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考题集锦
《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马说》中考复习题1、填空。
①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⑤不以千里称也: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3.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4.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5.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真不知马也。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6、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7、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8、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8、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9.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
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的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
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
马说 语文 中考题
中考题《马说》、《狼》专练一、(2006泰州A)(一)(10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行百余里()14.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安求其能千里也?(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答案: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
每小题1分)14.(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
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1分)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二、2007汕头市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铲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马说》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马说(15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2)虽.有千里之能。
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4)策.之不以其道.。
策:道: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食之不能尽其材。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4、文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果韩愈生活在当今社会,你有什么建议想对他说说?(4分)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骈:两马并驾(2)虽:即使(3)食:通“饲”,喂(4)策:用鞭子打道:正确的方法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
(2分)我想对韩愈说:千里马固然是由伯乐来发现的,但是在伯乐出现之前也应该学会毛遂自荐,为自己争取机会,而不是被动的等待。
且当今社会条条大道通罗马,无人赏识不妨自我创业。
(言之有理即可)(2分)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
中考试题《马说》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千里马”这一形象,比喻了什么?A. 有才能的人B.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C. 有才能的人和善于发现人才的人D. 马匹答案:A2. 下列关于《马说》的表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散文B. 文章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C. 作者认为只有伯乐才能识别千里马D. 文章强调了人才的自我展示的重要性答案:D二、填空题3. 《马说》中,作者用“______,食之不能尽其材”来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对待,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才能。
答案:千里马常有4. 文中“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无奈和惋惜。
答案:策之不以其道三、简答题5. 《马说》中,韩愈是如何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的?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来比喻人才,特别是那些有才能但未被发掘的人。
他指出,即使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和伯乐的赏识,也无法展现其才能。
这比喻了有才能的人在没有得到适当机会和认可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6. 根据《马说》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人才的态度是重视和尊重的。
他通过《马说》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认为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应该得到适当的培养和使用。
同时,他也对那些被埋没的人才表示了同情和惋惜,强调了发现和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的排版和格式,我们可以看出《马说》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和培养人才。
13《马说》-2023年中考课标文言文20篇专项训练
2023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13《马说》1.(原创)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新颖.()(2)言简意赅.()(3)伯乐.()(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5)骈.()死(6)槽.()枥.()(7)一食.()或尽粟.()一石.()(8)才美不外见.()(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0)执策.而临之()【答案】(1)yǐng (2)gāi(3)lè(4)zhǐ(5)pián (6)cáo lì(7)shísùdàn (8)xiàn (9)sìsì(10)cè【解析】本题考查字音。
解答本题,要牢记汉语拼音的书写法则。
平时要注重积累。
2.(原创)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奴隶:(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槽枥:(3)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称:(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或:(5)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食:(6)才美不外见.见:(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等:(8)策.之不以其道.策:(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10)执策而临.之临:【答案】(1)祗,同“衹(只)”,只,仅。
奴隶人,奴仆。
(2)骈,本以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3)味美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4)一食,吃一次。
或,有时。
(5)同“饲”,喂。
(6)同“现”,显现。
(7)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8)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道,方法。
(9)才能,才干。
(10)面对。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
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特别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另外,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关注文言篇目下的课下注释,注重积累。
3.(原创)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执策.而临之策.勋十二转B.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C.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D.故.虽有名马故.曰:教学相长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4《马说》中考题集
《马说》世 / 有伯乐,而后 / 有千里马。
千里马 / 常有,而 / 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只辱 /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 / 于槽枥之间,不以 / 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 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 不知其能千里 /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 / 不以其道,食之 / 不可以尽其材,鸣之 / 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文中第( 1)段描绘千里马凄惨处境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文中“呜呼”包含着作者如何的感情?请你联合文本加以剖析。
包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沉没、残害人材的怨恨。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受,寄望了如何的思想感情?寄望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沉没人材、残害人材的激烈不满。
”)4.假如想成为“千里马”,你以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联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见解。
