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合集下载

学校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与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学校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与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学校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与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一、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默默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个别教师师德失范行为仍然存在,损害了学生权益,败坏了教育形象。

为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负面清单和处理办法。

二、学校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1. 散布损害国家主权、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言论,或从事反国家、反社会主义的活动。

2. 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3. 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4. 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接受家长馈赠或者其他利益输送。

5. 泄露学生个人信息,侵犯学生隐私权。

6. 学术不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或虚构学术经历。

7. 涉及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影响恶劣。

8. 妨碍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

9. 其他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三、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重,给予批评教育、诫勉谈话、责令检查、通报批评等处理。

2. 对违反师德失范行为的人员,学校将取消其在一定期限内的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等资格。

3. 对违反师德失范行为的人员,学校将根据相关规定,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等处分。

4. 对违反师德失范行为的人员,学校将依法依规撤销其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

5. 对违反师德失范行为的人员,学校将向其所在单位、上级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建议追究相应责任。

6. 对违反师德失范行为的人员,学校将在一定期限内限制其招生名额、停止招生资格,直至取消导师资格。

法规规定,协助有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8. 对师德失范行为的处理结果,学校将依法依规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学生失范行为是指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违反规定、做出不恰当行为或表现出不当态度的情况。

这些行为可以包括违反学校纪律、欺凌同学、故意损坏学校财物、缺席课程、迟到、早退等。

当学生出现失范行为时,学校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纠正学生的行为,并帮助他们重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首先,学校应建立严格的纪律规定和惩罚制度。

学生在入学时应被告知学校的纪律要求,包括不允许欺凌、偷窃、故意损坏财物等。

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学校可以采取惩罚措施,如警告、罚款、留校察看等。

这些措施可以起到震慑作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推动他们改正不良行为。

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或班会,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些教育活动可以涵盖诚信、友善、尊重他人、自律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行为标准,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此外,学校应积极与学生的家长合作。

家庭是学生个性形成的重要环境,家长在学生的行为塑造中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并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家长可以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与学校共同监督学生的行为,确保他们能够遵守学校的规定和纪律。

最后,学校应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措施。

对于一些出现失范行为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如情绪困扰、学习困难、人际关系问题等。

学校可以安排专业人员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这种方式,学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应对困难。

总之,学生失范行为的解决措施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加强纪律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并与家长合作,提供适当的辅导和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学校可以有效应对学生失范行为,帮助他们恢复正确的行为准则,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举例及其解释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举例及其解释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举例及其解释
案例:校园暴力事件、学生厌学逃学现象
解释类型: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关于失范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心理缺陷说”、“挫折-侵犯说”。

心理缺陷说:以校园暴力事件为例,学生在学校常对他人施加暴力行为,并且将其看作是正常的抑或是一种情感发泄。

如果从心理学研究角度去研究这个问题的话,家庭环境可以是首个研究点。

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家庭不和谐甚至家庭暴力的生活环境下,长期缺少一种正确的价值引导,缺少父母的关爱,那么他的心理是不能够得到健全发展的,另外,家长以暴力解决问题的出售方式深深影响着学生行为。

导致当他们走出家庭,面向学校与社会外界,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以暴力解决事情。

因此,这种失范行为可以用“心理缺陷说”来解释。

挫折-侵犯说:这个现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很常见。

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受到同伴的冷落、老师的嘲笑和家长的责备,得不到老师公平的对待,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现象。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

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一一侵犯说"。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一一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

另一种是"过程模式",(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 )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

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小学教师行为失范处理细则

小学教师行为失范处理细则

小学教师行为失范处理细则一、引言为了维护我国教育行业的良好形象,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二、失范行为分类本细则所称的“行为失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违反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规范,损害学生合法权益,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为。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1. 违反教育教学计划,不按时上课、下课、辅导和批改作业;2. 教育教学过程中,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3. 教育教学活动中,擅自调整课程设置,降低教育教学质量;4. 不按照教育教学要求,使用不合格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5. 泄露学生个人信息,侵犯学生隐私权;6. 的其他违反教育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规范的行为。

三、处理流程3.1 举报任何组织或个人发现教师行为失范,可以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举报。

举报应采用书面形式,并提供相关事实和证据。

3.2 核实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收到举报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实。

