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人教版高中英语中国英语大事年表
人教版高中英语中国英语大事年表
以下是中国英语大事年表,记录了中国英语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978年
- 开始恢复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标志着中国英语教育的重新发展。
1980年代
-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开始广泛教授,成为高中和大学的必修课程。
1990年代
- 英语考试体制逐渐完善,各类英语考试如CET-4和CET-6得到广泛推广。
2001年
- 中国国务院批准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这是中国英语课程发展的里程碑。
2005年
- 中国教育部成立了国家外语教学改革研究中心,致力于提升中国英语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2014年
- 中国启动了“双语教育”项目,旨在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和普及程度。
2018年
- 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外语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明确了中国英语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020年
- 受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中国英语教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了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上是中国英语大事年表的简要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英语教育将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注:本文档的内容经过了查证,确保了准确性。
英语纳入学校课程的百年历史嬗变
6 . O
吴
文 :英语 纳入学校 课程 的百年历史嬗变
然 、 艺术 、技 术 、体 育等 文 化领 域和 生 活 、道
l. 23 %增至3 . 28 %;中学从3 . 3 %增至5 .%)和 3 94 1 9 .9 9 ( 学 从4 .%增 至 6 .%, 中学从 9 019 小 57 75
就 世 界 范围来 看 ,直 到2 世纪 初将 英语 纳 0
能 。这 样 ,就 得从众 多的知 识 、技 能 中选择 真 正 的基 础 知识 、基 本技 能纳 入 学校课 程 体系 。
一
入 学校 课程 体 系的 国家 并不 多见 ,尽 管许 多 国 家 的初 中等 教育 也 开设 外语课 程 ,但 更多 的是
艺 复兴 鼎盛 时 期 , 以拉 丁 语 、希 腊语 为 中心 的 语 言课程 受 到 高度 的评 价 ,而 l世 纪 下半 叶 开 9
德 领 域 。L就 语 言 学 习领 域 来说 ,在 学校 教 育 6 中3 历 来是 西方 学校 教育 的重 点 ,而近 代外 国 R
语 的开 设则 是 1 世 纪 后半 叶才 得 以认 同的 。文 9
6. 74 %增 至8 . 1 %)两 个 时期英 语被 纳入 学校课 2 程 体 系 的 国家 急 剧 增 加 ,增 幅 均 在 两 位 数 以 上 。究其 原 因可 能 是第 二 次世 界大 战 以后 ,世 界各 国的交 往越 来越 密 切 , 同时美 国科 技 、经 济迅 速 崛起 ,成 为世 界 重要 的信 息 源 ,学 习英 语 已经成 为 各 国获取 高 新科 技信 息 不可 回避 的
早在 10 年 ,清政 府就 在北 京 国子监 下设 78 教 学 的 开 端 。 1 2 , 在 恭 亲 王 奕 沂 6 年 8 ( 8 3 1 9 )的反 复奏请 下 ,清政 府将 俄 罗 13 — 8 8 斯 文馆 合 并创 建 了京师 同文 馆 ,增设 英 、法 、 日等 国语 言 ;此 后 的4 年 是我 国英语 教学 漫长 0 的萌 芽 阶段 。 1 0 年 ,清 政 府颁 布 了 《 92 钦定 中学 堂章程 》,开 始 兴办 中学堂 ,并将英 语 、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英语作为外语开始应用和推广。
1950年教育部、外交部共同颁布《外国语培训规定》,要
求在国家机关、企业团体、学校和其他有关单位举办外语学习班,从
而逐步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
二、英语课程实施阶段:50年代,外语教育进入到社会服务阶段。
教
育部颁布《中学外语教学暂行纲要》,推出以英语为主要外语的教学
规划。
60年代中期,《中学外语教学大纲》正式发布,英语在中学的
正式教学正式开始。
三、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也
迎来了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颁布了《学校外语教学暂行纲要》,针对
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专门设立外国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会,开展了外
国语教育研究。
四、英语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课程不断作出改革。
200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小学应
该设置英语课程。
后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新课程,规范英语教学管理,并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实施原则和教学内容。
浅谈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浅谈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摘要:19世纪初中国英语教育已经出现,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英语教育逐渐蓬勃发展,并且日益显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世界教育思潮的大背景下,自上个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英语教育持续稳步高速发展,显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这一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市场化、社会化、应试化、口语化、双语化、信息化、虚拟化和多元化等八大时代特征。
关键词:英语教育发展趋势前言:中国的英语教育是始于19 世纪初的清朝,当时英美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带来了英语这门外语,并且通过传教活动进行零星的小规模的英语教学,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英语教育标志性开端是1862 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1903 年时大中学校才开始开设外语课程,至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1964 年制定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将英语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之间合作与交流活动日益密切,英语成为国际沟通的一门重要语言,英语的学习越来越受重视。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把握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脉络,总结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以期发掘出利于加强我国英语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英语教育的应试化和双语化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都在强调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可是应试教育还是广泛存在着,这也是我国教育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需求所造成的。
但是表面来看,尽管是应试教育,我国英语教育还是稳步发展。
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甚至到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都要学习英语,并且参加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如中高考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研究生英语、托福、GRE、雅思等国际英语考试,各种目的的考级英语成为中国英语教育的客观现实问题之一。
应试在产生负面作用的同时,还是会对英语教育产生一定的推动力,关键问题是要在英语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尽量消除应试教育的消极作用。
英语教育的双语化发展其实也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因为19 世纪时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中国,继而兴办了各种教会学校,以通过几何图形来表现事物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也将会意识到几何图形本身的艺术魅力。
我国初中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探究
EnglishTeachersVol.19No.1引言教材能够反映特定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的价值取向,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内容信息和方法参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能够具体而集中地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和影响教学模式,影响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最终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产生作用(曾天山1997)。
