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
西方美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美育思想
一、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从美是数的比率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
“净化”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既是心灵性的,又是道德性的,净化的目的也包含着建构一种道德的心灵——“美德”。
尽管毕达哥拉斯由于把道德还原为数,以不正确的方式来讲道德,不能建立起真正的道德理论,但毕竟是“第一个试图讲道德”并与美结合起来。
他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教育有两种类型,斯巴达教育以严格、野蛮而著称于西方教育史,它崇尚武功,重视军事教育,但也重视音乐教育,并以音乐来鼓舞士气,培养士兵的组织纪律性。
与斯巴达相反,雅典崇尚文治,这与它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有关,它不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和文化修养,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因此,雅典教育强调体、智、美、德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多彩的、个性自由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古希腊许多思想家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
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包括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两个方面。
他讲道,在进行发展智慧的教育之前,先“要用音乐教育心灵,用体育教育身体”,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改善人的心灵。
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
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
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
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孔子: 文质彬彬 尽善尽美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 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 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 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 不能自已。
——王守仁
近代美学大师梁启超
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王国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 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 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 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 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 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梁启超、王国维与陈寅恪
选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京作品展
近代美学大师:蔡元培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1)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2)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3)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限的。
பைடு நூலகம்
朱光潜先生美育著作
二、西方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美育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绅士风度——18世纪英国美术
庚斯博罗:《罗伯特·安德鲁夫妇》
卢梭及其《新爱洛伊丝》
近代美育思想家——席勒
魏玛雕像:歌德与席勒
席勒《美育书简》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 的时候,他也才完全是人。
现代美学大家:丰子恺
丰子恺漫画
现代美学大家:朱光潜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 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 ,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西方美育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 梁启超、王国维与陈寅恪 庚斯博罗:《罗伯特·安德鲁夫妇》 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 ,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一、中国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第二节 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打印稿
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一、古希腊时期的美育思想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美学、美育发展史的光辉开端。
审美活动和艺术教育是古希腊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公元前12世纪到前8世纪在公元前12世纪到前8世纪,古希腊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这个时期的教育是以培养能征善战、品德高尚的英雄为宗旨的,美育主要是结合军事训练、庆典祭祀活动进行的,跳舞、唱歌、颂诗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
比如斯巴达的教育是军事体育教育,是极权主义的,这使得其美育由3个特点:①艺术教育为军事训练服务;②重视荷马史诗与舞蹈;③重武轻文,忽视美育使得这种教育在和平时期走进了文明进步的反面。
2)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多数城邦都采取了奴隶主民主制。
这种社会背景下,古希腊人形成了一种进步的世界观。
它既重视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又强调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把培养身心和谐、既善且美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这种古代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古希腊审美教育的性质和光辉成就。
雅典的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古典民主主义的。
这决定了雅典的美育由3个特点:①“缪斯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②审美教育具有全民性;③美育与体育高度结合。
3)毕达哥拉斯派的美育思想在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的教育作用是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
他们提出了“美在和谐”说,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赫拉克利特的美育思想他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引入审美领域,他认为要向真正有智慧的人学习,有利于扩大人的审美视野,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在西方美育史上有独特的贡献。