核实过程中,可以采取查阅资料、访谈学生和家长、实地调查等方式。

3.3 处理根据核实结果,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之一:1. 对于情节较轻的失范行为,给予教师批评教育,并督促其改正;2. 对于情节较重的失范行为,暂停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并给予相应的处分;3. 对于情节严重的失范行为,解除教师劳动合同,并报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3.4 反馈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处理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举报人。

四、附则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细则,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并加强检查和监督。

以上为《小学教师行为失范处理细则》的全文,希望能对维护教育行业的良好形象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起到积极作用。

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通报制度

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通报制度

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通报制度一、制度背景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教职工。

三、失范行为1. 违背教育方针,散布、传播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

2. 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3. 违反教育教学规律,敷衍塞责,不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4. 违反职业道德,谋取不正当利益,如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

5. 学术不端,如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等。

6. 泄露国家或学校机密,损害国家或学校利益。

7. 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行为。

四、通报程序1. 发现失范行为,任何人都可以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举报。

2. 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接到举报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

3. 经调查核实,确有失范行为的,应根据失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给予相应的处理。

4. 处理结果应在学校范围内通报,并向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五、处理措施1. 对失范行为轻微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2. 对失范行为较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并视情况调离教育教学岗位。

3. 对失范行为严重的,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并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4. 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六、保密原则在通报和处理过程中,应严格保密,保护举报人和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七、监督和保障1. 学校应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监督机制,鼓励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

2. 学校应定期对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学校应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本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所有。

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年月日。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社会学,讲义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第三节失范行为和教育控制学习目标了解教育规范和社会控制的含义识记失范行为的类型和不同学科视角的解释运用相关理论对教师和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分析掌握控制学生失范行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第一节教育规范和失范行为学校生活的两种机制: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那么什么是失范行为呢?教育规范与社会规范一、教育规范的含义和特点奴隶社会时期(基本的社会学习内容)——西汉元帝时期(蒙学教材)早期的教育规范,座右铭的方式影响学生——教育规范变成教材内容,学规第一节教育规范教育规范的含义: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教育习俗、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三者的不同点:适用范围的差别、约束力的差别:教育规章和教育法律要大于教育习俗强调重点的差别(三)教育规范的类型1.从个体作用看,个体规范和群体规范2、从涉及内容看,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3、从适用范围看,公共场所规范和班级规范等(四)教育规范的作用和特点自律(有关个体的内容)和协调(有关人际关系的方面)特点:规范的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二、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失范行为: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规范行为和失范行为的关系可分别对应于文化和反文化的关系第二节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因为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和挫折侵犯说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结构模式和过程模式差异交往说:一个人如何社会化取决于和谁交往。

控制缺乏说: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失范说: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手段——目的说:因为社会手段和目的不一致所造成的五种可能的适应方式:改革者、墨守成规者、逃跑主义者、造反者、顺从者亚文化群体理论: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相抵触过程模式:标签论。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学校是一个教育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但在学校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失范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形象和学习成绩,还可能对周围的同学和老师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并分类这些失范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一、违反纪律1.迟到早退迟到早退是一种常见的违纪行为。

它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课程进度,还会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秩序。

2.旷课逃课旷课逃课是指无故缺席或提前离开上课时间。

这种行为会导致知识掌握不全面,严重影响考试成绩。

3.上网聊天在上课或自习时间里使用手机上网聊天也是一种违纪行为。

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分散注意力。

4.打闹嬉戏在校园内打闹嬉戏也是一种常见的失范行为。

这种行为容易引起伤害,并且会破坏校园秩序。

5.违反校规学校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而违反这些规定也是一种违纪行为。

例如在宿舍内吸烟、擅自离校等。

二、不良习惯1.抄袭作业抄袭作业是指在完成作业时,通过抄袭同学的作业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这种行为会导致自己的知识水平无法提高,同时也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信任关系。

2.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答案或者替代他人参加考试。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个人的成绩,还会损害考试公平性和学校声誉。

3.玩游戏在学习时间内玩游戏也是一种常见的失范行为。

这样做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对视力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4.沉迷手机沉迷手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依赖手机,并且无法控制使用时间。

