于肠道粘液层,是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利用度的缺失环节,有两种方式 可增加黄酮类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黄酮苷去糖基化是其在肠道吸收前的重要一步,另一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利用度的成功策略是增加其亲水性,可通微乳、卵磷脂络合、聚乙烯吡咯烷酮分散等方式增加其亲水性。关于粘液层粒子的渗透 性研究表明,由胆汁盐所致的表面负电荷对于粒子穿过粘液层至关重要,带电荷 的粒子,如花青素,单独与粘液吸附不能进入细胞,除非被胆汁盐覆盖或形成混 合胶束,不过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由上可知,黄酮类化合物可与消化酶、食物相互作用,通过抑制其活性延迟

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摘要: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特别归纳了提高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关键词:生物利用度口服药物前体药物微粒给药系统 1、概述 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人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生物利用度是反映所给药物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比例,它描述口服药物由胃肠道吸收,及经过肝脏而到达体循环血液中的药量占口服剂量的百分比。口服给药是临床给药尤其是长期用药的首选给药途径。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不仅导致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血药浓度波动大,同时增加生产成本,增大机体毒性的可能性。由于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药剂学性质各异,所以导致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也呈多样化。随着高通量筛选和组合化学的发展,通常大部分有活性的化合物都属于难溶性化合物,其中40%以上的候选药物由于生物药剂学性质不佳而在药物开发研制过程中失败。FDA 工业指南(1997)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及膜通透性将所有药物分成4 类(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iopharmaceut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BCS)①高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②低溶解性和高透膜性;③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④低溶解性和低透膜性。其中①类无生物利用度问题,易于制成口服制剂;④类最难输送,应采用其他给药途径。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采用各种制剂手段提高②③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影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主要因素即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药物透过肠粘膜吸收、药物在肠壁代谢及外向性载体转运等方面。【1】 ①药物的理化特性:立体化学结构(包括手性)、进入细胞膜的比例、分子量、分子体积、pKa、溶解度、渗透性、亲水亲脂性、化合物稳定性、分配系数、剂型特性(如崩解时限、溶出速率) 及一些工艺条件等。 ②胃肠道环境和解剖生理状态:胃肠道内液体的作用( 肠pH 值、胆汁的影响、淋巴液流量等) ,药物在胃肠道内的转运情况( 小肠上皮细胞中各种特异性转运系统和多药耐药性(MDR)、p-糖蛋白等) ,吸收部位的表面积与局部血流,药物代谢的影响,肠道菌株等。 ③其他因素:病理状态、基因差异、个体差异、种族差异、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饮食、营养的相互作用等。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较复杂,随药物和受试动物种属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红游素、经氮节青霉素、茶碱、阿司匹林、水杨酸等适当增大饮水量可以明显提高生物利用度, 而氮节青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地高辛等药物的口服吸收受饮水量影响不大。在空腹条件下如果一次服药饮水量超过500ml , 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反而降低。例如, 盐酸丙氧芬、甲磺胺心定、甲灭酸等。可能由于在空腹时水量过大、引起胃空速率太快, 肠蠕动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停留}山可太短,使药物吸收不完全【2】。由于不同的口服药物在人体内吸收代谢的部位、方式不同,运动对其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也不同。高强度运动能降低大部分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3】。 提高口服药物生物利用的的方法 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低下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3种:1、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率较少。2、药物的胃肠道黏膜渗透性较差。3、药物在体内快速消除。基于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较少导致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低下的改进方法主要围绕在增加药物的表面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或两种手段联合应用等方法上,如传统的成盐、增加增溶剂、助溶剂等方法。除此之外,通过改变难溶性药物的分子结构,选用合适的载体和制剂技术改善其理化性质,提高其与胃肠道黏膜的亲和性和透过性等,也是改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有效途径,如近代发展起来的超

人体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研究2012

人体生物利用度及 生物等效性研究
药物代谢与药动学实验室 2012.11.2 王雪丁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
| 概念:指药物从某制剂吸收进入全身血循环
的速度和程度
| 意义: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
选择给药途径的依据之一
| 分类
绝对生物利用度(F) 相对生物利用度( 相对 物利用度 Fr)
2

绝对生物利用度(F)
| 指血管外给药后,吸收进入血循环的药物量
占所给予的药物总量(静脉给药的药物暴露 量 的 例 其表示为 量)的比例,其表示为:
绝对生物利用度(F) = AUC血管外 AUC静脉注射
3

相对生物利用度(FR)
| 指血管外途径给予的两种制剂按剂量校正后
(等剂量使用?) 二者吸收进入血循环的 (等剂量使用?),二者吸收进入血循环的 药物量之 药物量之比
受试制剂的AUC 相对生物利用度(Fr) = 参比制剂的AUC
4

二、生物利用度试验需具备的条件
生物利用度试验是在人体进行的,因此,根 据我国药品GCP的精神和规定的人体临床试验要求 进行。
5

三、生物利用度试验与临床研究的相关性
(一)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物利用度与 物等效性
| 生物利用度:以药物的血药浓度及药时曲线下面
积为基础,它反映了药物吸收的程度与速度,许 多药物的疗效与毒性往往与血药浓度有关。
6

