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
中兽医学课程第4章 病因学说
(2)内湿: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引起。症见食欲
不振,完谷不化,腹泻,肿胀,胸水,腹水,皮 肤水肿。 健脾燥湿,四季皆有。空气中水分少,
空气干燥。
1、致病特点:
(1)燥为阳邪,常伴热症、火症合并致病。 (2)燥性干枯,耗气伤津。皮肤口唇干燥,干咳 无痰。
2.常见燥证: (1)外燥:偏凉的叫“凉燥”,偏热的叫“温燥” 凉燥:秋天风寒感冒症状(发热、恶寒、皮肤干 燥、苔薄白),应发汗解表。 温燥:发热,恶风寒,口鼻干燥,衄血,舌红苔 黄。应辛凉解表,清肺润燥。 (2)内燥:五脏积热而伤津,而后化燥。 滋阴润燥→“增液汤”(沙参、生地、寸冬)
(七)疫疠:疫指瘟疫,疠指不正之气。传染性流行性
强。如马偏次黄(炭疽)、牛瘟、猪瘟。 1.发病特点:发病急,传染蔓延迅速,无季节性。 2.发病原因:气候反常,酷热、大旱、大涝、环境 卫生不良等因素。
四.内伤、外伤: (一)外伤致病因素:刀伤、打伤、跌伤、撞伤、 烧伤、烫伤、虫兽咬伤等,毒物中毒。(投毒、误食 毒植物、霉玉米) (二)内伤致病因素:饥、饱、劳、逸。饥不得 食,渴不得饮。
3.常见火证:
(1)实火:面红目赤,心烦,发热,口渴急饮, 神昏谵语,狂躁不安。多因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六淫 入里化火而引起。应清热泻火。 (2)虚火:病程长,常见于某些慢性病后期。多 由饲养失调,久病体虚而引起。症见两颧潮红,午后 更红,五心烦热,盗汗,心烦,失眠,口渴不饮,舌 红,表面光滑,无舌苔。应滋阴补津。
外因:长期阴雨,畜舍潮湿,久卧湿地,久被雨淋。 内因:脾失健运,水谷津液运化传输功能障碍,蓄积停 滞而引起。
1.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流畅:头低倦怠,肢 体沉重,腹胀腹痛,小便短涩,大便不畅。 (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重即沉重,肢体沉重难举。头 部有湿,轻阳不升,头重如裹;湿在关节,关节疼痛,滞着不 移,沉重难举,为湿痹。 (3)湿性粘滞,缠绵不愈:粘腻,阻滞,湿邪之病不易 好。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畅,病程较长,缠绵难退,不 易治愈,如风湿症。
7 病因、病机ppt课件
(三)劳逸
1.过劳
(1)劳力过度: 是指长时期的过度体力劳动或运动。《素问·举 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力过度主要耗伤机 体元气,临床上出现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神疲 乏力,形体消瘦等症状。
36
(2)劳神过度:
是指思虑太过,易伤心脾。脾在志为思,心主 血藏神,思虑劳神过度,则耗伤心血,损伤脾 气,而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 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②季节性:
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 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 病等。
4
③地区性:
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东南沿 海地区多湿病、温病。久居潮湿环境多 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者又常因燥热 或火邪致病等。
5
④相兼性:
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致病,又可 两种以上兼挟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 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 等等。
第六章 病因、发病、病机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史万玉
1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一般 包括:外感、内伤、病理性致病因素、内 生五邪及其它。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 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2
第一节 病 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 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包括六淫、疠气。
热邪与暑邪一样,在五行中属火,五脏中 心脏亦属火:热邪阳热躁动,与心相应,故热 邪入于营血,尤易扰动心神。轻者,心神不宁 而心烦躁动、惊悸失眠;重者,神失舍守而狂 躁不安、神昏谵语。
17
③热易耗气伤津:
热邪侵袭人体,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津液化 汗而从外丢失;另一方面消灼煎熬阴津,使之暗 耗于内,故热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津。
中医-病因病机PPT
1.定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出现不正常变化,超过人 体适应能力,导致疾病,便称为六淫,或“六邪”。它是外感疾 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6
六 太过 导致人体发病 六
气
不及 急骤变化
淫
正气不足
关于太过、不及
时未至而气已至 太过 (图)
时已至而气未至 不及
时:时间,太阳到达黄经某一位置的时刻 气:主气、当令之气(气温、气候)
(2)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3) 暑多挟湿
14
湿邪 (Dampness)
4.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
(3) 湿性粘滞
① 病程缠绵 ② 证候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15
燥邪 (Dryness/Dryness Evil)
5.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正邪相争 正: 邪: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1.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 2.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 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29
正邪相争(二)
(二)正邪相争与病邪出入:
正不胜邪:表邪入里,病情恶化; 正能胜邪:邪气出表,病情向愈。
30
正邪相争(三)
(三) 正邪相争与虚实变化 实证: 虚证:
病因分类
内伤
其他(意外)
七情
