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一、教学目标:1.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现象。

2.掌握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3.能够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酸碱盐的电离程度。

二、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硫酸铜、氢氧化银、氯化铜、氯化银等。

2.实验药品: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铵等。

3.实验器材:滴定管、试管、玻璃棒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10分钟):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酸碱盐,你们能说出一些常见的酸碱盐是什么吗?学生:醋、柠檬汁是酸,苏打水、肥皂水是碱,盐是盐。

教师:那么,酸、碱和盐在水溶液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学生:酸会变酸溶液,碱会变碱溶液,盐会溶在水中。

2.实验活动(30分钟):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活动。

实验1:酸的电离材料:硫酸铜,水操作:将硫酸铜的适量固体加入试管中,并加入少量的水,观察其变化。

实验2:碱的电离材料:氢氧化钠,水操作:将氢氧化钠的适量固体加入试管中,并加入少量的水,观察其变化。

实验3:盐的电离材料:氯化铜,氯化银,水操作:将氯化铜、氯化银的适量固体分别加入试管中,并加入少量的水,观察其变化。

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所使用的物质。

3.实验结果分析(2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现象分析和交流。

教师:你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可以通过这些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的时候,会产生带电的离子,这是因为它们发生了电离。

教师:那么,酸、碱和盐分别是如何电离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学生:酸电离产生H+离子,碱电离产生OH-离子,盐在水溶液中产生阳离子和阴离子。

4.经典实例探究(30分钟):教师通过给出一些经典的实例,让学生发现化学方程式和电离程度的规律。

例子1:硫酸、氯化铵、硝酸钠等的电离方程式和电离程度。

例子2:稀盐酸和浓盐酸的电离程度。

5.拓展应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应用的讨论和实际操作。

高中化学_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承前启后。

通过上一课时对物质分类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物质分类的思想方法。

本课时要指导学生运用实验科学探究认识电解质及其电离,并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为下节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做了铺垫。

本节内容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电解质的概念也仅从分类的思想角度来认识,是为认识电解质电离过程和离子反应服务的,并没有介绍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这部分知识将在选修四中学到),教学中不可过于加深拓宽。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

2、认识电解质电离过程,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从电离的角度进一步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交流初步得出电离的概念、条件及结果,认识电解质电离过程。

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化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预测、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2、养成良好的科学方法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解质的电离;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难点:认识电解质及其电离的过程。

四、仪器与药品6v学生电源、电解质溶液导电演示器、蒸馏水、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蔗糖溶液和酒精溶液。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主要教学过程【引课】安全用电规范:不要用湿手去接触电源开关、插座或其他电器设备。

【板书】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展示氯化钠固体,观察外观性质,所含微粒。

预测氯化钠具有。

设计实验方案对预测进行验证。

探究活动一:物质的导电性及其原因【实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问题探究】 NaCl溶液导电性原因研究动画显示NaCl 溶于水离解过程:NaCl 溶于水离解成 和 。

动画显示KNO 3受热熔融离解过程:KNO 3受热熔融离解成 和 。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年级:高中一年级科目:化学主题: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和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

2. 掌握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预测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产物。

3. 理解酸碱溶液的pH值及其与电离程度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酸碱盐的概念,问学生大家对酸、碱和盐的电离过程有何了解。

2. 理论讲解(15分钟)- 解释酸、碱和盐的定义和特性。

- 讲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以HCl、NaOH和NaCl为例,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3. 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观察酸和碱溶液的变化,解释中和反应的发生原理。

- 通过PH试纸测试酸、碱和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讨论水溶液中的pH值与电离程度的关系。

4. 练习(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预测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产物,并解释其电离程度。

5. 总结(5分钟)- 总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及其与pH值的关系。

- 强调电离程度对酸碱溶液的酸碱性及化学反应的影响。

6. 拓展(5分钟)- 给学生介绍其他常见酸碱盐的电离过程,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索酸碱溶液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实验环节的参与和对酸碱盐电离过程的理解程度。

- 提问学生关于电离产物和pH值的问题,并解答错误观点。

教学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更复杂的酸碱溶液实验,例如测定酸碱溶液的浓度。

- 引导学生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家庭清洁剂的制作等。

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

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课题】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课时】一课时【教学时间】45分钟【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节选自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介绍前一部分。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实验。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氯化氢、硫酸、硝酸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

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2、本节内容是给下一节课——《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做铺垫,学习强、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以及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离子反应。

【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第十章)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结合这些固体在水溶液中能导电这两个特点,就可以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相应物质的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的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离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的接受。

