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分析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分析作者:梁艳来源:《速读·上旬》2021年第03期◆摘要:随着中外之间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文学翻译也已经成为重要交流途径。
但是在文学翻译中经常会出现文化误读的情况,导致文化翻译不够准确。
为此要重点加强对误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效解决文化误读现象,确保文学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全面增强。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误读;策略分析在文学翻译活动开展中,需要重点对文化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合理分析。
如果出现文化信息交流不准确,会引发碰撞与冲突,导致客观文化差异问题。
文化误读理论研究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准确理解。
翻译文学信息文化误读主要以诗学误读为主。
通过对文化误读进行不同性质的分解,能够增强文化误读的这些问题。
保证对文化误读现象准确把握。
一、文化误读的主要性质(一)选择性引起的目的性误读在文学翻译开展中,如果出现无意识或有意识误读,那么与读者个人思想具有密切关联。
在文化翻译实际中通过对文化误读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能够分为理解性误读和目的性误读文学,文学翻译最主要目的是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需要对原作品进行分析,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水平。
当下语言背景中,寻找与读者共鸣的重要元素,否则就算对原文内容进行完整的表述,但缺乏与读者之间的共鸣,很难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无法实现翻译的交流传播作用。
译者在阅读中需要自觉或不自觉选择不同模式与原文内容产生理性共鸣。
译者在既定翻译中需要将原文的语言内容进行表达,缩小兩者之间的差异,致使文化误读现象非常普遍。
例如在《围城》中,有很多象征性翻译。
通过送给别人红封套来表示贿赂,在国外为了避免红封套的颜色表达,使读者产生文化歧义,会通过以绿来代替红,因为在汉语中红的意思和英语中的绿色具有明显的相同性,在汉语翻译中充分考虑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接受,但这样的方式会使得原文与文化出现明显的损失。
误读性也会导致语言文化的差异,如果忽略了这一重要前提,其目的性误读就属于理解性误读。
从译者主体性看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例
itlg n ei r e o o t i hs sp r r ;alo ih n e ie c n od rt uw t i u ei s l fwhc l o
c u e i e o o i i s t a te vo s Sa c s i i a s d h s f l w・ f c a o c s n iu l e hs l l n n
文化主体身份决定他 在翻译 《 红楼梦》 主要采用归 时 化翻译策略, 同时也用 同化、 淡化和隐化的方式处理文 化信息, 克服文化差异 的障碍 , 使译本在西方读者中具
有可接 受 性 。 广 义 的 文 化 概 念 包 涵 甚 多 , 中历 其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品 , 红楼梦》 《 的英译 对于传播中国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 用, 在红楼梦 的 9个英译本中, aks 石头记》 H w e 的《 是唯一一部由西方
21 0 2年 7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J un lo b iU iest fEd c t n o ra fHu e nv ri o u ai y o
J 12 1 u. O 2 Vo . 9 ND 7 12 .
第2 9卷第 7期
从 译 者 主 体 性 看 文 学 作 品 翻 译 中 的 文 化 误 读
— —
以霍克斯 的《 红楼 梦》 译本 为例
贾超 琴
( 南大 学 大学外语教 学部 , 南 开封 4 50 ) 河 河 7 0 1
摘 要: 文化 的差异性决定不 同文化之 间的误读是一种客观存在 , 译者主体性 的发挥 是翻译 中文化误读 成为现实的先决
条件 , 社会 文化 系统 中的诸 多因素如历史政 治背景、 审美情趣 、 道德观念 以及文化意象的表达浓缩在译者 身上 , 通过他 的
解读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解读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作者:殷淑文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08期摘要文化误读是文化交流中矛盾与冲突的集中体现,是伴随文学翻译过程始终的一种客观现象。
本文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通过分析文化误读的生成原因和具体表现将其划分为理解性误读和目的性误读两种类型。
并根据文化误读的形成表现提出了总体解决策略,以期引起翻译界内对文化误读现象的重视。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误读理解性误读目的性误读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n the Misunderstanding in Literature Translation——Taking the Book A Dream of Red Mansion English Version as ExampleYIN Shuwen(Foreign Language School, Hei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AbstractCulture misunderstanding is the appearance of conflicts and collisions in the culture communication. Taking the book A Dream of Red Mansion English version as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 for the misunderstandings and the specific situations, and it regards there are comprehensive and aimed misunderstanding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s a series solving methods.Key wordsliterature translation; culture misunderstanding; comprehensive; aimed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是否得到了准确传递也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
