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 宪法意识 薄弱 成因 培育
论公民的法律意识
论公民的法律意识摘要古代中国社会法律意识薄弱,这与人治社会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当前中国政府致力于法治社会建设,国内法治社会研究表现出着重加强法制建设,强调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依法治国等等,侧重于国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公民自身的法律修养。
本文认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关键。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治社会培养方式作者简介:司海林,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建国伊始,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还有对当时的基本国情的分析错误,我们在法制建设与民主建设中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过程。
长期以来不重视法律的思维使我国的法治进程受到很大影响,进展缓慢。
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法制建设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法律观念初步形成,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呈现出以下特征:(一)传统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并驾齐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已成为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法律意识,在国家法制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非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在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中还占有相当的地位。
我国大多数公民对法律现象的认识大多都是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的法制案件及自己周边亲戚朋友的诉讼案件进行的,往往以自己内心确认的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评价案件的处理否公平,从而推及整个法律是否公平正义。
加上他们很少进行过专门的法律知识学习,法律认识能力难免带有浓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他们对法律的评价也带有片面性。
刘同君教授在《论和谐社会语境下公民的守法主体精神》中分析“因为法治的外在性强制力量并不一定带来人们心理上的认同,而只有得到人们普遍心理认同的社会秩序才能称之为和谐的社会秩序。
”一个法治社会需要有法律认同,换言之,就是公民的法律信仰。
法制观念淡薄漠视法律法规
法制观念淡薄漠视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制定并公开宣布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正常运行的基础。
然而,尽管法律法规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中存在着一些人对法律法规的淡薄漠视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两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社会原因1. 教育体系不完善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的教育体系容易忽视对法律法规的教育。
课程设置不够全面,缺乏法制教育的专门课程,导致学生法制观念薄弱。
2. 社会舆论氛围不佳在一些危机事件中,社会舆论往往倾向于追求一时的声势和效果,而忽略了对于法律法规的尊重和遵守。
这种氛围对于法制观念的淡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执法不严没有严格执法的问题,导致一些人对于法律法规不再严肃对待。
若法律的实施不到位,违法成本低,那么民众也就会对法制产生一定的质疑。
二、个人原因1. 自私自利心理一些人在处理事务时,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法律法规对正常秩序的要求。
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使得他们将法律法规视为可以牺牲的东西。
2. 法律信仰缺失法律信仰的缺失导致某些人对法律法规的态度漠视。
他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认同很低,不重视法律法规所应具备的约束力。
三、解决办法1. 完善法制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加强法制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制观念的重要手段。
增加法律法规的教育内容,并培训专门的法制教师,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知水平。
2. 增强执法力度针对执法不严的问题,应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力。
3. 培育法治文化培育法治文化是提高社会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宣传法治知识,增强群众对法律法规的认同感和尊重感,促使他们自觉遵守。
结语法制观念的淡薄问题不容忽视,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法制教育和执法力度的提升,培育良好的法治文化,才能逐渐改变人们对法律法规的漠视态度,使社会更加公正、有序。
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
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近年来,尽管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治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但我们仍然面临着法治意识薄弱的问题。
这种现象的出现,既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也与个人认知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下面将从教育、经济发展、媒体报道以及社会信任等方面,分析造成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
教育中法治意识的培养不足是导致法治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法律教育的比重相对较低,法律知识的普及程度有限。
在学校教育中,法律课程的设置往往被其他学科所压缩,法治教育的深入程度不够。
此外,教育内容也缺乏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停留在纸面条文的理解上,缺乏对法律精神和法治思维的培养。
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
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社会秩序相对混乱,法治意识普及程度低。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但在法治建设方面滞后,法治观念的普及和落实不到位。
这种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法治观念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进一步削弱了法治意识的普及和深化。
第三,媒体报道中的偏差和不完善也是导致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媒体是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在报道法律问题时,一些媒体存在着夸大、片面、不准确的倾向。
一些媒体以追求流量和点击量为目的,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解读和普及,甚至存在歪曲事实的情况。
这种媒体报道的偏差导致公众对法律问题的理解和判断产生误导,进而降低了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提高。