5)德谟克利特的美育思想他认为劳动和教育对提高和发展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人对美和艺术欣赏的能力,既要有一定的先天禀赋,更重要的还要靠劳动和教育。
6)智者学派的美育思想智者学派从服务人生、社会的主张出发,把美育与记忆训练结合起来,并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抽象概念,是一种与道德和精神价值紧密相关的理念。
他们认为,个体审美经验的提升可以通过培养智慧和品德来实现,从而实现人类全面的发展。
在古罗马帝国的影响下,基督教的兴起带来了另一种关于美的理解。
基督教教义认为,美是神圣的,是上帝的恩赐,它超越了世俗的物质世界。
在中世纪的修道院教育中,美的概念与宗教信仰和信仰实践密切相关。
对于修道院学者来说,美是一种神圣的力量,通过艺术和音乐的形式传递,以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
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使得美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类个体的发展和人类中心主义置于核心地位。
艺术家和学者开始探索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并将其表达到艺术作品中。
在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影响下,美育开始重视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启蒙运动时期,美育思想进一步发展。
启蒙运动的哲学家如康德主张,审美经验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活动,个体的判断和评价应该基于普遍的美学原则。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技巧。
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对美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认为,美是一种情感和感知的体验,个体的主观情感和感觉对于美的理解至关重要。
许多艺术家开始追求个性化和非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为美育注入了新的思想和实践。
到了20世纪,新的美育思想逐渐兴起。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
一些艺术家和美育家开始关注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和艺术表达方式,强调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多样性。
总体而言,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涵盖了古希腊哲学、基督教信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和现代艺术等不同时期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于西方美育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20世纪美国的主要美术教育思潮分析范文
202120世纪美国的主要美术教育思潮分析范文 20世纪以来,长期作为美国美术教育教学基本原理的是形式主义、儿童中心主义、以学科为基础的方法( DBAE) ,这三大美术教育思潮被称为美国美术教育理论的“基石( foundation) ”[1]6.对于我国美术教育界来说,有必要了解这些美术教育思潮,并看到其不足之处,为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形式主义美术教育思潮 伊冯娜·高德利尔厄斯和佩格·斯皮尔斯的研究表明,形式主义美术教育之哲学基础源于18 世纪康德的审美反映理论(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1]6.康德相信,“当无关乎任何个人、外在影响或背景来欣赏美术作品时,人们往往能得出相同的结论( determination) ”[2].在康德看来,“只有作品的‘形式’才是‘真实’和‘纯粹’的美的判断的对象”[3]184,在对美的事物欣赏时,人的主要目标都是它的形式。
从而艺术品成为独特的和不可重复的东西,它是为了人们的品尝和欣赏而存在,审美活动是一种感性的、直觉的、个别的和不可重复的活动。
随后,阿瑟·韦斯利·道(Arthur Wesley Dow,1899)介绍了美术作品的要素和法则,从美术作品的共性中总结出形式主义的特点。
形式主义方法考虑线条、色彩、形、背景、空间、明度(美术的要素) ,注重这些要素的组织原则,如平衡、强调、比例、动态、节奏、重复、图案、对比、多样和统一(美术的法则) .至今,Dow 所描述的美术要素和法则仍旧被许多人认为是美术的视觉语言。
受康德和道(Dow)的影响,20 世纪早期,弗莱( Roger Fry,1920)和贝尔(Clive Bell,1881/1914)提出“有意味的形式( significant form) ”一说,为判断美术作品时使用形式主义语言提供了基础。
贝尔认为,存在一种由视觉艺术作品唤起的独特情感,并且每一种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陶瓷、雕刻、纺织品等等)都会唤起这种情感,即审美情感。
文艺复兴时期美育观及对音乐教育的现实启示
文艺复兴时期美育观及对音乐教育的现实启示文艺复兴时期是文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发展历史上经历最高潮的时期。
同时,文艺复兴时期对美育学也有它的重要意义。
在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古代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加强了美育的理论研究,大大提升了美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这里,我们主要就文艺复兴时期的美育观及其对音乐教育的现实启示进行一下讨论。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美育观1、古希腊美育思想古希腊有很多大家对美育的思想,他们认为美育是以图像、形式或语言来表现这一崇高概念,而这一概念又是通过自然界的各种景象来表达的。
古希腊人认为,创造是一种崇高的行为,它可以让人建立更直接的联系,以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
2、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围绕“人文主义”而发展,他们提出“追求永恒的美”的理念,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和智慧的表现,只有通过人的心灵感受才能感知美的存在。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还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历史观和审美观,以及一种以实用性为核心的艺术观,全面提高了人们对美育的理解。
二、文艺复兴时期对音乐教育的现实启示1、强调音乐审美能力文艺复兴时期提出了“追求永恒的美”的理念,充分表达了音乐教育应当关注和发展的审美能力,强调学习者应当注重感受和体会音乐的美感。
同时,美育还可以为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从而有助于音乐学习者更好、更深入地掌握和学习各种音乐形式和艺术表演技巧。
2、提升音乐理论修养文艺复兴时期还为音乐理论修养提供了新的理论平台。
它给音乐学习带来了新的概念,从而对常规的音乐研究、分析和表演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要求。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思想的表达,从而使艺术家有了更为直接的艺术表现方法;新舞蹈形式的出现,也使得音乐创作者能够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表达他们的艺术本能,使艺术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文艺复兴时期对美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凭借其宽容的美学思想和复杂的历史观念,使音乐研究得到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从而使常规音乐研究、分析和表演有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西方近代美学
西方近代美学近代美学,是指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它萌芽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形成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大陆,在三十年代左右达到其成熟时期,确立了自己的独特体系。
一般认为近代美学开端于法国,而真正的美学奠基人则是在德国。
以下就是我对近代美学的粗略概述。
