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治到法治
从人治到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作文800
从人治到法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作文800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学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谈到“法”大家都不会觉得陌生,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有法的社会里,然而作为21世纪的我们就要“知法、学法、遵法、用法”。
我们生活在社会上,必然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与制裁,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一旦违反法律触犯法律,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说到法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因为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和法律有关。
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律社会,因为法律、法规的约束,才得以让我们生活地如此安定。
比如说:与我们小学生有关的有《未成年保护法》;消费者有关的有《经济法》;与环境有关的有《环境法》;与结婚有关的有《婚姻法》;除此之外,驾车、交通等都与法律有着直接的关系。
去年9月5号是我姑姑大喜的日子。
所以姑姑宴请了许多亲戚朋友。
他们有很多是家里有车的,但那天却为了防止酒后驾车没有开车来。
开车来的几个人都自觉地在自己的杯中倒满了饮料,没有一个人倒酒,因为大家都知道,喝过酒的人是不能开车的。
交通法有规定:酒后驾车最轻处以200元的罚款,重则被扣分甚至刑事拘留。
虽然有些司机明知故犯,知法犯法,内心存在侥幸心理。
可是他们却不是这样,因此,不管别人怎么劝,他们都坚决不喝,一个劲的和劝他喝酒的人打圆场,最终真的是滴酒未沾,我真的打心眼里佩服他们——这是对自己、对家人、也是对他人负责的一种积极的表现,可见这些叔叔阿姨们肯定是无论做啥事都会很负责的。
我为姑姑有这样的亲戚朋友而感到自豪!然而,同样是交通规则方面,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表现。
我每次去龙泉,都会看到很多人“闯红灯,横穿马路……”,爸爸妈妈都会再三叮嘱我:“千万不要乱闯红灯,你看,多危险呀!出了交通事故最受伤的日呢还不是你自己!”除此之外,学校也给我们看了许多因为违章造成严重交通事故导致家破人亡的案例。
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国家,只有法制全,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文明进步!我们今天是未成年人,明天就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从小就要学法、懂法、守法,将来才能依法治国。
人大法学院冯教授从八个经验阐述法治中国
人大法学院冯教授从八个经验阐述法治中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党领导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从强调专政统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转变。
回顾37年法治建设历程,以下八个方面的“中国经验”值得深入研究:第一,从领导体制角度看,中国法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机关部门分工负责,各地方区域统筹兼顾、协作互动的协商性法治。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下各部门、各地区、各社会团体、各方面人士广泛的内部协商协作,最终凝聚共识、统一步调,实现发展目标。
第二,从实现方式角度看,中国法治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权力主导型法治。
这使改革措施较少地受到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多元力量、现实复杂利益的钳制,能够快速实现目标,及时获取成果。
第三,从价值目标角度看,中国法治是追求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法治。
中国法治带有明确而浓厚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中国近代积贫积弱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特殊国情有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凝结构成了中国法治的底色。
第四,从制度形成角度看,中国法治是强调理性主义目标规划的建构型法治。
法治建设方面,国家有关于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普法宣传工作的详细规划,我国的法治改革是有领导、有规划和建设性的。
第五,从制度运行角度看,中国法治是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渐进型法治。
法治实践中,从中央到地方,从科学立法到司法改革,都审慎拟定改革方案,防范改革风险,渐次实现改革目标。
第六,从绩效评估角度看,中国法治是注重实验与推广,以点带面的学习型法治。
法治改革的实际过程是:反复试验,不断学习,抢抓机遇,持续调整,从而极大地消解了法律保守性与创新性之间的矛盾。
第七,从文化背景角度看,中国法治是本国传统法律文化、苏联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交互影响下的混合型法治。
我们采取了一分为二、兼容并包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既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又继承优秀历史传统,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
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治
10“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 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 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 A.实行联邦制政体 B.确立分权制衡原则 C.保持两党制原则 D.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选B。从材料信息看,所有的统治者都“坏”“堕落”“愚 昧”“麻风病”,说明权力对统治者的腐蚀,为了防止这些现象出 现,美国人确立分权制衡原则,以权力限制权力,故选B项。 11.1978年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 重提民主:“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一个 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 主太少。”在这里,邓小平强调( ) A.平反冤假错案的紧迫性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性 D.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 选C。材料中“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 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中国国内个人崇拜盛行,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故选C项。
高频考点一
【图说历史】
主题: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第一组 图片反映西周什么制度?
