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搜索引擎。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提高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搜索引擎的定义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2. 常用搜索引擎及其特点百度谷歌必应搜狗3. 互联网搜索的技巧关键词选择与组合使用高级搜索筛选与排序结果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互联网搜索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互联网搜索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常用搜索引擎及其特点,以及互联网搜索的技巧。
3. 演示:教师现场演示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并引导学生思考搜索结果的筛选与排序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搜索技巧在互联网上搜索指定主题,并分享搜索结果。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互联网搜索的注意事项,如避免泄露个人信息、辨别信息真伪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技巧。
2. 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互联网搜索解决问题。
五、教学资源1. 互联网搜索相关PPT。
2. 搜索引擎使用教程视频。
3. 练习题及答案。
4. 网络环境。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课后作业1. 学生自行搜索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运用所学搜索技巧,并将搜索结果与同学分享。
八、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课堂互动性。
3.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
4. 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六、教学策略1. 实例教学:通过展示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应用场景。
2. 任务驱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互联网搜索技巧。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互动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提问,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网络环境稳定,便于学生进行搜索练习。
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概念:介绍互联网搜索的定义、原理和常用搜索引擎。
2. 互联网搜索的方法:教授关键词搜索、布尔搜索等搜索技巧。
3. 互联网搜索的应用:举例说明互联网搜索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 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强调注意事项,如避免泄露个人信息、辨别信息真伪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演示法:展示互联网搜索的实际操作过程。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
4.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互联网搜索的利与弊,培养正确的网络素养。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搜索的意义。
2. 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讲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介绍关键词搜索、布尔搜索等方法。
3. 演示互联网搜索的实际操作:示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的过程。
4. 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互联网搜索,教师巡回指导。
5. 讨论互联网搜索的利与弊:引导学生分析互联网搜索的优点和缺点,培养正确的网络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际搜索过程中的操作技能。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互联网搜索利与弊时的观点和表现。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一个互联网搜索项目,如查找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料。
2.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搜索成果,分享搜索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搜索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拓展学习领域,如查找感兴趣的知识、观看在线课程等。
2. 教育学生合理分配时间,避免过度沉迷网络。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示例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师个人介绍本人从事初中各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积极参加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等教研工作,今年被评为市级信息技术先进个人,近年来有4篇(次)论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分别在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评比活动中获奖;本人辅导学生参加各级竞赛活动,有多人次获得相应级别的一、二等奖。
二、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数学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1)常用画图工具(2)预习课本,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3)让学生记下自己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5教师准备: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三、教学课题教学思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进行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知识与能力方面:1、初步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2.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3.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平分第三边”4.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5.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更好些。
2、对于定理的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易于理解。
3、本节重点是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4、本节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五、教学方法1、运用信息技术;利用课堂导入方式的开放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课题;(2)利用参与方式的广泛性,鼓励学生“合作学习”;(3)利用例题演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学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庄河三中邵忠辉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八年级学生2、学科:物理3、课题:电功率和安全用电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1)、查阅有关材料(2)、完成课前预习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功率和电路中电流的关系,理解电路中的总电流随用电器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2.知道电路中安装保险丝,为什么能够“保险”。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保险丝怎样保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增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分析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电流与电功率的关系,二是电路的保护──保险丝的应用,二者都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相关的知识,这里还要做进一步的探究,也体现了它们的重要作用。
