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活用为动词的8种类别

合集下载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指在古代汉语中,一部分名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活用,以担当动词的作用。

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较为常见,可以说是古汉语独特的语法特点之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名词通过改变声调、变调、添加东西或者调整词序等方式,直接充当动词使用,例如:“问”、“就”等。

这些名词与动词的活用形式相似,可以表示动作、状态、因果关系等。

另一种情况是名词通过加上特定的助动词或者结构,实现活用为动词的作用。

可以使用“使”、“了”、“得”等助动词,或者通过补语结构来改变名词的作用。

例如:“使”字可以与名词连用,表示动作的发起、推动,如“使归”、“使起”。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起到了丰富语言表达的作用。

通过名词的活用,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清晰,增加表达的灵活性。

名词活用为动词也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的动作、状态或过程。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

由于名词与动词在形式上的相似性,有时不易区分名词与动词的具体作用和语法功能。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涵义扩展,使得一些名词的词义变得复杂多义。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逐渐减少,许多动词和名词的区分更加明确。

了解和研究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对于理解古代文献、古代文化和古代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点和规律的深入研究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通过改变形式或者使用特定助词或结构,使名词担当动词的作用。

这种现象使古汉语更加灵活多样,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和难度。

对于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化。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
凭借)……
规律三:名词用于动词之前,表示该动作行为 的一种工具、凭借和方式,译为:用(乘, 凭借)……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辱其群臣。
②赵襄王郊迎甘罗。 (廷,郊)处所名词+动词 规律四:名词用于动词之前,表示
该动作行为的发生的处所 译为:在……
①则以刘病日笃
②岁征民间
③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潇、沅,北合 汉、沔
• A、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
• B、义不杀少而杀众。 (《公输》)
• C、四美具,二难并。 (《滕王阁序》)
• D、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芙蕖》)
• E、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欲往投之。
(《赤壁之战》)
• A、坚:坚韧的盔甲; 锐:锐利的武器。
• B、少:很少的人;众: 很多的人。
晋灵公不君。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汉水又东 不+【君;王;东(名词)】 规律三: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
的名词用作动词。
①驴不胜怒,蹄之。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今王鼓乐于此(《孟子》) (蹄,王,鼓乐)名词+代词,处
所名词,介宾短语 规律四: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
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 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 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个词属于某一个种 类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的分工也是 相对固定的,但在具体的语境中,某 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灵 活运用,于是出现了活用的现象。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动 词 活 用
其 它 词 活 用
名词

文言文翻译词语活用

文言文翻译词语活用

一、名词活用1. 名词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名词可以直接活用为动词,如“马奔”、“舟楫”等。

例如:“马奔如飞,不可及也。

”(马奔得像飞一样,无法追上。

)2. 名词作状语文言文中,名词还可以作状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如“月下”、“夜深”等。

例如:“月下独酌,无丝竹之乱耳。

”(在月光下独自饮酒,不受丝竹音乐的干扰。

)3. 名词作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名词还可以作使动用法,表示使某人或某物处于某种状态。

如“使归”、“使动”等。

例如:“使归故里,安得与君再相见?”(让我回到故乡,何时能与您再次相见?)二、动词活用1. 动词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可以直接活用为名词,如“食”、“饮”等。

例如:“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男女,是人的一种基本欲望。

)2. 动词作状语文言文中,动词也可以作状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如“日暮”、“夜深”等。

例如:“日暮途穷,吾将归矣。

”(天色已晚,我要回去了。

)3. 动词作使动用法文言文中,动词还可以作使动用法,表示使某人或某物处于某种状态。

如“使归”、“使动”等。

例如:“使归故里,安得与君再相见?”(让我回到故乡,何时能与您再次相见?)三、形容词活用1. 形容词作动词文言文中,形容词可以直接活用为动词,表示某种状态或动作。