第二组 图片反映秦朝什么制度?
郡 国 制 行 省 制
元世祖忽必烈
中 央 加 强 对 地 方 的 控 制【图说源自史】 主题:君主专制的强化
两汉时期
图一
宋朝时期
明清时期
宰相大臣上朝礼仪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6.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 而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知识等同于正确的判断 B.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C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即美德 D.苏格拉底批评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选D。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如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等,忽视了掌 权者的知识和素养,很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苏格拉底 强调了执政者素养的重要性。 7.亚西比德是位富有而又英俊的贵族,他视战争为谋求个人荣誉 的机会,因而怂恿公民大会拒绝和平,在一个错误的时机试图征 服西西里以获得新的权力。结果被对手打败,于是他加入斯巴达 军队与雅典反目为仇,但后来他又赢得了雅典民众的支持并在海 军中担任指挥官。当雅典战败时,他逃之夭夭。亚西比德的例子 反映出雅典( ) A.公职人员是追求权力的野心家 B.直接民主易造成决策的失误 C.对外扩张严重危害城邦发展 D.民主政治实质是贵族专政 选B。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能力。亚 西比德两度赢得雅典民众支持,结果两度欺骗雅典民众,这暴露 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企业管理人治到法治转变的意义
企业管理人治到法治转变的意义在企业管理的世界里,从人治走向法治,就像是从一个小村落的家长制管理走向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规则治理。
这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着非凡的意义。
以前,人治的企业就像一艘小船,船长的意志决定着小船的航向。
如果船长是个经验丰富、目光长远的人,那小船或许能顺利航行。
可要是船长哪天心情不好,或者判断失误了呢?这船就可能一头扎进暴风雨里,船员们只能干瞪眼。
我就见过这样的企业,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今天他觉得这个项目好,就全公司扑上去,明天他又改了主意,大家又得跟着转向。
员工们就像没头的苍蝇,只能跟着老板的感觉走,心里头没底,工作起来也没劲儿。
而法治的企业呢,那就不一样了。
它就像一列火车,沿着铁轨稳稳地前行。
这铁轨就是企业的规章制度,不管是谁来当司机,都得按照铁轨的方向走。
这时候,员工们就像是火车上各司其职的乘务员,大家都清楚自己的职责,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因为有了明确的规则,就不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
就像火车不会突然偏离轨道去走山路一样,企业的运营也有了稳定的保障。
企业管理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对员工来说那可是天大的好事。
员工不再是看老板脸色行事的小喽啰,而是在法治框架下有明确权益的个体。
这就好比在一个村子里,以前村长想让谁干活就谁干活,给的报酬也全凭他一句话。
现在呢,有了明确的村规民约,大家按照规定劳动,按照规定获取报酬。
员工在企业里也能感受到公平公正,只要自己努力按照规则做事,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样的环境下,员工的积极性还能不高涨吗?他们就像一群在肥沃土地上耕种的农民,知道自己只要辛勤劳作,到了收获的季节就一定能有所得,那干劲儿能小得了吗?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法治更是如同给企业装上了一台强劲的发动机。
人治下的企业发展往往取决于少数人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可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再聪明的人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
法治下的企业则是整合了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
规章制度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方式,就像一部精密的机器,每个零件都按照设计好的方式运转。
真正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真正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现在,我们对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在我们国家,从古代封建社会,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其中也有法律条文的制定,也有法治机构,还有法治制度的执行,但是我们还是处在人治时代,或者留有很深的人治痕迹。
邓小平提出必须加强法治,使我们的法治要制度化、法律化,这就开始发生根本的转变了,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之后,紧接着还发生了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什么叫“法制”到“法治”的转变?“法制”是制度的制,后面的法治是治理的治理。
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迎来了依法治国得以确立的伟大时刻。
我们国家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是在党的“十五大”,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五大”以后,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依法治国又有了新的进展、新的变化。
在“十六大”报告当中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命题,“十六大”把它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十七大”又进一步的加以肯定。
到了“十八大”又加上了一句话,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从“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我国把依法治国从命题提升到基本方略、基本方式的高度。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又有新的发展,体现在更加明确的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要建设、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
我们迎来了依法治国的新阶段,就是这次四中全会,迎来了中国法治化的新时代。
为什么四中全会要专门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是因为依法治国在当前还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给大家做分析。
第一,从党政领导干部的角度分析。
虽然提出依法治国30多年了,但是一些领导干部,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样的事情还时有发生,在一些干部的头脑里法律还是不很重要的。
例如,就在前不久(10月17日),湖南省华容县召开了一个公布公判大会,把一些犯罪的人拉出来公开的示众,这个事情是违法的,因为我国早在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就下令,要禁止对已决的犯人或者未决的犯人进行公开示众。
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彰显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是的,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变革,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理念的追求。