社会信任度的下降也是导致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社会信任度的下降体现在人们对法律的信任程度的降低,以及对法律制度的遵守意愿的减弱。
一些人对法律的信任度不高,认为法律只是一纸空文,对法律的执行效果持怀疑态度。
与此同时,一些人在个人行为中存在违法乱纪的行为,对法律制度的遵守意愿不强。
这种社会信任度的下降使得法治意识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和落实,进而造成了法治意识薄弱的现象。
法治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中法治意识的培养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媒体报道中的偏差和不完善,以及社会信任度的下降。
新时代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新时代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作者:孟宇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5期摘要公民法律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首先要求全体公民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要求公民对我国法律制度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培养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制观念,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树立公民的法律信仰。
关键词公民依法治国传统文化法律意识制度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公民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成员,公民整体的法律意识水平直接影响并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法治化程度。
因此,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提高公民法律意识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同等重要。
在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今天,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促进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是最可靠、最稳定的保障,而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对推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公民整体法律意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上还未达到法治社会的要求。
法治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目标与公民法律意识落后的现实之间存在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新时代培养全民法律意识是必要且紧迫的,由此更加凸显研究和关注公民法律意识问题的重要性。
1当前我国整体公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1.1法律意识较为单薄、权利义务观念不强法律的实施以主体之间的平等或相对平等为基础,强调法律意识即强调规则意识,讲求主体要具有权利与义务观念。
而当前一些公民法律意识较为单薄、权利义务观念不强,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民族责任感,对社会不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对自己更不负责任,时时刻刻想到的都是自己的私利,而不顾他人、集体、社会甚至国家的利益。
另外法律意识单薄,权利义务观念不强还导致公民社会责任缺失,道德意识不强。
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及整改措施
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及整改措施法律意识淡薄是指社会成员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较低,对法律的存在、作用和影响缺乏正确的认知。
这种问题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严重威胁到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的正常进行。
下面将从问题的表现和原因出发,提出整改的措施。
1.缺乏法律知识:大多数人对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对法律体系、法律法规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知之甚少。
2.忽视法律规则:很多人没有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经常忽视交通规则、劳动法规和合同的约束等。
3.法律行为常见:以牟利为目的从事非法经营活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并以此为荣,缺乏对法律违规行为的惩戒和警惕。
4.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些人对法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法律只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与自己无关。
造成法律意识淡薄问题的原因可以总结如下:1.教育不到位:在学校教育中,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力度不足,学生对法律了解的机会较少。
2.惩罚力度不够:缺乏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和惩处,导致一些人对法律的权威性产生怀疑,从而忽视法律的存在。
3.社会宣传不够:对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不及时和不充分,导致大众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不高。
针对法律意识淡薄问题,应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加强法律教育:在学校加大法律教育的力度,将法律知识普及纳入课程内容,并通过多种形式,如法制讲座和法律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知。
2.增加法律宣传:加大对社会大众的法律知识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公众普及法律的基本知识,增强大众的法律意识。
3.严格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严肃处理,提高违法行为的代价,增强公众对法律的敬畏感。
4.健全法治环境: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和法治环境,提高法律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增强公众对法律的信任。
5.加强自我监督: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总之,法律意识淡薄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治建设的正常进行。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增加法律宣传、严格执法力度、健全法治环境和加强自我监督等措施,可以逐步提高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和理解,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
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意识淡薄:引发社会问题的根源引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互动方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尊重程度不高,法律意识的缺失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就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一、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1. 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是培养人们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教育体系中法律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单薄,缺乏深入、系统的法律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法律教育的熏陶,导致他们对社会规则和法律的认识不足。