(整理集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整理集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基于药物的溶解度及膜通透性对所有药物进行科学分类的系统,共分成4类: 高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Ⅰ类) 、低溶解性和高透膜性( Ⅱ类)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 和低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Ⅳ类) 。 高溶解性和低透膜性( Ⅲ类)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多肽、核酸、多糖、皂苷类药物等,多为基因工程药物或传统中药中水溶性活性成分。 某些水溶性的药物,药物极性太强,油水分配系数太低,反而导致药物不利于吸收,而且药物肠道不稳定,因此在提高该类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 1. 极性或亲水性药物由于油水分配系数低或跨膜扩散能力差而不能有效地分配到小肠壁细胞膜,吸收差,可加入过量反离子与该药物合用,从而可以形成亲脂性较强的离子对而促进吸收; 2. 如果由于药物分子结构中氢键数目较多导致透膜速率下降时,可加入促渗剂改善膜渗透性; 3. 制备磷脂复合物解决某些药物生物度差的方法之一。可改变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亲水药物制成复合物后大都亲脂性增强,且磷脂复合物在水中可分散成极小的囊泡结构利于透过生物膜。例如苦参素 4. 制备脂质体,利用脂质体也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降解。 5. 制备自乳化给药系统,例如山地明口服自乳化给药系统,药剂微乳史上的成功案例。 6. 制备口服纳米粒给药系统,利用纳米粒子的效应,直接被细胞膜胞饮或吞噬,通过生物膜而被吸收。一些大分子多肽类物同样存在生物利用度低和易失活降解的情况例如胰岛素,有将其制成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报道,可以借鉴一下。 7. 制剂学方法:将该类药物做成片剂后包裹肠溶衣,避免或大大降低肠道菌群或酶对主要的水解破坏。 8. 化学修饰,如制备前体药物 参考文献 吴诚,王玲,刘丽宏.提高难透膜水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方法研究进展,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4):298 贺然,刘国琴,李琳.玻璃微球法制备胰岛素脂质体的研究,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与生物利用度

药物制剂的生物等效性与生物利用度 单次口服给药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评价指标—— 达峰时间:t max 峰浓度:C max C-t曲线下面积:AUC C max 1.生物利用度(BA) 生物利用程度(EBA) 吸收的多少——C-t曲线下面积(AUC) T:试验制剂 R:参比制剂 iv:静脉注射剂 生物利用速度(RBA) 吸收的快慢——达峰时间(t max) 2.生物等效性(BE) (1)如果含有相同活性物质的两种药品药剂学等效或药剂学可替代,并且它们在相同的摩尔剂量下给药后,生物利用度(速度和程度)落在预定的可接受限度内,则被认为生物等效。设置这些限度以保证不同制剂中药物的体内行为相当,即两种制剂具有相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评价参数:AUC、t max、C max 等效标准 AUC:80.00%~125.00% 3.药学等效性 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互为药学等效。具有药学等效性的药物制剂间互称为药学等效剂。 4.普通剂型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①建立生物等效性的目的 生物等效性是仿制药品申请的基础。建立生物等效性的目的是证明仿制药品和一个参比药品生物等效,以桥接与参比药品相关的临床前实验和临床试验。仿制药品应当与参比药品的活性物质组成和含量相同,以及药剂学形式相同,并且其与参比药品的生物等效性被适当的生物利用度试验所证明。一个活性物质不同的盐、异构体混合物或络合物被认为是相同的活性物质,除非安全性或有效性差异显著。此外,各

种普通口服药物剂型也被认为药剂学形式相同。 ②适用范围 仅限于化学药物,不适用于活性组分没有被明确定义的中药。 在不能用药物浓度证明生物有效性的情况下,少数例外可能需要药效动力学或临床终点试验。 ③试验设计 标准设计:随机、双周期、双顺序的单剂量交叉试验 备选设计:平行试验、多次给药试验、多剂量试验 ④参比药品与受试药品的要求 参比药品:已经在中国获得上市授权或特别批准进口,且有全面资料。选择基于含量分析和溶出度数据。 受试药品:具有将上市药品的代表性。 ⑤受试者 不少于18名,体重指数19-26kg/m2,健康志愿者(特别情况下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受损者) ⑥采样 在预计的t max附近包括密集的采样点,以可靠地估计暴露峰值,避免C max成为第一个点。 对于普通制剂,无论半衰期多长,周期都不必长于72h。 A:同一种药物制成ABC三种制剂,同等剂量下三种制剂的血药浓度如下图,鉴于A、B、C三种制剂药动学特征分析,正确的是

