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篇1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
2、出示《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导说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3、在比较中简略带过词牌在押韵、句式、字数上有规定。
4、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读词1、词牌名是——,题目是——2、指名读词,像这样具备1、3、4、5、6句押韵、第5句反复、共33字特征的词牌叫——3、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力争读出节奏、韵味。
4、检读:正音:兴、藕;理解藕花,写字。
节奏——可以与理解意思结合5、导入理解意思三、解义1、自学,尝试理解全文的意思。
不理解的字、句打问号,然后同桌相互探讨。
2、集体交流、探讨字义、句义。
3、想象画面,情景相生。
完成练习:想象情景:时常想起从前的一个日落时分—————————。
兴致得到满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词解惑,围绕“醉”字品味词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而返——晚(兴致不易满足)花又醉人——误,无意中的过失;花醉误?——缘何至深处?;酒醉误?情醉误?暮夜误?争渡争渡——动作、性情醉人鸟惊人醉——一滩,满滩。
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可以划出。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残阳铺水中、三亚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3)、朗读——浓浓的醉意。
(酒微醉,人陶醉)藕花深处——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解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欣赏并背诵《如梦令》。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作者背景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有“词中之冠”之称。
2.2 作者成就李清照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背景《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渴望。
3.2 诗歌译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语言特色4.2 修辞手法诗歌运用了对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第五章:教学活动5.1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如梦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3 背诵诗歌引导学生背诵《如梦令》,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5.4 写作练习以《如梦令》为灵感,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本章旨在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程度和诗词鉴赏能力。
6.2 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6.3 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朗读和背诵的表现。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资源《如梦令》原文、注释和译文,相关李清照的词集或选集。
7.2 网络资源有关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词作解析的网站和文章。
7.3 音频视频资源朗读《如梦令》的音频视频材料,有关李清照的纪录片或讲座。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诗人介绍介绍其他宋代著名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让学生了解其词风特点。
8.2 诗词创作活动组织学生尝试创作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如梦令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如梦令》诗词教学2. 学科领域:语文3. 年级水平:八年级4. 教学目标:理解《如梦令》的背景及作者李清照的经历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哲理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释与翻译诗词的结构分析诗词意境的感知与情感的体会2. 教学难点:诗词中隐含的意境与情感的理解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梦令》全文打印稿相关背景资料打印稿2. 课前准备:对《如梦令》的深入解读搜集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及创作背景资料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视频,引出诗人背景简要介绍《如梦令》的创作背景2. 文本解析:分组朗读《如梦令》,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解释生僻字词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及其作用3. 情感与哲理探讨: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变化讨论诗词所蕴含的哲理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4. 应用拓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词意境选取几名学生进行诗词朗诵展示鼓励学生创作以“如梦令”为题的现代诗五、作业布置1. 完成《如梦令》的译文书写2. 搜集其他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进行比较阅读3. 写一篇关于《如梦令》的情感与哲理的心得体会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互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2. 作业完成质量评价:根据学生提交的诗词译文、比较阅读和心得体会文章的质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在小组朗诵和创作活动中,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如增加互动环节、使用更多多媒体资源等。
八、课程拓展建议1. 举办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热爱。
八年级语文上册《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5.家长的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增进亲子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6.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提高表达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期待大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助力学生不断提高。
4.讲解词中的意象,如“夜雨寄北,小楼东风”,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词中的某一句或某一修辞手法进行讨论,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2.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体会意境、感悟情感、掌握修辞手法等。
3.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她的才情和创作风格,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4.精讲精练,强化写作实践
-对词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吃透词意。
-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5.课后拓展,提升文学素养
-推荐相关古诗词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拓宽知识面。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3.掌握词中的生字、难字,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在诗词中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语含义的理解,如“绿肥红瘦”、“夜长亭”等。
(2)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借景抒情、对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如梦令》。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感受诗词韵味。
3. 讲解词语含义,解释难点句子。
4. 分析诗词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5.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与拓展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如梦令》的特点和魅力。
2. 拓展活动:推荐其他李清照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提交的《如梦令》译文和赏析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拓展阅读评估:收集学生推荐的拓展阅读作品,评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如梦令》的相关知识点,是否有重点难点的突破。
如梦令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如梦令》优秀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如梦令》;2. 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了解其创作背景;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和句式;2. 领会李清照的词风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如梦令》的字词、句式和词风;2. 示范法:教师示范背诵和朗诵;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4. 鉴赏法:欣赏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对比分析其词风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如梦令》;2. 参考资料:李清照的词集、生平介绍、词风分析等;3. 投影仪或白板;4. 音频设备:播放李清照的词朗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作,如《声声慢》、《一剪梅》等;2. 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词风特点;3. 提问:你们对李清照的词有什么印象?她的词风有什么独特之处?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讲解《如梦令》的字词和句式;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3. 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情感和主题。
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讨论;2. 讨论议题:分析并欣赏《如梦令》中的词风特点;3.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背诵《如梦令》;2. 写一篇关于《如梦令》的鉴赏短文,表达自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六、课程回顾与延伸(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包括《如梦令》的字词、句式和词风特点;2. 提问:你们认为李清照的词风为什么会有如此独特的魅力?3. 引导学生思考词人的情感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七、欣赏李清照的其他词作(15分钟)1. 播放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武陵春》、《如梦令》等;2. 让学生边听边欣赏,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3. 教师引导并进行简要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风特点。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一、教学内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如梦令》的背景。
2.诗词朗读:学习正确的诗词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3.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4.诗词赏析:从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深入解读《如梦令》的意境和美感。
5.诗词背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如梦令》的目标。
6.创作练习:启发学生借鉴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7.拓展阅读:推荐与李清照相关的一首诗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如梦令》,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如梦令》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古诗时,是否曾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情感?”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黄昏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朗读的节奏、意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如梦令》相关的诗词意境或艺术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练习,让学生们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6.增进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与创作练习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梦令教学设计(共6篇)
