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基础-文字、词汇

合集下载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一、文言字形(一)古今字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②反—返③孰—熟④奉—捧⑤见—现⑥受—授⑦暴—曝⑧知—智⑨内—纳⑩直—值。

(二)异体字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

列举:①泪—涙②崖—崕(三)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

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亡”通“无”②“谬”通“穆”③“责”通“债”。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不”通“否”②“干”通“岸”③“还”通“旋”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③“蚤”通“早”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

列举:①“堕”通“隳”②“被”通“披”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一)实词1.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代汉语》考研辅导——专题1:文字词汇篇

《古代汉语》考研辅导——专题1:文字词汇篇
《资治通鉴》:“陈馀悉三县兵,与齐兵共袭常 山。常山王张耳败,走汉。”
《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 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泽之事,常山王奉头鼠 窜,以归汉王。”
象形字 指示字 会意字 形声字(省声字 省形字) 亦声字
六书 四体二用
眉 泉 石 行 叉 亦 具 孔 雀 爨 嵩 岳 斗 庙 励 动
奉(從手、廾,丰聲)、肴(吃肉),從肉,爻聲
概念 汉字结构分析题 简答题
基本概念弄明白 造字方法要熟记 古书用字分得清
词的构成
词的意义
单音词 复音词(连绵词 偏义复词)
词义变化 同义词 辨析 本义 判定 引申义 类型 方式
规律
异字同词 异词同字
一 (甲)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礼记·廉颇蔺相如 列传》) 宫殿
司马相如《凡将》篇 史游《急就》篇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
南宋: 王应麟《三字经》
元明清:明 程登吉 《幼学琼林》
清 车万育《声律启蒙》
明 吕得胜《小儿语》《女小儿语》
明末清初 朱柏庐《朱子家训》
清 李毓秀《弟子规》……
汉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而受之。
张敞—张吉(子)—杜邺(外孙)—杜林(子)
清 段玉裁著
先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开始编纂 长编性质的《说文解字读》,历时十九年, 共540卷。
以此为基础,加工精炼,又经过十三年, 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完成《说文注》。 1915年刊行。
1、阐明许书体例,以许注许,订正讹误, 2、提出新的看法,订正前说 3、在文字词汇学上的贡献 (1)阐明字形与词义的关系,解释词义更为详
历史发展:
意义编制-《尔雅》《方言》《释名》《广雅》《诗词曲语辞汇释》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

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

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

(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古代汉语字

古代汉语字

古代汉语字古代汉语字、词、句异体字(异形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天运》姜原出野,见巨人e,心忻然说,欲践之。

《史记周本纪》迹与e只是形体的相同,但所代表的音和义则完全相同。

音同,义同,形体相同,就是异体字。

异体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四种情况:1、结构类型相同。

泪(会意字)和妫ㄐ紊字)、(形声字)和悖ㄏ形字)。

2、结构类型相同,但偏旁构件相同。

迹与e、唇与。

3、结构类型相同,偏旁构件也相同,但边线相同。

胸与r、宽与n、秋与k。

4、某些笔画有所微小的变异。

朵与\、污与@。

异体字的相关解释1、有些字,它们的用法和意义在起初就是完全相同的,对于那一个时期,它们就是异体字,但至后来,用法和意义逐渐存有了分工,那就不再就是异体字而是两个相同意义的字了。

喻和谕2、有些字,读音相同,并具有相同的义项,但有些义项并不相同,这也不是异体字。

预和豫3、异体字的产生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们的存有可以导致一些经济负担。

因此,现代汉语里已经整理了异体字,只是古代汉语已就是既成事实,在自学过程中要有所介绍和重新认识。

古今字1古今字:不是汉字书体上说的古文字和今文字。

而是指用字代词的一种情况。

说与悦辟与v、避、僻。

和“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字有关。

2两大类(一类就是造字构形具备相续关系,一类就是没关系)(提特别注意符令:建为与v、躲避、僻或转意意符:说道与悦)身与娠繁与`不与3大多数异体字就是一对一的关系:叶祖奇嫁给弟与悌言与智前往与讣等,但也不全是:遣与追捧俸Mainpuri彩z不是否4古今字的认定、及和异体字的区别通假字明明是甲字,却当做乙字来用。

