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钱锺书学贯古今,被称为“文化昆仑”。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其作品《林纾的翻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论述翻译的片段,散落在《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

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是在中国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锺书提出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境”。

他认为:“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以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这表明翻译既要用译入语再现原语信息,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既要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忠实于原作,有要求译文自然流畅,不可生硬牵强。

例1、 One man was la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译文:一人腿脚不好,另一人眼睛不好。

盲人背着瘸子,听着他指路。

但教他们如何通过分开他们之间的缺陷,组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却需要莫大勇气,因为这有点残忍。

钱译: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

解析:此段摘自《管锥编》,以极简的语言说明了一位盲人和一位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

译文相较于原文来说,更加精炼,但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却没有任何删减。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

关于翻译家钱钟书先生目录摘要 (1)关键字 (2)正文 (2)一、钱老简介 (2)二、“诱”、“讹”、“化”的翻译思想 (3)三、翻译例文欣赏 (4)四、我的观点 (5)参考文献 (5)摘要钱钟书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翻译家,他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主要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通过举例展示了钱钟书老先生在翻译方面独特的手法。

同时,在本文中还提到了我对翻译的理解,和我认为的要成为一名好的翻译的必要条件。

AbstractMrQian is not only a famous writer but a translator, who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China. I will giv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his translation theory in my paper, and analyze the unique methods of his translation.I also give my own opinion of the requirementswhich is necessary for being a good translator.关键字成就翻译观点理论原则Key wordsachievement translation views theoretical principles正文一、钱老简介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第一次接触到了钱钟书老先生。

那时候只知道钱老先生是一个作家,只知道他写的文章很好,很受欢迎。

后来才知道,原来钱老还是一个著名的翻译家。

在课上,通过高老师的讲解才知道,一个好的翻译,原来需要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掌握好两种语言才能将一种语言的意思尽量完整的去转化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翻译,不仅仅是将文字的意思转化过去,能否将原文中所包含的意思很好的翻译出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

钱钟书“化境说”对翻译的启示---以商务英语翻译为例

钱钟书“化境说”对翻译的启示---以商务英语翻译为例

钱钟书“化境说”对翻译的启示---以商务英语翻译为例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 emphasize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and ignor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read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works. Theory of “Sublimity”presented by Qian Zhongshu advocates 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not only accord with language expression custom of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also keep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 In light of this, Theory of “Sublimity” is able to be used as the guiding thought of Business English. Substantially, Theory of “Sublimity”requires translators to comprehensive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to consider the factors of semantic relation, styl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effect etc, and then translators should translate selectively. In this way,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can achieve the aim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ory of “Sublimity”gives enlightenment to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stating basic concept of Theory of “Sublimity”, characteristics of Business English, principles of applying this theory to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specific examples of Business English reflecting this theory.Key words: Theory of “Sublimity”; Business English; translation摘要: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对原作的“忠实”,忽视了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和译文的可读性。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提出的翻译标准
钱钟书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和语言学家,他提出的翻译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忠实原意: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表达和情感。

通顺易懂:翻译应该通顺易懂,避免生硬、繁琐、拗口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文字精炼:翻译应该精简语言,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而不是用冗长的句子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文化传承:翻译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尊重原著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将原著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

美感再现:翻译应该追求美感再现,不仅要传达原著的意思,还要尽可能地体现原著的文学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些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

对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的分析与思摘要:钱钟书通过对林纾翻译的切磋琢磨,仔细推敲,发前人之未发,创造性地提出了“诱(或媒)”、“讹”、“化”的翻译思想,把“诱(或媒)”、“讹”、“化”三者建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从而揭示了翻译的基本过程,使我们能从本土翻译理论中更直接、更形象和更亲切地认识到翻译所起的作用、翻译中常易出现的问题及其翻译的标准问题。

关键词:钱钟书;诱(或媒)、讹、化;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钱钟书先生在译学方面的论述,作为其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译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他的“化境说”作为其翻译思想的集大成,更是为人所熟知。

他没有给后学留下太多的有关翻译理论的著作,其翻译美学的思想,散见于《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等著述中。

然而这些宝贵的理论财富却是我国翻译思想史上的不朽篇章,如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本文拟从钱钟书的“诱(或媒)、讹、化”入手,通过阐释其内涵,探讨从中得到的对翻译问题的启发和思考,及其理论指导价值。

