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湖南省东安县第一中学郭晟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化学1》
2.年级:一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5.教学时间:45 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解质的概念
2、认识电解质电离过程,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交流初步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认识电解质电离过程。
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养成良好的科学方法和学习习惯。
2.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承前启后。上节讲了物质的分类思想,这节就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将其分为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并且介绍了电解质、电离和电离方程式,使学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本质,为下节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做了铺垫。
本节内容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电解质的概念也仅从分类的思想角度来认识,是为认识电解质电离过程和离子反应服务的,并没有介绍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这部分知识将在选修四中学到),教学中不可过于加深拓宽。因此,本课的重点是电解质的电离;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难点是认识电解质及其电离的过程。
3.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化学学习,高一学生化学知识经验的相对增多,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对的发展。他们对化学学习更多地要求自己通过努力去探究去发现知识规律,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更重视知识的应用。虽然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学习中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直观、形象的东西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被接受掌握。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接触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并通过上一课时对物质分类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物质分类的思想方法。本课时要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来认识电解质及其电离,并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学生动手能力还在形成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通过“练”来深化理解,掌握技能,形成练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4.设计思路:
我们运用“启发——探究”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课堂教学程序: 问题——→探究——→结论——→应用
学生(主体性):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应用拓展
交往↑↓互动启发↑↓反馈启发↑↓反馈启发↑↓反馈启发↑↓反馈
教师(主导性):创设情景—→搭建平台—→组织交流—→提供问(习)题通过探究食盐晶体、食盐溶液、蔗糖、蔗糖溶液、NaOH溶液和稀硫酸的导电性实验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观看视频、讨论和交流来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认识电解质的电离过程;通过学生的练引导学生反思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应用,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技能;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启发引导学
生通过探究去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
四、教学反思
1、营造了探究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及时的巩固练习和反思,便于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增强成就感,促使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归纳、与他人交流和口头表达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自主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4、运用启发——探究教学模式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对老师的要求更加高了。由于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自主探究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在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时,有位同学提出:蔗糖溶液中不是有水吗,水是电解质啊,为什么蔗糖溶液不导电啊?这个问题涉及强弱电解质以及溶液导电能力的影响因素了,这要求教师有更高的应变和引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