初中英语教材是初中英语课程实施的主要载体,在初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
教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与学的效果。
从1903年开始,我国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英语教育,迄今已经断断续续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战争不断,基础教育薄弱,对初中英语教材的研究明显不足。
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初中英语教材频繁更换,缺乏科学性,政治色彩浓厚。
由于教材缺乏稳定性,对教师熟悉、钻研教材极为不利,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开始重视研究初中英语教材,其编制也走向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直接尺度(王策三1985)。
一直以来,我国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受国际上流行的外语教学法的影响颇深。
每当国外出现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外语教学法时,中国的英语教材也会随之改版。
笔者经过总结、归纳发现,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通用的初中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结构—功能、功能—意念和任务型教学。
总的来说,第一阶段英语教材编写注重“双基”,以知识为本;第二阶段强调语言的功能结构和交际运用;第三阶段强调以人为本,更加突出人的素质培养,也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本,培养核心素养(刘道义2018)。
一、“结构—功能”阶段20世纪70年代,国际英语教育提出“结构—功能”教学大纲。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英语能力,打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基础,1978年,我国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并根据其编写了《初级中学课本·英语(试用本)》,3年共6册,每学期1册。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教学历史外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官方学校教育体系里,始于我国近代,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明代初叶,随着明朝政府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载体,其需求越来越强烈。
1.明朝政府于是在1407年(明永乐五年)设立了“四夷馆”。
这是我国正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所外文学校。
据《明史》记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
”入学考试“止考汉文数字或七言绝句,人馆后再学番文。
”开始学生只学“翻译杂事”一门普通课程,后来又增加了“译写来文”和“回答敕谕”两门新课程。
馆里的老师“多征自外国”。
从这些记载来看,这实际上是一所由官方掌管、外教执教、为明帝国对外交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官办学校。
2.到了清代,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日益紧迫。
清朝政府于1644年(顺治元年)在翰林院设置了“四译馆”,遴选一些翰林学士学习外语。
1727年,增加了“俄罗斯文馆”;1748年(乾隆十三年),“四译馆”改名为“会同四译馆”。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割地求和,国力衰微,外侮加剧。
晚清重臣奕诉在办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深感学习外语与圈运兴衰紧密相关,便上奏折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1862年(同治元年),清朝政府以俄罗斯文馆为基础,设立了“经师同文馆”,下设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等,托开了外语教学在我国扩大、发展的序幕。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将外语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列为中学堂的主要教学课程。
3.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划》,次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把英语为主的外语作为中学必修课程。
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统一规定,以英语作为中学外语教学的必修课程。
英语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继承与发展
专题五英语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继承与发展一、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颁布了《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其中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明确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规定了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应达到的水平,各年级教学重点、任务和教学内容。
1963年,在全面总结外语教学和教材编辑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这是建国以来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也最多的一部大纲。
但1966年以后被迫停用。
十年动乱期间,各地自行制订大纲,编写教材。
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这部大纲是我国惟一的一部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教学大纲。
根据1978年的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初中英语试用本在程度上偏深,内容上偏难,分量上偏重。
基于这种情况,1988年,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3年实验使用JEFC的初中生将升入高中,为了解决初高中衔接的问题,1991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与《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相衔接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1993年《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这个大纲为所有高中学生设计了一个目标和要求。
1996年,供试验地区用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根据课时减少,对教学要求和内容都做了相应的调整。
1996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为学生设计了一级和二级两个不同的目标要求,高中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高三英语为选修。
一级或二级要求为基本要求,但“上不封顶”,意思是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
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所有的学校和所有的学生都基本按照一种课本、一个进度、一个目标、一个要求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
中国高中英语教学30年历史概述
2009年1月第1期英语教师中国高中英语教学30年历史概述*介为一*(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710062)【摘要】改革开放至今已30年,在近30年里,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论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已今非昔比。
目前,在经济日趋全球化、教育发展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已成为举国关注的教育问题。
中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改革和发展这两大课题。
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更新,要更新观念,就必须审视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走出历史误区。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近30年的沿革历程,分析各时期中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特点,梳理其脉络,探讨其成就的性质及问题的出路,以此作为对新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前瞻性回应。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30年;历史回顾(1978~2008)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30年,在这30年里,中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个恢复、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回首中学英语教学近30年的历史,本文参考了刘道义对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将近30年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1978年至1985年;1986年至2000年;2000年至今。
