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前后欧洲政治电影的分野

合集下载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及早期电影理论共47页文档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及早期电影理论共47页文档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及早期电影理论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

世界电影的主要流派

世界电影的主要流派

世界电影的主要流派2009-11-14 19:43:46| 分类:电影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还属于比较年轻的艺术。

自格里菲斯发明了完整的蒙太奇方法之后,电影才开始获得独立的艺术生命。

然而又有受到当时的商业化的束缚,在人们心中没有能够确立起艺术的地位。

因此在电影问世前二十年,并没有什么流派产生。

知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与欧洲的先锋拍电影,才第一次具有了电影流派的意义和说法。

在众多艺术领域中,电影史流派最少,历史最短的。

但是辉煌的成就却是不容小觑的。

真正产生较大影响的流派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早期现代主义——欧洲先锋派电影;苏联电影学派——诗电影与散文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与近期现代主义流派;1.欧洲先锋拍电影: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和法国,后来以法国为中心。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明确意识到电影艺术的潜力,并力图创造一种艺术电影的重要尝试。

先锋派以艺术家的结合形式出现,但是受到当时商业化的束缚,银幕上充斥着题材评语,首发刻板的电影故事片,因而,欧洲电影世界正在酝酿着一场电影艺术的革命。

先锋派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主张用画面来主宰一切,认为故事是没有价值的。

他们用抽象的画面来表现意识,体现电影的技巧和感染力,因此搞成了纯粹思维的电影。

如法国的《机械舞蹈》,瑞典的《对角线交响乐》,德国的《第一号作品》。

这些影片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也没有人物形象。

重视物而忽视了人。

二.主张表现梦幻世界,认为生活就是梦,认为世界到处充满了潜意识,是个超现实的世界。

如维内导演的《卡里加里博士》,它发行后很快风靡世界,很快形成表现主义流派。

还有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不努埃尔的《一条安达鲁狗》。

这个阶段的影片侧重表现人的潜意识的活动,或者疯子,精神病患者等眼中的世界。

三.主张形式上的雕琢已达到电影诗的境界。

让人自由联想,所以不需要真实。

强调理性买纯粹表现一种促人想象的节奏情绪——意识化的记录电影。

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第3讲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这是一个纯形式主义的学派,他们 不仅使用布景,还采用夸张的演技, 并将一些特技摄影运用到作品中去。
“奇异演员养成所” 培养了大量 的创作人才。
爱森斯坦(Eisentein)的理论与创作
爱森斯坦在理论与创作两方面都是电影史 上的里程碑式人物。
爱森斯坦将蒙太奇理论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他认为:蒙太奇不仅是一种电影技术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而理性蒙太奇的实质 在于通过不同画面的撞击产生思想。
第3讲章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1917-1928近10年时间,欧洲电影探索 中的众多流派和学派汇集成一场电影美学 运动。这一运动不以讲述故事和商业谋利 为目的,而主要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 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实验和探索。
先锋派电影崛起的原因:
A 来自美国的垄断(叙事电影占领市场) 激发欧洲电影人的竞争意识(民族电影的 觉醒)。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性的基础和银幕表现力的 集中体现。
“奇异演员养成所”
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认为:文 学、戏剧、音乐和绘画等都是资产 阶级的艺术,只有电影才是无产阶 级的艺术。
“奇异演员养成所” 提倡建立一 种“奇异化”的电影观念,即在作 品的拍摄中竭力地获得一些惊人的 视觉效果,使用一些正常视线所捕 捉不到的仰拍、俯拍等视觉角度, 以及蒙太奇的奇突变化的组接。
(1952)
普多夫金(Pudovkin)的理论特征
剧本:“没有一种艺术的创作过程能够分 割为彼此无关的各个阶段” 。“整个电影 剧本分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分成若干段 落,每个段落又分成若干场面,最后,每 个场面则由一系列从不同角度拍摄的镜头 构成” 严格地按照故事情节加以思考和组 织叙事结构。
Theory of Prose by Viktor Shklovsky

