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2.课标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3.中考考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建立、斯大林模式。
二、教学思路:1.课前引导学生以学案为主要载体,阅读教材,建立对教材内容的基本认识。
2.课上检查课前预习内容,侧重疑难问题的合作释疑。
3.展示提升:以教材“动脑筋”及《学检》重难点练习为主,重点针对“列宁、斯大林探索措施”提升深化。
4.练习单元知识重点,以《学检》“单元测评”为主要内容,检查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5.查漏补缺,补充历年中考练习。
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问题:列宁与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主要措施。
2.问题: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解决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斯大林模式的成绩与不足,课上通过同学之间讨论分析,逐步总结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国情出发、灵活应变的客观道理。
(2)练习巩固:练习《学检》第9页“学考体验”第3题。
二、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点1.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二)学习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教材第4页蓝色小字部分想一想: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2.结合教材第8页“列宁论断”,想一想,列宁在战后对上述政策是什么态度?3.结合教材第7页想一想: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4.苏俄开始“新经济政策”的时间、领导人、主要内容是什么?5.阅读教材第7、8页,识记“苏联的标志”及认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回答:苏联成立的时间、全称、加盟国?6.列宁在什么时间逝世,此后苏联的领导人是谁?这时苏联的奋斗目标是什么?7.阅读教材第8页回答:苏联在什么时间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8.结合教材第8页蓝色部分及第9页“第聂伯河上的大坝”回答: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9.结合教材第9页“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园在田间用餐”回答:这是什么现象?10.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的背景、内容及影响?11.结合教材第9页“邓小平论述”阅读“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教育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1 新人教版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知道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第一个重点是新经济政策理由: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可通过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分析、提高学生认知的办法解决。
2.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理由: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它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可由学生搜集原始史料与相关数据,让学生在前后对比中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借以解决此重点内容。
3.本课的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理由:限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中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内容与教师点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苏联史实,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对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三、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史料解读—拓展提升”教学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主体内容,教师补充相关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解读历史,体现论从史出的原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教材主体内容拓展提升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要恢复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人教版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背景。
2.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3. 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背景。
2.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过程。
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背景和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背景。
3. 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主要内容。
4. 讲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过程。
5. 讲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背景。
2.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内容。
3. 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背景。
2.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
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背景和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背景。
3. 讲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内容。
4. 讲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
5. 讲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意义。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教学目标:1. 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 理解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1.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详细的批注和评分。
2.在批改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方面:
-作业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作业中的观点和见解是否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作业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准确。
3.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提供改进建议。
4.在作业反馈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对于作业完成的优秀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苏联初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苏联模式有哪些特点?”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和问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理解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本情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关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背景知识,包括俄国革命、苏联成立等历史事件。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评价和解释。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心,尤其是那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在这个年龄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讨论、探究和实践来获取知识。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理解的部分提出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2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2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 2.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
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
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
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2、苏联的工业化与英国的工业化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优质教案 教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温故知新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
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
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
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
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严重弊端。
从苏联发展的道路中总结经验教训,既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看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
教学难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弊端。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材料: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国内战争,使2000多万人丧生,4000多万人伤残。
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
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煤和铁的产量为1917年的28%和4%,棉织品的产量降到战前的5%。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思考:为什么苏维埃俄国的经济状况会出现如此的困境?学生:因为俄国在经历了1914——1917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不得不经历了三年的国内战争,长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俄国的经济。
(二)教师引导,自学探究:一、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师:我们上节课学到,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请同学们想一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推行的?学生: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一切力量战胜敌人。
教师:大致时间是什么?学生:1918年至1920年。
教师: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主要措施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
讨论:你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学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保证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学生: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尤其是农民的利益,不利于发展经济。
教师:同学们对于问题的看法很全面。
正如同学们所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有力地保障了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但以上的材料也充分说明了展示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对此,列宁同志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
展示材料: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程标准】(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苏联新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突破重点方法:(1)通过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等图片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2)对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学习,采用引入《完成五年计划》(海报)等图片、文字资料等,让学生从中分析获取有效信息,并用问题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归结总结,从而理解掌握。
2.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突破难点方法: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引用材料进行分析,如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论述,采用解答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出斯大林模式的利和弊。
【学法指导】启发、探究式为主。
要借助展示历史材料,加深学生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初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性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解读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意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2)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性与成果的取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提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2)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及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史料对比分析:(1)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2)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的政策措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教学方法不当或课堂管理问题;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2新人教版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课程标准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材分析十月革命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向苏俄提出的新课题。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对此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之后斯大林又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本课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作用;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述苏联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该模式的得与失。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由于年龄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
因此,他们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学习的注意力,还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如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
设计思想把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课堂设计强调学习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建构。
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营造问题情景,让学生感知历史事件,引出探究的问题,开展探究。