一、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高中英语教学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高中英语教学的发展,不但体现在大纲的制订、教材的编写、教学法的改进上,而且体现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上。
[1] 1978年教育部贯彻邓小平同志“要重视中小学教育”的指示,为更快、更多地培养建设性人才,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对英语课的开设、教学目的和要求、课时和方法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1] 1978年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颁发带来了中学英语教学的新时代。
[2]国家英语教材编写组根据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精神,编写了一套中学英语教材(试用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流派
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流派作者:崔胜男孙琳胡小明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外语教学的简史,简要阐述了从京师同文馆成立至今的14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外语教育出现六次高潮,分析了曾经影响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教学法流派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关键词】外语教育教学法语言能力一、我国的近代外语教育发展历程简介我国的外语教学历史源远流长,这源于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开创的辉煌文明。
第一次高潮从1862年至19世纪末。
在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官之后,1863 年在上海成立了上海广方言馆,1864 年广州设立了广州广方言馆,1893 年在武昌设立自强学堂,这4 所外语学府设立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昌四座中心城市形成一种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这类学堂大多聘请外籍人员用外语授课,学生入学后均需先学外语;在正式上课时,外语也是重要的课目。
我国大中学普遍开设外语课应以1903 年为起点。
当时正处于清廷濒临崩溃的转折时期。
第二次高潮在1919年前后。
这次高潮的形成和出国留学有密切的关系。
1911 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清华的方针是“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悉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扦格”。
清华学堂成立之前,相当多的教会大学已经是“根在国外、权在教会、西人为主、外国方式”。
俄语学习也由于1920年上海外国语学社的成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当时留学热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青年通过留学到世界各国去寻求救国图强,报效祖国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次高潮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1948年这时全国大陆即将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将告结束。
甚至到1948年12月,国民党政府还公布了一份《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在解放区也是在1948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由中央外事组领导。
在东北,1946 年6月,延安外国语学校经中共北满分局书记陈云等同志讨论决定在哈尔滨复校,定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附设外国语学校。
初中英语教育的全面发展与实践
跨学科融合: 将英语与其他 学科知识相结 合,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
课堂互动与合 作:鼓励学生 参与课堂讨论, 合作完成学习 任务,提高口 语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 利用多媒体、 网络等现代技 术手段辅助教 学,增强课堂 互动性和趣味
性。
课外英语学习实践与创新
组织英语角活 动,提高学生 的口语交际能
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教育需 求
创新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的 机遇
未来初中英语教育的创新方向
智能化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跨学科融合:将英语与其他学科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实践教学:加强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重要途径。
初中英语教育的 发展有利于推动 教育国际化,增 强我国教育的国
际竞争力。
初中英语教育在 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中起到关键作 用,对于培养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 力、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等方面 具有积极影响。
初中英语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英语与数学学科整合:通过英语语境学习数学概念,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力
利用网络资源, 开展线上英语 阅读和写作训
练
开展英语戏剧 表演,培养学 生的英语表达
和表演能力
结合实际生活, 开展英语主题 实践活动,如 英语导游、英
语翻译等
英语教学评价实践与创新
传统评价方式:注重语言知识用多元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创新评价方式:引入形成性评 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与现实生 活的联系,培 养学生的跨文 化意识和跨文 化交际能力, 提高学生的全 球视野和国际
竞争力。
初中英语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英语发展概况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把“外国语”列为中学堂科目。
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校令》,在《教科及编制》一章中提及可加设英语或别种外国语。
外国语安排在高小第三学年,每周3小时,教学“读法、书法、作法、语法”。
同年,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外国语以英语为主。
1916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在高小开设两个学年的外语,每周2小时,要旨“在使儿童略识外国语文以供实用”。
1923年,制订了《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外国语课程纲要(暂以英文为例)》。
同年,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
1929年,制订了《初级中学英语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英语暂行课程标准》。
1932年,教育部推出了正式的《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此次的课程标准与1929年的基本相同,只是有所简化。
1941,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作出的“设六年制中学,不分初高中”的决议,于9月公布了《六年制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1941年12月,公布了《修正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公布了《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它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1954年,教育部为减轻学生负担,决定初中停开外语,并下发了《关于初中不设外国语科的说明的通知》。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195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学加强和开设外国语的通知》,其中指出中学设置各种外国语的比例,“大体上可以规定约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教俄语,三分之二的学校教英语及其他外国语”。
1962年,教育部就小学开设外国语课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同意在试验新学制的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四、五年级开设外国语课,个别基础较好的六年制小学如有外国语教师,也可以在五、六年级开设外国语课,但未颁发教学大纲。
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史·晚清·民国
中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史·晚清·民国
中国的英语教材史追溯到晚清时期,这是中国最早将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时期。
当时,英语教材主要由当时出现的外籍使节和商人引入。
随着晚清时期的外贸发展和外国人的大量出现,英语教材也逐渐受到重视,有各种各样的英语教材在市场上出现。
晚清时期开始,英文教材逐步得到重视,相当多名校开设了英语课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京大学等。
他们使用的英语教材也不大相同,但大多数基本一致,主要涵盖英语语言文学、语法、各种言语技能,以及各种语种文学相关知识。