中英文本互译文化误读的另类效应
源泉 , 例如 , 他将李 白的《 送孟浩然 之广 陵》 中的“ 烟花三月下扬州 ” 译
T e s k — lw r r u id o e h mo e f e s a e b r v r o e
中, 具有特定 的积极 意义 , 它可 以
通 过 译 文 与 目标 语 文 化 的 日益 融
推动 了美 国的现代 意象派新诗 运
动 。 德 的 翻译 “ 读 ” 西方 文 学 庞 误 在 中 具 有 极 大 的 文 学 创 新 的 参 考 价
值 。通过误译原作 , 庞德意外地发
现 了 自己 的 创 作 价 值 和 新 的生 命
古老 文化传统 的 自豪感 ,殊不 知
这 段 话 的 最 后 一 句 是 地 道 的 误 译 , 且 原文 也没 有 “ 中国 ” 而 在 几
学教 育
中英文本互译文化误读的另类效应
圈 范司永 陈海 簌
内容摘要 : 中英 文本 互译 中文化“ 误读” 不利 于译 文读 者全面 了解“ 他者” 文化 的民族 特色与文化信息 的准 确传 播, 不利于超越“ 自我” 文化的局 限性 与克服对“ 他性” 文化的公正评价 。 但是 , 在民族文化交流实践 中, 这种 结论 确实有失偏颇 。本文即对此谈谈 看法。
实 际上是 一个 “ 读 ” 过程 , 误 的 也 是 一 种 创 新 的 过 程 , 种 “ 创 性 这 独
ter e。 过庞 德 之手 ,烟 花 ” h i r 经 v “ 被 译 为te s o efw r 冒烟 的 花 ) h m k—l es o f 在 中 国文 化 语 境 中 , 文 是 不 忠 实 译
从表 面看来 ,尽管 因文 学文 本 翻译 的文化误 读带来 的负面影 响在所 难免 ,但是译 者对 源语文
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
点最为著名 。布鲁姆认 为阅读 “ 是一种异延 的、 几 乎 不 可 能的 行 为 ,如 果 更 强 调 一 下 的 话 ,那 么 阅读 总 是一 种 误 读 。 ”…也 就 是 说 9文 本 不 可 能 存 在绝对 的或 唯一正确 的理解 , 对文本 的任何解读 , 其 根 本特 点 都 是 不 确 定 的 、 多元 化 的 , 这 与 海 德 格 尔所 阐述 的 “ 一切 理解 都是 一种误解 ” 、 伽达默 尔提 出的 “ 所有理解都不可避免包含某种偏 见 ” 可 谓 殊 途 同 归 。2 0世 纪 8 0年 代 后 ,误 读 一 词频 繁 出现在 国内,且越来越有 中国特色 。如 乐黛云 从文化角度解释误读 : “ 在阅读异文化时很难避免 误 解 。人 们 总 是 按 照 自身 的 文 化 传 统 ,思 维方 式 和 自己所 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方法 。一般来 说 ,他只 能按照 自己的思维方式模式去认识这个 世界 。 ”【 2 】 陈跃 红则从跨文化交流角度 阐发误读 :
第l 5 卷第 3 期 2 0 l 3年 6月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b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化误读也成 为中外译 界炙手可热 的研究课题 。奈 达把翻译 中的误读 理解 为严重的翻译错误 ,并说 “ 是 因错 误 的文 化 预 设 所 导 致 的 ” 【 4 J , 应 予 以消 除 。
浅析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DANGDAIJIAOYANLUNCONG2016年10月浅析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韩娜娜(安阳学院河南安阳455000)一、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郑海凌在《文学翻译学》中给“文学翻译”归纳了一个定义,即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审美的把握,是用另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从“把握”到“再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译者的翻译过程,而文化误读恰恰就产生在这个过程之中。
文学翻译的过程,首先便是译者对原文本的理解,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审美特征、艺术手法等进行准确的把握。
在译者的理解与原文作者达成一致之后,译者便要思索如何运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去表达原文读者的创作意图。
这种思索以及接下来的翻译行为实际上就是译者对原文本的再一次创作,这个“二次创作”过程便会携带译者本民族的文化特性。
1.译者的理解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具有形象化、民族化、个性化、典型化等特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复杂丰富的文本。
在翻译行为中,译者首先是作为读者进入到原文本中的,他对文本所进行的首要任务不是翻译,而是理解。
理解的关键在于“视界融合”,即文本视界与读者视界的融合,或文本视界与解释者视界的融合,在这个理解过程中,误读也就产生了,最终误读会随着译者的语言进入到译文中去。
因此误读首先是针对理解而言。
在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图式文本。
作者把原语文本呈现在译者面前,译者通过纯文字的转换与逻辑的推理,对照已存在的知识建立一个图式文本,然后把它转换成译语文本。
在这个推理过程中文化的参与不可或缺。
翻译的前提是文化的共性,翻译的陷阱是文化的异质性。
不同的译者,由于认知结构中的文化图式不同,对同一文本可能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甚至误解。
中国人看到“银河”的字样时,其文化图式反映出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而西方人看到MilkyWay时,他们的文化图式中可能会浮现赫拉的乳汁或通往宙斯宫殿的乳白色道路等景象。
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及意义
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及意义【摘要】所谓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误读在多数情况下会阻碍文化的交流,但有时也可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关键词】文化误读文化差异1 文化误读的原因1.1文化的差异文化误读,是指译者主观上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而造成对原文本的误解,它是译者无意识犯下的理解错误,并非有意而为之。