换句话说,本来应该写乙字的,但写成了甲字。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汉书苏武传》畔同叛。

古书中,这种具备一定约定俗成性的借予音同音将近的字去替代另一个字的现象,叫作用字通假。

所借予的那个字就是通假字(蚤和畔),被通假字所替代的字通常称作本字(晚和入寇)通假字的基本规律同音替代(通假字和本字须要相同或者相似)全然同音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绪论和工具书第一节绪论讲授主要容: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要求。

一、古代汉语的概念1、广义的古代汉语:广义的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是指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

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大致说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是唐宋以来以北白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2、狭义的古代汉语:狭义的古代汉语即指“文言”。

是古代汉语课学习的主要对象,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作品。

重点是先的典作品。

二、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和目的1、工具性古代汉语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获得打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2、基础性古代汉语课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乃传统国学,又被称为“小学”、“朴学”,也是就其基础地位而言的。

3、综合性古代汉语课以古代文献典籍为学习对象,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面面。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意义1、是批判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需要;2、是提高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需要。

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博古通今、古为今用”四、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为了研究的需要,罗常培先生把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上古汉语(两汉)2、中古汉语(唐宋)3、近古汉语(明清)五、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和要求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面)的能力。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并且能解决中学文言作品中的语言文字面的问题。

本课程主要由文选及通论两部分组成,文选以先两汉散文为主,适当兼顾唐宋散文,常用词不单讲,要结合文选学习。

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法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2、系统掌握通论知识,精读文选,积累常用词;3、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典籍,记诵、熟读一定数量的文选。

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什么?第二节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注音与释义1、编排式:(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部首的概念,部首的数目);(2)按音序排列:平水韵106韵,古汉语声母,注音字母与拼音字母;(3)按排列:通常使用的是四角。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多为义理丰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2. 词性:古代汉语的词性变化较多,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下变化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词语的顺序。

2. 语法成分: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

3. 语气: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谨,常常使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古代汉语常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意义。

3. 对偶: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汉语的韵律1. 音节:古代汉语的音节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2. 韵脚:古代汉语的韵脚是指诗词中的韵部,根据字的韵母和声调来进行分类。

3. 韵律:古代汉语的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格律和音韵,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形成韵律美。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1. 诗歌:古代汉语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散文:古代汉语的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

3.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具有古典、严谨的特点,常常用于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灵活多变,修辞手法独特,韵律美妙动人。

古汉语知识点

古汉语知识点

古汉语知识点为便于同学们掌握古汉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现就教材中出现的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等有关常识及古今通用的修辞手法作一简要介绍。

古今字和通假字一、古今字在某一词义上先后产生的形体异中有同的若干字,原来的字称古字,后造的字称今字。

一般来说古字义项较多,今字承担的只是古字众多义项中的一项。

例如:①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李斯《谏逐客书》)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论语·先进》)③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例①中的“从”是今字“纵”的古字。

上古时汉字数量较少,每个汉字所表示的意义要比后世多。

兼职过多,容易造成岐解、误解。

解决一字多义问题的一种办法就是另造新字来表示原字若干意义中的一个意义。

例①古字“从”本兼有跟从、听从、追赶、参与、纵容、纵横等义项,后来在“纵横”的“纵”等意义上另造了一个今字“纵”。

例②中的“莫”字就是“暮”的古字。

在古汉语中,一个字因音同或音近常被借用来表示另一个词的意义,久借不归,假借义遂占据了主导地位,本义反而不明显了,这时就让原字表假借义,另造一个新字表示本义,新造的表示本义的字就是今字。

古字“莫”常借用作无定代词,表示无、没有之意。

后来假借义成为“莫”的常用义,本义就另造一“暮”字来表示。

例③的“阁”是“搁”的古字,“搁”字是在“阁”的“搁置”的意义上产生的。

例句③又由“搁置”引申为“忍住”“含着”。

注意,“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

清段玉裁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而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说文解字注·言部》“谊”字注)二、通假字通假也作“通借”、“古音通假”。

指古代汉语书面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或替代。

其中替代的字称为通假字,被替代的字称为本字。

通假字与本字之间除了音同或音近的关系,并无词义上的必然联系。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简称甲文,指近代以来发现的商周时期写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叫贞卜文字、殷墟书契等。

2、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铭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秦国一带的文字,也叫籀文。

