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画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流派,主要是指以文人雅士为主体的画作。
文人画自唐朝代曲派画开始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从宋代起达到了巅峰。
文人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特点,成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形态。
发展脉络:1.唐代:始祖曲派画唐代是中国文人画的远古时期,其前身是曲派画。
曲派画以唐代曲家为主体,广泛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观。
唐代的曲派画师以笔力、用色、构图和人物描绘闻名于世。
2.宋代:舞文弄墨,文人画大行其道宋代文人画家大量出现,文人画由曲派画演变而来,同时也吸取了神韵派和虞山派的技巧和理念。
宋代文人画以“舞文弄墨”闻名,画家们在作品中不仅表现了美感,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感情,为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元代:文人画走向成熟,形成借古论今的新领域元代文人画艺术成熟,也出现了大量的岳飞画像和红山文化浮雕。
元代文人画与以前的文人画相比,走向了成熟和稳定,表现手法也更加细腻。
同时,文人画走向了“借古论今”的新领域,借助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表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4.明代:文人画逐渐趋于多样化,颜料引进西洋明代文人画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不仅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传统作品,还出现了神怪画、小景画等新型作品。
同时,明代还引进了西洋颜料,并对文人画的颜色效果产生了转变。
5.清代:文人画进一步创新清代文人画不但承袭了前代文人画的传统和文化遗产,还在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
清代文人画家强调气韵、墨趣、动态的表现,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局面。
同时,清代文人画也与珐琅画、剪纸等传统工艺融合,使文人画的形式更加多样。
综上所述,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该流派自唐代的曲派画开始,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不断创新和突破,成为中国画史上不可忽视的瑰宝。
文人画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文人画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在中国美学史上,文人画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
文人画不仅仅是艺术,更是文化的精髓和精神的体现。
这篇文章将会从文人画的定义、历史、风格、影响等方面来论述文人画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一、文人画的定义文人画是一种汲取了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
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艺术,而是画者的内心感受的一种表达。
文人画的画者大多是诗人、书法家、学者等文人,他们把自己的灵魂倾注到作品中,表现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和自然的美感。
二、文人画的历史文人画可以追溯至唐代,从唐代开始,文人画就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唐朝时期有画家王维、张择端等人,他们的作品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但是,真正兴盛的时期是宋代。
在宋代,文人画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推广,成为了一种风行全国的艺术形式。
宋代的文人画家有米芾、苏轼、黄公望等,他们的作品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并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石。
三、文人画的风格文人画的风格多变,它融合了诗、书、画的精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人画的风格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脆金派”、“狂人派”、“写意派”和“田园风格”。
脆金派以精细描摹、轮廓强调、线条较细和色彩丰富为主要特点;狂人派则倡导放荡不羁、写意张扬的式样;写意派则更加强调意境和气韵,注重构图和线条的使用;田园风格则关注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美感。
四、文人画对中国美学史的影响文人画对中国美学史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首先,文人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
文人画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自然、人生、哲学、情感等方面的感受,抒发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其次,文人画也是中国美学史上艺术思想和审美观的创新。
文人画家们倡导自然、意境和气韵,并融合了诗、书、画为一体,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和特色。
最后,文人画对后来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人画的艺术手法和创新思想,推动了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流派,它以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为核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通常以自然山水、花鸟、人物等为题材,以简洁的笔墨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文人的情趣和境界。
以下将从题材选择、笔墨表现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解释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的题材选择十分独特。
文人画通常以自然山水和花鸟为主题,这与文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息息相关。
自然山水是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因为它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能够抒发文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花鸟则是文人画中常用的表现方式,通过描绘花卉和鸟类的形态和神韵,展现出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鉴赏。
此外,人物也是文人画中的重要题材之一,文人画通过描绘文人自身或者文人与自然的互动,表达出文人对自身境遇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文人画的笔墨表现独具特色。
文人画强调笔墨的简洁和意境的抒发,常常运用淡墨、水墨和轻描淡写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人画中常用的笔法有点画、线画、洒墨、渲染等,这些笔法都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文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此外,文人画还注重留白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方式,通过留白的处理和虚实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空灵和意境的美感。