这种行为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视力下降等问题。

5.吸烟喝酒吸烟和喝酒是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

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引起其他问题,例如违反校规、影响他人等。

三、社交行为1.欺凌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对其他同学进行威胁、侮辱或者伤害。

这种行为严重影响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并且会破坏校园和谐氛围。

2.谣言传播在校园内散布谣言也是一种社交失范行为。

这种行为容易引起恐慌和误解,并且会破坏校园稳定。

3.恶意评价在网络上或者现实生活中对他人进行恶意评价也是一种社交失范行为。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

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行为失范。

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散漫性行为。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

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

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行为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

师德师风失范记录

师德师风失范记录

师德师风失范记录
师德师风失范记录是对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一种记录。

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这些行为会被记录在案,并作为教师考核、晋升、聘任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师德师风失范行为:
1. 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实施性骚扰、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行为。

2. 在课堂上发表违反宪法、违反国家政策的言论,或宣扬封建迷信思想。

3. 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或以罚代教、有偿补课等行为。

4. 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或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

5. 在招生、考试、评价等工作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的行为。

6. 学术不端、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

7. 其他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

如果教师被记录了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其记录将会保留在教师档案中,并可能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教师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到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

学校师德失范情况报告

学校师德失范情况报告

学校师德失范情况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现将我校师德失范情况报告如下:一、师德失范现象概述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但与此同时,个别教师师德失范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教学行为失范: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学生,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 职业道德失范:个别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高,工作中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敷衍了事,对学生缺乏关爱,甚至出现对学生进行性骚扰、性侵等严重违法行为。

3. 学术道德失范:部分教师学术不端,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虚报科研经费,严重影响学校学术氛围和教育教学质量。

4. 廉洁从教失范:少数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索要或接受家长、学生的财物,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

二、师德失范现象成因分析1. 教育体制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待遇较低,导致部分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职业道德素质下降。

2. 管理机制不健全: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师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不足,使得部分教师存在侥幸心理。

3. 教师个人原因:个别教师缺乏自我约束力,对教育事业缺乏热爱,追求物质享受,导致职业道德沦丧。

4. 社会风气影响:当前,社会风气对教师队伍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受不良风气侵蚀,道德观念模糊。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1. 强化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师德师风讲座、座谈会等形式,提高教师对师德失范现象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大对师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确保教师规范从教。

3. 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对教师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 加强培训与考核:定期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加强对教师的考核,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

学生失范行为解决措施一、前言学生失范行为是指在校园内或校外发生的不符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违反纪律、违法犯罪、欺凌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会对校园安全和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针对学生失范行为,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二、预防措施1.加强教育宣传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组织文艺活动、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和社会公德,并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建立规章制度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项管理措施和惩罚标准,并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在入学时签署承诺书,承诺遵守校规。

3.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

同时,家长要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和情况,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三、处理措施1.教育谈话对于一些轻微的失范行为,可以采取教育谈话的方式进行处理。

教育谈话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2.课外劳动对于一些较为严重但不涉及违法犯罪的失范行为,可以采取课外劳动的方式进行处理。

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校内劳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劳动来弥补过错。

3.停学留校对于一些严重违反规定但尚未涉及违法犯罪的失范行为,可以采取停学留校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此期间,要求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心理辅导和帮助。

4.移交公安机关对于涉及违法犯罪的失范行为,学校应当及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同时,要求学生配合调查,并接受法律制裁。

四、总结学生失范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处理。

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家庭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失范行为的发生;而通过教育谈话、课外劳动、停学留校、移交公安机关等措施,可以对失范行为进行有效处理。

同时,在预防和处理失范行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人才。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社会学第四章 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与实践