海德格尔认为,美的本质不是感性的“形式”,而是心灵或者说理念的快感。
这种快感只能通过上帝和艺术家所共有的意向性体验到。
除了作为纯粹主体的审美意识之外,其他所有意识活动都只是一种工具性的意识活动。
审美意识虽然是理念的快感,但也具有工具性的意义。
这里的理念就是理性。
因此,理念不仅是形式,还是存在,而且存在在先于形式而存在。
当然,这并不是说感性的形式已经完全消失。
审美活动也不是超越了感性形式的精神活动,但理念更为重要。
审美对象之所以成为美,也不仅仅在于感官直观的整体性的和谐,而在于表现出的那些符合理念的诸因素。
总之,美的本质是理念的快感。
再次,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理性对感性事物的领悟,这是与形而上学区别开来的,但又是与它密切相关的。
黑格尔把审美看作是情感的自由表现,将情感的无功利性作为审美的基础。
黑格尔、马克思的美学思想,是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的美学思想。
马克思把审美理解为社会意识形态。
他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需要,把审美从作为社会心理现象转变为作为审美现象。
他认为,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都是集体无意识的产物,但是由于这些作品的情感力量的强大的冲击,才改变了这种集体无意识。
“人们的思维是否具有普遍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生存的物质条件的性质”。
文学艺术通过特殊的艺术媒介,使人获得个人的自由,使人的异化力量得到解放。
1、康德对道德与审美关系的看法,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最早表述了自己的思想:审美判断力与道德判断力“并非相互抵触,但在根本点上却不相同”。
2、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力以人的判断力为基础,但在审美判断力中包含着道德判断力。
3、康德对审美判断力的理解更具体,他提出审美判断力应包括三种形态:( 1)审美感受;( 2)审美判断;( 3)审美评价。
浅析近代美育思想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浅析近代美育思想对人格塑造的影响20世纪初期,西方美育思想逐渐兴起并传播至中国。
美育思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和美学教育等多个方面。
它倡导通过艺术、文化和美学来塑造个体的人格,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
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审美素养,培养情感能力美育思想注重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使人们在观赏艺术品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艺术作品通常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可以使个体更加敏锐地感知与处理情感,提高其情感能力。
审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个体的表现能力,即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从而充实并展开了个体内在的世界。
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社会适应性通过美育思想对人格进行塑造,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增强其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在艺术教育中,学生往往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创作,这可以培养个体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能力。
此外,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个体也可以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启迪创新思维,拓展思维视野美育思想注重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来启迪创新思维,拓展个体的思维视野和思维能力。
艺术作品中复杂的结构和形式往往需要个体进行逻辑思考和想象力的运用。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此外,通过学习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个体的创新思维也可以被进一步激发。
四、促进身心健康,增强自我肯定感美育思想还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增强自我肯定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艺术教育往往会涉及到个体的自我表达和情感宣泄,这种宣泄可以释放不良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
此外,艺术作品中美妙的色彩和形态也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肯定感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美育思想对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它不仅可以提高审美素养和情感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还可以启迪创新思维,促进身心健康,增强自我肯定感。
在当前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美育思想所提倡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已成为缓解紧张情绪、提升个人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西方的美育发展史
西方的美育发展史西方美育的产生比中国早,发展也相对于中国成熟许多。
与中国商周时期“以乐德教国子”相似,西方也注重音乐方面的教育。
除此之外,美术教育也是教育的重心。
西方美育从最早的笼统而又模糊的思想,走到后来有明确的“美育”的概念出现,到现在被赋予新的思想与社会意义,最终成为教育的重点。
西方美育思想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由于希腊城邦国家经济繁荣,人们便有足够的闲暇时间进行哲学的思考,从对哲学的思考又上升到文艺和教育等领域。
美育,在当时称为缪斯教育,是以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美术、音乐和诗歌的女神命名的。
古希腊雕塑、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兴盛繁荣与这种教育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一般学校并不将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专才的教育。
儿童在7至14岁时就可进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
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为阅读、书法、算术和图画。
因此,在西方,美育的倡导始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和谐”说,苏格拉底的“美在效用”说,柏拉图的“美在理念”说,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美在整一”说中,均蕴藏着美育的思考。
在智者派创办的学校中,就是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目的。
他们认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教儿童学会唱歌、识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儿童们养成自制和摒除一切不良习惯。
他们教学生弹琴奏乐、诵诗谱曲,都是为了陶冶孩子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爱美的心灵,从而使他们的性格温顺柔和,养成好的习惯,能做到言行一致。
古代社会的教育总是把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强调道德教化和艺术陶冶情感的作用。
最早的美育主张,可以说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
毕达哥拉斯派从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在艺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是达·芬奇和拉斐尔。