如梦令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如梦令教学设计《如梦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词并能背诵2、抓住,想象词所描写的情境3、通过学词,体会诗人的心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4、丰富李清照的形象,使学生走进诗人,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
教学过程:一、画面导入,激起情趣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这样八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板书〕,谁来说说你对这八个字的理解?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画,一幅画里又往往蕴含着美妙的诗句。
现在,咱们一起来看几幅画,你能吟出画中所蕴含的诗句吗?〔屏显画面,生吟诗句,师点评〕二、初读全词,初步感受词意1、同学们,你们用动情的朗读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听着听着,我仿佛进入了那美妙的画境之中,看得出,你们都是爱诗之人。
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也是诗中有画,它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屏幕出示全词〕,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板书:如梦令〕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第1页/共8页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
尽是满足的意思。
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
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除了把词读正确,我们还要能读出词的节奏,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
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李清照借这个词牌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候的一次郊游经历。
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师巡视〕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刚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根本意思。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如梦令》,使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解读诗词、品味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忧患意识,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句式、词牌等基本知识。
2.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品味词中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词中的意象与寓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等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如梦令》,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1.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词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如梦令》,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境。
2.2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词牌的特点和用法。
3. 课堂讲解3.1 讲解词牌《如梦令》的起源和发展。
3.2 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3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合作探讨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寓意和意境。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5.1 学生结合词意,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
5.2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如梦令》为词牌的词作。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2 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7. 课后作业7.1 背诵《如梦令》。
7.2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8. 板书设计词牌:《如梦令》作者:李清照意象:雨、风、梦、夜情感:思念、忧愁、无奈、期盼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如梦令》词意、词牌特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课后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分析其艺术特色,品味诗词中的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2.1 《如梦令》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2 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品味诗词意境。
三、教学难点3.1 《如梦令》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2 理解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PPT,包括《如梦令》全文、创作背景、相关图片等。
4.2 学生预习《如梦令》,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李清照的图片,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如梦令》的学习。
5.2 自主学习学生齐读《如梦令》,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提问。
5.3 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如押韵、对仗、意象等。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讲解《如梦令》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重点解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的才情与爱国情怀,让学生体会诗词背后的意境和情感。
5.6 课堂小结5.7 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声声慢》、《一剪梅》等,分析其创作风格的变化,探讨李清照在不期的情感表达。
6.2 文化延伸介绍宋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
七、评价反馈7.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诗词内容、艺术特色和情感体验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8.1 教学效果教师课后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如梦令》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如梦令》的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如梦令》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联系作者生平,深入体会诗文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地位。
2. 互动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朗读、分享感悟。
3. 欣赏法:品味《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如梦令》,了解作者李清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如梦令》,体会诗文意境。
(2)分组讨论,分享感悟。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 分析诗文(1)分析《如梦令》的韵律特点。
(2)解读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欣赏与感悟(1)品味《如梦令》的韵律美、意境美。
(2)联系作者生平,体会诗文内涵。
5. 拓展延伸(1)介绍李清照的其他作品。
(2)探讨古代女性的生活与创作。
6. 总结与布置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分享感悟时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3. 理解与应用:评估学生对《如梦令》的意境、情感和文学特点的理解程度。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含义和诗句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句的字词含义和结构。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李清照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的词作,引出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认读问题。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文内容,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同学共同评价、补充。
教师总结诗文的特点和魅力。
5. 朗读感悟组织学生朗读诗文,体会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心情。
6. 拓展延伸介绍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分享创作心得。
7.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继续努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观察,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分组讨论、朗读展示、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在诗文理解、字词掌握、情感体会等方面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挥个性特长。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其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难点:1.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领会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诗词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解读诗词的能力。
3. 比较教学法:对比其他诗词,突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意境。
(2)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1)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感受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写一篇关于诗词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观察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2篇)
《如梦令》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2篇)《如梦令》课堂篇1一、声情诵读,导入新课。
(录音机播放古筝曲)教师声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同学们伴着这悠悠的古筝乐曲,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板书:如梦令)(多媒体屏幕出示李清照全词)二、初读全词,通读全词。
师:《如梦令》是一首词,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就是这样的,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这首词吗?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己读吧!(学生放开声音自由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
就请你吧,勇敢的女孩子。
生:(读词)师: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读书的孩子。
刚才她在读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通顺的,流利的是不是?你们有意见吗?没有意见,我有意见,这里面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兴尽”,这个字又读xìng又读xīng,什么时候读xìng,什么时候读xīng你们知道吗?什么时候读xīng?生:兴奋。
师:还有“大兴安岭”。
但是这个“兴”“高兴”、“兴致”的“兴”却读第四声,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说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第四声,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句)师:不错,咱们再读读这首词,这回第一个举手的是谁?是一个勇敢的男孩子,就请你读读吧!生:(读词)师:你的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
不仅读得正确流利,也注意了一定的节奏,读出词味道来了,你真棒!师:让我们把握好节奏感一起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那么你们能简单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吗?谁来说一说?生:这首词主要写了李清照和朋友们去郊游的事。
生:这首词主要写了李清照和朋友去游山玩水的事。
生:这首词主要写的是李清照难忘的一次郊游。
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李清照《如梦令》教案设计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教学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词牌特点。