一、钱钟书“诱、媒、讹”翻译思想的内涵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就翻译的过程、标准及其本质特征提出了“诱(或媒)”、“讹”、“化”的理论,比较集中地论述了他的翻译美学思想。

在文章一开始,钱钟书写道: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

《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钱钟书借古人之语,由此延伸出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1979年出版《林纾的翻译》
02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03
《七缀集》的完成
04
翻译作品
钱氏翻译理论及思想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发甚少。
01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
02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03
《猫》(讽刺小说)
04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
05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
06
《谈艺录》(1949年6月版)
07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08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
09
《也是集》《谈艺录》(中华书局9月版)
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
生平简介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
02
二、信美兼具的翻译效果
此前有人不止一次地标举信、达、雅,但钱钟书第一次辩证地阐述了三者间的关系,并且在翻译实践中达到了信息与美学并重的效果。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effect)”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钱钟书翻译思想》课件

《钱钟书翻译思想》课件

对现代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意义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对于现代翻译实践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翻 译的本质和目的,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应用
在现代翻译实践中,应该注重对原文的理解 和把握,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同 时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通过深入研 究和应用钱钟书的翻译思想,可以推动现代
重视语境
钱钟书强调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译文应符合原 文的语境,避免歧义和误解。
修辞考究
钱钟书注重译文的修辞,力求使译文语言优 美、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03
钱钟书翻译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
推动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为中国翻译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为后来 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THANKS
感谢观看
VS
文化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文化学派强调翻译中的 文化因素和语境,认为翻译应当考虑到文 化差异和语境意义。钱钟书则更注重译文 的文字表达和语言结构,认为这些是传达 原文思想和风格的基础。
与其他著名翻译家的比较
傅雷
傅雷强调译文的自然和流畅,认为译文应当像行云流水一般。而钱钟书则更注 重译文的准确性和忠实性,认为这些是传达原文思想和风格的前提。
文艺学派
传统文艺学派强调译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而钱钟书则更注重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认为译文应当尽量贴近原 文的表达方式。
与现代翻译理论的比较
功能学派
现代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学派强调译文的 功能和目的,认为翻译应当根据译文的 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钱钟书则认为翻 译应当尽量忠实于原文,反映原文的思 想钟书的翻译思想为中西翻译理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契机,推动了全球翻译理论的共同 发展。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专业知识讲座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于翻译理论专业知识讲座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 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1)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
? 翻检钱钟书的翻译,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典雅的文言行 文。同一种语言也有雅、俗之分,正、奇之判,骈、 散之别,文、白之辨。刘勰指出:“斟酌乎质文之间, 而隐括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就是主张用发 展的观点看待文学的正奇、雅俗。钱钟书在《与张君 晓峰书》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 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用中国古代语言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不是没有先例,晚清和民国初期也 曾一度盛行用骚赋体写作来虚饰模仿古典的高雅风格。 钱钟书借助典雅文言翻译西方作品,并将二者完美地 结合起来。
?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 亦可稍忘苦痛
? 凭借传统的典雅文言,钱钟书将大批深负卓识的西学 理论要义翻译过来,与中国传统文论互相阐发。他的 做法得以直接深入到与西方当下对话的内核,证明西 方学界津津乐道的所谓“新锐创见”,用中国的文言 也完全可以明确清楚地表述。最重要的是,钱钟书从 实践层面对后现代学派解构一切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拨。 他吸收、借鉴了解构主义的批判性,打破了原来结构 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解构主义建 构性缺失的不足,破中有立。
文档来源于网络,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 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详解

钱钟书的翻译思想详解

翻译作品
• • • • 1955年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版<堂· 吉可德>引言》 1979年出版《林纾的翻译》 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出版 《七缀集》的完成
青 衣
钱氏翻译理论及思想
•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 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 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钱钟书 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 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但长期以来, 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 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 发甚少。
• 1966年,56岁, “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

