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民族志研究(精)
学术研究中的民族志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如何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我们将讨论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科技创新的动力,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和跨学科研究实现这种融合。
一、引言学术研究是科学进步的基础,它为新的知识和理解提供了平台。
科技创新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解决方案。
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学术研究不仅是科学进步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它提供了新的知识,新的视角,新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开发新的技术,解决社会问题。
学术研究也是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途径,他们将通过研究和发现,为未来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三、科技创新的动力科技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市场需求,技术突破,政策支持,以及创新环境的营造。
科技创新不仅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带来经济利益,推动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如环境问题,医疗问题等。
四、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首先,跨学科的研究是实现这种融合的关键。
不同领域的专家可以共同研究,相互启发,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其次,合作也是实现这种融合的重要方式。
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可以共同合作,共享资源,共享成果。
最后,政策支持也是推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融合的重要手段。
政策应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支持跨学科的研究,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
五、结论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融合是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我们可以产生新的知识和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实现这种融合,我们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融合,为人类社会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民族志课件ppt
回族的传统食品是清真食品,如羊肉泡馍、牛肉面等,这些食品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藏族
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信仰藏传佛教。藏族人民有着独 特的文化和传统,如藏戏、唐卡等。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等,这些节日是藏族人民展示 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时刻。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 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蒙 古族人民性格豪爽、热情好客,
善于歌舞和马术。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那达慕大会 等,这些节日是蒙古族人民欢聚 一堂、展示传统文化的好时机。
蒙古族的传统食品是羊肉、牛肉 、奶制品等,这些食品具有丰富
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回族
回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信仰伊斯兰教。回族人民勤劳智慧、热情好客,善于 经商和手工艺制作。
详细描述
参与观察法是中国民族志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亲身参与民族活动,观察和记录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和内涵,了解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深度访谈法
总结词
通过与民族地区的居民进行深入交流, 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观念和传统 习俗。
VS
详细描述
深度访谈法是中国民族志研究的重要方法 之一,研究者通过与民族地区的居民进行 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观 念和传统习俗,以及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 知和态度,从而揭示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 和社会意义。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包括神灵、图腾、 巫术等。在中国,民间信仰在很多民族中都存在,对于维系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中的民族志取向近十年来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中的:的研究与!曹南来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活动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K,引起海内外各界广泛的关注。
海外传媒对中国宗教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对所谓人权与宗教自由问题的政治性关注。
国内的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影响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中国的宗教学一直定位为哲学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侧重宗教哲学与神学的研究,仅凭这种传统的基于历史文本与经典的方法难以胜任针对都市化、现代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宗教发展的现状进行整合式研究$本文谨就近十年来在国内当代宗教研究领域兴起的民族志个案研究状况及走向作一回顾与展望,并探讨其对构建宗教学学科与宗教社会科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影响。
强调目光向下、由内向外看世界的宗教民族志研究,着眼于在地宗教,又不局限于在地宗教,是联结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地方与全球,以及日常与神圣的桥梁$关键词:中国宗教当代宗教宗教民族志宗教社会科学—导言近年来,中国的宗教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社会科学方法的引①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宗教学)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
笔谢2017年宗教社会学论坛上专家学(尤其是方文教授)对本文的指正。
同时也感谢林黎君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笔文责自负$糾曹南来,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窒数生全学(第六辑?......Sociology of Religion(Vol.6)入,改变了以往局限于人文学科的传统研究模式,学者开始以更多元与立体的方法论对中国当代宗教进$其中,立足并“沉浸”于地方社会场景而非纯粹历史文本与经典的志个案方法在国内当代宗教研究领域兴起,国内学界岀现了一批基于田野调查的宗教实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地方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尝试对宗教现象做出细致精准的勾勒,用生动翔实的个案对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常、文化传承、社会建构乃至国家治理进行描述分析,以以小见大的方法提供了一个深入考察中国当代宗教的角度,对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也有重要意义$对于熟悉中国大陆宗教学发展历史的人来说,宗教的社会科学实证研究仍是一项较为新鲜与边缘的大胆尝试。