(3)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感受古代诗人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如梦令》的字词、句式和词牌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1)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
(2)联系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及《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词牌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结合工具书,理解字词句意。
(2)组内交流,解答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绿肥红瘦”、“昨夜雨疏风骤”等。
(2)探讨词人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背《如梦令》,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2. 深入解读(1)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讨论词牌的特点和词人的创作风格。
3.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对《如梦令》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总结评价。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如梦令》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如梦令》。
2. 结合课后注释,翻译词中的难点句子。
3. 思考:《如梦令》中的意象和情感如何体现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生平图片和相关诗词,为学生营造一个感受李清照词风的情境。
2. 对比教学:将《如梦令》与其他李清照的词作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人的创作特点。
如梦令教案四篇
如梦令教案四篇如梦令教案篇1教学目的:1、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开展想象,体会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尝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同学诗词鉴赏技能。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说明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司的意思。
教学难点:对词中描写的意境开展想象,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同学收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词的配乐朗诵。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进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进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颂,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见的女词人----李清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
板书课题:如梦令同学齐读课题。
师: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全部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索,上心想象。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1、出示课件,听配乐朗诵。
师:这首词听起来特别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由于本词的押韵;二是由于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同学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2、同学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3、检测初读状况。
师:“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ìng”。
同桌之间争论一下为什么?同学沟通争论。
(“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ìng”)指名诵读,师生评议。
全班齐读。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同学借助说明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内沟通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老师巡察。
(3)全班沟通,老师点拨指导。
5、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师:读诗词时我们不能光理解意思,还要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
这是一首特别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的品尝。
同学们,你们能从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1、画面一:“溪亭日暮”(1)指名读第一、二句。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懂得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分析和审美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深入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文本、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如梦令》,注意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不懂的地方可以圈点批注。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如梦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5.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诗词意境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如梦令》的背诵和相关练习题。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回家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词背诵和练习题的正确率。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测试,了解学生对《如梦令》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诗词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女诗人的作品,了解女性诗人的独特魅力。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设计参考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设计参考《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设计参考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
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
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
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李清照的才情与忧愁,理解其在宋代词坛的重要地位。
(2)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珍惜时光,思考人生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3)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理状态。
(3)如何评价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2)概述《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注和词典,理解诗中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分析:(1)讲解诗的背景、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2)分析诗人的心理状态和创作动机。
5.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朗读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思考能力。
(2)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和拓展环节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词朗诵比赛的完成质量。
3. 单元测试:(1)测试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了解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总体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如梦令》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李清照和《如梦令》的相关文献、诗词鉴赏书籍。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1.2 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1.1.3 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1.2.2 学会从诗词的语音、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赏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1.3.2 领悟诗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身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1.2 诗词的语音、节奏和意象分析。
2.1.3 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2.2 教学难点2.2.1 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2.2.2 领悟诗词意境和作者情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内容。
3.1.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李清照其他词作,突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艺术特色。
3.1.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相关图片和古籍资料,丰富教学形式。
3.2.2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素材。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和词作风格。
4.1.2 引导学生关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4.2 自主学习4.2.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语音、节奏。
4.2.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解释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
4.3 课堂讲解4.3.1 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4.3.2 分析诗词的语音、节奏和意象。
4.3.3 解读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
4.4 课堂讨论4.4.1 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4.4.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设计Teaching record and teaching plan design of rumengling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
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
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
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
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
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
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
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
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
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
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
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
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
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自由发言,略。
)
讲:这首词构思巧妙。
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
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
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
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师再次领读。
三、总结。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
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
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
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
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