• •


杨绛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 经受了冲击。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省 罗山县的“五七干校”。 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 1979年 六十九岁《管锥编》 1—4册由中华书 局相继出版 1991年 八十一岁。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 当代文化名人》,钱钟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 他谢绝拍摄。 1998年 八十八岁。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 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当晚,江泽民总书 记亲自给钱先生的夫人杨绛打电话,对钱先生的 青 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衣
主要文学作品
• • • • • • • • • •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论文)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 《猫》(讽刺小说) 《人· 兽· 鬼》(短篇小说集)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 《谈艺录》(1949年6月版)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 《也是集》《谈艺录》(中华书局9月版) 青 《七缀集》

钱钟书翻译理论解析PPT课件

钱钟书翻译理论解析PPT课件

.
6
Enticement
•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 Even three common cobblers can surpass Zhuge Liang.
• 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 Collective wisdom is greater than a single wit.
----
.
1
Contents
• Qian’s Life • Famous Works • Translation Theory •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
2
Qian’s Life
◆Titles: Chinese Literary scholar ,writer, National First-class Professor
◆Education: 1929 : accepted into the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Tsinghua University
1935 :headed for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Britain 1937:studied in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France ◆Langua. ge Genius : English, French, 3 German, Italian, Spanish, and Latin
.
9
修身
• Get a livelihood , and then practice virtue. 谋生
先谋生而后修身
.
10
• One two three four, / we don’t want the war! / Five six seven eight, / we don’t want the state!

钱钟书翻译理论

钱钟书翻译理论
(苏格拉底弟子撰野史,记皇子问克敌之道,他的父亲教诲他)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钱译: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 命吾饮食,亦可稍忘苦痛 (荷马史诗---奥德修斯 )
我是昔人而非昔人水是此河而非此河文言白话两者各自具有不可否定的存在价值可以互相补充
翻译特色
情貌兼似,意切形存: Making small thing appear great and great thing small. 钱译:“小物说似大,大物说似小”;
贯通融会,意达形新 Not too slender nor too stout,but the mean between the two. 钱译:“不太纤,不太浓,得其中”。
钱钟书译文: 嗔骂、嬉笑、啼泣,各态咸宜,七 情能生百媚。
因难见巧,臻于化境
----《管锥编》
One man was mai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以睿智和博学著称的国学大师,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化,而且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钱钟书的影响从学术界、知识界逐步扩大到大众文化领域,并在国内外形成了“钱学”这一文化现象。

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一、钱钟书小传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在无锡东林小学就读,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

他读书过目不忘,幼年时读了许多古代小说,并能流畅无碍的背出其中章节。

1929年,十九岁的钱钟书被破格录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仅得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突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

1949年后,在清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

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二、“化境”翻译观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1、“化境”“化境”是钱钟书1964 年在一篇谈论翻译的文章《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翻译主张,颠覆了以“信”为基本的传统翻译主张,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先生的翻译思想,也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2、“化境”在《林纾的翻译》中的体现文章开始,钱钟书叙述了许慎在《说文解字•诂林》的一节中关于翻译的话:�,译也。

从“口”,化“声”。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讹”、“化”和“�”是同一个字。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与翻译思想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与翻译思想


翻 明 清佛译末朝经史清末翻上初年译曾的的有西西三学学个翻翻重译译要阶段,促毕文其达使生里是、从申在翻雅事述《译,西了天理这方他演论标社在论与志会翻》着实科译序信践学中中达得翻遵提雅到译循出翻的的很了译严原大译理复则事发论在,三展在几尤难:历篇:经信序、

千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索之上,汲取与创

新后形成雏形。
• 支谦《法句经序》: “仆初嫌其为词不雅。 维祗难曰: `佛 言依其义不用饰 ,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 ,令易晓勿失 厥义 ,… …。’(“雅”源此。)座中咸曰: 老氏称: ‘美言不 信 ,信言不美’ ; …… 今传梵义 ,实宜径达。 (“信”和“达 ”均源于此。)是以自偈受译人口 ,因顺本旨 ,不加文饰。”
青 衣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 严复译《天演论》: “译事三难: 信、达、雅”。
• 严复先生曾指出:按照原文的义旨和风格进行翻译,这就 是“达”和“雅”,同时也是“信”。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我国近代、
现代以至当代的翻译活动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但钱钟书先生认为,虽然支谦也提到了“信、达、雅”这三个 字,甚至严复明确地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准则,但 他们并未深入研究三者的辨证关系。
青 衣
钱钟书简介、主要作品和翻译思想
“信达雅” 理论之渊源
• 中国翻译史,有文字记载, 始于周, 据《礼记·王 制》 记载: 五方之民, 言语不通, 嗜欲不同。达其志, 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周管翻译叫舌人。此后, 直至佛教传入前, 翻译并不 是广泛存在。佛经传入后,译者在“译” 字前加“翻” ,成为“翻译” 一词 , 一直流传至今。