广义的大篆还包括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国文字而确立的秦国官方文字,也称秦篆。

5、籀文:旧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着《史籀篇》中的文字,现在一般认为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流行於秦国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学上主要指战国时期流行於东方各诸侯国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战国时期六国古文的一种别体,可能是对战国时流行于六国的文字加以变异而来的。

8、今文:文字学上特指汉代流行的隶书。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战国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汉代隶书以後的文字,包括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11、隶变:指发生秦汉时期由秦国篆文、六国古文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这一过程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12、隶定:指用隶书(後来也包括楷书)转写战国以前古文字的过程。

13、小学: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机构,後来又指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14、六书:指中国古代分析汉字构造的六种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一般认为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15、四体二用: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方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学上指反映一个字造字本义的初始写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采”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义的字,与“借字”相对。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来代替某种意义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历史上先後产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义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

古代汉语基础-文字、词汇

古代汉语基础-文字、词汇
古代汉语基础-文字
文字编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世界上的文字有许多种,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表音体系的文字,一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
㈣ 形声
《说文解字》解释为:“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形声为新体。就是以形符表示词的意义范畴,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如:江、问、杞、盂、放、物、帛、裹、囿、组、谓、阿
㈤ 转注
《说文解字》解释为:“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这个界定含糊不清,加上除了在解释中举了“考、老”为例外,正文中没有一例转注字。界定不清,又没有例证,后人理解就其说不一,没有定论。我们只要了解转注字的形体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的范围,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就可以了。
㈤ 假借
《说文解字》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本来没有那个字,依靠借来的同音字来寄托所要表达的词义。如此看来,假借字也是一种用字法:有些词在当时口语中已有,但造不出字,为了把这些词记录下来,就采用“借”同音字的方法。这“借”来的字,许多后来一直沿用下来,我们甚至看不出它是“借”来的;而这个字本来表示的意义反而另造一个字表示。我们在前面所举的例子 “州”、 “亦”、“莫”都属于这种情况。“州”本来是水中陆地,但表示一级行政单位的“州”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水中陆地的同音字“州”;“亦”本来是腋下的意思,但副词“也”这个意思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腋下的“亦”代表。“莫”本来是日暮的意思,但否定词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什么这些意思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日暮的“莫”字代表。
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上古文字数量少,常常是一个字写几个词,以致影响书面交际。后世为了区别,就让使用频率高的词占据原字形,而为其他词造了新字,于是形成了古今字。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

《古代汉语》基本知识总结一.基础知识1.《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分为200个部首。

2.《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全书用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3.《辞海》仍是综合性辞书,它所收录的词条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

4.《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

5.汉字排列方法(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2.反切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例如:毛:莫袍切,东:德红切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发。

三.六书:战国末年的文字学理论象形: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会意: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形声: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转注: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假借: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

四.古书用字(一)、古今字1、定义: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

古字和今字合称为“古今字”。

如:莫——暮其——箕要——腰2.今字产生的原因:(1)词义分化:解——懈取——娶益——溢(2) 同音假借:然——燃其——箕何——荷(二)异体字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任何情况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2、异体字的分类:(1)造字法不同:泪:涙笔:筆岩:巌岳:嶽(2)造字法相同但偏旁不同:暖:煖訴:愬俯:俛略:畧群:羣杯:盃線:綫煙:烟五.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

今:与“饭”相对。

古代汉语讲义-词汇-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讲义-词汇-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讲义-词汇-古今詞義的異同第一節詞彙的繼承和發展語言的詞彙是發展變化的。

閱讀古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古今詞義差異所帶來的理解障礙。

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一、舊詞不斷消亡1、歷史事物的消亡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詩經豳風七月)觥是古代一種有獸頭形的器蓋或整個器物象獸形。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

(韓非子五蠹)(觥籌交錯)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飲食神的節日。

臘,古代陰曆十二月的一種祭祀。

(臘月)長沮、桀溺耦而耕。

(論語微子)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為耒。

(易經系辭下)玦: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項羽本紀)(玦為環形而有缺口的玉;璧為平圓形,中間有孔。

)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優,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筑: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

(史記刺客列傳)2、表示過去的思想意識的詞語薨: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禮記曲禮下)弑:臣弑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漸矣。

