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的悖论式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卡夫卡的悖论式人生
绪论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对于卡夫卡文学对后世的影响影响来说,卡夫卡无疑是成功的,但是我们在他的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卡夫卡的一生都活在他为自己准备的悖论中。像是一边生活一边为自己编织牢笼。卡夫卡通过文学展示了自己脑海中一个梦魇般却极度真实的世界,走进这个世界,透过梦魇般地狱的表象,却能听到直达人类灵魂底部的呼喊和惊诧。于是谈悖论式人格不说卡夫卡是不可原谅的。卡夫卡表面上过着平静淡定的生活,内心却从未停止过的惊恐暴躁。他对家庭反叛又依恋,对工作厌倦又敬业,对环境绝望又屈从,对婚姻拒斥又向往,对写作狂热又冷静,对孤独恐惧又不懈追求。在人前他温文而雅,不缺礼数,在人后则过着足不出户,闭门锁屋的生活。他的朋友说他是一个健康向上,时而害羞的大男孩,而他自己则在孤独中构建着阴森恐怖、隔绝疏离的小说世界。他似乎将自己活生生的撕离为对立的两半,一半穿着风衣每天穿梭在布拉格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是彬彬有礼的坐在事故保险公司办公室里接待来客的谦谦君子;另一半,是蜷缩在地洞里的惶惶不可终日的小动物,是迷失在雪夜里,满身疲惫,呼吸急促,绝望、孤独,挣扎在回家路上的乡村医生。一半是平易近人、热爱生命的卡夫卡,一半是时时被梦魇、恐惧包围着的卡夫卡。
这就是卡夫卡,在生命的悖论中无法自拔的卡夫卡。在生活中,他是最无成就者之一,他终生都生活在布拉格这块方寸之地,作为一个单身汉几乎未曾离开父母的视线而过上一种独立的生活。而作为一名作家,他已经不是在向我们讲述一件件离奇的传说,而是将人性中最最直观的感受及情绪毫无阻拦的宣
泄出来,冲击着我们的灵魂并产生共鸣,或许这就是这个懦弱男人的可贵之处,也是我们解读他心灵的最快捷的途径。本文将以此为立足点,展现出在悖论中不断挣扎的卡夫卡。[
第第一部分:卡夫卡悖论式人生的表现
(一)卡夫卡式的悖论
悖论(Paradox)是什么?它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一般理解为:表面上自相矛盾,内含真理的表达。美国当代批评家克里安斯·布鲁克斯对此做了如下的引仲:“悖论是一种表面似乎矛盾而内含真理因素的表达方式……作为以更加全面的观点看待某一情境,并与传统、狭义、特定的观点,如实用的和科学的研讨相悖的方法。’那么卡夫卡的悖论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看看卡夫卡的几篇真言:
“我能够象其他人一样游泳。只不过我的记忆力比其他人都好,没有忘记当初不会游泳,然而,由于我没有忘记这个,所以,学会游泳对我毫无裨益,我还是不能游泳。”“以往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提问得不到回答,今天我不能理解,我怎么竟会相信能够提问。但我根本就不曾相信过什么,我只是提问罢了。”
“相信进步意味着不相信进步己经发生。这其实不是相信。’,⑩
这几则篇言己使我们看到,卡夫卡似乎在有意回避任何明确性,而只是把清楚的东西弄模糊,似是而非,模棱雨可,使思维在矛盾的两极之间,在是与非,可与不可,能与不能之间“滑动”,不谋求判断和寻求任何的落脚点,使认识始终被裹在梦幻的云雾之中。无怪乎有人把卡夫卡的故事说成是一种“无法穿透的黑暗’,捷克血统的美国学者埃利希·赫勒的下列描述更为精彩:“始终无法解释的。是卡夫卡的写作艺术:那是一种似乎畅通无阻的穿过原始森林的散步,又好象在一个管理得很好的花园中徜徉;一种做出正在把结打开的姿势,而实际上却把结拉得更紧的努力;一种打开所有可以用得上的灯,却同时把世界推入黑暗中去的力量。’耐人寻味的是。正是“在通常的思难只能看到空虚的地方,对卡夫卡说来,才是‘真正的’是与非可寻之处’⑩而他的悖论式人生又确切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对一切的怀疑
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生,卡夫卡都抱以最强烈的怀疑,甚至对自身也产生了信任的危机。
漂泊不定的无归属感,离群索居的孤独感,如履薄冰的恐惧感,朝不保夕的忧虑感构成了卡夫卡文学世界的整体氛围,也几乎成了他感知外部世界的心基础。而这一切莫不源于卡夫卡心灵深处的无限怀疑精神。
1、对于亲情的怀疑
卡夫卡的文章中很多都暗示了他与其父亲的不和与他对这段亲情的不确定性。《判决》中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小说隐喻着卡夫卡同他自己的父亲的紧张关系。作为儿子,面对父亲的专横和乖庚,又恐惧,又不能割断感情上的联系,放弃得到理解和怜恤的愿望。他试图去解释最后的希望,主动照顾父亲,以求弥合两代人之间的感情裂痕,却被父亲视为一种谋害(献父)行为,遭到致命的惩罚,老子的一声“我命令你去死”竟成了一道最高法官的判决令,轻而易举地结束了儿子年轻的生命。这也不难看出在卡夫卡的心里,父亲对自己的爱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是会因为一些微小的原因就会崩塌瓦解的傀儡。他不断不断地渴望得到父亲的爱的同时,也畏惧着看到这段情感的真相,就是父亲对于他感情的薄弱与虚无。
在《变形记》中,格利高尔·萨姆沙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这个天天为了一家人而东奔西跑的小公务员终于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自由,但是这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家人的负担。在天长日久的过程当中,他亲爱的妹妹变得厌恶他,他的父亲为他造成了致命伤,他的母亲希望它能够永远的消失,所有的人都为此感到疲惫不堪。但随着他生命的消失,家中竟然变得轻松的快乐。或许卡夫卡的思想带我们走进了一种对于亲情的极限境地,这种考验亲情的方式未免太过与尖酸和残酷,毕竟没有可以忍受同一个变异的人一同生活,虽然他还拥有这人的情感人的认知。但是也正是这种极端的想法真正的反映出卡夫卡对于亲情的渴望甚至达到了因为害怕失去而产生的惊恐。过分的担忧产生而产生的不信任正是卡夫卡的症结所在。
2、对于爱情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