这种简约与留白的表现方式,使得文人画具有一种含蓄和超脱的气质,给人以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文人画强调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文人画通常以文人雅士的情感表达为中心,注重表现文人内心的感受和境界。
文人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出文人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文人画强调审美追求,追求意境和意趣的表达,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情感的传递。
文人画的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笔墨的表现上,还体现在构图的设计和色彩的运用上,通过这些方面的处理,使得画面具有一种和谐、平静和高雅的美感。
文人画以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为核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它的题材选择独特,常以自然山水、花鸟和人物为主题,通过简洁的笔墨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文人的情趣和境界。
文人画 论述题

文人画论述题一、引言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中,文人画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文人画,又称“士夫画”,是文人墨客以书法为根基,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文人画的特点、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以水墨画为主,追求简约、自然的美感。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诗书画印的融合: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通过书法线条的运用,将诗文意境融入画中,同时配以印章,使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
2. 笔墨情趣:文人画注重笔墨的表现,通过熟练的书xx底和丰富的绘画技巧,创造出独特的笔墨情趣,展现出画家的内心世界。
3. 简约自然:文人画追求简约、自然的美感,不追求过于复杂的画面,而是通过简练的笔墨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文人画的历史影响文人画在中国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也影响了文学、书法等领域的发展。
文人画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绘画从工匠艺术向文人艺术的转变,为后世绘画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形式。
首先,文人画的兴起推动了绘画技法的创新。
文人画家注重笔墨的表现,推动了绘画技法的多样化发展,如皴法、点苔法等技法的出现,为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文人画对文学的影响深远。
文人画家往往也是文学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的美感,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学内涵。
他们的作品激发了文人对文学创作的热情,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再次,文人画对书法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文人画家注重书法线条的运用,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使书法更加注重线条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四、文人画的未来发展趋势尽管文人画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诸多变迁,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仍然备受推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文人画将继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 跨界融合:文人画将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等跨界融合,形成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名词解释文人画

名词解释文人画
文人画是一种在中国绘画领域中所使用的术语,用于描述一种以文人趣味和审美标准为核心的绘画风格。
它强调绘画的艺术性而非商业性,旨在表现文人的诗意和审美情趣。
文人画通常以自然风景、山水、人物等为主题,强调自然、人文、意境等因素。
在文人画中,画家通常采用简洁、明快的画风,用简练的线条和平淡的色彩表现出对象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内涵。
文人画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唐代,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至今仍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除了绘画形式外,文人画的文化内涵也非常重要。
文人画家通常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和传达,通过绘画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文人画家也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希望通过绘画作品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文人画的发展也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文化传统的影响。
文人画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文人画也受到了现代艺术的影响和启发,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创作,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和突破。
文人画是一种注重文人趣味和审美标准的绘画风格,强调文化内涵的表达和传达,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同时也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和启发。
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它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摘要】中国文人画是中国独特的绘画流派,以文人雅士为主体,追求自我境界的表达。
本文从古代至当代逐步分析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脉络。
在古代,文人画起源于书法与绘画相结合,强调笔墨情趣。
唐宋时期,文人画以山水画为主,呈现出崇高气势。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达到巅峰,形成多样化的题材与风格。
近现代,文人画受西方艺术影响,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
当代文人画则在传统基础上融入当代元素,展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人画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承与创新并重,对艺术界产生启示。
通过对中国文人画发展脉络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关键词】中国文人画, 发展脉络, 古代文人画, 唐宋文人画, 元明清文人画, 近现代文人画, 当代文人画, 艺术史, 传承与创新, 启示。
1. 引言1.1 中国文人画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流派,是以文人雅士为主体的绘画形式。
其特点包括以诗词、书法等文学艺术形式为基础,注重笔墨运用和意境表达,强调个性表达和情感抒发。
文人画注重表现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理想,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审美的享受。