第十六章 生物利用度

第十六章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 第二节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 一、生物利用度的概念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定义为: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即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对于药物吸收速度的研究在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急性病的用药,而吸收程度的研究在多剂量给药中就更重要,吸收程度也是狭义的生物利用度概念。从难度讲,速度是研究动态过程,较难而程度是研究累积结果。 生物利用度是评价药物,制剂内在质量的一个可靠参数,因为反映了生物等效,也称生物有效度,衡量了在机体内的有效性,而含量标准反映了化学的等效。因而各国药典纷纷规定了一些药物必需做生物利用度试验,它们是: 1.用于防治严重疾病的药品。 2.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很接近的药。 3.难溶性药物。吸收越多越快,血药浓度曲线峰值越高,出现也越早。如: a、快 b、合适 c、太慢、太少,未过到有效浓度。 因此通过峰浓度,达峰时及C-t曲线下面积三项指标评定药物或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是较全面的。 Tmax,Cmax 反映吸收速度,但由于单个时间点,受实验设计的影响,目前建议使用下列指标反映吸收速度: Cmax/AUC =ka(ka/k)F Cmax/AUC 与个体差异无关,与吸收程度无关,其值变化只反映了ka/k的改变,与吸收速率相关。 二、吸收程度 1.定义 iv认为100%吸收,口服给药不可能100%进入血循环,这是因为:

(1) 药物不能100%释放; (2) 胃肠道吸收不完全; (3) 胃肠道代谢; (4) 肝首过作用 ∴F ≠1 一般认为iv 可100%进入体循环,如果药在肺有代谢消除则不能用iv 做100%,则应用动脉注射做为100%入血。 这是因为肺与血循环是串联关系,其它器官是并连(生理药动学模型) F=被测定制剂的指标/iv 相同制剂的指标=绝对生物利用度 F=被测制剂的指标/相同剂量参比标准品的指标=相对生物利用度 (参比标准:相同给药途径,可信产品) 2.指标: (1)血药数据: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面积AUC 做一个指标。 F=AUC po /AUC iv 绝对 F=AUC test /AUC st 相对 (2)尿药数据法,用尿中最终药量多少反映吸收程度 F=(X ∞u )test /(X ∞u )iv 绝对 F=(X ∞u )test /(X ∞u )st 相对 X ∞u 指至少7t 1/2后尿中药量。 三、生物利用度的实验设计 1.参数 t m 、C m 、AUC 是三项基本参数。Tm 用于评价吸收速度。C m 、AUC →F 用于评价程度,要测准AUC ,需测定7t 1/2 AUC 的估算: a 、剪称法:剪下坐标低,称重,换算面积 b 、面积仪:测量 c 、积分法:求得曲线方程,计算AUC d 、梯形法:(最常用) tn to AUC 1/2[(t 1-t 0)(c 0+c 1)+(t 2-t 1)(c 1+c 2)+……] =1/2Σ(t i+1-t i )(c i +c i+1)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 一、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概念及其意义 一、生物利用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的意义 在同一种药物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剂比较时,需要进行制剂生物利用度(bioavail ability)研究和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评价。我国新药审批规范规定在报送新药(包括新制剂)资料时,需要提供生物利用度研究资料和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 生物利用度是衡量药物制剂中主药进入血液循环中速率与程度的一种量度。生物等效性是反映新制剂与其参比制剂生物等效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是以生物利用度研究为基础的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研究项目。所谓等效指一个药品从生物利用度,疗效或已建立的一组标准与另一药品的关系。同一种药物,因制剂不同,甚至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制剂,尽管药物含量相同,也可能因生物利用度差异,产生不同的临床效果,从而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典型的例子有苯妥英钠、尼莫地平、地高辛等。有报道两种符合药典规定的地高辛制剂,峰浓度相差59%,其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也相差55%。可见充分了解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有助于指导药物制剂的研制与生产,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寻求药物无效或中毒的原因,为评价药物处方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依据。因此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已作为考察药品质量标准项目之一。狭义的生物利用度仅考虑药物的吸收程度,而不考虑药物的吸收速率,但这显然是不够合理的。如图11-1显示某药物三种制剂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假如吸收程度相同,可见制剂C血药浓度超过最小中毒浓度,制剂B的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制剂A则是符合要求的制剂。因此除了要考虑药物吸收程度外,还需要考虑药物的吸收速率。 二、生物利用度研究的主要参数 在进行生物利用度研究和生物等效性评价时,主要考虑以下3个参数: ①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②达峰时间(t max); ③峰浓度((C max)。 AUC的大小可以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同一受试者AUC大,表示药物吸收程度大。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就是在同一受试者中比较AU C大小。C max和t max大小可综合反映药物的吸收、分布与消除情况,其它参数如半衰期、平均驻留时间(MRT)和血药浓度也可用作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指标。 三、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血管外途径给药的药物,必须首先到达血液循环,然后才能分布到靶器官或靶组织中发挥药理作用。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众所周知大多数药物只有溶解后才能吸收,这样口服胶囊剂或片剂后,必须经崩解、分散至胃肠体液、药物溶解等过程后,方才被吸收。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有许多影响因素,但可归纳为“制剂因素”和“生理因素”两大类型。制剂因素主要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如粒径、表面积、溶解度、溶解速度和药物的晶型等)、处方中赋形剂的性质与种类、制备工艺、药物剂型、药物是否具有非线性处置特征以及处方中其它相关药物的性质等。生理因素主要包括病人的生理特点,如胃肠的pH、胃肠道活动性、肝功能及肝肠血流灌注情况、胃肠道结构和肠道寄生菌状况、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及病人的饮食习惯和空腹程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