钱钟书翻译理论

钱钟书翻译理论

William Shakespeare 嗔骂,嬉笑,嘀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嗔骂,嬉笑,嘀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媚。 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 one who goes away suffers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 ——拜伦致情人语《谈艺录》 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 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1998 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 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 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 (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 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OR 钱锺书?
生平介绍
1910年 出生江苏无锡 1929年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2年,结识杨绛。1933年,与杨绛订婚。 1935年 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 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 特学院英文系留学。 与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1949—1953年 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并负 责外文研究所事宜。 1955年 翻译德国海涅的《精印本〈堂吉诃 德〉引言》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锺书、杨绛 均被“揪出”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经受 了冲击。
译文欣赏
Whom every thing becomes, to chide, to laugh,To weep; who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s;To make itself, in thee, fair and admired! ——Antony and Cleopatra

钱钟书

钱钟书

简述钱钟书的翻译思想:一、“诱”:翻译在文化领域所起的作用,即诱导人认识外国文学。

钱钟书认为,”媒“和“诱”所指的是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在此,语言的作用就是工具,然而,同时语言也是一种障碍。

当人们没有掌握该种语言体系时,这种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对于我们就是“隔壁之烛”,朦朦胧胧,无法理解。

二、“讹”:讹主要指的是翻译作品中的“讹错”。

钱钟书先生认为正是讹错起到了抗腐作用。

讹”也表明:翻译既是“发现之杖”又是“发现之障”。

译文是引领读者进入另一语言文化的助手,然而,也可成为认识另一种语言文化的障碍。

在翻译不同国家和语言的作品时,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还在于有些译者在翻译时把对另一语言中的一、两个“词语”的把握当着是对该语言文化的整体把握。

三、“化”: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人于“化境”。

钱钟书认为“化”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

译文应该忠于原文,保存原作的风格。

化即是转化(conversion)即上文所述的“将一国文字转化成另一国文字”;化即是归化(adaptation)将外文用自然而流畅的本国文字表达出来;化即是“化境”,也即是“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这与付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和以译莎士比亚闻名遐迩、成绩卓越的朱生豪的“保持原作之神韵”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钱钟书对“信、达、雅”三字作了精湛的评论。

他深入探讨了“信、达、雅”三者的辨证关系。

“信”是最重要的,其中也包含“达”与“雅”。

达是“信”的必要条件,译文没达到“达”就不可能忠于原作;而“雅”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化”的意思。

钱钟书认为,虽然支谦也提到了“信、达、雅”这三个字,甚至严复明确地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准则,但他们并未深入研究三者的辨证关系。

五、钱钟书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译论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揭示翻译的本质特征这一优点,提出“等类”的标准,意即对等或效果基本一致的原则。

对钱钟书翻译理论的评介

对钱钟书翻译理论的评介

对钱钟书翻译理论的评介中文摘要:钱钟书先生对议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简介钱氏翻译理论与翻译成就,并援引其部分译文进行简要赏析。

关键字:钱钟书翻译理论翻译成就翻译简析正文:在翻译界,各位大家均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严复求“信、达、雅”,林语堂要“忠、顺、美”,傅雷重“传神”……而钱钟书先生则博采众长,提出“化境”之说。

“化境”即为钱钟书翻译理论的精髓所在。

那“化境”作何理解?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钱钟书译论的代表作之一,此文“集翻译批评与理论建树于一炉……博瞻综赅.融中西学理之长;深识创见.成钱氏一家之言。

”(罗新璋语.1990/8))一文中,写到:“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钟书先生将自己翻译主张归结为一个“化”字,何谓“化”?“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荀子·正名》)。

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谓之“状变”,保存原作风味,谓之“实无别”。

“化境说”一出,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化境”的真正内涵,在于无痕与存味。

无痕,既要有对原文的理解,又不拘泥于原文,即“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林纾的翻译》);存味,是将原作毫无穿凿的化在译文的语言框架内,仍保留原作的风味。

