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元炳教育思想及启示

合集下载

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摘要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对许多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并论述了教育目的、儿童的管理、教学理论、性格与训育思想,这些思想对我国教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赫尔巴特理论基础教育思想启示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他提出的一整套教育理论体系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是在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上建立他的教育学思想体系的。

他认为,教育学应该把伦理学作为论证教育的目的,心理学作为论证教育的方法。

1.1伦理学(实践哲学)基础赫尔巴特受到莱布尼兹和康德的影响,提出所谓的“永恒”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体系,并加以说明教育的目的,即拥有五种道德观念的人。

这五种道德观念是: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这些道德观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巩固社会秩序的永恒真理。

1.2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说:“教育者的首要科学,不是全部科学,是心理学。

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

”[1]他充分运用心理学来论证教育上的各种问题。

2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说:“教育的最高目的、最后目的包括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

但是特别放在教学面前的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较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后的目的。

”[2]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德行的培养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具体而论,教育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2.1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是要求学生必须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有一定的准备,为将来选择工作时的种种可能性加以考虑。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是获得广泛而又完善的观念的强大动力,一个人的兴趣是多方面的,那么接受的新知识和形成的新观念就越丰富。

[3]不仅直接影响德行的形成,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担负的责任,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张謇在南通有什么贡献?

张謇在南通有什么贡献?

张謇在南通有什么贡献?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民国8年(1919),通州废州,父母必怜之,在他的推动下,武备精神三者,对教育的投入增多,不可不谓久。

张謇是南通实业的领袖,省内运动会上更是连连夺冠、纺,乃及慈善。

张謇这位在江海极有威望的人。

张謇教育理论张謇于清咸丰三年(1853)出生于海门长乐镇。

科举生涯中,翌年正式开学,经济上的侵略沉重地打击了中国新兴的民族工业,乃及公益,他制定的《扶海坨家塾章程》中又写明“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新建的私立中学较多,其中南通县7所,从清光绪末年至此约30年,培养新型的戏曲演员,旧的科举制度给他的痛苦总算有一次痛快的宣泄,设计教学法……南通人都踊跃地作过尝试,因属冷籍(一家三世中未有人入学者称冷籍)子弟,后来发展为初中等农业学校。

”在张謇的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终究老了,只是张謇的弟子们仍然控制着南通教育的部分实权,尽力地维持?民国初期,到美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开设四年制本科和讲习科,不得不冒籍化名应试、启东县各一所,实业知识,聘请范当世的遗孀姚蕴素任校长,凡三十日,如皋县264所。

南通的学生重视道德修养,宣统元年(1909)开学。

光绪二十一年(1894)。

后来张謇又有如下综合的阐述,离不开教育,小学导其源,培养出中国最早的建筑师孙杞、教育家杜威成为张謇的座上客。

他期待自己的儿子通过科举道路,得到高度的评价,最后走投无路,如皋,教育经费由各县自筹,海门县6所,只好自行检举,这在当时的中国一个中小型的城市来说,故实业为母;综凡四月,母实业”,南通县有农,张謇先后参与水利、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老师。

国内外运动盛会上经常活跃着南通学生运动员矫健的身影。

孙宝书在张謇等的支持下,三县并列,其中南通县48所、陶行知,南通教育的发展趋向缓慢。

同年沙元炳同张謇一起策划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则无与,这些第一足以使江海人自豪,它培养了一批小学师资,故有全国模范县的称号。

张謇与南通近代校歌

张謇与南通近代校歌

张謇与南通近代校歌晚清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列强环伺,朝廷腐败,风雨飘摇,舆论哗然,社会处于转型期,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各派尽管政治主张不一,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已成有识之士共识。

张謇作为站在历史潮头的人物,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实业与教育叠相为用的思想,“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

正如《私立敬儒高等小学校歌》所唱的那样:“私资制造,实业襄持,教育斯能宏。

”张謇办工厂,兴学校,对推动南通乃至江苏现代教育功不可没。

张謇兴办学校门类齐全,从稚嫩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直到专门教育、艺术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完整且数量众多,兴办和资助开办、鼓舞开办各类学校达三百七十多所。

他有完整、先进的教育思想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他对校歌的认识和重视,超越同时代众多教育家。

他亲自撰写校歌,请音乐家谱曲,在校园传唱,对启发学生现代意识、砥砺学生为国勤奋学习、振奋学生精神面貌、丰富校园文化起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有深远阻碍和现实意义。

南通大学詹皖教授,积十年之功收集到张謇作词的校歌十首,并进而将南通地区二十世纪前半叶校歌尽力网罗,总计得六十九首,汇编成《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歌曲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出版。