2. 社会环境中的法律意识普遍淡薄社会环境中泛滥的违法行为和法律意识薄弱的现象对个体形成了不良示范。
在某些地区或社会群体中,对法律的遵守和尊重并不普遍,一些人甚至对法律的存在与必要性产生怀疑。
3. 法律知识晦涩难懂虽然法律在保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往往深奥晦涩,不便于普通人理解和掌握。
面对繁琐的法律文本和程序,许多人对法律感到无从下手,从而对法律意识产生淡薄情绪。
二、法律意识淡薄的影响1. 让违法行为乘虚而入当法律意识透明度不高时,个体觉得可以逃避惩罚,或者认为违法行为没有必要显露出法律限制的恐惧心理。
这将导致更多人采取冒险行为,进一步加剧社会乱象。
2. 法律公正无法得到维护法律是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工具。
法律意识淡薄,会导致潜在权益受到侵犯时无法及时维护与救济。
这不仅会损害个体的利益,也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公正性。
3. 法制建设受阻法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动力。
法律意识淡薄,势必影响到相关法制建设的进展。
缺乏对法律的理解和认同,容易导致社会对法律改革和完善的抵触与反对,从而阻碍了社会的法治进程。
三、解决法律意识淡薄的策略1. 教育法律意识在教育体系中加强法律教育的内容与力度,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观念,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法制观念淡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法制观念淡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治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石。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
这种现象给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带来了困扰。
本文将探讨法制观念淡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法制观念淡薄导致的问题1. 违法行为频发由于部分人群对法律意识缺失,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他们对于草率放弃遵守相关规定,认为逃避处罚常态化,并轻易置他人权益于度外。
这种情况下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日中天。
2. 法律知识匮乏公民普遍对国家法律体系知之甚少,无视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却已立法实施多年久经考验程序细则执行者身份标示等未比陌生并丧失理解肇事责任方式只因其自身浅薄整体素质仓促确保后果。
3. 风气败坏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蔑视法律的不良风气。
公共场所乱丢垃圾、随意穿行红绿灯、无视交通规则等行为成为一种常态,这对社会公德和秩序造成了极大伤害。
三、改善法制观念的对策1. 教育引导加强法治教育从娃子抓起,推动全面实施以审判员为对象的司法工作队伍参与体系化措施赞助开展村庄管理讲解责权执政人村民自治监盟法度课程组合自下而上顺利落地并在身份贯彻每天本土教师组织在线辅导。
2. 建立完善的法治宣传机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加强法治宣传,提高人们对法律知识和权益保护的认知。
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居民议事会,在社区内定期开展法律讲座和活动,增强居民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和理解。
3. 创设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遵守法律与规章精神者的表现肯定程度决策这些条款从立法者来推动方案执行进度不可缺少。
为此,我们应增设奖励机制,对于遵纪守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个人和组织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4. 加强司法力量建设要加强职业化、专业化训练,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
同时,加大对应才俊报读一传统性之惩治字号口头道德灌输进行详实能联合依属下系统改造公正相信恢复庭审善政改透明代地幅面男孩首先包括散布各类涉正生物分子。
5.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成立独立纪检监察机构,并配备相应权力和资源,严厉打击违反法律纪律行为,确保执法公正及相关部门追责情况得到及时整改。
法治意识不牢的问题及措施
问题:1.对法律的无知:许多人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依法办事,容易触犯法律。
2.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人认为法律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对法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法律意识。
3.法律观念偏差:一些人对法律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法律只是用来约束别人的,而不是用来约束自己的。
4.法律知识匮乏:许多人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5.法律体系不完善:一些国家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导致人们对法律的信心不足。
6.不尊重法律:一些人不遵守法律规定,随意违反法律,甚至认为可以通过关系、金钱等方式规避法律制裁。
7.法律信仰缺失:部分人对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持怀疑态度,不信任法律能够公正地解决纠纷和保护权益。
8.法不责众心理:在一些群体事件中,人们往往存在“法不责众”的心理,认为参与的人多了,法律责任就会分散或者减轻。
9.缺乏法律维权意识: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一些人可能选择忍气吞声,不知道或者不愿意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措施:1.加强法治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途径加强对公民的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2.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让公民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3.培养法治精神:引导公民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观念,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4.加强法律宣传:政府和社会应加强法律宣传,让人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加强执法监督:政府应该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确保执法公正。
6.完善法律体系:政府应努力完善法律体系,使法律规定更加明确,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7.提高法律意识:公众应该提高法律意识,认识到法律是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重要工具。
8.提高法律服务便利性: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降低公众寻求法律帮助的难度。
9.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公众的法治信仰和法律尊重意识。
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存在的困难建议
公民法治素养在现代社会中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障碍。
