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音韵 (1) 共106页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音韵教学课件.ppt

古代汉语音韵教学课件.ppt

• 音韵产生后,逐步成为传统语音文字中的三门学 科之一,历代统治阶级,以诗赋举士,又促进其 发展。
• 五∙四以后,科学思潮兴起,人们使用西方语音学 理论,分析汉语音韵,使之与现代科学相通。
• 目前,汉语音韵已纳入历史语音学研究范畴,成 为我国乃至国际研究汉语必不可少的学科。
三、音韵学的功用
•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 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 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 作用是多方面的。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 王力:《汉语语音史》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与语音学
•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它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 的历史演变的一门科学。
• 音韵学和语音学都是研究语音的,但又是两门不 同的学科,因为它们研究的对象不一样。
• 语音学是研究人类发音的生理基础和物理基础。 语音学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 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 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一、汉语音韵的结构特点
• 首先分析汉字字音。汉字语音经音节为单位, 一 个汉字是一个音节,由于轻音,儿化,两个汉字 一个音节的情况也存在。
• 另有合音词:如不用——甭;不可——叵;之于 ——诸等。
• 传统音韵分析汉字使用声韵:分声、韵、调三部 分。
二、声、声纽、字母
• (一)、古人对声、声母概念的认识 • 古人所谓“声”,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
• 其次:声母并非全由辅音充当,如零声母,但不 能是零辅音。
• 唐代,人们开始给声母制定专用名称,叫做“ 纽”。
• 清末,人们把声母称作纽(取“枢纽”意), 或称音纽、声纽。
• 古代没有记录音素的符号,为了标记声母的类别, 就从同声母的汉字中选取一个汉字来作代表,这种 用来标记声母类别的代表字就叫字母。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一联诗平仄相对。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 诗律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单数句叫出句,偶数句为对句。 一联诗如果出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 那么对句的平仄就应为“平平—仄仄—平”。 两联诗平仄要相黏。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 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黏、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 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黏,前 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黏、对就能使整首 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音律美能起很 大作用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声母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 母等名称。自从等韵学兴起以后,习惯上例五音 (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分立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
古书的读音问题
特读
国名:
月氏yuèzhī“氏”不读shì 大宛Dàyuān “宛”不读wǎn 龟兹Qiūcí 不读guīzī 身毒Yuāndǔ “身”不读shēn 吐蕃Tǔbō “蕃”不读fǎn 荤粥xūnyù 不读hūnzhōu 先零Xiānlián “零”不读lí ng 吐谷浑Tǔyùhún “谷”不读gǔ 番禺Pānyú “番”不读fān 阳夏Yángjiǎ “夏”不读xià 镐京Hàojīng “镐”不读gǎo 阿房宫Epánggōng “房”不读fáng
古今语音的异同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对四声的调型描绘 是:“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 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对四声调型的描 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汉语音韵 PPT

古汉语音韵 PPT

代把206韵归为16摄。
(BACK)
《广韵》音系里相关术语图示:
( 4 )
阴声韵 阳声韵 入声韵 阴声韵 :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

舒声韵 阳声韵:以鼻辅音 [-m][-n][-ŋ ]结尾的韵↗ 入声韵:以轻塞音 [-p][-t][-k] 结尾的韵 →促声韵
入声韵尾(-p –t –k)的消失:
韵古 汉 语 音

第一节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上古音(先秦两汉) : 《诗经》 中古音(六朝至唐宋) : 《广韵》 近古音(元明清) : 《中原音韵》 现代音(五四后) : 普通话 二、传统音韵学分为: 古音学(上古音) 、今音学(中古音) 、等韵 学(等韵图)
(二)上古音的声类
王力上古三十二声母:
全清 牙音:见 舌音:端 章 唇音:帮 齿音:精 庄 喉音:影 半舌: 半齿: 次清 全浊 溪 群 透 定 昌 船 滂 并 清 从 初 崇 晓 匣 次浊 疑 泥 明 心 山 邪 全清 全浊 次浊 余 书 禅
来 日