3.强调重点的差别
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是约定俗成的,其最显 著的特点是“制约性”。它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 自觉遵从,并且通过群体的意志——舆论力量对个体 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当教育习俗已经不能控 制、协调个体行为或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时,这就意味 着个体脱离群体,甚至出现群体解体的可能(例如,学 校缺乏凝聚力,班级缺乏归属感,教育、教学秩序的 散漫、混乱现象增加等)。
教育规章是一种正式规范,主要由学校组织及其部门 制订并督促执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借助学校组织 的权力来施行,通过奖励、惩罚等手段来评价组织履 行规章的状况。一般来说,学校成员对教育规章主要 是遵守、履行而较少认同、协商,因而规章具有某种 非自觉性。
教育法律是由国家颁布、明文规定的,需要有专门机 构或部门来执行,具有极大的强制性。
尽管学校不断调动各种制约机制来反对失范行为,但一部 分学生或教师却通过创造秘密语言、建立新的规范、组建 团伙与学校相抗争。
总体而言,失范行为对教育规范起冲击作用,有时会引发 学校秩序的混乱,但也有些失范行为包含着进步的成分, 在社会变迁中它可能会转化为新的规范行为。
第二节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涉及教师、学生两大群体。学生失范行 为主要指称越轨、违法和未成年人犯罪(常常用“青少年 犯罪”来概括)三类;教师失范行为主要是指在教师职业 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未包括教师的违法、犯罪 行为,后者属于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范畴。
但是,正因为教育习俗是借助心理力量来维持的,一旦学 校成员形成心理定势,往往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因而其 约束力也十分强大。只是在影响机制上,教育习俗不同于 教育规章与教育法律,后者属于显性约束,而教育习俗则 属于隐性控制。
一般来说,凡是不合法的,一定不合规章与规范;而法律 可以容忍的,也不一定为规章所容忍,更不一定为教育习 俗所容忍。所以,在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合法不合情”、 “合情不合法”的现象。例如,目无师长,是不合教育习 俗的,但不违犯教育规章与法律;学生上课迟到,既不合 教育习俗,又违背教育规章,但并不违法。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

学生失范行为的类型引言学生失范行为是指学生在校园中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教师教育规范以及道德准则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也对整个校园环境和其他学生的学习秩序造成干扰。

本文将探讨学生失范行为的不同类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学生欺凌行为1.物理欺凌•描述:学生通过身体接触或使用武力对其他学生进行伤害或威胁。

•原因:可能是出于攻击性、优越感或寻求权力的表现。

•解决措施:1.加强学校安保力量,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2.教育学生关于互相尊重和合作的重要性,倡导和谐校园氛围。

3.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言语欺凌•描述:学生使用侮辱、恶意嘲笑、歧视或威胁性语言对其他同学进行攻击。

•原因:可能是出于自卑、攻击性或群体排斥的动机。

•解决措施:1.建立明确的校园道德准则,加强对言语欺凌的预防和处罚。

2.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课程,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情绪调控能力。

3.给予受害者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安全和温暖。

3.网络欺凌•描述: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聊天工具等网络平台对其他同学进行羞辱、侮辱或恶意传播不实信息。

•原因:可能是出于匿名性、攻击性或获取关注的动机。

•解决措施:1.加强对网络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欺凌的危害性。

2.建立网络举报平台,鼓励受害者和目击者报告网络欺凌行为。

3.配置网络监控系统,对学生在校园网络上的言行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学术不诚实行为1.抄袭•描述:学生将他人的作品、观点或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并未加以引用或注明原出处。

•原因:可能是出于懒惰、时间压力或成绩焦虑的心态。

•解决措施:1.加强学术诚信教育,让学生了解抄袭行为的严重性。

2.提供科研指导和写作技巧培训,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引用和参考文献的方法。

3.采用反抄袭软件检测学生的作业和论文,对抄袭行为进行查处和惩罚。

2.作弊•描述:学生在考试或作业中使用非法手段获取答案或完成任务。

大学师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

大学师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

大学师德负面清单和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一、大学师德负面清单1. 反党反社会主义:散布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损害党和国家形象,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2. 学术不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数据,虚假署名,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3. 教学不力:课堂教学质量低下,教学内容错误,不认真备课,不认真批改作业,不关心学生学习进步。

4. 学生歧视:对学生进行种族、性别、地域、身份等方面的歧视,损害学生权益,违反平等、公正、公平原则。

5. 师德失范:言行举止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侮辱、诽谤、体罚学生,违反师生关系规范。

6. 权力寻租: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违反廉洁从教规定。

7. 招生舞弊:违规招生、录取学生,泄露招生考试信息,违反招生规定。

8. 学术团体不当行为:违反学术团体规范,利用学术团体谋取个人私利,损害学术团体形象。

9. 违反法律法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教师职业道德。

10. 其他违反师德师风的言行:损害学校声誉,损害学生权益,违反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