他们提倡人性的关注,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艺术和自然的观察实现的。
文艺复兴时期对美的研究更加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个性的表达,强调理性和人的自由意志。
启蒙时期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批判,对理性和科学的重视,也影响了美学思想的发展。
伏尔泰和康德等人提出了关于美的理论。
伏尔泰强调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认为艺术应该以让人愉悦和启发人的方式影响人们。
康德提出了美的三个基本特征:自由、无目的和和谐。
他认为美的经验是纯粹的、无私的,观赏美是一种纯粹的感知经验。
浪漫主义时期对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提出了挑战,重视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
该时期的美学思想注重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的情感的表达,追求个人的感觉、幻想和超越。
浪漫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有拜伦、雪莱和歌德等。
现代主义时期是美学思想发展中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复杂和多样化的阶段。
在20世纪的艺术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运动和风格,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
这个时期的美学思想注重艺术的自由和创新,追求对传统的颠覆和重新解构。
综上所述,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时期的圣奥古斯丁、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拉斐尔、启蒙时期的伏尔泰和康德、浪漫主义时期的拜伦、雪莱和歌德,以及现代主义时期的各种艺术运动。
每个时期都对美和艺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理论,丰富了美学思想的发展。
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
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西方中世纪文化既是古希腊文化的继续,又是它的反动。
所谓“继续”,是因为基督教的理性精神同希腊的至善主义的理性精神有其相承的一面;所谓“反动”,是因为基督教的理性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精神,而希腊理性在其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中世纪的神本精神漠视尘世生活,抑制人的个性,把人性“归到神的怀抱”,因此它阻碍了人性的发展,也抑制了美育思想的发展。
西方美育思想的真正发展,是在文艺复兴以后。
“人的觉醒”使人的问题真正成了西方文化关注的中心,特别是成了哲学研究和观察的中心。
其间,对人性“自由”的理性思辨和不同解说,已不是希腊文化精神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
这种思考经历了正――反――合的逻辑过程,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高峰。
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正是伴随着“人学”的这种历史发展,同样也走向了自己的峰巅。
一、追求理性自律的美育走出中世纪的西方,在反对宗教神学,高扬人性的道路上,行走着两派相反相成的“自由”伴旅,一派把人性的“自由”看成是主体固有的、自我肯定的理性自律,以反对中世纪那种神赋的、自我否定的基督教理性他律;一派把人性的“自由”看成是与生俱来的、属人的感性自然,以反对中世纪那种神赋自由的虚构理念。
就二者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立场而言,它们无疑都是进步的、革命的。
而就二者对人的本质的思考而言,它们却体现了截然有别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构建生命美的美育问题上,也显出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主张。
按照哲学史的习惯说法,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之为理性主义的美育,把后者称之为感觉主义的美育;或者把它们分别称之为追求理性自律的美育和追求感性自然的美育。
追求理性自律的美育,主要体现在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霍布斯等哲学家的思想里。
严格说,这些哲学家很少或根本没有直接谈及美育问题,但这仅是一种外观表象。
如果我们站在现代性的高度,把美育看成是人的生命美的构建,那么,可以说,在他们所论及的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等关系的学说中,恰恰包含着对美育的更加深刻的理解认识。
近代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近代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性质、规律的一门学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美学思想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美学体系。
在近代,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美学体系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深入的美学思考和更理性的审美体验。
下面我们就近代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一、近代美学思想的主流1.哈耶克的美丽与秩序理论哈耶克认为,美的概念需要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秩序是社会和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人类要在秩序中感到舒适和安全,而美,就是一种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全的秩序。
在这种理论下,人们更加注重秩序和规则,追求自我约束和自我协调,从而建立一种更健康、更和谐的社会风貌。
2.福柯的权力和知识理论福柯将权力和知识联系在了一起,认为知识的传递和扩散其实就是一种权力的施加和控制。
在这种理论下,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力的施加和表达,因此审美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审美过程,而是一种反映文化和历史的深刻体验。
3.德里达的语言与存在理论德里达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交流和理解的基础,而语言中所包含的意义则由语言中的符号组成。
在这种理论下,审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语言游戏,人们不仅通过语言来交流表达,还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所追求的美丽。
二、近代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1.建立理性审美观念近代美学思想建立了一种更理性、更科学的审美观念,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美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有更健康、更积极的美学体验。
在这种理性审美观念的指导下,人们不仅可以更好地发现美,还可以树立品味和欣赏美的艺术,从而更好地使人们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2.反思现代艺术的价值近代美学思想不仅对于传统艺术有了深入的掌握,还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艺术中,人们不再注重传统的技艺和技能,而是注重个人表现和创造,从而使艺术变得更加自由和富有创造力。
同时,通过引入移民艺术的概念,人们也更加深入地思考了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方式,这也使得现代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加受欢迎。
西方近代美学
没有人会责备特洛伊人和希腊人
说他们为了这个女人进行了长久
的痛苦的战争,
她真象一位不朽的女神啊!