因此,误读首先是针对理解而言。
当作者在其语言创作中含有对读者文化图式的预设时,如果我们用蕴含着不同文化图式的表达方式取而代之,就必然导致文化误读。
刘明东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时,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解码、编译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
可见,理解的过程就是对照头脑中已存在的知识或背景知识,给原语文本信息解码的认知过程。
因此,在原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存在一个图式文本。
作者把原语文本呈现在译者面前,译者通过纯文字的转换与逻辑的推理,对照已存在的知识,建立一个图式文本,然后把它转换成译语文本。
翻译的前提是文化的共性。
翻译的陷阱是文化的异质性。
不同的译者,由于认知结构中的文化图式不同,对同一文本可能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甚至误解。
中国人看到“龙”的字样时,其文化图式反映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神圣的象征”,而西方文化中往往把龙(dragon)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
1.2对原有文化的错误预设这里的文化预设与文化图式意义差不多,都指蕴含在某种文化中、不言而喻的思想观念。
人们往往由于过分熟悉这些东西而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翻译过程中茫然不觉地受到影响,造成解读失误。
这种预设当然多在母语中根深蒂固。
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受佛、道和儒学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中西方死亡意识的差异。
比如,《茶花女》、《罗密欧与朱莉叶》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主人公最后都是以死告终,这一结局对中国读者来说是悲剧,因此对他们充满了同情;而对西方读者来说,死是一种拯救,死神降临的时候就是灵魂永生的时候,他们的死已经不是痛苦悲哀,而是一种至高的幸福。
浅析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规避方法
浅析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规避方法作者:殷淑文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4年第14期摘要: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文化的误读也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带来的冲突与碰撞,就必然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结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探讨处理文化误读现象的规避方法,以期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误读规避方法一、引言从本质上讲,翻译活动本身就是文化交流过程中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交流中的阻滞点和冲突之处。
那么,如何才能冲出误读的重围呢?文学翻译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因此,在文化融合的宏观环境下,“语言的归化,文化的异化的统一”就成了决定文学译本在译语环境里“能否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策略”。
笔者根据文化误读的生成原因和具体表现,将其划分为理解性误读和目的性误读两种类型,并参照上文提出的总体策略,以《红楼梦》的霍克斯和杨宪益两个英译本中的文化误读现象为例(以下简称霍译本、杨译本),根据其具体的形成原因着重从文化层面上来分析探讨规避误读的方法。
二、避免理解性误读理解性误读的形成原因比较简单,是指由于译者受自身社会文化阐释体系的制约和对源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对源语文本文化形成的语言层面上的理解性误差。
例一:(贾宝玉)忽又思及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
霍译本:Jia Lian who never considered anything but his own pleasure would certainly know nothing about the scientific preparation of cosmetics.杨译本:Chia Lien’s only interested in sex but has no consideration for girls.此例霍译本中出现的文化误读属于典型的理解性误读,原句中的“脂粉”并非是指女性化妆用品,而是用来借指使用这些化妆品的女性。
文化误读与翻译
文化误读与翻译
文化误读与翻译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很多人会将它与语言的学习相混淆,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更复杂的概念。
文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差异较大,如果在某种语言的文化中翻译一些概念,但在另一种语言中根本无法理解,这就是文化误读与翻译的一个特点。
为了避免文化误读与翻译,翻译者首先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多元化形态,以便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氛围,翻译对象可以是立体的。
另外,翻译前,需要深入了解原文中潜在的文化符号,避免超越简单的翻译,给文字赋予不必要的文化属性,使得译文更加遵守原文的意义。
此外,一些专业性高的文本,应当制定额外的翻译策略,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总之,文化误读与翻译是一个种复杂的问题,如果希望正确解读译文,在翻译
时必须有良好的文化视角,不仅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还要确保翻译过程中不添加额外的文化信息,这样才能确保译文的精准性。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误读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误读作者:苏日嘎拉图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文学翻译并不是单纯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而是涉及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要重视不同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正确对待和处理文化差异。