1968年前后欧洲政治电影的分野

1968年前后欧洲政治电影的分野
1970年代
初给贝罗基奥的信中言道:
“十五年或十年前,意大利文化
中最深刻的命题是与
20世纪资产阶级的非理性主义作斗
争。现在看来,我和朋友们对这种非理性主义的斗争是片
面的,错误的,正如戈德曼在卢卡奇之后清楚地说过,资
本主义世界的特征不是非理性主义而是理性主义。理性主
义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特征。”[3]存在主义和福柯主义
对自由和理性秩序在他的影像中极为重要,而对于民众灾
难的经济生活有促使他们关注左翼主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但包括罗西、加拉夫斯、费里尼乃至对当时的中国充满好
感的安东尼奥尼在内,微观政治片的导演们对激进思潮保
持了距离,但又保持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权利不平等现象
的批评,这与在欧洲有深厚历史根基的伯恩斯坦主义有千
形式也超越电影内容,而主要是导演的创作观与政治观的
分野以及对电影与政治的关系认识的分野。或者说是在电
影的
“本质
”同一的前提下,在
“实质
”上的非同一。从
电影符号学的理论来看,这两种模式的政治电影在本质上
都是由特殊的符号语言所构成的符号组合
;而从电影艺术
活动的内在逻辑来看,这两种模式的政治电影在实质上是
60年代中后期至
70年代中期这
一特定的时期内、盛行于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的、以政治
为主题发展出多种形态模式并产生重大社会和艺术影响的
特定的电影潮流和电影现象。在那个政治话语充斥社会、
政治运动日益高涨的时代,社会需要通过电影来表达自身
诉求。政治革命和社会批判是这一时期的主题,也是政治
电影的主题,反映在创作上,则或如戈达尔激进的政治现

欧洲先锋派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的贡献先锋派电影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对已成传统惯例的电影表现模式提出挑战引发一场范围较广的电影运动提供一类新的美学范例如苏联蒙太奇学派诗意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浪潮等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对电影表现形式和手法的革新通过画面影像的变形或独特的处理寻找和发现新的表现形式和电影语言这一类艺术家往往以一种极端主义的姿态表现出来.通常所指的欧洲先锋派电影主要是指20-30年代出现在欧洲特别是在德意法等国的一种电影创作倾向.欧洲先锋派电影从精神实质上是要打破一种”趣味共同体原则”让·利奥塔第一节先锋派电影的美学特征先锋派电影虽然林派众多但在美学原则上它们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具有一致性那就是打破”趣味共同体”反对既存的美学原则和叙事原则这样就形成一些共同性的美学特征:一反叙事二非理性三抽象性第二节先锋派电影的主要流派一印象主义电影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吕克其次是杜拉克和甘斯等.此电影流派的特点是:1、这些影片注重画面的视觉效果在深入表现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中强化对自然的诗意的描述。

如了《流浪女》《忠诚的心》2、对蒙太奇形式的创造性运用与多层隐喻相结合表现人的心理活动如《车轮》。

3、对画面表现形式的多方面探索。

如《流浪女》《拿破仑》第二节先锋派电影的主要流派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来源于德国表现主义文艺运动这一探索造型原则的文艺运动出现于1910年左右的慕尼黑。

《卡里加里博士》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也是先锋派电影的代表作是电影史上被人说得最多的一部影片。

以这部影片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电影的特点1、高度的舞台化、摈弃实景拍摄全部使用绘画布景和黑色背景。

2、非自然的、扭曲的空间关系。

3、人物都经过浓重的变形化妆穿着奇形怪状的衣服行动就像一具具僵尸在游动4、光线的明暗对比强烈人工光和黑暗形成了极度反差画面气氛阴沉恐惧。

“室内剧”电影茂瑙《最卑贱的人》这部电影最突出的是移动摄影、主观镜头和变形镜头的运用。

外国电影史——精选推荐

外国电影史——精选推荐

外国电影史:先锋派电影运动:电影史上第一批重要的理论家及理论著作诞生在1917~1928年的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由于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入侵和一战带来的西方传统观念和精神文明的危机,在欧洲开始了一场抵制外来文化入侵和探索自身文化的运动,这一运动本身并不以叙事功能和商业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对默片纯视觉形式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

主要的流派有法国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

印象主义是“第一个先锋派”,贯穿整个先锋拍电影运动的始终。

中心人物是德吕克,他创办的《电影杂志》,成为印象主义重要的文化阵地,他的理论著作《上镜头性》和电影创作《西班牙的节日》,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对电影美学进行探索。

印象主义作品在叙事上以简单的故事框架作为依托,以视觉结构的表现手段突出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即表现出所谓的诗意状态,印象主义开创了电影艺术新的表现领域。

印象主义的作品主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微笑的布德夫》,爱浦斯坦的《忠诚的心》、马塞尔•莱皮埃的《黄金国》、阿贝尔•冈斯的《车轮》、《拿破仑传》。

达达主义:一战后的产物,诞生于法国,以无政府的巴枯宁的政治口号“破坏就是创造”作为自己的美学信条,他们追求所谓“机器和阳伞在手术台上突然相遇的美”,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杰作作为讽刺的对象,向传统艺术观进行挑战。

代表作品杜桑的《带胡须的蒙娜丽莎》、雷内•克莱尔的《幕间休息》。

超现实主义电影由达达主义演化而来,在达达主义电影的无逻辑无理性的美学基础上,试图把梦境、心理变化、无意识或潜意识过程搬上银幕,创造出一种存在于艺术家内心的超越梦幻与现实的绝对现实的电影作品。

