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聚落地理学
聚落 教学设计
聚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探索聚落学科: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年级:初中时长: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征;2.学习聚落的分类和分布规律;3.掌握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及过程;4.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课时一:什么是聚落1.同学们回忆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聚落是不是其中的一种形态?2.了解聚落的定义和特征:人口密集、居民互相之间具有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等。
3.学生小组合作,以自己所熟悉的聚落为例子,讲解并描述该聚落的特征及功能。
课时二:聚落的分类和分布规律1.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及相关资料,了解聚落的分类方法;2.聚落分类方法的介绍:按照规模、功能和特点等进行分类;3.学生小组合作,以所在地区或其他地方为例,寻找不同类型的聚落并整理相关资料,展示给全班。
课时三:聚落的形成和演变1.以中国古代和现代聚落的发展过程为例,讲解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原因;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所熟悉的一个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过程;3.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活动,选择一个离学校较近的聚落,观察其特征和功能,并收集相关资料;4.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评价方式:1.课堂参与度:学生的积极回答问题、提出观点和互动交流;2.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任务分配、合作沟通和成果展示;3.观察实践活动: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资料收集是否详细和准确;4.综合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和总结,对学生对于聚落的理解和能力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展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主学习;2.合作学习法: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3.观察实践法: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教科书:提供相关知识点和案例;2.互联网:提供各类聚落的图片、文章和视频等资料;3.地图:用于学生寻找不同类型的聚落的位置和分布规律。
公共选修课《聚落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2 8 5
3 9
人 数 实 际选 课 人数
4 2
13 4 19 5
2
食 品学 院
合计 总计
1课 程教 学改 革的理 论依 据
此 外 ,由于 中学 地 理 中有 一 章 内容 专 门介 绍 聚 落 地 理 学 知 目前 , 多 高校 均 规 定 了学 生 选 修 公 选 课 的 学 分 。 为 此 , 大 为 识 ,所 有 学生 已对 聚 落 地 理 学 有 了初 步 了解 ,但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获 得 这 类 学 分 , 生 在 选 课 时 存 在 下 述倾 向 :1 课 程 选 择 的 功 移 , 有 的 知 识 印 象 已开 始 模 糊 。 因此 , 了更 加 详 细 地 掌 握 学 学 () 原 为 利化 倾 向 明显 , 即很 多 学 生 是 抱着 完成 学 分 的 态 度 选 修 的 , 用 生 的基 本 情 况 , 没 我们 还 对 选 课 学 生 的 年 级 分 布 进行 了统 计 。 总体 的 肯定 不 学 , 神 的 不 值 得 学 , 学 分 的 带 着 学 ;2 选 课 时 的从 上讲 , 费 攒 () 由于秋 季 大 学一 年 级 新 生 不 允 许 选 修 公 选 课 , 季 大 学 四 春 众 心理 , 即部 分 学 生 对 于 自己 想 学 什 么 、 该 学 什 么没 有 一 个 明 年 级 学 生 选 修 课 已基 本 修 完 , 此 春 季 选 课 以一 、 、 年 级 为 应 因 二 三 确 的想 法 , 什 么 事 都 抱 一 种 无所 谓 的 态度 , 己周 围 的 同学 或 主 , 季 则 以 二 、 、 年 级 为 主 。 2 0 对 自 秋 三 四 0 7年 秋 、0 8年 春 、 0 8 20 2 0 朋 友 选 择 了什 么课 程 , 就 选择 什 么课 程 。 为 此 , 了解 学 生 选 年 秋 均 以 二年 级学 生 为 主 , 别 占 总 选 课 人 数 的 6 % 、 79 % 他 为 分 3 7 .9 课 动 机 , 们 利 用 课 前 、 间 与 课 后 时 间 , 可 能地 与 学 生 交 流 , 和 5 .1 。 2 0 我 课 尽 54 % 0 9年 春 则 一 、 二 年 级 选 课 人 数 相 当 ,分 别 占 内容涉及如 : 你知道聚落指 的是什么吗? 你是通过何种 方式获知 4 .5 和 4 .7 , 图 1 93 % 51 % 见 。 此门选修课的?你 为什么选修这 门课?你最感兴趣 的方面是什 2教 学 内容尽 可 能全面 么? 等等。 通过与学 生的交流 , 我们对选课学生的知识背景、 兴趣 由于 聚 落 有 乡村 和 城 市 之 分 ,聚 落地 理 学 也 分 为 乡村 聚 落 爱 好 等 有 了基 本 了解 ,从 而 在后 面 的 教 学 实践 中 有 针 对 性 地 采 地 理 学 和城 市地 理 学 两 大 部 分 。 二 次 世 界 大 战后 , 市地 理 学 第 城 取 相 应 的教 学 方法 , 进 行 相 应 的教 学 改 革 实 践 , 达 到 学 生 最 发展较快 , 并 以 形成 了一门独立学科 , 乡村聚落地理研究不仅数量 而 11 生选 课 动 机调 查 .学
七上地理第五章知识点
恶劣的气候区少
崎岖的高原山区少
观察第1、2题图,有效提取人口数量与纬度、海拔的关系。
【延伸思考】 目前世界上人口稀疏的地区有哪些共性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案:都是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如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终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等,都不适合人类的居住和生活。
【变式训练】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有( ①亚马孙河流域 ③长江流域 ②尼罗河流域 ④恒河流域
人口密度 某地区总人口数 该地区总面积
人/千米2
2.理清逻辑关系: 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就业压力过大 人口增长过慢→劳动力短缺
3.人口增长速度的地区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
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现象,如欧洲地区。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