文学翻译由于文化差异等原因会出现误读现象,文化的误读是文学翻译中不可避免的,正确认识造成文化误读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差异,更好地进行文学翻译,提高文学翻译水平。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差异;误读文化与语言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文化是语言产生的背景,语言承载文化的载体。
翻译有必须要遵循的翻译原则,但是文学翻译是不同的,虽然也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但其中会涉及到文化的传递,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文学翻译会出现文化误读现象,这主要是由文化差异与人们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研究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之间的关系对增强翻译能力,培养跨文化思维会产生重要影响。
一、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1.1历史背景文化国家和民族不同其历史文化底蕴也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在不断变化不断更替过程中形成独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的语言与文化,因此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同民族的歷史背景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倾向也会不同,不同民族的历史会赋予不同人物、不同历史事件特殊的文化意义。
就以中西文化为例,中国文化中与“狗”有关的谚语或俗语通常都是表达不好的含义,比如:“狗眼看人低”而西方文化中“狗”地位高,会用来指代人,如“Lucky Dog” 翻译成中文便是“幸运儿”的意思。
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要注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注重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文化差异。
1.2地域文化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川的阻隔,海洋陆地的相望,这些不同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人们对自然事物的感知也不同。
不同民族因不同地域,不同自然地理环境而创造了不同文化。
在东方传统中“东风”是带有暖意的风,东风袭来便是春天的脚步走近了,“西风”便是秋风的另一种说法,代表着萧瑟凄凉的风,西风来了,意味着冬天也不远了。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本文缺点
1.作者对文化误读的其他理论提及甚少,并没有 给出相关例证,不利于读者进行比较研究。
2.作者在文中对因文化误读产生的积极影响过分 推崇,给读者一种错觉,似乎作者支持这一观点。
结论
在文化翻译中针对文化误读的现象众说纷纭, 但文化误读作为一种基于错误认知下的翻译 形式,其本身是不提倡的。我们应该尽量避 免文学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读。正如Nada所讲,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 重要。
启示
• 因此在实践中译者应清醒的认识到文化误 读只能偶尔产生积极意义,决不能夸大文 化误读的积极意义,译者在实践中仍需博 览群书,多做文化积累,克服在文学翻译 中经常发生主观上的文化误读。
thank you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外语教学 2007年第3期 2009级英语三班 石小婷
目录
1.研究背景及原因 2.文化误读的定义 3.前人研究观点 4.作者总结 5.评价(优点与缺点) 6.启示
研究背景及原因
从20 世纪70-9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发生文 化转向,பைடு நூலகம்从形式主义阶段逐步转化到以 文化而非文本为翻译单位的研究上来。因 此译学研究从词语文本向文化语域转向。
作者总结
误读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阻碍文化的交流,但 有时也会产生积极效果。以菲茨杰拉德译的 波斯诗人欧马尔.哈亚姆的《柔巴依集》和庞 德译的中国古诗为代表。
但我们不能偏执的夸大文化误读的积极意义。 这会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颠覆原文本的意图。
本文优点
1.作者着眼于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这一典型 现象,究其根源,对造成文化误读的主因深入 探究,并一一剖析 2.这篇文章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作者围绕主 题,在引言中追溯文化误读历史及定义,使读 者一目了然。 3.作者用辩证的方式分析了文化误读的利弊, 给读者提出了建议。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阐释及文化循环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一八年第三期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阐释及文化循环徐明玉(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收稿日期:圆园17原08原09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15AYY004);中华文化经典作品的翻译修辞研究(L14AYY003);辽宁省教育厅项目(W2014154);沈阳师范大学重大孵化项目(ZD201513、ZD201425)作者简介:徐明玉,女,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辽宁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摘要:翻译“文化转向”的大潮汹涌澎湃,国内研究者尝试在这次洗礼中找到方向。
“误读”理论破解了文本的权威,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读者对文本的某种“依赖”。
“阐释学”打破了文本的自足性,进一步为读者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理论来源。