代表作品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等。

在这部影片中,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惯用模式荡然无存,它以描写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一连串的梦境,从而进入人类潜意识的状态的探索,并试图激起观众的内心冲动,这部影片实践了超现实主义所倡导的原则,运用即兴式的自动主义创作方法,使平凡的物体获得不平凡的性质,使明显不相关的实物、意念和文字相撞,使实物和具体背景完全割裂。

第十二章 政治电影、战斗电影与第三电影

第十二章 政治电影、战斗电影与第三电影

第十二章政治电影、战斗电影与第三电影第一节政治电影政治电影指:1、直接表现当代真实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和政治思潮的影片;2、直接表现参加这些政治事件、政治运动的工人.学生和其他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的影片;3、反映当代某一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影片。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以政治问题为中心,着重表现政治事件、政治思想和行为,以及个人与这些事件、思想和行为的关系.从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政治电影曾在西方各国成为一种因人注目的电影创作潮流。

政治电影一词是随着法国电影导演科斯蒂•科斯达一加夫拉斯拍摄的影片《z》的问世而出现的.此后出现的大量政治电影作品基本上可分为四类:1、表现真人真事或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故事片。

代表作品有:法国科斯达一加夫拉斯的一系列影片,如《z》(1969,写希腊左派议员格里戈里斯•兰姆斯基被军政府谋杀事件)、《口供》(1970,写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兰斯基案的一个章存者)以及意大利片弗-岁西的《马太伊事件》(1971,写意太利国营石油公司总经理马太伊被害事件),美国片阿仑•帕科拉的《总统班底》(1976,写水门事件)、《执行者》(写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英固片弗菜德•齐绌曼的《豺狼的日子》(1973,写一次阴谋刺杀戴高乐总统未遂事件)等;2、虚构的故事片。

代表作品有意大利片达米亚诺一达米亚尼的《警察局长的自白》(1971)、艾里奥•佩特里的《工人阶级上天堂》(1972)、纳尼-罗伊的《等待审判的人》(1972)和第诺•里西的《以意大利人民的名义》(1973),法国片戈达尔的《中国姑娘》(1967)• 美国片被得•瓦特金的《惩罚公园》(1971)和特-法兰克的《比利,杰克》(1971)等;3、幻想片和喜剧片。

代表作品有美国片威廉•克菜困的《自由先生(1067),意大利片费里尼的《乐队徘练》(1978)、朱利阿诺•蒙塔尔多的《封闭的圈子》(1977)、鲁易基-科曼契尼的《道路阻塞》(1979)、弗•罗西的《高贵的尸体》(1976)等;4、新闻纪录片和其他故取片。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时间:1917-1928,10年时间主要参与国家:法国,德国,前苏联特点和形成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存在主义开始在欧洲盛行,资本主义社会体系面临全面的价值重估,人们对艺术的探求的渴望日记增加,哲学的思辨和现代艺术的发展致使电影人开始了一场异常有激情的电影革命-欧洲先锋派电影革命;这次电影革命的特点是大量的大胆的电影试验,各种形式的电影风格的出现,对日后的电影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繁花绽开前的必要准备。

欧洲先锋派电影产生于大约1925年前后的德国和法国,后期以法国为中心,晚于绘画和诗歌方面近二十年.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要求摆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剧影响,创造一种"让画面来主宰一切"的纯视觉电影。

欧洲先锋派电影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其一,上世纪末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日益侵入电影,不少电影艺术家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表现手法,把绘画和音乐上的抽象主义应用于电影创作,使电影成为非理性化、非形象化的东西。

其二,美国电影的强大的竞争力量使欧洲电影的商业化倾向日益严重,在艺术上停滞不前。

主宰影品生产的资本家,只是把电影当作牟利的商品,粗制滥造,题材平庸,手法刻板。

一不批艺术家知识分子敏锐的感觉到商业与艺术的矛盾,力图在知识分子圈子内,通过各种试验加以解决。

因此,20年代,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出现了许多类似"电影俱乐部"那样的团体,其成员大多数是关心电影的各门类的艺术家和评论家。