本文将探讨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存在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教育资源不足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公民法治教育往往被忽视。
这给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带来了困难。
建议: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加强公民法治教育的普及度和深度,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法治教育。
二、社会舆论氛围不利在一些地区和裙体中,对法治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偏差,甚至存在一些错误观念和偏见。
社会舆论环境的不良对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建议:加强对法治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理性、法治的方向引导,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价值观。
三、法治意识薄弱在一些地区和裙体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公民对法治的认识和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对法治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建议:通过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水平,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和品质。
四、法治宣传不足对于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宣传工作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我国对法治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不少不足,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深度有待提高。
建议:加大对法治宣传工作的投入,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如网络、媒体、宣传片等,加强法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民对法治的认识和了解。
五、法治制度不完善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需要依托健全完善的法治制度,然而我国当前还存在一些法治制度上的不足和缺陷,制约了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
建议:政府应加强法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进一步加强法治宪政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法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行动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应加大对法治教育和宣传的投入,促进社会舆论环境的积极向上,完善法治制度,提高公民法治素养的整体水平。
论提高公民宪法意识 保障宪法权威
论提高公民宪法意识保障宪法权威作者:关军开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06期【分类号】:D921【摘要】在法治社会,公民的宪法意识应是所有社会意识中最核心的部分。
本文试探讨中国公民宪法意识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宪法意识宪法传统文化违宪审查我们知道法治的灵魂是依宪治国,而实现真正的法治则必须依赖其主体的意志与理性,而在所有的理性中,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法治的最基本的理性根据,对法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大地影响,那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如何呢?本文就着重关注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现状,并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一、宪法意识所谓宪法意识是指人们关于宪法的思想、观点、知识的心理定势。
它反映了公民对国家宪法的制定、执行、修改和存废等基本态度和认识。
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法律至上意识、权利意识等以及人们对宪法的基本态度、看法和要求,对于宪法本质作用的观点,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行为合宪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宪法知识和宪法修养等等。
二、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现状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根本法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与最高权威性,规定着国家最基本的制度及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义务。
所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首先就应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即宪法意识在国家的法律意识中应处于主导地位。
但在我国,现实中宪法的地位及其尴尬,公民宪法意识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我国公民缺失宪法意识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我国公民对宪法的认知程度较低。
到目前为止,我国公民对宪法的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提及形成宪法意识了,而我国传统的启迪民众的大规模的宣传灌输恰恰正是中国公民缺乏宪法意识的反映。
(二)宪法至上意识缺乏。
公民的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意识,出现“宪法不是法”的思想。
在公民不断提高自己法律知识以维护自己权益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在忙于学习部门法知识,对宪法不够重视,出现法律意识错位现象(三)公民的权利应受保障的意识缺乏。
对于处于真正的法治社会的公民而言,权利意识是其首要的宪法意识,而我国公民缺乏权利意识是个不争的事实。
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如何增强宪法意识摘要虽然宪法在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新中国的宪法也存在了几十年的时间。
但违宪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的宪法意识依然薄弱,产生这种无视宪法现象的原因都有哪些?本文从多个视角分析了这个问题,并从主客观方面提出增强宪法意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违宪;原因;宪法意识;措施1.违宪现象严重,宪法意识薄弱1.1案例再现2008年10月起,昌平区崔村镇东崔村村委会在未办理任何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占用该村北侧集体土地建设单位二层住宅楼。
2009年立案调查时经测绘,项目总占地面积155.13亩,其中建筑占地面积17.71亩,剩余部分为道路及空余面积137.42亩;所占土地现状为果园,《北京市昌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规划为建设用地及农用地。
该处违法用地也是国土资源部2008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发现的违规用地之一。
2009年4月22日,市国土局昌平分局对东崔村村委会违法用地进行了立案调查,2010年4月23日向东崔村村委会送达了《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决定书》,2010年12月8日,市国土局昌平分局将该案移送公安昌平分局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国土资源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由于当事人未履行,市国土局昌平分局于2010年9月25日依法申请昌平区人民法院强制执行,2010年10月20日昌平区人民法院作出《行政裁定书》(【2010】昌执字第3726号)准予强制执行。
