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区域分工理论-课件PPT
区域分工
1、绝对优势理论
一、提出者: Adam· Smith 二、理论背景——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盛行 三、绝对优势理论 1)、假定条件 2)、基本思想 3)、绝对优势的分析
假设条件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产品生产只需要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规模报酬不变。 (4)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5)无运输成本。 (6)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假设条件
(1) 1×2×2模式:一种资源、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2)固定的要素禀赋水平、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4)商品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它们的相对劳动投入量,而且生产成本是不变 的,供给曲线表现为水平线。
(5)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技术的差异,技术水平不变 (6)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 其他壁垒。
则:
分工前 A国 分工后
生产:6W+4C
消费:6W+4C
生产:12W 消费:6W+6C 生产:1W+2C 消费:1W+2C 生产:4C 消费:2W+2C
∴分工后比分工前A国多 获得2C
分工前 B国
分工后
∴分工后比分工前B国多 获1W
结论:分工生产、贸易使两国均能获利。
分析
A 小麦W 6
B 3
布匹C
4
2
3.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代表人物: 赫克歇尔(E.Heckscher) 俄林(B . Ohlin)
1、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 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 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 要素(劳动和资本); • 各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原因,更易于解释。
《国际分工理论》课件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要点一
总结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 、标准化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各国应该根据自身的 比较优势来选择生产或进口某种产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提出。他认 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在 创新阶段,产品技术密集,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优势;在成 熟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标准化,成本成为主要竞争因素, 发展中国家具有成本优势;在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转移 到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
规模经济理论
总结词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单位成本会降低,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大规模生产某些产品, 并通过贸易交换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详细描述
规模经济理论强调了规模效应在生产中的重要性。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这使得 某些产品在某些国家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各国应该专注于大规模生产这些产品,并通过贸易交换来满足 其他需求。
保护贸易
国家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保护 本国产业,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保护贸易下,国际分工受到一 定程度的限制。
战略性贸易
国家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干预国 际市场,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战略性贸易政策下,国际分工 的形式更加复杂多样。
03
国际分工的影响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分工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 得以更加合理的配置,各国的比 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比较优势理论
总结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并通过贸易 交换来获得其他国家的产品。
详细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但 它总是可以选择生产自己具有相对较低成本的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国家都获得更 大的利益。
区域分工理论
内生比较优势(内生因 素)
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 方向的决策而造成事后 的生产率的差别
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 学;克鲁格曼的新贸易 理论
二、区域利益与区域竞争
1.区域利益 区域经济利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空间
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所得到的经济利益。 区域利益的特点: 首先,区域经济利益是区域分工产生的
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区位优势 制度供给优势 聚集优势 产业结构优势 社会发展环境优势
第四节 区域分工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 1.提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国富论》 1)从利己角度出发 2)绝对成本(人*时) 3)国家拥有的优势有两个:自然优势、获得性
第二节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
一、区域分工的经济性 1.分工的经济性
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 复杂劳动被分解,提高管理效率 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迂回生产
方式的发展
2.区域分工的经济性特点
比较优势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 水平,增加福利
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 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二、区域分工的外部性
生产
相关产业
需求 政府
Cluster 企业集群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4)企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的重要意义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高科技企业集群 传统产业集群 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