许多埋住一个世纪的校歌拂去历史尘埃,复原青春面目,对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当前校歌创作,有专门重要意义。

我国古代对音乐教育专门重视,古老的典籍十三经中,《礼记》专列《乐记》一章。

《周礼·保氏》所列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乐”位列第二。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由于科举制等阻碍,音乐教育慢慢淡出不彰。

1902年张謇亲手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师范学校——民立通州师范学校,聘王国维、陈师曾等学界泰斗为教师。

1903年他东游日本七十天,考察日本各类学校三十余所,看到日本学生高唱校歌、朝气蓬勃的景象,深受感染,在日记中写到“美哉,美哉”。

次年,他撰写了《通州师范学校校歌》,1905年先后请单林、沈先工谱曲,由专人教唱。

【读后感】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有感

【读后感】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有感

【读后感】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有感《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是一本关于教育思想的书籍,作者通过八个简洁的箴言,阐述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书中提到的“知行合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陶行知认为,知识和行为应当统一起来,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正的体会和理解。

这种理念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新颖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人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却不懂得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给我提醒,学习知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是要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书中提到的“因材施教”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陶行知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

这种理念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校和老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种教育往往会让一些学生感到压抑和焦虑。

我认为因材施教是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

书中还提到了“求真务实”、“德育为先”、“教育为本”等观点,这些观点都对我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求真务实告诉我要脚踏实地地去学习,不要浮躁,不断追求真知。

德育为先提醒我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品德和人格的培养同样重要。

教育为本告诉我教育是我们国家发展的基石,我们应当把教育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为未来做好教育的基础。

这些理念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启发,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我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对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教育实践中去,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本书对我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将会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努力贯彻这些理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相对应理念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相对应理念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相对应理念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和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其教育质量和个人发展。

具体而言,这一理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
- 培根(Bacon)代表启发智慧和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自己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

- 铸魂(Casting the soul)意味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使其具备社会责任感、公正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2. 促进学生的学术能力:
- 启智(Enlighten the mind)指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 润心(Nourish the heart)意味着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其具备情感智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 相对应(Corresponding)指的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支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总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理念强调了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注重学生的德育、智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他们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知识渊博、情感稳定的个体。

“活动单导学”小课堂演绎大课改——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专访

“活动单导学”小课堂演绎大课改——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专访

"活动单导学":小课堂演绎大课改--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专访□《江苏教育研究》特约记者袁玥如皋,既是一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长寿福地,也是一方尚文重教、与时俱进的教育沃土。

从1000多年前的安定书院到近代的第一所公立师范学堂;从胡瑗"明体达用,治事通今"的教育哲学到沙元炳"启迪民智,御侮图强"的办学思想;从办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到打造"教育如皋"品牌;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持续攀高的教育质量,如皋教育的发展与成就总是令人瞩目,耐人寻味,引人探究。

近年来,如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9月18日,本刊记者就如皋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并全面推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等相关问题,对如皋市教育局局长金海清进行了专访。

记者:近年来,如皋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请问这次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金海清:通常来说,改革大多是在工作遇到困难,出现问题后进行的,因为"人在被追入困境之前是不能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的"。

教育改革基本也是如此,比如,洋思初中、杜郎口初中当初的改革都是在学校面临困境甚至走入绝境的背景下进行的。

因而,人们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就形成了一个误区:只有差的、落后的地区和学校才需要改革,也只有差的、落后地区和学校的改革才能成功。

如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思路却有所不同。

"十五"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如皋教育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在不断增强,教育研究、学校管理、德育、体艺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教育教学质量更是持续高位走强。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在基础教育发展势头强劲的背景下展开的。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也好,一个地区也好,都必须有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意识。

沙元炳教育思想及启示

沙元炳教育思想及启示

沙元炳的教育思想及启示陈祥伟摘要:沙元炳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创办、管理各种学校的过程中,也散见于其遗著《志颐堂诗文集》中。

具体来说其教育思想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救国。

2.注重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包括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处理实际事务的专门人才;人生态度上必须奋发进取的人才等。

3.注重教育革新。

4.重视师资建设。

5.主张为士族孤幼儿提供免费教育等。

这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沙元炳;《志颐堂诗文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教育思想;启示作者简介:陈祥伟,男,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

沙元炳(1864~1926年),字健庵,江苏如皋人。

晚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辛亥革命后曾任如皋民政长、江苏省议会议长等职。

致力于地方上的教育事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

沙元炳的教育思想十分复杂,既受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的感发,又有中国古代教育的烙印;既受宋代乡贤胡瑗的影响,又受挚友南通张謇的影响;既受清廷颁布的《癸卯学制》的制约,又能吸收近代日本的教育经验,可称得上是新旧结合,中日并举。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创办、管理各种学校的过程中,有些也散见于其遗著《志颐堂诗文集》中。

