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ppt课件
合集下载
脑动脉瘤ppt课件
3
脑底动脉环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4
大脑前后动脉供血区
5
6
蛛网膜下腔出血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是一种新的X线成像系统, 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 结合的产物。 成像基本原理---将受检部位没有注入造影剂和 注入造影剂后的血管造影X线荧光图像,分别经 影像增强器增益后,形成数字图像并分别存储起 来,获得了去除骨骼、肌肉和其它软组织,只留 下单纯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通过显示器显示出 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1
颅内动脉瘤
•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 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 因。 • 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 大部分。 • 任何年龄可发病,40-66岁常见。 • 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2
大脑血液供应情况
• 颈动脉与椎-基动脉
12
造影成像
13
介入栓塞
• 开颅手术创伤较大, 90年代开展了新的可 脱卸弹簧圈栓塞技术来治疗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是用铂金制成,在微导管的指引下 导入弹簧圈,堵塞动脉瘤,其操作性和安 全性都很好,现已推广应用在临床之中, 弹簧圈非常细,像头发一样。
14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常规过程
右侧股动脉穿刺 置入导引导管 (粗导管) 将导引导管送 入载瘤动脉内
19
预防局部出血
• 穿刺侧下肢制动24h并保持伸直位 • 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 • 拔管后应按压30 min,绷带加压包扎,沙 袋压迫12 h,严格控制血压 • 用1%硫酸鱼精蛋白1 ml+生理盐水10 ml缓 慢静脉推注 • 局部冷敷,抬高下肢15° • 后期给予热敷、理疗,血肿逐渐消退。
脑底动脉环
大脑前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后动脉
4
大脑前后动脉供血区
5
6
蛛网膜下腔出血
7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是一种新的X线成像系统, 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 结合的产物。 成像基本原理---将受检部位没有注入造影剂和 注入造影剂后的血管造影X线荧光图像,分别经 影像增强器增益后,形成数字图像并分别存储起 来,获得了去除骨骼、肌肉和其它软组织,只留 下单纯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通过显示器显示出 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1
颅内动脉瘤
•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 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 因。 • 病因---尚不甚清楚,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 大部分。 • 任何年龄可发病,40-66岁常见。 • 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2
大脑血液供应情况
• 颈动脉与椎-基动脉
12
造影成像
13
介入栓塞
• 开颅手术创伤较大, 90年代开展了新的可 脱卸弹簧圈栓塞技术来治疗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是用铂金制成,在微导管的指引下 导入弹簧圈,堵塞动脉瘤,其操作性和安 全性都很好,现已推广应用在临床之中, 弹簧圈非常细,像头发一样。
14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常规过程
右侧股动脉穿刺 置入导引导管 (粗导管) 将导引导管送 入载瘤动脉内
19
预防局部出血
• 穿刺侧下肢制动24h并保持伸直位 • 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 • 拔管后应按压30 min,绷带加压包扎,沙 袋压迫12 h,严格控制血压 • 用1%硫酸鱼精蛋白1 ml+生理盐水10 ml缓 慢静脉推注 • 局部冷敷,抬高下肢15° • 后期给予热敷、理疗,血肿逐渐消退。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根据形态、部位和病因,颅内动 脉瘤可分为多种类型,如囊状动 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遗传因素、 损伤和感染等有关。
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 物学过程,包括内皮细胞损伤、血流 动力学改变、基因突变等。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治颅内动 脉瘤,但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 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 疗方法,通过血管内操作来填塞动脉 瘤腔或放置覆膜支架等,达到治疗目 的。
介入治疗的缺点在于复发率较高,需 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介入治疗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尤其适用于高龄、身体 虚弱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颅内动脉瘤。
典型案例二
•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李某,女性,58岁,因视力下降、头痛就诊。 • 诊断过程:经过头部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后交通动脉有
一个直径约0.8cm的颅内动脉瘤。 • 治疗方式: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将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术后患者视力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目录
• 颅内动脉瘤概述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 颅内动脉瘤的预防与护理 •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 颅内动脉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颅内动脉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内腔的 局限性异常扩大,导致动脉壁的 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 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分类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药物, 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以控制病 情。
04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 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遗传因素、 损伤和感染等有关。
