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微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考作文微光
【篇一:2012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
【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
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
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用微光照亮自我
(70分)
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灵中的
微光。
(第一句便点题,是能文者。
陆机的《文赋》谈到作文的奥
妙时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赖兹以
效绩”,就是强调点题的重要。
因为这样能使阅卷官一下子把握你要
说的内容,就会循着你的思路看下去。
)的确,正因为常人舍弃了
自身的微光,他们得以(“得以”用得不妥,应该为“才能”,表示是
无可奈何的。
)融入世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那份微光写入作品中,却成了超脱世俗的惊众一笔,照亮珍惜它的人,以“天才”的独
立人格遗留于世。
(不动声色地把微光与“珍惜独立的人格”联系起来,这样就让后面的论述十分集中。
)
微光,即如康德评启蒙运动一样,“助人摆脱加诸自身的愚昧状态”。
这愚昧并不是指智力上的缺憾,而是随着社会世俗大流,完全为时代、社会所限的个人无力感。
因而,心中的一点微光,若是珍惜了,就必能助人在冥冥众生中辨出自身的人格与价值,从而超脱社会的“常人”限制,以独立的“天才”而存于世。
(进一步阐明微光的价值
所在。
)
我们深知自我的微光来之不易,却又将它舍弃,那是源于自身的恐惧。
我们害怕在社会中若还持着那份微光,违背了大众取向,就会
成异类,被孤立——我们害怕因不舍弃微光而带来的孤独。
于是,
微光在不停的求众中因舍弃自我而遭毁弃,终至我们成为被社会归
类的一员,丧失了自我独立的人格。
(分析“微光”被舍弃的原因是
害怕孤独,为文章增加了深度。
)
天才们在保留微光时也享用着自身的孤独。
“当你让寂寞在人群中蔓
延时”,波德莱尔这样说道,“你就真正地拥有了自我。
”(这句话引
得妙)正因为微光源自自我内心,所以保持一份微光就意味着与社
会、世俗的不同;因而你要时刻从人群中抽身开来,在孤独与寂寞
中与自己对话,看看你心灵的微光,小心地呵护它,为它添油拨芯。
“黑暗中屋内那隐隐的灯”,巴金笔下的《灯》不仅是行夜路时的引
领者,也是在孤寂中慰藉心灵的微光。
因为不肯舍弃心灵的微光,
他们变得孤独;而又因为珍惜呵护着这份微光,他们在孤独的完满
中得到慰藉。
(所引巴金语来自课文)
据说巴老晚年常在屋内背诵《神曲》——那是他在与但丁的心灵微
光交流吧!其实,我们也应保持、重拾那一份微光——不问社会怎
样吞没众生,愿有一份微光照亮自己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自我。
(再引巴金,点题,呼应,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妙!)
【阅后感想】这篇文章的成功,来自两个方面:一、思想的深刻,
内容的丰富;二、善于谋篇布局。
看得出,这两点都来自于作者丰
富的阅读。
巴金的灯,来自课内;高更、黑塞等,
来自课外。
没有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排列,没有慷慨激昂气势磅礴
的警句,有的是平实的有思想厚度的文字,如诗如歌,使人读后有得。
这个得,就是“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告别仰望,点燃微光
(70分)
泰戈尔有一首著名的小诗——河的此岸暗自叹息,一切欢乐定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欢乐尽在对岸。
(引诗意味深长)
人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直把杭州作汴州”,同样,人们
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题
扣得好)
时光流变,让昔日的微光渺然无痕;岁月的尘埃,让思想的结晶锁
在知音寥落的舞台。
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思想文化的悲哀。
(有情)
表面上这样的悲哀源于外界因素的挑衅和诱惑。
萨特犀利地揭示了
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现实:科技对人文的漠视和侵害。
现今各类万
能的搜索工具早把人心灵中闪烁的微光掐死在了摇篮里。
然而在本
质上,悲哀源于人类的“三心”:菲薄之心——认定自己的思想只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依赖之心——对于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习惯性地请求网络,缺乏独立思考;慵懒之心——即便灵感一
闪而过也懒得速记下来,过脑即忘随风而逝。
(为“三心”之说鼓掌)