化境说,作为钱氏翻译的灵魂,贯穿钱氏整个翻译工作的始终,这也使得钱氏翻译的成就到达了极大的高度。

谈及钱氏的翻译成就,罗新璋先生曾经这么总结:“考诸钱氏译著,整篇的的确似乎不多,似只有《精印本(堂吉诃德)引言》及德·桑科梯斯的“三论”,和《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里的两段译文;其余就是《谈艺录》《管锥编》等书,为借邻壁之明,取他山之石,大量引语的译文。

”虽然“钱氏的译著,整篇的不多”但是其翻译作品每句话都经得起推敲,琢磨与品位,限援引几句,做简要赏析。

钱钟书和傅雷的翻译理论比较

钱钟书和傅雷的翻译理论比较

我们的观点
我们赞成化境论和神似论。翻译时不能过 于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 ,而要精读熟 读原文,把握好原文的意义、风格。翻译 不仅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中西文化的 差异导致中西思维方式的很大不同,翻译 最好保留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努力做 到“ 神形兼备” 、 传神达意 。
From: GROUP 2 11—20号
神似论和化境论的比较
“神似”主要是指以傅雷为代表的“神似说”。 学人在承认“神似”与“化境”大同的同时,也 谈到了其间的承继和发展。 比如,钱先生“化境”论虽与傅雷“神似”说一 脉相承,却把后者推上了更高的高度。 “化境”论比“神似”论在要求和难度上更深一 层。以“化境”解释文学翻译活动的心理本质, 较“ 神似” 更加具体贴切, 涵盖也更加广大。
更深深地为钱钟书译笔的鬼斧神工所折服译文读来十分丌忍感伤的氛围顽时笼罩住读者心头钱钟书的化境说建立在其英汉翻译的丰富实践基础乊上他本人在翻译实践上的巨大成就丌仅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化境说是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同时也为其实践性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结论虽然说化是翻译所向彽的最高境界是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彻底呾全部的化是实现的理想
实例2
“LE PERE GORIOT”译成“高老头”,译得多好,这是 意译。至今未曾听说过有人对此有非议,主张一定要直译 成“高里奥爸爸”才心满意足的。何况,高老头的形象决 不是一个什么姓高的中国老汉,他在读者眼里始终是一个 法国19世纪落魄的面粉商。
实例3
“以意为主”,用字遣词一定要顺理成章,照顾左邻右舍。请看傅 译两例:A cette nouvelle,il (Zadig)tomba sans conscience;sa douleur le mit au bord du tombeau.一听这消息,查弟格当场 昏倒,痛苦得死去活来。 —Etes-vous sujet a cette cruelle maladie?—Elle me met quelquefois au bord du tombeau,...“这种痛苦的病,你可是常 发的?”“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伏尔泰:《查弟格》) Mettre qqn. au bord du tombeau直译为“将某人置于坟墓的边 缘”。上面两句直译便是:“他的痛苦将其置于坟墓的边缘”, “它有时候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 读起来不通顺,会使译文欧化;原文流畅、自然的风格会荡然无存。 傅雷并不拘泥于个别字眼,这里将同一词组还作了不同的译法,所 以他的译笔文从字顺,前后衔接得天衣无缝。

钱钟书翻译理论“化境”说探究

钱钟书翻译理论“化境”说探究

钱钟书翻译理论“化境”说探究作者:黄冬玲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5期摘要:本文重点介绍了钱钟书的翻译理论“化境说”并以葛浩文《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浅析“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

“化境说”在译本中的体现分为:引“诱”论;避“讹”论和求“化”论。

关键词:钱钟书;化境说;《骆驼祥子》英译本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以“信达雅说”(严复),“神似说”(傅雷),“化境說”(钱钟书)为主流。

在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中,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尤为引人注目,翻译界对它的理解和评价也特别耐人寻味。