区,人口增长迅速,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国家。
【延伸思考】 依据非洲人口的统计数据,完成非洲的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答案:
【变式训练】
1.某一地区在2011年,平均每5 000人当中,出生了100个婴儿,
死亡40人。这个地区在2011年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
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是(
A.10‰ 4‰ C.20‰ 18‰ 6‰ 12‰
)
B.20‰ D.20‰ 8‰ 12‰ 12‰ 8‰
某地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例如,
欧洲西部人口密度较大,但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2)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人口增 长缓慢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3)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 ①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人口正增长,表示人口增加。
佛教
古代印度 _______
聚落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地调查,注意搜集与聚落发展有关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充分 利用大、中比例尺的地形图或航空像片。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聚落功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分析中, 还引进了数量方法和行为理论。
聚落地理研究对于研究人类活动空间规律是不可缺少。在实践中它对协调聚落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有直接的作 用,例如村落员为适宜的布置形式、服务设施员为有效的设置地点、村落如何适应社会和经济变革所引起的社会 生活的新特点等课题。
研究方法
可根据经济水平或乡村景观等将研究区域分为若干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对 比研究;
系统分析,把乡村作为自然、经济、社会的大系统进行分析;动态研究分析乡村的形成和演变,探讨发展变 化的基本趋势;
区域模式,根据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区域模式,根据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劳动力结构、产 业结构、收入结构、投入和产出结构等经济发展指标,建立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并加以论证,为建立乡村级地域 经济体系提供依据。
谢谢观看
乡村聚落地理学又称农村聚落地理学,也有人称为村落地理学(Village Geography),是研究乡村地域人类 聚居地的形成、分布与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着重研究乡村聚落的形成、功能、组合分布、类型及其发展 变化规律。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聚落形成条件与发展演化规律 研究聚落形成、发展与其周围特定环境的关系,分析区位因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历史 条件等对聚落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 2.聚落分类研究 包括规模分类、形态分类和职能分类,通过对一国或一地区聚落地考察,拟定分类的依据、指标和方法,划 分出各种类型的聚落。聚落分类研究主要侧重职能分类,其方法从定性到用统计方法处理,以后发展到把一定地 域内各城市的经济与非经济的变量加以综合,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找出聚落之间的异同。 3.聚落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主要内容是在聚落内部分化为居住、公用、商业、仓储、工业、交通、生态保护等功能区域的情况下,研究 这些区域的特点,研究各种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而研究整个聚落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型。聚落空间组织研究的目的 是合理利用聚落土地,以充分发挥各功能区的作用,使各功能区协调发展。 4.聚落体系与结构 聚落规模体系、空间体系、职能体系内涵极为丰富。
初中地理教研_聚落(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聚落作为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地理教研中聚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聚落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聚落的定义、类型、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聚落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发展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聚落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现象。
2. 比较分析法:将不同类型的聚落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聚落的多样性和特点。
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感受聚落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分区。
4. 图表分析法:利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直观展示聚落现象。
5. 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四、聚落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技术、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聚落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聚落,分析其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重视合作,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 适时评价,调整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评价,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聚落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能力等,给予及时反馈。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考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聚落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评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4. 教学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结语聚落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代表了什么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组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发展、变迁的过程。