法治和民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
它们强调了法律和政治制度的重要性,保障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然而,实现法治和民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反思和改进政治制度,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对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理念的追求,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事件
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事件
人治到法治的历史事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关键
的事件和改革。
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事件:
1.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秦始皇通过强力统一中国,
实行君主专权,奠定了中国历史上人治的基础。
他将权力高度集中在
自己手中,忽视了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
2. 隋唐变法(7世纪):隋唐变法是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旨在实现社会的法治化。
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加强官僚制度和加强地方自治,唐代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且法律规范的时期。
3. 欧洲的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在思想上促进
了法治的发展。
重要的思想家如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提出了人权、
法律平等和社会契约等概念,为法治的推行提供了理论基础。
4. 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是人治向法治转变的重
要里程碑。
通过推翻君主专制,大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立法措施,确
立了法治的原则,包括《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颁布。
5. 清朝的改革运动(19世纪):清朝在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同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实现法治。
这些改革包括颁布法典、设立法庭、推行田赋制度改革等,为法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 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
制度的转型,从封建君主制到民主法治。
民国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立
法措施,加强了法治的实施和法律的执行。
这些事件和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尽管其中
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这一转变是逐步而稳定的,并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怎样才能从“人治”走向“法治”
怎样才能从“人治”走向“法治”?
企业管理”四化”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也是追求最优解过程中的产物总结。
那么怎样才能从“人治”走向“法治”?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四化”改造,即“流程化、制度化、指标化和目视化”。
怎样才能从“人治”走向“法治”?四化管理是关键
1、流程化
其实企业内部所有工作,都能用流程进行描述,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处理,其实就是流程,将工作步骤用简洁流程来描述,则让所有管理人员豁然开朗,眼前一亮,对流程的“关键结点”进行描述和控制,则对整个流程进行有效控制,“打蛇打三寸”。
2、制度化
光有流程还不行,员工不会自觉地按工作流程办事,这就需要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约束,对流程进行“法制化”,形成企业内部的“法律规范”,告诉员工如果不按流程处理工作,会得到什么样的惩罚。
3、指标化
怎样衡量员工是否按制度规定的流程工作,这就需要判定标准,而流程中的节点控制,不失为好的办法,对流程的关键结点进行指标化,量化的指标,成为控制员工行为强有力的杠杆。
4、目视化
对管理流程进行目视化,对规章制度进行目视化,考核指标和结果进行目视化,传递无形的压力。
让员工相互“攀比”。
让管理人员的喉咙,不再因为思想教育而疼痛。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历史论述题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历史论述
题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历史论述。
专制是指个人或少数集团以某种形式控制、统治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它具有压迫性和不公平性。
而民主则是一种公正、平等、自由、法治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人治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意志来管理社会,这种管理方式容易造成偏袒、滥用权力、腐败和滥权的状况。
而法治则是指将国家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以法律代替人的意志,必须依法行事,维护公平正义。
因此,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政治上看,专制和人治所带来的压迫、不公平和滥权,与当今时代对人权、自由、法治的要求相悖,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从经济上看,专制和人治管理模式难以支撑社会繁荣发展,而民主和法治则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从文化上看,专制和人治的模式会阻碍自由思想的发展,而民主和法治的模式则可以更好地启发人们的思想独立性和创新意识。
总之,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主和法治的模式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教育
三、人治与法治的优劣对比及发展窥探
从以上禅述可以这样说,人治与法治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人治可以使优秀的领导者,整合整个社会资源,团结各个个体,从而带领整个社会走向繁荣,也可能让一个不良的领导者带领全社会走向衰败。法治给
予了社会个体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的权利,但是一旦个体自由发展缺少了制约,并且个体能力能起的作用过大时就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随者人类科技的快速发展,个人的这种危害可能是无法预料的,甚至可能危及整个人类社会。