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汲取信息,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辨别提取、组合归类,交流讨论,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本环节如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及历史作用;掌握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doc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 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111浙性、复杂性,并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具有的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1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稈的了解,结合屮国历史部分屮所学习的新屮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的丁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三、教学过程1. 导入我们在笫1课学习了世界上笫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示,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冋答略)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屮,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的集屮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战争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因此,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成为国内战争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
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
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课程标准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材分析十月革命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向苏俄提出的新课题。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对此进行了创造性探索。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之后斯大林又带领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本课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作用;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述苏联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该模式的得与失。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还不丰富,已有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具体的,还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体系,还很难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由于年龄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上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
因此,他们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学习的注意力,还需要更多的间接兴趣来提供维持的动力,如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
设计思想把课堂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课堂设计强调学习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建构。
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营造问题情景,让学生感知历史事件,引出探究的问题,开展探究。
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汲取信息,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辨别提取、组合归类,交流讨论,形成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基本环节如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内容及历史作用;掌握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了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团队a 化、斯大林形式等根底知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表达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立道路的探究具有创始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开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立。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立的经历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团队a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形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伟大创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拓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然而,十月革命成功后,国内外反动权力结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俄又进入了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成功果实,苏维埃俄国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学生: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老师:这一政策的施行结果如何?这一政策假如长期存在下去,对社会的开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在极端艰辛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消费力的开展,造成消费下降,社会不稳定。
老师: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群众的解放而指导革命斗争的。
革命成功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究。
如今革命成功了,怎样进展经济建立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场了新的探究。
这节课我们所要共同学习的内容就是?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究?。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一局部,完成根底知识并考虑问题:根底知识:新经济政策: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导人:____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联的成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初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开展的加盟共和国个数:_______考虑:1、苏俄建立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试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介绍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建立起对新知识的认知框架。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探究精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果,掌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2.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的人物、事件为例,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发现新的知识点,建立起对新知识的认知框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本课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作用;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述苏联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该模式的得与失。
二、课程标准:1.认识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教师: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了,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事物无先例可循,苏俄只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从今天的俄罗斯联系到前苏联,观看视频自然过渡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的朗读)教师:同学们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方向,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教师: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民的追梦史,苏俄人民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第一篇章“苏俄梦——富国梦”。
第一篇章:苏俄梦——富国梦教师: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是战争时期采取的非常政策。
那么,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呢?针对苏俄的国家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展示:材料一: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农民群众不满······苏维埃政府,必须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教师:面对苏俄的实际情况,列宁开始实施什么政策?学生:新经济政策教师:请同学们依据以上材料,总结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学生: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教师:这个政策有没有取得显著效果?作用如何?学生: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展示:列宁列宁和斯大林(1922年)学生:1921年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推行的目的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展示:材料二:(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让学生比较两种政策的不同,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教师:苏俄在恢复经济的同时也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让我们走进苏俄人民实现梦想的第二篇章“苏联梦——大国梦”。
第二篇章:“苏联梦——大国梦”展示:苏联版图和国旗、国徽教师:同学们知道“苏联”的全称吗?建立的时间?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学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的时间是1922年,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设计意图:掌握苏联最初加盟国的地理位置,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多媒体展示:苏联名称的演变教师:三个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沙俄(1547年—1917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工业方面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
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苏俄(1917年—1922年)(苏维埃俄国)苏联(1922年—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设计意图: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明确,在今后的称呼中不至于出错。
)教师: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
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俄国的革命和建设,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逝世对于苏联和国际社会主义都是巨大的损失。
列宁逝世后,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第三篇章:苏联梦——强国梦展示:展示:材料一:扶木犁的穷国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
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材料二:汪洋大海中的孤岛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
教师:材料一说明了苏联国内的经济情况怎么样?材料二又说明苏联国际处境如何?学生:国内经济、文化落后,外有帝国主义包围。
教师:斯大林的愿望是什么?他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什么样的选择?教师:为了社会主义政权的继续存在,为了避免被推翻,就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经济。
从而苏联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开始了五年计划,与此同时,也加快了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我们来看看所取得的成就。
1、一五、二五计划的完成:教师:认真阅读课文相关知识点和视频相关内容,苏联一五、二五计划的的具体内容和完成后国家的变化?学生:一五、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一五、二五重点发展重工业。
展示材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沙皇时代的%上升到1937年的%。
2、农业集体化:(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需要,苏联开始的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农业集体化在保证完成工业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弊端。
展示材料:苏联民间小笑话教师: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学生: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正式形成,从此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教师:讨论:斯大林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有没有起到积极作用?产生了哪些弊端?教师:总结:斯大林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高度集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但是也产生的诸多弊端。
展示:材料一: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然而,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苏联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体处于日本的发展水平。
1940年,苏联的人均产值为510—542美元,美国是1886美元,英国是1234美元,日本是554美元。
教师: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学生: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
教师:斯大林模式,也就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实现了强国的梦想,但是苏联人民的物质生活却非常匮乏,正像西方对这一时期的苏联的评论一样,共产党的经济理论“无视生命和幸福”。
强大的苏联背后,隐含着危机。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教师: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
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第四篇章“中国梦——我的梦”展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别国的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邓小平教师: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相关图片。
六: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A、俄罗斯联邦B、外高加索联邦C、乌克兰D、爱沙尼亚2.1928年后,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重点发展的是()A.农业 B.重工业C.轻工业 D.商业3.苏联的成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时间和标志是()A.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B.1922年苏联成立C.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D.1937年农业集体化4.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是在()A.十月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苏联成立后 D.两个五年计划后二、材料分析:“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
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七、板书设计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苏俄梦——富国梦(新经济政策)二、苏联梦——大国梦(苏联的成立)三、苏联梦——强国梦(斯大林模式)四、“中国梦——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