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构成及其对实践的影响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摘要】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点。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对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意义。
传统法律文化还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着指导作用,对司法体制改革和法治道德建设提供着重要启示。
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智慧,不断弘扬其中的正能量,为建设更加公正、公平、有效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史影响、借鉴意义、指导作用、司法体制改革、法治道德建设、重要性、传承、发扬、启示、价值、特点、结论1. 引言1.1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我国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智慧和传统道德观念。
这种传统法律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等思想,注重礼仪、孝道、忠义等传统价值观念,强调了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还在于其注重个体和集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了人伦关系、孝悌之道、忠信待人等传统美德,倡导了尊老爱幼、和谐相处的社会风气。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对公平正义、法治精神、廉洁自律等方面的重视,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珍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1. 厚重历史沉淀: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经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积淀了丰富的法治理念和传统智慧。
从古代的礼法制度到封建时代的律仪制度,再到现代的法治体系,我国法律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法律文化。
这种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积淀。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法律观念、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法治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宗法制度和礼法观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法制度和礼法观念。
在古代,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单位,由家长统治和管理。
宗法制度强调家族的纽带和家族成员之间的义务和责任。
而礼法观念则强调人们之间的“礼”义和规范行为的准则。
这种宗法制度和礼法观念对于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儒家法律思想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经典中的“五常”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为中国的法律与道德观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儒家法律思想主张君主统治下的德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律令制度和刑法传统在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一些重要的法律律令和刑法制度,对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北魏孝文帝颁布的《魏律》,隋唐时代的《大晋律》,以及宋代的《大宋律法》等。
这些律令和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处理方法和惩罚方式,为中国的刑事司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和框架。
四、仁政和德治的传统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注重仁政和德治。
仁政强调以仁爱和善治为核心,追求公正和人民福祉。
德治则侧重于统治者的品德和德行,通过崇德向善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这种仁政和德治的传统为中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五、民间法律习俗和传统除了官方的法律制度,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中还存在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法律习俗和传统。
例如,一些地方和民族社区会依据文化传统和习俗制定一些法律规则和解决争端的方法。
这些民间法律习俗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式法律制度的不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总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
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它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治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为现代法治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以法治国”,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这与现代法治的理念是一致的,可以为现代法治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其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以德治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这也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内容,可以为现代法治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再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以义治国”,强调义务的重要性,这也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内容,可以为现代法治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总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可以为现代法治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为现代法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中国的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沉淀,对当代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当代法治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尊重法律的传统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都强调法律的尊重与遵守,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对当代法治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律被视为社会秩序和公众利益的重要维护工具,人们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风气。
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观念仍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着强烈的约束力,使得法治从根本上得以维系。
二、以德治国的思想指导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强调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这对于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注重德治,强调领导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