2.讲解聚落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让学生明白聚落是如何形成的。
3.分析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结合地图实例,让学生了解聚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4.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可结合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如:世界著名城市聚落的发展历程、乡村聚落的传统特色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案例进行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聚落人类的聚居地》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聚落的概念和形成原因,掌握聚落的类型和特点。
-学习聚落的定义,了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分析城市和乡村两种主要聚落类型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其地理特征、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掌握聚落的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
-选择一个聚落,描述其空间结构和特点。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科普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什么是聚居地聚居地是指一定区域内由人类聚集而成的村庄、城市或者其他人类居住区域。
这些地方往往是由多个家庭或者其他组织形成,由人类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了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社区。
聚居地的特征聚居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人们生产、居住、交流以及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的聚居地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是有一些共性特征:水源人类的根本需求是生命的维持,而人体又需以水为基础。
因此,水源是聚居地最为关键的条件之一。
大多数聚居地都建立在河流、湖泊或其他水源附近,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交通交通也是聚居地的重要特征。
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人们可以方便地交流学习,生产活动和物流运输就会更加发达,也能使聚居地更加繁荣。
经济活动聚居地的经济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特征。
以农村聚居地为例,它们以农业为主,因此聚居地内的居民大多与农业相关。
而城市聚居地则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建筑形式由于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不同聚居地的建筑形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聚居地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有的则多为石结构。
也有的使用的材料是草、泥土等自然材料。
此外,建筑的高度、形状和规模也不尽相同。
文化活动聚居地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文化活动。
每个聚居地所耸立着的建筑、每种生活方式都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紧密相关。
人们可以通过文化活动来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聚居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聚落的发展历程世界上很多聚居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出现时期。
从人类聚落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采集时期在古代,人们还未能掌握农业技术,只能依靠采集和打猎为生。
因此,人类首先在水源丰富、栖息动物资源丰富的地方聚集起来,形成最原始的“聚落”。
农业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掌握了种植、畜牧、捕渔等生产技术,可以在更广阔的区域内进行生产活动。
这也使得聚落的发展趋向了多样化。
工业时期工业时期,人类生产方式更加先进和高效,城市日益发展,各种城市化的建筑和设施也逐渐形成。
聚落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概述聚落是人类进行劳动生产和居住、生活、休息以及进行各自社会活动的场所。
◎聚落的功能1、居住功能2、经济功能3、社会功能◎聚落的分类按照聚落的规模和性质,分为乡村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两大分支学科。
●城镇标准和聚落体系◎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1、按居民点的人数划分城镇:马来西亚、西班牙、瑞士、荷兰、奥地利、法国、爱尔兰、丹麦、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墨西哥。
2、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埃及、土耳其、蒙古、巴西。
3、规定首都或某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苏丹、摩洛哥。
4、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其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南斯拉夫、前苏联。
5、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印度。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我国城镇包括城市和城镇,乡村包括集镇和村庄,城乡规划主要根据聚居地的人口规模、职业构成、行政地位和行政范围。
1、城市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聚居人口不足10万,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