如“明”、“大”等。

例如:“明以察秋毫之末。

”(明亮到能看清秋毫之末。

)2. 形容词作名词文言文中,形容词也可以作名词,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

如“大”、“美”等。

例如:“大王,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王,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

)3. 形容词作状语文言文中,形容词还可以作状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如“日暮”、“夜深”等。

例如:“日暮途穷,吾将归矣。

”(天色已晚,我要回去了。

)总之,文言文中词语的活用现象十分丰富,掌握这些活用规律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文言文中词语活用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辨识

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辨识

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辨识当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时,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

一般有以下几种活用类型。

一、一般说来,代词前面的名词可考虑动用,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其格式为“名词+代词”。

如:(1)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洞”,原为名词,“洞穴”,用在代词“其”前面,活用为动词“打洞”。

(2)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事”,奉,意思为诚心诚意地投降曹操。

(3)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张衡传》)“目”,名词,用在代词“之”前,用作动词,作“怒目而视”讲。

二、在一个句子中,两个名词连用,而这两个名词又不是并列关系,可考虑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其格式为:“名词+名词”。

如:(1)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刃”,用刀砍。

(2)愿为市鞍马。

(《木兰诗》)“市”,买,买鞍买马。

(3)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目”,本是名词眼睛,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看”。

(4)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王”,称王。

三、名词用在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和“所”的后面,可考虑动用。

其格式为:“名词+者”或“所+名词”。

如:(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侯”,做诸侯。

(2)置入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罾”,原为名词“网”,这里活用为动词“用网捕”。

四、副词,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可考虑用作动词,因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其格式为“否定副词+名词”。

如:(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名词,用在否定副词“弗”后,用作动词,保佑。

(2)失时不雨。

(《论积贮疏》)“雨”,下雨。

过了时令不下雨。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答司马谏议书》)“事”,办、做。

名词受否定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在成语中很多,如:不翼而飞、不胫而走。

五、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可活用为动词。

其格式为:“能愿动词+名词”。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Ⅰ.图示: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Ⅱ.简析:(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 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名词在句中充当动词的功能。

在古汉语中,名词具有接受动作或表示动作的能力,可以作为动词使用,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
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在形式上与动词类似。

名词转化为动词的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加上动词的结构助词,如“以”、“得”、“为”等,用以构成动词短语;二是直接加上动词的后缀,如“-之”、“-于”等。

这样,名词就能够充当动词使用。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义: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语义上具有动词的意义。

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常常表示动作、状态、行为等类似动词的意义。

如“言”、“说”、“问”、“求”等名词活用为动词时,表示说话、询问、请求等动作。

四、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应用领域: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代语言中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文学创作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丰富表达方式,增加句子的变化,使句子更具表现力。

在医学、法律、军事等专业领域中,名词活用为动词能够达到更精确的表达,准确描绘出事物的特点。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一种语法现象,名词在句中具有动词的形式和义项,能够充当动词使用,并且在句法功能和应用领域上有广泛的应用。

这种现象不仅为古汉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很常见。

这种现象发生在古汉语中的名词和动词语法角色不相对应的情况下,通常是由于动词或形容词缺乏或失去了相应的名词或形容词,从而必须通过名词活用为动词来表达出来的。

具体来说,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主要表现形式1. 用名词表示动作或状态例如,“墨者王珣,以汉书为官,收集遗篇,名垂传世。

以治学为己任,倡导真诚,能直言信阐,深受尊重。

”中,“治学”、“倡导”、“直言信阐”等名词部分都表示了动作或状态。

2. 用名词补充动词的意义例如,“镇守陇原、安抚疆域、驱除凶寇、繁荣富强、风调雨顺、灾民赈济、迎接使命、忠诚干净、俭朴勤劳”中,“镇守”、“安抚”、“驱除”、“风调雨顺”等动词部分根据上下文的需要,用“陇原”、“疆域”、“凶寇”、“富强”、“灾民”、“使命”、“忠诚干净”、“勤劳”等名词补充动词的意义。