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三心”结为联盟,微光成了奢侈,似乎灵感只
属于天才,微光是一门“绝学”,这样的后果是科技在掌上眉飞色舞,糜烂生活的姿态大行其道,可堪思想之花的枯萎颓败,灵感乍现的
涸泽枯竭,社会文化氛围的浅显薄弱。
(文字漂亮。
科技对人文的
侵害似乎还没讲清)
然而,当繁华落尽看到天才作品里被我们舍弃过的微光时,我们会
是怎样的感受呢?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发展从来是靠大众文化的
前进,与每一个个体的微光息息相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
微光,亦能照亮整片天空!(社会关怀在此处体现。
善于自问自答。
此乃作文之道。
)首先,这需要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从“博”而
后“专”,改变公众对有关学术、灵感想法的一贯仰望,以平和的眼
光看待,大师出于大众,教育的发展可以营养培养大师的泥土。
其次,可以学习西方开发出灵感的新载体。
国外有专家开发了一款游戏,玩家可以任意组合,寻找蛋白质结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
发现蛋白质的大家。
再者,我们应逐渐告别“三心”,别让自己的菲薄、依赖、慵懒主宰了思想,限制了微光。
(同样是首先、其次、
再次,这是有内容有思想的,并非简单罗列。
)当我们重拾自身的
好奇心去关照生活,我们的微光能聚成一片,集体的微光终成一片
光明,照亮的不仅是思想文化界,亦为社会的发展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微光之价值)
微光属于天才,更属于大家。
我说:河的两岸欢声笑语,一片祥和。
(同样是呼应,这样的呼应有声有色。
)
【阅后感想】本文以思想活跃取胜。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
怎么解决问题,条分缕析,思路清楚。
前半部分分析“微光”被舍弃
的过程,由表面到本质,语言漂亮,能打动人。
后面谈“怎么办”时,举出三条“对策”,平实而言之有物。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开头和
结尾让人眼前一亮,光是印象分就能增加不少。
自立
(69分)
我曾无数次地翻阅一本名为《自立》的小册子,它的作者是爱默生——美国最受人敬仰的思想家。
(开篇自然,仿佛在诉说心声。
)
故而对于高考的这段材料,我总有似曾相识之感。
“人们对心灵中闪
过的微光,往往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这样的现象大
概是爱默生著书的发因。
世人盲从而不思考,思考而不独立,独立
而不自信。
“自立”的提出切中要害。
自立,是我们所最需要的!
(从“盲从”到“自立”层层推进)何为自立?爱默生说过他对天才的
解释:“天才即是相信心中的真理对其他任何人都适用。
”自立便是
感受“心灵的微光”,相信它的价值,相信它也是其他人心中共有的
常识,自立是人有所体悟,有所沉思,更有所坚持。
(把自立与微
光紧紧扣在一起。
把爱默生的材料用足)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便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立的故事。
35岁以前,克里斯特兰德是一个股票分析师,有持家有道的妻子和漂亮的孩子。
35岁以后,他成为落魄的画家,从巴黎到莫里哀岛,他总画些“难看”的画却不知疲倦。
是什么引发了如此改变?他说,是创作的欲望折
磨着他。
他捕捉到了“心灵的微光”,并不惜一切将其表达出来。
最后,在他画出了“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后,快乐地死去。
人们在他
的画中看到了自己心中的世界,或许是曾在心中闪烁的微光。
(在
考场上敢于从容地讲故事,以说明珍惜微光之可贵,大气!)自立
是自由的前提,是对心、对真理而不是对任何权威的服从。
人不该
舍弃他“心灵的微光”,因为是真理,就该坚持;是真情,就该抒发!(微光是真理,微光是真情,是真理真情就该表达。
这就是自立。
)而自立又何其不易呢?盲从不是这大千世界的本色吗?去年3月,
日本一场海啸引发了食盐危机。
许多人根本不用头脑思考、计算,
闻风即雨,理性仿佛不存在于蝇营狗苟之间,多年的社会生活将自
立完全磨去。
摒弃自立甚至出现在知识分子之中,论文抄袭已成常态,每天都会将空话套话挂在嘴边。
真理何在?真情何在?(结合
社会现实,从反面证明微光之重要。
文章有批判力。
)
任何时代都需要人的自立。
唯有自立的人,才能发出理性的声音,
进行清醒的思考。
也只有自立的人能获得内心的自由。
(这段警句
式的语言很有分量。
)
就是这样一本算不上书的小册子,时刻发出铿锵之音,在我内心回响。
对,我也曾这么想的。
现在,我要这样做了。
(文字活泼可喜,如自言自语。
学而时习之,关键是做,是实践。
)
【阅后感想】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的材料正是由爱默生的一篇散文节
选后改写而成的。
可以想象这位考生在展卷那一瞬间的心情必然是
惊喜:“运气不错!”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篇文章也做得行云流水,
浑朴天成。
引用两本书,几个社会新闻,就从正反两方面把我们最