学好了这部分内容,从某些方面来讲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那么到底怎样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呢?我主要运用了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猜想以及启发示教学方法,注重展现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而不再注重于一些结论性的东西,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点:1、了解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2、保险丝的作用与特点。
教学难点:1、电流随电功率增大而增大。
2、安全用电的教育。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本节实验视频文件,在上课时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便于理解。
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本节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便于学生直观形象感受,理解《电功率和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四、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问法、分析法、讲解法、实验法、归纳法等提问法、分析法、讲解法、学习方式:提问法、分析法、、实验法、归纳法、讨论法等五、教学过程(一)、电功率越大,电路中的电流就越大【情景导入】引入新课[师]为了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用电条件,最近几年,我国城乡的许多地区在进行供电线路的改造,改造的内容之一就是把输电线换成更粗的,将电能表的额定电流换成更大的.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百度知道】/question/54754421.html一、功率P与电流I的关系(板书)1.让学生观察课本P41图7.5-1,然后问学生发现了些什么?学生答:①用电器很多②用电器是并联的③插线板“感到”很累,都冒汗了④线路可能要烧起来⑤连接电源和插线板的导线比其他用电器的导电线粗一些。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讨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并借助网络中教学资源优势来突破重点、 难点, 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努力构建学生充分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等现代教育思想。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游戏揭题——你猜,你猜,你猜猜
师提供四张词语卡片,请一名学生看完之后将卡片上词语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演出来,台下的学生 猜词语。每个时间不超过 30 秒。 词语:咬牙切齿、垂头丧气、提心吊胆、手舞足蹈 同学们,上课的一开始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进行了热身,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观察我们刚才猜的四 个词语,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生 1.它们都挺形象生动的。 生 2.它们都是描述的=%C7%E9%D0%F7%B1%ED %C7%E9&in=30177&cl=2&lm=-1&st=&pn=77&rn=1&di=105860702340&ln=1998&fr=&fm=rs5&fmq=133 2162891359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2#pn77&-1&di10586070 2340&objURLhttp%3A%2F%%2Fforum%2F201110%2F27%2F104529n8njio7zngn8o7au.j pg&fromURLhttp%3A%2F%%2Fforum.php%3Fmod%3Dviewthread%26tid%3D128066%2 6highlight%3D&W1151&H1193&T8924&S118&TPjpg 师:同学能不能再列举出生活中你们出现过的情绪的词语。 (高兴、悲伤、忧愁、纠结、愤怒、郁 闷、兴高采烈、忧心忡忡、心惊胆战、悲摧、愤愤不平、郁郁寡欢……)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2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搜索引擎。
2. 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介绍互联网搜索的定义、原理和过程。
2. 常用搜索引擎及使用方法介绍国内外常用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必应等)的界面、搜索技巧及特点。
3. 互联网搜索技巧讲解关键词选择、搜索策略、结果筛选和信息评估等技巧。
4. 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介绍网络道德、隐私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常用搜索引擎及搜索技巧。
2. 演示法:现场演示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搜索技巧。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互联网搜索。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搜索经验,探讨网络道德和安全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互联网搜索在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搜索引擎。
3. 演示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和搜索技巧。
4. 学生实践操作,练习互联网搜索。
5. 分组讨论,分享搜索经验,探讨网络道德和安全问题。
6. 总结讲解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互联网搜索基本概念和搜索技巧的掌握情况。
2. 实践作业:布置课后搜索作业,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阐述。
4. 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测试:检查学生对网络道德和安全规范的了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2. 搜索竞赛:组织学生进行搜索竞赛,提高学生的搜索效率和准确性。
3. 主题讨论:围绕特定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搜索,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4. 搜索引擎评价:让学生对常用搜索引擎进行评价,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1. 互联网搜索教程:提供在线教程,帮助学生自学搜索技巧。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参赛教案 -网络信息搜索
网络信息搜索(教案)一、教案背景1. 学科:信息技术2.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活动二《网络信息搜索》3. 课时:1课时4. 学生: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5. 学生课前准备:预习,了解搜索引擎;尝试网络上搜索信息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了解搜索引擎的分流,并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网络搜索基础,对上网搜索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是学生的差异水平较大。
如何利用网络搜索技巧来提高搜索的速度和准确性,有待于老师进一步的指导。
本课以“百度”为搜索引擎,来介绍网络搜索的相关内容。