由于晚清时期英语水平和市场规模有限,英语教材一直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主要出现在中小学英语教材中,尤其是在国民教育阶段中普及使用。
民国时期,英语教材的使用得到极大的推广,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和经济震荡,推动了英语教学的大规模发展。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材多以美国的纯正英语教材为主,语法、词汇、文学等都有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应用文的内容也有极大的不同。
同时,民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适合中小学生参与、容易理解的英语教材,在这些教材中,往往采用有趣的游戏、阅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轻松的接受英语教育。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的英语教材的出现,使英语教学在中国得到了扩展,从而为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奠定了基础。
而民国时期的英语教材,则借助新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更多有趣、实用的语言学习素材,为中国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种历史发
展趋势,在今天也仍然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76872 教育理论论文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回顾我国外语教学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英语教育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各时期外语教学发展及英语课程教学特点1.1 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主要分为清末明初和国民党统治期这两个时期。
1.1.1清末明初的外语教学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了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于第二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我国外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仍然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教学中阅读、翻译、会话等全面进行,增加了语音、会话、作文,甚至文学要略,注意到了语音的学习、会话和作文。
1.1.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外语教学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为效法英美为主,学制实行三三制。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1923年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1.2 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2.1迅速发展俄语教学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
当时中学的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导致大批英语教师改行。
由于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954年秋季起,教育部又决定初中外语课停开,致使中学外语教学受到严重损失。
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 6)修订稿在文字表述上更加简洁流畅、通俗易懂,措词方面 更加严谨。 修订稿对各部分均作了仔细的文字修改。例如,基本理念部 分对小标题及内容的修改,使英语教育的特点一目了然;课程 目标的设计在文字和图表上强化了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英 语课程的区分与衔接,更加准确地体现了各级别间的差异和进 阶关系;在内容标准中将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能表 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如《小红帽》等”改为“能表演 简单的英语短剧”等等,这些都更好地体现了表述的准确性。
三、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课标封皮
三、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课标目录
三、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课标目录
三、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课标目录
三、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第一部分 前 言
在中国以及世界上很多地区,相当多的外语(特别是英 语)学习者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使用外语(包括不能使用、 《标准》对英语课程的性质的重新界定有利于我们回答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不需要使用等情况)。
修课程)、“高考要求”(选择性必修)、“提高要求”(选修)
一、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历程
课改成就
2001-2011年间的新课改成就
1.新课程对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语言技能、综合素养
2.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带来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语境、运用、自主
3.新课程对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影响:学生中心、注重互动 4.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材的变革:真实生活实际、单元话题设置 5.课程标准带来评价理念与方法的变化:评价内容、机制、方法等 6.课程改革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与反思、校本教研
一、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历程
课程标准
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1977-2003
1977:恢复高考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 学英(俄)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 稿)》;高考英语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 总分 1983年起,高考英语成绩记入总分
1977-2003
Hale Waihona Puke 1986年“全国中小学外语教材审定委员会”成 立,从此“一纲多本”局面开始形成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颁布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 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从小学到高中共分 9个级别,小学毕业2级,初中毕业5级,高中 毕业7级,8、9为提高级 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1.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做出 恰当的反应; 2.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 地作简短的发言; 3.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 4.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 完成任务; 5.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
七级语言技能目标——读
1. 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 2 . 能 理 解 文 章 主 旨 、 作 者 意 图 ; 3 .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 义 ; 4.能够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 5.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 6.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杂志; 7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25 万词 以上。
《普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 计划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 验)》解读——课程性质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 程。高中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 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 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 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 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 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 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步启动至今已经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改革的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逐步深化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这些改革对教学实践带来了积极影响,促使学校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并加强了教师培训与发展。
