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线索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专题12【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朝: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然如故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遭到怀疑和冲击,但仍居于正统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A[宋代时乡约是士人教化乡民的工具,由理学家撰写,但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儒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项。
]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最高水平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为近代科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2.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乡村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C.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D.士人阶层热衷竞技活动C[根据材料“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专题12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和科技文化
知识整理
考点三
宋明理学
概念: 背景: 理 开创者: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并称 学 “北宋五子” ①周敦颐、邵雍:运用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的 创 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 立 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 ②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严格 五 主张 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是理学中唯物 主义的杰出代表 子 ③程颢和程颐:合称“二程”,确定了理学的 ) 最高范畴“天理”;认为“仁”是“天理”的 核心和修养的最高境界
疑难突破
一、对百家争鸣的全面认识 1、形成的原因 (1)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 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 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 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 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知识整理
早 期 儒 学
考点一 百家争鸣 生平: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提出“仁”与“礼”学说,主张建立礼 政治 乐文明的社会 主张 仁: 内涵:“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 实现方法: “忠恕” 礼: 内涵:维护 “周礼”,主张贵贱有序 实现方法:克己复礼; “正名” 二者关系: 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 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
知识整理
理学创立(五子) 理学的成熟(朱熹)
理 学 的 发 展 陆 王 心 学
概念:吸取佛教禅宗思想,形成指以陆九渊和王守 仁为代表的理学,属主观唯心主义 生平: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①核心命题:“心即理也”,意思是本 陆九渊 心即天理 主张 ②提出“发明本心”,主张在人生日常 处直接体悟理 ③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解析【⾼考导航】思想⽂化是⼈类⽂明史的重要内容,在强调以⽂明史观审视历史的今天,本部分内容在⾼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题型上,选择题与主观题并重;内容上,儒家思想的内涵和演变是考查的重点,其中明清思想为重中之重。
复习时,要注意以下⼏点:⼀是结合当前全球祭孔、开办孔⼦学院、《论语》热等现象理解儒学与国家建设的联系;⼆是结合和谐社会构建、以德治国、以⼈为本等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三是注意纵向和横向分析、⽐较。
如纵向梳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横向⽐较明清民主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异同等。
【考点梳理】⼀、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形成1.源头: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上井⽥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化繁荣。
(2)主要学派及代表⼈物:道家学派⽼⼦和庄⼦,提倡“⽆为⽽治”;墨家学派墨⼦,主张“兼爱”、“⾮攻”;法家学派韩⾮⼦,主张“法治”;儒家学派孔⼦、孟⼦、荀⼦。
(3)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次思想解放运动。
透析:①百家争鸣的出现反映了奴⾪制度⽡解和封建制度开始形成的时代特征。
②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强调暴⼒统治;道家提倡顺乎⾃然,包含辩证思想。
三者互补,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
汉武帝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均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道家权术政治为⼿段的统治模式。
例1.(2011年上海单科卷,第8题)当代某学者谈及⾃⼰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学儒家,即()A.爱⽆差等B.⼰所不欲,勿施于⼈C.君君、⾂⾂、⽗⽗、⼦⼦D.存天理,灭⼈欲【参考答案】 B2.形成与发展:孔⼦、孟⼦、荀⼦思想(1)创始:孔⼦。
①主要思想:“仁”(核⼼);德治;有教⽆类。
②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被称为“⾄圣”。
(2)发展:孟⼦和荀⼦。
①孟⼦:把“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发挥孔⼦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被称为“亚圣”;《孟⼦》在南宋被列为四书。
专题一 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2020年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学案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专题一先秦时期----早期的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线索概述】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阶段特征】*政治1.西周时期,王位、爵位实行世袭制;地方管理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内部实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出现诸侯争霸和割据混战的局面;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1.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的转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土地公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土地私有制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3.商业发展从西周“工商食官”到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思想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和思想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战国时期,《石氏星表》成为天文历法成就的代表;《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重点讲解】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地方行政的“封建时代”)1、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子国的封国制度。
3、特点:①规定了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土地、人民”和“义务”②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③分封对象多元化(宗族、姻亲、贵族、功臣);④层层分封。
4、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5、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二)宗法制(注意与宗庙、帝王庙号、家谱、族谱等的联系)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