清代以后关于上古声母的研究成果: 1.上古时期无轻唇(清· 钱大昕) 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别读帮、滂、 並、明,即上古没有f ,读如 b或p. 如:“旁”从“方”声;“匍”从“甫”声; “枹”(bāo)又作“桴”(fú);“父”古读如 “爸”。“潘、播、蹯、藩”都从“番”取声。 阿房宮:音ē páng gōng,秦宮名。“房”屬 奉母。 逢澤:音páng zé,古澤藪名。“逢”屬奉母。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轻唇音↘ 舌上音 正齿音 ↗
五音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
上古音韵表稿是一份关于汉语上古音的研究成果,主要记录了汉语上古时期的音系、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信息。

这份表格对于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上古音韵表稿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声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声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帮母(b)、滂母(p)、並母(m)等。

这些声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重要的语音功能,如区分词义、表示语法关系等。

2. 韵母:列出了上古汉语中的韵母种类及其对应的发音。

例如,东韵(ong)、冬韵(ueng)等。

这些韵母在上古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语音变化,如元音的长短、前后、高低等。

3. 声调:描述了上古汉语的声调系统,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这些声调在上古汉语中具有区分词义、表示语气等功能。

4. 音节结构:介绍了上古汉语中音节的结构规律,如声母+韵母的组合方式等。

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构成和语法特点。

5. 音变规律:总结了上古汉语中音素的变化规律,如声母的演变、韵母的合并等。

这些规律对于我们研究汉语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6. 语音对应关系:分析了上古汉语与其他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如与藏语、壮语等的关系。

这些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了
解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上古汉语的研究尚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因此这份上古音韵表稿并非绝对准确,仅供参考。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上古汉语的认识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音韵声律—音韵术语(古代汉语课件)

音韵声律—音韵术语(古代汉语课件)

五、清音与浊音
也是描述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的叫 “清音”或“不带音”,震动的叫“浊音”或“带音”。 普通话声母只分“清、浊”两类,古代汉语声母则细分为四类: ➢ 全清/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次清:送气而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 全浊/浊: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擦音和半元音 清与浊的对立在普通话中基本消失(只有“sh”和“r”),古代 却非常普遍。现代吴语系统保留了清与浊的对立。
2)《韵集》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 商、角、徵、羽各为一篇。
《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 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 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此书也早已失传。
3)《切韵》
第一部集大成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编撰的《切韵》,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 共5卷,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封演《闻见记》)。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 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切韵》原本已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切韵》的残 卷(收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切韵》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 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切韵》问世以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阙字义",所以不少人为它加 字、补训。有长孙讷言笺注本(677年),工作做得较多、影响最大的是王仁昫的《刊谬补”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群”只和三等韵相配; “影、晓”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匣”只和一、二、四等韵相配; “喻”只和三、四两等韵相配; “来” 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日”只和三等韵相配。

古代汉语之音韵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古代汉语四------音韵

古代汉语四------音韵

通论:音韵
反切产生的年代,大约自东汉始,至六 朝而兴盛。早期习用“某某反”,后来因唐 代忌“反”字而改用“切”,所以后期习用 “某某切”。反、切,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
三、有关声母的概念
通论:音韵
在传统声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 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 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 里头是关键,是中心。(现在我们知道,还 有零声母的情况。)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 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古人怎么会想到运用 “字母”呢?这要从“双声”的认识开始。
通论:音韵
其中的对答全用双声字,可见六朝人对双声 的狂热。 六朝的双声既然如此盛行,渐渐地,便 有人悟到何不取其中一个字来代表那一群双 声字,换言之,就是让每类声母都有个名字。 于是,到了唐代,字母就诞生了。
通论:音韵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有所谓“字 音”、“比声”、“超声”。不过它所代表 的是梵音,而非汉音。和尚为了译经和研究 经典,用汉字来表现梵文的某一种发音,这 对汉文字母的发明有很大的启发性。真正依 据汉语音制定的字母,始于“守温三十字 母”。已失传。今敦煌残卷有载,现藏巴黎。
通论:音韵
诗词的韵,要求的是韵腹和韵尾相同,而介 音的部分不做要求。可见,“韵”的概念比 “韵母”要大。但是“韵”还有一样要求, 即声调要一致,平声字只能和平声字押韵, 上声字只能和上声字押韵,去声字只能和去 声字押韵,入声字只能和入声字押韵。所以, 综上所述,可知“韵”是不论韵头,但必须 区别声调的范畴。
通论:音韵
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 备的成分,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 字音都必须具备的。
通论:音韵
二、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 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例如:都/ 当孤切 东/德红切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 称为切下字,被注音的那个则称为被切字。