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区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从电离的角度掌握酸、碱、盐的定义。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三、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1.电解质的概念。

2.电离方程式书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初三物理用电安全。

为什么?二、新课教学 第二节 离子反应(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探究实验1:溶液的导电性1、NaCl 晶体的导电性2、水的导电性3、NaCl 溶液的导电性实验现象:思考交流1:为什么同种物质的溶液能导电,而固体却不能?动画演示NaCl 在水中的电离情况。

解释NaCl 溶液的导电性:虽然NaCl 固体中有阴、阳离子,但不能自由移动,而在溶液中NaCl 固体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板书)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思考交流2:1.金属铜、碳棒都能导电,是否为电解质?2.NaCl 溶液、 NaOH 溶液能导电,那么它们是电解质吗?3.固态氯化钠不导电,所以说氯化钠不是电解质,对吗?4.CaCO 3,BaSO 4,AgCl 的水溶液几乎不能导电,但是在熔融下可以导电,它们是电解质吗? NaCl 晶体 水 NaCl 溶液现象5.CO 2溶于水可以导电吗?是否是电解质?分析:①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

而Cu 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溶液都是混合物。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举例】
【练习】
【注意事项】(1)电解质导电的做笔记
【课程总结】
板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2.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二、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离解自由移动的离子
2.电离方程式:NaCl=Na++Cl-
3.酸碱盐电离
(1)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2)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化合物
(3)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铵根和酸根的化合物
三、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一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教案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一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教案

人教高中化学必修一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教案第1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一、教学内容及解析内容:引见电离、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罕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承上启下。

上节讲了物质的分类,这节就依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形状下能否导电将其分为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并且引见了电解质、电离和电离方程式,使先生从电离的角度看法酸、碱、盐实质,为下节讲离子反响及其发作条件做了铺垫。

本节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电解质的概念也仅从分类的思想角度来看法,是为看法电解质电离进程和离子反响效劳的,并没有引见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这局部知识将在选修四中学到〕,教学中不可过于加深拓宽。

因此,本课的重点是电解质的电离;从电离角度看法酸碱盐的实质。

难点是看法电解质及其电离的进程。

二、教学目的及解析目的:1、看法电离、电解质的概念;2、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罕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3、能从电离实际的角度看法酸、碱、盐;解析:经过探求食盐晶体、食盐溶液、蔗糖、蔗糖溶液、NaOH溶液和稀盐酸的导电性实验创设教学情形,引导先生提出效果;经过先生的自主探求、观看视频、讨论和交流来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看法电解质的电离进程;经过先生的练习,引导先生反思以加深对概念的了解运用,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技艺;经过引导先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实质,培育先生运用所学知识剖析效果,处置效果的才干。

在整个教学进程中都是教员启示引导先生经过探求去获取知识,训练思想,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运用。

三、教学效果诊断剖析先生在初中化学中已接触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并经过上一课时对物质分类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物质分类的思想方法。

本课时要指点先生运用知识迁移来看法电解质及其电离,并从电离的角度看法酸碱盐的实质,引导先生构成迷信的思想方法。

同时,先生入手才干还在构成进程中,要培育先生经过〝练〞来深化了解,掌握技艺,构成练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气。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酸、碱、盐的定义及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现象。

2. 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能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3. 理解离子浓度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能运用pH值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酸碱盐的定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2. 教学难点: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溶液酸碱性与离子浓度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课件:酸碱盐的定义、电离方程式、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2. 实验材料:盐酸、氢氧化钠、硫酸钠、醋酸等。

3.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pH试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性质。

2. 酸碱盐的定义:讲解酸、碱、盐的定义及其特点。

3. 电离现象:讲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展示电离方程式。

4.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教授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举例讲解。

5. 溶液酸碱性的判断:讲解离子浓度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介绍pH 值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6.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酸碱盐溶液的酸碱性及pH 值。

7.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酸碱盐的定义、电离方程式及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其他性质。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酸碱盐现象,如食醋、苏打粉等,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案例,如胃酸过多、土壤酸碱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酸碱中和实验:组织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酸碱盐性质的理解。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现象。

2. 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案例教学:结合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酸碱盐的性质及应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第一节主要讲物质的分类,同类物质可按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这一课时的内容就从酸碱盐这三大类来了解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这是对前一节内容的承接。

初中时我们也曾观察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实验现象,这是对以前学习内容的丰富与重构。

我们所见过的在水溶液中的大部分反应,都是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由于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后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微粒观,也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基础。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能够很容易写出溶质电离后的离子的存在形式和书写方法。