例如,“听取百姓的呼声”中,名词“百姓”被用作动词“听取”的宾语,表示向百姓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功能1. 作为动词的谓语如:“高唐县曰:董卓至,炀帝西奔,义渠蠡泽有赤地十余里,初应人烟,富庶大都邑也。

”中,“有”被用作谓语动词,表示“在义渠蠡泽有赤地十余里这个地方存在富庶大都邑的遗迹”。

如:“百度,拥有全球最大最权威的中文搜索引擎,能够有效地为用户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信息搜索服务。

”中,“拥有”是谓语,表示某一主体拥有某一物品或资产,“中文搜索引擎”作为“拥有”的宾语。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形成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 可是动词或形容词缺乏或失去了相应的名词或形容词例如,明代万历年间的《刘炳房集》中记载:“冷食,以蟹鲜作品。

”中,“作品”代表“蟹肉饼”这一名词,因为“蟹肉饼”这一名词并不常用或丢失。

2. 为表达传统文化、扩大词汇量例如,宋代韩愈所写的《昔者于人》中有一句话:“儒者君子,对以宜深”中,“对”表示“使引导某人向某个方向发展”,是一种比较新的用法,它所表示的具体动作则通过“以宜深”这个名词而得以表达。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一种语法现象,即名词在句子中可以起到动词的作用。

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文言文中。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首先是名词通过添加动词的成分,如动词的补语或者助词,以表达动词的意义。

在《史记》中就有“朕亦识矣”这样的句子,其中的“朕”原本是指皇帝的称谓,但在这里却起到了“知道”的动词的作用。

其次是名词通过与动词组合,形成一个新的词语,表达动作或者状态。

在《论语》中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动词“来”与前面的“朋”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词语“朋来”,表示“朋友来”。

还有一种情况是名词通过变换词性,变成一个动词。

在《诗经》中的句子“瞻彼淇澳,言采其蕨”,其中的“采”原本是名词,意为“采集”,但在这里却变成了动词,表示“采取”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非常频繁,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词汇量相对有限,为了丰富表达,人们常常使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式来表达新的意义。

这种现象的使用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点和语言的变化。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形式,它具有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在古汉语中,名词经常被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十分常见的,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

本文将对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进行浅探,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其在古代语言中的作用。

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一种语法现象。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名词在句子中被用作动词,表示某种行为或者状态。

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存在,但在古代汉语中更为常见。

这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名词加以特殊的语法成分,成为动词;另一种是名词直接被用作动词。

我们来看第一种情况,名词加以特殊的语法成分,成为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名词可以通过加以特殊的语法成分,如动词性的后缀、前缀或者副词等,来表示动作或状态。

“心”这个名词可以加上“动”这个后缀,成为“心动”,表示内心有所感动或者激动的状态。

又“情”这个名词可以加上“动”或者“离”等后缀,成为“情动”、“情离”,表示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波动。

这种情况下,名词被赋予动词的功能,可以更加丰富地表达动作和状态,也使古代文献中的语言更加生动和丰富。

我们来看第二种情况,名词直接被用作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些名词也可以直接被用作动词,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

“思”这个名词可以被用作动词,表示思考或者怀念的行为。

又“梦”这个名词也可以被用作动词,表示做梦或者幻想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名词被直接用作动词,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动作和状态,也丰富了古代文献中的语言形式。

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代文献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丰富句子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

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和词汇运用。

古代汉语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语言形式,它不仅在词汇的选择上有独特的魅力,也在语法的运用上有其独特的规律。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正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个缩影,它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那么,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与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1.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情况:〔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上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2〕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

〔《卖柑者言》〕—-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论贵粟疏》〕——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课件)
今京不度,非制也。
——《左传·隐公元年》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史记·项羽本纪》
3.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欲、能、可、要、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项羽本纪》
4.介宾词组前后的名词
魏地方不至千里……南与楚境,西与韩境。
语法
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第二节 词类活用的几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个名词出现在了谓语的位置,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
肘:名词,手肘。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
1.名词+代词
父曰:“履我!”
——《史记·留侯世家》
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
2.副词+名词
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