民族志研究
2016/11/21民族志根据文化人类学的传统看法,民族志既可指涉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方法,又可指涉运用这种方法而取得的研究成果—-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
一.定义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民族志是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所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深入到某些特殊群体的文化中去,从其内部着手,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整体描述与分析。
一般认为,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民族志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研究对象就既存民族志的实际内容看,民族志考察的对象类型,范围比固定化的“民族”远为宽泛而多变.20世纪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民族志的对象是指广义上的“社会共同体”,而非“民族"。
民族志中的“民族"实际上不再指民族(尤其是近代定义中的民族),而是观察者主动选择的方法论单元。
三.代表人物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台湾翻译为马林诺斯基,1884年—1942年)发迹于英国的波兰人类学家,他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建构以客观民族志记载田野调查研究成果的方式,并开创最早的社会人类学课程,故有人称他为“民族志之父”。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典范地展示现代田野工作与民族志方法.四.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从作者的异地经历的参与深度和讲述心态来看,民族志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的民族志是自发性的、随意性的和业余性的。
中国史籍《春秋。
左传》中的“蛮夷"传(偏重纪实的)、《山海经》中描写远方异族的文字(偏重想象的).古希腊的希罗多德被推崇为最早的民族志作者,他的著作《史记》除讲了希波战争外,还记载了许多传说、地理、人种志等内容。
中世纪的东方旅行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是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民族志的代表.第二个时代是专业性的、科学性的《人类学笔记和问询》《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第三个时代是从反思以“科学”自我期许的人类学家的知识生产过程开始萌发的《摩洛哥田野作业的反思》在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观察者进入对象世界的深度、在文本中留给对象作为主体的空间以及对读者的心态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别。
中国民族志研究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Ethnographic
Research
作者: 方婧[1];张继梅[2]
作者机构: [1]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昆明650504;[2]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出版物刊名: 大理大学学报
页码: 15-2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7期
主题词: 20世纪;中国民族志;研究综述;发展趋势
摘要:对20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志研究和实践在多个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回顾,一方面总结中国民族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背景、理论反思和范式实践等特征与经验,另一方面从民族志书写的本质、方法与意义上讨论深度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志的发展趋势,在21世纪加强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紧扣社会需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上,为探索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民族志书写的新范式提供借鉴和启示.。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民族志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学习并遵守一定的流程,以保证获得可靠
的研究结果。
民族志研究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确定和明确研究课题,细化主要内容,检查资料;其次,就是现场调查,收集并加工相关数据;其次,格式定件,包括框架及报告的编辑、编排;最后,是文献回顾,关注有关的研究成果。
在进行民族志研究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注意事项:一是,要有勤恳的诚意,以致关系睿智的态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并尊重当地的文化;二是,要深入家庭,以便搜集足够的史料,理解民族发展的历史;三是,要根据调查得到的信息,运用专业方法,按照研究计划准确收集资料;最后,是要熟悉相关的民族知识,遵循提出该课题的本原精神,使研究框架和结果更加真实可信。
综上所述,民族志研究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学习并
遵循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以保证获得可靠的研究结果。
社科研究方法:民族志
民族志(Ethnography)David M.Fetterman民族志是描写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艺术和科学。
它的长处在于描述。
民族志从特定文化的本土人的视角给读者提供了一幅正在进行的事情的详细图像。
对于一些导致特定结果的项目实施过程,它还能为我们提供对这些过程的洞见。
它是涉及田野工作的主要方法学手段之一。
民族志学者将自己沉浸在某个文化中,以便在其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人们的行为。
用于观察的时间可能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一段时间内的行为模式。
这是一种形式的信度(Reliability)。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学者试图在田野中得出局内人或主位的(emic)现实观(参见主位/客位之分(Emic/Etic Distinction))。
民族志学者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这位局内人的观点,或者认可它是对现实的客观观点。
民族志的目标就是不做主观判断,它承认一个人对现实的认识,无论其是否具有科学价值,都会对现实有所影响。
民族志学者承认,根据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存在多重现实或者多种现实观。
比如说,一位中上阶层的老年妇女和经济社会地位较低的美国黑人男性,对同一位警官的看法可能就不同。
民族志学者记录了多种多样、时常互相矛盾的主位或局内人观点。
大多数民族志学者以这样的知识为基础,并采用外部或客位的(etic)观点来解释这些现实的主位观之间的关系。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民族志比其他形式的研究更花时间,因为需要田野工作——要和人们一起在其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共度一段时间。