需要自立的这个道理讲清楚了。
其实这“运气”并非偶得,一个不爱
读书的学生会想到在高考前翻阅爱默生吗?文章本身的好坏,终究
还是数年积累之功。
附录:上海市考试院关于作文题的评析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寓意是:人们对
自己心灵闪过的“微光”往往因为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而轻易舍弃,
结果在天才作品中却又发现自己曾经产生过的有价值的念头,说明
一个人应当珍视自己身上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去羡慕别人。
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体现为材料的呈现方式。
该材料取自《爱
默生集》,文字理性,富有思维张力,体现思辨性材料的特点。
二
是材料的内涵。
选取的材料内涵相对趋一,这种趋一的内涵又具备
进行纵向深入思辨的可能性,材料内涵本身具有哲理意味。
考虑到
高考参加人数众多,命题在开放与限制之间寻平衡:对材料可以从
多角度切入,比如对微光的理解、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坚持自我
等等,但最后这些切入点的指向应当还是收拢于对“自我”的思考。
三是材料的思辨性在考生作文中的体现。
考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
键时期,对自我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塑造自我、愿意有怎样的“自我”等的思考,不仅对成长是重要的,也较贴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
生活。
只有这样,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在考生的作文中得到体现,
才能在评卷时得到测量,才能真正实现作文的测量目标。
这条材料,一般比较合适用议论文形式写,也可以用记叙文形式写,将对相关问题的思辨通过记叙具体的人物和事表现出来,切合题意,文体的适应性也比较恰当。
根据下列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
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
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70分)
二、考题解读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结构布局和
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近年的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
文题,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
上海卷高考作文的这段材料出自于
爱默生的《论自立》,原文如下:“尽管每个人都非常熟悉心灵的声音,但是我们认为摩西、柏拉图和弥尔顿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们对
书本和传统的蔑视,他们只说自己想到的东西。
当心灵的微光从内
部闪过,人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它,而不是去发现和观察诗人和圣
贤的天空里的光彩。
他却只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东西,就擅自摒弃了
自己的思想。
我们可以在天才的每一部作品中发现我们自己抛弃的
思想:它们回到了我们身边,却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
从对我们的
教益而言,伟大的作品也不过如此。
它们对我们的教导是: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们越要平心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
否则,第二天,我们曾一直想到和感受到的东西,就成了某个陌生人的高明的见解和想法,我们只能被迫从别人那里取回原本是自己的见解,而且还要满怀羞愧。
”
对比原文发现,高考题目中舍弃了“人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它,而不是去发现和观察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以及“它们回到了我们身边,却带着某种疏远的威严”两句话,其主要原因当然是想增加一点作文的开放度,不要让学生的写作思路受到太大的限制,但是这样一来,也增加了作文审题上的难度,造成学生离题、偏题上的风险。
如果单从作文题目出发,最直接的立意就变成了人们应该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
发自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微光”都自有其价值,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是他并没有像“天才”一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抒发出来。