《伊利亚特》3.156-158 陈译本59
:
诗“化美为媚” A 将对象描写转换为效果描写
B 将关注客体状况转换为关注主体感受
他们把那些本身含有某种因素能够唤起‘关系’这个概念 的一切,叫做真实的美,而把凡能唤起与应做比较的东西 之间 的恰当关系的一切叫做相对的美。
“让他死”—高乃依《贺拉斯》—莫里哀《司卡班的诡计》
此花与彼花—香草美人
C、三大关系
事物本身的“关系”就是“实在关系”; 有 事物的性质而被我们感知的关系就是“察 知关系”, 还有第三种关系“那就是智力的 或虚构的关系, 这种关系好像是被人类的悟 性放到事物中去的。
西方文论
西方近代美学的兴起
一、市民社会的崛起 市场经济—戏剧 二、王权政治的衰落 新古典主义的盛衰 三、理性文化的发展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狄德罗生平
1713—1784
“人类正处在一个大转
变的前夜,这个转变首
先应该归功于您。”
—伏尔泰致狄德罗
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
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
《美论》—美在关系说 《论戏剧诗》—市民戏剧 《演员奇谈》—表演美学 《画论》—醒世绘画
《美论》—美在关系说
《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 一、对美的本质理论的历史考察 1、柏拉图 2、奥古斯丁 3、沃尔夫 4、克魯萨 5、哈奇生 6、安德烈 7、巴特
《演员奇谈》1796-10
表演与体验 评《嘉理克或英国演员》 一、作品与演出
关于美育的历史
关于美育的历史一、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①西方古希腊罗马是西方美育的发源地。
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快乐教育”的思想发源于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
②中国孔子最早提出“比德"思想,主张运用“诗教”和“乐教"来培养“仁人君子”,“诗教”和“乐教”是中国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态。
荀子把美育的功能看作是“美人”“美政”“美俗”。
老子和庄子把美育扩展到大自然的领域。
二、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①西方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促进了美育独立理论形态的发展。
18世纪末由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建立了独立的研究理论。
主要的代表人物除了席勒还有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②中国梁启超首先提出“趣味教育”。
王国维则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人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和独立地位做了进一步阐发的思想家。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指出要“以美育代宗教”,因为:第一,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第二,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第三,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
蔡元培还提出美育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
近代中国美育理论有:救国先救人。
救人先救心,数心须去欲,去欲靠美育。
但往往赋予美育思想更多的道德内容。
让美育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功能。
③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艺术的情感性特点,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美育的内容学校美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形式教育、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1)形式教育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
①形式美形式美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的美,一方面来源于形、音色等自然属性与人的感觉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来源于音、形、色组合的规律性。
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为基础产生的形式美是最广泛的一种美的形态,是美育的基础。
形式美包括生理、心理和文化三个层面,可以提高人们美化生活的能力。
近代西方美学思想
近代西方美学思想(1)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以及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哲学思潮的涌现,还有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的创立与发展,都给美学以巨大影响。
美学由主要对自然的观点转入对人自身的感受力或鉴赏力的考察,这时人们关心的重心已不是美的形而上学的属性,而是人何以产生美感,美感的性质与根源是什么的问题;美学的艺术实践定向,导致那些与理论论证有关、捍卫这种或那种创作方法、风格、流派的种种问题占据首要的位置。
这时各种美学纲领的交锋,明显体现了不同思想体系的斗争。
启蒙主义思想体系使对艺术发展新道路的理论性思考过程具有了特殊的规模,强大的“启蒙主义美学”运动在欧洲各国兴起。
在此运动中,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世纪末和19世纪,近代美学进入它的第二阶段。
德国古典美学把西方近代美学推向高峰。
康德、席勒、歌德、黑格尔等利用科学与文学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批判继承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德国古典美学体系--哲学美学。
此间兴起的浪漫主义美学运动揭示了许多从前未曾为启蒙主义美学认识的艺术规律,从此丰富了美学,并以其反理性主义的倾向破坏了作为系统科学理论的美学的基础。
然而,黑格尔恢复了理性的地位,并在它的面前展示了辩证的认识道路,他还建立了宏伟的美学主张--艺术哲学,并提出理论分析是与人类的艺术活动、这个活动的发展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德国古典美学的终结,开始了西方美学的新时代,美学的领域愈益开阔,并且具有了无限多样的形态(这将在现代西方美学中介绍)。
笛卡尔在美学上,抛弃了古希腊以来的传统看法,他在《给麦尔生神父的信》中说:美不在客观事物本身,而在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这就是说,对于事物来讲,需要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和适中,对于人来讲,必须有与大多数人相同的理解力或感受力。
他说,凡是让人感到快慰的必定是那些对感官既不过分容易,又不过分难的东西。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
西方美育思想发展历程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美被视为智慧、道德和和谐的象征。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通过对美的研究,发展出了对美的理解和重视。