民族志学者在田野待上一段时间,以便把他们收集的数据置于情境之中。
花在田野工作上的时间长短可能会影响研究者的适应,但花在田野上的时间和数据的质量直接相关。
有讽刺意味的是,更高的效率常常却是没有效率: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田野上,将会在调查完成之后节省为修正理解不充分的问题所要花费的时间。
来源:工众号人文社科知识分享这种沉浸在其他人生活中的民族志,使民族志学者得以更准确地解读人们的行为。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当我们在探讨人类学和社会科学时,民族志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领域。
民族志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深入了解特定文化或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价值观等,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类行为的丰富视角。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民族志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它们分别是传统民族志、现代民族志和后现代民族志。
民族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西方探险家开始对非西方社会进行描述和研究。
这些描述最初是以游记的形式呈现,但很快就被系统性地整理成更具分析性的民族志。
在20世纪中叶,由于冷战和殖民地解放运动的背景,民族志开始更加文化相对主义和本土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也见证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志作品的问世。
传统民族志时期的特点是在理论和方法上相对单一,主要对特定文化或社会群体的描述和分类。
这一时期的民族志作品通常以客观、中立的方式进行叙述,追求对被研究文化的真实呈现。
然而,传统民族志也受到了批评,因为它过于强调文化的静态性和普遍性,忽略了文化动态性和差异性。
随着20世纪60年代社会科学的兴起,现代民族志应运而生。
现代民族志更加文化动态性和社会过程,强调对被研究文化的理解和解释。
它不再仅仅是对文化的简单描述,而是试图揭示隐藏在表面下的社会结构和文化逻辑。
现代民族志在研究方法上更加灵活,纳入了参与观察、访谈、社区调查等多种手段。
而后现代民族志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出现的。
后现代民族志对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后现代民族志研究者主张对被研究文化的多元理解和诠释,认为民族志并不仅仅是关于对象的研究,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和诠释对象的研究。
后现代民族志在分析方法上更加深入和复杂,它不仅文化本身,还文化在历史、政治、经济等多重语境下的动态变化。
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完全断裂的,而是相互、相互影响的。
传统民族志是现代民族志和后现代民族志的基础,它为后来的民族志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概念和框架。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据柯塔克(Kottak 2008)的归纳,民族志研究方法有下列几类(十类):观察与参与观察对于日常行为的直接、第一手的观察,包括参与观察。
民族志研究者在各种场合观察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
他们往往在田野地点停留超过一年,可因此观察一整年的循环。
相处共话、访谈研究者运用许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访问方式进行访谈。
包括有助于维持互信关系的闲话家常、提供当下活动的知识、长时间访谈。
访谈可能是有结构或无结构的。
系谱法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
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
人类学家需要搜集系谱资料,以了解社会关系并重建历史。
重要文化报道人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
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生命史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益、风趣与愉快。
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他们可能会搜集他﹙她﹚的生命史。
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
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
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民族志的趋势,已从全貌观的叙述转向更具问题取向与实验性质。
想要研究全部事情是不可能的。
大多数的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前,往往带着一个准备处理的问题,搜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
长期研究长期研究是针对某个社区、区域、社会、文化或其他单位的长时间研究,这往往建立在多次重访的基础上。
现在的民族志多半包括二次以上田野研究的资料。
团队研究新进的研究者以先前学者的接触与发现为基础,以增进关于当地人如何因应与经营新环境的知识。
学术应是一项集体事业,先行者将过去的资料放在这整个事业中,让新世代学者继续运用。
调查研究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
民族志方法的研究内容分析
民族志方法的研究内容分析20世纪中期以来,传播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由只重视量化研究逐渐转变到对质化研究的关注上。
这是由于传播学的几大先驱,如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等多出身于社会学、心理学及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
因此,早期的传播研究大多采用的是量化研究取向,并且这也构成了美国传播研究的主流。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与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传播,而意义是很难单纯通过量化来进行研究的,再加上文化研究思潮在全球的拓展,于是传播的质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民族志方法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传播研究的。
为了了解民族志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民族志”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为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检索范围为新闻传播学科四大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和《新闻记者》,共获得论文33篇,除去其中不是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研究的7篇,共有26篇可以进行分析研究。
一、关于民族志民族志(ethnography),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创立,起初源于文化人类学家对异民族文化的考察。
一般认为,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这一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物作田野调查,深入到其特殊的社区生活中,以”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通过观察和认知,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民族志,然后再对这些民族志描述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对此文化的基本概念。
20世纪以来,新闻传播的民族志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民族志被导入新闻传播研究中后,对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做出了极大贡献。