东西方民族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类进化的过程以及身体结构略有不同,东方民族的身体结构比起西方民族的身体结构要稍微的弱小一些,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较弱小的生物体更多是以团体的方式生活,这样可以提高个体的生存率,而较强大的生物体由于处在生物链的高层,数量不会太多,以个体的、小团体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多的得到生存资源,虽然人类东西方在这方面的差别很微小,但不可避免地由个体生产力这个基础带来了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上的上层建筑的一些差别。东方民族的团体生活意识较强,在团体生活中习惯于由团体中的强大者作决断并且服从以及跟随强者,慢慢地就形成了由上而下的统治方式。虽然日本和韩国受美国民主制度的影响巨大,但社会制度深处依然存在着中央集权统治的形骸。而西方民族,拿电影中的林则徐说的一句话:“吃饭拿的都是刀叉”,统计证明德国的肉类消费量是世界第一,这就说明西方民族的身体素质比较强悍,个体强大就需要更多的生存资源,就需要竞争与抢夺,在同等武力下的战斗,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就需要一定的妥协和规范,这样慢慢就形成了所谓的民主制度和所谓的法治。与其说它是民主,不如说它是一种武力平衡下的妥协,因为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或消失,那么其中一方就会张开獠牙猛扑上来,民主与法治就会荡然无存。西方国家一再叫嚣要别的国家民主,但它从来不会给予弱小的国家与自己国家平等的民主地位和其他西方国家相同的民主待遇,就是这个道理。狮子不会给绵羊平等地位,绵羊也永远不要妄想和狮子高谈和平,民主这个单词永远是弱肉强食的遮羞布。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高频考点 1 古代中国“家国一体”权力政治的完善与强化 1.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 尤其是西周时期, 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更严密的控制体 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
2. 秦汉至明清时期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成熟阶段 (1)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 治、集权统治。 (2)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 并重,直至明清废除宰相,设立内阁、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 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3)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 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州郡县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 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4)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 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 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解析】 题干材料中“ 而奴役是违背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自 然法的 ”,可知自然法的理念是追求公平正义,而罗马法学家推崇自 然法,故 A 项正确,排除 B 项;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排除 C 项;天赋人权是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主张,D 项错误。 【答案】 A
高频考点 3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下的权力分配 1.各具特色的代议制形式 (1)英国:以君主立宪为主要特征,国王 (君主)“统而不治”,只 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拥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中 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美国:代议制实行典型的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原则。立法、行 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联邦法院执掌,三个部门行使 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的平衡。但总统权力较为突出, 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3)法国:总统执掌行政权,但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议会掌握立 法权。 (4)德国: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 帝负责,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
专题十八民主与法制
专题十八:民主与法制专题概述:从人治到法治、从神权到人权、从君主专制到民主政治彰显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
近代欧洲民主政治文明源于古希腊雅典的城邦民主。
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成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也为欧美亚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法治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欧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法律文献、借助政权和法律权威等形式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中国近代民主进程学习欧美民主制度,通过改良、革命、思想文化运动等形式进行了艰难探索,但这些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才迈入了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正轨。
本专题历年中考考察情况和预测一.选择题1法典是同一门类的各种法规经过整理编订而形成的系统的法律。
右图所示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哪一文明的社会状况()A.古代埃及B.古代希腊C.古代印度D.古巴比伦2.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
这里的“精神家园”是指()A.种姓制度 B.宗教统治 C.民主政治D.商品经济3.古罗马从弹丸小国到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演绎了一部血与火的编年史。
为维系帝国的统治,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B A.《汉莫拉比法典》 B.《民法大全》 C.《拿破仑法典》 D.《德国民法典》4.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发展到“民主政治顶峰”。
此时的执政者是()A.屋大维B.伯利克里C.亚历山大D.亚里士多德5. 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新文化运动高举和的大旗,促进人们更加积极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A.民主与专制 B.科学与愚昧C.新文学和旧文学 D.民主和科学6.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l953年起,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
”这里“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指的是()A.“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推行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通过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7.在下列四句话中,最能贴切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句是()A.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C.中国实现了现代化D.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8法国三色旗中的“三色”分别代表自自、平等和博爱。