二、失范行为处理实施细则1. 反党反社会主义行为: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党籍和公职,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2. 学术不端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学术成果,撤销相关职务,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

3. 教学不力行为:一经发现,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取消教学资格。

4. 学生歧视行为:一经发现,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取消教师资格。

5. 师德失范行为:一经发现,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取消教师资格,情节严重者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6. 权力寻租行为:一经发现,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取消教师资格,情节严重者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7. 招生舞弊行为:一经发现,取消招生资格,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情节严重者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8. 学术团体不当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学术团体成员资格,给予警告、记过、降级、撤职等处分,情节严重者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学校失范行为

第六章 学校失范行为

如何利用萨瑟 兰的文化传递 论(labeling theory)
企 图解释为什么特定的人们会被视为越轨行 为者,而其它有类似行为的人却没有被这 种严厉的眼光看待
标签理论也被称之为“社会反映论”,它提醒我 们,是我们对行为的反应,而不是行为本身决定 了越轨行为。 标签理论注重研究社会控制管理者,认为是他们 身上的权力,设计一些人成为“越轨行为者”, 因为在创造越轨身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种族侧写( profiling):黑人——阿拉伯裔 ):黑人 种族侧写(racial profiling):黑人 阿拉伯裔 《crash》 crash》
(二)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X1失范行为成本 B 行为性成本 M 物质性成本 I 心理惩处成本
(二)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预期失范行为成本的教育控制是指使失范行为成为一种不合 算的社会行为,通过增加预期失范行为成本,使失范行为的 发生率降低。预期失范行为成本(X2)的计量公式,也可以借 鉴社会学中预期犯罪成本的计量公式,它由法律惩处(L)、社 (L) 会惩处〔s)和定罪概率(P)三项因子构成。其公式为: X2=(L+S)P
第六章 学校的失范行为的 理论与实践
一 学校中的失范行为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 教育规范是制约和控制学校成员个人行为合理性的重要途径。凡是与教 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 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它包括越 轨行为、 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二 学校失范行为的解释
失范的生物学解释 失范的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 心理缺陷说——童年的社会化失调 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缺陷说 童年的社会化失调 挫折—侵犯说 挫折 侵犯说 失范的社会学解释——差异交往说(文化传递理论) 差异交往说(文化传递理论) 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差异交往说 控制缺乏说 失范说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用失范来说明与道德规 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 手段—目标说 社会整合的缺乏会造成季度紧张, 手段 目标说 社会整合的缺乏会造成季度紧张,从而引起 越轨行为

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3篇)

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引言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是培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

然而,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学校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如欺凌、作弊、暴力等,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本文将探讨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

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1. 欺凌行为:包括言语欺凌、身体欺凌、网络欺凌等。

2. 作弊行为:包括抄袭、代写作业、考试作弊等。

3. 暴力行为:包括校园暴力、网络暴力等。

4. 不良习惯:包括吸烟、酗酒、沉迷网络等。

三、学校失范行为的实践教学策略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1)开展主题班会:定期开展以“诚信、友善、责任”等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组织道德讲座:邀请道德模范、优秀教师等进行讲座,传递正能量。

(3)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完善规章制度(1)制定校园欺凌防治方案: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理措施等,加强对欺凌行为的预防和治理。

(2)建立考试诚信制度:制定考试纪律,加强对作弊行为的处罚力度。

(3)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校园巡逻,防止暴力事件的发生。

3. 增强家校合作(1)开展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2)建立家校沟通渠道: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3)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和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4. 创新教育方法(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讲座、团体辅导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3)加强实践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实践教学案例1. 案例一:某中学开展“诚信考试”活动活动内容:在考试前,学校通过班会、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对诚信考试的宣传;在考试过程中,加强监考,严肃处理作弊行为;在考试后,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

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表现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

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行为失范。

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散漫性行为。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生活散漫,纪律观念淡薄,没有纪律,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做事没有计划,不分主次,全凭兴趣和情绪,自制力差。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二)、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多种多样,可能是躯体的攻击伤害,也可能是言语攻击。