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民族志传播学有着自己的显着特征”:(1)传播实践而不是语言形式是其研究的中心。
(2)在自然语境下的传播实践才是其分析的对象。
图书情报研究中民族志的应用与发展
图书情报研究中民族志的应用与发展贾诗威,闫慧*(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摘要:[目的/意义]民族志是一种严格的田野调查,因其能获得珍贵一手资料而受到图书情报领域学者的青睐,有必要对图书情报研究中的民族志应用和发展进行梳理。
[方法/过程]本文系统回顾民族志在图书情报研究中的应用场景、方法论拓展、实操路径及存在问题。
[结果/结论]民族志常用于解决信息行为、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信息社会问题、知识管理、信息素养、基础理论与学科建设6类研究主题的研究问题。
民族志方法论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拓展,出现自我民族志、网络民族志、视觉民族志、建制民族志等新应用。
同时,本文指出图书情报研究对民族志的应用误区,并为学者提供了适用于不同研究主题的民族志实操路径,以期推动民族志在图书情报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志;图书馆情报学;田野调查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48(2023)06-0004-12引用本文:贾诗威,闫慧.图书情报研究中民族志的应用与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35(6):4-15.收稿日期:2023-05-12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新兴技术背景下网络素养教育实证研究”(22XNA038)作者简介:贾诗威(1995-),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算法社会问题、数字不平等*通信作者:闫慧(1981-),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社群信息学、数字不平等。
Email:***************.cn1引言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调查研究对正确决策的重要性,呼吁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难题。
图书馆情报学(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承担着决策支持的重要使命,调查研究一直是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基石。
民族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民族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民族志是对某一民族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以探究其文化、历史、习俗、信仰等方面的内容为主要目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种文化交流的加剧,对于各个民族的研究和保护变得日益重要。
本项目旨在开展对某一具体民族的民族志研究,并通过深入了解其文化特点,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1. 深入了解目标民族的文化传统、习俗以及历史渊源,挖掘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通过对目标民族的研究,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依据和支持。
3. 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三、研究内容1. 民族概况:对目标民族的地理位置、人口构成、经济状况等进行概况介绍。
2. 文化传统:探讨目标民族的语言、宗教、节庆、民间艺术等方面的传统文化。
3. 历史渊源:考察目标民族的历史渊源,探究其形成发展历程及对其文化的影响。
4. 社会习俗:研究目标民族的日常生活习俗、礼仪和生活方式,揭示其独特之处。
5. 文化景观:探讨目标民族的文化景观,包括传统建筑、宗教场所、民俗节庆等。
6. 文化交流:研究目标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四、研究方法1. 实地调研:赴目标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其生活、文化和习俗。
2. 文献资料: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梳理整理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3. 访谈调查:对目标民族的代表人物、长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文化传承。
4. 参与观察:参与目标民族的传统节庆、仪式等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其文化传统。
五、可行性分析1. 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对于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 研究目的明确,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研究所需的资金和技术条件相对容易获取,实施难度不大。
4. 研究结果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 项目实施后,可以通过学术论文、报告等形式进行成果分享,提升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声望。
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创新-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
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创新-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民族志研究方法是人类学与民族学的一种特殊的研究方法,也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和民族学,必须创新民族志调查和研究方法。
科学的民族志调查和研究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科学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不仅要付出事倍功半的代价,而且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主要就发展和创新民族志研究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民族志研究的发展阶段、特点和类型民族志研究法或称社区研究法、村落研究法,有其发展的过程和较为明显的特点,近100年来形成了多种类型。
(一)民族志研究的发展阶段民族志研究方法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业余民族志阶段。
例如18至19世纪一些传教士、商人和探险家写的民族风俗志;二是专业民族志阶段,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撰写的民族志专著。
例如,1922年出版的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达曼岛人》两本民族志,均属专业民族志。
业余民族志往往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偏见;专业民族志一般都持较客观的立场,大多从主位的角度进行研究。
(二)民族志研究的特点1.整体性。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志一般采用全貌式的描述方式,对研究对象的社会组织、亲属制度、物质生活、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神话艺术等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分析,并阐述其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是被研究的对象通常是以集体的形象出现,虽然有个体的性格和特点的介绍,但总的来说以描述群体的共同特点或族群性为主。
2.以小见大。
民族志研究方法的目标是以小见大,从村落研究中窥见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概貌。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