1.2案例分析《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这就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土地是公共财产,《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但是土地违法现象却时有发生,也就是说昌平区崔村镇东崔村村委会违法了《宪法》。
法治意识淡薄方面存在的问题
法治意识淡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法律意识的重视也在逐渐提升。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法治意识淡薄的现象,如:
一、对法律缺乏了解和认识。
很多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理解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对法律规定的遵守不够自觉。
一些人只有在遇到问题或受到惩罚时才会去查阅相关法律法规,而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自觉地遵守相关规定。
三、法律意识的缺失导致了不法行为。
一些人出于私利或其他目的,故意违反法律规定,甚至犯罪行为。
这些人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和意识,认为法律不过是纸面上的东西,可以随意破坏。
四、对法律教育的重视不够。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往往忽视了对法律知识和法治意识的灌输,导致了不少年轻人对法律缺乏了解和认识。
以上是目前法治意识淡薄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才能真正做到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让法治建设走得更稳更远。
- 1 -。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思考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农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际情况却显示出,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存在着薄弱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也给社会治安和法制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本文将对我国农民法律意识薄弱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一、农民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1. 文化水平低: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许多农民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法律知识教育,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多为模糊和片面。
2. 社会环境不利:在农村地区,法律意识的普及和宣传相对不足,很多农民对社会法制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和口头转述,存在误解和偏差。
3. 利益诉求强烈:农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为生,对于自己的土地、收入等利益关系非常关注,法律知识相对次要,容易忽视和轻视自身的合法权益。
4. 法制教育不足:农村地区的法律教育和宣传相对滞后,很多农民连基本的法律须知都不了解,更谈不上法律实施和维权。
5. 社会心理因素作用:农民传统观念和心理习惯造成了他们对法律的冷漠和排斥,认为普通人无法接触和理解法律,导致法治观念薄弱。
1. 侵害合法权益:农民法律意识薄弱使得他们容易受到欺凌和侵害,相对无力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落入法律漏洞的困境。
2. 社会治安隐患:农村地区法制观念薄弱使得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加重了社会治安压力,容易诱发社会矛盾和事件。
3. 法治建设滞后:农村地区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薄弱使得法制建设难以全面推进,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4. 农村社会责任缺失:农民的法律意识薄弱也导致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同时也使得他们难以为社会和国家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农民法律意识的对策建议1. 提高法律宣传力度:加大在农村地区的法律知识宣传力度,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知晓率和维权意识。
2. 建立法律服务机构:设立专门的农村法律服务站,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因法律问题所产生的纠纷和矛盾。
法治意识淡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
法治意识淡薄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法治意识淡薄问题及整改问题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法治意识淡薄问题逐渐凸显。
一些人对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对维护自身权益和社会秩序缺乏意识,给社会稳定和各项改革带来了隐患。
为了加强法治宣传和培养公民的法治思维,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措施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1.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向公众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2.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支持力度,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小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3.组织开展法治知识竞赛、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引导公众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和尊重。
措施二:完善法律监督体系1.审议立法程序要更加透明公正,引入社会公众,使民众参与立法过程,提高法律透明度。
2.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加强对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执行中的问题。
3.鼓励公众通过举报、投诉等途径,参与法律违规行为的揭发,形成社会监督的合力。
措施三:加强执法能力建设1.提升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执法工作的公正性和效率性。
2.减少执法人员的权力滥用现象,建立健全执法责任追究机制,对违法执法行为进行惩处。
3.加强执法公正性的宣传,增强公众对执法机构的信任度,使公众对执法过程和结果更加满意。
措施四:加强法治文化建设1.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宣传法治理念,弘扬法制精神,使民众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2.建立法律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
3.增加法律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文艺作品、曲艺等形式,深入人心地传递法治理念,引导公众正确的法律价值观。