发病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 物学过程,包括内皮细胞损伤、血流 动力学改变、基因突变等。
手术治疗的优点在于能够根治颅内动 脉瘤,但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 且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 疗方法,通过血管内操作来填塞动脉 瘤腔或放置覆膜支架等,达到治疗目 的。
介入治疗的缺点在于复发率较高,需 要定期复查和随访。
介入治疗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尤其适用于高龄、身体 虚弱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
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颅内动脉瘤。
典型案例二
• 患者基本信息:患者李某,女性,58岁,因视力下降、头痛就诊。 • 诊断过程:经过头部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后交通动脉有
一个直径约0.8cm的颅内动脉瘤。 • 治疗方式: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将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术后患者视力
颅内动脉瘤ppt课件
目录
• 颅内动脉瘤概述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 颅内动脉瘤的预防与护理 •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 颅内动脉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颅内动脉瘤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内腔的 局限性异常扩大,导致动脉壁的 一种瘤状突出,是造成蛛网膜下 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分类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药物, 如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等,以控制病 情。
04 颅内动脉瘤的案例分析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课件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ppt课件
目录
• 颅内动脉瘤简介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最新进展 •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预后与康复
01
颅内动脉瘤简介
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在颅内动脉壁上发生的异常膨出,根 据形态和部位可分为多种类型。
详细描述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颅内 动脉壁的薄弱部分在血流压力的作用下膨出形成。根据 形态和部位的不同,颅内动脉瘤可分为囊状、梭形、分 叶状等类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遗传、动脉硬化、高血压、吸烟、酗酒等多种因素相关。
详细描述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吸烟、酗酒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颅内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增加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总结词
颅内动脉瘤的典型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 行诊断。
介入治疗的优点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一 些年老体弱、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
介入治疗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 充分了解治疗效果和风险,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概述
手术治疗的优点
手术治疗的局限性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是一种根治性的治疗 方法,通过开颅手术直接切除 颅内动脉瘤或进行血管重建。
手术治疗可以彻底根治颅内动 脉瘤,降低复发风险。对于一 些大型、复杂的颅内动脉瘤, 手术治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 疗方法。
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恢复期较 长,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 险。对于一些年老体弱、基础 疾病较重的患者来说,手术治 疗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目录
• 颅内动脉瘤简介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最新进展 • 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预后与康复
01
颅内动脉瘤简介
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在颅内动脉壁上发生的异常膨出,根 据形态和部位可分为多种类型。
详细描述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是由于颅内 动脉壁的薄弱部分在血流压力的作用下膨出形成。根据 形态和部位的不同,颅内动脉瘤可分为囊状、梭形、分 叶状等类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颅内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遗传、动脉硬化、高血压、吸烟、酗酒等多种因素相关。
详细描述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涉及到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吸烟、酗酒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颅内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增加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
总结词
颅内动脉瘤的典型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 行诊断。
介入治疗的优点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一 些年老体弱、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
介入治疗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 充分了解治疗效果和风险,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概述
手术治疗的优点
手术治疗的局限性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手术治疗是一种根治性的治疗 方法,通过开颅手术直接切除 颅内动脉瘤或进行血管重建。
手术治疗可以彻底根治颅内动 脉瘤,降低复发风险。对于一 些大型、复杂的颅内动脉瘤, 手术治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治 疗方法。