外国有些学者称这种民族志研究为微观社会学,它是指以村落或社区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了解其成员生产、生活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费孝通试图通过全面调查村落和社区,搜集中国各地农村的类型或模式,而达到接近对中国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认识。
关于民族研究报告
关于民族研究报告引言民族研究是一门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对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报告旨在对民族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的概述,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背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各种文化冲突的频繁发生,民族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有助于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因此,民族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
意义民族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进文化交流和理解不同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这有助于打破文化壁垒,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
2.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研究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一些民族文化正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通过民族研究,可以促进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维护文化多样性。
3. 深化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民族研究可以为人们提供对历史和社会的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研究不同民族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可以揭示出一些普遍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
方法民族研究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进行深入探索和分析。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民族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民族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也被称为直接观察法。
研究人员亲自走进实地,与当地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和习俗。
通过田野调查,可以获取直接的、实地的民族数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素材。
2.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来进行民族研究的方法。
这些文献资料可以是历史记录、民族志、人类学研究、社会学调查等。
通过研究已有的文献资料,可以对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概述。
当代民族志书写内涵及其讨论学科史与方法论的思考【精选课件
当代民族志书写强调对人类行为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同时注重对文化和 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以提供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的深入理解。
民族志书写的重要性
理解文化多样性
通过民族志书写,我们可以 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 和社会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 处,进一步促进跨文化交流
和理解。
社会科学的基石
民族志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 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为其他 研究提供了实证的数据和深 入的分析,有助于推动社会
03
展望未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民族志书写将会 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其内 涵和外延,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 域的发展。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期望
建议未来的研究在方法论上 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 揭示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
杂性。
期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 拓展民族志书写的应用领域 ,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中,如环境、健康、教育等
目标
通过对民族志书写实践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内涵和特点,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方法与过程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当代民族志书写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过程
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建立研究数据库,对当代民族志书写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实地调查结 果,总结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代发展
随着全球化、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民族志书写在当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社 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
02
学科史与方法论
学科史
早期民族志
01
早期的民族志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人类学家
开始对不同文化和民族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民族志方法研究》PPT课件
三、调查什么?数据类型
▪ The concept of data is broadly cast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 ranges from public to private
▪ More continuous than discrete ▪ Field notes ▪ Recordings ▪ Written or electronic documents ▪ Photographs or maps ▪ Artifacts
一、调查什么:主题领域 & 重点聚焦
(一)主题领域的决定
▪ 1. 自身的兴趣
▪
自身需求
▪
自身基础 (实践经历、所学学科)
▪ 2. 过来人的启发:浏览文献 & 咨询专家 3. 老板的需要,老天需要:马林诺夫斯基案例
(注意: 向定量者借鉴,最好了解该主题领域的--主要理论、关键概念 基本维度、主要指标)
▪ Trust between researchers and participants is paramount
3. 真诚学习当地文化和经验;
4. 互惠意识,及时酬谢,尤其是真诚感恩之心;
注意:不要轻易承诺
5. 以较自然方式进入,例如,志愿者,实习生;
6. 与当地人合作研究;
7. 巧妙表达研究题目。
▪ Identify a key informant
9. 设法弄清当地权势关系与派系
10. 正事认真努力做。
(1)与他人研究成果是否一致?为何? (2)符合什么理论?
民族志方法?