1. 教学目标:(1)了解搜索引擎的分类(2)掌握网络搜索的技巧(3)树立健康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2. 教学重点:掌握网络搜索的技巧3. 教学难点:巧用关键词搜索信息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因材施教。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2分钟)【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师:(向学生出示图片: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z=0)同学们知道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谁吗?生:(部分学生)回答正确师:他们都做了哪些令人感动的事迹呢?生:(部分学生)上网搜索师:揭示课题:《网络信息搜索》2. 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约10分钟)【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活动过程】学生自学书本18页至22页,找答案→教师巡视指导,个别辅导→各个小组代表答题→教师总结评价,展示答案任务一:理论知识(教师展示要完成的任务)(1)搜索引擎的含义?(是指采用网络自动搜索技术的软件或采用人工方式,对网络资源进行采集、分析、组织并且提供信息检索的服务系统。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
对诗中“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等句子,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思想感情,务必要发挥“读”的作用,使学生跟着采莲姑娘的情感进入到文本中去,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重要的。此设计,我注重了学生多元朗读来体验“江南”之美,关注了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如在设计第二句的教学环节时,先由学生找一找写鱼的诗句,贴一贴鱼儿的图片,在读中体验“鱼戏莲叶间”,在游戏中融入自己对“鱼戏莲叶东……北”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最后在小小组合作表演中感受鱼儿的快乐。一步步落实读的训练目标,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行为,让课堂更加鲜活起来。
3、配乐齐背。
/m?word=mp3,,,[%C3%CE%BD%AD%C4%CF%B9%C5%F3%DD]&cat=0&gate=1&F++sound+%B9%C5%F3%DD&si=%C3%CE%BD%AD%C4%CF;;;;57386;;0&lm=-1&mtid=2&d=7&size=3145728&attr=8,0&titlekey=2914897603,53188&mtype=2
读给同桌听听,读得好夸夸他,读得不好帮帮他。
(三)入情入境
学习第一句诗
1、认一认:(课件演示“莲叶何田田”画面)
/i?ct=5033=%BA%C9%D2%B6%C1%AB%C5%EE%CD%BC&in=6628&cl=2&lm=-1&st=-1&pn=31&rn=1&di=115279128165&ln=1992&fr=ala0&fm=ala0&fmq=1332002995768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31&-1&di115279128165&objURLhttp%3A%2F%%2F20100719%2F4589836_104029038516_2.jpg&fromURLhttp%3A%2F%%2Fshow%2F1%2F44%2Fbef5a0a38a161314.html&W1024&H768&T7924&S262&TPjpg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扩大财政支出、发行国债、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叫做扩张性的28/62628.html#0$d4239b35a0a2c95391ef3966
【思考】反之,如果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从经济现象看,表现为经济过热或通货膨胀,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予以应对?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参与经济生活、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认同我国目前实行的财政政策,增强主人翁意识。(1)通过分析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具体数据、大型工程的投资等资料,归纳财政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讲解】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这种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的政策叫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也叫稳健的财政政策。
刚才大家提到的还有一些政策,我们把它叫做货币政策。
【板书】3.财政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第二目财政收入与支出
过渡语:财政作用的发挥离不开“钱”,这“钱”从何而来?又用向何处?这就是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问题了。其中收入是前提,要花钱首先得有钱是吧?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看看财政收入。
教学重点:
财政的作用
教学难点:财政政策,特别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使学生了解国家财政的重大作用。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切函数的定义,掌握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工具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切函数的定义2. 正切函数的图象3. 正切函数的性质4. 互联网搜索技巧5. 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正切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关注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自主学习:学生分组,运用互联网搜索工具,查找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相关信息。
3.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搜索到的成果,分享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4. 讨论交流:全班同学针对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展开讨论,解答疑难问题。
5. 实践操作: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工具,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正切函数的值。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强调互联网搜索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搜索能力的评价:观察学生在互联网搜索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能否快速找到相关信息。
2. 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是否积极参与,相互协作。
3.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灵活运用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五、教学资源:1. 互联网搜索工具:如百度、谷歌等。
2. 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相关资料。
3. 团队合作平台:如课堂讨论区、小组合作任务等。
4. 实际问题案例:如工程计算、物理现象分析等。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复习正切函数的定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第二步:指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工具,搜索正切函数的图象。
3.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析搜索到的正切函数图象,总结正切函数的性质。
4. 第四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搜索到的正切函数性质信息。