外伤
可致病的病 理产物
痰饮
疠气
饮食
烧烫伤
瘀血
劳逸
冻伤
结石
虫兽伤
4
病因
3.病因的相对性 致病与非致病
六气——正常气候变化 七情——正常情志反映 饮食劳逸——正常生理需要 病理产物与病因
7-病因
课堂思考
• 夏日炎炎,一男生在烈日下军训时突然
晕倒,请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3、暑邪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外 感没有内生。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可出现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 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 多汗→口渴、尿少、心烦。 耗气→肢倦、无力、气短→甚至突然昏倒。 • ③暑多挟湿。
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因素 ①气候因素; ②环境与饮食因素;③预防措施不当;④社会因素。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教学要求
• • • • • 1、熟悉七情的概念。 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3、掌握饮食适宜的几种情况。 4、掌握过劳的危害。 5、了解过逸的危害。
• ⑴五味偏嗜 • ⑵寒热偏嗜 ⑶偏嗜饮酒、肥甘厚味
• 饮食失宜主要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功能 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⑴劳力过度则伤气,劳筋伤骨。
⑵劳神过度则伤心脾
⑶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2.过逸 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和全身虚弱。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恐:恐惧、畏惧。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惊:惊吓、惊骇。 大惊主要伤心。 (惊与恐区别: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 惊出于暂而恐积于渐,惊易复而恐难解。)
• 2.七情致病的特点
• ⑴直接伤及内脏 心、肝、脾功能失调 为多见。 • ⑵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简述中医病因
简述中医病因
中医病因学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致病规律的学说。
中医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和其他病
因四类:
1. 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包括六淫和疫气。
2. 内伤病因:指由于人的情志或行为不节等因素,损伤脏腑功能而致病的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3. 病理产物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4.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等。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是将病因与人体正气紧密联系,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认为正气充足则不易发病,正气不足则易发病。
同时,中医病因学也注重病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为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护理学第六章病因病机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病机【重点难点】一、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切破坏人体生理动态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是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它包括了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寄生虫、医过以及先天因素等。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六淫概念: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①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主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粘滞;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②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耗气伤津;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①怒则气上;②喜则气缓;③悲则气消;④恐则气下;⑤惊则气乱;⑥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①饥饱失常;②饮食不洁;③饮食偏嗜。
3.劳逸:(1)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内伤七情的名词解释
内伤七情的名词解释
内伤七情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内
伤和七情。
首先,内伤是指人体内部因各种原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而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
中医认为内伤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可以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阴阳失调等病理变化,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其次,七情是指人的七种情绪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中医认为,七情的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引起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内伤。
七情的失调还可能导致情志不舒,进而影响脏