改革的成效逐渐显现,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更多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优化。
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设计、注重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以及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等。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在持续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效,未来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历史背景、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培训、成效、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关注领域。
1. 引言1.1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习英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学习英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帮助。
英语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科本身的重要性,更体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上。
加强英语教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1.2 历史背景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英语教育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和时代要求。
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的潮流。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随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世界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学和大学制定了英语教学大纲,有了较稳定的英语教材,师资培训和英语教学研究都有所加强。
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英语教育还相当落后。
本文从早期、清末、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个时期对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初步探讨,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浅析,希望能对广大的英语教育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开办之前,中国没有正规的英语学校,英语教学只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也只集中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禁止洋人在中国传教,不许非经商洋人在广州久留。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早在19世纪初就有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秘密传教,开办教会学校,但中国的教会学校在鸦片战争前没有得到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废除了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的规定,允许他们在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并在中国国内解除“教禁”。
自此,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竭力扩展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随着传教活动的发展,大批教会学校也先后建立起来。
教会学校的教员多由英美人士担任,课程设置与当时社会上的私塾、义学相似,只是增加了读《圣经》及简单的算学,英语教学的课时及深浅程度各校不一。
由于教会学校的教学规模极小,教学效果甚微,一般不被视为中国正规英语教育的开端。
京师同文馆是满清政府于1862年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该校的创办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发生政治、经济、文化匕的联系,外交事务骤然增加。
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一与洋人会商,都要请洋人作翻译其中难免会有偏袒欺蒙之弊。
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之历程
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之历程作者:孙晓梅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6期摘要:1862年,中国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一京师同文馆开办,此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向西方学习,解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
而英语则是同文馆开设的第一个专业。
本文试图通过了解与论述中国英语教学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总结其历史经验,不仅有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研究,而且促进和繁荣我们现今的外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发展变化;外语教学一、绪论中国学习英语始于沿海城市,这些英语教学多由英美等国家的基督教传教士零星的进行,范围很窄,规模极小,并没有形成一种正规的、系统的教育。
第一个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的罗伯特·马礼逊。
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设立一所英华学院,这是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南洋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所正式的英语教学组织,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
京师同文馆是是在清廷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激烈的斗争中创办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封建性和半殖民性,正因如此,后人对它的评价不尽相同,但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开启了中国英语学习的先锋。
此后,新式洋务学校纷纷开办,新学之风吹进了长期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中国,在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上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
在此大背景下,清政府就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这是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不同历史阶段英语教育的发展(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教学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垂死挣扎,支离破碎的满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开始解体,新的教育制度随之萌发,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学制。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并开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进行改革。
规定外语学习宜授以发音拼字,渐及简易文章之读法、书法、释解、默写,进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会话、作文。
对英语学习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并对英语课程的课时有了规定。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浅析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浅析针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文章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急需改进的几个方面。
目前,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两大课题。
重温中国近百年中学英语教学的历史,客观 评价各种外语教学法流派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影响,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深化英语教学改革,使英语教学在新的 形势下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一、我国英语教学历史的回顾早在1727年,清政府就在北京开设了俄罗斯文馆,教授俄语。
这是我国现代外语教学的开端。
直到1862年 ,在恭亲王奕沂(1833—1898)的反复奏请下,清政府才在俄罗斯文馆的基础上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开始教授 英语和法、日等国语言。