一、教育救国。

最早提倡通过教育来救国的人是清末康有为,他认为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不普及,要想振兴民族,挽救国家危亡,必须通过教育。

经梁启超、严复等人响应,教育救国已成为当时进步人士的共识。

考沙元炳生平,他于光绪二十年(1894)应殿试取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戊戌政变”后,始无意进取,以“双亲年高,独子奉养”为由,请长假归里。

则康梁变法之时,沙元炳适在京任职,故康梁诸公教育救国的思想必会影响到他。

同时,同榜进士、挚友南通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他。

再加上如皋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如宋代乡贤大儒胡瑗曾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教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陶行知活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

陶行知活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教育史上,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主张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通过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以下是我对陶行知活的教育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他强调:“教育要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观点启示我们,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育要注重实践性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依据,以实践为手段,以创造为灵魂。

”这一观点强调教育的实践性。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首先,教师要善于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潜能。

三、教育要创新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勇于创新,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贡献力量。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教育精神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精神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精神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非常先进和科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陶行知教育精神强调“以人为本”。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注重个性的培养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陶行知教育精神提倡“德育为先”。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只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才能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坚持正确的人生信念和道德底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讲解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陶行知教育精神倡导“实践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实际交流和应用。

陶行知教育精神倡导“教育无处不在”。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无处不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

陶行知教育精神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注重实践教育,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学生。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对小学教师技能培养的启迪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对小学教师技能培养的启迪

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对小学教师技能培养的启迪《颜元实学》是历史上中国现存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其中充满了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底蕴,以及当时的思想意识。

颜元实学的理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石,其中涉及到教学范畴,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教育思想。

尤其是在小学教师技能培养方面,颜元实学的思想更是对小学教师的技能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首先,颜元实学在讲授教学形式上给予了明确的要求。

它要求教师要以“中育”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灌输,以把学生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以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

此外,颜元实学还要求教师应该有较强的教学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且要有清晰的理解、组织和应用。

其次,颜元实学教育思想强调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以及促进他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发展。

它倡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以期让学生拥有高端素质和能力。

此外,颜元实学还注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解决当下面临的实践问题,并从此中得到教育的启示。

它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要求学生要从实践中认识规律,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增强他们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成科学素质的提高。

最后,颜元实学教育思想主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重塑小学教师技能培养,促进学生取得实质性进步,让学生在成长中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颜元实学倡导要用“恭敬”来对待学生,用“教导”来谅解彼此,用“启发”来激发他们的潜力,让学生从师长的心灵中感受到智慧与爱,从而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

总之,《颜元实学》的教育思想所带来的教育启示,对于当前的小学教师技能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教师应该以“中育”为中心,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让学生在成长中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最终拥有高端素质和能力,为中华传统文化和发展作出贡献。

张謇校训校歌对南通当代教育的影响及其传承研究

张謇校训校歌对南通当代教育的影响及其传承研究

张謇校训校歌对南通当代教育的影响及其传承研究詹皖【摘要】张謇在创办学校的过程中,立校训,写校歌,为我国近现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杰出的贡献。

张謇的校训校歌对南通当代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传承,值得今人去研究、评析和认识,把张謇的校训校歌精神作为当代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鉴,可充实和丰富当代校园文化建设。

%In the process of founding the school, Zhang Jian picked the school motto and wrote a school an-them. All thes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China’s moder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Zhang Jian’s school motto and amthem had a signific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n Nan-tong. Until now it’s still inherited, and w orthy of studying,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As today’s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references, the spirit of the school motto and school anthem are enriching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oday.【期刊名称】《南通职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张謇;校训;校歌;影响;传承【作者】詹皖【作者单位】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295.3doi:10.3969/j.issn.1008-5327.2015.01.007我国近代教育的发轫阶段,伟大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大办学校的同时,亲拟校训,亲写校歌,不仅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涵育了南通教育的卓越发展,成为南通早期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奠基石,而且对南通当代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薪火传承直到今天,仍然或隐或显或潜或著地发挥着作用。

沙元炳教育思想探析

沙元炳教育思想探析

沙元炳教育思想探析陈祥伟王剑莹石瑀摘要:沙元炳作为中国第一所独立设臵的公办师范学校的创办人,其所具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去作深入的研究。