他们在团体内放映一般影院不予放映的影片(即一般观众看不懂,上座率不高的影片)。

他们在探讨理论问题,力图抛开群众,创造一种只限于少数"精选的观众"所能接受的新的一电影艺术。

这些艺术家们从各自所从事的艺术角度去看待电影的特征,进行电影创作,从事各种试验。

这样,"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

先锋派电影的电影艺术家们,盲目反对叙事,反对舞台化;主张"非理性化","非情节化","非戏剧化"。

欧洲电影运动

欧洲电影运动

现代主义电影的基本观念
• 讲究电影的风格,作者电影论(主张个人
化,注重自我和世界的关系 • 非理性原则强调电影的表现性,象征性和 心里化 • 非情节性 • 跳接、介入、主管随意手法破坏传统技法。
• 1、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现代主义电影的第一
次浪潮:以法国先锋电影运动为主,现代主义 思潮的大合流,延续了10年左右,20世纪20 年代走向高峰。 A.印象派:注重氛围,追求造型和视觉 向绘画、音乐、文学学习 代表作品:冈斯《车轮》莱皮埃《黄金国》
• 3.代表人物及作品 • 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 • 德· 西卡《偷自行车的人》 • 朱赛佩· 桑蒂斯《罗马11时》 德·
三、现代主义电影运动
• 现代主义:始于19世纪末,确立于20世纪
20年代的一种美学思潮,包括象征主义、 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存在 主义、荒诞派、意识流、黑色幽默等。 • 暴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阴暗面, 是对社会中人被异化、丧失自我的不满和 抗议
• 深焦距镜头 • 长镜头段落 • 明暗对比摄影 • 快速摇摄 • 音响蒙太奇
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
4、现代主义电影实验
•英格玛· 伯格曼(瑞典)
• 哲学命题的终生探索者
英格玛· 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 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 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伯格 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 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第七封印》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野草莓》1958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费里尼:意大利艺术电影之颠

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左岸派

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左岸派

新浪潮导演群体特征
• 新浪潮群体的大部分成就主要可以归因于这些电 影工作者与年轻观众之间心灵相通的和谐关系。 • 这些导演大多出生于1930年左右,并且以巴黎为 工作基地。 • 他们专注于描绘都市职业人士的生活、风尚服饰、 跑车、酒吧、通宵晚会和爵士俱乐部等。 • 电影承袭诗意写实主义、精致的传统与好莱坞犯 罪电影的特色,时常配置一名邪恶的女主人公。
左岸派先驱之作
• 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不幸的遭遇》运用倒叙与 旁白的手法讲述一个与为人堕胎者有关联而被带 到警察局的妇女的过去生活。 • 瓦尔达的故事短片《海角》运用非职业演员和实 际场景,与剧中随意漫步的夫妇的风格化的俏皮 旁白对话产生了冲突。这部影片的省略剪辑也是 在当时的电影创作中独一无二的。
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生平
• 玛格丽特· 杜拉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 影艺术家。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十八岁时到巴 黎求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学位。杜拉斯 以小说《厚颜无耻之徒》(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 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 新颖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琴声如诉》、《情人》、《痛苦》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 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 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 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重要成员,她不仅 写作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等优秀的 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印度 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 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新浪潮电影叙事
• 主题趋于一致,权威是不可信任的,政治与爱情 的承诺也遭到质疑。影片人物毫无原由的行为具 有通俗存在主义的痕迹。 • 共同的基本叙述摄像。 1.围绕偶发事件与枝节片段建构电影的情节。 2.强化了艺术电影开发性结局的叙述传统。 3.混搭格调发展到极致。滑稽喜剧转瞬间变成焦躁、 痛苦与死亡。

新时代红色电影的经典再造

新时代红色电影的经典再造

新时代红色电影的经典再造作者:彭万荣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26期【摘要】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红色电影所传承的奋斗精神一直没变。

红色电影还是要回归到其精神内核上去,回到奋斗精神上去,回到火热现实中去,回到人性内涵上去,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融入世界,探寻出一条再造红色电影经典的新途径。

【关键词】红色电影经典文化【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红色经典电影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分,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鲜明的风格与特征,其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但是,伴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和多元文化的兴起,红色电影正逐步落入被淡化或被边缘化的境地。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红色经典电影中汲取营养,获得前行的动力、奋斗的勇气和创新的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催生了一大批红色经典电影。

《林海雪原》《烈火金刚》《红岩》《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渡江侦察记》《上甘岭》《英雄儿女》《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一批优秀影片拍出,这些洋溢着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质的影片,深深扎根于艰苦卓绝又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实践,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理解历史、走近英雄的精神需求,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建设国家的自豪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已成长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谁的脑海里没有红色经典电影的记忆?谁又能排除那些银幕英雄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有时是一种大无畏的气概,有时是一种奋不顾身的雄姿,有时是一个坚定而果敢的眼神,这些银幕的“种子”悄悄地内化为他们精神结构的一部分,成为他们面临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时不低头、不屈服、向前行的力量鼓舞。