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理念,是超越感知的形式,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美的实际体验和可感知性。
在古希腊思想的基础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对美的理解和重视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追求理性和人性的完美,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个人情感和自由创造的方式。
他们强调个体的审美体验和自由发展的重要性,为后来的美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对于美的理解逐渐与理性和道德联系起来。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美是一种建立在理性和道德原则上的审美体验,艺术的目的是引导个体发展理性和道德的能力。
他们强调美的教育价值,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个体的品味和思考能力。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一种以审美经验为基础的美育理论。
他认为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通过美的感知来提升理性和道德。
康德的美育理论对后来的美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美育思想逐渐与教育体系结合起来。
教育家约翰·杜威主张将美育纳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中,认为艺术和美的体验是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在20世纪后半叶,美育思想从传统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教育拓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一些学者提出了社区美育和文化美育的概念,强调美育的社会和文化价值。
他们认为美育不仅仅是个体的发展,还应该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相结合,促进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此外,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数字艺术和媒体艺术的出现也对美育思想产生了影响。
数字艺术和媒体艺术提供了新的艺术表达和体验方式,重新定义了美的概念和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了古希腊哲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美育思想从最初的对美的理解和重视到后来的教育和社会价值,不断演变和发展,为今天的美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西方近代美学》课件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萨特认为艺术是一种介入社会和政治的力量,它能够改变 个体的意识和行为,进而推动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他认 为艺术应该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不公,通过创作具有政治 意识的艺术作品来推动社会进步。萨特的美学思想对后来 的左翼文化和政治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4
西方近代美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强调创新、实验和个性,反对传统 美学观念。
04
西方近代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哲学
西方近代美学与哲学紧密相连,许多美学家同时 也是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等。
与文化学
西方近代美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 观念,与文化学有交叉。
ABCD
与心理学
西方近代美学关注审美体验和心理过程,与心理 学有密切关系,如布洛的“心理距离说”。
《西方近代美学》ppt课件
• 西方近代美学概述 • 西方近代美学的主要流派 • 西方近代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 西方近代美学的影响与启示
01
西方近代美学概述
西方近代美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西方近代美学是17世纪欧洲文艺复 兴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美学思想、 理论和学说,它探讨了美的本质、审 美体验和艺术创作等问题。
详细描述
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力的表现和创造力的源泉,它能够赋予 个体和民族生命力。他认为艺术具有超越道德和伦理的价值 ,能够超越现实和实现个体的自由。尼采的美学思想对后来 的现代主义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
总结词
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强调存在与真理的关系 ,认为艺术作品能够揭示存在的真理。
详细描述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 艺术的本质,而感性形象则是艺术的表现形 式。他强调艺术的理性本质和辩证发展,认 为艺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呈现出不同的形 式和风格。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对后来的艺术 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代美育的审美理想
近代美育的审美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个体自由与人格独立:与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不同,近代美育强调个体自由和人格独立。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密切相关,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和美感体验,应该被尊重和解放。
2. 追求情感表达与真实体验:近代美育认为,美感体验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和真实体验,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和技巧。
因此,它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追求真实、深刻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人类普遍情感的探索和表达。
3. 提倡审美与生活的融合:近代美育认为,美感体验不应该只局限于艺术领域,而应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提倡将审美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使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和美好。
这种观念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尤其流行,它影响了建筑设计、家居装饰、园林景观等多个领域。