第三章音韵1.ppt

第三章音韵1.ppt

唇音 舌音
4、中古声纽
宋初学者(未名)
4、中古声纽
中 古 四 十 一 声 类
第三节
一、上古声纽 二、上古韵部 三、上古声调
上古音韵
一、上古声纽
1、古无轻唇 2、古无舌上 3、娘日归泥 4、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1、古无轻唇音
1、钱大昕 例 伏羲 庖羲 f p 文水 门水 ℅ m 佛 弼 f b
第二章 音韵
音韵(声韵)——声、韵、调
音韵学(声韵学)——辨析汉语的声、韵、 调,并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 即研究汉语语音系统沿革的学科。
第二节 音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学习音韵的作用 中古音韵 上古音韵 反切条例 诗体韵律 古音通假
第一节 学习音韵的作用
一、辨明声律—赏析文辞 二、解释语义—因声求义 三、整理正音—规范语言

譬况法:
常见描述用语:急言/缓言; 短言/长言;内言/外言……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 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 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 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
常见描述用语:急言/缓言; 短言/长言;内言/外言……
《淮南子》“其地宜黍,多旄 犀。”高诱注:“旄读近绸缪 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1、声母变读
例2:子亮切 ——z iang→j iang 变读规律2:反切上字声母 子泉切 ——z üan →j üan 为z c s,反切下字韵母为齐 齿呼、撮口呼,则被切字声 仓经切 ——c ing →q ing 母z变读为j、 c变读为q、s变 此缘切 ——c üan →q üan 读为x。 素鸡切 ——s i →x i 似鱼切 ——s ü →x ü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2020/12/8
30
2020/12/8
31
四、中古音的声韵调
根据前人对《广韵》及《韵镜》的研究,确定汉语中古音的声母有37个,中古的韵母有 139个 。中古的声调就是《广韵》《韵镜》明确展示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1、声母
2020/12/8
32
2020/12/8
33
2、韵母
2020/12/8
34
古全濁聲母歸陽平: 日(並)、達(定)、集(從)、宅(澄)、食(船)、十(禪)、極(群)、俠(匣) 古次濁聲母歸去聲: 木(明)、物(微)、納(泥)、辣(來) 古清聲母歸四聲: ①八(幫)、拍(滂)、發(非) ②博(幫)、福(非)、得(端) ③百(幫)、匹(滂)、法(非) ④必(幫)、迫(滂)、腹(非)
① 甲组:氓(明阳)—亡(明阳) ② 乙组:桃(定宵)—兆(定宵)
2020/12/8
2
② 甲组:并(帮劲去)—並(並迥上) 乙组:宕(定宕去)—荡(定荡上) 丙组:频(并)—膑(并) 丁组:庚(见阳)—岗(见阳)
③冬,齐人来归卫俘(滂幽)。《左传》
② 冬,齐人来归卫宝(帮幽)。 《公羊传》
④ 时乎时(之),不再来(之)! 《淮阴侯列传》 ② 水至清则无鱼(鱼),人至察则无徒(鱼)。 东方朔《答客难》
2020/12/8
10
(二)五音和七音
所谓五音,是指唇、舌、齿、牙、喉五音。 唇音:双唇音和唇齿音; 舌音:舌尖中音和舌面前塞音; 齿音:舌尖前音和舌面前塞擦音; 牙音:相当于舌根音; 喉音:包括零声母、舌根擦音和半元音。 五音最早见于南朝 顾野王的《玉篇》。
2020/12/8
11
七音,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音。 半舌音今称作边音,从五音的舌音中分化而出; 半齿音今称作舌面鼻擦音,从五音的齿音中分化而出。 七音的区分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