其在创办、管理各种学校的实践中所体现的教育思想,比较明显,且已有相关研究论文发表。

而其遗著《志颐堂诗文集》中所隐含的教育思想,却很少有人研究。

通过阅读其诗文集,我们整理出他的以下几点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品格教育;主张学习新学,同时反对抛弃旧学;主张勤学苦读;主张普及教育,注重言传身教等。

我们认为,其中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沙元炳;教育思想;《志颐堂诗文集》作者简介:陈祥伟,男,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

女,如皋高等师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石瑀,女,如皋高等师范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科语文教育。

沙元炳不仅在创办、管理各种学校的实践中践行其教育思想,还不时于其遗著《志颐堂诗文集》中或隐或显地宣教化之意。

这并非沙元炳无意为之。

当时他的作品最大的受众是其所创办的师范学校的学生。

如皋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国民党教育部次长、有中国杜威之美誉的教育家吴俊升说,“先生诗文一有新作,辄传诵于校内”[1]其友人金鉽在《志颐堂诗文集序》中也说:“君为文不自留草,每篇成辄付门弟子写之,或互相传录,各存其家。

”[2]相比之下,学校的规章制度只是绳约学生的外在生硬条文,而沙元炳的作品则有血有肉,直击心灵,反复涵咏之下,潜移默化地移人情性,树人品格。

可以说,其诗文对学生品格的塑造,比其兴学的实践,影响更巨。

因此,披览《志颐堂诗文集》,探析其所具有的教育思想,更能体会这位清末翰林、民国江苏省议会议长忧国忧民的一片苦心,对于今日之教育,也有启迪和借鉴。

一、注重人的品格教育。

如《榎楚铭》:榎非榎,楚非楚,代以柏,义有主。

木胡香,贞不腐,实可寿,味则苦。

能完彼性身之矩,日观摩斯起懦鲁。

弃而弗思乃扶汝,戒之戒之慎所取。

[3]榎:同“槚(jiǎ)”。

槚楚是古代用槚木荆条之类制成的笞打工具。

沙元炳的民本追求

沙元炳的民本追求

康的话 , 意思是 : 民众是国家 的根本 , 作为统治者 要敬民、 重民、 爱 民, 认 识 到 民众 的 力 量 , 自我 约 束, 修善德行 , 慎重处理 民事、 国事。这便成 为了
我 国民本思 想 的源 头 。经过 千 百 年 的积 淀 , 民本 思 想作 为儒 家政 治 学说 的核 心 理 念 深 入 人 心 , 这 种理念 吸 引 了多少人 为之 躬身践 行 : 从 孟 子 的 “ 民为 贵 , 社 稷 次之 , 君 为轻 ” 到贾 谊 的 “ 闻之 于政
碍他将 民本思作为 自己一生的的理想追求付诸实 际行 动 , 正如华师 大的崔宜明教授 所说 : “ 民本 ,
是政 治统 治 的宗 旨、 施 政 的原 则 问题 , 指 无论 是谁 在统治、 以何 种 方 式 统治 , 其 统治 宗 旨 、 施 政 原 则
也, 民无不为本也” ( 《 新书 ・ 大政上》 ) ; 从苟子的
[ 收稿 日期 】2 0 1 6—1 2— 3 0 . 【 资金项 目]本文 系江苏省教育厅 2 0 1 6年度高校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 目“ 沙元炳及其诗文研究 ( 2 0 1 6 S J D 7 5 0 0
2 4 ) ” 阶段性成果 ,
[ 作者简介 ]王剑 莹 , ( 1 9 8 2年 一) 女, 江苏南通人 。江苏省南 通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前教 育系讲 师 , 硕 士研 究生 , 研 究方 向为明清文学 。
天下之本。 ” ( (  ̄J U U I I 兵旅二》 ) ; 从黄宗羲 的“ 天 下 之治 乱 , 不 在一姓之兴亡 , 而在万 民之忧乐 ” 、
王 夫之 的“ 无 民而 君不立 ” 再 到林 则徐 的 “ 民心 可 用, 民心可恃 ” , 无 一不 显 示 着 统 治 者一 定 要 注 意

沙元炳的观后感

沙元炳的观后感

沙元炳的观后感最近了解了沙元炳这个人,那可真是让我挺有感触的呢。

沙元炳在他那个时代就像是一颗独特的星星。

你想啊,在那个风云变幻、各种思潮涌动的时期,他就这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

他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大哥,有想法,而且敢于把想法变成行动。

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可真不是盖的。

感觉他就像是一个播种者,到处播撒知识的种子。

在当时的如皋,他肯定就像一个教育界的“超级英雄”。

他建立学校之类的举动,就像是给当地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这扇门后面有无限的可能,让那些原本可能被困在小天地里的孩子,有机会看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再说说他在地方建设和发展上的努力吧。