然而,当前,红色电影能否再续昔日辉煌?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追问两个问题,一是红色文化的土壤是否依然存在?二是如果存在,红色电影该如何续拍?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率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红色文化的土壤仍然存在。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
18
在主题方面,要着眼于作者对世界、人生、 社会等诸方面的见解和感受,并将其个性体现在 他的所有作品之中 。
3,“电影作者”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具备最起码的电影技能; 2),影片明显表现出导演的个性,并
在一系列影片中一贯地揭示出其风格特征; 3),影片必须具有某种内在的含义。
导演在其整个作品中必须表现其某种个性。
巴赞短暂一生创办了14个电影俱乐部、一所学校和三份杂 志。对培养电影人才作出了贡献,但是去逝时却穷得连一块 墓地都买不起,还是别人资助办的葬礼。不过葬礼上的来客 足以说明他在艺术界的影响力。
8
安德烈·巴赞
9
二、巴赞的电影理论
1、电影的本体——纪录本性
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提出了 “摄影的美学特征在于它能揭示真实”的美学 原理 。这个理论主要是他将电影与其它艺术 比较之后得出的。
是,戈达尔的创作思想是混乱而多变的,也曾引起
不少争议。正因为他的创作多变,人们给他的头衔
也颇多,如:“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者”,“政治电 影导
演”,“现代电影创作者”,“右的无政府主义导 演”,
“左的无政府主义导演”,“极左无政府主义导 演”,
“反好莱坞的电影创作者”,“混乱主义的电影创 作者”
27
让·吕克·戈达尔
20
实际上,戈达尔、特吕弗等人的创作与 他们的个人经历及其精神气质十分相像。 这也是“新浪潮”电影的一大特点。
《精疲力尽》中的米歇尔虽然是个匪徒,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导演戈达尔自身的体 现。米歇尔在生活中茫然失措、随心所欲、 反抗秩序、愤世嫉俗的言行正是戈达尔他
们一代人所经历和体验的。
21
第二节 “新浪潮”电影创作上的特征
17

外国电影流派介绍

外国电影流派介绍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流行于四五十年代,属批判现实主义奖。

它取材于真人真事,着重表现下层群众的不幸,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问题。

创作上只写剧本大纲,台词让演员即兴发挥,起用非职业演员。

它不强调蒙太奇,多用记录片手法实地拍摄。

代表作为《罗马11点钟》,写某公司招聘一名女秘书,结果上千名妇女应聘,挤成一团,结果楼梯塌陷,多人受伤,而次日仍然有上千人来排队。

其他名片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橄榄树下无和平》等。

法国的“新浪潮电影”:风行于五六十年代。

该派反对传统的戏剧化,主张生活化,无故事、无情节、无结构,大量运用时空错位、音画错乱的手法来打乱常规结构,以象征手法反映社会病态和人性毁灭,并使现代主义电影和商业电影相结合。

代表作有《广岛之恋》、《精疲力尽》、《四百下》、《喘息》等。

西方的“意识流电影”:流行于六十年代,根据弗罗依德的心理学,采用“意识流手法”,用镜头去表达人的主观意识,常用独白、旁白、象征、倒叙、梦境、幻觉等手法,思路跳跃,结构杂乱,晦涩难懂。

代表作有瑞典的《野草莓》,法国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意大利的《八部半》等。

美国的“大片”:八九十年代,为了与电视争夺观众,好莱坞不惜大投入,拍摄许多大场面的故事片。

其特点是人物多,场景大,气势恢弘,布景复杂,科技含量高。

片子常用长镜头(几分钟),长篇幅(几个钟头),拍摄周期长(几年),以大投入换来大回报。

着名大片有《星球大战》、《超人》、《埃及艳后》、《侏罗纪公园》、《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

20世纪经典电影

20世纪经典电影

1. CITIZEN KANE (1941)公民凯恩这部片子为电影史上的一部最经典之做,被世人称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

故事叙述了美国报业大亨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一生。

包括主人公的童年、事业、爱情、婚姻、权力、友情...这部电影是1941年由雷电华公司出品;年仅25岁的奥尔逊·威尔斯编、导、演的处女之作。

这是一部容量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影片。

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有许多分野,其中最显著的是对故事元素的处理。

公民凯恩不再是传统的顺序结构及单视点的封闭结构,而对故事作了倒叙式和开放式的处理。

该片共获得九项提名,然而却败在了《青山翠谷》的手下,最终只获得最佳原创剧本一项奖。

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

五十多年来,它一直被电影工作者们奉为经典。

前不久,美国电影学院为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评选出美国电影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百部影片。

《公民凯恩》当之无愧地排名第一。

2. CASABLANCA (1942)卡萨布兰卡又译《北非谍影》,集美人英雄,战争爱情于一体。

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华纳电影公司买下了剧本《人人都去里克酒店》的拍摄权。

制片人沃利斯和导演迈克·柯蒂斯对在此时此刻拍一部反法西斯题材的、同时又不失好莱坞特点的影片都很感兴趣,于是找来了爱普斯坦兄弟等三名写电影剧本的老手来加以改编。

同时,精心挑选了不同国籍的著名电影演员扮演片中的人物:有扮演依尔莎的瑞典女演员英格丽.褒曼、扮演里克的美国演员亨弗莱.鲍嘉、扮演拉斯罗的奥地利演员保罗·亨莱德、扮演司特拉斯少校的德国演员康拉德·维德特和扮演雷诺中尉的英国演员克劳德·雷因斯,就是配角都由第一流演员组成。