(易經坤文言)3、被別的詞語所取代舊詞所反映的事物、觀念仍然存在,但後代改變了說法。

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蓄之,流俗之所輕也。

(報任安書)倡優-藝人、演員4、有些詞語,古代和現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義和今義卻迥然不同。

《說文示部》齋,戒潔也。

本指古代祭祀或典禮前清心潔身,以示虔誠。

殺之府舍,而丞相奉齋酧(chou4醇酒)入廟祠(漢書趙廣傳)魏晉時期,“齋”有了居室、房舍的意思。

如:吳郡太守張懋聞齋內床下犬聲。

(搜神記)再如:我決起而飛,搶楡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逍遙遊)搶(qiang1):觸碰,今:搶劫李廣軍極簡易。

(李將軍列傳)簡易:怠慢、輕慢的意思,與今義無關。

二、新詞不斷產生電原為閃電義,今以電為首的字越來越多。

德律風麥克風第二節古今詞義的變化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個詞有本義,還可以有引申義,形成一詞多義現象。

在詞典中表現為義項。

有的產生,有的消亡。

第十二章汉语基础知识大学语文第十二章汉语基础知识.ppt

第十二章汉语基础知识大学语文第十二章汉语基础知识.ppt

现代汉语常用句子类型与病句修改
• 1、句子与句子结构分析 • 句子 :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的、表达
相对完整的意思、有明显语气和句调的语法单位。 • 句子的分类和标准: (1)根据语气分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根据句子结构分类:单句和复句
• 2、单句 • 单句——带上一个句调的短语或者词构成的。 (分两类: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 A形容词谓语句:周末很愉快。 • B动词谓语句:我看过这个电影。 • C“被”字句和“把”字句: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
• 1955 年,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明确了现代汉 语普通话的标准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 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 规范”。
现代汉语词语意义的把握
• 1、词和词的分类 • 词指一定语音形式跟一定词汇意义相结合,并且
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词具有以下性质: • (1) 词与词之间有比较明显的语音界限,而在 词的内部不能停顿。 • (2) 能跟别的词语自由组合,或在一定语境中 独立成句。
之,则安之。” • 意动用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名词用作状语:“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2、省略句: • 主语省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 谓语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
衰,三(鼓)而竭…… • 宾语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
卿。” • 介词宾语省略:相如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 • 介词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 古代汉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文字、词 汇、语法
古代汉语常用词
• 词汇按照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可有实词和虚词两大 类。
•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 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词与词之间...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词与词之间...

古代汉语词汇学学习内容:1.文字与词汇的关系2.古汉语词汇的构词法及其发展3.古汉语的词义系统4.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同义关系——意义相同或相近;反义关系——意义相对或相反;同音词——意义无关而读音相同;同形词——意义无关,读音不同,字形相同;5.词汇与文化一、字与词1.字与词,古人用到“词”或“辞”的时候,指的是虚词如:采采芣苢(fu yi 三声)薄言采之。

(《诗经·国风·周而》)毛传:“薄,辞也。

”2.字与词的关系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是书写符号。

(1)在古汉语中,有些字本身记录的就是词。

如:上、下、忧、乐、天、地(2)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

如:葡萄、蟋蟀、苜蓿(xu)(3)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记录的是词,在有的情况下又不是词,仅仅是字。

·犹:如同,好像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豫:事先有准备,预先豫则祸不生。

(《荀子·大略》)·犹豫:不是词(4)有些合成词里的字,虽然其本身有意义但是只能看成这个复音词的一个语素而不是词。

如:寡人,先生(5)有些词义复词虽由两个同义单音词组成但这些单音词仍然具有独立性。

例如:封疆:指边疆;师旅:指军队“封”“疆”“师”“旅”既是语素又是词,作为单音词时都是有一个词记录的。

3.同字异词:有的字可用来记录几个不同的词,这就是同字异词,也就是一字多词形成原因有三种。

(1)字的本身和字的借用:为甲词造的字又被借用来记录与甲词音义不同的词·甲、字的本用和本无其字的借用。

例如:叔1——拾、捡九月叔苴(ju 麻子)(《诗经·豳风·七月》)叔2——伯、仲、叔、季的“叔”,表示排行,记录叔2的“叔”是借用夫1——成年男子一夫不耕,或受其饥。