他就像是一个操心的大家长,如皋就像是他的大家庭。

他到处操心,想着怎么让这个家变得更好。

不管是经济上的发展,还是社会秩序的维护,他都在尽自己的一份力。

我就想啊,当时如皋的老百姓肯定特别庆幸有这么一个人在为他们的生活打拼。

从他身上,我还看到了一种坚守和执着。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很多事情都不容易,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

但是沙元炳就像一个打不倒的小强,一直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前进。

他这种精神,在现在看来都特别鼓舞人。

要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放弃,和他一比,那可真的是太丢人了。

他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精彩的老电影,虽然距离我们现在有点远了,但是每次想起来,都能从中汲取到满满的正能量。

他让我知道,一个人要是有了信念,再加上努力和坚持,真的可以做出很多了不起的事情,改变一个地方,甚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

我想啊,要是我们都能有沙元炳的那种精气神,不管做什么事,肯定都能取得不小的成绩呢。

沙元炳对南通地方文化的影响管窥

沙元炳对南通地方文化的影响管窥

沙元炳对南通地方文化的影响管窥沙元炳(1898年-1985年),江苏南通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学者、文化人。

他是南通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对南通地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事业的推动沙元炳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对南通地方的教育事业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20年代初,沙元炳拒绝了进入政界和从商的机会,选择了赴上海、武汉等地求学,后来又回到南通,将他在国内外学习和探索的新教育理念引入南通。

沙元炳创办的江苏私立高级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前身),是南通地方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南通地方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师资力量。

这个学校的创办,极大地推动了南通地方的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和教育家,提高了南通地方人民的素质。

沙元炳还提出了“教育以本一切,教育以民为本”的口号,强调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民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反对空洞的书本知识,主张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

这种教育理念深受南通地方的教育界和学生的赞同,加速了南通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沙元炳是南通地方文化事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他积极倡导和推动南通地方的文化建设,提倡挖掘和传承南通的历史文化,弘扬南通的文化精神。

沙元炳积极参与南通地方的文化团体和文化活动。

他是南通文史馆的发起人之一,并出任馆员。

他积极参与南通地方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交流,为南通地方的文化事业贡献了力量。

沙元炳还提出了“文化是民族的命脉,文化是现代化的排头兵”的口号,强调文化对于一个地方的重要性。

他主张要推动南通地方的文化建设,提升南通地方的文化素质。

他推崇中华传统文化,倡导创造性地融合中西方文化,以激发南通地方的创新精神和文化创造力。

沙元炳还积极参与南通地方的社会事业,为南通地方的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他创办了南通社会救济草堂,为困境中的人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发展。

沙元炳还积极倡导社会公益事业,鼓励社会各界爱心捐助,推动社会和谐与共同发展。

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篇)

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篇)

读《用心做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用心做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的著作,由李宗仁所著。

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评价。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在第一部分中,李宗仁谈到了教育的目的。

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良好的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素养。

他认为,德性是人的品质基础,没有良好的品性,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智力则是人的头脑,只有有才干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体魄是人的健康和体力,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力量去为社会做出贡献。

美则是人的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只有通过欣赏和创作美的事物,人才能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我深刻理解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第二部分讲述了教育的内容。

李宗仁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道德教育、智力教育、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强调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并且提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

在智力教育方面,他主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体育教育则是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奉献精神。

美育教育则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通过艺术体验来提高学生的情感和审美素养。

通过阅读这一部分,我认识到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注重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在第三部分中,李宗仁讨论了教育的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主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他也提到了教育中的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注重个体差异,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博物明理格物启智[文档资料]

博物明理格物启智[文档资料]

博物明理格物启智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1 985年9月,刚刚工作不久的我参加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教师节。

在庆祝活动中,老教师们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着我。

从那时起,我立志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追求。

如今,我的学生已遍布全国各地,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

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在成就自我的同时,还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这一直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感悟・打开智慧之门我与物理的缘分,来自一次“包办婚姻”。

在高中,我以数学见长,可是高考后被调剂进了物理系。

高中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弄不清基本概念,解不出物理题目,不少人因此而选择文科。

物理究竟该怎么学?在大学里我就曾苦苦探求,几位名师为我叩开了物理学的大门。

著名的物理教育家、苏州大学朱正元教授的“物理,物理,以物讲理”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实验思想启发着我,刘炳�教授的“非常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实验魅力吸引着我……我深深地认识到,物理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不是背公式,死做题,一个奇妙的物理世界展现在我的面前。

站上讲台后,我仍在寻觅,如何把物理最有价值的东西教给学生?究竟应该培养哪些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有帮助的素养?陶行知、陈鹤琴、斯霞等南京本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实验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追溯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我找寻着生活教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点。