“民族志也许是解决教育中所存在问题 的最好的、唯一的方法”。
因为,民族志研究首先基于全貌、深 度地调查,“倾向于揭示教育现象的复杂 性”,尤其是揭示什么是重要的问题,从 而能够“对所有教育问题做出贡献”。
艺术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作为艺术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
作为艺术人类学的民族志研究毛巧晖中文摘要:民族志研究是目前艺术人类学所采用的核心方法,也是该学科的基石。
它向延续西方传统艺术理论的中国艺术研究提出了有力挑战,为艺术研究的转型提供了理路。
但在本土化选择、方法创新,以及与传统理论话语的对话等层面也面临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民族志学科建构一近年,艺术人类学日益受到学界重视,越来越多拥有人类学(民族学)、艺术学、美学背景的学者参与到艺术人类学的学术实践中,他们的努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推动了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虽然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但大家都怀着共同的希冀:艺术人类学可以给当下的学界带来新的启迪,新的研究方向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并且,艺术人类学极可能对我国的艺术学研究做出令人欣喜的贡献。
怀着这样的信念,大家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学科建制的步伐,以求能够从体制方面为它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
国内一些著名的大学与研究院业已完成了对它的学科建制,艺术人类学在现代学科体系中获得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合法身份。
但是,这种身份却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受人置疑。
黄泽的判断比较准确地描绘出当前国内艺术人类学的现状:“迄今为止,艺术人类学研究在中国尚未形成体系,也许雏形都还算不上,仅仅是一些学者在‘艺术人类学’的名称之下进行着各自的探讨,这种探讨的跨学科成分较大,大多是借用人类学的部分理论,对局部艺术现象进行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
”1究其原因,则是艺术人类学自身的归属问题尚未得到合理解决,它或被认为与文艺学、艺术学相关,或被认为归属于人类学,交叉学科先天具有的归属难题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不同学术背景的介入,一方面拓展了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空间,使其呈现出较大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它的研究理路,阻碍了研究范式的确立。
无论承认与否,探索与尝试仍是当前研究者们所采用的主要研究策略。
也就是说,艺术人类学仅是一面旗帜,一个总体的方向。
学者们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人类学”这一名称之下进行研究,是因为大家对它有两个基本的共识:一是就研究对象而言,这是一门研究艺术的学科;二是它采用的研究方法,即人类学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來民族誌研究
授課大綱
(第二版)
授課時間:週四09:10a.m.~12:00n. 授課地點:L206
授課教師:宋玫玫課程學分:三學分
校內分機:3190 開放時間:週二1:00p.m.~3:00p.m.
若需要約其他時間,請事先以email聯繫
研究室:驚聲大樓918室
E-mail: song@.tw
本課程旨在幫助同學將民族誌等質性研究方法應用於未來學之研究。
課程內容包括介紹常用之質性研究的基本概念,以及操作方法與注意事項,並藉由實際經驗進行作業
課程目標:
具體之課程目標為同學在課程結束時能夠:
一、清楚了解未來學質性研究之類型、理論基礎、實際應用、及倫理議題;
二、熟悉不同質性研究方法之步驟、運用、與限制,包括資料蒐集、資料
分析(含使用電腦軟體)、及成果報告之寫作等技巧;
三、實際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於未來學之獨立研究。
授課內容及進度:
週次日期授課內容作業繳交1 09/11 課程介紹
2 09/18 質性研究之概念:什麼是質性研究?為什麼要做
質性研究?
陳向明1-3章or 1, 3章
Flick 1章:質性研究的關聯性、歷史與特點
Marshall & Rossman 1章[書面]交對照論文書目
3 09/25 研究的設計
陳向明4章:質的研究的設計
陳向明5章:研究設計的組成部分
陳向明9章:進入研究現場
研究對象的選擇
陳向明6章:研究對象的抽樣
陳向明9章:進入研究現場
質性研究的倫理
陳向明25章:質的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Kimmel 整本[書面]交論文研究初步設計
[課堂]論文初步設計分享與回饋
4 10/02 訪談法(一)
陳向明10-13章[書面]交訪談大綱[課堂]訪談大綱分享與回饋
Flick 8章:半結構式訪談法Flick 9章:以敘說作為研究資料
5 10/09訪談法(二)
陳向明10-13章
Flick 8章:半結構式訪談法
Flick 9章:以敘說作為研究資料[書面]交訪談練習結果
[課堂]訪談結果分享與回饋
6 10/16 資料分析(一)
資料的編碼與整理
陳向明18章:資料整理和初步分析
陳向明19章:資料歸類和深入分析
Flick 14章:資料的檔案記錄
Flick 15章:編碼與範疇分類[書面]交逐字稿[課堂]電腦軟體操作
7 10/23 資料分析(二)
電腦的應用
Flick 20章: 電腦在質性研究的應用
劉世閔整本[書面]交資料分析練習結果
8 10/30 信度與效度
陳向明22章:質的研究的質量評價
陳向明23章:質的研究中的效度問題
陳向明24章:質的研究中的推論問題
Flick 18章:質性研究品質的紮根