4. 注重内在品质与精神修养:近代美育认为,美感体验不仅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内在品质和精神修养的体现。
它强调对美的欣赏和理解,通过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和修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
这种观念在许多哲学家、艺术家和文学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5. 倡导多元文化与包容开放: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增多,近代美育开始倡导多元文化主义,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审美传统。
它反对文化中心主义和排他主义,主张开放、包容和对话,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这种多元文化的观念在当代艺术、设计、文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近代美育的审美理想是强调个体自由、情感表达、生活美学、内在品质和多元文化等方面,旨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023年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
2023年西方美术教育思想论文
尊重个性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视角——2023年西
方美术教育思想
西方美术教育一直以来被奉为全球最先进、最有前瞻性的。
而2023年,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更注重尊重学生个性化及生活经验的发展,同时也更加注
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学生可以更全面理解西方美术的
发展历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才华与创造力。
第一,尊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
2023年的西方美术教育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重
视学生在个人经验与思想背景下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风格
甚至是个性特质。
教师会以学生成长与人生经验为诱导,
引导学生去自我探索与创造。
在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同时,西方美术教育也注重着对学生认知层面的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史的发展进程。
第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
2023年的西方美术教育会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带入感。
而学习传统文化则是更好地了解当今西方美术创作风格的
必由之路。
通过学习历史名画与西方艺术思想的建构,学
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的规律。
教师们更注重学生对传统
名作的简析、发散式思考与结构化思考。
同时,现代艺术
的风格也得到了充分尊重,在现代感中注入有着传统文化
气息的元素,打造极具个性的艺术品。
总之,2023年的西方美术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相结合的发展重点。
这些思想的变化是对过去美术教育的完善与提升。
未来的
西方美术教育是充满多年积累的文化与艺术品的重构,是
一个更加丰富与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应得到广泛的关注与
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西方中世纪文化既是古希腊文化的继续,又是它的反动。
所谓“继续”,是因为基督教的理性精神同希腊的至善主义的理性精神有其相承的一面;所谓“反动”,是因为基督教的理性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精神,而希腊理性在其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中世纪的神本精神漠视尘世生活,抑制人的个性,把人性“归到神的怀抱”,因此它阻碍了人性的发展,也抑制了美育思想的发展。
西方美育思想的真正发展,是在文艺复兴以后。
“人的觉醒”使人的问题真正成了西方文化关注的中心,特别是成了哲学研究和观察的中心。
其间,对人性“自由”的理性思辨和不同解说,已不是希腊文化精神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考。
这种思考经历了正——反——合的逻辑过程,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高峰。
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正是伴随着“人学”的这种历史发展,同样也走向了自己的峰巅。
一、追求理性自律的美育走出中世纪的西方,在反对宗教神学,高扬人性的道路上,行走着两派相反相成的“自由”伴旅,一派把人性的“自由”看成是主体固有的、自我肯定的理性自律,以反对中世纪那种神赋的、自我否定的基督教理性他律;一派把人性的“自由”看成是与生俱来的、属人的感性自然,以反对中世纪那种神赋自由的虚构理念。
就二者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立场而言,它们无疑都是进步的、革命的。
而就二者对人的本质的思考而言,它们却体现了截然有别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构建生命美的美育问题上,也显出了两种不同的倾向主张。
按照哲学史的习惯说法,我们可以把前者称之为理性主义的美育,把后者称之为感觉主义的美育;或者把它们分别称之为追求理性自律的美育和追求感性自然的美育。
追求理性自律的美育,主要体现在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霍布斯等哲学家的思想里。
严格说,这些哲学家很少或根本没有直接谈及美育问题,但这仅是一种外观表象。
如果我们站在现代性的高度,把美育看成是人的生命美的构建,那么,可以说,在他们所论及的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自由与必然等关系的学说中,恰恰包含着对美育的更加深刻的理解认识。
理性主义哲学,从其本来意义上讲,也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烛照的产物,因此,把“自由”看成是人性的本质,看成是一种完美的人性,实在是出之必然的事,如笛卡尔说:“我们的意志的自由是自明的”,“人之能借意志自由动作,乃是一种高度的完美性质。
”[1](P15、14)这种把自由人性看成是完美人性的思想,是理性主义哲学能够蕴含着美育思想的基本前提。
不过,对人性的自由,不同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说法不一。
培根认为,自由是对自然的支配,而“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即要认识和研究自然的“形式”或规律。
笛卡尔认为,人的自由首先要求有独立自主的理性能力。
斯宾诺莎认为,自由是人的本性对事物必然性的理性把握。
霍布斯认为自由就是没有阻碍的状况……他们的出发点有异,因而解释不尽相同,但是可以看出,自由来自理性,理性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才是那种具有所谓“高度的完美性质”的自由,却是他们的一致之思。
理性主义不仅对人性自由的认识是一致的,而且在如何实现人性自由问题上亦如出一辙。
他们普遍认为,实现人性自由的最有效途径是人的理性“自律”。
可以说,正是这种理性自律中包含着理性主义关于美德、幸福的人、自由的人等如何构建的美育思想。