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知识点总结【核心解读】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演变历程(以儒家思想发展为线索)1、冷遇与创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1)背景①物质条件: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②政治条件: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士大夫崛起③阶级条件: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的活跃并受重用④思想文化条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内容(3)意义:中国历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沉重挫折(秦)——焚书坑儒(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改造与正统(汉代)——董仲舒新儒学(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3)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积极:政治上,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思想上,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等级秩序,具有神学色彩,是唯心主义,其主张愚民政策,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
4、冲击与挑战(魏晋至隋唐)——佛道盛行、三教合一5、转型与成熟(宋明)——宋明理学(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2)内容①创立——北宋五子A、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B、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C、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D、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②成熟——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思想主张:理气论、道统论、心性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③新发展——陆王心学A、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B、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核心)。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二 1 第32讲 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
本专题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一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二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三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线索五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构成了中国传统科技的主体,数学、天文历法、医学等方面科技成就非凡;中国古代科技以实用性科技为主,长期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明清时期,中国的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
线索六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中国文字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类型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具有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相互融合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
第32讲百家争鸣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社会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
(1)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全品复习方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第3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第13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文化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2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3 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线索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线索5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
第38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
④思想文化: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问题思索】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中考历史精讲篇 知识专题探究四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发展 战国时,孟子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提出“仁政”的思想 压制 秦朝时,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的发展受到压制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确立
术”,儒家思想被推崇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进一步巩 巩固 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老子 双方可以相互联系和转化;主张顺应 教文化影响深远;
道家
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对唯物
庄子 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辩证法的发展有启 迪作用
主张改革,以发展眼光看问题;强 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
法家 韩非 调“法治”;君主有至高无上的权 理论基础;对后世法制
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建和谐社会。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就是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黄金 年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外交家,导 演了一出出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这是一个创造的时代,孔 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巨人一个又一个接连出现。 百家争鸣,争相著述,互相辩驳,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绚烂夺 目的思想井喷。
——引自[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其成果就是解决了在一个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 方大国,开展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
——摘编自付丽、冯广通《浅析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创新轨迹》
材料三 新中国在 1953 年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新阶段。这一年, 在全党空前团结的基础上,全国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生气勃勃的革命和建 设活动。到 1957 年,这个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走了几大步,并且取得 了引人注目的经济建设增长速度。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 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了中国特色。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1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31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课件岳麓版
-22-
主题一 主题二
【史论形成】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 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 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 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 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 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 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 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爱民”思想