2、镇县级国家机关所在地。
总人口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合计超过2000人;总人口在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上述两项人口占全乡人口的10%。
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和山区,可以比照第二条适当放宽。
小型矿区、物质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商埠口岸等地。
●聚落体系◎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规律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文图是城市系统内城市的组合排列规律,提出等级规模法则,城市人口规模规律。
通常人口规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3位城市为第1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类推。
◎城市首位度理论也称城市首位理论,是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国家的第一大城市称为首位城市,首位城市比第二大城市在规模上大得多,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称为城市首位度。
城市首位度成为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常用指标,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为首位分布。
聚落地理学
聚落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是研究聚落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居民点地理,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最早对聚落作较为系统的地理研究的是德国地理学家科尔,他于1841年发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
1906年施吕特尔发表《对聚落地理学的意见》,第一次提出“聚落地理”的概念。
以后经拉采尔、以及法国的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德芒戎、美国的鲍曼等人的推进,到20世纪30年代,聚落地理研究遍及全世界,并在发展较早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风格。
德国以景观论为特色;法国重视社会经济史对聚落的影响;英国则对聚落的历史地理有较多的研究;美国的聚落研究从白人的拓荒和居住问题开始,带有明显的实用性质。
由于聚落有乡村和城市之分,聚落地理学也分为乡村聚落地理和城市地理学两大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地理学发展较快,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而乡村聚落地理研究不仅数量少,而且理论和方法上发展很慢。
尽管聚落地理学包含两大部分的概念没有消失,实际上不少地理学家把聚落地理学看作乡村聚落地理学的同义语。
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地区聚落的起源和发展;聚落所在地的地理条件;聚落的分布,揭示聚落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历史、社会和经济原因;聚落的形态,这是聚落地理学中研究较多的方面,涉及的内容有聚落组成要素,聚落个体的平面形态,聚落的分布形态,聚落形态的演变,自然地理因素(主要是地形和气候)以及人文因素(包括历史、民族、人口、交通、产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在注重聚落景观研究的国家,还考察聚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内部结构,分析聚落经济活动对聚落内部结构的影响,具体研究在平原、山地、沿海、城郊等不同环境条件下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和布局;聚落的分类。
通常是按经济活动(或职能)和形态两大属性来划分聚落类型。
聚落地理学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地调查,注意搜集与聚落发展有关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统计资料,充分利用大、中比例尺的地形图或航空像片。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聚落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聚落地理学是人类学科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它探究的是地球、地球表面、大气、水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等内容。
而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形态,它是人们集中定居、生活、开展经济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地理学中,聚落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就七年级地理学知识点中聚落这一部分进行总结。
一、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们集中定居、生活、开展经济活动的地方。
聚落的形态和规模不同,有城市、镇、村、居等不同的类型。
城市是人口密集、市政建筑集中、经济文化活动比较发达的聚落,而村庄则侧重于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
二、聚落的类型1.根据规模和功能的不同,聚落可以分为城市、镇、村等不同类型。
城市和镇都是人口较多、市政建筑较集中的聚落,而村庄则侧重于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
2.根据分布的不同,聚落可以分为沿海城市、内陆城市等不同类型。
沿海城市往往具有比较发达的港口和贸易经济,而内陆城市往往侧重于农业和工业生产。
3.根据历史和文化的不同,聚落可以分为古代城市、现代城市等不同类型。
古代城市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现代城市则更加注重人性化和功能性。
三、聚落的发展与演变1.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
2.传统城镇的改造和发展。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许多城镇进行了规划、改造和建设,以更新城市设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3.新城市的兴起。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传统城市的发展,一些新城市也在不断兴起,这些城市具有更好的城市规划和新的城市文化,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四、聚落的影响1.经济发展。
聚落是人们集中生活和开展经济活动的地方,它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社会变革。
聚落的发展和演变往往伴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同时,一些社会、人口、文化等问题也在逐渐变化。