在文人画中,画家往往通过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来表现世界的美好,强调个人表达和独特风格。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文人画,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审美理念和情感表达方式,体会到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1.2 中国文人画的重要性中国文人画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更是反映中国古代文人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
中国文人画在描绘自然风景、表现内心情感、传达思想意境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国文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世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人画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中国文人画,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境界,领略到中国文人的审美理念和艺术境界。
浅谈中国文人画

PPT准备时间仓促,多有瑕疵,还望见谅。
小组成员:
李天玉
李琦玉 吴赞斌 刘意煜 ***
陈玉林
笔墨纸砚……
文人画发展历程
主 导 期
传 承 期
滥 觞 期
奠 基 期
鼎 盛 期
文人画的滥觞期
人物观察
代表人物:顾恺之
雅号:才绝、画绝、痴绝 地位: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 家”。 著作理论: “六法”
绘画理论基础:以形写神
对后世影响: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 有也!“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人物追踪:赵孟頫
地位: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 全能型画家:他擅长画山水,人物,鞍马,花鸟,兰竹各科,取材 广泛,技巧全面。着重表现文人隐逸的生活情趣,尤其善于把书法 用笔融入绘画之中。 绘画特色与技巧: 水墨山水画:创用枯笔淡墨,浅绛设色的方法,而且创用飞白书法 写竹石。 创用飞白书法写竹石对后世影响:为“元季四大家”(黄公望、王 蒙、倪瓒、吴镇)那种以诗意化、书法化来抒发隐逸之情的逸格文 人画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赵孟頫推向了开元代绘画风气 宗师的地位。 绘画理论:提倡复古,主张“画贵有古意”,崇法唐人,强调书画 同源。
后世评价:米芾曾盛赞其山水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 皆得天真”。明末“南北宗论”者虽然理论上尊王维为“南宗画祖”, 但实际上却是在祖述董源。
——中国画之皴法简介
中国画技法名。是表 现山石﹑峰峦脉络纹 理的画法。主要有披 麻皴﹑雨点皴﹑卷云 皴﹑解索皴等 。 其特点是力度感强, 在纸上形成有冲击力 的笔痕,其力度、速 度感给人具有艺术的 威慑力和感染力。
老马作品
木有木有……
宋末龚开画宋江36人像,从忠义角度对起义英 雄的赞颂。反抗少数民族金辽的压迫,
文人画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亦称“士夫画”。
中国画的一种。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也好,花鸟也好,人物也好的一个交集。
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雅“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艺术特色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
他们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
梅,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兰,清雅幽香,芳草自怜,洁身自好;竹,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菊凌霜而荣,孤标傲骨;山水、渔隐则不问世事,淡漠名利。
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
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因公因私,因国因家。
有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间南山";有苏轼作直竹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有吴镇自号梅花道人,言梅妻鹤子而终老;有郑思肖因亡国失土作露根兰......虽然都是儒家思想的左右和道释思想的慰藉,但是也不乏文质彬彬的浪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人画宋代文人画文人画[1](Southern School),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
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
目录简介历史发展基本特征艺术风格绘画主张历代名家艺术特性展开简介历史发展基本特征艺术风格绘画主张历代名家艺术特性简介南宋李迪《风雨归牧图》明文徵明《绿荫清话图》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2]。
明代文徵明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
别于画院待诏、祗候等所作的院体画。
明朝唐寅《六如画谱·士夫画》:“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 舜举答曰:‘画家画也。
’”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
”此说影响甚久。
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
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
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3]明唐寅《秋风执扇图》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形式,叫文人画。
它包含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不在技法上与工或写有所区分。
他是中国绘画大范围中山水、花鸟、人物都好的一个交集。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 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
此叫做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
文人画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在传统绘画里它特有的“ 雅” 与工匠画和院体画所区别,独树一帜。
[4]例如;张大千,汪亚尘,吴湖帆,启功,汪德祖以及当代的冯骥才、朱樵等都是文人画的代表人物。
朱樵文人画《醒酒图》历史发展宋代以前文人画的五代董源《龙宿郊民图》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
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
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
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
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
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
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
宋代宋代建立北宋范宽《临流独坐图》了皇家画院。
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明唐寅《看泉听风图》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
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
宣和画院的上述画风在南宋绍兴画院继续得到发展,画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