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治
和法制建设 ,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
四、 古 代 西 方 的 政 治 文 明— — 古 希 腊 的 民 主 和古 罗马 的法 制
西方的文 明起源 于古希腊 和古 罗马。 古希腊最为辉煌的是民主政治 , 罗码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法 律制 度。 古希腊 的民主政治和其地理环境 、 城邦制度 紧密相 连, 经历 了奠基一形成一顶峰一衰落 四个发展时期 。 古 罗马的法律制度经历 了习
人心。
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文 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1 . 建 国初期 , 我 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 巨大成就 , 形成 了人 民代表大会制 度 、 中 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等。 2 . 1 9 6 6 —1 9 7 6 年, 经历 了“ 文化大革命” , 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 童墼墼翌 :
熬 专 制到民主
从人
◇ 江 苏省 宝应县 汜水 高级 中学
从专制到 民主 、 从 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 明发展 的主要趋势 。 古代 中国长
期处在封建 专制统治之 下 , 辛亥 革命 以后 , 开始 了近代政治 民主 的进 程。 新 中国 成立后 , 真正实 现了人 民民主。 古代希腊 的一些小 国虽 然实行过 民主政治 , 但不
制、 等级森严 的分 封制 和血缘关系维系 的宗法制 。 ①王位世袭制是 以最高统治者 王 为核心 的维护王 、 诸侯 继统 的王权专 制制度 。 它形成于夏启统 治时期 , 发展 于 商周时期 。 秦朝建立后 , 演变 为君 主专 制制度 , 直 至清朝统 治结 束 , 影响 了中国几
四、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世界连成一体
结束
②斯图亚特王朝掌握国家大权,力量上占优势。
(3)认识: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新的社会制 度必然经过多次斗争才能战胜旧的社会制度。
(二)英国革命家克伦威尔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克伦威尔自组骑兵军,成为议会军中坚力量。1645年,纳 西比战役全歼王军主力;1646年,内战结束。
(3)高尚的人格风范使其成为美国人心中的一座永远的丰 碑,美国人尊称他为“国父”。
(五)近代科学家牛顿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二项式定理以及微积分的初步算 法。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四、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世界连成一体
下一页
末页
四、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世界连成一体
结束
(四)
美国“国父”华盛顿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领导独立战争: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1783年美英签订 《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主持制宪: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当选为主席; 通过《联邦宪法》。
历史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四、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西方文明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世界连成一体
结束
[针对训练] 1.关于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共同点的叙述,正 确的是( )
A.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基础 B.都赋予了议会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D.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共和政体
结束
一、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确立
企业成长:从人治到法治
企业成长:从人治到法治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来看,一般初创时的企业,其主要的管制控制权会掌握在企业的拥有者或关键技术的掌握者手里。
因此,企业的管理往往以“人治”为主,所谓人治,主要是指以少数领导者的意志为企业管理的主导意志的管理模式。
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业务的不断成熟,领导者人为的意志已经不能有效地覆盖企业各个方面的管理,客观上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业务状况制订和执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规范组织和人的行为,明确职责,有效监督,形成一种决策科学化、流程标准化、考核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即“法治”。
应该说,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企业成熟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中国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企业成熟度的原因,多半形成了以“人治”为主的管理制度,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中国企业的不断成熟,从人治走向法治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却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企业只有深刻地对人治和法治进行解读后,并且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减少业务中人为不确定性因素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走上适合自身发展的法治之路。
纵览中国企业管理的现况,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延用着传统的人治方法对企业进行管理。
企业规章制度由领导说了算,决策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企业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组织机构臃肿、职能不清,规章制度重复重叠且执行力度很弱,业务流程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许多人认为,中国企业内部常常会下发大量的红头文件,这些红头文件就是法治的象征。
其实,这样的看法是存在误区的。
中国企业内部并不缺乏规章制度,而是有太多的规章制度,但规章制度并不等同于法治。
这些红头文件的制定和下发通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大大小小的制度和通知的产生,通常都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发生问题而诞生的,这些红头文件每天飘向各个部门,对公司管理缺陷所造成的运作问题进行补漏补缺。