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恢复期较 长,可能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 险。对于一些年老体弱、基础 疾病较重的患者来说,手术治 疗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脑动脉瘤护理PPT课件
04
保持水分平衡,适量 饮水,避免脱水
05
避免吸烟、酗酒,减 少对血管的刺激
心理护理
E
保持良好的心理调适,避免过度担忧和恐惧
D
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C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和抑郁
B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A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
定期复查
01
定期复查时间: 出院后1个月、 3个月、6个月、 1年
护理经验:护理要点、 E
注意事项等
B 脑动脉瘤类型:破裂型、
未破裂型等
D 护理效果:症状改善、
生活质量提高等
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 体征,如血压、心 率、呼吸等
保持患者呼吸道 通畅,防止窒息
预防感染,保持 伤口清洁,定期 更换敷料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 的康复训练,以促 进功能恢复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 提供心理支持,减 轻焦虑和恐惧
定期随访,监测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 护理方案
效果评估
患者症状改善程度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程度 患者满意度
护理措施实施效果 患者康复速度
谢谢
x
脑动脉瘤护 理PPT课件
目录
01 脑动脉瘤概述 02 脑动脉瘤护理要点 03 脑动脉瘤护理注意事项 04 脑动脉瘤护理案例分析
1
脑动脉瘤概述
脑动脉瘤定义
脑动脉瘤是 指脑动脉血 管壁上的异
常膨出
病因:先天 性血管壁缺 陷、高血压、 动脉硬化等
症状:头痛、 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等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等
病因和症状
病因: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 症状:头痛、恶心、呕吐、
《脑动脉瘤麻醉》PPT课件
脑血管痉挛通常发生在术中或术后,由于手术操作、血压波动或使用某 些药物等因素刺激脑血管所致。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 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
术中出血
紧急并发症
术中出血是手术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出血现象,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术中出血的原因可能包括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手术操作失误等。出血会导致血压骤降 、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需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必要时需输血或再次手术。
病史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有无高血压、心脏病、 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是否长期服 用抗凝药物等,以评估麻醉风险。
麻醉前准备
01
02
03
禁食禁饮
要求患者在麻醉前至少禁 食8小时,禁饮4小时,以 减少麻醉过程中的误吸风 险。
设备准备
确保麻醉机、监护仪、急 救药品和设备等处于良好 状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 紧急情况。
患者准备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如摘除义齿、取下金属饰 品等,并告知患者麻醉过 程中的注意事项。
特殊情况处理
高血压患者
对于长期高血压患者,应 特别注意控制麻醉前的血 压,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 导致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好血糖 水平,避免因高血糖或低 血糖影响麻醉效果和术后 恢复。
抗凝药物使用者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脑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遗 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 。
发病机制
脑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物 学机制,如内皮细胞损伤、血流动力 学改变、炎症反应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脑动脉瘤的典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伴有头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偏瘫等局 灶症状。
复合麻醉
术中出血
紧急并发症
术中出血是手术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出血现象,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术中出血的原因可能包括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手术操作失误等。出血会导致血压骤降 、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需立即采取止血措施,必要时需输血或再次手术。
病史评估
详细了解患者有无高血压、心脏病、 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以及是否长期服 用抗凝药物等,以评估麻醉风险。
麻醉前准备
01
02
03
禁食禁饮
要求患者在麻醉前至少禁 食8小时,禁饮4小时,以 减少麻醉过程中的误吸风 险。
设备准备
确保麻醉机、监护仪、急 救药品和设备等处于良好 状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 紧急情况。
患者准备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准备, 如摘除义齿、取下金属饰 品等,并告知患者麻醉过 程中的注意事项。
特殊情况处理
高血压患者
对于长期高血压患者,应 特别注意控制麻醉前的血 压,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 导致脑血管意外。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好血糖 水平,避免因高血糖或低 血糖影响麻醉效果和术后 恢复。
抗凝药物使用者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脑动脉瘤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与遗 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 。
发病机制
脑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种生物 学机制,如内皮细胞损伤、血流动力 学改变、炎症反应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脑动脉瘤的典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伴有头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动眼神经麻痹、偏瘫等局 灶症状。
复合麻醉
脑动脉瘤手术配合ppt课件
常
环
见
基底动脉
.