这种思想使得法治的展开不仅仅是通过裁判和立法进行,而是与道德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相结合。
在当代法治建设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以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三、人治与法治的统一观念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人治与法治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这种观念对当代法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治是指依靠人的聪明智慧和个人的决策来治理社会,而法治是指以法律为依据来规范社会行为。
传统上,中国注重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相信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可以解决社会问题。
然而,在当代社会,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的局限性,只有依法治理才能保证公平公正。
因此,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人治思想需要与现代法治观念相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
四、儒家思想对法治建设的影响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法治建设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了仁爱和和谐的价值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通过道德自觉来约束社会行为。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价值观念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基础,使得社会成员更容易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且通过道德自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可以借鉴儒家思想,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道德伦理建设和法治建设的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首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强调法律的和谐性和公正性。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和谐与公正的统一,注重解决矛盾和争议,倡导从整体利益出发的判断和处理方式。
这种价值观念对于建立公正与和谐的法治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是注重儒家思想的法治观念。
儒家强调的德治思想,倡导以仁义为核心的法律观念,推崇道德法治的理念。
这种传统观念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塑造和法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是传统文化对法律行为的规范。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丰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法则,如“君子不议利,忠臣不事权,见义勇为”,这些规范对于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然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法律价值观的融合问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儒家思想和社会道德的规范,与现代法治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例如,在个人权利保护、公平正义和司法独立等方面,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的要求有所差别,需要进行调和和整合。
其次是传统观念对法律规范执行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权威的敬重和强调和谐的传统观念,可能会影响到法律规范的有效执行,尤其是在地方政府和官员行为等方面。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
最后是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多元化的挑战。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一个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适应性和塑造性的挑战,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来调整和发展法律文化。
要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现代法治的理念和价值观。
其次,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和规范体系,强化法治机制和监督体系,确保法律得到有效执行。
这需要对法律制度进行和完善,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法律的融合研究,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结合方式。
可以通过调研和研究,发掘传统法律文化中与现代法治价值观的契合点和互补点,推动传统与现代法律文化的有机融合。
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的影响引言中华法系是指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地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总称。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文明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华法系的影响,并分析其在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等方面的具体体现。
1. 法律制度1.1 古代社会秩序与礼法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注重秩序与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法系的发展。
古代中国有着严格的礼法制度,通过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并以此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注重秩序和规范行为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中华法系中仍然可以看到。
1.2 法治思想与官治传统中国古代有着强调“君子之国治也”,即通过善治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官治传统对中华法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官治思想,法律权威主义和政府权力的强大是中华法系的显著特点之一。
1.3 法律文化与道德伦理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传统,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中华法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注重义务和责任感,这在中华法系中体现为法律规则的遵守和社会责任的承担。
2. 法律思想2.1 仁者爱人与公平正义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华法系中体现为对人权保护和公平司法的重视。
2.2 法治精神与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社会和谐与稳定,这种价值观念也反映在中华法系中。
中国的法治精神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以实现社会和谐。
2.3 法律教育与人民意识中国古代注重教育,法律教育也是其中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法律教育注重培养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这种传统对中华法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3. 法律实践3.1 司法制度与审判文化中华法系中的司法制度和审判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审判文化注重公正、公平和公开,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中华法系中得以延续。