理性主义强调和重视人的理性价值,但并不是一般地否定人的感性方面的事实。
如笛卡尔把作为主体的人分为完全不同的三个部分:肉体机器、情感(情欲)和理性(天赋观念和观念的抽象)。
其他理性主义者的认识亦大同小异。
在此前提下,他们普遍认为,在主体中存在着灵与肉、理性与感性的对立。
由于这种对立,亦即由于放纵的情欲或摆脱理性的肉体的存在,才使人坠落到仅为情欲自身的享乐之中,从而丧失自由,不能成为幸福的人。
笛卡尔说,最大的情欲能够最大地享受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是向痛苦的转化,陷入最大的痛苦。
总之,越是丧失理性而情欲越大,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说,情欲的道路是一种虚幻的、极其有害的`道路,情欲的放纵是人性自由、人生幸福、个人美德的阻碍。
要克服这种阻碍,使人性自由,唯有理性的“自律”。
笛卡尔讲道,正确地运用理性,哪怕是在极为悲伤和异常痛苦的情况下,也能感到满足。
斯宾诺莎甚至认为,理智控制的情感即理智的爱才是上帝对自由本身的爱,才是最高的爱。
于是他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述了自由来自理性自律的相同思想。
笛卡尔说,要像调整机器一样,让理性调整人的感情、行为。
斯宾诺莎认为,心灵的自由要靠理性扫除情感的“阻碍”。
至于培根,他讲过“知识就是力量”,可以说其中同样包含理性自律的内涵。
总之,“自由人,亦即纯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2](P206)。
上述理性主义的思想于美育的意义在于,第一,他们提出了完美的、幸福的、或曰自由的人性不仅包括人的理性的构建,甚至理性居于这种人性构建的核心地位。
人自身的审美构建就是指向这种理想的自由人性,因此这种构建就绝非是一种纯然感性的经验行为。
第二,他们所说的理性通常是在个体与类(或文化)、个人与自然或社会的对立范畴中提出来的,因此作为实现自由人性的“理性自律”同样有着广延的内涵,诸如对自然的认识、对人类文明的把握、对类生命及社会的理解,都属于“调整”“情感”,“救治情欲”的理性。
当然这些“调整”不尽然属于美育,但构建生命美的美育离不开这种理性调整,或者理性融会于美育之中,或者以理性为构建生命美的内在依据,却是必然。
二、追求感性自然的美育文艺复兴运动,确切说是人文主义运动。
“人文”又译“人性”,它是针对中世纪宗教神性提出来的。
所谓“文艺复兴”,实质是借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人本文化精神,反对神秘主义、禁欲主义的神本文化精神,提倡一种新的即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种人文精神的精髓便是对现世人生的重视,把个性自由、人生幸福,甚至感官快乐看成是人性的理想。
《十日谈》的作者薄卡丘说:“只有丧失人性的家伙”,才不懂得爱情,不懂得美。
宗教改革的著名领袖马丁·路德也说:“谁若不爱美酒、女人和诗,他就终生是个傻瓜。
”他们道出了这个时代的文化主题:自由或幸福的人性就在人的天性或感性自然之中。
这种“人的觉醒”,可以说是古代希腊“酒神精神”的觉醒,但又远比“酒神精神”来得深刻、动人。
它作为西方近代文化精神的一翼,终至在理性主义之后,于18世纪羽化为对人性自由的感觉主义哲学思考。
追求感性自然的美育便包含在这种思考之中,其主要体现者有洛克、爱尔维修、夏夫兹博里、卢梭等。
这些人是哲学家,有的同时也是美学家,因此他们较之理性主义者有着更多、更明确的美学意识。
感觉主义在认识论上认为,人的全部观念都依赖于“经验”,感觉经验是人获得一切知识或认识的惟一途径,因此感觉或经验比理性更重要。
这种认识,其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被提了出来,如特勒肖就曾说到“思维不如感觉”[3](P82)。
在本体论上,他们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4](P6),这种“自由”不是超验的,而是现实的。
它既不是虚假的上帝赋予,也不是理性自律的结果,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人的自然天性之中。
休谟说:“人的行为最终目的绝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完全依赖于与人的智力毫无关系的人的情感和爱好。
”[5](P397)爱尔维修说:“人的自由,在于他能自由行使他的能力。
”[6](P221)这种自由观,走出了“理性的幽室”,推翻了关于人的虚假概念,找到了人性理想的一个新的着落点——人的感性自然。
对人的感性自然,他们的说法不尽相同。
他们或者把人的感性自然看成是感觉、情欲,如爱尔维修;或者把人的感性自然看成是人的自然天性,如夏夫兹博里、卢梭。
但其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即感性自然不是先验的理性。
感觉主义美育思想值得重视的地方是,他们把充分自然的人视为自由的人,进而又把这种感性自由的人视之为是一种伟大的人、审美的人。
比如,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物质生物,而人的感觉能力就是感情,是具有目的本身意义的情欲,因此有感觉的主体才会有对美色的喜悦和爱欲,才会以其感觉享受生活的文明而快乐,而不产生商人的利益概念。
有人评价说,“在爱尔维修那里,一个有感觉的主体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审美概念。
”[7](P409)这应该说是个确切的事实。
同时,爱尔维修还认为,情欲是人的生命活力所在,他说:“在精神世界中,情欲具有运动在肉体世界中所具有的同样的作用。
运动创造、消灭、保全、复兴着一切,没有它一切都将是僵死的;情欲则复活着精神世界的一切。
”[8](P468)充满情欲的人是历史的伟大表现,他比常人看得远,能够看出平静的外表后的无形运动。
具有一般理智的人与那些为伟大的情欲所激励能够做出卓越成就的人是不同的。
因此,在爱尔维修看来,感觉能力才是人性自由的标准,有感觉的,充满创造情欲的人才是从理性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人。
夏夫兹博里是从人的天性出发,但同样把他笔下的人,描绘成“具有审美感觉的人”[9](P419)。
这种主体人以其内在力量的高度和谐,以其“清晰的内感觉”,在对自然的秩序的审美掌握中,同时掌握人的天性。
在这里无须超验的中介,主体便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自由。
可以看出,感觉主义的自由人性比理性主义的自由人性有着更广阔的视野,显示了一种更富人性的人的解放的思想内涵。
追求感性自然的美育,其理想追求便是上述那种感性自由的人。
他们认为实现感性自由的途径方法,与理性主义恰成反对。
首先,他们认为达到感性自由不是靠君临于具体个人之上的先验理性,甚至不无偏颇地说:“没有比那些受过许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的了”,而主张“以天性为师”,“天性的最初的冲动永远是正当的”,因此应该“成为天性创造的人”,(卢梭)这一思想体现在人的本体意义上,便是认为应当追求“跟随自然的事情而来的美”,反对违背人的自然天性的矫饰美。
体现在教育上,便是主张与人的天性自然相适应的直观感性教育,甚至像卢梭还提出了以“率性发展”为原则的消极教育。
其次,强调艺术在实现感性自由中的价值意义。
如夏夫兹博里认为,人的天性也属于自然,他同自然一样是有秩序的整体,同时,人作为艺术家是自然的摹仿者,艺术则是自然的典型化的镜子,具有未来的属性,既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又是未来世纪的助产士。
他把天帝和大自然视为一体,认为这是“最高的艺术家”,而现实世界的艺术家是“第二创造者,宙斯之下的普罗米修斯”,当然也是“真正的大师和创造者”[10](P32),这就是说,在人与自然之中,在通往自由的道路上,最根本的中介是感性的艺术。
第三,感觉主义者同样地看到并关注个体与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认为感性的自由需要在二者之间的和谐中实现,但是他们不像理性主义那样主张以类、社会或文化的理性来“克制”个人的情感,以达到和谐自由,而是认为应当张扬个性,拯救社会、改造文化,而不是抑制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