古汉语音韵知识

古汉语音韵知识

古汉语音韵知识(上)汉语音节的特征韵母、韵韵部、韵目、韵脚、韵例关于诗体◦先秦:风(《诗经》)骚(《楚辞》)◦汉魏六朝:古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诗的变体:词(诗余)、曲《诗经》的用韵韵例◦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若以代词或语气词收尾,韵脚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前面,可以看做句中韵,也有人把它看做变相的句尾韵。

◦从一章中所用韵的数量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大致可以分三种: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另有一种常见的押韵方式,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

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韵部◦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属于同一韵部。

原则:先秦语音方法:系联。

第一,将诗经中可以押韵的字归并起来;第二,通过先秦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归并。

◦对“叶音说”的认识:起源于六朝时期,到宋朱熹全面用“叶音说”来解释诗经读来不押韵的现象。

叶音说的缺陷:为追求口语语音的押韵和谐,任意更改古诗韵,没有客观标准。

叶音说产生的原因:没有认识到古今语音的演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邻近韵通押。

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

韵母近似通押。

近体诗的格律——律诗字数: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平仄◦古平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

◦仄声包括三个古声调:上声、去声、入声。

入声字的判断: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特点。

◦普通话中b、d、g、j、zh、z六个声母的阳平字,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读fa、fo的字,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d、t、n、l、z、c、s七个声母拼e韵母的,不论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k、zh、ch、sh、r五个声母拼uo韵母的,不论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b、p、m、d、t、n、l七个声母拼ie韵母的,除了“爹”字是古平声外,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üe韵母字,除了“嗟、瘸、靴”三个字外,都是古入声字。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缺切韻》、孫愐的《唐韻》以及李舟的《切韻》等。到了宋
代,隨著《廣韻》的頒行,原來的韻書都逐漸亡佚了。
古代漢語
音韻
《廣韻》
《廣韻》是《切韻》的修訂本。原名《大宋重修廣韻》, 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一直流傳到今 天。《廣韻》的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在
《切韻》未被發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之
通過《韻鏡》可以看到聲母的數量、韻母的數量、聲韻配
合的情況,以及韻母之間的差異,如開合洪細等。
古代漢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音韻
中古音的聲韻調
根據前人對《廣韻》及《韻鏡》的研究,確定漢語中古音 的聲母有三十七個(也有三十六個、三十五個等說法),中古的 韻母有一百三十九個(也有一百四十個、一百四十二個等說
法)。中古的聲調就是《廣韻》《韻鏡》明確展示的平上去入
的繫聯,可以考證《廣韻》的語音系統。清人陳澧在
《切韻考》中運用繫聯法,將《廣韻》的452個反切
上字歸納為40類,將《廣韻》的1195個反切下字歸納
為311類。
古代漢語
音韻
《韻鏡》
韻圖是以圖表的形式對 特定語音系統的展示,《韻 鏡》就是這樣的韻圖。《韻 鏡》對中古語音系統的分析 結果是我們今天研究古音必 可缺少的寶貴資料。
古代漢語
音韻
三、反切 “反切”是古人創制的一種注音方法。基本規則是用兩個 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例如: 冬 都宗切 條 徒聊切 反切本來能夠起到準確標音的作用,後來隨著語音的發展 變化,一部分切語與被切字的讀音發生了差異,影響到反切的 使用價值。 古代的反切到了今天,有些還能根據其基本規則切出準確 的讀音;有些按照基本規則切不出準確的音來。如: 東 德紅切=hóng? 夏 戶雅=? 要想得到切語的準確今音需要根據音變規律做一翻轉換的 工作。