结语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四个方面的措施,我们能够解决法治意识淡薄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法律意识在一个社会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它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还能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利益。
然而,在许多社会中,人们对法律意识的认识和重视并不足够,这往往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那么,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教育体系的问题是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些社会中,法律意识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教育系统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于法律知识的教育往往有所欠缺。
法律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尊重,让他们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和法律的作用。
然而,在一些社会中,法律教育往往被忽视,导致公民对法律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法律意识淡薄。
其次,法律体系的问题是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另一个原因。
在一些社会中,法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法律执行不公、法律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等。
这些问题会削弱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导致法律意识的淡薄。
公民会认为法律并不能真正维护他们的权益和利益,因此对法律产生怀疑和漠视。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改革和完善法律体系,保障法律的公正和权威性,提高公民对法律的信任和尊重。
第三,社会道德风气的问题也是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社会中,道德风气存在严重的问题,人们对于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程度较低。
这与社会的价值观念有关。
如果一个社会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只追求个人利益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权益和利益,那么法律意识自然会淡薄。
要改变这个现状,就需要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树立公民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观念,使法律成为约束行为的准则。
最后,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一个原因。
在一些社会中,人们对法律的了解有限,对法律的适用范围和效力不清楚。
这与信息的不对称有关。
如果一个社会的信息传递不畅,人们对法律的认知水平低,那么法律意识就会相对淡薄。
政府应加强对法律信息的传递和普及,提高公民对法律的认知水平,增强法律意识。
综上所述,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有教育体系的问题、法律体系的问题、社会道德风气问题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等。
论宪法意识的培育
阶层 所接 受 ; 三是 它强 调 的平衡 国家 权力 与公 民权 利 的思 想 , 与儒 家 倡 导 的 中庸 和谐 的思 想不 谋 而 合 , 既体 现 了传统 思想 又反 映 了现代 法治 观念 ; 四是 它 与 中国共产 党倡 导 的“ 以人为本 ” 的执政 ” 的宗 旨相 一致 。因此 , 用宪法 规 范 的核 心价 值统 一 人们 的思想 和行 为 , 树 立社 会
共 同信仰 , 在爱 国主义 和“ 以人 为本 ” 的价值 观念指 导下 , 形成 社会 共 识 , 有利 于促 进 我 国社 会 文 明和 政
治 文明 的进步 。
二、 公 民 宪 法意 识 和 宪法教 育 的现 状
( 一) 公 民 宪法意识 薄弱
由于 宪法在 立法 体 系 中居 于最 高地 位 , “ 依法 治 国” 首先 表现 为“ 依 宪治 国” , 宪法 意识首 先表 现为 对
河 北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学 报 2 O 1 4年 第 1 期
论宪法 意 识 的培 育
田 华
(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6 7 )
摘要: 我 国宪 法 实施 存在 的 问题 , 不 仅仅 是 宪法 实施 制 度 的 缺 陷造 成 的 , 宪 法意 识 的
本 文仅 从 宪法 意识 的培育 , 探 讨我 国法 律文 化建 设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和解决 对 策 。
一
、
宪 法 意 识 培 育 的 必 要 性
“ 凡 是社 会不 稳定 的国家一 般是 缺乏 社会 基本 共识 的 , 如在中国, 每 天 看 新 闻你 会 发 现很 多 让人 不 安 的事 情 。吃饭 担心 食 品安全 , 恶性 事故 不 断 , 缺 乏诚 信 。 ” “ 为什 么 我 们 的社 会 不稳 定 ? 为什 么 我们 在 社 会稳 定上 花 的钱越 多社 会越 不稳 定 ?原 因就是 维护 社 会稳 定 的 观念 出了 问题 , 有 时 我 们是 用 人 治 的 方 式来 建构 社会 稳定 的基 石 。这种 人治 的机 制是 不可 靠 的 、 不安 全 的 、 成 本很 高的 。我们 应该 转 向法治 的理念 。 ” L 2 随着市 场经 济体 制 的建立 和发 展 , 出现 了不 同 的社 会 阶层 和利益 群体 , 代 表不 同 阶层 的 意识
增强四个意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增强四个意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现代社会,人们开始意识到大家共同参与,创造幸福与繁荣的国家,这需要增强四个意识:宪法、国家、民族和公民的意识。
但是,“增强四个意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首先,宪法意识普遍薄弱。
很多人都不能正确认识、了解和学习宪法,更别提遵守宪法了。
一些人认为宪法太长,学习宪法很枯燥,所以很少有人去学习宪法。
此外,宪法意识薄弱,也使得许多人对宪法违反从轻受处,让宪法失去了强制力。
其次,国家意识也存在不足。
大多数人并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的价值,以及具体实践中应把祖国放在第一位的要求。
很多人也不能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社会多元发展的势头。
再者,民族意识也存在不足。
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属民族的意义,如果缺乏认同和尊重,就更难让国家的民族能够融合,形成团结合作的气氛。
最后,公民意识也存在不足。
大多数人并不充分认识到我们作为公民的责任,比如要尊重社会的规则,遵守宪法的要求,关注社会的发展,保护和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为了增强四个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宪法宣传教育。
要把宪法变成大众普及性的知识,就必须要加强宪法教育,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宪法,增强宪法的认知。
可以通过上宪法课程,将宪法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可以建立一个宪法宣传教育中心,定期发布宪法知识和宪法学习建议等。
其次,加强国家形象宣传。
要让大家对自己的国家产生正面的认知,需要充分宣传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发展的价值,重点宣传国家对全民福祉所作出的贡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构建多元文化氛围。
要增强大家对民族的认同感,要构建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氛围,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推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交流。
最后,要弘扬公民素质,把公民素质作为全民教育的重要方面。
要把公民素质教育囊括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覆盖;要定期发布关于公民素质的宣传文章,引导公众正确的公民行为和发展目标。