3.环境问题。
聚落
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形式,城市聚落一般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溝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聚落的形成一般与地理环境好坏紧密联系.很多著名聚落遗址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编辑摘要目录1 定义2 概况3 分类4 乡村聚落形成条件5 历史遗址/a2_25_24_01300000179261122999245860403_jpg.html?prd=zhengwenye_ left_neirong_tupian聚落聚落是指人类聚居和生活在一起的文化地理现象。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它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溝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聚落是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考古发现被捕猎的动物种类就有42种)。
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a1_03_22_01300000179261122999229050847_jpg.html?prd=zhengwenye_ left_neirong_tupian聚落模拟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中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中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
中学地理教师招聘水平测试试卷
中学地理教师招聘水平测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关于九大行星的叙述;正确的是:A、表面困反射太阳光而发光;B、都有固体外壳;C、分属不同的星座;D、除金星外绕日运动方向都一致。
2.( )某的往东是西半球,往西是东半球,往南是高纬度地区;往北;中纬度地区,该地的地理坐标是:A、20W、60N;B、20W、60S;C、160E、60N;D、160E、60S。
3.( )地球内部圈层可分为地壳、地慢、地核,其划分依据是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B、岩浆组成物资的不同;C、岩浆比重的不同;D、各层的厚度不同。
4( )气温、气压、降水分别和高度的关系是A、气温随高度增力。
而增加;B、气压随高度增力。
而降低;C、降水随高度增力口而增力。
;D、植被随高度增力。
从森林演变到荒漠。
5.( )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人类施加影响最大的是A、大气降水;D、水面蒸发ZC、地表径流,D、地下径流。
6.( )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规律的自然带是A、青藏高原的高山植物带;B、俄罗斯的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C、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D、北美洲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
7.( )下列关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名称、所在省区及保护内容的正确组合是A、方湖山一广东省一热带季雨林;B、卧龙一甘肃省一大熊猫与珍贵植物;C、长白山一吉林省一温带森林和珍稀动物ZD、梵净山一云南省一金丝猴、烘桐。
8.( 〕我国长江以南的各省区中,煤炭蕴藏量最丰富的省区是A、湖南省ZB、贵州省;C、江西省ZD、云南省。
9.()海河流域最大的石化工业中。
C是A、天津;B、北京;C、任丘;D、石家庄。
10( )下列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中,属于社会经济方面的是A、世界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半分布在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B、山区发展林业、牧业、副业;C、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农副产品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D、化肥、农药等大量施用,大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聚落与环境
1. 乡村 和 城市 ,统称聚落。 2.乡村一般规模较 小 ,主要有 农村 、牧村、渔村等不同类 型;城市规模较 大 ,人们主要从事 工业 、 服务业 等工作。
3.在高山、荒漠 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4.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 团块 状,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 地等则呈 条带 状。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这些遗产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 情况的一部活的“ 百科全书 ”。 2.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 遗址 ,处理 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 全人类共同 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习目标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2.◎重难点:会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 3.◎素养目标:知道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形成保护传统聚落和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觉的行动。
预习导学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未来生存,必须建立适当 的居住地来防寒避暑避风雨,进而开展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 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 为聚落。乡村和城市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 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4.阅读课本上有关丽江古城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
丽江古城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美 地保存了原始风貌,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百科全 书”。
(2)针对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你认为保 护丽江古城应该怎么做呢?