主观条件:掌握机会,发奋图强;客观条件:合适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5.假如你是一匹“千里马”,而还没有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示例一:我要自告备勇,主动显现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满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易,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6.文章表面谈马,实则谈论如何对待人材,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要善待人材,要给人材充足发挥才能供给必需的条件。
7.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何?伯乐更重要。
由于先有伯乐,而后才有千里马。
(或许: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沉没了。
)8.文章第二段表露出作者对“千里马”如何的思想感情?为“千里马”的被沉没鸣不平。
(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觉怜悯和惋惜。
)9.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讲解。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示一定语气,一定“食马者”的无知。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说》一文中,作者韩愈通过马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 马是忠诚的象征B. 马是力量的代表C. 马是智慧的化身D. 马是人才的象征答案:D2. 在《马说》中,韩愈认为“千里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被发现?A. 需要有伯乐B. 需要有好的食物C. 需要有好的环境D. 需要有好的速度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马说》中提到的“千里马”的特点?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 马不扬鞭自奋蹄D. 马之千里者,其真不知马也答案:C二、填空题4. 《马说》中提到“________”,意指只有真正懂得马的人才能识别出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 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来比喻那些有才华但未被发现的人。
答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三、简答题6. 请简述《马说》中韩愈提出的关于人才的观点。
答案:在《马说》中,韩愈通过马的比喻,表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人才识别的见解。
他认为,人才就像千里马一样,需要有识才之人(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同时,他批评了那些不识才、不重视人才的现象,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发掘人才的必要性。
四、论述题7. 结合《马说》的内容,谈谈你对“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理解。
答案:《马说》通过“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韩愈认为,优秀的人才(千里马)需要有眼光独到的识才者(伯乐)来发现和培养。
没有伯乐,千里马可能永远无法展现其才华。
反之,伯乐也需要千里马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关系强调了人才识别和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
五、作文题8. 以“我心目中的千里马”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略(考生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围绕“千里马”的象征意义,结合个人经历或社会现象,撰写一篇有深度的作文。
)【注】以上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实际中考试题及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
(完整版)《马说》中考题集锦
《马说》中考题集锦(舟山)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
(一)(11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加下划线的意思。
(4分)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二)(9分)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
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
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⑴从师读()⑵以袜实米()⑶负以致师()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泰州A)(一)(10分)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马来比喻什么?A. 人才B. 物品C. 金钱D. 权力答案:A2.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A. 真正的马B. 有才能的人C. 有地位的人D. 有财富的人答案:B3. “马说”一文的作者是谁?A. 韩愈B. 柳宗元C. 欧阳修D. 苏轼答案:A4. 文章中提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里的“食马者”指的是什么?A. 饲养马的人B. 骑马的人C. 识马的人D. 用马的人答案:D5. “马说”一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A. 马的饲养方法B. 人才的埋没C. 马的品种分类D. 马的用途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马说”一文中,作者通过______来比喻人才的埋没。
答案:马2. 文中“______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强调了识才的重要性。
答案:千里3. “马说”一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学家______。
答案:韩愈4. 文章中提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里的“策之”指的是______。
答案:驱使5. 文章通过______的故事,来说明人才被埋没的现象。
答案:千里马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简述“马说”一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文章通过比喻马的才能被埋没,来说明有才能的人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使用,强调了识才和用才的重要性。
2. “马说”一文中,作者对“食马者”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作者对“食马者”的态度是批评的,认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有才能的人,导致人才的埋没。
四、阅读理解题(每题10分,共20分)阅读“马说”全文,回答问题:1. 文中“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代表了什么?答案:文中“千里马”代表了有才能的人,而“食马者”则代表了不能正确认识和使用人才的人。
2. 作者通过“马说”一文,希望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答案:作者希望传达的信息是,社会应该重视和正确使用人才,避免人才的浪费和埋没,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说》中考复习题(附答案).docx
《马说》练习题集锦1、注音及断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i )辱于/奴隶人Z手,骈(pidn)死于/槽栃(cdo li)Z间,不以/千里称(ch@ 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U)-石(ddn),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i)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i)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a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Z/不以其道,食(si)Z/不能尽其材,鸣Z/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Z,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c) ?其/真不知马也。
2、课文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之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兀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木领來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乂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止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得千里马啊!3、常识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 , _________ 代苦名__________ 家,他的著作收《___________ 》里。
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_______ 文体,可以______ 也可以________ 但都是为了_________ O③韩愈借论马來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 ________ 提出问题,然后从 ______ 展开议论。
马说中考题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1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B.1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C.2和 3 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3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 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指出:末句“其真 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 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 食: 等: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说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骈. 死于槽枥之间。
骈:(2)虽. 有千里之能。
虽:(3)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4)策. 之不以其道。
策(5)道:2.翻译以下句子。