贾谊《论积贮疏》夫2——指示代词,等于说“这”“那”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四》夫3——语气词,用于句末表感叹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夫4——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乙、字的本用和本有其字的借用。

古代汉语词汇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词汇基础知识
“驱,马驰也。”“驰,大驱也。” 《说文》:“国,邦也。”段注:“邑部曰:邦,国也。按邦国互训,浑言
4
第二单元 古汉语词汇常识(电子教案)
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析言之也。” 《说文》:“宫,室也。”段注:“宫言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
统言不别也。” 《说文》:“牙,壮齿也。”段注:“统言之,皆称牙称齿。析言之,则前
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庄公 29 年) 于囊于橐。(诗经·大雅·公刘)——毛传:“小曰橐,大曰囊。”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余既不难乎离别兮,伤灵修之教化。(屈原·离骚)——王逸注:“近曰 离,远曰别。” 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诗经·大雅·生民)——毛传:“直言曰言,论难 曰语。”孔疏:“对文故别耳,散则言语通也。” 在字典词典中对同义词的辨析就更多了。如: 《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 琢,石谓之磨。”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邢疏:“此对文尔,散则草亦 名华。” 《说文》:“观,谛视也。”“觇,窥视也。”
第二、以字典、词典或注释汇编的形式体现 秦汉之际,出现了《毛诗故训传》、《尔雅》;汉代有《说文解字》、《方言》、 《释名》等。我们今天研究古汉语词汇应该以以上字典、词典为基础。 第三、表现在前人对古书的注疏中 如《十三经注疏》(按:十三经指《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 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 《尔雅》和《孟子》),以及清代学者对《尔雅》、《说文》、《方言》、《释名》等 字典和词典等作的注释,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把传统语言学中词汇研究成果概括为下面几点: 第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研究 古汉语词以单音节为主,通常一个字就等于一个词,因此字义大致和词义相 当。《说文》就是通过字形的分析探求字的本义。后来学者对它的研究,值得我 们借鉴。如: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课汉字的结构与演变一、汉字的性质根据记录语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拼音文字和构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属于构意文字,一般也称为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发展的初期,通过描摹事物形体的外部特点或轮廓来构形的字为数很多。

例如“門”,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发展过程中,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轮廓来反映词义,发展为用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反映词义。

这就是汉字中的指事字、会意字。

例甲骨文:指事字:上下刃亦朱会意字:莫吹啓祝折构意手段的最高阶段是用义符和声符拼合的方式构造字形。

这就是汉字中的形声字。

例:皇煌簧惶蝗江河湖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多义的,其中有一个义项与记录这个词的字形最为贴切,可以直接解释字形构造的理念,我们这把个义项称为本义。

是现有的书面语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词义。

二、汉字的结构需要掌握传统文字学的“六书”,要先掌握一个概念“造意”(见书P9)(一)象形象形是一种通过勾勒事物的轮廓来构拟字型的造字方法例: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大凡用象形字记录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有少数例外,它所表示的是这种实物所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还有一种称为“合体象形”(P10)(二)指事指事是用形体简单的符号记录词义,或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抽象指事符或区别符号以构成新字。

所谓指事,含有表明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从结构上看,大多数指事字都是在一个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区别性的笔画构成的,早汉字结构中,指事字是为数最少的。

(三)会意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两种类型:1、形合会意字:通过部件的象物性的组合来表示新意构成新字。