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意识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它是每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人对法律意识的淡薄现象。
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律教育不到位是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的法律教育主要集中在法律专业的学生身上,而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法律知识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很多人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一些基本法律常识的知晓,对法律体系、法律原理等知识却知之甚少。
这导致了很多人在面临法律问题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从而对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其次,法律环境的复杂性也是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法律规范层出不穷,且经常发生变化。
普通公民往往难以跟进这些变化,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和适用也存在困难。
加之有些法律规定在具体实践中较为复杂,导致很多人对其产生模糊和错误的理解。
这使得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度降低,对法律的遵守程度也会相应下降。
再次,社会道德风险带来的法律意识淡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一些人将经济利益看得过于重要,法律的约束在他们的行为中就不再那么重要。
这种情况在一些行业、领域中尤其突出,如商业、金融等。
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惜违反法律法规,甚至损害他人利益。
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公众对法律的认同和遵守。
最后,对法律制裁力度的观念模糊也是导致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人看来,违法行为带来的法律风险和法律制裁并不严重,他们认为即使违法也能逃避检查和处罚。
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了很多人对法律的遵守程度降低,对于法律风险的认识也不足。
这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带来了阻碍。
针对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首先,应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不仅要重视法律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应将法律知识融入到教育的各个层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其次,应加强对法律环境的宣传解读,使公民了解法律的存在和重要性。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培育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培育作者:张嘉娗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9期作者简介:张嘉娗(1991-),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公民法律素质不高,缺乏权利意识,对立法产品的认识度不足,法律意识的发展不平衡。
我们要提倡民主和人权保护,规范政府及公务员法律行为,树立规则意识,以培养和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公民法律意识;问题;培养对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全国普法宣传和普法教育,中国人民的法律知识大大普及,法律意识得到逐渐增强。
但是,从现实角度来看,法制建设仍然落后于经济发展,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公民的法律意识还远远不能满足法治社会建设的要求。
一、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现存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公民对法律缺乏足够的认识,法律素质不高,没有把法律作为评判是非的主要标准;中国传统的人情观念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人们对市场经济认识不够,不能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和权利与义务关系,有时为了一己私利而采取违法手段危害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官本位、官僚思想依然存在,滥用权利和以权代法等现象经常发生。
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的法律素质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经常性的法律普及教育,但是由于我国法律教育起步较晚,法律基础薄弱,整体来说,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需要进一步提高。
具体表现为:1.立法机关和立法者的法律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在立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地方保护主义,立法程序不够严格,有些草率,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
2.执法机关和执法者的法律意识还不能够满足现代法治的要求。
在我国执法的实际过程中存在执法不严、效率低下和违规执法等现象。
3.公民的法律观念较为落后。
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存在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是守法的主体,把将国家机关排除在外。
法治素质不高的原因
法治素质不高的原因
法治素质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教育水平不高:法治素质的提高需要良好的教育基础,包括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治观念的塑造。
一些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公民对法律的了解和理解不足,法治观念薄弱。
2. 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人对法律的意识淡薄,不重视法律法规的遵守,甚至以违法行为为荣。
这种现象可能与传统观念、习俗、习惯等因素有关,需要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3. 法律执行不力:法治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有效的法律执行机制和严厉的执法力度。
如果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不加以惩处,或者执法不公正、不规范,公众的法治素质就难以提高。
4. 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危机导致人们对法律的不信任感增加,对法律的约束力减弱。
例如,司法不公、腐败等现象的存在,会让公众对法治体系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法治素质的提高。
5. 资源分配不公:一些地区资源分配不公,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一些群体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容易产生不满与对法律的不信任情绪。
6.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容易导致执法部门滥用职权、腐败等问题,这将削弱公众对于法治体系的信任,降低法治素质。
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导致了法治素质的不高。