在第16届奥斯卡评选中,卡萨布兰卡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黑白片摄影、最佳剧本、最佳音乐、最佳剪辑等八项提名。

最后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三项奖。

世界电影史——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

世界电影史——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

• 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油画 1862——1863)
• 克劳德-莫奈:《日出-印象》(油画 1872——1873)
• 埃德加-德加:《舞蹈课》(油画 1873——1876)
• 皮埃尔 奥古斯特-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油画 1876)
• • • •
印象派绘画美学追求: A 提倡户外写生,注重光与色的自然微妙变化,打破“固有色”观念。 B 主张“客观”描绘日常生活与自然景色。不追求题材“严肃性”。 C 取客观场景之片段作为构图,求“不完整”效果。
概述
• • • • • • • • • • • 1、时间:大致1917——1928。 2、主要流派与对应国家/地区: (1)印象主义:法国 (2)抽象主义:德国、法国、英国等 (3)达达主义:法国 (4)超现实主义:法国 (5)表现主义:德国 (6)蒙太奇(未来主义、构成主义):苏联 (7)纪录主义:苏联、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爱尔兰等 3、共同的先锋性特征: (1)反(传统)叙事,推崇观念与心理主题;(2)(大部分)反商 业赢利;(3)追求纯视觉(光影与节奏的形式主义)。
•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在战败德国动荡不安的阴影下,以隐喻方式表达 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焦虑、恐惧与苦闷,崇尚变形、夸张和奇特 的艺术语言。 • 从某种角度上,可视其为恐怖片类型的源头。 • 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1919) • 编剧:卡尔-梅育、 汉斯-雅诺维奇 • 导演:罗伯特-维内 • 艺术指导:赫尔曼-伐尔姆、 华尔特-罗里希 华尔特-雷曼
• • • • • • • • •
其它表现主义电影: 《泥人哥连》:保罗-威格纳,1919 《三生记》:弗立茨-朗格,1921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弗莱德立希-茂瑙,1922 《蜡像陈列馆》:保罗-莱尼,1924 (二)第二阶段:室内剧 室内剧 剧场式电影。受先锋戏剧大师莱因哈特影响的“小剧场”。 自然主义,“寓言式人物”,悲观思想。 代表作:《最卑贱的人》(茂瑙)

第八讲 战后欧洲电影:苏联和

第八讲 战后欧洲电影:苏联和

• 1960年3月,波兰斯基从波兰国家电影学校毕业。 他来到了他的出生地--法国巴黎。回国后,他拍 摄了使他多次获得电影节大奖并名噪世界影坛的 影片《水中刀》。 • 1963年,波兰斯基离开了相对闭塞的波兰,在 荷兰、法国、英国、美国、法国和意大利拍摄了 七、八部影片,强烈的悬念、浓厚的神秘色彩和 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让他本人的国际声誉不断提 高,影片中的血腥气味和浪漫情致也在世界电影 名作中独占鳌头。
• 他的作品被许多观众评价为“太不健康”, “无可饶恕的精英主义”,“极尽下流、 污秽、恶心之能事”,“根本无法触及观 众”等等。正是这种“经常与差异性极大 的观众接触”,使他感到“有必要发表一 份尽可能完整的说明”。于是有了他的自 传体电影论著 ——《雕刻时光》。 • 塔科夫斯基的电影是诗意的,又是晦涩、 多义、个人化的,所以又是难以解读的。
3、塔科夫斯基的意象
• 他的电影全部以童年、信仰、漂泊、牺牲 和救赎作为母题,有时还隐含哲学思考和 政治寓言。 • 梦幻、镜子、圣经和圣像、水、声音和大 自然都是他独有的电影意象。
结语
• 艺术电影 • 塔科夫斯基是一位执着于艺术电影的电影 导演。他认为一切以迎合观众兴趣和观影 习惯的电影都是对观众的亵渎。 • 因为对艺术电影的执着,使塔科夫斯基不 去迎合苏联政府,同样不去迎合欧洲在六 十年代后期兴起的商业电影,他一生从影 30余年,只有七部半作品。
• 《乡愁》中的时间: • 乡愁本来就是一种对过去的生命体验(童 年体验)的回忆,是“过去”的代名词。 乡愁不是对故乡具体事物的回忆,而是时 间带给一个人的心理上的对已经消失的、 似乎永远不可能回来的时空的怀念,这种 怀念或者被现实打破,或者永远也无法触 摸。
• “俄罗斯人是最不适合做移民的。” • 乡愁就是“我们俄罗斯人在远离故乡时的那种独 有的,特殊的心灵状态”,——塔科夫斯基 • 这部电影的出色之处首先在于它那隐秘、深藏的 想像力,它所碰到的是再平凡不过的、平淡无奇 的现实,然而却用一系列的象征把它包裹起来。 追求象征性是俄罗斯文学艺术的一贯表现之一。 塔科夫斯基在这部影片中则把这种追求几乎发挥 到了极致。 • ——意大利影评家对塔科夫斯基《乡愁》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不是通过意识形态生产来颠覆体制和文化。
(三)电影本性认知的悖异
意识形态革命电影的创作者们把电影看做是传达自己
的政治观念和思想主张的媒介载体,政治电影在实质上就