5. 第五步: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正切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全国中小学教师了解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利用互联网搜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教师能够掌握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技巧,快速获取所需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技巧,如关键词选取、搜索引擎使用等。
3. 学会从互联网上获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和筛选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1 互联网搜索的定义1.2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2. 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技巧2.1 关键词选取技巧2.2 搜索引擎使用技巧2.3 高级搜索技巧3. 获取教育资源的途径3.1 教育网站3.2 在线教育平台3.3 学术期刊和论文库4. 互联网搜索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4.1 查找教学资料4.2 设计教学活动4.3 进行学术研究5. 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的方法5.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5.2 教授信息检索技巧5.3 指导学生评估信息来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应用实例。
2. 演示法:展示互联网搜索的实际操作过程。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互联网搜索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经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教学中。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六、教学准备1. 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等。
2. 软件工具:搜索引擎、教育网站、在线教育平台等。
3. 教学材料:教案、PPT、实践案例等。
4. 学生准备:了解互联网基本操作,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基础。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互联网搜索在教学中的关注。
刘海霞“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2. 互联网搜索的主要功能3. 互联网搜索的常用工具4. 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方法与技巧5. 网络素养的培养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搜索的用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和常用工具,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情况。
3. 演示:教师进行互联网搜索的演示,展示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方法与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讨论:学生分享搜索成果,讨论互联网搜索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回答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2. 学生能熟练操作互联网搜索工具,获取所需信息。
五、教学资源:1. 互联网搜索工具(如百度、谷歌等)。
2. 教学PPT。
3. 网络素养相关资料。
4. 练习题。
5.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六、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互联网搜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任务布置:为学生布置一个搜索任务,要求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寻找相关信息。
3. 学生搜索: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 分享成果:学生展示搜索成果,分享搜索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 评价与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搜索成果进行评价,总结互联网搜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七、教学策略:1. 实例教学:教师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应用场景。
2. 任务驱动:教师布置实际任务,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搜索,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网上搜索》教案一、教材分析: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已成为未来世界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之一。
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遨游,失去方向往往是劳而无功的,搜索引擎的使用无疑使人们找到了通往目的地的捷径。
学习搜索引擎,它的使用方法当然就是重点。
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定为使用多个关键词搜索信息。
同时,学习搜索引擎的关键在于“搜索”,只有通过对指定内容的搜索才能让学生更快的理解和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
因此,本节课要通过主题信息搜索,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使用搜索引擎的方便和快捷,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获取网上资源的信息意识,并通过对信息的鉴别、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我校七年级的学生,很多人接触过网络,经常有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小游戏,说明具有了一定的查找信息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还比较肤浅和不够成熟,尤其是阅读信息处理信息能力较低,对于一些信息的搜索、处理还处于大而全、盲目的状态,还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务实的信息处理能力,对关键词、多个关键词的使用的学习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①进一步学习和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方法。
②掌握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和国内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
③能借助一种网络浏览器在因特网上查找有关资料。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浏览、搜集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有目的地进行学科知识探究、学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③激发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
【教学重难点】①运用贴切的搜索关键字进行信息的搜索。
②掌握信息下载的基本方法和国内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
四、教与学:。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中学美术(格尔尼卡教学设计)学校:雁鸣湖中学姓名:李小艳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美术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教学课题学习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让学生直接参与、自主体验,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使之能会欣赏又能评述美术作品。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战争的残酷。
明确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平共处。