本文利用《骆驼祥子》葛浩文英译本作为文本分析,以此具体探究钱钟书翻译理论“化境说”。

一、钱钟书和“化境说”翻译思想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和教授。

主要作品有《写在人生边上》和《围城》等。

钱钟书比较完整的翻译只有海涅的《精印本<堂,吉柯德>序言》希罗多德《史记》的一章和邦戴罗《短篇小说集》的一篇等。

然而,关于翻译理论的著作,只有《林纾的翻译》,《管锥编》中有提及。

这些为之不多的论述,形成了“化境说”的思想。

在钱钟书的著作中,钱先生提出了对翻译理论的理解。

他认为,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引‘诱’、避‘讹’、求‘化’”的过程。

“诱、讹、化”形成了“化境说”。

首先,一个“诱”字形象地道出了翻译的性质、功能、作用和目的,即引诱读者去阅读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爱上外国文学作品。

其次,要避“讹”。

避免译文跟原作品失真和走样。

最后是求“化”。

钱钟书的“化”,指的是翻译“所向往的最高境界”。

对于“化”,钱钟书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入于“化境”。

钱钟书又说:“译文对原作应该忠实以致于读起来不像译本。

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王秉钦,2004)因此可以看出钱钟书认为“化”应该包含以下涵义:“化”同时包含改变形式和保留内容或思想和风格;翻译应该“达”,应该和译入语语法规则保持一致;翻译应该在内容思想风格上忠于原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域所起的作用,即诱导人认 识外国文学。 • 林纾的翻译起的是“媒”的作用
• 二、“讹”: • 讹主要指的是翻译作品中的“讹错”。 • 钱钟书先生认为正是讹错起到了抗腐作用。
• 三、“化”:
•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 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 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 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人 于“化境”。
• 格言、谚语用语诙谐形象,对比新颖,并且悦耳、直接, 富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趣味性。结构上的稳定性、语义上的 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以及暗含的情态表达力是其共同特 点,翻译起来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过于拘泥于字面意 思的“信”,则难“达”深层意蕴,而恰恰后者才是其鲜 活生命力所自。钱钟书在翻译时,以绵里藏针的机智微妙, 以尺幅万里的浓缩,尽传格言、谚语和成语之妙;有时甚 至直接套用中国固有的表达方式,看似信手拈来,却准确 传神: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you will catch either. 脚踏两只船。 After rain comes sunshine. 苦尽甘来。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
• The man must be designing and cunning, wily and deceitful, a thief and a robber, overreaching the enemy at every point. 必多谋善诈,兼黠贼与剧盗之能。 Even as I bear sorrow in my heart, but my belly ever bids me eat and drink, and brings forgetfulness of all that I have suffered. 吾虽忧伤,然思晚食。吾心悲戚,而吾腹命吾饮食, 亦可稍忘苦痛 All women are the same when the lights are out. 灭烛无见,何别媸妍 以上第一句是苏格拉底弟子撰野史,记皇子问克敌之 道,他的父亲教诲他的话,言者的慧黠跃然纸上;第二句 是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话,虽心有悲伤但不废饮食,显 示出言者的洒脱;第三句是古希腊俗语,俚俗但又无伤大 雅。文言译文读来亲切不隔,相反,若硬用白话迻译,令 古人操今语,则有不伦不类之憾。
• 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涉及生活习俗、政治历史、思维方 式等许多内容,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文化信 息载体的语言又把这些内容表达在文本中,因而对译者的 困扰也较多。 汉语中有一句熟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若 将之译成“Even three common cobblers can surpass Zhuge Liang”,尽管能传达出表层含义,但其深层意义却 没有得到表现,相信英语国家的读者大都不了解诸葛亮, 即便少数人知道,对为何将他与“臭皮匠”并置一处也不 明就里。若把该句译成现成的英语谚语,诸如“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或“Collective wisdom is greater than a single wit”, 尽管译出了深层意蕴,却又丢 失了两个汉语中特有的文化意象——“臭皮匠”和“诸葛 亮”。钱钟书主持翻译的《毛泽东选集》英译本将它译作: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称得上比较理