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实质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因此,这一课时的学习是以后所要学习的大部分反应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课时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学生分析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思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并开始形成辩证思维。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头脑中已经有了关于这些内容的图式,通过老师的引导能够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并用已有的图式去通化顺应新的知识,以达到新的图式的平衡。

酸碱盐电离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按学生的思维方式去设计教学。

化学教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即宏观—微观的思维,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去认识电离的实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溶液导电的实质;掌握电解质的概念,能够区分电解质以及强弱电解质;学会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提高合作探究的精神;通过实验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实验的乐趣,体会溶液导电性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解的实质以及电解质概念,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难点:电解质概念的形成五、教法学法电解质溶液具有导电性,因此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导电现象,最后通过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

在本课设计时,是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利用信息技术在实验以及一系列问题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与总结,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和理解。

在此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微观展示。

最后便形成了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定义的知识建构。

在电脑制作的游戏中强化概念强化新知。

奥苏贝尔强调主动地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过程;有意义教学必须要具备学习的材料有意义和学习者有学习的心向、必备的认知知识。

本节课设计问题环环相扣,知识层层递进,学生接受起来顺理成章,毫无生涩之感,避免了抽象概念教学时学生的被动接受,使学生在逐步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多种教学方法穿插渗透,势必引起师生共鸣,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逐渐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善于观察的能力、乐于思考的态度。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

《离子反应》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高考的热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有一定的分类思想。

这节课是离子反应的起始课,是离子反应的基础,是对微观知识更深层次理解和构建,建立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对电离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还有化学反应原理打好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步入高中,对离子符号的把握不是很好但是学生有了溶液导电的基础知识,之前的学习知道一些常见的酸、碱、盐。

加强对学生的方法培养和兴趣培养至关重要。

高一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形象生动的实验和视频更博得学生的喜爱。

三、教学目标设计1、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掌握酸、碱、盐的概念。

②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③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高中化学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教案.doc

高中化学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教案.doc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过程【引入】许多反应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而参加反应的物质大多是酸、碱、盐。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

【板】第二节离子反应结合初中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判断下列物质是否能够导电?盐酸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蔗糖溶液、乙醇【过渡】由此可见,物质之间存在着导电性的差异,有的物质能够导电,而有的物质不能导电。

有的化合物像HCl、NaOH、NaCl溶于水能够导电,而有的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也就是由固态加热至融化)下也能够导电。

我们把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板】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思考与练习】根据你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理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铜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2、盐酸溶液能导电,所以盐酸溶液是电解质。

3、NaCl固体不导电,所以NaCl不是电解质。

4、SO3溶于水能够导电,所以SO3是电解质。

【分析】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需要条件的,即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

③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④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大部分有机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为非电解质。

【思考】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分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解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板】二、电离:电解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过渡】下面我们以氯化钠为例来分析一下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

氯化钠晶体是由带正电荷的Na+和带负电荷的Cl-,通过静电作用按一定规律紧密地排列所形成的。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说课稿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说课稿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说课稿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学习离子反应的起始课,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是学生现在学习以及以后从事化学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说学情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过溶液导电性的有关知识和酸碱盐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来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的电离,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交流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说重难点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难点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五、说教法学法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分组讨论,并归纳结论。

六、说教学过程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置如下:环节一:课程导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回顾初中所学的溶液导电性的有关知识,并请同学作答,在此基础上介绍NaCl、KNO3、NaOH等固体分别加热到熔化也能导电引入电解质的概念环节二:实验探究那么究竟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探究,并归纳总结。

环节三:观察讨论通过多媒体观察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并对电离方程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的本质。

环节四:思考交流设置“思考与交流”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从电离的角度归纳出碱和盐的本质。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教案)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响第一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解教课方案方案(设计)课题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解课型新课讲课教师教材版本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章节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讲修)Ⅰ学生状况(剖析)在初中化学(第十章)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由有必定得认识。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融化后能导电,联合这些固体在水溶液中能导电这两个特色,便可以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观点。

在此从前,学生刚才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有了必定得认识,这样子便可以更加清楚得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观点及其分类,同时能够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余种类,使电解质之观点认识更加完好,从而对以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简单得接受。

学生能够归纳采集自己经过有关门路累积的知识,联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课评论,踊跃参加讲堂活动,踊跃提出疑问,进行沟通、议论、争辩,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累积研究的能力。