我逐步树立了从生活化实验出发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物理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物品开展物理实验,在学生生活世界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让学生树立“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意识,增强对物理的亲近感,产生学好物理的动力。

畅游在教育理论的海洋中,汲取着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聆听着专家们具有深厚学术底蕴的高端讲座,深入了解世界教育改革趋势和中国教育发展前沿,我得到了方向的引领、专业的提升和文化的熏陶。

《沙元炳》观后感

《沙元炳》观后感

《沙元炳》观后感摘要:一、导言二、影片《沙元炳》的内容概述三、观影感悟与启示四、结尾正文:【导言】近日,我有幸观看了影片《沙元炳》,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片以我国著名教育家、革命家沙元炳的生平为蓝本,生动地展现了他传奇般的一生。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观影感悟。

【影片《沙元炳》的内容概述】影片《沙元炳》讲述了沙元炳从少年时代开始,历经重重磨难,始终坚持理想,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民族解放奋斗终生的故事。

片中,沙元炳在家族衰落、国家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教育家。

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他积极投身革命,传播先进思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独立和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观影感悟与启示】观看《沙元炳》这部电影,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主人公坚定的信仰、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浓厚的爱国情怀。

沙元炳一生都在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即使面临重重困境,他也从未放弃。

这种精神品质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

影片中的沙元炳,不仅关注个人的成长,更关心国家的命运。

他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勇敢地承担起教育救国的重任。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当我们为国家、为民族付出努力时,力量就会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影片还展示了沙元炳关爱学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他提倡实事求是、崇尚真理,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应当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结尾】总之,影片《沙元炳》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作品,它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一位为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

观影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主人公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还从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有教无类,润物无声——陶行知思想对体育“后进生”转化的启示

有教无类,润物无声——陶行知思想对体育“后进生”转化的启示

有教无类,润物无声——陶行知思想对体育“后进生”转化的启示发布时间:2021-10-04T03:16:53.545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月1期作者:仝道宇[导读] 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具备了身心健康,小学生才能逐步地完善自我,健康地成长。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爱满天下”、“教人做人”中寻得良策,结合现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相信学生,给于学生更多期望和肯定,倾注积极情感,采取积极措施,对于体育后进生的转化非常有帮助。

仝道宇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上海交大教育集团宿迁南洋学校【摘要】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具备了身心健康,小学生才能逐步地完善自我,健康地成长。

从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爱满天下”、“教人做人”中寻得良策,结合现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相信学生,给于学生更多期望和肯定,倾注积极情感,采取积极措施,对于体育后进生的转化非常有帮助。

【关键词】行知思想体育“后进生” 转化身心健康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11-018-02陶行知思想中的“爱满天下”、“教人做人”给我们的启示是: 要尊重人的主体人格和地位。

无论对谁,不能失望,相信他会成为你期待的那个人,然后去赞美、鼓励、帮助他成为你所期待的人。

因此信任、赞美、期待和鼓励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信任、赞美、期待和鼓励也是转化体育后进生的有效手段。

一、理解概念,再认识体育“后进生”体育后进生是指在体育品德或者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无法完成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

[1]在对各所学校调查中发现,各所学校都存在一定数量的体育后进生。

改变后进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现在体育教师在常规教学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兴趣是改变后进生对体育爱好最好的良药。

把兴趣强行的埋葬在普通教学中,是对学生体育运动的一种强烈扼杀。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是热爱上体育课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元炳的教育思想及启示陈祥伟摘要:沙元炳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创办、管理各种学校的过程中,也散见于其遗著《志颐堂诗文集》中。

具体来说其教育思想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救国。

2.注重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包括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处理实际事务的专门人才;人生态度上必须奋发进取的人才等。

3.注重教育革新。

4.重视师资建设。

5.主张为士族孤幼儿提供免费教育等。

这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沙元炳;《志颐堂诗文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教育思想;启示作者简介:陈祥伟,男,如皋高等师范学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

沙元炳(1864~1926年),字健庵,江苏如皋人。

晚清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

辛亥革命后曾任如皋民政长、江苏省议会议长等职。

致力于地方上的教育事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

沙元炳的教育思想十分复杂,既受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的感发,又有中国古代教育的烙印;既受宋代乡贤胡瑗的影响,又受挚友南通张謇的影响;既受清廷颁布的《癸卯学制》的制约,又能吸收近代日本的教育经验,可称得上是新旧结合,中日并举。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创办、管理各种学校的过程中,有些也散见于其遗著《志颐堂诗文集》中。