但这样的规章制度,无异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方式,难以真正根治中国企业管理的顽症—缺乏规范的内部运作管理体系,缺乏真正的法治。
从人治到法治
横向线索:
一,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发展状况:
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同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却茁壮成长,并最终整体进入了工场手工业阶段。
原因如下:
中国:
(1)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超常稳定性;
(2)政治上:受“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的严重阻碍;
(3)思想上: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重儒轻贾、重农抑商等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往往是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欧洲:
(1)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政治上:新兴资产阶级产生,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外交上:殖民扩张,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4)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5)科技发展,近代科学产生;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对中国的影响:。
从人治走向法治——中国行政法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从人治走向法治Biblioteka —中国行政法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十年的发展变化
1986年到1996年十年间,中国继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前期所进行的重大变革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发生了将对下一世纪产生深远影响的两个转变:即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对于后一个转变(前一个转变不是本文研究的范围),我们仅从下述几个方面的事实即可窥其概貌。 (一)行政机关从主要依政策办事到主要依法办事 八十年代以前,中国行政管理基本是以人治为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主要是依政策办事,依领导人的指示、命令办事*1。至八十年代前期,这种情况开始改变,国家开始制定法律、法规,逐步以依法办事取代行政仅依政策、依领导人指示办事*2。但这个进程很艰难。这个时期,整个社会虽然较为重视法制,但对法制的认识却有片面性:当时人们大多只知刑法、民法和经济法,而不知行政法,只知司法的依法办案,而不知行政的依法办事。直至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尚缺乏规范行政行为、行政责任、行政救济的基本法律,行政管理的大多数领域尚无法律调整,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所遵循的仍然主要是政策性文件。1984年,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根据国家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认识到要在国家管理领域加强法制的特殊重要性,提出国家管理“要从依靠政策办事逐步过渡到不仅依靠政策还要建立、健全法制,依法办事”*3。行政法学者更是在八十年代初就呼吁国家应重视和加强行政法制,在行政管理领域实现依法办事,依法行政*4。但大多数学者和国民就依法行政达成共识,并将依法行政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原则确定下来则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事。1986年笔者曾在所著《行政法概论》一书中提出了行政管理法制化(即依法行政)的原则,并将其内容概括为“在行政领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5。1989年,罗豪才教授应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之约主编的高等学校法学教材《行政法学》提出了行政合法性原则(亦即依法行政原则),并将该原则分解为四项具体要求:(1) 任何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2)任何行政职权的行使都应依据法律、遵守法律;(3)任何行政职权的委托及其运用都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4)任何违反上述要求的行政活动非经立法机关事后认许,均应宣告无效*6。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李鹏同志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正式以政府文件的形式确定了依法行政的原则。《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都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一切公职人员都要带头学法懂法,做执法守法的模范”*7,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关于〈纲要〉报告的决议》更进一步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作为国家的治国方针。《决议》指出:“要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加强立法,严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治到法治,我们还要走多远?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阳;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谭兰英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是“依法治国”,公报对“依法治国”的性质、制度基础、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作出了详尽的阐述,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国家建设目标,极大地丰富了“依法治国”的理论内涵,也进一步拓展了这一理论在中国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实践空间,必将对中国社会的治理模式的转变、政治运行过程、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司法制度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中国文明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治理模式。
庙堂内的皇帝---官僚士大夫与庙堂之外的乡绅—儒生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联盟关系。
作为社会的治理主体,他们以儒教意识形态为主要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在处理各种政治、行政和司法事务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行为模式。
虽然当时的法律在社会治理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治理者不能随意违背的重要准则,但是因为法律难以规范千差万别的具体事务,在实践中,往往需要治理者根据儒教意识形态的原则做出临机决断和自由裁量,各层级、各部门主官的主观意志往往成为行政和司法决策中的决定性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各级党政机关都是依靠“红头文件”来指导和规范自身的工作。