聚落-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钟作慈主编)教案
聚落-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钟作慈主编)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教案主要是针对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五章——人口与城市,其中的第二节——聚落的教学内容。
本节重点讲解了什么是聚落,聚落的类型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
2. 教材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聚落的概念和特点;•了解聚落的种类和发展趋势;•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适应环境和特点;•掌握聚落的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3. 教材重点难点•聚落的概念和特点;•聚落的种类和发展趋势;•不同类型聚落的适应环境和特点;•聚落的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聚落,理解聚落的基本特点;•了解常见类型的聚落,以及它们的适应环境和特点;•了解聚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 教学内容(1)聚落的概念和特点•聚落的概念和聚落与城市的区别;•聚落的基本特征:数量大、面积小、人口密集、职业分工、建筑风格、文化相近、社会关系密切等。
(2)常见类型的聚落•集镇:涵盖商品交流和服务功能,商业发达,可分为行政性集镇和经济性集镇;•村庄:一个由血缘、地缘等因素联系紧密的自然村组成,传统的耕读村庄已发生变化,其中有些村庄已经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基地;•城市及其亚型:常见的城市有中心城市、卫星城市、新城、特色小城等;•工业区、矿区、码头口岸等。
(3)聚落的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如水源、土地、气候等;•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生产力水平等;•社会因素:文化、传统、历史等。
3.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以真实的城市和聚落作为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城市与聚落的本质、特征、分类等问题。
(2)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的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聚落的分类等问题。
(3)PPT演示法通过PPT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城市与聚落的基本特征、聚落的分类和例子等内容。
4. 教学流程(1)知识导入通过PPT演示,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_陈琳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地理3.课时:1课时4.学生准备:(1)自主学习《聚落》一课的基本知识。
(2)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资料。
[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以导学提纲提供教学案例,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典型事例的列举感受传统聚落是早先人类遗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
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重点: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聚落和环境的关系;聚落保护的意义。
学习难点:聚落和环境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节课由乡村和城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三部分内容组成。
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联系紧密,在人文地理学中,聚落也被称为人口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
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自主学习、小组竞赛、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
地理学概论聚落地理学
世界主要城市分布图
美国工业区和主要城市分布图
美国的城市带分布
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及工业区
我国 长江 三角 洲是 世界 六大 城市 群之 一
4、城市的形成与开展条件 1〕.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形
成开展的影响〔先决条件〕 社会开展 交通 政治 科技文化
2〕.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 和开展的影响〔物质根底〕
2.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表现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开展方向,是城 市主要职能的概括。 城市职能 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中所起的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等中心的作用和所承担的任务。