集群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1)直接经济因素的竞争优势 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企业
优势
2.内容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5章)区域竞争与合作
但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现实中,进口替代 政策失效的原因除了区位调整成本外,还有市场规模过小和比较劣势这 两个因素。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3.贸易自由化与工业化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2.比较成本学说
这个学说是由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 提出的。该学说提出各区域之间通过比较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利用生 产成本的相对有利条件,发展专业化生产与区域贸易。
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 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 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 ,两个国家仍然可以利用有利/不利的程度实现互补,攫取收益。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
根据前述的因果关系,对中间投入品进口和最终消费品进口应采取 不同的贸易壁垒。对中间投入品而言,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许多发 展中国家也正是通过在提高最终消费品进口壁垒的同时降低中间投入品 的进口壁垒,促进本国的工业化进程。
全面的贸易自由化:市场开放度(进口壁垒)存在一个临界值,当 市场开放度大于该临界值时,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促进工业化。
首先,强化与资源丰富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合作;其次,对不同国家采取 不同的战略对策;再次,继续推进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最后,充分利用高 层外交保障资源供给。
第一节 区域贸易与竞争
4、区际资本和产业竞争
1.区际产业竞争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般表现为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即在产品的 成本构成中,劳动力的投入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资本的投入所占比重趋 于上升。区域产业转变与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资本、劳动力在发达地 区与落后地区之间转移的过程。 区域产业发展遵循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的发展路径,其平均资本-劳动比率逐步增大。
第三章 区域经济分工理论
件。
7
三、区域分工的形式
• (2)区际贸易对区域分工的发展具有引导 作用。
• (3)区际贸易的长期开展使得区域之间的 分工关系趋于稳定,从而促进区域分工的 深化。
18
5、企业组织结构
• 随着企业的跨部门、跨区域发展,企业的组织结 构对区域分工影响越来越大。企业的组织结构不 同,区域分工的具体形式也呈现出差异性。
• 例如,现代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活动、研发活动、 生产活动经常是空间分离的。企业总部、研发部 门在发达区域,生产部门则在欠发达区域,于是, 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因某个大型企业的组织结 构而形成了分工关系。
• 在英国用生产1个单位红酒的劳动力(8个)用来生产布匹, 可生产2个单位的布匹,和葡萄牙进行贸易,则可得到2个 单位的红酒。
• 葡萄牙用生产1个单位布匹的劳动力可生产2个单位的红酒, 如果和英国进行贸易,也可得到2个单位的布匹。这就是 国际分工的经济理论基础。
23
二、比较成本学说
• 大卫•李嘉图(英)于1817年提出比较成本 学说,认为:如果在进行两国优势比较时, 一个国家各个产地的产品成本都高于另一 个国家时,贸易仍然能使双方得到好处。
11
一、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1、区域要素禀赋差异
• 区域之间的要素禀赋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区 域分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 例如,玉米区、小麦区、水稻区、畜牧区、林业 区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区、 技术密集型产业区等。
第六章区域分工与合作(共48张PPT)
26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jīchǔ)与理 论
绝对成本(chéngběn) 理论
假定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这 两种产品,他们的生产情况见下表。
27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fēn gōng hé zuò)的客观 基础与理论
29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jīchǔ)与理 论
若酒与毛呢按1:1等量进行交换,交换后两国各自所拥有的产品总量分别 (fēnbié)是多少?与分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30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jīchǔ)与理 论
亚当·斯密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 生产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本国(běn ɡuó)在 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 ,而不要自己去生产。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 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进行专 业化分工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 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 富。
2、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冲突能够两败俱伤,通过扩大开放,经济合作 ,实现双赢。 (1)资本(zīběn)无孔不入,追逐最大利润, 扩大了空间经济一体化。 (2)市场扩大往往伴随交易成本 的降低。
16 共四十八页
第一节 区际经济(jīngjì)关系与区域经济(jīngjì) 发展
3、区域合作形式 1、合作经营:契约联合,投入要素不按货币计量,而通过
两利取重,两劣取轻
38
共四十八页
第三节 区域(qūyù)分工合作的表现形式
一、区域(qūyù)分工合作的形成机制
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ppt课件
当前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特点
区域分工的基本特点
南北之间区域分工显著; 三大地带之间的区域分工格局仍以资源-加工型垂直地域
分工为主; 各省份专业化部门有所发展,但发展程度不一。
区域合作的基本特点
政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开始改变,不同区域的合 作方式与效应出现明显差异;
区域经济合作的规则与政策仍在完善之中; 除制度因素外,困扰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区域问题有增多
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