Maxwell 6章:效度:你可能如何犯錯?[書面]交互相double check資料分析結果[課堂]互相double check資料分析分享與回饋
9 11/06期中考週
10 11/13 寫作
陳向明21章:研究成果的成文方式
Flick 19章:質性研究的寫作
Maxwell 7章:研究計畫:質化研究的呈現與
說明[書面]交訪談寫作練習結果,及觀察大綱[課堂]寫作練習分享與回饋
11 11/20 焦點團體訪談法(一)
陳向明14章
Flick 10章:焦點團體訪談法與討論
Stewart & Shamdasani 整本[課堂]焦點團體訪談法實地練習
12 11/27 焦點團體訪談法(二)
陳向明14章
Flick 10章:焦點團體訪談法與討論
Stewart & Shamdasani 整本[書面]交焦點團體練習結果
[課堂]焦點團體訪談法分享與回饋
13 12/04 觀察法(一)
陳向明15-16章
Flick 12章:觀察、俗民誌及視覺資料方法
Jorgensen 整本參與觀察法
[課堂]進行觀察練習
14 12/11 觀察法(二)
陳向明15-16章
Flick 12章:觀察、俗民誌及視覺資料方法
Jorgensen 整本參與觀察法[書面]交觀察練習結果,及焦點團體訪談大綱
[課堂]觀察結果分享與回饋
15 12/18 實物分析法
陳向明17章[書面]交實物分析練習結果
[課堂] 實物分析分享與回饋
16 12/25研究計畫設計
理論建構
陳向明20章:質的研究中的理論建構資料蒐集與未來學研究法的結合[課堂]資料蒐集與未來學研究法結合之分享
17 01/01 年假
18 01/08 期末回顧
授課方式:
教師講授,實作練習課堂分享、討論及回饋
參考資料: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著,王明傑、陳玉玲譯。
(2004).。
美國心理協會出版手冊。
台北:雙葉。
Bernard, H. R. (1988). Research method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London: Sage. Creswell, J. W. (1994).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London: Sage.
Johnson, J. C. (1990). Selecting ethnographic informants. London: Sage. McCracken, G. (1988). The long interview. London: Sage.
Crabtree, B. F., & Miller, W. L. 著,黃惠雯、董琬芬、梁文蓁、林兆衛譯。
(2003)。
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
台北:韋伯。
Fetterman, D. M. 著,賴文福譯。
(2000)。
民族誌學。
台北:弘智。
Flick, U. 著,李政賢、廖志恒譯。
(2007)。
質性研究導論。
台北:五南。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著,卯靜儒等譯。
(2003)。
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
台北:麥格羅西爾。
Jorgensen, D. L. 著,王昭正、朱瑞淵譯。
(1999)。
參與觀察法。
台北:弘智。
Kimmel, A. 著,章英華譯。
(1999)。
應用性社會研究的倫理與價值。
台北:弘智。
Layder, D. 著,簡守邦譯。
(2003)。
最新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台北:韋伯。
Marshall, C. & Rossman, G. B. 著,李政賢譯。
(2006)。
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
台北:五南。
Maxwell, J. A. 著,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
(2001)。
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
台北:心理。
Stewart, D. W., & Shamdasani, P. N. 著,歐素汝譯。
(1999)。
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
台北:弘智。
Strauss, A. & Corbin, J. 著,徐宗國譯。
(1997)。
質性研究概論。
台北:巨流。
Wolcott, H. F. 著,顧瑜君譯。
(1998)。
質性研究寫作。
台北:五南。
Yin, R. K. 著,尚榮安譯。
(2001)。
個案研究。
台北:弘智。
胡幼慧編。
(1996)。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台北:巨流。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台北:五南。
齊力、林本炫編。
(2005)。
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南華教社所。
潘慧玲編。
(2004)。
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
台北:心理。
劉世閔編。
(2000)。
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以QSR N6與EndNote 8為例。
台北:心理。
課程要求:
授課教師希望透過多次之課程實作練習,幫助同學印證並了解教科書中的研究方法,以及相關注意事項。
同學應於每次上課前,完成指定教科書之閱讀進度,配合該堂課程設計繳交相關實作練習,並於上課時與同學分享結果及心得。
對於課堂上同學所做報告,其他同學需提出中肯之評論意見,以互相切磋。
同學於期末應依據個人論文研究旨趣,參考課堂所學提出相關之初步研究計畫,並做口頭報告。
成績評量:
課堂相關實作練習60%
課堂參與(包括評論他人之報告)20%
期末研究報告(包括書面及口頭)20%
註:授課教師保留進一步調整教學大綱之權利,以便依據學生及實際授課需求作調整,也歡迎同學針對授課內容隨時提出建議。
授課教師一定會將最新版之教學大綱公佈給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