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 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
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
主题一 主题二
-27-
孟子强调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方可以作为天子,天
“限制君权” 思想
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 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 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
-23-
主题一 主题二
对点训练 1.(2018黑龙江哈三中第二次验收考试,30)在儒家传统里,一个思 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活的一个最强烈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 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风教的责任。据此,儒家更关注( ) A.得君行道 B.著书立说 C.历史研究 D.世界影响
关闭
2015年高考历史思想文化史复习简谈
(2011)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 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 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 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2011)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 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 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 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 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年份 中国史 2010年:宋明理学;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2011年: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世界史
分值 8分
2012年:宋明理学;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2013年:宋明理学;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 2014年: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 宋明理学; 古代中国科技成就 近5年必修三高频考点: 1、宋明理学 2、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 3、儒家思想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 12分 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 33分
8分
Hale Waihona Puke 33分从高考试题对思想文化史考察的角度来看,我 们可以总结出近年来高考试卷思想文化史所呈现的 特点: 1、渗透了我国史学研究和大学历史教育发展 的新趋势。 即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现代化史范式、 社会史范式。尤其是加强了对文明史观的考查,在 “文明史观”命题走势下,文化史的考查地位日渐 重要,我们要把这个理念通过讲课和平时的训练, 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
2、以文化史为依托,立体、交叉地考查政 治、经济等相关内容。 与文明史构成有机的整体,试题注重知识 的整体性、系统性,文化史的考察不是孤立的, 它以文化史为切入点考察与政治、经济的联系, 中外文化的联系相互交错。
中国古代史 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重要提示:1、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
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此处可替换,如,民族交流频繁的原因,即可将此处“经济”换成开明的民族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
(这是中古史归纳原因的一般公式,务请牢记)2、使用时注意结合课本,“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只起梳理和归纳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将相关课本的知识充实进来。
第一阶段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夏商周时期:(约前2070年---前771年)我国奴隶社会的主要时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初步阶段。
(1)政治上:“家天下”的国家格局形成并发展。
实行以宗法分封制为代表的贵族政治、血缘政治,王权不断加强且带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和原始部族色彩。
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宗法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贵族垄断政权,形成世卿世禄。
(2)经济上:实行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度。
政府完全控制工商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青铜工艺成熟,使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在奴隶社会,农业生产依然以耒耜为代表的木石工具为主和集体劳作的耕作方式。
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少量用于农业生产;职业商人和货币已经产生;丝织业有所发展。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
宋明理学
知识结构
宋 明 理 学
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反映了什 么“问题 ”?
自汉武帝以来,儒学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 文化的主流思想。
戴王冠的孔子像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背景)
1)、汉末——权威性被削弱; 2)、魏晋——道教兴起、佛教传播,使 得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受直接冲击; 3)、唐末五代——官方儒学受质疑,统 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4)、 北宋面临统治危机。 5)、北宋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2)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 习、实践的学问,“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 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3 )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 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 掌握道,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 心”,达到国治、天下平。
3.对朱熹的评价
A
4、王守仁“致良知”的学说,应该属 于下列哪一范畴( ) A.认识论 B.行动理论 C.社会政治思想 D.传统伦理纲常
A
5、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 气关系论主要吸收了谁的思想?( ) A、张载 B、二程 C、周敦颐 D、李翱
B D
6、两宋三百年间,产生了许多哲学家和 不同的学派,学术气氛浓厚,这( ) A.反映了两宋时期政治清明 B.是宋代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的反映 C.表明了封建统治思想已经出现危机 D.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达的 表现
2.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唐代的韩愈、李翱
道统论: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
韩愈在《原道》和《论佛骨 表》中,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抨 击。他指出佛教耗费大量财富, 加重了百姓负担,使“民不穷且 盗”。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 佛徒“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 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 父子之情”,让佛教凌驾于儒学 之上,有被同化为夷狄的危险。 他认为佛教灭弃封建伦常,“子 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 韩 民焉而不事其事”。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语: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中国古代史线索梳理
中央集权的四大焦点 1)皇权与相权 2)中央与地方
3)思想的控制
4)官员的选拔
从周朝到秦帝国的社会大变革、社会大转型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民族关系
西周
(原型)
东周 (转型)
秦朝 (定型)
转型的实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大变革、大转型.
主要 代表人物 学派 儒家 法家
道家
主要思想
从海禁到闭关锁国(海禁——开禁——闭关锁国, 影响),康熙帝抗击_____入侵.