字中构件摆放的位置往往也成为区别构意的手段,不能随意摆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合体象形——描绘的常是事物的分体,即使是整体,特征也不鲜明,需要相关的事物陪衬,例如:州(洲)、瓜、果、叶
㈡ 指事
《说文解字》解释为:“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意思是:初看可以识别形体,审视就能显现意义。这样解释不很明确。教材上的解释比较准确:“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义”。
这“指示性符号”的运用包括三种情况:
按造字的意图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人们往往用“六书”这个术语。其实,“六书”这个名称最早在《周礼》中就有了,但当时可能还不是汉字形体结构的术语,而是指汉字教学的科目。西汉末年,这个术语才用于汉字的形体结构,并且列出了细目,但细目的顺序及名称略有不同。
从理论上阐述汉字的基本结构,并用“六书”的的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是东汉的许慎。他著的《说文解字》对“六书”加以具体解说,并分析了近万字的结构。我们讲“六书”,就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
而两种原因形成古今字,构造今字的方法都有三种:
一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变成今字,如:其/箕 取/娶 昏/婚 莫/暮 家/嫁 要/腰 辟/避
等。
二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变成今字,如:自/鼻
1.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指明特定的部位,如:本、末、朱(株)、刃、亦(腋)
2.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抽象的符号,表示意义,如:牟
(哞)、咩、甘、曰
3.整个字就是一个抽象符号,如:一、二、三、上、下、中
㈢ 会意
《说文解字》解释为:“比类合谊,以见指*(通挥)”。意思是:比并两字或数字,会合其意以成新意,由此看出造字者的意向。简单点说,就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示词义。如:从、步、陟、逐、牧、走、莫、明、安
以上三书所造的字,都是纯表意文字。
会意字与合体象形字、指事字要注意区别: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会合成意”;合体象形字是只有一个表意符号,再为其提供背景;指事字也只有一个表意符号,并在这个表意符号上指明其部位。
二.异体字
1.什么是异体字
异体字又称或体字,是指记录同一个词,音义完全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如“歌咏”的“咏”,写成口字旁,或写成言字旁;“光辉”的“辉”,写成光字旁或写成日字旁。
这个定义概括了构成异体字的条件: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的字,才是异体字。
异体字的出现,是由于使用汉字的人数多、地域广造成的。同一个词,这个群体用这个字表示,那个群体用那个字表示。很明显,异体字是书面交际的障碍。因此,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书同文”的政策,废除了不符合文字规范的异体字。但在秦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异体字又不断出现。解放后,随着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深入发展,归并了异体字。但古籍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有必要学习掌握异体字。
2.通假与假借的关系
通假字是本字的同音替代字,本字与通假字的形体没有什么联系,识别通假字的难度很大,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只有靠多记了。凡是注释“某”通“某”的,前一个是通假字。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假借字,假借字与通假字都是借用同音字(通假字还可以借用音近的字)来书写一个词,这是它们的相同点。
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上古文字数量少,常常是一个字写几个词,以致影响书面交际。后世为了区别,就让使用频率高的词占据原字形,而为其他词造了新字,于是形成了古今字。
古今字就是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以前一字写数词的字称作“古字”,把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作“今字”。例如:“奉”字原有“两手捧着”、“俸禄”、“恭敬地接受”等意思,后来为了区别几个词,就让使用频率高的“恭敬地接受”这个词还用“奉”,而为“俸禄”另造“俸”字,为“两手捧着”这个词另造“捧”字。这样,“奉”与“俸”、“捧”就形成了古今字。
㈣ 形声
《说文解字》解释为:“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以表事类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如:江、问、杞、盂、放、物、帛、裹、囿、组、谓、阿
㈤ 转注
《说文解字》解释为:“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这个界定含糊不清,加上除了在解释中举了“考、老”为例外,正文中没有一例转注字。界定不清,又没有例证,后人理解就其说不一,没有定论。我们只要了解转注字的形体不能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形体的范围,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古字,增加一个偏旁或改变一个偏旁变成了今字;而文字改革时,又把增加的那个偏旁去掉或把改变的偏旁换掉,恢复古字的形体,变成简化字。例如:“亲戚”的“戚”和“悲戚”的“戚”在上古是同一个字,后来,“悲戚”的“戚”在古字下加了一个心字底,构成今字;文字改革时,把心字底去掉,变成简化字。同样的情况如:采——採——采 没——殁——没 占——佔——占
声符、形符都不同:剩/賸