腑功能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内伤七情指的是人体内部因情志失调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的病理状态。
中医治疗内伤
七情的方法包括调理情志、调节饮食、运动锻炼等,以恢复脏腑功
能的平衡,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日常生
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保持心情舒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
来预防内伤七情带来的健康问题。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易生风动血
外感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火易致肿疡
(二) 疠气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过饥 1 饮食不节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病因病机
病机
Pathogenesis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病 因 病 机
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10
外感致病因素
六气
太过、不及 气候急变 非其时而有其气
超过人体适应能力 人体抵抗力下降不能耐受 致机体发病
六淫 (六邪)
11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2、季节性:“时令病” 3、地区性: 4、环境性: 5、相兼性:两种以上邪气杂合而致病 6、转化性:邪气转化
化生,具明显的季节性。
28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病症见热象:面红目赤、高热等。
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升
暑邪
散
上扰心神
心烦、神昏
多汗 口渴、喜饮、尿少(伤津)
耗气 气短、乏力,昏扑(气脱)
29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暑多挟湿
暑热夹湿易困阻中焦。 —— 胸闷纳差,肢体困倦,苔腻,脉濡。
体倦,乏力
40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易生风动血
a、生风:火热燔灼阴津,筋脉失养
震颤、抽搐 “热极生风” b、动血:血行加速,灼伤血脉
迫血妄行
出血
“血得热则行”
41
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火热易致肿疡
热聚肉腐
红、肿、热、痛
42
二、内伤性致病因素
概念: 因情志、起居失调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阴盛则寒。阻遏阳气运行;损伤阳气。
伤寒 卫阳被遏 恶寒
外寒 中寒
损伤脾阳 损伤肾阳
吐泻、腹痛 畏寒肢冷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寒性凝滞,主痛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血,使经络 不通而痛。
侵袭肌表 经脉凝滞 头身关节痛 寒邪
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忧思→脾、心、肺—脾失健运
两胁胀痛 胸闷太息 咽中如有
物梗阻 月经延后 痛经闭经
食欲不振 脘腹胀满 大便溏泄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 床表现的病证。如大喜大怒易致心脑病发作。
怒则气上:
大怒、暴怒→肝→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肝气郁结
喜则气缓
暴喜→伤心→气机迟缓,心气涣散不收→神气失守
心神
五脏精气充盛 正常情志活动 气血运行畅达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4.五脏与不同的情志活动之间有相对应的特 异性联系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情志 怒 喜 思 悲 恐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惊喜→心、肾---心神不宁
心悸 失眠 健忘 精神失
常
郁怒→肝、心、脾---肝气郁结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脏腑精气血津液功 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形 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 机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 生。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有形之痰饮:P232
痰饮
无形之痰饮:P232 只见其症,不见
形质,通过辨证求因来确定
有形之邪
如眩晕、癫、狂
饮: 痰饮(狭义)——胃肠 悬饮——胸胁 溢饮——四肢 支饮——胸膈
痰
影响水液代谢
作
祟
心
易于蒙蔽神明
怪病多痰: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
瘀血 是指丧失了正常功能的、不为生理上所需
要的瘀积之血。 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 血行不畅而停滞于脉内之血。
脏腑功能
脉道通利 寒热
气的推动与固摄
血液运行不畅 血离经脉而瘀积
中医精髓
(一) 六 淫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5. 燥邪
(一) 六 淫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秋天主气,也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 秋天主气,也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 分为: 分为: 温燥——初秋有夏热之余气 温燥 初秋有夏热之余气 凉燥——深秋有近冬之寒气 凉燥 深秋有近冬之寒气 特性: 特性: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性干涩, 燥易伤肺
中医学病因病机
苏大附一院中医学教研室
1
概 念
病因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 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 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 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 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发生,发展, 人体所引起的疾病发生,发展, 与变化的机理. 与变化的机理.