【论文文献】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
【论文文献】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一、我国传统法文化内涵透析(一)法文化概述传统法文化属法文化的一个分类,要考察我国的传统法文化,必须首先了解法律文化的一般理论。
什么是法文化?对此,学者们有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有些学者认为,法律文化主要是指法律文化史的积累,如法史学家所谓的法律文化就是如此,有些学者则指法律传统及其对当代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如法社会学家所言的法律文化就指此;还有些学者将其界定为法律及其相关问题,而不问是否传统的或当代的;另有学者则强调以文化分析的方法研究法学和探讨法律的作用等[1]。
笔者认为,上述诸种观点各有道理,但无不是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研究某一理论问题,应首先要跳出自身研究领域的小圈子,以一种超然的、理性的思维,赋予它以普遍性的意义。
首先,法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而文化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法律等[2]。
所以,笔者认为法律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与法有关的诸种文化因素的总和,是特定的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创造并积累下来的与法有关的各种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总和。
具体包括一定的法律制度、法律习惯、法律意识(或叫法律思想或法律观念)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法律思想,又是法文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着一定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体系)的建立,也决定着一定的法律习惯(法律运作、行为模式、习性)的形成。
法律思想又包括对法律的认识、对法律的情感取向和法律价值观,其中尤以法律价值观对法文化产生的影响最大。
它不仅影响并决定着特定法律制度的确立和法律习惯的形成,而且还影响着其它法律思想,如法律认识、法律情感的形成。
什么是法律价值观?法律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法律价值的基本看法,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具体说,法律价值观是法律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法律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的综合。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形成的一套法律理念、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以及法律实践。
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道德价值,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传统法律文化强调“德治”,即将道德建设放在法律建设的前面,强调道德标准对于制定法律和实施法律的影响。
这一思想影响了我国现代法律制度的建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提出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以及相关法律中规定的“公序良俗”等条款。
它们既是一种法律规范,同时也承载着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成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其次,传统法律文化注重“公平正义”,强调法律制度要以公正、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
这一观念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刑法中规定的“罪刑相当”原则等。
同时,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也要考虑到社会公众的期待和承受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法律权威,这也是传统法律文化所强调的法律正义的具体体现之一。
再次,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以德为先”,注重“教化作用”,主张法律规范是一个社会的风向标,是道德的表达与引导。
这一思想对于我国现代法律制度建设的启示是,要坚持以法律为基础,以德育人,推进德法合一,进而建设法治社会。
最后,传统法律文化中还有强调“以和为贵”的思想。
这一思想强调人的平等关系、和谐相处、和而不同。
在现代法律制度建设中,我们也应该重视法律调解和和解机制,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减轻司法机构的负担,让法律更加贴近人民。
总之,传统法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化信仰、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价值,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发扬,加强对现代法律制度建设的对接,我们能够更好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法治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目标。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深刻的启示。
一、强调法律权威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法律权威和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在明清两代的法律体系中,司法实践强调“法无量、刑不轻、伸冤必先使法”。
这种法律权威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建设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来规范社会,才能够建立起公正、稳定的社会秩序。
二、注重法律的适度性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法律的适度性和灵活性。
在古代的法律实践中,法律是适应当时社会需求和人民意愿而不断修订完善的。
如“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的选官标准,便是对法律适度性和灵活性的最好体现。
这种注重法律的适度性和灵活性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法律制度的建设需要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民的意愿,以此保证法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三、重视法律的公正性与平等性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体现了“各得其所”的思想。
在古代的法律实践中,权贵和平民同样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约束,司法审判的程序和结果都需要在透明公正的基础上作出。
这种重视法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法律是应该服务于人民和社会的公正利益的,法律制度的建设应该守护这种公正性和平等性,保证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法律的人性化和温情,体现了中国人在法律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一面。
在明清时期的吏治实践中,衙门的建设、科场的排场、司法审判的程序和结果都应体现人性关怀,如在每年的“科举考试”中,评出考生中的“文明人”、“才子佳人”、“少年英俊”以及“龙门状元”等荣耀称号,以表彰优秀人才,激励人民文明进步。
这种注重法律的人性化和温情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中,需要注重人性化和温情,让法律充满人文情怀,照顾到人民和社会的需求。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和意义
中国包头职大学报2009年第3期略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和意义邱吉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包头市014030)摘要:中国法系渊源流长,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一直没有中断,仍然隐隐影响着当代人的法律心理。