古代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古代汉语音韵学PPT课件

七、反切
•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
• •
•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 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 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 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 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
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 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 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 精切,除削疏缓”。因此全书分韵有 193个之多。
•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
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 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 后也。” •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 《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 集》。
•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
• 1955年姜亮夫将自己在国外摹录的27种
唐五代韵书及附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 辑》出版。 • 1983年,周祖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 集、编辑的30种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 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中有详 细考释和校记。
五、韵及相关概念
• 1、韵 • 韵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常见的义
• 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读书音寄 存于反切,反切又起了统一读书音的作用。 反切出现在先,韵书随后出现。
• 在音韵学史上,反切的出现非常重要,
它促成了韵书的产生。
• 韵书正是总结了前代的反切,每组同
音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而反切则是 韵书的精华,是今天考察韵书反映的 语音系统的珍贵资料。

古代汉语音韵PPT课件

古代汉语音韵PPT课件
▪ 《广韵》三十六字母表见教材 ▪ 注意与宋三十六字母的区别。
.
36
四、《广韵》的韵母系统
1、《广韵》一共有206个韵。
为什么中古会有这么多韵呢?
这206韵包括声调的不同。
这206韵不是同时同地的一种语言的韵母 系统,而是兼有南北古今方言的韵母系统。
2、十六摄
等韵学家们把206韵归并为16个大类,叫做 十六摄。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2021/3/11
.
9
宋三十六字母
.
10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 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
▪ 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
.
23
第二节 中古音
本节学习掌握内容: ▪ 一、《广韵》的性质和体例 ▪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 三、《广韵》的韵母系统 ▪ 四、《广韵》的声调
.
24
▪ 研究古代音韵多从中古音入手,这是因为 ,除中古音自身有其承上启下的性质外, 这个时期有一部声、韵、调体系完整的《 广韵》。凭借它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 ,都是较为方便的。

古汉语音韵 (1)106页

古汉语音韵 (1)106页
《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
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庆”《诗经》时代读平声。
二、上古音简说
古今语音不同,是历时发展的结果,了解古 音,要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要掌握语音 发展的历史。
汉语史: 原始汉语(史前时代)——远古汉语(商
代)——上古汉语(西周至汉末)——中古 汉语(魏晋至唐五代)——近代汉语(两宋 至清)
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叶(同”协“)音 说。
“叶音”和“协句”一样,都是强改字音, 以就今读,并非真正探明了《诗经》的本 音。
1、《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未注叶音)
2、《鄘风·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仪。 之死矢靡它。(注:叶牛何反,读仪为俄)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二、汉语古音的分期 三、上古音简说 四、《诗经》的用韵 五、双声叠韵;古音通假 六、古书的读音问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清古音学家陈第《毛诗古音考》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 也。 (论语·述而)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韵母系统发生变化: 叠韵联绵词今不叠韵,如“仓庚、芣苢”等,说明
古今韵母的变化。 古代诗歌韵文今不押韵。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关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古代汉语四音韵共98页

古代汉语四音韵共98页
古代汉语四音韵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第二章音韵第一节基本概念一、音节、声、韵、调1、音节:字和音节、听-说和音节调二、声母1 、字母、纽、声纽、声类2 、五音、七音3 、清浊三、韵母1、韵母的构成:韵头韵腹韵尾i a n2、韵母和韵:⑴韵头⑵四声3 、韵部、韵目4、开合口和等呼等、呼及其变化宋元以前只有开、合没有齐、撮。

开、合各分四等,分等依据的是同一个元音在不同音节中开口度的大小,如“寒删仙先” 值有差异。

实际发音时韵腹音值大致如下:别消失,故“并等增呼”宋元明清1 开口开口 2 合口3 齐齿、“豪肴宵箫”都有韵腹 a ,但实际音[4、[a]、[耳、[e]。

元明以后等的区宋元明清1 合口23 撮口四、声调1、四声:平上去入2、调性:阴调、阳调调性指声调的属性,古代四声各分阴阳两调,而这个区分是由声母决定的,声母为清声母的属阴调,浊声母的属阳调。