城市职能的分类 按城市职能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分 一般职能 特殊职能 按城市职能对城市成长的作用分 根本职能 非根本职能
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 美:>2500人 英:>3500人 法:>5000人 印度:>5000人 苏:1000-2000人 国际统计学会:>2000人
2〕我国 镇:2万人以上的镇,非农人口占10%,
2万人以下的镇,2000人以上 市:总人口10万以上,非农人口6万以
上,GDP2亿以上
2.聚落体系
1〕城市体系: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 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集合。 〔全球性、地区性、日常性〕
2〕乡村体系
集镇〔集市〕 乡村 行政村/自然村 中心村/散村 农村/山村/牧村/渔村
第二节 城市地理学
一 、城市的形成与开展
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经济开展(社会劳动
大分工)的必然产物。 城市起源的一般条件 定居生活确实立 劳动分工的出现 社会阶层的分化
2、城市选址的原那么 平原广阔 水陆交通便利 地形有利、水源丰富 地形上下适中 气候温和、物产丰盈 3、城址的转移 城址选择得当与否关系城市开展 不同性质的城市城址选择要求不一 社会经济开展导致城市开展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村落规划 (一)村落规划的必要性 1.村落发展的需求 2.保护耕地的需求 (二)农村村落规划的原则 1.统筹兼顾 2.远近结合 3.用节约地 4.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三)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 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 范围; 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 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 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地形影响村落庭院的形态
地形影响村落的建筑材料
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3. 村落与水 水源影响影响村落的形成与布局 在干旱缺水的地区、沙漠边缘、石灰岩地区,由于水源的限制, 村落多布局在供水方便而且充足的地方。形成的村落都比较大, 农舍相对密集。 在多水的地区,或容易 遭受水灾的地区,村落 多采取避水的方式,在 地势较高处建房,或在 水中建起成片的高脚屋, 形成水上村落。
北京通州宋庄画家村,是最早也是最大的一个集对外形象 宣传、当代作品展览展示、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当代艺 术普及与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④旅游村,以旅游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村落
憔岭前
西霞口
城山头
王家皂
竹泉村位于山东省沂南县北部,古村庄泉依山出,竹因泉 生,村民绕泉而居,砌石为房,竹林隐茅舍,家家临清流, 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是中国北方少见的桃花源式的 古式农村 。
三、村落的分类 (一)村落的职能分类 1.农业村落 一般认为,村落内部9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则为农业 村落。 ①农村
②牧村 ③渔村 ④林果业村 ⑤狩猎村 2.非农业村落 居住人口中劳动力有10%以上从事非农业,经济收入的30%(50%) 以上来自非农业。
①集镇,以加工业或服务业为主,规模较大。多分布于交通 比较便利的地方。
泸 沽 湖
安徽省黟县县城西北角,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 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厅横梁、斗拱、 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工艺精细、层次繁复、人物众多,人 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艺术中的木雕精品。 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层楼叠 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四)特殊型的村落 1.活动型村落 2.美国单户型村落
四、村落与地理环境 1.村落与气候
温和湿润的地方,由于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适宜人 们的居住,也有利于发展农业、畜牧业,因而聚落较多;
气候条件严酷的地方,由于不适宜人类居住而人烟稀少, 乡村聚落分布稀疏。 降水,气温影响房屋的建筑形式
热带雨林地区的民居
(二)村落的形态分类 1.集村 集村是指多数住宅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集中村落。 ①团状村又称块状村:
特点: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 分布:一般分布在地势平坦的人口稠密的以旱作农业为
主的平原地区
房屋排列比较整齐,外形如同 方阵,村内街道平直,成直角 相交,形如棋盘。 成因:有计划设计的,而非自然 形成的。
城市(城镇)
(1) 规模差异:大小 (2)职能差异:农业、非农业 (3)建筑差异:密度、高度
二、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1.原始居住地 史前时期,人类的居住方式主要有巢居和穴居等 2.古代村落 新石器时代的中期,村落开始出现 陕西西安发现的半坡村遗址。距今大约6000多年,占地面积 50000m2,内部包括居住区、制陶土场、公共墓葬区等三部分。