“政治论文”,将电影的媒介工具化发挥到极致。而微观
政治电影的编导们则不仅在意识形
系的新起点。”[1]
(二)拍政治电影还是政治地拍电影
政治电影在
1968年之后出现分野,其最为重要的内在
驱动力在于创作者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哲学观念的分歧。五
月风暴以及随之而来的欧洲政治运动,客观上也促使政治
电影导演们的政治思想观的分野。奉行意识形态革命电影
路线的政治现代主义导演们毫无意外地跳向了极端的激进
具体的创作中,有一些有组织的电影团体如
“战斗电影

中的许多电影团体,包括戈达尔和高兰的
“吉加
·维尔托
夫小组
”等,但是这些团体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纲领和
艺术路线。至于微观政治片,则连相关的电影组织都没有
存在过。
(一)电影革命与革命电影
1968年在西方历史上是具有重大的转折性的意义,经
———意大利政治片导
演贝尔托鲁奇之间的决裂成为这一分野的重要象征性事件。
戈达尔开始彻底抛弃改良,要成为真正的革命者,指责其
他的政治电影导演不是真正的革命者并与之决裂,也与过
去的自己决裂。随后,欧洲各路
“革命导演”和政治导演
纷纷涌向前台,各抒己见,政治电影无可避免地分野了。
“经历过
左翼。但戈达尔们对当时遥远而又似乎近在身畔的红色中
国的
“膜拜”只是一种主观臆测,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而他们从中寻找到的最大的精神理论和创作灵感是———
“强调个人生活方式在决定一个政党或国家的革命潜力上所
具有的重要性”[2]66。因此,西方的激进左翼可以在所有的
社会生活领域和文艺领域与资产阶级进行决裂,从而表达
“时
政报道与舆论批评
”和
“政治文艺
”,尽管这种舆论批评
有时是以象征性的寓言来传达。其次,在政治电影的具体
创作中既有自发性的组织也有非自发性,但作为抽象的
“模式
”则是非自发性的无意识的,是在今天的历史条件
下、基于它们的艺术特征和政治观念归纳提炼出来的,而
不是政治电影的创作者们自己有组织有计划地聚合而成的。
加赞赏,他曾多次说道
“在戈达尔的电影里学问太多了”。另外,对于激进左翼的
电影人来说,福柯不得不提。1968年后,福柯和著名的
“左派”领袖皮埃尔·维克多在思想上和社会活动中相互比
赛———
“比赛激进”,并展开了一系列的辩论。福柯还用其
1968年
前后的欧洲文化运动,不是削弱而是巩固了资本主义文化体制,并成为欧洲政治电影运动分野、消隐以及走向电
影的
“制度化政治
”的深层文化政治密码。
[关键词]分野
;双重语义
;
“电影论文
”;微观政治片

20世纪
60年代中后期至
70年代中期,政治电影
在西方特别是西欧大陆国家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电影创作
的主题词,也是欧洲政治电影运动及其分野的关键词。
一、分野的双重语义
欧洲政治电影运动在
1968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两
种模式和路线的分野。一种模式是直观表达创作者政治思
想观点和政治主张的
“意识形态革命电影”,它以政治现代
主义作为电影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石,代表者包括戈达尔以