外生因素是指区域客观存在的自然与历史条件,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外生因素是区域 分工的基本前提,特别是早期的区域分工主要 是以自然差异为基础的。
内生因素是指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系统自身能够 决定的变量。这些因素是在区域内部分工和外 部分工内生演进的过程中,由各个经济主体自 利的专业化决策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与此同时,还有可能陷入新的“比较利益陷阱”,即发达 国家和地区可能以密集的资本或技术替代劳动或资源,从 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的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品 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固定规模收益 的基本假定,论证了贸易的原因不仅仅是比较优势, 还有规模递增收益;要素禀赋差异决定着产业间贸易, 而规模经济决定着产业内贸易。
的趋势; 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和内容多样化。
当前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存在的问题
区域分工模糊导致区域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屡 禁不止,产业结构趋同严重,区域间的合作关系难 以真正建立;
在区域分工方面,资源-加工型的垂直区域分工格局 不利于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
在区域合作方面,由于中央政府区域管理制度基础 不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区域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仍然十分频繁,缺乏合理 的区域协调与问题解决机制。
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一、区域分工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区域分工的内涵和实质1.分工的内涵分工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是指将原来由一个经济活动或一个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操作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主体承担。
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专业化则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
专业化和分工越是发展,一个人或组织的生产活动越集中于更少的不同职能操作上。
通常意义的分工与专业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或状态;二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向或过程。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分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在生产领域中的集中反映。
斯密在论述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揭示了分工对于促进发明创造、扩大交易规模与市场范围、改善社会福利的作用。
分工的深化不仅促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而且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马克思将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内分工。
企业内分工是指在企业这样一个组织内的个人之间的分工。
社会内分工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微观经济单位之间形成的分工与专业化。
马克思在对这两者进行区别的大量分析中,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分工的制度内涵。
首先,分工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生产组织制度,而且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生产组织制度。
其次,分工不是没有历史背景的生产要素组织,而是以特定的经济制度,尤其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前提的,是所有制在具体生产组织上的反映。
最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有统一的一面,但也有冲突的一面,即企业内部分工的有组织有比例与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的无组织无规则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根本矛盾在分工制度上的集中体现。
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并用图形对分工及其演进作了直观的示意。
如图3-1所示。
(a)自给自足(b)部分分工(c)专业化分工分工的演进。
第十四章 比较优势理论与区域分工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域或部门大幅提高了生产率”的情况。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我们遵循比较优势定理,有可能
只会强化区域分工的不平等地位。也就是,发达地区占 据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而欠发达地区只能永远处于低附 加值一端,从而导致全球化利益严重偏向发达地区。
(二)城市竞争与区域合作的相互对立 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城市之间的互斥竞争
中不同城市生产相同商品并且各自竞相试图将对手挤出 市场,从而引起了城市竞争与区域分工相互对立。在这 种情况下,尽管技术的差异性、产品式样的不同或者在 某一领域的专业化在各城市相互的交易中起着明确的积 极作用。但是,当一个城市担心通过专业化而造成自己 对其他城市的依赖时,没有哪个城市愿意实行全面的专 业化。
(一)区域内部的合作与竞争 城市之间的共同体关系是通过经济互利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好处首先是通过区域分工实现的。 现实中,即使是产业和产品结构完全不同的城市之间,
也不存在完全没有竞争的情况。竞争使区域内不同城市 的竞争者平等地进行各自局限条件下利益最大化的产品 生产偏好的选择。
二、城市竞争与区域协作的对抗性
第三节 比较优势与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
一、比较优势理论内涵与外延的拓展: 1、从静态比较优势到动态比较优势 2、从先天优势到后天优势 3、从外生比较优势到内生比较优势 4、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二、基于新贸易理论的区域分工
(一)D—S模型
新贸易理论建立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1977)模型(简称D—S模型)基础上。
无法解释等优势或等劣势贸易模型
一旦出现此种等优势或等劣势的情况,即便具有相当的普 遍适用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基本原则“两优择其 甚,两劣权其轻”就不再灵光了。人们惊异地看到,李嘉图陷 入了“此优为彼优,无甚可择”或“彼劣即此劣,何以权轻” 的尴尬境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内生因素 分工演进过程中形成。 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系统自身能
够决定的变量。 内生因素决定了区域的内生比
较优势。
10
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根本 上也来源于内生因素的作用。
表3-1 新旧区域分工决定模式比较
分工模式 旧区域分工
新区域分工
决定模式 定义
学说
外生比较优势(外生 因素)
事前的资源禀赋条件 的差别而引起的生产 率的差别
