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鸿沟是随着新信息和通信技术(NICT)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它通常被解释为“富裕发达国家与贫穷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获取新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不平等”。
数字鸿沟进入大众视野是在90年代中期,尤其是美国商业部电信与信息局(NTIA)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后(FALLING THROUGH THE NET: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II: New Data on the Digital Divide;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Defining the Digital Divide;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Toward Digital Inclusion),数字鸿沟引起了公众普遍的关注。
各国和国际组织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数字鸿沟下了很多定义。以下列举国际电信联盟(itu)、以及世界银行的定义。
在全面考察了国家、贫富阶层、城乡、年龄、教育水平等因素后,国际电信联盟在2002世界电信发展大会上对数字鸿沟进行了的重新定义:“数字鸿沟可以理解为,由于贫穷、教育设施中缺乏现代化技术以及由于文盲而形成的贫穷国家与富裕发达国家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年青一代与老一代之间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新技术(NICT)方面的不平等。”
世界银行将“数字鸿沟”定义为:指国与国之间、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根据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划分)在以下三方面的“贫”和“富”之间的差距:
1. 接入差距:指对信息和通信基础设备的使用和承受能力方面的差距;
2. 电子化就绪差距:指所有行动主体在电子化就绪、电子化意识和电子化读写能力方面的差距;
3. 应用差距:政府和企业对信息和通信技术利用的有效程度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