(三)村落的规模分类 按规模可以把村落分为3类,即特大型村、大型村、中型村、 小型村。 大型村1000人以上,大型村601-1000人,中型村201—600 人,小型村200人以下。 (四)村落的行政分类 自然村:自然村是指依据地理环境所形成的自然村落,具 有明显的聚落界限,一般规模较小,几个自然村构成一个行 政村。但也有较大的自然村分为几个行政村的。 行政村:行政村是指按行政管理要求划分而成的。它可以 是一个自然村,也可以由几个比较小的自然村组成。行政村 中设有领导机构——村民委员会。
集市是是指乡村地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赴集购物称为赶集。
②工矿村,以采矿和矿产品加工业为主。 ③文化村,以文化教育或科研单位或某种传统文化 工艺为中心所形成的村落。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黄岗镇白石村有90%以上家庭从事 制砚,较大的制砚作坊超过50家,每家每户门前都推满了 砚石,屋门前、瓜棚下、村道旁、厅堂里都是埋头刻砚的 场面 。
第五章 聚落地理学 一、聚落的本质 1.定义 Settlement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据点,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 行劳动生产、社会活动的场所。 ①房屋建筑物,如住宅、商店、厂房以及文化、娱乐、教育 设施等; ②道路系统; ③园林绿地系统。
村落 2.聚落的分类
3.城镇兴起后的村落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在商业和手工业活跃和集中的地方 出现了城镇。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如西欧的东南部,因开 放的耕地而形成的村落具有块状、街状、环状、以集会的广 场为中心的集村等特点;干燥地区出现了集中于河流附近、 泉水旁边,从事灌溉农业的农村、牧村;拉美地区因有许多 大的种植园,村落以农场主的住房为中心。 近代,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世界各国、 各地区村落的悬殊也很大。如英国、法国一些古老村落,中 间有开阔的中庭,有围墙,且以一户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其 他住房、农具屋、畜舍、收藏室等,围墙外又有牧场、庄稼 地、果园等。西亚地区阿拉伯的传统村落是以带葱头形高头 塔的伊斯兰寺院为中心,并且有广场,住房多为石造和瓦造 的无窗小屋。
斐济民居
热带地区的印第安人房屋
2.村落与地形 村落的分布与规模
在地形崎岖的地方,耕地较少,而且 地块零星分散,每个农户拥有的土地 分散在各个方向,距离不等,耕作起 来非常不便,还受到水源的限制,因 此,农户多在自家田地附近建设住宅, 使山区的乡村呈现出半聚集型或分散 型,规模也比较小。
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耕地面积大而连片的平原 地区,利于人们的集中耕 作和居住,乡村聚落密集, 规模较大。
2.散村 少数住宅零星分布形成的村落。
规模较小,呈点状松散布局,多分布于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 地区,如水稻生产区。
3.半聚集型乡村聚落: 规模不大,村民住房排列较为松散,多分布在山区或新开发地区。 沿一条陆路或水道交通线排列,但各农户彼此保持一定距离,不互 相连接在一起。如:法国式村落。
4.现代村落 因经济的大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因世界新工业技术革命 推动各国陆续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大大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村落 的格局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随之改变。 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原来的小木屋被现代化的庭院、小样楼、 别墅所代替,多数农家有汽车库、现代化的农机储放室。连通的 道路都是水泥路或柏油路,每个村庄就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城镇, 且村落的布局规划向着科学、生态、环保发展。
(四)院落布置 1.住宅(院落)设计 农村住宅由住房、辅助设施和庭院等三部分组成 2.庭院配置 前院式 后院式 前庭后院式 侧院式 3.院落拼接形式 独院式 两院并联式 多院并串联式 多院并联式
(五)村落规划的类型 1.拆旧建新型 2.迁村并点型 3.就地改建型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最发达的国家,其农村聚落大部分都 经过规划,在大农场中间布局现代化的住宅区。如俄亥俄州的代 顿附近有一个大农场,就在50多公顷耕地的一角,建有现代化的 农村住宅区,有设备齐全、装修较豪华的起居室、贮藏室、车库、 农具室、各种畜舍、饲料贮存库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村落 的变化也是可观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大多数原来土路 改成了柏油路、水泥路,村落沿路或沿河建设。如江苏的 苏南、苏中地区很多地方进行了集体规划,在沿路或沿河 建起一排排的小洋楼,集体安排供电、供水、供气、通宽 带、网线、有线电视等。有的还建有简单社区。村落布局 规划日臻完善。
棋盘格式村落
②环状村
围绕村中一块绿地而形成,农 舍围绕中心绿地排列成环形。
成因:地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 完整、宽阔和平坦,居民的生产、 生活、文化娱乐和各种社会活动 与村落的中心绿地有密切的关系。
环形村落
③带状村,又称列状村 沿着一条道路的两边,一家一家 的农户依次排列,形成一条长龙似 的。每家农户的住房大体相似,住 宅后面是长条形的农田,归其前面 的农户所有。 成因:在旱作农业区,一条或几 条农村大道连接着田间地头,联 系着周边地区,居民为了耕作和 外出的便利,都将住宅建在农村 大道的两边,一家一户的住宅沿 大道依次排列起来。 街道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