此后的40年是我国英语教学漫长的萌芽阶段。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宫中学堂章 程》,开始兴办中学堂,并将英语列为中学堂的必修课程。
这样,我国就开始了较为正式的中学英语教学。
19 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将英语规定为中学的必修课程。
1922年,南京政府效仿英、 美等国,规定英语是中学的必修课,并颁布了第一个全国统一的纲领性文件《中学英语课标准》,其中规定了 英语教学的目的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简单的教学方法。
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教育十分落后 ,有机会学习英语的人不多。
故英语教学的规模不大,范围不广。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兴盛时期。
国家把外语列为中学的必修课程, 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中学英、俄语教学大纲,并逐步由专门机构编辑出版了全国通用的英、俄语教材。
令人遗憾 的是自1953年至1957年,因为政治上的原因我国的英语教学受到不应有的排斥,绝大部分中学都只开设俄语。
这在我国外语教学史上应该说是一次严重的历史教训。
自1958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逐步增加和扩大了开设 英语的学校,英语教学又逐步走上了正轨。
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中国英语教学的“第一次复兴”〔1〕。
1966 年以后的十年动乱期间,中学外语教学遭受了空前的摧残,曾一度陷于停顿。
中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发展的历史
中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发展的历史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China's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e evolution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reflects the country's efforts to adapt to the changing educational landscape and meet the growing demands for English proficiency among its students.In the early 1980s, China's high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was primarily focused on developing students' basic language skills, such as reading, writing, and grammar.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t the time emphasized the mastery of vocabulary,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the ability to translat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is approach was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that were prevalent in the country.As China's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engagement began to expand in the 1990s, the need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English education beca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In response,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troduced a new set of curriculum standardsin 1993, which placed greater emphasis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The 1993 curriculum standards marked a significant shift in China's high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The new standard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English for real-life communication, and encouraged the incorporation of more interac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s. This change was driven by the recognition that English proficiency was not only a academic requirement but also a crucial skill fo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The early 2000s saw further refinements to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In 200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leased a revised set of standards that placed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language skill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This update reflected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English as a too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understanding.The most recent iteration of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was introduced in 2017. These new standards placed a stronger emphasi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and self-learning abilities. The curriculum also incorporated more elements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encouraged the use ofmultimedia resources in the classroom.One of the key features of the 2017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the increased focus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The standards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English effectively in real-world scenarios, such as academic research,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nd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his shift reflects the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English proficiency is not just about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also a valuable asset fo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uccess.Another notable aspect of the 2017 curriculum standards is the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lear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andards encourag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contexts and social norms associated with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o develop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across cultural boundaries.The evolution of China's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has been a dynamic and ongoing process, driven by the country's changing educational priorities and the evolving needs of its students. The recent emphasi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flects a growing recognition that English education must go beyond the traditional focus on language skills and embrace a more holistic and forward-looking approach.As China continues to play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on the global stage, the development of its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will undoubtedly remain a key focus area for the country's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By continuously refining and updating the curriculum, China aims to equip its students with the language skills and cultural awareness needed to thrive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worl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10