以文化传播和循环为目标,在翻译实践中“误读”规范译者,要求译者要基于文本进行翻译;“阐释”解放译者,给予译者“创作”译本的权利。
译者可以适当、适度阐释原文,通过多种符号的结合构建意义,传递文化信息。
但更为重要的是,译者需要明确无论如何误读、如何阐释,翻译最终都需要服务于文化传播。
关键词:文学翻译;误读;阐释;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8)03-0129-05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旨在展示中国传统,推介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通过外译文学作品传播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公认的路径之一。
虽然“民族文化外译成为当前翻译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两千年来中国的翻译史基本是一部译入史,甚少甚至几乎没有涉及外译活动”[1]。
因此,中国文学作品外译值得研究。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及“熊猫”丛书就尝试输出文学作品,但其推进之路并不顺畅,“丛书”系列很快在海外被迫停刊。
虽然停刊原因复杂,但毋庸置疑,杨宪益、戴乃迭等翻译家在语言上对作品必然精益求精,这就足以提示后人翻译活动及其研究不应囿于语言。
翻译中文化误读产生原因
翻译中文化误读产生原因的研究摘要: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现象的产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因此,对其原因的探究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影响译者的多种因素入手,探究误读现象产生和出现的原因。
文化误读映射出不同历史背景下译者对不同伦理模式的遵从,从中揭示出译者主观伦理观念的动态变化和译者自觉意识的增强对于误读的产生影响巨大。
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2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的发展,使得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此各种文化和语言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
可以说,世界正处于跨文化交流的潮流中。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碰撞冲突与融合吸收的过程。
而语言却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
“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社会的文化”。
因此,西方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转换。
所以在这个转换与融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文化误读。
,往往很难摆脱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总是根据自己熟知的一切进行选择、切割和解读。
这种现象就是文化误读。
翻译作为涉及多种文化因素的语言活动,难以避免文化误读的产生,可以说,文化误读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因为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忽视或无视文本的时空和视角去解读、传释文本,因而译文会产生多层面的误读。
由此可见,文化误读已经成为翻译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因此对于文化误读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误读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文化误读的因素同样也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于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政治倾向所引起的误读。
翻译总会受到特定语境下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由于译者将他自身的政治倾向带入文本解读中,文本阅读便难以超脱政治,从而使得文学文本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甚至将翻译文学作为政治革命和政治斗争强有力的武器。
这样的“政治阅读”在晚清的小说翻译中尤显突出。
例如:(1)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最早是1903年由苏曼殊翻译题为《惨世界》。
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
文学翻译与文化误读杨松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误读;误读理论;接受美学摘要: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有许多制约因素,难免会出现误读现象。
因此文化误读成了文学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从误读理论和接受美学两个方面阐述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理论基础,然后探讨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成因及表现,再后分析了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最后指出应慎重对待误读以促进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学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6)06-0175-04收稿日期:2006-09-18作者简介:杨松芳(1970-),女,辽宁沈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外语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学与文化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社会科学家SOCIALSCIENTIST2006年11月(第6期,总第122期)Nov.,2006(No.6,GeneralNo.122)20世纪80年代后期,翻译研究,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的转向。
也就是说,从单纯的语言学层面的翻译研究转向了对文化的关注。