包括嘲笑、戏弄、羞辱、威胁或者过分的要求别人。

当遇到挫折时,出现焦虑不安、暴躁、伤人毁物,特别是对家人更加蛮横无理。

持这种行为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三)、利欲性行为。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行为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行为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归因分析造成中小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生理和心理原因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里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对老师、家长言听计从了,他们开始不满足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上关于事物的解释,喜欢独立地寻找事物与现象的原因和规律,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决定并选择自己的言行。

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

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维护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尊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学师德失范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等方面,违反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

第三条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进行。

第四条大学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包括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撤职、开除等处分措施,以及取消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等资格。

二、师德失范行为的界定第五条以下行为视为大学师德失范行为:(一)违反教育教学纪律,不认真履行职责,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二)学术不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学术成果,虚构学术经历,严重损害学术道德;(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其家长财物;(四)歧视、侮辱、虐待学生,性骚扰或性侵害学生,严重损害学生权益;(五)涉及黄赌毒、暴力恐怖活动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六)其他违反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

三、处理程序第六条大学师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应通过书面、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部门提出。

第七条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部门收到举报和投诉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通知举报人。

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应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第八条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部门应成立调查组,对涉嫌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进行调查。

调查组由两人以上组成,其中应包括相关领域的专家。

第九条调查组应采取查阅资料、询问当事人、调查取证等方式,全面了解情况,并形成调查报告。

第十条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部门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提交学校领导班子讨论决定。

第十一条学校应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被处理教师,并公布处理结果。

四、申诉程序第十二条被处理教师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管理部门提出申诉。

教育学知识点之学校失范行为

教育学知识点之学校失范行为

教育学知识点之学校失范行为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我们可以把学校失范行为划分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这四类类型。

1.目的型失范行为,指行为失范者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的功利性利益的失范行为。

2.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指行为失范者的价值观念与教育主导观念相背离,力图诋毁、或改变教育主导观念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3.情感型失范行为,主要指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而作出的失范行为。

情感型失范行为,主要指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而做出的失范行为。

尽管有时失范行为者是经过“理性”选择的,但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生理、心理上的需要,所以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例如,未成年学生杀死自己的父母。

再如报复心理、满足虚荣心的打架斗殴等。

其共同特征是:行为目的既非功利性,也非价值取向型,而是个体需求型。

这种行为主要可以用心理学的失范理论进行解释。

4.传统型失范行为,指行为失范者没有主观上的失范构想,仅仅是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二、学校失范行为的原因(一)社会原因1.社会规范失控。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导向的模糊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疲软,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

2.文化的商品化。

文化市场的社会管理控制系统失调,导致反主流文化的泛滥、失控。

社会上武侠小说,色情、暴力影片、不良文化传播物品等禁而不止,在社会上泛滥、毒害青少年。

3.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引起社会解组力量的扩大:即原有社会控制力削弱,疏远的人际关系取代亲密的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及道德出现迷失状态。

4.人口流动问题。

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量人口流动,社会控制显得苍白无力,这使反社会行为更为猖獗。

5.价值观多元化。

社会变迁必然带来人生观、婚娴观、性观念、金钱财产观等一系列价值观的巨大变化。

价值观变化的显著特征是较之物质形态的变化更复杂更多元,对失范行为的产生更具深刻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研究
(一)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
1、失范的生物学解释
19世纪,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体质变态说"的出现。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Cesare Lombroso)是这一解释的创始人。

他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得的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这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2、失范的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心理缺陷说",另一种是"挫折——侵犯说"。

一些心理学家力图把越轨、犯罪解释为"心理缺陷"的结果,认为正常人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而"心理缺陷者"不知道限制他们的越轨冲动。

而"心理缺陷"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化失调所造成。

另一些心理学家则强调"挫折——侵犯说",认为越轨者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挫折的程度是与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是与挫折的强度有关的。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研究取向:
(1)"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

另一种是"过程模式",
(2)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以"标签论"为代表。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Belker)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

这种理论主要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法、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

这种理论因此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我们可以把学校失范行为划分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这四类理想类型。

表4-2-1学校失范行为的特征及其失范理论比较
1、目的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采用违背教育规范的手段谋取个体或群体的功利性利益的失范行为。

2、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是指行为失范者的价值观念与教育主导观念相背离,力图诋毁、或改变教育主导观念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3、情感型失范行为,主要指为了满足生理、心理或情感上的需要而作出的失范行为。