教课内容(剖析办理 )本节内容节选自本节内容选自《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介绍离子反响及其发生的条件从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观点,以及电解质的电力方程式。

所以,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响及其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介绍前者。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实验。

再次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氢氧化钠固体分别加热至融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观点。

而后,经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氯化氢、硫酸、硝酸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

最后安排“思虑与沟通”活动,指引学生从电离角度归纳出碱和盐的本质。

本节课的教课要点是:电解质的观点;难点是:电解质的观点,研究碱和盐的定义。

教课目的(设计)知识与技术:、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培育学生经过实验现象剖析、研究化学反响本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过对照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观点的析方法。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承前启后。

在学习基本分类法的基础上又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并介绍了电离和电离方程式,让学生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为下节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于一些概念的形成过程的学习可能会有些吃力,一些微观过程的理解不到位,所以本节课宜适当增加实验和动画以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直观、形象的东西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容易被接受和掌握。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教学设计十分注重的方面。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知道常见的电解质。

(2)认识电解质电离过程,会写电离方程式。

(3)从电离角度认识酸、碱、盐本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提高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分析问题,定义概念。

(3)利用图片分析微观过程,学会由微观视角探究化学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体验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解质概念的理解;(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2.教学难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新课导入由泡腾片引入新课【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观察实验现象,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环节二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引导学生完成导电实验(PPT展示实验用品)【提问】哪些可以导电?【过渡】那么只有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吗?请看一个视频。

【ppt播放】熔融氢氧化钠的导电实验【PPT展示】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能导电的化合物。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精选文档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精选文档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案昆明第一中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电解质的概念,并会判断电解质。

2、认识电解质电离过程,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从电离的角度学习酸、碱、盐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1、以铜导电的原因分析为示例, 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和交流,从微观角度认识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得出电离的概念。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并能初步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3、从电离的角度重新认识并总结归纳酸碱盐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验证型实验和探究型实验的开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联系生产生活,学以致用。

4、关注社会,增强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难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判断 三、教学方法讲授、探究、比较、类比、假说、分组实验、合作交流讨论等 四、教学用品分组实验用品:微型溶液导电实验器、50ml 烧杯、1mol/L H 2SO 4、1mol/L NaOH 、1mol/L Na 2CO 3、1mol/L KNO 3、 CCl 4、100ml 烧杯、洗瓶教师演示实验用品:导电性实验装置全套、微型溶液导电实验器、蒸发皿、铁三角、坩埚钳,固体NaCl 、固体KNO 3、蒸发皿、铜丝 五、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物质会导电?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 【实验演示】Cu 能导电,灯泡发光 【提问】Cu 为什么会导电?因为Cu 中存在自由电子,其在外接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所以灯泡发光。

【总结要点】①电子 ②自由移动【实验演示、情境创设】展示一个番茄实物。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教学设计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水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教学难点】:电离、电解质等概念的建立【教材分析】本节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引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找出电解质溶液中真正是哪些离子参加了反应,仍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的目的。

【教学方法】:结合实验进行教学【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设备、必须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课时安排】:课时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教学过程】:课时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请同学们在实验台上找出NaoH固体和cucl2晶体,观察它们的颜色。

请同学们用药匙各取少量在滤纸上将它们混合,观察有什么现象。

请同学们将上述混合物倒入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观察有什么现象。

猜想发生了什么反应,试一试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观察:NaoH白色;cucl2棕色、褐色等等。

学生操作后:没有现象。

学生操作后:有蓝色固体。

学生试写:NaoH+cucl2=cu2↓+2Nacl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固体间不能反应物质,在溶于水后能反应。

请同学们再各取少量NaoH固体和cucl2晶体分别溶解于两个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请同学们将上述两个烧杯中的溶液混合,观察现象。

讨论:①物质溶于水时有没有化学反应发生?②NaoH固体和cucl2晶体溶于水后变成了什么?仅仅是大颗粒变成了看不见的小颗粒么?学生操作后:NaoH溶液无色;cucl2溶液蓝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教学设计
广州市玉岩中学勾永强
【教学目标】
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水中能发生电离;
2. 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电离、电解质等概念的建立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引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找出电解质溶液中真正是哪些离子参加了反应,仍是需要突破的难点。

【设计意图】
高一新生的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教学设计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学习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方法】:结合实验进行教学
【教具】:多媒体电脑投影设备、必须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本节在实验室上)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教学后记】: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紧密联系、层次递进的四个模块来进行:
1.物质间的反应是怎样实现的?
2.物质在水中的反应
3.物质的电离
4.电解质。

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中得到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