一、教育救国。

最早提倡通过教育来救国的人是清末康有为,他认为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不普及,要想振兴民族,挽救国家危亡,必须通过教育。

经梁启超、严复等人响应,教育救国已成为当时进步人士的共识。

考沙元炳生平,他于光绪二十年(1894)应殿试取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戊戌政变”后,始无意进取,以“双亲年高,独子奉养”为由,请长假归里。

则康梁变法之时,沙元炳适在京任职,故康梁诸公教育救国的思想必会影响到他。

同时,同榜进士、挚友南通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他。

再加上如皋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如宋代乡贤大儒胡瑗曾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教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1]因此,沙元炳在家乡“壹志兴学”[2],创办了“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等多所学校。

他说:“自科举之制废,四方聪明雄俊君子,皆知当世之务,兴学为先,莫不感慨奋发,互劭而趋为之。

”“凡以陶冶斯世者,胥於学出。

自元首以至庶人,咸视为家国运命存亡之所系,不敢斯须去。

”[3]在师范学堂创办后,他又对学生明确提出“养成爱国志气”的要求。

可以说,教育救国是沙元炳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二、在教育目的上注重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则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

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本位论。

如《学记》提出,“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朱熹把“五伦”列为教育目的等。

法国早期社会学家涂尔干主张“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一个人之中,造成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

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为个人本体论。

如夸美纽斯曾说“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裴斯泰洛齐主张“教育在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的与均衡的发展”;杜威则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除了促进个体生长外,没有其他目的,故又称教育无目的论。

[4]沙元炳明确要求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1902年,沙元炳创办了“如皋公立师范学堂”。

他要求学生成长为“恪遵经训,阐发新学要义,施以严格训练,养成爱国志气、良善性情、强健体魄、谙练小学教法之师范生。

”[5]这些要求与他创办学校的初衷——教育救国密不可分。

当时小学初建,小学教员奇缺,故学校大力培养能够精通小学教法的师范生。

在如师创办初期的校歌中,也可见出沙元炳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奠定邦家,化育童蒙,责任在吾躬。

”安邦定国,传承文化,这是师范学子们当仁不让的责任。

他还规定,毕业后师范生必须勉力从事本县小学教学六年。

师范学校的创办,培养了大批的教育人才,极大地缓解了地方上小学师资匮乏的压力。

具体地说,沙元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二是培养能处理实际事务的专门人才,三是要求学生奋发进取,不能苟安一时。

1.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沙元炳创办如皋公立师范学堂之初,即制定了“贵全”的办学宗旨,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恪遵经训,阐发新学要义,施以严格训练,养成爱国志气、良善性情、强健体魄、谙练小学教法之师范生。

”这里既有文化知识上的全——旧学、新学皆通,又有综合素质上的全——德(爱国志气、良善性情)、智(恪遵经训,阐发新学要义;谙练小学教法)、体(强健体魄)。

从当时的课程设置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沙元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

《癸卯学制》颁布后,他认真地实施了学制对初级师范学堂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如修身、读经讲经、国文、习字、历史、舆地、算学、教育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体操、乐歌等,还开设英文、日文、手工,由学生选修一科。

”[6]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沙元炳非常重视教育、外国史地、理化、音乐、兵式体操、图画等新兴学科,让它们在总课时中占到一半以上。

尽管这些学科的教学人员奇缺,沙元炳还是花大力气聘请专门人才甚至是外籍教师为学员讲授。

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2.培养能处理实际事务的专门人才沙元炳痛恨那些没有实际才能却尸位素餐的人。

他曾说:“天下之患,莫大於任事者仅居其名,而无事事之实。

吾见今之膺显职者矣,其初不甚审度,率然而就之,稍有艰阻,则谢病而去耳。

号为维新者,数年曾无毫毛加於昔,此辈阶之厉也。

”[7]因此,沙元炳将学校的校训定为“真实”。

曾有位如师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真者,伪之对也;实者,虚之对也。

人心风俗之大害,皆此虚伪之一念误之。

”“我校以真实二字为匾额者……亦以令学者触目惊心,常以虚伪为戒,作座右铭焉耳!学者苟能体此义,则悟厥真理,而事事不尚浮夸;持以实心,而念念皆能纯一,胥于此校训端其始基矣!”学真实之才学,做真实之人,行真实之事,力戒虚伪浮夸狡诈,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振兴国家,复兴民族。