钱钟书在翻译过程中也不是一味追求典雅,而是身体力 行地实践自己“如风格以出”的追求: • 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目的正,则手段之邪者亦正 “Every little helps,” as the old lady said, when she pissed in the sea. 老妪小遗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 上引第一句是耶稣会标举的基督教教义,言简而意丰, 意思约略是,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因为最终有评判权 的还是结果。但其寓意又明显不同于汉语中的“成者为王 败者寇”,与西方“历史是统治者书写的历史”一说亦判 然有别。其本意是鼓励人们为达致正义目的,不妨采取非 常手段。钱钟书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字面上中性的 “end”和“means”分别加上“正”与“邪”两个限定成 分,不折不扣地表达出原文的内涵和意蕴。而第二句则是 英语俚语,译文酷肖老妪的自谑、自嘲的口吻,幽默诙谐 之态毕现。
• 一些照字面生硬翻译会引起歧义的句子,钱钟书也一样处 理得游刃有余: 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先王千古,新王万寿。 Next dreadful thing to battle lost is battle won. 战败最惨,而战胜仅次之。 Get a livelihood, and then practice virtue. 先谋生而后修身。 以第一句为例,原文并没有区分两个King,倘若照字 面直译,前面刚说完死,紧接着又高呼万寿无疆,令人费 解;译文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先王与新王将两个 King区别开来,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 因为诗作兼有音韵、形式、内容与意境之美,过度关注意 义的传递,而忽略了形式,则译作仅仅变成或优美或晦涩 的散文,不复成其为诗。钱钟书高举“以诗译诗”的大旗, 并在翻译实践中身体力行:
Men are good in one way, but bad in many. 人之善同出一辙,人之恶殊途多方。 Heard melodies are sweet, but those unheard / Are sweeter. 可闻曲自佳,无闻曲逾妙。
翻译理论
• 钱先生把对翻译的理论用几个字阐明。文 中他说:“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 ‘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 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 ‘讹’、 ‘化’是同一个字。‘译’、 ‘诱’、 ‘讹’、 ‘化’这些一脉通连, 彼此呼应的意义……把翻译能起的作用, 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 佛一一透示出来了。”钱氏译论寥寥几字, 但其内容所包实丰,以质取胜。
Whom every thing becomes, to chide, to laugh,To weep; whose every passion fully strives;To make itself, in thee, fair and admired! ——Antony and Cleopatra William Shakespeare 嗔骂,嬉笑,嘀泣,各态咸宜,七情能生百 媚。

形式结构障碍是翻译过程中首当其冲的问题。任何一个 译者将西方语言译成汉语时,都会遇到许多基于语言习惯 差异而出现的难题。比如在将欧洲语言的主从结构译成中 文的并列结构时,如何处理由关系代词引导的从属句,就 是一个典型困扰。钱钟书在处理这类句式时,大多将它们 转换成汉语中习见的两个分句,或并列、或因果、或条件, 避免用复杂的长句或复合句,关系代词往往没有形式上的 体现,却丝毫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如: A friend in power is a friend lost. 朋友得势位,则吾失朋友。 He who can, does. He who cannot, teaches. 己不能,方教人。 It’s a wise child that knows its own father. 儿必奇慧,方知父谁。
钱钟书先生的翻译理论
1.生平简介 2.翻译理论
生平简介
•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钱钟书。钱钟书(1910~1998),字 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幼乘家学, 饱读经史典籍。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1935 年考取公费,赴牛津大学英国语文系攻读两年,后转入巴 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归国,先后任西南联大外 文系教授,湖南兰田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 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英文总撰。1949年先后任清华 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起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82 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聘顾问。钱钟书先生 学贯中西,在文学等方面造诣甚高,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人 文大师。 • 钱先生的译论有《林纾的翻译》、《汉译第一首英文诗﹤ 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书》等专注文字,再就是散见于《谈 艺录》、《管锥编》等书中的译艺谈。
• 钱钟书凭借惊人的语言才华,将看似不可能直译 的地方创造出汉语中相等的表现来: One two three four, / we don’t want the war! / five six seven eight, / we don’t want the state! 一二三四,战争停止! 五六七八,政府倒塌! Tomorrow come never. 明日遥无日。 Two distincts, division none. 可判可别,难解难分。 The smyler with the knyf under the cloke. 面上笑,衣下刀。
• 化即是转化(conversion),即上文所述的“将 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 • 化即是归化(adaptation),将外文用自然而流 畅的本国文字表达出来; • 化即是“化境”。也即是“原作的‘投胎转世’, 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这 与傅雷 的“重神似不重形似”和以译莎士比亚 名闻遐迩、成绩卓著的朱生豪的“保持原作之神 韵”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