思考题
•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战国策·魏策》
鹪鹩巢于深林。
——《庄子·逍遥游》
5.特殊指示代词“者”前,“所”后的名词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 往焉,雉兔者往焉。
——《孟子·梁惠王上》
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
(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8大句子结构解析

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8大句子结构解析

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8大句子结构解析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8大句子结构解析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现代汉语里很少见,但在古代汉语里却经常出现。

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的情况有三种,分别是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本文只对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情况作一些分析。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八种常见的句子结构,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一、名词+名词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连用,二者未构成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例如:(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宴》)(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司马迁《鸿门宴》)(3)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分析:例句(1)中籍和吏民皆为名词,两者连用,籍用作动词,意思是登记;例句(2)中刑和人皆为名词,两者连用,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例句(3)中极是名词,视听之娱是名词性短语(偏正短语),两者连用,极用作动词,意思是穷尽。

二、名词+而+动词名词和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用连词而连接,该名词常活用作动词。

例如:(1)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张溥《五人墓碑记》)(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苏轼《赤壁赋》)分析:例句(1)中名词墓和动词葬之间用而相连,墓活用为动词,译为筑墓;例句(2)中名词衣冠和动词见之间用而相连,衣冠活用为动词,译为穿衣戴帽;例句(3)中动词短语顺流和名词东之间用而相连,东活用为动词,译为向东进发。

三、名词+代词名词一般不能修饰代词,如果它置于代词之前,则常活用为动词。

例如:(1)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2)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驴》)(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句(1)中名词函出现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例句(2)中名词蹄出现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蹄子踢;例句(3)中之的词义已经弱化,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但分析时可以作为代词理解,名词鼓置于其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击鼓。

初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

初中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

初中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

“之”在这里是代词,它前面的的名词“蹄”活用为动词:踢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其中”前省略了介词“于”一鼓作气,公将鼓之。

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曹刿论战》先主器.之。

处处志之。

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

《桃花源记》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

(八下)《马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

如鸣珏环,心乐之。

乐:以……为乐。

(八下)《小石潭记》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

2、名词后面带宾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鼓:弹奏冠.切云之崔嵬“冠”后面带宾语“切云之崔嵬”,活用为动词:戴3、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即不是叠字,又不偏合、联合、复指关系,则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事”跌用,第一个名词“事”作动词:做,从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愿为市.鞍马。

妇抚儿乳.。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八上)《三峡》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八上)《观潮》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八下)《送东阳马生序》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八下)《醉翁亭记》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为君王。

《陈涉世家》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变或竹板打。

朝服衣冠,窥镜服:名词做动词,穿戴。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会宾客大宴会:名词用作动词,恰逢,正遇上。

宴:名词用作为动词,举行宴会。

策勋十二转策:名词用作为动词,记下。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解说)
认为
主语认为宾 语具有某种 形态或特征
以…为
主语把宾语 当作某种事 物
意动用法(例句)
当作
名词
吾从而师


把他当作老师
名词意动用法举例: ①吾从而师之 ②鱼肉百姓 ③孟尝君客我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 ⑤粪土当年万户侯
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⑦襟三江而带五湖
⑧幕天席地
二、动词的活用
名词—使动,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使/让……做王
3、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意动,以……为宾客 4、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状语,像奴隶一样
一、名词活用的大概类型
活用为动词 活用为状语
使动用法 名词 活用 意动用法
1、名词——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句)
驴不胜怒,蹄之。 名词+代词(宾语) 踢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帝王:称帝称王) 吾师道也 (师:学习) 天雨墙坏 (雨:下雨) 朝服衣冠 (服:穿戴) 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穿孝服) 道芷阳间行 (取道,名作动)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 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驴不胜怒,蹄之。
规律三: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作状语或补语,
坚固的铠甲 锐利的兵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比较)
现代汉语: 主语+……+……+……+宾语
名词或代词 名词或代词
活用
(形容词) (形容词)
主语+……+ ……+……+宾语
古代汉语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例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作主语
聪明的人 愚蠢的人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2019)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2019)