如果要深入分析的话,首先可以对“心灵的微光”加以界定,你认为的“心灵的微光”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灵光乍现的灵感?还是思想的火花?是日常生活的感悟?还是发人深思的哲理?总之,“心灵的微光”可以是灵感之光,是思想之光,是智慧之光,是存在之光(以上为纵向分析),也可以是诗意之光,是自由之光,是正义之光,是公正之光(以上为横向分析)??。
对“心灵的微光”的理解和界定,实则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低和议论的深浅。
其次,可以就“心灵的微光”展开因果分析,分析人为什么要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心灵的微光”对一个人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假如没有了“心灵的微光”,人将会变成怎样的人,将会导致怎样的严重后果。
然后,可以就“心灵的微光”展开对比分析,分析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的人(尤其是天才)都取得了哪些成就,如天才诗人海子,苹果之父乔布斯,美国导演卡梅隆等等,而无视自己“心灵的微光”的人又是多么失败,可用“芸芸众生”作为反例。
在此,还可以追问,为什么天才可以发现、观察、感悟、表达自己“心灵的微光”,而普通人就不能,从而推论到怎样才能做到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
再次,可就“心灵的微光”展开措施分析,分析怎样才能做到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如首先要学会“认识你自己”,学会自我反省,学
会自我审视等;其次要学会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发现
生活等。
最后,既然“心灵的微光”会在天才的作品中出现,而普通
人往往将之忽视。
那普通人不一定完全通过审视自我或审视生活来
发现“心灵的微光”,还可以通过从天才的作品中学习天才发现、感悟、表达自己的“心灵的微光”的经验,从而通过审视天才,来学会
珍视自己“心灵的微光”。
最后,可以就“心灵的微光”展开辩证分析,“心灵的微光”也可能是
愚昧之光,邪恶之光,人要善于培育智慧之光、正义之光,摈弃愚
昧之光,邪恶之光。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之谓也。
当然,爱默生的本意是论“自立”,从被命题人删除掉的语句中,我
们可以看出,作者不是非常欣赏那些“发现和观察诗人和圣贤的天空
里的光彩”的人,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突出自我
的价值,不是为了否定“诗人和圣贤的天空里的光彩”,如果从“珍视
自我的感觉、感受、体验”入手,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的角度立论,当然也可以。
尤其是作者下文中说的“越是对方呼声最高的时候,我
们越要平心静气的坚持我们自发的感想”这句话,更是阐明了人要坚
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真谛。
而在高考作文题目中,人们舍弃自己“心灵的微光”的原因,正是因
为人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无足珍贵,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
妄自菲薄的表现。
既然如此,人要坚守自己“心灵的微光”,最重要
的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了。
如果能从
这个角度引申到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要
有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就再好不过了。
三、阅卷实录
评卷之先:讲解细则,明确角度。
6月11日上午8时,阅卷老师赶到华东师范大学大礼堂参加阅卷会议,明确阅卷要求,分配阅卷任务。
大会结束以后,作文组的阅卷
老师单独开会,阅卷组的负责人就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做了深入的解析,分析了“心灵的微光”的内涵,并对样卷中考生出现的各种作文
思路做了简要的评析,详细地讲解了今年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
在具体要求中,反复强调的是有以下几条。
一、不能根据考生的作文题目就妄下论断其是否离题,一定要在通
读全文的基础上,判断其是否偏离题旨。
二、不能只关注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就打分,一定要看全篇,甚至重
点要看作文的主体部分。
三、坚决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但是不反对“华而实”,鼓励既言之
有物,又言之有文的作文。
四、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错别字每出现1个扣1分,扣满3分
