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增强CT检查,应用计算机自带后处理软件进行脑血管三维成像(3D-CTA)。

结果CTA诊断颅内动脉瘤23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3例,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右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

CTA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以及与周围脑血管的解剖关系。

结论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是一种十分快捷、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对引起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作用明显。

标签: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约80%~90%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动脉瘤破裂引起,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10月間经CTA检查显示并经手术证实或DSA检查证实典型颅内动脉瘤23例予以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3例,男9例,女14例。

年龄24~68岁,平均49岁。

均收集于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0月间经CTA检查、并经手术证实或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典型病例。

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随即来院就诊CT平扫,发现病变进而增强检查。

1.2 方法
CT扫描采用飞利浦256层螺旋iCT机,常规CT平扫诊断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疑是颅内动脉瘤,进而CT增强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扫描参数:300 mA,120 kV,连续扫描数据采集,1 mm图像重建。

CTA处理方式:表面投影法(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法(MPR)。

造影剂为碘普罗胺(370 mgI/mL),剂量80~100 mL,速率3~4 mL,经肘前静脉团注,高压注射器注射,注射开始后约18~20 s开始扫描,我们常采用机器自带软件进行自动监测跟踪扫描。

2 结果
23例患者中有19例CT平扫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未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是直接显示可疑动脉瘤;进行CT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13例,右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右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后交通动脉瘤4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

23例动脉瘤大小范围0.42~1.81 cm。

3D-CTA(VR、SSD)可以清楚显示病灶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位置形态关系。

3D-CTA(MIP、
MPR)可以显示颅内血管及其分支的形态、分布、走行,是CTA成像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类似于DSA图像.
3 讨论
256层螺旋CT的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大大增加了动脉瘤的检出率,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直观效果,可以清晰显示大体解剖的诊断信息;而动脉瘤的破裂与其大小有关,小于0.5 cm者破裂机会很小,大于0.5 cm者破裂机会递增。

颅内动脉瘤的CT表现:动脉瘤直径小于0.5 cm者CT不易显示,瘤内无血栓时平扫呈圆形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瘤体与动脉相连。

动脉瘤伴部分血栓形成,中心或偏心高密度,增强扫描中心和囊壁明显强化,呈“靶征”。

动脉瘤内完全为血栓充盈时,平扫成等密度,增强扫描仅表现囊壁强化。

巨大动脉瘤可出现占位征象,但动脉瘤周围无水肿。

动脉瘤壁可见弧线状钙化影。

动脉瘤破裂后,常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形成脑内血肿或破入脑室。

由于早期诊断明确,治疗措施得当,23例动脉瘤患者无一例死亡。

我院使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扫描速度快,时间短,增强扫描多在10 s左右完成,扫描数据后处理及3D-CTA(SSD及MIP)重建均在计算机工作站完成。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反映动脉瘤三维形态级空间结构关系上明显优于DSA。

DSA作为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临床应用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突出表现为检查时间长,为有创检查,不适合急性期的患者。

有学者认为,CTA已经可以取代DSA对患者的检查。

对于3 mm以上的动脉瘤,其特异性与DSA相同,甚至于CTA的敏感性要超过DSA。

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有着极好的显示效果,对细微结构显示十分清晰。

经后处理软件所获得脑血管空间立体结构能够在显示器上以不同方位和角度旋转得以更清晰地显示,各种后处理功能更加完善、简便。

CTA不仅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脑血管的解剖关系,而且与颅骨解剖关系非常清楚,极大地方便了外科手术的设计。

Hsiang等报道的一组30例颅内动脉瘤CTA显示最小动脉瘤为2.2 mm。

本组病例对所有动脉瘤均清晰显示,最小动脉瘤为4.2 mm。

常用的后处理技术还属MPR及MIP,并得到临床医生和影像诊断医生的认可。

有研究表明,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效果是确切的,与头颅DSA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CTA技术应用至今,已经较为成熟,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发现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对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并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长虹,黄飚.多层CT技术飞速发展,临床应用不断创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0(19):1901.
[2]肖顺武,黄光富,任光阳,等.3D-CTA影像指导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
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4(18):1606.
[3]盛亮,陈建华,陈洁,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2,24(19):1554-1555.
[4]张兆琪,马晓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的新纪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0(18):1789.
[5]李大成,邢喜玲,李亚军,等.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1(18):1789-17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