(2)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译:使……跟从,或意译为带领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使……承担,或意译为救活
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 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即动作的 发出者为动词后面的宾语。
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
春风又绿江南岸。 译:使……绿,或译为吹绿
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 在别人所捕捉的鱼的肚子里。
规律五:所字结构中所+名词,名 词活用为动词
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名作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扣弦而歌《赤壁赋》 名作动,歌唱。 规律六: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
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名词一般 活用为动词
判别“公式”
状语
名词 活用为
使动
1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动词)
(定义)在句子成分中,名词一般充当主语 和宾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 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 时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而 笑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席卷天下、囊括四海 ④狐鸣而曰:“大楚兴,陈胜王。”
规律一:1 表示比喻,翻译:像……一样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规律二: 2 表示对人的态度,翻译:像对 待……一样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能够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 行为或行动
“使宾语怎样”
例(1)项伯杀人,臣活之。
主观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 的性质与状态

古汉语知识点梳理(名词活用动词)

古汉语知识点梳理(名词活用动词)

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活用为动词
11.方位名词常用作动词,有的前面有连词“而”或副词, 有的前面既没有连词“而”也没有副词;若后面有动词则活 用为状语。 秦师遂东。方位名词“东”前面有副词“遂”,有作动 词:向东进发。 伯发东行,于道亡 (活用状语) ◆名词→使动词: 域民不以封江之界。名词“域”后带宾语“民”,用作使动 词。“域民”即“使民域”,意即“让百姓定居”。 ◆名词→意动词: 孟尝君客我。名词“客”后带宾语“我”,活用作意动词。 “客我”即“以我为客”,意即“把我当做客人”。
名词活用为动词
4.(名词+补语)名词前如果没有动词,而后面又是介宾 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如: 一狼(洞)(于)其中, (打洞)。《狼》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 “履” 带补语 “至尊”, 用作动词:登上。 郑商人弦高市于周。名词 “市” 带补语 “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5.(所+名词)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用 网捕捉)(《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如:卒中往往,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十宾语常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宾语)例如:籍吏民, 封府库。(登记)(《鸿门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风干) (《捕蛇者说》)(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 技》)(3)(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马说》) 2.(副词十名词)名词本来不能前加副词。如果前边是副词, 这个名词也就活用为动词。如: 神弗(福)也。(赐福)《曹刿论 战》深入不(毛)(长草木)。《出师表》汉水又东。(《水经 注〃江水》) 3.(能愿动词或副词+名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名词“王” 前有副词“则” 用作动词:统治天下、称王。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古汉语中出现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指将名词词性转化为动词词性,即用名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表现十分普遍,特别是在汉朝以前的文献中尤为常见。

本文从语言现象和文化原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语言现象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名词+为例如:“苍天为大,黄土为家。

”(《孟子·公孙丑上》)这种形式多用于描述客观事物的属性,表示某一个事物的本质或特性。

例如:“兵乃诈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这种形式多用于表示原因、结果等关系,也可表示主语的特性、动作等。

例如:“夫恶之,有之。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例如:“天有风雨,人有忧患。

”(《诗经·小雅·谷风》)以上四种形式都可以用名词词性表示相应的动作、状态等,措辞简练,意义准确,正是古汉语极具表现力的典范。

文化原因名词活用为动词,源于古代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

古代汉字多数是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等结构,取意方式单一。

因此,在表达某种状态、动作或特点时,常用名词作为修饰语并加上相应的助词。

同时,古代文化中注重形容词义的典雅与谦逊,不喜欢直接用动词表述,于是采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方式,间接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此外,古代汉语中出现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在文学创作上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形式大量使用,赋予了古代文学以独特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结语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古代文化和语言的交融产物,具有文化背景和语言学原因等多方面的影响。