1、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
2、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信息,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解答探究式的问题。
3、体会画家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材分析《格尔尼卡》是人美版教材七年级下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课。
《格尔尼卡》以一件大幅作品被置放在首页,并附有作品的整体介绍与评价,2~3页包括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细节分析及创作过程等。
使学生能从广泛的文化背景中理解美术作品,又为学生提供如何“欣赏、评述”美术作品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本课作者是采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描绘法西斯的侵略罪行的,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评述作品中象征性手法的运用。
立体派是西方现代美术流派,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运用情景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体验教学法,充分运用课件,不断采用欣赏、质疑、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由创设情境、认识作者;欣赏作品、提出问题;作品赏析;教学小结;模拟表演;拓展延伸六个环节构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认识作者【百度mp3】《松花江上》/...ad/00007701.mp3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毕加索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互联网搜索技巧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互联网搜索技巧教学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于初中生来说,掌握有效的互联网搜索技巧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互联网搜索技巧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搜索技巧教学的重要性1、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需要查找各种资料来辅助学习。
如果他们不懂得如何有效地进行搜索,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筛选无关信息上,从而影响学习进度。
而掌握了搜索技巧,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培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中获取、评估、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搜索技巧的教学,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价值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3、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社会对人们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初中阶段就掌握良好的互联网搜索技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互联网搜索技巧教学的现状1、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目前,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互联网搜索技巧的教学内容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学生只能学到一些简单的搜索方法,对于一些高级的搜索技巧和策略了解甚少。
2、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直接向学生介绍搜索技巧,学生缺乏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评价方式不完善对于学生互联网搜索技巧的掌握情况,目前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互联网搜索技巧教学的策略1、优化教学内容(1)系统整合搜索技巧将互联网搜索技巧进行系统的整合,包括关键词搜索、布尔逻辑运算符的使用、高级搜索选项、搜索引擎的选择等。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关键词的提炼【教案背景】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发现学生对搜索的理解不算太深,而且虽然掌握基本的搜索操作,然而在应用上却欠纯熟,而且出现不少同学通过“复制+粘贴=学习”就算作为自己的学习结果。
在网络搜索过程中,对关键词的提炼是学生最弱的一项能力,先不说如何从自己想搜索的问题中提炼关键词,就算是已经搜索到的资料,从中提炼出关键词也不熟练。
因此,关键词的提炼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训练学生提炼关键词?我们运用的方法就是只准学生用关键词完成表达的任务,而这种任务最佳的载体就是概念图了。
因此,本教案重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从搜索到的信息中提炼关键词,画出概念图,并通过画概念图表达自己的想法,解决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为七年级(上)教材内容扩充部分,七年级(上)教材最后一个单元为网络及其应用。
学生已经完成了网络基础、网络浏览、网络搜索、收发E-mail、论坛、博客、信息与社会等内容的学习。
本课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希望可以通过一些与学科密切相关的主题探究活动,使学生增强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与生活的体验。
【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熟练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能正确下载网上的图片。
2、熟练运用Inspiration绘画概念图。
〖过程与方法〗1、学会提炼网上信息中的关键词。
2、学会通过概念图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感受合作给学习带来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重、难点:学会提炼网上信息中的关键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解决措施:利用Inspiration来帮助表达学生的观点,同时由于概念图的特性,使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在众多的文字中提炼出关键词,写在概念图上,以表达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主题探究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前段时间,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大家知道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老师为了可以跟大家解析清楚这件事,画了事件的示意图,你能看得明白这个图说什么吗?二、提出任务在生物课上,我们已经学过了《病毒》这一课的内容了,有没有同学记得,什么是病毒呢?(学生回答)我们知道,病毒可以使人类患病,同样也能使动物患病。
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互联网搜索的概念和作用2. 搜索引擎的选择和使用方法3. 互联网搜索的技巧和策略4. 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避免沉迷网络5. 网络素养的培养和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互联网搜索的技巧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互联网搜索的概念、作用、搜索引擎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演示法:展示互联网搜索的过程,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互联网搜索的技巧和策略,分享心得体会。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互联网搜索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搜索引擎的选择和使用方法,示范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互联网搜索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分组讨论互联网搜索的技巧和策略,分享心得体会。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获取信息。