特点:经济交流 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______”到“_______”
_________制(特点:__________)
____________体制
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以______为典型)
君 创建 三点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 巩固 汉承秦制、_________制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线索 神话与考古(内容、意义)、文明的特征、核心地区
青铜器(功能)和甲骨文;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 法探究历史 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发展) 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汉初黄老思想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泥活字印刷、火药武器、梦溪笔谈 几何原本的翻译;早期西学东渐的意义 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四库全书及狱 西周起源(敬天保民明德)——春秋战国创立(孔孟 之道)——秦朝遭打压(焚书坑儒)——汉初逐渐复 苏(黄老思想)——汉武帝时代发展并确立正统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富国强兵
要,受到当政者欢迎;
促成统完成.局限性:
专制独断、严刑峻法,
儒家思想的演变脉络
浙江高考题2
(2011浙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 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 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 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 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C.①④
四家对人生、社会国家、自然的主张
人生
社会治国
自然
儒家 仁、礼、重 德治、仁政 天行有常、
义轻利
(人治)
制天命
道家 逍遥、消极
(超越功利)
法家
墨家 节俭、追求 功利
无为而治
因循自然
集权、法治、 变法
课堂小结
儒家提倡德治、“仁政”;老庄之学崇 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奖励耕战,推 行严刑峻法,墨家提倡实践精神,在逻 辑学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它们都影响了 中国文化进步的历程。
荀子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 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 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课堂探讨
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与发 展的重要贡献。
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前551-前479 )
——《论语·子路》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高二历史上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 家
仁、礼、 敬鬼神而 为政以 远之
德
教育思 历史影响 想
有教无类 中国传统文化
因材施教
的主流;在世 界文化史上有
注重学习方 重要影响
法
老子 道
道是万物本原 无为而治
家
辩证法
第一个探讨宇 宙本原;对中 国文化产生深 远影响
巩固反刍
1.整理探究案,巩固下面的问题
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2.拓展《学案导学》“课时跟踪检测 (一)”
小国寡民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
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结合教材思考:老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保守一面
2.礼的含义:“克己复礼” 礼的实质:维护奴隶
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
2.辩证法思想
—《道德经》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
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只要能“守静”,就
可以以弱胜强。
辩证的看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它也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老子的治国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基本脉络-精选文档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
1,春秋与战国社会发展特点回顾: 是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人的观念各方面 的破旧立新) 政治方面:破分封制建县制
统治阶级内部,“尊王攘夷”逐步演变为 诸侯称“王”,传统秩序面临“礼崩乐坏” 铁犁牛耕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分封秩序, 经济方面:局面 王、君的实力出现变化 土地私有的出现并逐步合法化而使井田制逐 步瓦解 官府垄断手工业局面发生变化,私营工商业 商业兴起
(4)战国期间儒家思想理论的发展
A.把孔子的“仁”发展为系统的仁政理论,并完 孟子:整提出“修齐治平”的自我修身理论(被视为 从“性善”出发,阐发儒家注重道德教化的主 “正宗”) 张 A. 从“性恶”出发,阐发其礼义法治并行的主 B. 张荀况的“天常”理论带有辩证唯物思 荀况: 想 C.荀况对儒家思想的贡献(顺应战国末年百家相互 兼容趋势,开儒家吸收各家思想之先)
附:先秦“儒”和西汉以后“儒”思想的比 汉儒糅合各家学说,同时又强调“罢黜百 较:
家”,要树立儒家的学术“独尊”,缺乏 学术方面:“兼容” 与统治者 先秦儒学直接批评暴政,宣扬仁政,致力于 建立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 关系方面:汉儒学对仁政的追求则是退而求次,首先承 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尤其是皇帝凌驾 于天下的专制地位,然后才是对统治者提出 劝谕倡议 先秦儒虽然发展迅速,但开始时并受重视, 学术的社会 孟子虽受礼遇,但各国君主并没打算接受
参考资料:伯恩斯《世界文明史》如此说春秋战国的
东方思想:“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 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 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 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 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孔子与老子
深藏若虚 辩者不善 善者不辩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1.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孔子弟子三千成 就突出者72人) 2.整理文化典籍,保存了古代文献——《诗》、 《书》、《礼》、《易》、《春秋》(五经)、 《乐》(佚失)
历史背景
政治上: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战争日益频繁,奴隶主贵 族势力也大大地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历史 经历着大的变革。 经济上: 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元前594年, 鲁国实行初税亩,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原来的 “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奴隶制开始瓦解。 文化上: “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夏曾佑 《中国古代史》
孔 子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老课 子 1
孔子
走近孔子知其生平 阅读经典悟其思想 纵横古今看其影响
生平
想一想
请学生阅读课本为山东旅游形象大使孔子设计一张名片
年代:
春秋
籍贯: 鲁国人
地位: 思想家、道家学派 创始人 作品:
《道德经》
哲学思想
感悟老子的智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