那么文化误读就成了文学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到底什么是误读呢?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本文将逐一探讨。
一、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理论基础1.“误读”概念及其理论内涵“误读”是阅读学中的一个术语,本义是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
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就把读者对某一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分为“正读”和“误读”。
前者指读者对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的理解与作者的创作本义相符,反之成为“误读”。
[1]关于误读现象,国内亦有其他学者对此做了阐发。
乐黛云教授曾从文化的宏观角度对误读做过如下界定:“所谓误读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
浅析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
浅析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翻译与误读。
引言20 世纪80 年代后期,比较文学翻译的研究出现了由原来单纯的语言层面的翻译向了解文化的转变。
而伴着全世界经济的迅猛增长,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也随之增加。
两种不同的文化间的沟通也就是用一种语言去认识和解释另外一种语言。
但是由于生活在一种文化里的人们在认识和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时候,常常会依照者自己原有文化的思维形式去对其他文化进行理解,这种情况或多或少就会产生一些文化误读。
而在文化理解的过程中翻译是一种最直接、最普遍的文化交流形式,尤其是在研究两种文化的文学作品的时候,翻译也会存在一些误读现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误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误读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对翻译起着怎么样的作用呢? 笔者将在本文中逐一探讨。
一、误读定义及内涵。
误读是产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现象。
它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原有内容本身的含义和内容曲解,进行了错误性的阅读。
读者对于阅读内容通常可以分为“正读”和“误读”。
“正读”是读者能够正确理解作品的内涵、艺术价值和作者的创作目的; 而“误读”则是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乐黛云教授曾经给对误读进行过这样的解释,那就是误读是读者按照自己原有文化的思维形式,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去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理解方式。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美国当代着名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就曾经提出一个非常着名的文学理论--即“影响即误读”理论,并且用此理论给“误读”定下一个新的含义。
布鲁姆提出在弗洛伊德尼和采之后,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不可能完全按照原文的含义进行理解,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修改和创造。
实际上很多人认为跨文化之间的文学阅读是一种“重新创造”,是另外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误读”现象。
二、翻译活动中的误读。
翻译是我们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文化沟通中所使用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
但在某种方面来说,它所进行的过程里会不断出现由原来一种文化对另外一种或多种文化的误读。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误读现象泛滥。
一方面,翻译者缺乏对原文文化背景的了解,将普通语言文字化,直接降低了翻译质量;另一方面,翻译者受到社会、宗教信仰以及语言习惯的限制,使得原文的信息得不到准确传达。
此外,无视语种复杂的文化层面,缺乏相关研究和知识积累,也是造成误读的源头。
因此,要尽量避免误读现象,翻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来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并加强对于不同语言文化的学习,要有真知灼见,调动自己所有的资源,从而实现准确无误的译文。
浅析文化误读在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体现的论文
浅析⽂化误读在接受理论与⽂学翻译中的体现的论⽂浅析⽂化误读在接受理论与⽂学翻译中的体现的论⽂ 前⾔ ⾃上世纪80年代,翻译领域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翻译的⽂化⽅向发⽣了转变,并不单单仅局限于语⾔学层⾯的翻译,更将⽬光以及研究内容转向了对⽂化层⾯的关注与了解。
然⽽对⽂化的正确解读成为当前⽂学翻译的核⼼内容,进⽽使得“⽂化误读”出现,如何在接受理论的⼤背景下,对⽂学翻译当中所表现出的“⽂化误读”现象进⾏具体分析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学翻译当中⽂化误读的成因及本质 (⼀)⽂化翻译中⽂化误读成因 站在接受理论的视⾓下,对⽂学作品的理解存在两个⽅⾯的基础涵盖因素,认为艺术本⾝形态在本质结构上划分能够被分为艺术极与审美极两种,其中在艺术极所表现的是⼀种作者的⽂本价值,审美极则表现在读者的理解层⾯。
很显然,对于⽂学作品⽽⾔,开展⽂学翻译的过程不单单需要结合作者对于⽂本内在艺术价值的表现,更应该注重读者的理解以及审美要求。
在接受理论的⼤背景之下,其中所涉及到的要素主要是指⼀种游离在两者之间的概念,是⽂本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个发展概况与范畴。
在接受理论的背景下,⽂学理论当中所表现出“偏见”以及“期待视野”的个体,⾃⾝⽆法摆脱⾃⾝主观价值的影响。
作为⼀种审美期待的内在⼼理要素,期待视野当中包含审美经验与⼈⽣经验等全过程,是⼀个定性的⼼理结构。
相较于简单的⽂学阅读⽽⾔,⽂学翻译所涉及到的过程则更加复杂,涵盖译者对作者原⽂的价值理解、译⽂读者对译⽂⽂本的理解,其中实质上是⼀种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等价交换,这⼀因素的出现,催⽣了“⽂化误读”的出现与产⽣。