第二节中古音语音分期:大的方面分三个时期:上古、中古、近现代。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近现代:指元以后——现代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接触相当频繁,使得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宋期间相对稳定,留下了大量的韵书可供我们利用。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这段时期有《诗经》,《离骚》等先秦韵文以及《说文解字》的谐声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资料。

近现代:元以后——现代,元以后,语音又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越来越接近现代语音,这个时期留下了很多韵书如《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使得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中古声母1 、传统 36 字母宋人 36 字母守温字母不芳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日娘见溪群疑来精清从审传禅照床心邪晓匣喻影(喻,影,疑母合流 .影母丢掉了喉塞音 ,成了零声母 ,影母三 ,四等就跟喻母混了在《中原音韵》的"平分阴阳 "中,影母字的身份是清声母 ,而在 "入派三声 "中,影母字却随喻母字一起变(邵荣芬1982:108, 麦耘 1999), 所以影母的喉塞音脱落一定是《中原音韵》前不久才发生的变化 . 疑母的鼻音消失 ,也变零声母 .不过《中原音韵》中还有残存的 ng 声母(杨耐思 1981:20), 疑母的演变大约比影母更迟些 .)2、《切韵》与《广韵》已知最早韵书:《声类》魏•李登。

古代汉语之音韵-精品文档

古代汉语之音韵-精品文档

音韻學常識
3)塞擦音: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先閉塞,然 後放鬆阻礙,形成縫隙,讓氣流摩擦而出, 就產生塞擦音。塞擦音中閉塞過程和摩擦過 程結合很緊,一般把它們看成一個發音過程。 國際音標就用一個塞音符號和一個擦音符號 來表示塞擦音。如漢語普通話中的z,c,zh, ch,j,q都是塞擦音。塞擦音其實是閉塞音 與摩擦音的結合,在成阻階段是閉塞音,在 除阻階段是同部位的摩擦音。
次清Biblioteka 全浊次浊清 (全清)
浊 (全浊)
滂[P‘]páng 敷[pf‘]fū 透[t‘]tòu 彻[ȶ‘]chè 清[ts‘]qīng 穿[tɕ‘]chuān 溪[k‘]qī
並[b]bìng 奉[bv]fèng 定[d]dìng 澄[ȡ]chéng 从[dz]cóng 床[dʑ]chuáng 群[g]qún
音韻學常識
7)輔音發音時,氣流在口腔中受到阻礙。阻礙就是一 種構音作用。但是,發生阻礙以後,必須除去阻礙, 然後輔音才完成它的過程。語音學家把這個過程分 成三個階段,即成阻、持阻、除阻。原則上,一切 輔音的形成都有這三個階段,但是在閉塞音的構音 過程中,這三個階段特別明顯。有一種閉塞音,只 有成阻、持阻,而沒有除阻。並不是始終不除去阻 礙,而是說它不是突然放開,所以令人感覺不到它 的除阻階段。這種閉塞音有一個專名叫做唯閉音。 廣州話的“鴨”[ap]、“壓”[at]、“軛”[ak],尾音 [p]、[t]、[k]的就是唯閉音。細分的話,古入聲字有 兩類韻尾,一是無聲除阻塞音尾,另一是喉塞音尾 [ʔ]。
音韻學常識
3、發音方法 1)塞音:又叫閉塞音,發音器官的某兩部分 緊緊靠近,完全堵塞氣流通道,除阻時阻 礙突然放開,氣流驟然沖出,就產生塞音。 如[p,t,k,p‘,t’,k‘,b,d,g]這些音都 是塞音。 2)擦音:又叫摩擦音,發音器官的某兩部 分靠近而不完全閉塞,留出一個狹窄的縫 隙,讓氣流從中摩擦而出,就產生擦音。 如[f, s, sh, r, x, h]這些音都是擦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古音知识对于古籍校勘的重要性。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传世本《老子》
帛书本《老子》 4、研究古代文化的其他学科也要借助于古音。 历史学家考证汉代“发羌”(西羌)是藏族
的祖先,证据之一是“发”的古音[pwat], 跟藏族自称[bod]相像。Tibetan
《诗经·小雅·裳裳者华》: 裳裳者华,芸其黄矣。我觏之子,维其有章
矣。维其有章矣,是以有庆矣。 “庆”《诗经》时代读平声。
二、上古音简说
古今语音不同,是历时发展的结果,了解古 音,要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要掌握语音 发展的历史。
汉语史: 原始汉语(史前时代)——远古汉语(商
代)——上古汉语(西周至汉末)——中古 汉语(魏晋至唐五代)——近代汉语(两宋 至清)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韵母系统发生变化: 叠韵联绵词今不叠韵,如“仓庚、芣苢”等,说明
古今韵母的变化。 古代诗歌韵文今不押韵。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关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 二、汉语古音的分期 三、上古音简说 四、《诗经》的用韵 五、双声叠韵;古音通假 六、古书的读音问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亦势所必至。 ——清古音学家陈第《毛诗古音考》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 也。 (论语·述而)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
