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至下册第7课

合集下载

人教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人教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丕平献土 矮子丕平
趣味小知识
黑桃K代表着大卫,他是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父亲。梅花K的原型是西方著名 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方块K则是罗马帝国最为出名的帝王凯撒大帝。红桃 k就是查理曼大帝了。
查理大帝 统治 措施及影响
• 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
• 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 入的1/10贡献给教会
建立:___1___世纪,诞生在罗马统治下的_巴___勒__斯__坦___地区,___耶__稣____就是 “救世主”。 (现行公元纪年法以传说中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 就是公元元年。) 发展: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__罗__马___国__教_____ 传播: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 欧洲和亚非等地 美洲等地。
古代罗马的兴衰
BC509 罗 马 共 和 国 建 立
BC3世纪 罗 马 统 一 意 大 利
BC2世纪 罗 马 取 得 地 中 海 霸 权
BC27年 罗 马 进 入 帝 国 时 期
2世纪 地 中 海 成 为 其 内 湖
395年 罗 马 帝 国 分 裂
476年,西罗马灭亡,标志西欧奴隶社会结束,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主 给予土地和保护
从主 给予土地和保护
从主 提供农耕土地
我的每附个庸领主的只附可庸以,管 辖管自辖不己自是的己我附附庸庸的,的附但附庸无庸权。
国王
公、候、伯爵
子爵、男爵 骑士 农奴

通过层层分封,结成主从关系,建立起以土地为纽带的封建主 与附庸之间的关系。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平民
阶 级
奴隶
西欧封建等级制与中国西周的分封制有何异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共29张PPT)

建立民族: 日耳曼人
信仰: 基督教
克洛维为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 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二.法兰克王国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 公 元 496年 , 一场 重要战 役出征 前)
克洛维:“我,法兰克的王,唯有我的伟大将助我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克洛维妻(基督教徒):“你的伟大只是一时,只有信奉基督,上帝才会指引你
维胜利回朝。)承认了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
克人洛 。维”:“感谢基督伟大的力量,我要接受罗马教会稳的固洗统礼,治成为上帝虔诚的仆
13..从以以上上克对洛话维中对,待克基洛督维教的的态措度施发,生最了终怎的样目的的转是变为?了什么?
2.从以上对话中,结合课本33页,归纳克洛维如何对待基督教?
三.封君和封臣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给予土地者为封君 接受土地者为封臣
以土地的封•赐改革后核心纽带:土地赏赐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封庸君。与封”臣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规范的仪式 封臣要解下武器,脱帽,下跪,将双 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阁下,我 是您的人了。”接下来,封臣还必须宣誓效 忠,说“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 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一类的话。这是 “臣服礼” 。之后,封君将封臣拉起,亲 吻他的脸颊,宣誓保护封臣,并将象征分封 的信物交给封臣,这是“授职礼”。这样双 方便明确了彼此间的义务和权利,封君与封 臣的关系也就正式结成了。
二.法兰克王国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地点:教堂。克洛维接受洗礼后)
克洛维:“感谢伟大的耶稣基督和我勇敢的部下,是你们助我赢得了胜利。为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对罗马统治的反抗遭到了残酷的镇 压,绝望的犹太人寄希望于“救世主”的降临。于是 犹太人中就出现了传道者,称耶酥是这样的救世主。 耶酥 教人忍受苦难,死后可升入天堂。 2世纪中期,形成有组织的基督教会。后来,基督教的 性质发生了变化,得到统治者的扶植,逐渐传遍欧洲 各国。4世纪,罗马教皇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定为 国教。 《圣经》是宣扬基督教教义和教徒行为的标准。 对欧洲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文学、艺术都有 巨大的影响而深远的影响。
第7课 古代的宗教
佛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寒山寺
六合塔
灵山大佛
3
一、佛教
背景 创立时 间 创始人
教义
维护种姓制度的婆罗门教在印度占统治地位。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
提倡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根本教义是 “四谛”:即苦、集、灭、道谛。佛教认为产生痛苦的原 因是人有欲望,要想没有痛苦,就必须修道消灭欲望以达 到绝对宁静的境地。
教义 标志
经典 主张 教规 传播
穆罕默德宣称宇宙是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而他自 己是安拉的使者、信徒的先知。 一弯新月
《古兰经》,它记载了穆罕默德传教的经文 ,即”安 拉的启示”。 一切穆斯林皆兄弟,对所有的人都讲善良和仁慈,彼此 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念、拜、课、斋、朝”五功“ 随着阿拉伯的扩张,伊斯兰教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目前,全世界有50多个伊斯兰教国家。我国现有10个信 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
伊斯兰教创始人 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
麦 加 大 清 真 寺
教派 佛教
起源地 古印度
创立时间 公元前6世 纪
主要教义 倡导众生平 等、因果报 应、忍耐服 从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和文化》课件