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
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
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
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
汉杰真苏轼《枯木怪石图》士人画也。
”(《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分开来的愿望:“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
”(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
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
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云山戏墨”和“米点皴”,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元代元吴镇《渔父图》元代元吴镇《双桧平远图》文人处境相当卑贱,文人士大夫放弃仕进,疏于人事。
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开始更多地转入在野文人手中,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
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画家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
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在南北美术交流中,出现了在变革中影响一代绘画风气的赵孟頫。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
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主张“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同源”,为文人画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董其昌绍述:“赵文敏(赵孟頫)问画道于钱舜举(钱选),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即可无墨而飞,不尔便入邪道,愈工愈远。
” ”又引申为:“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
都重视把书法的笔墨情趣引入绘画,勾勒线条亦具文人的典雅风格。
在元代绘画实践上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
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
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其代表人物倪云林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意义的文人画论:“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者何。
” (倪瓒:《题为张以中画竹》)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明代明代初明唐寅《杏花茅屋图》年画家分为两派:一派始忠于宋元文人画的传统;另一派是复古派,即明初复兴的皇家画院中继承南宋“马夏”院体山水画传统的戴进、吴伟等人。
但“吴门派”为代表的明代文人画,扫除了“复辟”的“院体”画,把元人奠定的文人水墨风格推向更高一个阶段,其主要人物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
吴派画家的主要成员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敏感或切身体验到仕途的险恶,于是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他们尚意趣、精笔墨、继承“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表现自己的品格情怀。
明张宏《青绿山水图》晚明张宏一出,拓展了文人山水画新的境界。
至此,文人画在实践和理论上均已发展成熟,而张宏则予以总结和创新,遂使以文人画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
张宏之于绘画的最大影响,在于他重视继承古代人的笔墨传统,把对风格的追求作为艺术的重要目的。
而且,由于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有各自的美学追求,从而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张宏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对后来画坛有很大影响。
涌现出一批师法自然,重视写生的优秀画家。
约自万历至崇祯(1628~1644)年间绘画领域出现新的转机。
徐渭进一步完善了花鸟画的大写意画法。
陈洪绶、崔子忠、丁云鹏等开创了变形人物画法。
以张宏为代表的苏州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
他们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回归自然,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悟出了绘画的真谛。
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画活了起来。
张宏的写生论及其师法自然地绘画实践,哺育了明清一大批山水画家,其中佼佼者,当为画史所称的石涛、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为代表的革新派,还有四王和吴恽等画家。
四王和石涛、八大山人等人的绘画虽有区别,但都是为了表现各自的笔墨趣味和独特个性,因而,四王和石涛都是文人画内部的两条路子,一条是从创作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使中国绘画走向程式化的道路;另一条路是继续进行笔墨的艺术实验与大胆革新,以求进一步发展,两者皆有显著的历史功绩,体现了变与继承的辩证关系。
清代清代到了文人画鼎盛的时期,涌现了诸多顶极文人画家,最突出的是“四僧”,“四僧”中又以八大山人、石涛最为郑板桥《竹石图》[5]突出。
身为明末遗民,他们在书画中寄寓国破家亡之痛,八大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
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家,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法自我立”,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
他的主张对后世的“扬州八怪”(“扬州画派”)、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
近代任伯年《花鸟四屏》近代以来,关于中国画发生了三次论争,其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以文人画为特质的中国传统绘画,是继承还是抛弃,是西化还是完全继承传统。
第一次论争中,康有为、陈独秀等要求进行美术革命,并完全采用西方的写实手法改造绘画,而陈师曾等人则维护中国文人画的地位和价值,发表了《文人画的价值》一文,对中国文人画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总结和阐释。
第二次是四五十年代徐悲鸿提出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主张在艺术院校里中国绘画的学习必须从素描开始,而潘天寿等人则主张恢复中国画系,中国画应摆脱西画的影响独立发展和教学。
第三次是八十年代以来,吴冠中提出现代绘画理念,要对中国画进行彻底变革。
从创作实践来看,近现代的中国绘画有这样三条道路,并各自产生了大师。
一是完全继承传统绘画并继续探索创新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何香凝、黄宾虹、陆俨少;二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并借鉴西方绘画技巧的刘海粟、谢稚柳、蒋兆和、朱宣咸;三是采用西方绘画技巧,并融合中西方各种流派的徐悲鸿。
基本特征从文人画的历史沿革来看,文人画要必备几个特点。
学养深厚文人画集(20张)封建士大夫既是经科举制度层层选拔上来的,那么文才必须是为官的基础。
要想胸有韬略,腹中需垒起万卷诗书。
这样的人画出画来,不叫“文人画”也会文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