可是,某些法制建设者无视这种客观存在,一味追求所谓“现代意义”的法制建设与东施效颦式的全盘模仿欧美法律,不能不说是愚味与憾事。
关键词:法律文化;传统;影响;法制建设中国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1440(2009)03—0116—03中华法系渊源流长,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一直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一致。
这种倾向,在中国传统法没有中断,因此,其历史沿革非常清晰,无论是某一部法律文化中表现在许多方面。
另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其典,还是某一项制度,都有清楚的渊源关系,形成了一个博他特色精神内容在古代法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不大、精深的完整体系。
虽经1904年沈家本主持的“修律运时影响着当代中华圈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法律意识。
动”,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崩溃。
但与中国法制现代化有着千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制建设的影响和意丝万缕联系的传统法律文化仍保留着其独特的品质,历经义千年的洗刷、积淀,仍然隐隐影响着当代人的法律心理。
可清末的“修律运动”大量引进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的是,中国的某些法制建设者无视这种客观存在,一味追求法律学说,法律制度和法律技术、术语,传统法律的特有性所谓“现代意义”的法制建设与东施效颦式的全盘模仿欧格受到重大的冲击,在“欧风美雨”、“西学东渐”的潮流的美法律,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法制建没的愚昧与憾事。
本文压力下,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走向解体;随后中华民国在将从剖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点人手,阐述其精髓,以期对中国传统思想价值批判与对西方现代法制理念学习的对中国未来法制建设之路有所参考。
基础上,建立了以“六法全书”为代表的较为完备的法律体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概述及其特点系;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则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指中国持续几千年来各个朝代始确立。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对现代法治的借鉴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国法律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反映了中国法律的特性和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虽有着诸多的时代局限之处,但其中仍不乏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用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分,这些积极成分必然会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化;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积极意义一、法律文化的概述英语中的“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为耕耘、培植,最初的涵义为人们对自然界的开拓。
中文中文化的含义很广,张文显教授对此所下的定义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法律文化是整个文化构成的一个特殊部分,对于它的含义比较早的有梁治平先生提出的一种,他认为法律文化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具体地说,广义的法律文化应该能够囊括所有法律现象: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行为、法律的机构和实施、法律制度和作为符号体系的法典、判例,以及不成文的惯例和习惯法等等。
狭义的法律文化则主要指法(包括法律、法律机构和设施等)的观念形态和价值体系(包括知识、信念、判断、态度等),与此有密切关系的人类行为模式也应包括在内。
”张文显教授所采用的法律文化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国家政权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理论学说的复合有机体。
民族性是法律文化的鲜明个性之一。
德国法学家萨维尼认为:“法律同语言一样是´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
这种深奥的思想至少包含着这样的观点,即法律远不仅是规章准则或司法判例的累积,它反映并展示了整个文化概貌。
民族或人民的精神囊括了全部民族史,同时也是社会群体通过追溯它本身生存的进程而获得的集体经验。
任何时代记录下的民族或民众的法律只不过是一种始终在变化着的文化演进过程的静态表象。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述.doc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概述.doc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起源于古代周朝时期,包括在《周礼》中规定的礼法制度,以及随后的封建制度中的各种法律规定。
这些制度通过千年的历史演进和不断的改革,成为了现代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概述:一、礼法制度中国古代礼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文化,形成于周朝的《周礼》中。
礼是指社会生活中的规范和习俗,而法则是指明确的规章制度。
两者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礼法制度。
古代礼法制度包括禁止行为的法令和规范行为的礼仪,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尊重规制和秩序的价值观念,也促进了家庭和社会的和睦。
二、封建制度下的法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法律主要是律、令、诏和敕,律是针对官员和士人的规定和惩罚,令是指对一般民众的行为规定和处罚,诏是对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规定,敕则是专门针对皇帝或宫廷的制度规定。
这些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涉及国家统治、税收、奖惩、节令、教化等多个方面。
此外,封建社会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法律规定,如婚姻法、兵役法、官职法等,它们都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起着维护社会秩序和维持统治的作用。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强调稳定和秩序,认为个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可以协同作用。
这种价值观念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等观念,都与法律的实践密不可分。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法律不仅是简单的规则,更是具有德性教育和科学体系的文化现象,儒家思想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价值观和理论基础。
四、现代中国法律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现代中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中国现代法律体系包括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为了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国一直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法律交流和合作,努力让中国的法律体系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制的影响及现代化
会 制度 和规 范及社 会心理 中关 于法 的那部 分形 成 的
一
术 界才逐 渐开 始这一 领域 的研 究 。法律 文化尤 其是 传 统法律 文化 对现 代 法 制 的进 程 有 着 重要 的影 响 ,
因此也 就成 了学术 界关 注 的热 点 。 经 过三 十多年 的研 究 ,国 内学 术界 对法律 文化 的定义 一直 未能达 成共 识 ,不 同的学者 从不 同 的角 度 赋予 法律 文化不 同的含义 。有 的学者 认为 ,法 律 文 化是 人类 文化 的组成 部分 之一 ,它是 社会 上层 建 筑 中有 关法 律 、法律 思想 、法律 制度 、法律 设施 等