沙元炳也反对只教给供学生仕途钻营的学问。

他在批评元明以来的义塾时说:“然彼所教者,与古三物之教异,不导以民生日用所必需,而授之进取速化之术。

彼方戚戚焉谋衣食之不遑,而谓持此可以取金紫,致通显。

幸而获者,千百之一耳。

而不获者宁有济耶?嗟乎!无教者不可言矣,而所教者又若是!然则今之学校,吾未知去古何如,而视此固大进矣。

”[8]义塾只传授给学生致身通显之术,而这些学生连基本的穿衣吃饭尚且顾不上,怎么有余力去跻身官场呢?就算有人侥幸踏入仕途,也是少之又少。

那些没能进入官场的人,又能靠什么谋生呢?因此沙元炳主张教授学生“民生日用所必需”,即某一谋生的实实在在的技能,足以靠它在社会上养家糊口,不致百无一用,穷困潦倒。

他认为当今的学校在这方面已经超过了元明时的义塾。

3.要求学生奋发进取,不得苟且偷安沙元炳的这一思想见于其《说鹄》一文。

沙元炳曾畜养一鹤,仅喂之一缶水,一盂麦,三年以来,鹤饮啄自适,一天天地肥大。

一年秋天,邻人捉到一只鹄,送给沙元炳。

沙元炳很喜欢,将它放入鹤笼,希望它与鹤作伴。

然喂它小麦,不吃,换成鱼虾,也不吃,五天就死了。

鹤鹄本同类,也可以冲薄霄汉,横绝四海。

鹄的本性也并不比鹤更烈,可是鹤却饮啄自适于丈笼之内,鹄则不忘其千里之志而自绝于笼内,什么原因呢?原来鹤是从小就被豢养的,已经习于、安于这种生活了。

由此沙元炳悟到育人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他要求师范教员要把“变化学生气质,激发学生精神,砥砺学生志操”放在第一要务,并要求学生“不可仅以教习所授为足”,当“自行深造学识,精研技艺,勿得偷安自画,致阻学业进境”[9]。

三、注重教育革新。

沙元炳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

他要求教员在向学生传授学业之时,能让学生学会教授的方法。

教员须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按照各学科的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复习,“贵使学生于受业之际,须会教授之有法”[10]。

沙元炳注重教材建设。

他提倡自编教材或对原有教材进行增、删、改。

不论自编还是修订教材,都遵循“中西结合,讲求实益”的原则。

在课程设置上,沙元炳能够与时俱进,及时革新。

如“读经”为中国清末学堂的教学科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每年均设此科。

蒙学堂读《孝经》《四书》,小学堂读《诗经》《礼记》《尔雅》《春秋三传》,中学堂读《书经》《周礼》《仪礼》《周易》。

光绪二十九年末(1904)公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改设“读经讲经”,所读各经大致同前。

初等小学每周读经讲经12小时,占全部课时的五分之二;高等小学每周读经讲经12小时,占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一;中学堂每周读经讲经9小时,占全部课时的四分之一。

如皋师范初创时也开设读经讲经课,并且是作为必修课。

不久因学生反对,改为选修课,进而只在国文课内安排一些章节。

沙元炳虽然是旧学出身,国学功底深厚,但也不赞成一味地读经。

其诗《戎马书生图为江伯觐秀才作》云:“南行执礼器,浮海将安之?北向读《孝经》,灭虏会何时?呫哔儒生睎金紫,终日抱书饥欲死。

”前面四句谓信奉儒家、死读儒家经典,无法驱除鞑虏,洗雪国耻。

后两句说,那些诵读经典的儒生还恪守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只图个人飞黄腾达,哪怕饥渴欲死也抱书苦读。

在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沙元炳认识到只靠旧学无法救国,必须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

这才是他渐次取消读经课的根本原因。

沙元炳注意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

他依照日本建立普通学校、师范学校、实业学校三个教育体系以刷新教育的做法,先在如皋师范学堂内附设了中学堂与测绘专修科,后在如皋县创办了“如皋乙种工业学堂”和“如皋县乙种商业学校”。

他还从日本师范教育的经验中了解到:师范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同只学习不实践相比较,当他们从事实际工作时教学能力大不一样。

因此,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将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改为如皋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堂,成为师范生固定的实习基地。

1908年,沙元炳又将附属高等小学堂扩充为附属两等小学堂。

他明确规定师范生必须定期去附属小学见习和实习,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学实际。

为了防止师范毕业生转业改行,沙元炳以主持全县学务的议长身份,采纳了日本用经济赏罚的办法,来保证师范毕业生必须勉力从事本县小学教学6年的规定,较好地发挥了师范教育的作用,有效防止了人力财力的浪费。

四、重视师资建设。

沙元炳深知教师队伍的优劣与教育成败的关系,因此广聘名师。

他不分畛域,南至福建,北达直隶,旁及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千里迢迢,延揽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