尽管有时失范行为者是经过"理性"选择的,但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生理、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所以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行为。

4、传统型失范行为,指行为失范者没有主观上的失范构想,仅仅是因遵循传统习俗而违背教育规范所造成的失范行为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
当前社会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多样,从分类角度看,可以分为:越轨行为、违法行为两大类。

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四)青少年已经成为毒品威胁的"高危人群"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社会规范失控。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导向的模糊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疲软,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

2、文化的商品化。

文化市场的社会管理控制系统失调,导致反主流文化的泛滥、失控。

社会上武侠小说,色情、暴力影片、不良文化传播物品等禁而不止,在社会上泛滥、毒害青少年。

3、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引起社会解组力量的扩大:即原有社会控制力削弱,疏远的人际关系取代亲密的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及道德出现迷失状态。

4、人口流动问题。

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量人口流动,社会控制显得苍白无力,这使反社会行为更为猖獗。

5、价值观多元化。

社会变迁必然带来人生观、婚姻观、性观念、金钱财产观等一系列价值观的巨大变化。

价值观变化的显著特征是较之物质形态的变化更复杂更多元,对失范行为的产生更具深刻影响。

(二)学校教育的失误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学校又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大量学生个性压抑和屡遭挫败,使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环境,甚至形成与学校教育的对立,变成所谓的"双差生"。

2、个别教师素质差。

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紧张,是青少年越轨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这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客观层面,即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指挥下,因只重视优秀生而忽视差生,导致差生流入社会,走上犯罪道路;第二是主观层面,因教师自身素质差甚至品质恶劣而导致学生厌学、恐学,最终走上越轨犯罪道路,这是教师在有意识地把学生推向犯罪的深渊,甚至可以说就是教师的犯罪。

案例 4-2-1 教师素质与学生越轨
例1,宁某,女,14岁,性格内向,文静寡言,虚荣好胜,从小学到初中,各门功课成绩均名列前茅,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有一道题老师扣3分,她不服,找老师问错在那里,老师支语其词,并在日后对她处处挑剔,动辄当众训斥挖苦,终使她害怕上学,坚持要求转学或退学。

例2,秦某,男,17岁,身体健壮,爱踢足球,眼睛有些轻微斜视,在一次踢足球时,无意中将球蹄到正在过路的某女教师腰上,女教师气愤地说了一句眼斜心不正,听到老师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他不明白,眼斜与心不正有什么必然联系。

从此以后,秦某不再踢球了,整天郁郁寡欢,最终导致怕见学校,怕见操场,他终于修学了。

例3,贺某,男,9岁,活泼聪明,学习用功,成绩优良,母亲是某医院的大夫,有一次班主任交给贺某一张医院看病处方(是班主任女儿看病处方),求贺某母亲把
处方上女儿的名字改成妈妈的名字,以便能在单位报销,这件事被贺某母亲拒绝了,班主任因此耿耿于怀。

一次贺某在黑板上用粉笔练字,班主任发现后责令要罚款并叫贺某站在教室外走廊里不准上课。

贺的爷爷觉得事出有因,亲自领孙子到学校赔礼道歉,班主任还是坚持要罚,最后只得买了两盒粉笔,从那天起,贺某不敢上学了。

3、家庭教育原因。

大量材料表明,因家庭结构裂变后出现的种种家庭问题,对儿童的成长明显不利。

在缺损家庭中不良少年的比例比健全家庭中不良少年的比例要高得多。

四、教师的非正常行为
教师非正常行为几乎是每个学校都存在的现象。

教师的非正常行为还有多种形态的表现:
(一)教师人际间的非正常行为。

教师之间的许多非正常行为源于人际关系失调。

例如:论人是非,这种行为是教师集体不团结的常见因素。

(二)教师的失职行为。

主要表现为:渎职卸责、见异思迁、安于平庸、抱怨牢骚、轻薄浮躁。

(三)教师的挫折行为。

教师挫折行为是指教师在某种教育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

具体表现为:出现攻击性行为、退却行为、冷漠行为。

(四)教师的焦虑行为。

当教师处于这种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时,表现为:倦于工作,产生单调和厌烦感,其工作能力、精神状态及体能都将受到很大影响。

教育工作方面表现为缺乏朝气,办事效率低,缺乏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