一
个文 化体 系 。
( )传 统 法律 文化 的基 本特 点 二
在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历 史 上 , 自阶 级 划 分 至 国家
的形成 ,不 同地域 、不 同时 代 、不 同 民族 的人们 总
是将 自己民族文化 中最 鲜 明的部分 融人 到法 律制度
之 中 ,由此形成 了人类 社会 五彩缤 纷 的法律 文化体
紧密 结 合 ,至 唐 代 道 德 与 法 律 的 结 合 更 为 紧 密 ,
“ 礼 为 政 教 之 本 ,刑 罚 为 政 教 之 用 ” 的 思 想 成 为 德
至上 的思想存 在 。封 建社 会 自然经 济下 ,个 人缺 乏 独立 自主性 ,个 人在 宗法 等级 制度 下 ,既渺 小 又微 不足 道 ,只 有 服 从 于 他 所 属 的集 团 才 有 生 存 的 价 值 。 因此 在家 国同构 的封 建 社 会 中 ,个 人 所 依 附
普遍 认 同并接受 。此 外 ,法律文 化也具 有 自身独 特 的文 化特 点 ,是 社会 意识 、社会 制度 和规范 及社 会
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
这一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概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基于封建礼制和礼法体系,以“礼治”为核心价值观,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了借鉴。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和鲁哀公等圣人提出了“仁政”、“德政”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
随着秦代统一中国,推行了法家思想中的法统一和法制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律令》。
而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入了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时期。
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君臣父子之间的和谐,提倡以“仁”、“忠”、“孝”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对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1.伦理与法律的一体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的一致性,强调君臣、父子、夫妻等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伦理道德的规范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个人的道德操守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行。
3.以和为贵的思想:传统中国法律文化强调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尊重智慧与公正的和平解决争端,注重协商与调解,而非以权力和暴力解决矛盾。
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体系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法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重视法律的制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现代法律制度建设中为法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温床。
2.依法治国的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思想及“仁政”理念,奠定了中国依法治国的基础,为现代法治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法律精神的支撑。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一、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理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法治理念,其中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底色。
1. 尊崇法律权威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权威,尊崇法律权威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了统治者应当以民为重,注重法治理念。
传统文化中对法律的尊崇,为当代我国强调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2. 重视公平正义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这些都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功利”等观念,对当代法治建设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注重秩序和规范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秩序和规范,这也是法治建设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制度、准则等,为今日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制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宪政体制、立法体系、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以及其所带来的启示都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1. 对宪政体制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对宪政体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央与地方关系、君主与臣民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礼乐制度、科举制度等,都对我国老祖宪政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影响为当代我国宪政体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 对立法体系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等都对我国的立法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3. 对司法制度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对我国的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对法官、律师、检察官等司法人员的要求,为我国的司法制度搭建了坚实的道德底色。
三、我国传统文化对法治建设的启示我国传统文化为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些启示包括尊崇法律权威、重视公平正义、注重秩序和规范、倡导民主宪政、完善立法体系、健全司法制度等。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特点及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摘 要
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并存在很多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克服传统文化的弊端,挖掘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所在,并为之己用,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法律文化 人治 息讼 礼法结合
参考文献
[1]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梁治平.寻找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二、传统法律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消极影响