(⼆)⽂化翻译中“⽂化误读”本质 “⽂化误读”实质上是⼀项创造性的活动。
结合⽂学翻译⾃⾝的特点以及内在价值分析,翻译的过程中并不仅仅是将作者的⽂本进⾏翻译,更要在完成翻译之后表现出其内在的含义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内容。
⽂化误读的出现,则会发现在⽂学翻译当中⽆法被解读出来的内在意义,使其具备新的发展意识,所以将其称之为⼀种创造性的活动。
文学翻译中误读
第一,文学形态的差异;
因为国家民族的差异,从而导致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上的差异,也就使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在民族性,典型性和形象性上存在差异。但是语言又不是单纯的字,词,句的组合,而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历史,哲学,艺术,心理等各方面的沉积,还是一种民族文学传统的沉积,因而,从一种文学到另一种文学的翻译远不仅是字,词,句之间的机械转换,而涉及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沉积和文学传统。文学作品的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民族文学传统的沉积,而语言的差异又使得要在目的语中重现原语作品的形态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文化翻译中针对文化误读的现象众说纷纭,但文化误读作为一种基于错误认知下的翻译形式,其本身是不提倡的。我们应当避免文学翻译中出现文化误读。毕竟庞德现象属于个例,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应该奉为圭臬,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文化误读”,正如Nide所讲:“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双文化甚至比双语更重要。”,它对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异质文化之间对话也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一方面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的各自特点,更重要的是,他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在跨文化文学对话中,外国文学是怎样通过本土文化的“过滤”而传播和产生影响的。
第二,对原有文化的错误预设;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秦达指出:“语,以致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他人为,“笔译和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的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误读通常源于译者对原语读解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指出译者应该“对自己头脑中的文化预设与各种“先结构”保持充分的认识”,人们往往由于过分熟悉这些东西而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翻译过程中茫然不觉地受到影响,造成误读失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具有形象化,个性化,民族化,典型化的特点。因此,文学语言必须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民族性。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必须是作品外在形态和内在意义的高度统一。翻译是异质文化交流中极其重要的路径之一。文化误读是指文学翻译中对自己本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生僻或普遍问题产生误解的现象。文化误读虽是解读他者文化时所引发的普遍现象,却常常被简单定性为“错误”,遭到批评。然而我们面对中外译制文化,有必要跳出“译作与原作二元对立的封闭,静态的体系,进入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宏观动态的境地”,对误读现象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究以发现隐藏其后的原因及其影响,从而更全面,更公正地审视误读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
一、文化误读的起源
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转向在20世纪70年代时,就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文学翻译中,学者们的课题主要是研究文化信息是否能得到准确的传递。
在交流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发生碰撞与冲突,主要是因为存在客观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就涉及到了文化误读的理论研究课题。
想要忠实的表达出本文的涵义和文化意义,就必须正确的理解和阅读作品中包含的文化信息。
文化误读主要来源于诗学误读。
文化误读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内翻译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主要是因为西方理论思潮的引进。
同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者都对它毁誉参半,是因为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客观的现象。
有学者认为,其理论概念应采取合理、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这样学者们在谈论误读时,才不会对其草率而论,莫衷一是。
在最初的阶段,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正式提出了“误读”的文学理论术语。
在这本书中,哈罗德•布鲁姆还提出了“诗学误读”理论及“这种误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但实际上必然是一种误泽”。
随后,误读在西方国家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和概念。
其与文学理论上的误读有一定的区别,在翻译学科中研究的文化误读是属于狭义的误读,只限于文学翻译中对文化信息存在偏离的理解与表达。
如果误读的绝对性和合理性太过于注重,那么翻译的严肃性与科学性也就没什么可谈的了。