椎动脉
9
• 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左右各一,起至锁 骨下动脉第一段,向上穿行颈部上6个颈椎横 突孔后,经枕骨大孔入颅,至桥脑下缘与对侧 椎动脉汇合,形成一个基底动脉。其发出的分 支分别供应脊髓、脑干、小脑、大脑颞叶的底 部和枕叶内面及底面,也部分供应间脑和内囊 。
• 主要分支:
• 1、小脑后下动脉;2、小脑前下动脉;3、
拉开皮瓣,暴露骨板。 • 4.剥离骨膜:骨膜剥离子剥离。 • 5.骨板上方钻孔:电动颅骨钻钻孔,冲洗球抽吸生理盐水,边钻边滴于孔周
围,骨蜡止血。递线锯导引、线锯柄、线锯条或铣刀锯开骨板,骨蜡止血。
.
27
手术步骤
• 6.撬开骨瓣:递骨膜剥离子撬开骨瓣,浸泡于庆大盐水中。 • 7.显露硬脑膜:创面止血,冲洗切口,保护手术野。递鹰嘴咬骨钳咬除不整
• 脑底动脉环是脑内主要动脉间的吻合结构,在 正常情况下,动脉环左、右之间血液互不沟通, 只有当环上的某一动脉血流量突然出现变化时, 血液才能自一侧流向另一侧,以保证脑血流的稳 定。
• 它是一个潜在的侧副循环. 代偿装置。
11
willis氏环
.
12
1、前循环(颈动脉系统):共占85%-90%
前交通A瘤:30%;
或2-08根可吸收缝合腱膜及皮下组织,双极电凝止血,酒精纱球消毒 切口周围。 16.缝合皮肤:9×24角针7#线缝合头皮,垫酒精纱球 ,干纱布敷盖切口。
脑动脉瘤手术配合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 吴于蓝
.
1
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 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
.
2
• 颅内动脉瘤概念及病因 • 脑动脉解剖 • 临床表现及适应症 • 用物准备 • 手术步骤及配合 • 手术关注点 • 护理诊断及措施 • 术后护理
神经外科颅内动脉瘤演稿PPT课件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手术方法
开颅手术
联合治疗
通过开颅暴露动脉瘤,直接夹闭或切 除动脉瘤,达到治疗目的。该方法适 用于动脉瘤位置较表浅、容易暴露的 情况。
对于复杂颅内动脉瘤,可采用开颅手 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
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管和栓塞材料送 入动脉瘤内,栓塞动脉瘤腔,达到治 疗目的。该方法适用于动脉瘤位置较 深或手术夹闭困难的情况。
日常护理与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
一旦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应遵循 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 查,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心态。
04
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可能导致血 压升高,增加颅内动脉瘤破裂的 风险。
01 03
定期检查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体检,检查项 目应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和血管检 查,以便早期发现颅内动脉瘤。
保持血压稳定,避免血压波动过大,有助于降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风 险。
健康饮食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 摄入,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炎症。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保护血管健康,降低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控制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
积极治疗和管理慢性疾病,保持血糖、血脂等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股 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颅内动脉瘤处,填入弹簧 圈或注入栓塞剂,以闭塞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 少等优点,适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早 期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需在全麻下进行,术后需进行 抗凝治疗,并定期复查脑血管造影,了解动脉 瘤闭塞情况。
动脉瘤PPT课件
• 脑动脉为肌型动脉,血管周围没有支持组 织
• 脑动脉内膜有丰富的内弹力膜,中、外膜 薄,没有外弹力膜脑动脉几乎无搏动
• 脑实质内外动脉均有神经纤维分布
13
脑动脉体系
• 颈内动脉系统 • 椎基底动脉系统
14
15
• CTA
• CTA
16
MRA
17
k
18
概述