首先,受传统“人治”观念的影响,法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大都忽视法律在治国安民中的作用,主张“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政息”,强调人在治国安邦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将儒家的“礼”当作调节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国家长治久安的灵丹妙药,认为“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使道德礼仪成为人民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则是道德的附庸。司法实践中,重大案件的办理,有的案件不是依法独立办理,而是按照领导的指示来办理,有的案件,甚至以道德习俗评判代替法律公断。这种轻视法律的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现代法治的。
最后,重调解的“无讼”法律价值观有利于中国特色调解制度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历来将建立和谐、安定、有序的大同世界作为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将“无讼”的出现看作大一统社会在司法实践上的最好体现。因此,千百年来,“无讼”成了中国传统法制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为了“无讼”,哪怕是曲解法律、丧失公平。违背双方当事人的意志一味强调调解,这种违背法律、不讲原则的调解与现代社会的调解相去甚远,其消极因素应加以消除。但是,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形式,对于我国这样人口众多、民族多、地区差异大,公民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的、法律基础薄弱,法律专业人员与司法人员缺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吸收古代重调解制度的合理性,可以建立一套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行之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并达到重视人权、减少诉累、提高办事效率的目的。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构成及其对实践的影响(上)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构成及其对实践的影响(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律实践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深深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不论在总体精神还是宏观样式上,都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烈气息。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文化基因中国是个版图辽阔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由多种民族融合而成的统一民族大家庭。
但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经历长期的冲突、交融之后才形成的。
在这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分别在不同的地域,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休养生息了漫长的岁月。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两大地域性文化。
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文化基因。
(一)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气候宜人、土质松软的中原大地,培植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养育了亲亲的宗法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宗法贵族政体。
这一切都成为中原文化的社会基础。
中原文化的重心是周文化和鲁文化,在思想上的代表是春秋时代出现的儒家学说. 儒学的要义,在于肯定和谐宁静的生产方式即自然经济,推崇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家族秩序,用调和感化的措施来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君臣关系、亲属关系,使人们虽然各居于差异性的社会地位之上,却由于各自履行相对应的差异性道德规范,而相互和解、相互同情,既无虐行,也无暴乱,从而使全体人群真正像“人”一样地生存衍续下去。
儒学之所以能被视为农耕文化的代表,是因为它的最高理想是这样一幅蓝图: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各有不同的地位与责任,并依血缘链条传递下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
每个人的权利义务都是永远被规定好了的,这就是“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荀子·王制》)的礼。
在礼的制约下,人们有亲疏而无纷扰,有尊卑而无争斗,彼此相安无事。
这种社会正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
儒学可以称为“人”之学。
它强调人与禽兽的差别性,强调人的社会性即宗法家族的属性,认为人产生和存在于宗法家族之中,只有严格履行宗法道德规范,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启示【摘要】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智慧,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统一,注重法治与民主的结合。
传统法律文化教导我们尊重法律、遵循法治,同时也提倡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法治社会的目标。
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有机结合,将为我国法治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治信仰、法律与道德、法治与民主、启示。
1. 引言1.1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丰富的智慧和经验积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些法律文化的精髓,如仁爱、公平、正义等,体现了对个体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平衡关系的思考,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注重“仁法”、“仁政”的理念,强调法律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效益,体现了人文关怀与法治建设相结合的特点。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还强调家庭、社区、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约束,体现了法律与道德、法治与社会习俗的互动关系。
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综合性和包容性,能够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丰富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1.2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党领导人民推进国家建设、推动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它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实践证明,法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法治建设已经成为当代文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堆砌,对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中包括了“仁政思想”、“儒家思想”、“六经文化”等一系列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中重要的一点是“道法自然”,它强调的是规律的自然性,法律和道德的内在融合,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平衡关系。
这与现代法律文化中推崇的法制、民主、和人权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具体的实践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尊重法律、尊重法治、尊重权威、尊重秩序等各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有体现,这些观念在现代法治建设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支配和治理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的一个贡献点。