为止,书写美观的可酌情加2分,书写潦草的可酌情扣2分。
五、问题卷可提交中心组审阅,空白卷一律提交。
六、要注意区分偏题作文、离题作文、套题作文等之间的区别。
偏
题作文可归入三类下或四类卷。
离题作文和套题作文为五类卷。
七、要注意区分作文材料及其出处的区别。
作文材料虽然出自于爱
默生的《论自立》,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只能写“论自立”,“论自信”,如果要写,也要结合“心灵的微光”写,不能抛开“心灵的微光”。
对
于“心灵的微光”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可
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阐释,但不能把“心灵的微光”理解成人身上的“闪光点”,或生活中的“细节”。
考生可以从培养“天才”的角度入手,但是不能抛开“心灵的微光”泛泛而谈。
总之,不能割裂开来理解材
料中的两句话,要从整体上去感知这两句话。
八、要注意区分把“微光”理解成“爱”、“信念”、“梦想”、“幸福”、“美”等内涵的不同情况。
如果把“微光”单纯地等同于以上内涵,有
偏题之嫌;如果把以上内涵理解成在“心灵”中一闪而过的“微光”,
也未尝不可。
关键在于考生是如何阐述分析的。
不能搞“一刀切”。
然后,阅卷老师分组来到阅卷教室阅读样卷,深入讨论阅卷标准,
在讨论结束之后,阅卷小组组长就阅卷老师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
并结合中心组的意见,深入解析了每篇样卷的打分标准。
要求在第
一天的阅卷过程中,每一篇四类卷以下的作文都要提交给阅卷小组
长审阅。
评卷之时:重视审题立意,忽略语言表达。
在阅卷过程中,阅卷老师最苦恼的莫过于判断作文是否偏题,因为
离题作文还是比较明显的,诸如“细节决定成败”、“论包容”、“成功
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之类,基本上就是五类卷了。
偏题的作文就颇让人头疼了,这些考生明显经受过材料作文的审题
指导,但是学焉不精,审题不清,喜欢在开头或结尾照抄材料,貌
似符合题旨,但是并不对材料进行有效地分析和阐述,就直接举例
论证,阅卷老师须在考生的举例论证中,进一步明确其立意是否偏题。
在考生在举例论证的过程中,对“心灵的微光”往往不加诠释,
这就导致阅卷老师无法快速准确地领会考生的立意是否得当。
阅卷
难度因而大大增加。
比较符合题旨的立意作文,往往在开头引述材料之后,即明确破题,将“心灵的微光”界定为“灵感”、“想法”、“意念”、“思想”、“智慧”等,然后展开论述,或论述其价值和意义,或论述如
何抓住“心灵的微光”,思路清晰,主题明确,阅卷老师只要根据其
立意的高低和论述的层级即可区分出一类卷和二类卷。
比较符合题旨的作文,所列举的材料往往以自然科学领域的发现为主,如牛顿、爱因斯坦、伦琴、居里夫人、乔布斯等,以人文社科
领域的作品为辅,如李白、苏轼、曹雪芹、蒲松龄、鲁迅、韩寒等。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涌现了大量的作文,以张丽莉、吴斌等“最美”
的新闻人物为正例,以小悦悦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不扶摔倒老人
等为反例,展开对比论证,论述要抓住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微光”,立意模棱两可,论述不着边际,题旨在若即若离之间徘徊不定,让阅卷老师不知如何判定是好。
评卷之后:找出问题,明确方向。
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平均分尚未公布,估计在49分左右,在阅
卷之后,笔者做了如下几条阅卷小结。
一、今年的离题作文、偏题作文明显增加。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为
上海近年高考作文题中审题难度最大的。
这与上海市语文教育界一
直倡导的在审题上不给学生设高门槛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审题难度
的增加导致考生立意上的高风险,循规蹈矩的学生往往会占便宜,
只要审题过关,就可以得到二类卷。
力图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学生则
要承担离题或偏题的风险。
二、今年的记叙文明显减少,几乎是清一色的议论文。
记叙文鲜有
佳作,几乎都是三类卷或四类卷,虽然题干中没有明确规定一定要
写议论文,但是考生在解析“材料作文”的思维定式下,几乎都选择
了议论文。
三、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明显的不重视对观点的分析、阐释,只注
重大段地举例“印证”的现象。
考生在引述材料得出观点之后,往往
马上列举2-3个例子加以印证,缺少对观点的深入分析和详细阐释。
四、今年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显得到抑制,但是也没有大量出现“华而实”的文风,文风趋向于朴实,但并不自然。
语言表达明显趋于干瘪、枯燥,没有新意,缺少文胆和文气。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2013年的考生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