7.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互联网搜索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2.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搜索引擎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互联网搜索技巧和策略获取所需信息。
七、教学资源1. 网络环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访问互联网。
2.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案例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 搜索引擎:介绍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及其特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节课:介绍互联网搜索的概念和作用。
2. 第二节课:讲解搜索引擎的选择和使用方法,进行实践操作。
3. 第三节课:讨论互联网搜索的技巧和策略,分享心得体会。
4. 第四节课:分析网络素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搜索。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结论:通过空气传播。
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思考:液体能不能传声呢?利用引擎搜索视频:河里的鱼听到岸上有人说话而逃开。这段视频说明了什么?。这段视频说明了什么?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归纳总结: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做声波。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便听到了声音。
敲击锣、鼓靠锣、鼓面振动发声;弹奏乐器:胡琴、吉它靠琴弦振动发声。
思考:哪些是物体发声体而不振动的实例。
没有只发生不振动的实例。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不一定消失)
学生举例,并说出是什么在振动发声。
我们能听到很多种声音,那么声音产生后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呢?
已知:v = 340 m / s, t = 0.1 s
求:s
解:s=v t / 2 = 340 m / s×0.1 s / 2 s = 17 m
答:能听到回声的方潜水艇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4、回声
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老王》阅读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
《老王》阅读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王》,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本,发展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老王》课文阅读。
2. 互联网搜索技巧。
3. 搜索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深入理解文本。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请学生预习《老王》,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老王》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3. 课文阅读: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句和人物形象。
4. 搜索技巧讲解:教师演示如何运用互联网搜索信息,引导学生掌握搜索方法。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运用互联网搜索与《老王》相关的内容,如作者其他作品、时代背景等。
6. 分享成果:各小组向全班展示搜索成果,共同探讨对课文的理解。
7.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文本,发展批判性思维。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老王》课文,总结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运用互联网搜索与《老王》相关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老王》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互联网搜索信息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批判性思维等。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搜索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情境教学: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互联网搜索。
七、教学资源1. 《老王》课文文本。
2. 互联网资源:相关网站、论坛、文章等。
3. 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
4. 教学辅助软件:如投影仪、电脑等。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注意信息筛选和甄别。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_教案设计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设计课题:《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单位:淮安市王营镇中心小学作者:王华云一、教案背景1、面向对象:面向小学三年级学生;2、学科:语文3、课题:《海底世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4、课时:1课时5、课前准备:教师:硬件:调试多媒体网络教室,特别是网络是否通畅软件:多媒体课件学生: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语,能读通课文。
二、教材分析《海底世界》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六册第七单元里第三篇常识性的一篇课文。
本文通过提出问题——扣题分述——总结全文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
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无穷奥秘探索的兴趣。
《海底世界》这篇文章共有六个自然段,课文从海底动物的声音和活动方式,海底的植物,海底丰富的矿产三个方面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与物产丰富。
为了让文章富有趣味,作者用了比喻和拟声的修辞方法,把海底动物的声音,用学生熟悉的动物形象,写得是惟妙惟肖,而动物的活动特点,则用总分的构段方式,通过列数字、比较、打比方的方法,清楚明了的一一介绍出来,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文字必定是抽象的,由此,教学中我通过幻灯片、视频等,让学生真切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感受海底世界的富饶,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窃窃私语”造句。
3、通过学习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2、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能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连贯的话。
难点:1、理解有关描写声音的句子,体会比喻和拟声的修辞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自学探究法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交流中,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 《海底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本、地图册、等。
教学方法:对比法。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
情
导
入:
展示图片:从繁华大都市,到魅力潍坊,再到山水临朐,最后到临朐县嵩山镇一角,从城市到乡村的过度,设疑,为什么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如此之大呢?