八级 英语9 英语8 英语7 英语6 七级 英语5 英语4 六级 英语3 4 4 4 2 2 2
4
4 4 4 4
2
2 2 2 2
英语2
英语1
4
4
2
2
课程目标
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 资源策略 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 国家意识、国际视野 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 意识和能力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开设的课程:日语、英语、俄语、法语和德语 1911《学校系统令》:通解外国普通语言文字, 具运用之能力,增进见识。 1948《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高中(1) 练习运用切于实用之普通英语;(2)就英文 诗歌、散文中增进其语文训练;(3)从英语 方面增进对西洋风俗之兴趣;(4)从语文中 认识英语国家风俗之大概;(5)从英美民族 史迹记载中,激发爱国思想及国际了解。
1977-2003
1977:恢复高考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 学英(俄)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 稿)》;高考英语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 总分 1983年起,高考英语成绩记入总分
1977-2003
1986年“全国中小学外语教材审定委员会”成 立,从此“一纲多本”局面开始形成 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试验修订版)》颁布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 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从小学到高中共分 9个级别,小学毕业2级,初中毕业5级,高中 毕业7级,8、9为提高级 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七级语言技能目标——写
1.能用文字及图表提供信息并进行简单 描述; 2.能写出常见体裁的应用文,如信函和 事物通知等; 3.能描述人物或事件,并进行简单的评 论; 4.能填写有关个人情况的表格,如申请 表等; 5.能以小组形式根据课文改编短剧。
七级语言知识目标——词汇
1.理解话语中词汇表达的不同功能、意 图和态度等; 2.运用词汇给事物命名、进行指称、描 述行为和特征、说明概念等; 3.学会使用约2200个左右的单词和 300—4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4.了解英语单词的词义变化以及日常生 活中新出现的词汇。
1.能在日常交际中对一般的询问和要求做出 恰当的反应; 2.能根据熟悉的话题,稍做准备后,有条理 地作简短的发言; 3.能就一般性话题进行讨论; 4.能根据话题要求,与人交流、合作,共同 完成任务; 5.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表达意图。
七级语言技能目标——读
1. 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 2 . 能 理 解 文 章 主 旨 、 作 者 意 图 ; 3 .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 义 ; 4.能够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 5.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 6.能阅读适合高中生的英语报刊、杂志; 7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25 万词 以上。
七级目标总体描述
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能 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 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 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 能力,如事务通知、邀请信等。能在教师的指 导下,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语言实践活 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 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 条理地表达。具有较强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 能力,基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 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教学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加强对选修课的指导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 氛围 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 学习能力 树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 方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与新课程同步发展
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元朝的“回回国子学” 明朝的“四夷馆” 清朝的“俄罗斯学馆”(1708) 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同文馆、广 州同文馆、台湾西学堂等外语学校 上海格致书院、杭州求实书院、广州万 木草堂等(19世纪70年代)
早期外语教学的特点
教育目的从培养专门的外语人才向培养 懂外语的复合人才转变 课程设置稳定且多样化 语言知识和翻译为主要教学内容 语法翻译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评价原则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题地位 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评价体系 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评价应体现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不同特点 注重实效,合理恰当地使用评价手段 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1949-1976
1949-1956:俄语为主要外语 1957教育部制定《英语教学大纲(草 案)》 1964教育部《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 英语为第一外语;学过六年的高中毕业 生要求掌握3000个单词,能阅读浅近的 外语书报,并能进行简单的对话。
1949-1976
《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初 中英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4课时 《关于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 通知》:因缺乏师资取消初中外语课 1963《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初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每周7、6、6课时 1966-1976“文化大革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 验)》解读——基本理念
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高中英语课程结构
级别 必修课程 (10学分) 模块名称 九级 周学时 学分 选修课程 系列I 顺序选修课程 模块名称 英语11 周学时 4 学分 2 系列II 任意选修课程 语 言 知 识 与 技 能 类 语 言 应 用 类 欣 赏 类
七级语言技能目标—— 听
1.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 断; 2.能听懂操作性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 完成任务; 3.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 写、情节发展及结果; 4.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抓住要点; 5.能听懂熟悉话题的内容,识别不同语气所 表达的不同态度。
七级语言技能目标——说
《普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 计划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 验)》解读——课程性质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 程。高中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 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 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 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 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 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 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