• 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血管炎与动 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颅内动脉瘤 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 在脑血 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 脑出血,位居第三。本病好发于40 一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第 一次出血后死亡率高达 35%。再出 血死亡率则高达50%。。自从有了 神经介入,脑动脉瘤的救治进入了 迅速,微创,安全,有效的革命性 阶段,使该病的致死致残率大为降 低。 脑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分叉之处。
10
11
脑血管解剖
• 血管分类
• 弹性动脉(大动脉) • 肌性动脉(中小动脉) • 微动脉 • 毛细血管 • 微静脉 • 静脉(小、中、大
12
脑动脉组织学特点
• 脑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均位于脑的腹侧面, 然后再绕到背侧面
• 脑动脉分为皮层支、中央支,二者间吻合 甚少,皮层支间吻合丰富,中央支间较前 者差
• 视神经及动眼神经上方,在视束下方通过, 在小脑幕及颞叶的内侧形成一环形的血管 吻合。
• Willis环在发育上常常有部分缺如使环不完 整
22
完整Willis环
• 1右侧大脑前动脉A1
• 2左侧大脑前动脉A1
• 3前交通动脉
• 4右侧后交通动脉• 5左侧后交通脉• 6右侧大脑后动脉P1
• 7左侧大脑后动脉P1
• 在动脉瘤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个别可 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 征。 1、动眼神经麻痹 2、偏头痛 3、单侧眼球突出 4、 视野缺损等。
• 脑动脉内膜有丰富的内弹力膜,中、外膜 薄,没有外弹力膜脑动脉几乎无搏动
• 脑实质内外动脉均有神经纤维分布
13
脑动脉体系
• 颈内动脉系统 • 椎基底动脉系统
14
15
• CTA
• CTA
16
MRA
17
k
18
概述
• 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血管炎与动 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颅内动脉瘤 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 在脑血 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 脑出血,位居第三。本病好发于40 一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第 一次出血后死亡率高达 35%。再出 血死亡率则高达50%。。自从有了 神经介入,脑动脉瘤的救治进入了 迅速,微创,安全,有效的革命性 阶段,使该病的致死致残率大为降 低。 脑动脉瘤多见于脑底动脉分叉之处。
10
11
脑血管解剖
• 血管分类
• 弹性动脉(大动脉) • 肌性动脉(中小动脉) • 微动脉 • 毛细血管 • 微静脉 • 静脉(小、中、大
12
脑动脉组织学特点
• 脑动脉的主干和分支均位于脑的腹侧面, 然后再绕到背侧面
• 脑动脉分为皮层支、中央支,二者间吻合 甚少,皮层支间吻合丰富,中央支间较前 者差
• 视神经及动眼神经上方,在视束下方通过, 在小脑幕及颞叶的内侧形成一环形的血管 吻合。
• Willis环在发育上常常有部分缺如使环不完 整
22
完整Willis环
• 1右侧大脑前动脉A1
• 2左侧大脑前动脉A1
• 3前交通动脉
• 4右侧后交通动脉• 5左侧后交通脉• 6右侧大脑后动脉P1
• 7左侧大脑后动脉P1
• 在动脉瘤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个别可 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 征。 1、动眼神经麻痹 2、偏头痛 3、单侧眼球突出 4、 视野缺损等。
脑动脉瘤讲课PPT课件
脑动脉瘤讲课PPT课件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脑动脉瘤概述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脑动脉瘤的预防和护理 脑动脉瘤的病例分享 脑动脉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定义和分类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 壁的局限性异常膨 出,通常呈囊状或 梭形
根据病因分类:继 发性脑动脉瘤、原 发性脑动脉瘤
根据形态分类:囊 状动脉瘤、梭形动 脉瘤、柱状动脉瘤
临床试验和应用前景
脑动脉瘤临床试验的进展情况 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和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和计划 脑动脉瘤治疗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脑动脉瘤治疗后的并发症和康复问题 脑动脉瘤的复发和再次治疗问题 脑动脉瘤的病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
感谢您的观看
根据部位分类:前 循环脑动脉瘤、后 循环脑动脉瘤
病因和发பைடு நூலகம்机制
病因:脑动脉瘤 的病因较为复杂, 可能与遗传、环 境、生活习惯等 多种因素相关。