通过这些思想观念的指导,中国现代法制建设在国家治理、司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当然,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建设产生影响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现代法治建设需要的是一套严密完备的法律系统和法律法规,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却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过于抽象的法律概念和观念。
此外,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个人和群体、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完全适应现代法治建设中的对自由、平等、公正和权利保护的强调。
总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治建设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先进理念,逐步完善现代法律体系,推进法治建设,为民众提供更加公平、公正、安全和有保障的法律环境。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影响作者:杨印成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5年第1期编者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德”、“礼”为基石的法律理念。
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借鉴与研究,吸收其有益推动法治建设的思想精华,来构建符合我国意识形态的民主法治社会。
杨印成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它传承深远、内涵丰富,对中国的法治建设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独具特点。
(一)民刑不分,重刑轻民中国古代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大多都是以刑法为主,同时也对民事方面作了一定的规定,对民事方面的处罚也大多是施以刑罚。
夏朝时,刑法制度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当时的统治者规定了基本的罪名和刑种以及一些简单的民事法律制度;到了商代在民刑方面的规定有所扩大但没有改变重刑轻民的格局;春秋战国时期,古代法律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刑事法律方面的规定进一步加大;隋唐时期开始确定了刑部,并首创十恶制度,确定了“答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民事方面,在这个时期有了系统的规定,但依旧是重刑轻民,诸法合体。
仅仅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以刑事为主,在民事方面并作一定的规定,但对于民事方面的处罚也大多是施以刑罚,形式上则是民、刑不分。
(二)礼法合一,国家本位中国古代的法一直是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夏商西周时期到近现代,礼与法之间有冲突,有融合。
不过从整个历史来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礼法合一,重礼轻法。
礼法合一就是道德与法律相互结合,西周时期,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西汉时儒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礼治”,倡导“德治”、“人治”来迎合汉代统治者的观点。
自此以后,各个王朝基本上都沿袭着根据儒家主张的“三纲五常”来作为制定法律的依据,在以礼为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更加注重国家本位,个体的思想、行为、个性都会被规范在这个大体系中,任何违反这个体系的人都是会受到无情的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构成及其对实践的影响(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法律实践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深深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不论在总体精神还是宏观样式上,都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烈气息。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文化基因中国是个版图辽阔的国家。
中华民族是由多种民族融合而成的统一民族大家庭。
但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经历长期的冲突、交融之后才形成的。
在这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分别在不同的地域,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休养生息了漫长的岁月。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两大地域性文化。
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文化基因。
(一)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气候宜人、土质松软的中原大地,培植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养育了亲亲的宗法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宗法贵族政体。
这一切都成为中原文化的社会基础。
中原文化的重心是周文化和鲁文化,在思想上的代表是春秋时代出现的儒家学说. 儒学的要义,在于肯定和谐宁静的生产方式即自然经济,推崇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家族秩序,用调和感化的措施来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君臣关系、亲属关系,使人们虽然各居于差异性的社会地位之上,却由于各自履行相对应的差异性道德规范,而相互和解、相互同情,既无虐行,也无暴乱,从而使全体人群真正像“人”一样地生存衍续下去。
儒学之所以能被视为农耕文化的代表,是因为它的最高理想是这样一幅蓝图: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各有不同的地位与责任,并依血缘链条传递下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
每个人的权利义务都是永远被规定好了的,这就是“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荀子·王制》)的礼。
在礼的制约下,人们有亲疏而无纷扰,有尊卑而无争斗,彼此相安无事。
这种社会正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
儒学可以称为“人”之学。
它强调人与禽兽的差别性,强调人的社会性即宗法家族的属性,认为人产生和存在于宗法家族之中,只有严格履行宗法道德规范,才可以称为真正的人。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使自己成为“人”,从而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历史过程。
儒学的全部内容,不外乎用道德感化和仁政措施来实现使“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
儒学又是君子之学。
在它看来,君子的确切含义是:具备特定道德观念且居于支配地位的“人上之人”。
君子的实践路线是:正心、诚意、修身、“刑于寡妻”、治国安邦,乃至“仁及草木”。
君子的社会责任是建立并维护“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秩序。
这就必须以身作则,用“富而后教”的措施把人们的言行纳入礼的轨道。
礼就是差异性的名分,有了名分人们才能合作,才能组成人的社会:“明分使群”,“群居和一”。
(《荀子》中《礼论》、《王制》)君子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实现这一理想。
(二)西北地区的游牧文化草木丰茂、气候寒冷的西北高原,养育了群处徙居、以牧猎为生的游牧民族。
一年四季都处在游动之中的生活环境,冲淡了人们的血缘纽带和血缘观念。
当他们为了共同的放牧、获猎或战争的目的而合作时,已不可能靠宗法家族规范,而不得不创造新的行为规范——“军法”,从而形成与中原文化迥异的游牧文化。
这种文化在思想上的代表是战国时产生的法家学说。
法家学说的要义在于:个人首先是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的,这个社会就是按地域(而非依血缘)来划分居民的国家。
个人应当同国家建立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而确认这种关系的就是国家制定的法律。
这种法律靠着国家强制力,把个人从宗法家族的小圈子里拉将出来并赋予新的社会地位,从而在宗法家族的废墟上创建超血缘的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