因为这些“红头文件”,给予各级党政机关的只能是对某些问题的原则性指示,其规范类型与法律原则相近,远不能具备法律规则所特有的具体而微的规范效力,因此,事实上,仍是赋予各级党政机关较为宽泛的自由裁量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立法进程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包括行政法规在内的各种法律规范逐步地建立健全起来,但是由于改革本身所必然具有的创新性和革命性本质,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本身,在许多时候,就难免会有超越现行法律规范界限的可能。
再加上各级党政机关在推动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每遇社会矛盾,在解决中,为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很少
考虑现行法律规定,往往选择法律以外的解决途径,有时甚至不惜通过法外交易来化解矛盾,实现廉价的稳定目的。
以上之治理方式,在本质讲,仍带有明显的中国传统的儒家式人治特征。
虽然在某些时候或某些具体的个案中,可能达到节省行政成本、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的效果,但总体上却是导致全国范围内政出多门、政令不一、司法不公、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矛盾集聚、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症结之所在。
因此,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最终必将完成对上述人治主义的治理模式的革命,构建起以法律为基本准则的现代治理模式,极大的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效率。
依法治国,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模式的构建,需要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
这种法律体系不是以“统治”或“维稳”为目的,而是以彰显“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旨,以“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为目的。
它必须凸显全国人大作为最高立法机关的立法主导地位,杜绝政府及其部门越权立法的现象,建立起行政机关在人大指导下起草行政法规的运作机制,完善有广大公民参与的相关立法程序,实现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
客观地说,经过30多年的立法工作,当今中国,依法治国的最大障碍已经不是法律制度的缺失,而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进而导致执法环境的不断恶化。
当然,某些地方党政机关在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近年来,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维稳的压力越来越重,为快速推进本地经济发展、提升各项经济指标,地方政府在很多项目开发中往往采取先建设、后报送审批的做法,明显违反国务院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这不仅造成很多项目在建设初期缺乏合法性依据,处于非法状态,也导致这些项目一旦引起纠纷,地方政府很难挺直腰杆严格执法,依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利,不得不对闹事群众姑息迁就,最终导致恶性事件的爆发。
近期云南晋宁县晋城镇富有村发生的血腥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公报中要求各级党政机关都必须对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过、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这意味着各级党政机关在行政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还必须注重其合法性,
不能再以时间紧、任务急等理由为各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工程、项目、任务擅自打开方便之门,也意味着在任何行政工作中,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必须首先得到维护和遵守。
通过政府的守法、保证决策的合法性,以确保执行的严格性和有效性。
不论是确保行政决策的合法性,还是确保行政决策的执行力,都必须以厘清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各个职能部门、乃至相关岗位的职责边界为前提。
长期以来,我国党政机关存在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科学性不足,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权责界限模糊,岗位职责含混等一系列问题,客观上造成决策合法性不足、执行中潜规则盛行、乃至相互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现象。
公报要求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其中权责法定、诚信守法,不仅提法甚为新颖,更是落实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司法是保障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而司法公正的前提是司法权的独立行使。
公报将司法公正作为法治社会的“生命线”,是基于对社会公正实现途径的深刻理解。
在当今中国,司法不公导致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已渐成威胁社会稳定最重要的诱因之一。
造成司法不公的原因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领导干部以权代法,越权干预司法,地方司法机关出于地方利益考量违法裁判,司法机关受制于地方政府,以及司法工作人员政治素质、专业质素不高等等,都是造成冤假错案频现的重要原因。
公报要求建立和确保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审判和执行权分离试点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建立跨行政区的人民法院和检察院等等,毫无疑问,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举措。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培育出深厚法治文化。
由于长期的人治主义传统的影响,我国法治文化根基薄弱,这表现为宪法和法律在社会中很难得到应有的尊重,绝大多数人都习惯于按照习俗或潜规则处理各种事务。
建设法治文化,就是要让宪法和法律规范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信仰,成为调节大多数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成为裁量是非功过的基本价值维度,成为指导执政党、各级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行为的共同的“文化指令”。
公报特别强调了社会自治,建立社会和公民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建立司法救济制度,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对养成公民普遍遵法、守法的法治文化的重要意义。
结合近年来司法系统正在推进的去行政化改革,公报对提高司法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和
业务素质的相关制度保障也做出了重要规定。
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
可以想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次全会所提出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种种构想,将会逐步落实为渐进式的制度创新,引发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浪潮,而我国距离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将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