4
中医病因的分类
外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外因——六淫( 六淫 疫疠 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 内因——七情 七情( 恐,惊) 其他致病因素——饮食,劳倦,虫兽, 其他致病因素——饮食,劳倦,虫兽, 饮食 金刃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结石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 瘀血, 痰饮,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传染性强,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发病急骤, 一
气候因素 环境和饮食因素 预防措施因素 社会因素
17
二. 内伤致病因素
包括: 包括: 七情 饮食 劳逸
18
(一)七情
1. 概念 指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喜, 指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喜, 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 致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 致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七情不会使 人致病.若突然, 人致病.若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致刺 激,超过了人体自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 围与耐受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围与耐受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
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
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
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
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
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
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
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
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
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
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
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
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
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病因病机测考试试题
病因病机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六淫2.病机3.阴阳失调4.亡阳5.气虚6.血热二、填空题1.为百病之长。
2.内伤致病因素主要有,和。
3.七情致病的特点是,和与病势密切相关。
4.阴寒内盛,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的病理状态称为。
5.气的运行、流通障碍称为。
三、单选题1.被古人作为外感致病因素总称的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2.暑邪与火邪共同的致病特点是()A、性质重浊B、易生风动血C、多夹湿邪致病D、易耗气伤津E、易致肿疡3.下列哪项不是瘀血致病的共有临床表现()A、刺痛B、肿块C、出血D、恶心呕吐E、面色黧黑4.下列的病理状态,除哪项外均表现为症状与本质不符()A、至虚有盛候B、格阴C、大实有羸状D、格阳E、悬饮5.梅核气的病机是()A、痰迷心窍B、痰浊上犯头目C、痰气凝结于咽喉D、痰留经络筋骨E、痰阻于肺四、简答题1.简述六淫致病的特点。
2.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简述阳偏衰的概念和主要病因病机。
4.简述气逆的概念和主要病因病机。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六淫:六淫是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即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分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形态、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
3.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4.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大量亡失,使全身机能突然严重衰竭,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5.气虚:是指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
6.血热:是指血内有热,使血行加速,或使血液妄行而出血的病理状态。
二、填空题1.风(邪)2.七情,饮食,劳逸3.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4.格阳5.气滞三、单选题1.A2.D3.D4.E5.C四、简答题1.简述六淫致病的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后世影响很大
“不内外因” 饮食劳
倦、跌仆金刃以及虫
兽所伤
4目前主要根据病邪的来源及致病特点, 内伤性致病因素(七情过激、饮食所 伤、劳逸)
将病因分为 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痰饮、瘀血)
三、中医病因学的特点
“辨证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辨证求因”:中医学根据各种病证的 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为依据来推求 病因的方法。
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行痹(风痹)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而言——风疹块
③风性主动 (“风胜则动”)
“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眩晕,震颤,四肢抽搐,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感受风邪 致颜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抽搐,口眼歪斜
破伤风病证之风毒侵入人体——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或挛缩
③暑多夹湿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为夏季火热之邪,火热属阳,故暑亦为阳邪 暑邪伤人,致人体阳热亢盛——壮热、汗出、烦渴、脉洪大等阳热症状。
②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所谓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暑为阳邪,阳性升散——腠理开泄而多汗 伤津:汗出过多则伤津,津液亏损不足—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 少 耗气:大量汗出,气随津泄 气虚—— 气短乏力、懒言
长夏(农历六月)多湿病
有关,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不绝对
夏季虽多暑热病,但也有寒、湿病的发生
(3)地方性:六淫致病还与工作或
久处潮湿环境,常有湿邪为病;
居住环境密切相关
高温环境作业,则又常感受火热之邪为病等
是指一种邪气单独侵袭人体,如寒邪袭表。
(4)相兼性:六淫之邪既可单独使人致病,又可兼杂致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学理论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1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内脏密切相关,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可见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
又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喜怒思忧恐,简称“五志”。
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而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又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2 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
六淫侵袭人体,从皮肤或口鼻而入,发病之初均见表证。
而七情内伤,则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导致多种病变的发生。
⑴ 直接伤及内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临床上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对各脏有不同的影响。
但并非绝对如此,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脏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即指出了各种情志刺激都与心脏有关,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受损可涉及其它脏腑。