1)食之不可以尽其材。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沉没和被残害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 。
(用文中原句回答)答案1.(1)骈:两马并驾(2)虽:即便(3)食:通“饲” ,喂(4)策:用鞭子打(5)道:正确的方法2.1)饲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足发挥自己的才能。
2)莫非果然没有千里马?实际上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试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并完成习题。
《马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闻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是. 马也(3)执策而临. 之(4)策. 之不以其道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马说》中考试题
8.请从第二段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① “食” 通 “饲”, ,意义: 喂养 (1分) ② “见” 通 “现” , 意义:表现 (1分) 9.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以其道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10.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策、道、食、 材”均译正确,且句子通顺者得2分,否则酌情扣分) 11.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 “千里马”的才能 答:“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1分)。策之以其道, 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但须突出“知人 善用”之意2分)。 1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1分)(言之成理可给分)
15.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2)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现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同,一样 (4)安求其能千里 怎么 ,怎能 (5)执策而临之 拿着,举着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 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 分) 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答:
《马说》中考题汇编
《马说》中考题汇编—.阅读《马说》,完成 1114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 真不知马也。
14、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哪些?(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2分)[甲]《马说》[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
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 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众人闻之,深信其语。
既至海中,未经几 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
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 ⑤当如是捉,如是正。
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
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
③捉:驾驶。
④住:停止。
⑤唱言:高声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_______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 ( 2分) 12、甲文强调了 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 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谈谈你 的理解。
(2分)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 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 (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马说》 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 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马说中考试题集锦
马说》中考试题集锦1 资阳市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不能通其意(24.译为现代汉语。
(4分)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2010 年朝阳市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阅读选文,回答7—10题。
(15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 分)(1)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___(2)执策而临之。
临: ___________________8.翻译选文中划“ ___________ ”的句子。
(3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9.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
请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5分)3 大庆市(09 黑龙江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六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问题探究、中考阅读理解选择一、文学常识《马说》作者是,字,河阳人,世称“”,代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宋代的、、、、、。
“说”是古代一种性的文体。
二、文言实词1.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意思为:(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意思为:(3)才美不外见.同,意思为:2.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一食或尽.粟一石原意为:完,句中意为:(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原意为:马鞭,句中意为:(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才原意为:完,句中意为:3.其他重点实词(1)故虽有名马名:(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3)不以千里称也称:(4)一食或尽粟一石或:(5)是马也是:(6)食不饱,力不足食:(7)安求其能千里安:(8)策之不以其道道:(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11)执策而临之执:临:4.一词多义(1)能①虽有千里之能.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先帝称之曰能.(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主人日再食.④一箪食.,一豆羹三、文言虚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3.以①不以千里称也②策之不以其道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②执策而.临之5.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6.之①马之.千里者②虽有千里之.能③策之.不以其道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四、句子翻译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五、问题探究1.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2.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中考题集锦
(舟山)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25题。
(一)(11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加下划线的意思。
(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⑷执策而临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二)(9分)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
师贫甚,炊不得米。
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师怒,谓其窃,却弗受。
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
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
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②亟:急忙。
③束修:本
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
⑴从师读()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泰州A)
(一)(10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加下划线的词。
(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比行百余里()
14.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9.⑴通“饲”,喂养(喂)⑵鞭打(驾驭)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二)(9分)
23.⑴跟从(跟)⑵装满(装)⑶背(背着)
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
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
(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
)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答案:
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
每小题1分)
14.(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
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1分)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