其特点在于表达简洁准确、意义凝练深刻,是古代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言学和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八种类型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八种类型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八种类型嘿,诸君!今日咱来聊聊这文言文词类活用的八种类型,可有意思啦!你瞧那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好比一个人突然有了新技能,原本只是个“安静的美男子”,一下子就变得能“冲锋陷阵”啦!就像“左右欲刃相如”里的“刃”,嘿,名词一下子变成挥刀的动作啦,神奇不?再说说动词活用为名词呀,这就像一场比赛,跑啊跑的动作最后变成了“冠军”这个成果。

比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不就从动作变成收获的东西啦?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呢,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突然大胆起来,能去主动做事啦!像“素善留侯张良”里的“善”,本来是形容关系好,现在就成了主动交好的意思咯。

名词作状语呀,就如同一个小跟班,紧紧跟着主角,为主角服务呢。

“相如廷斥之”里的“廷”,不就是在朝堂这个地方陪着相如去斥责任何嘛。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像是把一堆相同特点的东西归到一起,找个代表出来。

“将军身披坚执锐”,“坚”“锐”不就是坚固的盔甲和锐利的兵器的代表嘛。

使动用法呢,就好像一个指挥家,让别的东西听他指挥行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就让那个人活下来啦。

意动用法呀,就像你特别喜欢或者觉得什么特别怎么样。

“吾从而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嘛,多形象!为动用法呢,就是为了别人去做什么。

“等死,死国可乎”,不就是为了国家去死嘛。

这八种类型啊,就像是一个奇妙的百宝箱,每打开一个都有不一样的惊喜。

大家学文言文的时候,可一定要好好琢磨琢磨这些呀,别把它们当成枯燥的知识点,要当成有趣的小魔术呢!你想想,文字能这么变来变去,多好玩呀!要是不好好掌握,那可就像错过了一场精彩的表演,多可惜呀!所以呀,诸君都要加油哦,把这些词类活用都玩转起来,让文言文变得不再难,而是充满乐趣的挑战!就这么定啦!。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浅探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是指某些名词在特定语境下被赋予了动词的形式和意义,用以表示动作、状态等。

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常见,特别是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古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一、定义和类型1. 动作类型: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如跑、走、飞等。

2. 状态类型:表示某种状态或特征,如亮、暗、高、低等。

3. 形容词类型:表示某种形容词所描述的状态或性质,如美、好、善等。

4. 助动词类型:在句子中起到了类似于助动词的作用,如得、着、过等。

二、产生原因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词类衍变:在古汉语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一些名词在特定语境下可以被赋予动词功能,尤其是一些与动作或状态有关的名词,比如“飞”、“亮”、“暗”等。

2. 形式借用:一些名词在形式上与动词相似,比如“笑”、“哭”、“唱”等,这些词因其形式的相似而被用作动词。

3. 语言联系:古代汉语是个高度文化密集的语言体系,汉字的意义除了本身的意义之外,还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多重意义,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词汇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为不同的语法形式。

三、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点名词活用为动词在语法形式和语义功能上与动词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其独特的特点:1.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些名词可以直接词尾变化,如“亮”作为动词时变化为“亮起来”;而有些名词则需要增加助词,如“得”、“着”、“过”等。

2.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义常常是通过上下文来理解的,因此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进行翻译和理解。

3. 因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一种语法现象,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应用范围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广泛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戏曲等。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也不时出现,比如“我一想到就心急如焚”中的“心急如焚”,就是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

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活用为动词的8种类别

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活用为动词的8种类别

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活用为动词的8种类别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非常常见,我们这次的作业主要是普通名词作动词的活用,而对后面具体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暂不涉及。