法家学术是法律之学。
它认为法律是社会正义和公平的集中体现,是确定人们社会地位与权利义务并实行权利再分配的惟一标准。
因此,一切行为规范必须经过国家的筛选和认可,才能具有社会权威。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皆有法式”并做到“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法”,(《史记·秦始皇本纪》)同时还要“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法家之学又是功利之学。
它认为,每个人不论古人、今人、君子、小人,都是“好利恶害”、自私自利的。
这种本性是天生如此而又不可改变的。
在这种冷冰冰的人性面前,儒家的道德说教已黯然无色。
法学把个人的功利和国家功利统一起来,通过赏罚两手驱使人民去做有利于国家的事,不做有害于国家的事。
同时,个人也可以得到良田美宅、高官厚爵。
法家之学还是强力之学。
他们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仁政和教化,只能靠国家法律的强制性。
国家不能希望人人都成为品质高尚的正人君子,却可以靠着法律和刑罚使人们不敢为非。
他们高举“重轻罪”、“以力服人”、“以刑去刑”的旗帜,视刑罚刀锯为无所不能的法宝,从而使理论上的法家成为实践中的罚家。
(三)两种文化基因的联系两种诞生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地域文化,其差异性是主要的。
农耕文化是宁静的、和谐的、温情的君子型文化;游牧文化则是运动的、奔突的、豪迈的斗士文化。
前者重在内向的伦理感情,后者重在外向的行为表现;前者重视先天的血缘身份,后者则看重后天的人为努力;在前者那里,我们看到自上而下的、无始无终的纵向链条;在后者那里,我们则看到,在皇权的阳光之下,人人平等。
当然,两种文化也不是截然异旨、毫无相通之处的。
比如,农耕文化也承认法律的作用,只是把它视为教化的辅助手段;游牧文化也承认宗法等级差别,只是不强调伦理感情;至于等级差异性,则是两者皆然的。
正是基于两种文化的总体差异性与局部相通性,才得以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演出冲突、融合的历史剧幕。
二、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原文化与西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文化基因,曾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民族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活动的方向和进程。
(一)冲突与融合的宏观轨迹1.第一次冲突与交融第一次文化冲突与交融发生在夏、商之交,其后果是农耕文化取代游牧文化。
夏朝的社会情况究竟如何?文献缺乏,很难确定,但亦可揣测到一点信息。
《左传》文公四年谓:晋国“封于夏墟”,“晋国之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战国策·楚策一》:“陈轸夏人也,习于三晋之事”。
可见战国时人们仍习惯于称晋人为夏人。
《荀子·儒效》谓:“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晋人生活在夏墟,自然承继和保留了夏人的文化传统。
从晋人轻宗法、尚武力、重国法的风格中,可以窥见夏人的风采。
而大禹集合部落酋长时,处死迟到的防风氏,以及能够率领大批部众共同防御水患,都说明当时的军法已具有极大的权威。
晋人继承的“夏政”,就是“戎索”,而“戎索”正是军法。
这是游牧文化的标志。
商朝代夏而立,标志着农耕文化取代游牧文化。
稳定的生产方式使宗法家族逐渐发达起来。
由“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的王位传递法,就是突出的标志。
周人原是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在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化的同时,入主中原。
周人敬服于商人的典章文物:“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士》。
)在自己原有的宗法制度基础上“制礼作乐”,完成了“周因于殷礼”(《论语·为政》。
)的社会改革。
商人、周人都先后生活在中原一带,他们是农耕文化的共同创造者。
而真正继承和发扬商、周文化的,正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左传·文公四年》。
)的鲁国。
儒家文化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其精神就是“商政”、“周索”,亦即“礼”。
2.第二次冲突与交融第二次文化冲突与交融发生在战国,其性质是游牧文化冲击农耕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上,“后来居上”的情况并不少见。
如果说“后来居上”的周人是捍卫农耕文化的英雄,那么,“后来居上”的秦人便是发扬游牧文化的豪杰。
秦人的先祖是夏人。
(《史记·秦本纪》。
)秦人与晋人为邻,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大致相同。
与晋人相比,秦人受中原文化影响更小,曾被中原“夷狭遇之”。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正好写新的文字,画新的图案。
于是,秦人肩起时代的使命,用铁骑和弓箭摧毁了古老的宗法社会,在中原大地上建造了统一的超血缘的国家。
应当注意,游牧文化战胜农耕文化是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其实质是用土地私有制取代土地贵族所有制;用地域性官僚机关和集权专制政体,取代世卿世禄的宗法贵族政体,而不是用游牧生产方式取代农业生产方式。
这是因为:第一,秦人高举的游牧文化旗帜本身,已经包含着农耕文化的因素。
商鞅变法,改变“父子同穹庐卧”的故习,“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为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史记·商君列传》)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二,秦人的旗帜已经不是狭义的地域文化的旗帜,而代表了各诸侯国内部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
秦人的刀剑则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掘墓人的工具。
因此,透过阳光,我们可以从秦人的旗帜上看出“新兴地主阶级”的字样。
这是一次伟大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终于按照自己的形象缔造了新的国家,改变了社会的整体风貌。
同时,这也是悲剧性的变革。
新兴地主确立的土地私有制自然经济,不仅无力清除宗法社会的根基,反而还使它在新的条件下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当时机成熟时,它们便会举起双手,呼唤“礼”的幽灵。
尽管如此,一个伟大的中华帝国毕竟诞生了。
在这个国度里,皇帝支配一切,法律具有无上的权威,涤荡了血缘身份的不平等,确立了新的等级制度,给一般平民提供了某些机会,而这些机会在贵族制度下是无法染指的。
刑上大夫,血缘的神圣光环荡然无存;刑无等级,在皇帝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除皇帝之外,任何人不能违法犯罪而逃避追究。
3.第三次冲突与交融这是一次漫长的过程,从西汉开始,至唐代告一段落。
主要特征是:第一,这一变革主要发生在政治法律制度和思想领域,既非根源于土地所有制和生产方式的革命,亦非伴随着民族战争;第二,农耕文化逐渐完成了历史性转移,即由宗法贵族政体转移到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上面,而宗法家族制度的恢复与发展又为此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三,中央集权的政体被沿续下来。
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到,宗法家族不是王朝的对头,恰恰相反,它们作为王朝的社会基础,在官府鞭长莫及的广阔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
这一切都使集权政体与宗法家族携起手来,以拱卫和庇护为交换条件,结成神圣同盟,以共同抵御商品经济的侵袭。
于是,文化交融带来了法律的蜕变,这就是法家法律的儒家化和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虽然也曾发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事情,但由于军事上的胜利与文化上的被“同化”几乎同时进行,因此没有演成实质意义上的文化冲突。
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它们曾给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比如,元代禁止杀婴、堕胎的法律和判例制度等,就是证明。
(二)文化冲突、融合与学术之演变文化冲突、融合对学术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下面分两个阶段简要说明: 1.春秋战国春秋末期,鲁国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宗旨是“礼”,实践方法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