朱熹认为 采叶此礼反,即妻字的上声 友叶羽已反,即读作“以”
韵脚读音的改变促使叶音说产生: 《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经典释文》引梁末·沈重《诗音义》:
“协句,宜乃林反。” ”南“本读那含反,此章临时改读nín。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
3、《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
4、《豳风·东山》: 亲结其缡(来母歌部[lǐa]), 九十其仪(疑母歌部[ŋǐa])。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匣母歌部[γa]) 朱熹都注叶音。
叶音说任意改读,无客观标准,掩盖语音发 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为不懂 古韵的发展变化所致。
七音,从舌音和齿音分出的bpmf dtnl gkh jqx zcs zh ch sh r
(三)声调系统的变化 《元和韵普》:“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 明釋真空《玉鑰匙》歌訣: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道遠, 入聲短促急收藏。
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叶(同”协“)音 说。
“叶音”和“协句”一样,都是强改字音, 以就今读,并非真正探明了《诗经》的本 音。
1、《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未注叶音)
2、《鄘风·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仪。 之死矢靡它。(注:叶牛何反,读仪为俄)
古代汉语音韵
音韵,指古代汉语语音
为什么要掌握音韵学的知识?
1、词汇学习中,对于字义的理解有时候要涉 及古音。
比如文字通假现象,本字和假借字的通用是 以古代读音的相同或相近为条件的。“罢” 通“疲”(並母歌部)。
再如同源词问题,“背”和“负”,“剖” 和“副”。
2、古代诗歌韵文中平仄、押韵的妙处需要古 音的知识去体会。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
(先秦、两汉) ——《诗经》音为代表
标注古音的方法:
十九世纪以前的传统音韵学用汉字作为语音 的代表符号,
一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或韵部,代表声母的 汉字叫“字母”,代表韵母的叫韵部。
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主 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音韵类聚。
隋唐时代汉语的四个调类也用“平、上、去、 入”四个字作代表。
二十世纪的现代音韵学增加了国际音标作为 语音代表符号。
明 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 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
傅 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

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 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 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 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 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 也称“声纽”或“纽”
唐宋之间(中古)的声母系统: (1)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 (2)宋人三十六字母 見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 幫滂並明 非敷奉微 精清從心邪 照穿床審禪 影晓匣喻 来日
五音:音韵学上按照三十六字母的发音部位 的不同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叫“五音”。
阅读古诗的问题:
1、要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了解古今语音的不 同;
2、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朗诵古诗文,不可能也 没有必要用古音念古代的诗歌韵文;
3、更不能采用叶音法。
(二)声母系统的变化
古代双声联绵词“缤纷”“蟋蟀”“微 妙”“觱發”等今不双声,
今双声字先秦不双声, 如“威(零声母)望(m)”。
多数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变化情况:1、平分阴阳: (清平变阴平、浊平变阳平)
2、浊上变去; 指全濁聲母(並、奉、定、澄、從、邪、床、
禪、群、匣諸母)字由上聲變為去聲。如 弟(定母)、士(床母)、市(禅母)、静
(从母)
3、入派三声。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王维《新晴晚望》押上声韵: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