初中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7课-近代科学和文化》课件

著作: 小说集《人间喜剧》
经典之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地位: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价值:
《人间喜剧》再现了法国19世 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 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 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二:文学巨匠
1、文学家——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的小说,刻画了两三千个形形色色的人 物,反映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反映了人们对 钱 的追逐;《贝姨》《邦斯舅舅》反映了封建贵族的没 落;《农民》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的斗争。
一:科学家
2、科学家——达尔文——成就 人从哪里来,世界万物为何这么精彩?
女娲造人
上帝造人
人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一:科学家
2、科学家——达尔文——成就
达尔文
1859年出版
1809~1882 《物种起源》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 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指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 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生物的 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 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 是上帝创造的。
一:科学家
1、科学家——牛顿——评价
今天的物理学家的思想很大程度上还为牛顿的基本概念所左右。如果没有牛顿的 清晰的体系,我们将不可能取得迄今为止如此众多的成就。
——爱因斯坦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象是一个在 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 而沾沾自喜,而对于现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提示: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瓜分全球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 西葡这两个殖民先行国家在航海大发现时代的矛盾。
4.阅读教材P42史料阅读:如何理解“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提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西欧资本主义获得发展, 这一切都瓦解着封建制度。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三角贸易示意图”图片(见教材P41)
信息解读: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携带枪支、杂物等换买黑奴,为“出程”。 满载黑人的运奴船沿着中央航路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为“中程”;满载金银和 原料的船只返回欧洲,为“归程”。“三角贸易”充满了罪恶,是对非洲人民的摧残 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
2.阅读“马尼拉大帆船”图片及文字说明(见教材P41)
探究三 (核心素养)人类历史从分散向整体发展 素养解读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信息解读:“马尼拉大帆船”见证了西班牙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的贸易,此贸易 主要是中国商品同墨西哥白银的贸易,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大量的白银流入 中国。
探究一 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哥伦布大交换” 史论史识
1.“哥伦布交换”的内涵: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 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
③资本主义发展: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
为资本,推动了欧洲___资__本__主__义___的发展。
(3)对人类社会: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 多元文明
格局,改变了世界格局
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开始大进变入革_________的时欧代洲。崛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27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27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27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27张)
科学家
代表: 国籍: 英国 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贡献:
①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 积分是他的三大成就。
②1867年,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 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 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用极高天赋来混淆真理的人为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27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27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科学与文化发展的作用。
科学 文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27张)
科学的传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科学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丰富了世界文学艺术宝库; 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
——引自教材28页“人物扫描”
材料二:达尔文22岁时,受“小猎犬号”船长的邀请,进行 了近5年的环球航行。船长本来希望达尔文能够找到科学证据 来验证《圣经》的记载,没想到旅行结束后,达尔文却得出 了相反的结论。
——引自教材29页“人物扫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27张)
是 ( B)
①《战争与和平》②《复活》③《英雄交响曲》④《安娜•卡列尼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中明亮、艳丽的黄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27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课件 (27张)
理论:生物进化论 核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马可波罗来华的时间、经历及其贡献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马可波罗来华的时间、经历及其贡献

考点:马可波罗来华的时间、经历及其贡献1.马可•波罗来华的时间: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

2.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经历:到达中国后,马可•波罗一行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留在元朝朝廷中任职。

马可•波罗学会了汉语和蒙古语,曾奉命外出视察,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留下他的足迹。

每到一地,他都要认真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

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以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

3.马可•波罗的贡献——《马可•波罗行纪》内容:记叙了马可•波罗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影响:《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起到强烈的刺激作用。

4.和平交往的意义与启示:(拓展点)意义: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启示:青年学生要有开放意识、国际意识、交流协作意识,拥护对外开放的政策,认同各国各民族历史与文化成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易错微析马可•波罗来华时中国在位的皇帝易错。

1271年,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留在元朝朝廷中任职。

例题1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马可•波罗来华等素材,请你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A.帝国的扩张与崛起B.中外经济文化交流C.文明的冲撞与融合D.大河流域的文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明的冲撞与融合的相关内容。

分析题干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属于文明的冲突,而丝绸之路与马可•波罗来华属于文明的友好交往,故主题是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答案选C。

例题2 马可·波罗来华时的中国皇帝是()A.秦始皇B.汉武帝C.成吉思汗D.元世祖答案:D解析:马可·波罗来华时的中国皇帝是元世祖,故选D。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基督教兴起与法兰克王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基督教兴起与法兰克王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基督教兴起与法兰克王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七课《基督教兴起与法兰克王国》。

教材首先介绍了基督教的兴起,分析了基督教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接着,教材讲述了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最后,教材简要介绍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欧洲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基督教的起源、发展以及法兰克王国的兴衰和查理·马特改革等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影响,掌握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和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及影响,认识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宗教对欧洲历史的影响,理解封建制度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及影响;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和查理·马特改革;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2.教学难点:基督教教义的特点;查理·马特改革的原因和影响;封建制度在欧洲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史料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欧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欧洲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讲述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基督教的起源,通过展示史料,分析基督教在欧洲历史中的影响。

3.讲述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引导学生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通过展示史料,分析法兰克王国在欧洲历史中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历史上册至下册第7课
一、选择题。