二、文化误读的误读性质
当前文化文章在进行分类文化误读时,无意识误读和有意识误读是最常见的划分类型。
有的学者认为:无意识误读主要是受制于客观的原因影响,有意识误读则是和它相反的原因。
有意误读和无
意误读及为自觉性误读和非自觉性误读。
通过文学翻译的实际实践,有学者认为,结合文化误读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还可以将其
划分为两种文化误读类型,主要是:理解性误读和目的性误读。
理
解性误读、目的性误读和有意误读、无意误读进行相比较,理解性
误读和目的性误读更能把文化误读形成的机制全面的体现出来。
对
于这种文化误读的分类,可以让学者们更加客观和更深入的去认识
文化误读,从而制定合理、科学的方案去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
1.选择性引起的目的性误读。
在翻译学中,实现文化的传播与
交流是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
译语者在对原作品进行分析时,最终
接受者的读者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还要在语言文化背
景下找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元素。
否则,就算对原文的忠诚度达
到百分之百,没有找到与读者共鸣的元素,读者读起来也是云里雾
里的状态,实现翻译的最终目标又从何谈起。
这样就促使译语者在
阅读中处于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选择性的模式,与原文产生一
种选择性的共鸣。
由于译语者考虑到既定的翻译目的,所以,译语
者故意将源语文本中语言文化的体现形式进行了更改,试图缩小两
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此,这就是导致文化误读可以属于目的性误
读的原因。
关于《围成》中的一些象征物的翻译,在中国文化中,
里面人物送给别人红封套“是指包含钱的红包或纸袋。
它是通常作
为提示,礼物,奖金或贿赂私下给予。
国外的译语者为了避免“红”字给西方读者带来的文化歧视,从而采取了一定的回避手段,在国
外的译语者中,在大多情况下都是把中国的“红”用“绿”来代替,因为,在汉语中,“红”的意思和英语中的金色和绿色有一定的相
同度。
在这一点中,国外有的译语者考虑到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对
颜色词汇附加含义的差异较大,所以,他们为了是西方读者能够更
容易的接受,采取了相关的手段,如:源语文话服从译语文化的模式。
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翻译的方法会给源语文化带来不
可弥补的损失。
目的性误读的形成是在译语者充分了解和领会了语
言异质文化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形成的,这一点是需要极其注意的,
如果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前提,此处的目的性误读就属于理解性误读了。
2.能力不足引起的理解性误读。
理解性误读主要是语言文化理
解能力不足引起的性质。
由于语言形成的方式不同,所以,文化源
流的差异也就比较的明显。
因此,全部对等语言之间的互换是不可
能实现的。
读者之所以在阅读原文时会出现误读的情况,就是因为
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隔阂,读者语言理解上出现了一定
的偏差,因此,这就是导致文化误读可以属于理解性误读的原因。
例如: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写到“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
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其中有读者把“兽头”一词理解为“beast—head”,同时还有的读者把其理解为“animal—heads”。
这个句子中的“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把中国古代的建筑
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中,在门环上
都会镶嵌威猛的兽头。
在世俗人的眼中,把兽头镶嵌在此处可能只
是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殊不知,镶嵌在此处的兽头更重要的是起
到心理震慑的作用,体现出凶猛的力量,象征着威严等。
对中国古
代传统文化长期进行了解的人,只要提起门环上镶嵌的“兽头”,
大部分的人都会想到老虎、狮子等非常凶猛的野兽。
把“animal”
和“beast”进行相比较,“animal”的含义更为广泛,一般都是指
与植物相当对的动物,主要包括鸟类和兽类。
而体型比较大、有力量、凶猛的四足走兽则属于“beast”,主要包括:老虎、豹子、狮
子等大型的野兽。
对于国外的一些读者来说,由于他们对中国古代
的传统文化并不了解,也缺少古代建筑文化的知识,所以,在国外
的一些读者中,广泛的把兽头的含义理解为普通动物的头部,殊不知,在“兽头”的背后隐藏着更大的意义。
“animal”主题象征的
威严性之所以严重下降,主要是因为此处的“animal—heads”已经
不能引起译语读者等同于源语读者的想象联想,因此,这是也导致
我国古代建筑艺术方面的文化信息大量流失、损耗的关键原因。
理
解性的误读在一般都主要体现在隐性状态文化信息的时候,总的来说,造成译语者语言理解能力不足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语言文化
的背景知识。
它的存在时刻都在提醒译语者的文化定位要清醒、明
确的状态,并且在越是有文化陷阱的地方,就越不能大意、马虎,
同时,还要处理得更加的优秀,解释得更加的清楚、仔细。
三、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意义
在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事实存在,理解性
误读、目的性误读、有意识误读以及无意识误读,都会产生一种消
极的作用。
在翻译的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应该对文化误读与文化误
译引起重视,了解消极影响的主要原因。
趋利避害,从而使翻译的
质量能够有效的提升,使文化之间有更好的交流与理解。
误译和误
读严重的影响了跨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作品原本的含义都被误读、误译甚至进行了更改,这种现象严重致使文化信息丢失和扭曲,因此,读者就琢磨不透源语文化背后的真相。
例如:有人在讨论哈姆
雷特的“孝”与“不孝”的问题,大家对这一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准确的说这一系列的后果都是翻译不得当造成的。
文化交流的
主要是为了相互了解,促进关系,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如果在翻译中出现误读、误译,那么文化交流质量就会受到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