又如郁怒伤肝,肝气横逆,又常犯脾胃,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等证。
心主血而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为多见。
如思虑劳神过度,常损伤心脾,导致心脾气血两虚,出现神志异常和脾失健运等症;郁怒伤肝,怒则气上,血随气逆,可出现肝经气郁的两胁胀痛,善太息等症;或气滞血瘀,出现胁痛,妇女痛经,闭经,症瘕等证。
此外,情志内伤还可化火,即“五志化火”,而致阴虚火旺等症,或导致湿、食、痰诸郁为病。
⑵ 影响脏腑气机《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先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故《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伤神损脾。
可导致气机郁结。
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
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则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⑶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如有高血压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二)饮食失宜饮食是健康的基本条件。
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
正常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之气血阴阳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饮食失宜,常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
饮食物主要依靠脾胃消化吸收,如饮食失宜,首先可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其次,还能生热、生痰、生湿,产生种种病变,成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
饮食失宜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为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1 饮食不节饮食贵在有节。
进食定量、定时谓之饮食有节。
(1)饥饱失常:饮食应以适量为宜,过饥过饱均可发生疾病。
明显低于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饥;明显超过本人的适度的饮食量,称为过饱。
过饥,则摄食不足,化源缺乏,终致气血衰少。
气血不足,则形体消瘦,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易于继发其他病症。
反之,暴饮暴食,过饱,超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导致饮食阻滞,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吐泻等食伤脾胃之病。
故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之说。
饥饱失常,在小儿尤为多见,因其脾胃较成人为弱,食滞日久,可以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以聚湿、生痰。
婴幼儿食滞日久还可以出现手足心热、心烦易哭、脘腹胀满、面黄饥瘦等症,称之为“疳积”。
成人如果久食过量,还常阻滞肠胃经脉的气血运行,发生下利、便血,痔疮等。
过食肥甘厚味,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
总之,不宜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宜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
饮食过多,则生积聚;渴饮过多,则聚湿生痰。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饮食不节还能改变病情,故有“食复”之说,如在热性病中,疾病初愈,脾胃尚虚,饮食过量或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常常导致食滞化热,与余热相合,使热邪久羁而引起疾病复发或迁延时日。
(2)饮食无时:按固定时间,有规律地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则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水谷精微化生有序,并有条不紊地输布全身。
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三餐,“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
若饮食无时,亦可损伤脾胃,而变生他病。
2 饮食不洁进食不洁,会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出现腹痛、吐泻、痢疾等;或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临床表现为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等症。
若蛔虫窜进胆道,;还可出现上腹部剧痛、时发时止,吐蛔,四肢厥冷的蛔厥证。
若进食腐败变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常出现腹痛、吐泻,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
3 饮食偏嗜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
若饮食偏嗜或膳食结构失宜,或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
(1)种类偏嗜:饮食种类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合理,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人的膳食结构应该谷、肉、果、菜齐全,且以谷类为主,肉类为副,蔬菜为充,水果为助,调配合理,根据需要,兼而取之,才有益于健康。
若结构不适,调配不宜,有所偏嗜,则味有所偏,脏有偏胜,从而导致脏腑功能紊乱。
如过嗜酵酿之晶,则导致水饮积聚;过嗜瓜果乳酥,则水湿内生,发为肿满泻利。
(2)寒热偏嗜:饮食宜寒温适中,否则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
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
(3)五味偏嗜: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资生。
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之可以按五脏间相克关系传变,损伤他脏而发生疾病。
如多食咸味的东西,会使血脉凝滞,面色失去光泽;多食苦味的东西,会使皮肤干燥而毫毛脱落;多食辛味的东西,会使筋脉拘急而爪甲枯槁;多食酸味的东西,会使皮肉坚厚皱缩,口唇干薄而掀起;多食甘味的东西,则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
此外,嗜好太过,可致营养不全,缺乏某些必要的营养,而殃及脏腑为病。
例如,脚气病、夜盲症、瘿瘤等都是五味偏嗜的结果。
所以,饮食五味应当适宜,平时饮食不要偏嗜,病时应注意饮食宜忌,食与病变相宜,能辅助治疗,促进疾病好转,反之,疾病就会加重。
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三)劳逸损伤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
正常的劳动和体力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过度,或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劳逸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1 过劳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劳力过度,是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
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
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指此而言。
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脾在志为思,”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虑劳神过度,则耗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脾不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房劳过度,是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
肾藏精,主封藏。
肾精不宜过度耗泄,若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常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男子则遗精、早泄、甚则阳萎,女子则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病症。
2 过逸指过度安逸,不参加劳动,又不运动而言。
人体每天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
若长期不劳动,又不从事体力锻炼,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可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或继发它病。
《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说:“久卧伤气”,逸则气滞、逸则气虚即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