1、右图所示文明古国创造的宝贵文明成果是
A.汉谟拉比法典B.金字塔C.佛教D.阿拉伯数字
2.“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但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古代印度,却逐渐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当时的四个等级中,处于第二等级的皇帝是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3.下列有关古代文明冲撞与融合的叙述,错误的是()
A.阿拉伯人充当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B.古代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C.古代文明交往的方向单一,即西方向东方学习D.马可·波罗是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的杰山代表4.要了解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首先应查阅A.《荷马史诗》B.《天方夜谭》C.《马可·波罗行纪》D.《哈姆雷特》
5.不管世界各国的文字多么不同,阿拉伯数字却不需要翻译,人们都能认得。

其实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首创,它的创造者是A.古代苏美尔人B.古代印度人C.古代埃及人D.古代犹太人
6.14—16世纪,世界历史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下列事件为新时代的到来创造条件的是①文艺复兴运动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③新航路的开辟④法国大革命()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7.以下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内涵的语句是A.国家和君权是上帝的创造物B.上帝的伟大是人不能企及的C.上帝随意创造和毁灭一切D.人类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8.14—16世纪,欧洲的思想领域和商业交通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人被发现”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其中“世界被发现”是指A.尼德兰革命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新航路的开辟
9.有人认为,2010年3月日本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将成为丰田公司的“滑铁卢”。

“滑铁卢”作为失败的代名词,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克伦威尔B.圣马丁C.罗伯斯庇尔D.拿破仑10.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它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下列事件中,实践了这一思想的是①英国宪章运动②法国巴黎公社成立③俄国十月革命④美国南北战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1.如果让你从“五月流血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国大典等内容中归纳和提炼一个学习的主题,以下名称最恰当的应是A.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B.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C.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D.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2.下列能够体现“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这些霸权主义现象的是①巴黎和会②华盛顿会议③慕尼黑协定④《联合国家宣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历史学家认为罗斯福“改变了美国生活的全貌”。

罗斯福主要改变了美国A.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二战后对苏联的战略C.政府对经济的放任政策D.工业行业的不正当竞争
14.1932年,某政要指出:“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出现这一形势的主要原因是A.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事对峙B.严重的经济危机波及世界C.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D.慕尼黑会议割让苏台德
15.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道:“14日,星期二,无事。

”然而,这一天却改写了法国历史。

因为在这天A.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B.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C.法国建立了共和国D.拿破仑颁布了《法典》
16.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即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举行,英国举办博览会的最主要条件是A.新航路开辟B.君主立宪制确立C.“日不落帝国”形成D.工业革命完成17.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是
A.摆脱了民族危机B.推翻了旧的政治统治C.解放了广大农奴D.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18.“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响起来”。

这首打油诗与日本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A.大化改新B.推翻幕府统治C.日本侵略朝鲜D.明治维新
19.2008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上,排在前两位的是“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

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新
宪法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
20.右边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l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法令》的颁布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

在绵延二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材料二:“……在北京郊外的芦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

第二天一早,与中国国民党军队之间进入战斗状态。

虽然当时人们希望现场解决,但是不久日本方面大规模派兵,国民党政府也立即发布了动员令,此后进入了持续8年的日中战争。

……没有一个国家在战争中没有任何杀害和虐待非武装人员的事件,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2001年版历史教科书材料四:中日两国交往一览表
时间双边贸易额(亿元)人员往来(万人)友好城市(对)
1972年11 ——0
2006年2073 480 233
材料三: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开
始打破政治僵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暖春之旅”,进一步增强了两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材料五:2012年9月,日本右翼势力掀起购买钓鱼岛的闹剧,引发中日外交关系的紧张与民间的敌视,我外交部发言人一再向日本提出严正交涉。

请回答:(1)日本发动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材料一中所说的“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最终摆脱了那段“不幸的历史”?(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

(2分)
(3)根据材料四,用一句话概括中日关系的发展状况。

(1分)
(4)根据材料五,请你以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的身份发表一份简短的声明,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和主张。

(3分)
22、阅读材料。

材料一: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

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

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

从那时起,他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的就职演说材料三:2008年4月源自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

2009年4月2日,二十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指出……国际社会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度过难关,实现我们共同确定的目标。

──摘自《半月谈》
请回答:(1)材料一中从“彼此隔绝”到“联系在一起”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美、德、日是怎样应对这一事件?(3分)
(3)材料三中提出的应对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对策是什么?(2分)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中国该怎样顺应这一趋势?(3分)23.从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三次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世界历史面貌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

结合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两次工业革命中在交通领域最重要的成果(4个)?﹙4分﹚
(2)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什么变化?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4分﹚
(3)两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党和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谈谈你对这一发展战略的认识。

﹙6﹚
24、世界大战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的爆发就不可避免。

结合中外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有哪些?试分别加以说明。

(4分)
(2)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何不同?二战为什么反法西斯能取胜?你认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6分)
(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引发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4分)
(4)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怎样的世界“新秩序”?其中哪些条约直接损害了中国利益?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6分)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你认为中国应为争取世界的长久和平做出哪些努力?(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