第三,偏旁位置不同而造成异体字,如:秋/秌 期/朞 鹅/鵞 裏/裡
由于
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换,所以使用异体字不影响对句意的理解。不过,由于文字改革时归并了异体字,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只认识一组异体字中常用的一个,另一个或几个就不认识了,需要查检工具书。
如果所有的书都把“俸禄”这个词写成“俸”,把“两手捧着”这个词写作“捧”,就不存在古今字的问题了。但在“今字”分化出来以前的古书都用的古字;“今字”分化出来后,有的作家追求古雅,仍然用古字,这就给我们阅读古籍造成了困难,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识别古字,并按今字去理解。
2.如何识别古今字
古今字在形体上有某些联系,这就为我们识别古字、并把它替换成相应的今字提供了线索。教材上讲到,古今字的形成,有两个来源:
三.通假字
1.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本字的替代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在某句话中,本来应该用某个字,却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属于别字。这种情况在古代文献中大量存在,是有其原因的。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知识的传授靠口讲手记,书籍的流传靠辗转相抄。当人们一时写不出本字时,就顺手借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经过抄写流传,相沿成习,约定俗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通假字在两汉以前的古籍中比较常见;魏晋以后,随着文字使用的不断规范,形成了词有定字的局面,通假字日渐减少;唐宋以后,使用通假字必须有古籍的依据,否则就被看成是写了错别字。
许慎在解释中举了两个例子:“日月是也”——日、月就是象形字。他所举的例子不够全面,因为探讨一下《说文解字》,就知道象形字分为两小类:一类是“独体象形”,一类是“合体象形”。“日”和“月”都是独体象形。
1.独体象形——表现的是事物的整体,特征鲜明,区别性强。例如:日、月、木、又、行、人、止、女、牛、
三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改变形符或略加变形构成今字,如:说/悦 赴/讣 敛/殓 振/赈 张/胀 大/太等。
四是脱离古字另起炉灶,就是说,古字和今字形体是没有什么联系。这主要是由于通假造成的今字。如:亡/无 伯/霸等。
第四种我们可以把它们仍当作通假字看。就前三种而论,我们读古书时感到某字在特定的环境中无法解释,而在这个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形符、声符或更换一个形符就解释得通,那么这个字就是古字。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字,我们按今义解释不通,而在它的左边加一个单人旁,就通了,因为“俸”(俸禄)和“位”(地位)相对。
其确切意义,特别是形声字,只能看出其意义的范畴。要掌握汉字的古义,还需要古籍印证。
古今字异体字 通假字
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目的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探求词的本义。随着汉语词的孳乳分化,书写它的汉字也作出相应的增加或调整;又由于汉字历史悠久,使用它的人数多,地域广,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情况,给阅读古书造成障碍。《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就是为了弄清汉字与汉语词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读懂古书。
一是词义分化而形成古今字。例如“见”字,最初是看见的意思,后来分化出“出现”这个词义。“看见”和“出现”都用同一个字表示,影响交际,就把“出现”这个词另造一个“现”字,这就出现了古今字。
二是同音假借而形成古今字。我们在第一讲中提到过的表示一级行政单位的“州”、副词“亦”、否定词“莫”分别是借用表示水中陆地的“州”、表示腋下的“亦”、表示日暮的“莫”来代替的,这些词都借而不还;表示水中陆地的“州”、表示腋下的“亦”、表示日暮的“莫”就分别另造“洲”、“腋”、“暮”,这就出现了古今字。
2.异体字的种类
异体字的形体差异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造字方法不同而造成异体字,如:巌(形声)/岩(会意) 涙(形声)/泪(会意) 岳(会意)/嶽(形声)
第二,造字素材不同而造成异体字,如:
形符不同:咬/齩 睹/者见 杯/盃 筏/栰木伐
声符不同:蚓/螾 裤/衤夸 烟/煙 俯/俛
㈤ 假借
《说文解字》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本来没有那个字,依靠借来的同音字来寄托所要表达的词义。如此看来,假借字也是一种用字法:有些词在当时口语中已有,但造不出字,为了把这些词记录下来,就采用“借”同音字的方法。这“借”来的字,许多后来一直沿用下来,我们甚至看不出它是“借”来的;而这个字本来表示的意义反而另造一个字表示。我们在前面所举的例子 “州”、 “亦”、“莫”都属于这种情况。“州”本来是水中陆地,但表示一级行政单位的“州”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水中陆地的同音字“州”;“亦”本来是腋下的意思,但副词“也”这个意思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腋下的“亦”代表。“莫”本来是日暮的意思,但否定词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什么这些意思造不出字,就借用表示日暮的“莫”字代表。
总的说,六书中,前四书是造字法,而后二书是用字法;前四书中,前三书所造的字是纯表意文字,只有形声字有表音的成分。
二.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意义
简单地说,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可以了解汉字的古义。不过,要掌握汉字的古义,单凭分析其形体构造还不够,因为许多汉字从形体看不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