原因,也是区域分工的结果。 其次,区域利益是一个集合的概念。 第三,区域经济利益具有二重属性,即
自主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第三节 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12
2.区域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区域国民经济在国 内外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实力的强弱 程度。
狭义上讲就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 发展在其所属的大区域中进行资源优 化配置的能力。
13
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区位优势 制度供给优势 聚集优势 产业结构优势 社会发展环境优势
14
第节 区域分工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 1.提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国富论》 1)从利己角度出发 2)绝对成本(人*时) 3)国家拥有的优势有两个:自然优势、获得性
优势
15
2.内容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 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 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 彼此进行交换,这将使各国的资源和劳动力、 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 社会财富将得到更快增长。
3.评价
1)促进世界经济交流,解释了国际地域分工 和劳动力布局。
7
二、区域分工的外部性
1.整体功能效应 2.产生乘数效应 3.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区际自由流动 4.区域与社会整体无效率
第二节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8部性
第三节 区域分工的影响因素
一、内生因素与外生因素 1.外生因素
不依赖于分工,区域客观存在 的自然与历史的条件。
是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 是区域外生比较优势的重要来 源。
5
第二节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
一、区域分工的经济性 1.分工的经济性
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 复杂劳动被分解,提高管理效率 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迂回生产
方式的发展
6
2.区域分工的经济性特点
比较优势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 水平,增加福利
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 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发展水平的差异,此类差异是历史发展的结 果,也是区域分工的重要原因。
4
2. 动力性基础:对区域与全国经济 利益的追求
地区与国家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从 理性的角度讲,地区与回家都追求自身利 益的增长。
但是,追求区域利益并不是区域分工的唯 一根本性基础。除区域利益外,全国利益 也是区域分工的驱动力。
2
第一节 区域分工的性质与客观基础
一、性质 区域分工从单个区域角度看,表现
为区域生产专门化(两个结果) 区域专业化生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
条件
区域分工具有的四个特征
3
二、区域分工的客观基础
1.自然的与历史的基础:区域差异
自然的差异是区域分工的重要原因。 一国内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差异同样是导
致区域分工与贸易的基本前提。 历史的差异包括区域劳动力、资本、技术与
21
Heckscher认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需两个条件: 1)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 2)不同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要素比例不同。
Ohlin 1933年《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认为,商 品价格和生产要素价格主要取决于四个基本要素: 需求上:消费者欲望、要求、偏好;所有权分配状况。 供给上:资源禀赋;生产的物质条件。
第三章 区域分工理论
1
分工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的重要标志。
区域分工也被称为劳动地域分工、地理分工
所谓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 利用区域内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门化 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其专门化部门 生产的产品价值与满足自身对本区域不能 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 区域的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
二、相互需求理论20
四、资源禀赋理论(比率理论)
1.提出 赫克歇尔(E.Hechsher),俄林(B.C.Ohlin) 2.内容
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参与贸易的国 家与地区能更有效地利用本国资源及生产要素 禀赋。各个国家与地区应利用自己有利的生产 要素,生产与输出本地丰裕和廉价的生产要素 商品,积极输入那些需要利用本地稀缺资源而 生产的产品。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 本优势理论;俄林的 要素禀赋理论
内生比较优势(内生因 素)
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 方向的决策而造成事后 的生产率的差别
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 学;克鲁格曼的新贸易
11
理论
二、区域利益与区域竞争
1.区域利益 区域经济利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空间
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所得到的经济利益。 区域利益的特点: 首先,区域经济利益是区域分工产生的
2)该理论适用于生产力并不发达,两国贸易 并不发达的情况。
一、绝对成本理论16
二、比较成本理论
1.提出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
2.内容
即使一个国家和地区各个行业的生产都 缺乏效率,无低成本产品,但通过国际贸 易和区域分工,双方都可以获利。
17
国别 葡萄牙 英国
表3-2 比较成本优势
呢绒
酒
90
80
100
120
比较利益 10 20
3.评价 1)较好的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 2)国际贸易的纯理论。
二、比较成本理论18
三、相互需求理论
1.提出 约翰·穆勒(l,1806-1872) 1848年《政治经济学原理》 2.内容
论述两个国家(地区)两种商品的贸易条 件是由什么因素,什么力量确定和如何确定。
19
表3-3 相互需求原理(码/单位劳动时间)
国别
英国 德国
亚麻布
15 20
细麻布
10 10
国内交换
15:10 20:10
两国交换 两国交换 15:10 20:10
无好处 得到5亚麻
剩余5亚麻 无好处
通过大量交换,两国利益应是均衡的,均衡 贸易决定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对各自对方商 品需求的程度,国际交换比例越是接近外国的 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有利。
四、资源禀赋理论(比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