发病机制:脑动 脉瘤是由于动脉 壁的先天性缺陷 或后天损伤引起 的,在血流的冲 击下逐渐扩张, 最终形成动脉瘤。
病理生理:脑动 脉瘤的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会对 周围的组织和器 官产生压迫和刺 激,引起相应的 症状和体征。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尽早手术,避免 动脉瘤破裂引起并发症
手术方式:开颅手术、血管 内介入治疗等
手术目的:夹闭或栓塞脑动脉 瘤,防止其破裂和再次破裂
手术风险:可能引起脑缺血、 脑积水等并发症
介入治疗
定义:通过导管 等器械对脑动脉 瘤进行栓塞或血 流重建的治疗方 法。
优点:创伤小、 恢复快、并发症 少。
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目前介入治疗是脑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未来将会有更先进 的介入治疗技术,如血流导向装置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脑动脉瘤概述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脑动脉瘤的预防和护理 脑动脉瘤的病例分享 脑动脉瘤的未来研究方向
定义和分类
脑动脉瘤是脑动脉 壁的局限性异常膨 出,通常呈囊状或 梭形
根据病因分类:继 发性脑动脉瘤、原 发性脑动脉瘤
根据形态分类:囊 状动脉瘤、梭形动 脉瘤、柱状动脉瘤
临床试验和应用前景
脑动脉瘤临床试验的进展情况 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和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和计划 脑动脉瘤治疗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脑动脉瘤治疗后的并发症和康复问题 脑动脉瘤的复发和再次治疗问题 脑动脉瘤的病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
感谢您的观看
根据部位分类:前 循环脑动脉瘤、后 循环脑动脉瘤
病因和发பைடு நூலகம்机制
病因:脑动脉瘤 的病因较为复杂, 可能与遗传、环 境、生活习惯等 多种因素相关。
发病机制:脑动 脉瘤是由于动脉 壁的先天性缺陷 或后天损伤引起 的,在血流的冲 击下逐渐扩张, 最终形成动脉瘤。
病理生理:脑动 脉瘤的形成和发 展过程中,会对 周围的组织和器 官产生压迫和刺 激,引起相应的 症状和体征。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尽早手术,避免 动脉瘤破裂引起并发症
手术方式:开颅手术、血管 内介入治疗等
手术目的:夹闭或栓塞脑动脉 瘤,防止其破裂和再次破裂
手术风险:可能引起脑缺血、 脑积水等并发症
介入治疗
定义:通过导管 等器械对脑动脉 瘤进行栓塞或血 流重建的治疗方 法。
优点:创伤小、 恢复快、并发症 少。
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目前介入治疗是脑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未来将会有更先进 的介入治疗技术,如血流导向装置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 雾 病
5.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比较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DSA目前仍然是金 标准。但是DSA具有创伤性,文献报道约有1%的 并发症;此外DSA耗时长,技术要求高,费用较 昂贵,对操作者具有一定的辐射危害;显示全脑 血管需多次造影;DSA检查有加重血管痉挛的可 能。DSA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进行介入治疗,这 也是目前CT血管造影尚不能完全取代DSA的主要 原因;DSA显示细小血管及微小病变的能力也较 CTA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在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绵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CT/MR室 贺国庆
CT血管造影(CTA)是依赖于螺旋CT,尤 其是快速多层螺旋CT,能够轻松实现的薄层、快速、 大范围扫描的先决条件。同时随着软件的不断发展, 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 影 ( MIP)、 多 平 面 重 组 ( MPR)、 曲 面 重 建 (CPR )、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在脑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烟雾病和动脉炎的检查应用价值较高。
2.检查方法:
使用16排及其以上的多层螺旋CT(MSCT)机, 患者取仰卧位,先作常规头颅平扫;再作增强扫描, 扫描方向自下向上,使用高压注射器自肘静脉快速 团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300 ~ 370mg碘/ml), 流速:3.0-4.0ml/sec,剂量:1.5ml/kg体重,平 均延时23秒左右,疑有血管痉挛的患者或疑有心功 能不佳的老年患者行智能跟踪触发扫ch0.562-1.75:1, 。扫 描完成后将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层厚0.625mm), 然后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4.CTA表现
正 常 及 解 剖 变 异
颈 内 A 动 脉 瘤
大脑中A动脉瘤
后 交 通 A 动 脉 瘤
前 交 通A 动 脉 瘤
大脑前A与中A交接处动脉瘤
多发性动脉瘤
SUCCESS
THANK YOU
2019/4/30
动静脉畸形
外伤性
6. CTA与MRA比较
MRA是新兴的检查手段,其成像方法较多, 甚至不需使用对比剂,其应用前景广阔。MRA最 大的优势在于可不使用对比剂进行血管成像,因 而成为对碘过敏患者的最佳选择,其次,可消除 颅骨的干扰及遮盖,尤其适用于显示颈内动脉动 脉瘤。但MRA受血流速度、设备磁场强度、成像 时间长度的影响,使假阳性明显增多,增强MRA亦 不能克服成像时间长的缺点。
使用16排及其以上的多层螺旋CT(MSCT)机 患者取仰卧位,先作常规平扫;再作增强扫描, 扫描方向自上向下,使用高压注射器自右肘静脉快 速团注高浓度非离子型碘造影剂( 370mg碘/ml), 流速:3.5-4.0ml/sec,剂量:1.5ml/kg体重
延迟时间:20-25秒 扫描参数:层厚1.25-5mm,重建层厚0.625 间隔1.25-2.5mm,重建间隔0.625mm,Pitch0.562- 1.75:1,管电压120KV,管电流380mA
3.图像后处理技术
主 要 包 括 容 积 再 现 ( VR)、 最 大 密 度 投 影 (MIP)、多平面重组(MPR)。以往应用比较多 的表面遮盖显示(SSD)由于对血管细节容易丢 失,已经被全体素成像的VR所代替。MIP虽然也 是部分体素的成像,但是对于高密度造影剂的显 示比较清晰,能够清楚地显示造影血管和周围组 织的界限,特别是对于较小的血管显示比较清晰, 是血管后处理成像技术不可缺少的部分;MPR往 往和MIP结合使用。
颅内动脉瘤在尸检和血管造影的统计检出率约 1%~7%,往往以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就诊。由 于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早期诊断和精确定 位对外科或介入法治疗颅内动脉瘤非常有意义。
1.颅内动脉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血 流动力学、后天获得等方面有关。血流动力 学中异常的切应力可能是诱发动脉瘤的重要 因素,也是动脉瘤经常发生在血管分叉处的 原因。在后天的因素中,高血压可能也是由 于影响了血流动力学,并且对血管壁产生损 伤而诱发动脉瘤的形成。由于动脉瘤的壁容 易发生破裂,所以在临床上常常以自发性蛛 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有时瘤内也会产 生血栓脱落,可以引起脑组织梗死。
CTA的主要优势在于操作简便、耗时短;创伤 小,不会增加出血及血管痉挛的风险,可以作为危 重病人首选的检查方法;可以同时显示颅底骨质结 构、瘤内血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或脑内 血肿、脑积水等颅内并发症,指导临床医生模拟手 术入路。CTA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两者的 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均在90%以上。目前普遍 认为CTA后处理技术基本能够替代DSA的诊断功能, 可以作为介入治疗的筛选手段。
图像后处理:GE AW4.3工作站。 重建方法:VR、MPR、CPR、MIP。
CT表现
主动脉夹层:
DeBaKey分型:Ⅰ型(升、降),Ⅱ型
(升),Ⅲ型(降); Stanford分类法:A型(升,Ⅰ型及Ⅱ 型),
B型(降)
“真假腔”辨别、大小、强化程度;
主要动脉受累情况;
入口:破口情况,与锁骨下动脉 距
VR目前广泛应用在CT三维成像中,由于是全 体素成像,应用于血管成像时,不仅能够显示血 管走行的全貌和空间分布,而且对细小血管的显 示比SSD清晰和丰富,但VR对密度较淡的小血管 瘤,对颅内动脉的终末分支血管显示仍然存在不 足。对于颅内动脉瘤VR可以很好地显示空间定位 和走行方向,MIP结合MPR则可以发现更小的动脉 瘤,并能进行准确的测量瘤体、瘤颈大小,为外 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制订方案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以其快速便捷无创 的特点加上强大的后处理技术拓展了CT检查的 适用范围,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具有较高的 诊断准确率,使这项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外科手 术或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方法。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在主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绵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CT/MR室 贺国庆
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