内容主要是从老师的课堂笔记整理,再在网上参考了一些例子,写在这也是给自己留个底吧~~~因为只是作业,理论描写并不那么严谨··1、名词+代词代词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例:提弥明死之。

之为代词,死活用为动词,意为为···而死。

(《左传·晋灵公不君》)从左右,皆肘之。

肘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肘击。

(《左传·齐晋鞍之战》)2、副词+名词名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弃君之命,不信。

不是否定副词,信活用为动词,意为守信用。

(左传·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君,君活用为动词,意为行君道。

(《左传·晋灵公不君》)成语例:不毛之地,不翼而飞,不胫而走,先礼后兵,未雨绸缪,莫名其妙3、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能为能愿动词,后跟的水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欲为能愿动词,刃活用为动词,意为用刀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云霏霏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雨活用为动词,意为下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成语例:能文能武4、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短语+“而”+名词而字连接表示并列关系,前后一致,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见之为动词结构,接见(冯谖),衣冠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夫子式而听之。

式活用为动词,意为朝向。

(《礼记·檀弓下》)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过活用为动词,意为犯了过错。

(《左传·晋灵公不君》)成语例:华而不实,苗而不秀5、名词+名词双名词的名词活用需分情况,不是所有都是,主要的有三种:动宾关系,两名词间形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动词+名词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非常常见,我们这次的作业主要是普通名词作动词的活用,而对后面具体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暂不涉及。

内容主要是从老师的课堂笔记整理,再在网上参考了一些例子,写在这也是给自己留个底吧~~~因为只是作业,理论描写并不那么严谨··
1、名词+代词
代词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例:提弥明死之。

之为代词,死活用为动词,意为为···而死。

(《左传·晋灵公不君》)
从左右,皆肘之。

肘活用为动词,意为用肘击。

(《左传·齐晋鞍之战》)
2、副词+名词
名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弃君之命,不信。

不是否定副词,信活用为动词,意为守信用。

(左传·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君活用为动词,意为行君道。

(《左传·晋灵公不君》)
成语例:不毛之地,不翼而飞,不胫而走,先礼后兵,未雨绸缪,莫名其妙
3、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能为能愿动词,后跟的水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

(《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

欲为能愿动词,刃活用为动词,意为用刀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云霏霏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雨活用为动词,意为下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成语例:能文能武
4、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短语+“而”+名词
而字连接表示并列关系,前后一致,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见之为动词结构,接见(冯谖),衣冠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夫子式而听之。

式活用为动词,意为朝向。

(《礼记·檀弓下》)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过活用为动词,意为犯了过错。

(《左传·晋灵公不君》)
成语例:华而不实,苗而不秀
5、名词+名词
双名词的名词活用需分情况,不是所有都是,主要的有三种:
•动宾关系,两名词间形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动词+名词的结构。

例:鄂侯争辨之,辨之急,故脯鄂候。

脯名词作动词,意为把···晒成肉干。

(《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曹子手剑而从之。

手活用为动词,意为用手拿着。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主谓关系,两名词间形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形成名词+动词的结构。

例:陈胜王。

王作动词,称王。

(《史记·陈涉世家》)
成语例:车水马龙,心猿意马,春华秋实,一诺千金
•动补关系,后一个名词作补语,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后一个名词多为表处所的名词,形成动词+名词的结构。

例:王关中。

王作动词,称王。

(《史记·项羽本纪》)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函陵,氾南都是表处所的名词,军活用为动词,意为屯兵。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所+名词
所字后一定要跟动词,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活用为动词,意为用渔网捕,捕捞。

(史记·陈涉世家》)
7、名词+者
者字前不能是名词,所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者有在着乎?侯活用为动词,意为称侯。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8、名词+介宾结构
介宾结构一般作补语修饰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馆于虞。

于虞为介宾结构,修饰馆,馆活用为动词,意为投馆,住宾馆。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