要提高法治素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包括加强法制教育、推进法治宣传、优化法律执行机制、提高司法公正等方面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依然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公民对宪法的认识有待提高、宪法理念有待提升、权利意识有待加强、对宪法事件的态度有待转变。
造成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薄弱的成因在于,公民的宪法意识提升受传统观念、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宪法实施效果的制约。
针对上述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薄弱的现状和成因,文章提出了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若干培育路径。
【关键词】公民宪法意识薄弱成因培育
公民宪法意识是一国公民对宪法现象的认知、评价、意志等方面意识形式的总称。
公民的宪法认知是公民对于宪法理论、宪法实践的理解,是公民其他方面宪法意识的基础条件。
公民的宪法评价,是公民在其宪法认知的基础上,按照宪法理论标准或者道德标准,对不同的宪法现象之间通过比较之后获得的肯定性、否定性评价。
公民的宪法意志,是公民具有相应目的的宪法意识,宪法意志是公民宪法行为最为直接的思想源泉。
公民宪法意识包含权利保护、权力制约的意识和公民对宪法本身的认知。
培育公民宪法意识,是推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切实维护公民各项权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切实强化了法治建设,公民宪法意识在较大程度上获得了提升。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还存在许多薄弱的地方,主要是公民的宪法权威意识尚未牢固树立,公民的宪法信仰明显缺失,宪法主体并未不折不扣地将宪法作为自己的根本行为准则。
同时,公民尚未形成正确的权利意识,对宪法的功能作用认识错位,并未正确地认识到宪法是用来约束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大法。
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培育公民宪法意识,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和亟待加以切实解决的重大历史命题。
在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公民的宪法意识无疑就是十分重要的“软件”,公民的宪法意识只有在法治的土壤之中才能茁壮成长,有力地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依然较为薄弱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有了较大程度提高。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依然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依然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
公民对宪法的认识有待提高。
“公民的宪法认识是公民宪法意识的最直接体现”。
①公民对宪法认识的同时还构成了公民宪法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提高对宪法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提高宪法意识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宪法受到了更多群体的关注,公民对宪法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知之不多到认识深刻的过程,宪法在目前已经较为普遍地走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据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大元进行的一项调查统计,接受调查对象中有76%以上认为民法和人民生活联系最为紧密,而只有10%的受调查对象认为宪法和人民生活最密切。
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宪法是根本大法,但是却缺乏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宪法缺乏信任感。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公民对宪法的认识亟待提高。
公民的宪法理念有待提升。
“宪法理念是宪法意识的高级形式”。
②公民的宪法理念集中反映了公民对本国宪法的接受程度,同时还能够集中体现宪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如何,公民有着正确的宪法理念还是文明社会的标志。
反之,如果公民尚未形成普遍的正确的宪法意识,那么就表明社会的文明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当前我国的现实状况是,公民的宪法意识还有待提升,公民对宪法的功用、宪法的地位认识不到位,对民主、法律依然缺乏信仰。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法制建设的顺利推进,我国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有了较大程度提高,但是,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尚未普遍成为我国公民的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价值理念,“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尚未牢固树立,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公民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可能会发生动摇,比如在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下盲目、任意选举等,使选举的民主性受到了极大弱化。
公民的权利意识有待加强。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否进步就是通过公民是否具有权利意识而决定的,公民的权利意识构成了宪法意识的重要
组成部分。
2004年修订的《宪法》中增加了人权保障方面的内容,将人权保护
提高到了宪法保障的层次。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做出了重要安排部署,最近制定、修订的法律法规也高度重视公民人权保障问题,国家更加重视人权保障,公民的权利意识也逐步提高。
即便如此,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草民”传统观念尚未完全根除,不少公民遇到自身权利需要救济时还未能理性地通过法律渠道维权,而是“信访不信法”,选择信访的方式维权,甚至极少数民众通过“以暴制暴”等非理性方式维权,这些问题的存在均表明当前公民自觉维权、依法维权、依法行使公民权利的权利意识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公民对宪法事件的态度有待转变。
所谓宪法事件,也就是和宪法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热点事件,各种宪法事件中实际上包含了宪法的价值与理念,对公民宪法意识产生重大影响。
公民有什么样的宪法意识,就会有相应的对待宪法事件的态度,因此,公民对待宪法事件的态度能够反过来体现公民的宪法意识、反映公民宪法意识的发展程度。
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薄弱的原因
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受传统观念制约。
包括公民宪法意识在内的所有人类意识,均必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和西方国家相区别的文明,即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观念。
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服从”和“人治”而非“反抗”和“法治”是十分鲜明的特征,此种传统的“人治”和强调“服从”的观念对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制约。
在“人治”的影响下,必然形成“义务本位”、“权力至上”的传统文化,数千年的中国专制统治也充分地说明了这点,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强势”影响下,高举“民主”、“科学”的精神和旗帜也就障碍重重、阻力极大,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也就注定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