本主义世界的特征不是非理性主义而是理性主义。理性主
义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特征。”[3]存在主义和福柯主义
对政治电影影响深远,但对两种模式的政治电影创作者影
响不同。萨特的存在主义试图向马克思主义转向,用马克
思主义来改造存在主义,在政治上从极端的个人主义走向
社会主义。萨特对激进的电影人大
他们对资产阶级体制和生活方式的不满。这在战斗电影、
帕索里尼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正如帕索里尼在
1970年代
初给贝罗基奥的信中言道:
“十五年或十年前,意大利文化
中最深刻的命题是与
20世纪资产阶级的非理性主义作斗
争。现在看来,我和朋友们对这种非理性主义的斗争是片
面的,错误的,正如戈德曼在卢卡奇之后清楚地说过,资
电影系统和语法。“戈达尔想要破坏系统和规则,所以他总
是在斗争,也和自己斗争,不是那种像工业系统一样的系
统,而是意识形态上的系统,他想建立一全新的模式。在
这种时刻,戈达尔渴望彻底的破坏,所以他与所有想要保
留阶级、传统功能的人作对,比如,特吕弗和贝尔托鲁齐。
戈达尔那时总是说他们不是真正的革命者,没有准备好在
学术论坛
MOVIE
LITERATURE
1968年前后欧洲政治电影的
分野及其双重语义
———以戈达尔和罗西两种范型的分野探讨为中心
■刘辉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72)
“惟一的真正不受宗
教影响的意大利人”的大师,安东尼奥尼深受穆尔西、福
楼拜和梅洛·庞蒂的影响。安东尼奥尼在
1968年之后一度
倾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前往他所同情的中国访问,但
他仍然保持对激进的民粹化运动的距离,为此他遭受到了
来自意大利国内青年人的批评。总之,微观政治片的导演
们更倾向于通过电影革命和技术手段来改良体制和文化,
态上、同时也在对电影
本性的认识上区别于戈达尔们的极端激进,更多地把政治
电影作为一种
“电影类型”和艺术样式来对待。
戈达尔在
1969年
“战斗小组”电影《英国之声》的
一份声明中说道:
“当放映一部帝国主义的影片时,银幕是
在向人民推销老板们的意识形态;当放映一部激进电影的
“战斗电影
”团队
;另
一种模式是不直观表达政治思想
主张的、以微观政治学和多元文化的视角来表现和解析现
实政治的
“微观政治片
”,代表者包括弗朗西斯科·罗西及

“政治恐怖片
”。
由战后孕育发展而来的各种现代文化思潮和政治思潮在这
一年发展到顶峰,终于在资本主义欧洲大爆发,形成一场
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五月风暴
”震撼了法国,随后迅速
蔓延至西欧各国。作为现代文化的重要前锋的电影艺术,
立即起而响应。法国的五月事件成为
1968年欧洲最重要电
004
欧洲政治电影的分野作为一个文化运动概念,主要包
括以下两层语义。首先,这种模式的分野它超越了剧情片、
纪录片等电影体裁之分,也超越了喜剧片、科幻片、犯罪
片、侦探片等电影类型之分,即是说这种分野既超越电影
形式也超越电影内容,而主要是导演的创作观与政治观的
分野以及对电影与政治的关系认识的分野。或者说是在电
但包括罗西、加拉夫斯、费里尼乃至对当时的中国充满好
感的安东尼奥尼在内,微观政治片的导演们对激进思潮保
持了距离,但又保持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权利不平等现象
的批评,这与在欧洲有深厚历史根基的伯恩斯坦主义有千
丝万缕的联系,安东尼奥尼还曾专门研究过伯恩斯坦。作
为一个说过
“我只关心人”和被称为
时候,银幕只不过就是一块对具体情势提出具体分析的黑
板。”直接表白政治思想观点是戈达尔式的意识形态革命电
影的最重要的影像主张,在戈达尔们那里,电影就是工具,
它同黑板、书籍、政治宣传册一样,是创作人员传达自己
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主张的天然媒介和战斗舞台。为此,
他需要根据
“形势”的变化不断地颠覆自己、不断地破坏
的彻底革命和彻底
自由以及实用的改良计划之间激烈交锋。
“五月风暴”和这些电影事件同时又成为
“电影手册派”
和政治电影路线分裂的导火索和直接原因。戈达尔与特吕
弗的争吵以及戈达尔与他曾经的信徒—
潮流和盛极一时的电影现象。但是对政治电影的定义和阐
释则莫衷一是,对其不同形态的发展轨迹也无系统梳理。
因此,本文首先立足于厘清政治电影作为一场电影运动和
文化艺术运动的特定含义,基于此梳理出政治电影分野的
双重语义及其基本发展范型,以期对这场重要的电影运动
和文艺运动的分野及发展走向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和
[摘要]
1968年是欧洲现代文化发展和政治电影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和变革点,分野出激进意识形态革命电影和
微观政治片两种范型。这种主要基于非自发性的无意识聚合的分野超越了电影体裁、形式和内容之分,而注脚于
创作者拍政治电影还是政治地拍电影的政治观之分以及对电影本性认知的悖异。作为政治电影分野背景的
他也同意大利的电影人一样,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思
潮的影响。但是在意大利这样的法西斯阴魂不散而司法腐
败的国度里,对自由和理性秩序的渴望又占据了他们意识
形态的重要位置。包括希腊裔的科斯塔·加拉夫斯也一样,
对自由和理性秩序在他的影像中极为重要,而对于民众灾
难的经济生活有促使他们关注左翼主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化了的结构主义和
“异质空间”理论进行电影
批评,推崇帕索里尼和激进的电影实验。合而言之,激进
左翼导演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哲学是复杂的,是马克思主义、
MOVIE
LITERATURE 来自学术论坛 新
“左派”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福柯的结构主义、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