B、采矿、种植业
C、捕鱼、伐木业
D、耕作、放牧业
5.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属于聚落的是()
A、丽江古城B、龙门石窟
C、乐山大佛D、万里长城
学生将答案写在笔记本上,以检测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况以便更好把握教学进度。
合
作
探
究
一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你的所见所闻,从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活动和交通特点等方面比较城市和乡村有哪些差异呢?以及哪些因素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呢?并完成表格:
板
书
设
计
世界的聚落
1、聚落的类型:城市与乡村
2、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区别
3、聚落与环境的特点
4、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很好的达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分析总结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及区别这些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总体的精神情操,爱护传统民居及世界文化遗产。
C、防雨D、以上都不对
2、在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定居的地方()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内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D、亚马孙平原
3.我国云南傣族的竹楼,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
A、干旱B、湿热
C、人们喜欢登高望远D、凶猛动物较多
4.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宅,原因是( )
A、人口密集,用地紧张,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
学生体验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
示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地理思维。
讨论问题,相互合作与探究。
小
结
一
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区别:
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城市
乡村
交通条件
道路密集交通便利
道路稀疏、交通不发达
人口分布
稠密
稀疏
建筑特点
密集、高层
稀疏、低矮
生产活动
非农业生产业
农业生产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点评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巩固
练习
1.下列哪种条件不利于聚落的形成()
2.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
3.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4.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
A、工业、服务业
出示自学提纲: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什么是城市、乡村?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城市问题有哪些?解决措施是什么?
4、由村庄到城市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
5、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化遗产?人们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
学
检
测
1.人们集中地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他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总体而言,学生课上背诵记忆的时间不够多,今后还需要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尽量让学生当堂达到堂堂清的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城市化产生的问题,树立环保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明确学习目的与学习任务。
出
示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的条件。
把握重点,明确学习任务
学
生
自
主
学
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B、可减少噪声污染
C、城市居民喜欢居住在高楼大厦中
D、这样城市更美观
5、下列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是()
A、古代的城堡和庙宇B、皇家的宫殿和陵墓
C、历史上著名的壁画、碑刻D、保护良好的热带雨林
课
堂
小
结
学生小结,同学补充,教师总结。
拓展Leabharlann 延伸课下搜集材料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总结临朐聚落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背景
1、学科: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2、课题: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3、课时:1课时
4、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
二、教材解析:
本节包括“世界的聚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种多样,但他们都表现出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适应性。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史,并给子孙后代深刻的启迪。关于聚落形态这一部分,应该把重点放在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上,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关于世界文化遗产这一部分,应把重点放在保护的意义上,使学生明白这方面工作的重要性和我们所肩负的责任。
通过分析城市化产生的问题,树立环保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简要分析城市发展的条件。
教学策略与手段: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图表,加强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
②充分调动学生全员参与。
精
讲
点
拨
随着村庄人口的增加和设施的完善,逐步发展为城镇,它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逐渐增多。随城镇人口的增加,设施的完善,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乡村人口变为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教师解答难点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思
考
聚落的民居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区别呢?并完成课本活动题。
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习惯。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1、湿热地区雨水多,所以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墙体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利于通风散热,可以保持屋内干爽。
2、寒冷地区的气候:风劲、雪大,厚实的墙体可以抵御寒风,保持屋内暖和。高耸的屋顶,不易积雪。
课
堂
检
测
1、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厚墙加小窗的作用是()
A、防寒B、防晒、防沙
A、水源充足B、交通便利
C、自然资源丰富D、崎岖山地
2.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A、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少
D、气候终年炎热的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