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管县体制讲稿

合集下载

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报告(连载三)——对我国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报告(连载三)——对我国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从 改 革 的 短 期 目 标 来 看 ( 为 5年 过 渡 期 的 目标 )中 国 作 ,
政 府 的 层级 结 构 可 以 是 中央 政 府— — 省 ( 辖 市 、 治 区 ) 央 自 政
十六 届 五 中 全 会 通 过 的 《 共 中 央 关 于 制 定 国 民 经 济 和 府 —— 地 区 行 政 公 署 和 地 级 市 政 府— — 县 政 府 和 县 级 市 政 - 中 殳展 第 十 一 个 五 年 规 划 的 建 议 》 明确 指 出 :深 化政 府 机 府— — 乡镇 政 府 五 级 , 消 计 划 单 列 市 , 者 转 变 为 央 辖 市 , “ 取 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电 关 系 、 块 关 系 、 级 政 府 职 能 的合 理 设定 以 及 未 来 级 政 府 的 财政 转 移 支 付 制 度 , 顺 省级 以 下 财政 管 理 体 制 , 方 条 各 理 有 制、 民主 成 本 等 重 要 问题 , 要 积 极 探 索 , 所 创 新 , 既 有 又 条 件 的 地 方可 实 行 省级 对 县 的 管 理 体 制 ” 从 目前 浙 江 、 北 。 湖 奇 定 , 慎 从 事 。实 行 省 直 管 县 的 改 革 , 目前 的 实践 稳 谨 从 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 , 循一定的原则 , 顺各种关系 。 遵 理 和安徽等省实行“ 财省管 ” 实践看 , 一改革是成功的 , 县 的 这 多 数 省 的 条件 也 是具 备 的 , 此 在 “ 一 五 ” 间 , 具 备 条件 的 因 十 期 对 省实行“ 财省管” 是可行的 。 县 也 第 二 步 : 扩 权 县 市 扩 大 到 所 有县 市 。 年 来 一 些 省 选 择 将 近
莒明 了 方 向 。 行政 架 构 上 寻 找改 革 的突 破 的大 手 笔 , 从 从 展 县域 经 济 , 筹 城 乡经 济社 会 发 展 的 战 略 思 路 考 虑 , 统 辖 , 消市管市体制 , 取 市管 县体 制 除 郊 区 县 以 外 , 一 律 取 消 , 也 改 为 由地 区 行 政 公 署 监 督 管辖 , 由城 乡合 治 改 为城 乡分 冶 ; 制

干部培训讲稿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下)

干部培训讲稿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下)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下)【关键词】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发挥“两个积极性”【内容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完善国家行政体制、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等四个维度,对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更好把制度优势转换为效能优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大纲】完善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理顺权责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第三节完善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二)这几年我们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也就是“放管服”改革。

这次四中全会里面,这次四中全会的《决定》里面,继续强调了这一点,要继续深入的推进放管服改革。

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在推进“放管服”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也是得到人民群众市场主体的充分肯定的。

特别是在简政放权方面,国务院层面,各种审批事项,就减了700多项,行政审批,还有其他的事项。

那么各级政府,省市县在放的方面、力度方面都不小。

地方各级政府(省、市、县)都加大了简政放权的力度。

有的省行政审批的事项下放、取消超过了50%,有的甚至超过70%,成绩显著,这是放的方面。

在管的方面,这几年我们加强监管的创新,比如说我们对市场监管的体制机制进行了改革,我们把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整合。

在监管方式方面,我们这几年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

在监管手段上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探索,搞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监管。

在优化服务方面,各级各地通过各种政务服务中心、市民中心这样一些机构,提高面向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服务水平。

我们的这些服务也经历了,过去几十年来经历了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发展的过程,比如说最早的时候,我们那些各个部门的服务是由原来的分散在各个部门集中到政务大厅,就搞“一门式”服务。

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构想

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构想

北行政区直辖 市 , 下辖旅顺 市和金县、 长山县 , 正式 开创 了全
国“ 市管县” 的先 河。15 9 9年 , 二届 全 国人 大第 九次会 议 第
通过了《 于直 辖市 和较 大 的 市可 以领 导 县、 关 自治县 的决
定》, 市管县 ” 对“ 体制作 出了法律上 的规定 , 直接 推动了“ 市 管县 ” 体制 的发展 。至 16 90年 , 国已经有 4 市领 导 24 全 8个 3
收稿 日期 :0 8—1 0 20 2— 5
1“ .市管县 ” 体制解决 了地和市两套机构 的重复设置
随着 中国城市 经济社 会 的快 速发 展 , 中等城 市初 具规
模, 升格为地级 市 , 与设 在 同一城 市 内的地 区, 成机 构重 造 叠 。在我国当时的省级政 区格局下 , 省如 果直管 县 , 其管理
“ 市管县” 体制是 时代 发展 的需 要 , 在 中 国特 定 的政 是
治经济环境下 , 在传统计划 经济体制 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体 制转轨过程 中形成 的, 具有历史适应性 。
个县 , 约占全 国县建制 总数 的八分 之一 。但 这次 “ 市管县 ” 体制产生 的契机是大跃 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 动, 由于缺乏客观 的经济文化基础 , 因而很快就“ 降温 ” 。16 了 9 1年以后 , 随着 经济调整和整顿的开始 ,市管县 ” “ 体制 不仅停止 了发展 , 而
作者简介 : 朱广 荣(9 2 ) 男, 15 一 , 黑龙江哈 尔滨人 , 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 燕 硕士 生导 师。

2 ・ 5
幅度过大 , 管理负担过重 , 无论是从人力 还是从物力方 面 , 绝
大多数省级政 区是难 以实现省直管县级政区的。

“省直管县”: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省直管县”: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 省直 管 县 ” 体 制 是指 省 、 市、 县 行 政管 理关 系 由“ 省— — 市—— 立 起 来显 然是 不适 宜 的 。这就 导致 其对 县 的管理 的 效力 要被 打上 一 县 ”三 级 管理 转变 为 “ 省— — 市 、省— — 县 ”二级 管理 ,对县 的管 个 大大 的 问号 ,更与 我 国推进 依法行 政 的大趋 势严 重 不符 。
因 为县 域经 济是 中 国社会 经济 的基层 单元 。 “ 市 管县 ”体 制本 来 的
解决 “ 三 农 ”问题 必须 首先 强县 , 理权 力 的下 放 ,激 发县 域 经济 发展 活力 ,进一 步加 快县 域 经济 的发 家 政 治行为 和经 济发 展 的聚结 点 。 展步伐。 “ 省直 管县 ”一个 最主要 的特征 ,即是权力 的下放与扩大 。试 点
体制 、转移 支付 、财 政结算 、收入报 解、 资金 调度 、债务管 理等各个 步侵 害县及 农村 地 区的利 益 , 从而 形成 所谓 “ 市压县 ” 、“ 市卡 县 ” 、
来 一些地 方政府 ,尤其是 浙江省 相关 改革探索 的积极 回应 。就 目前 隋 建立 必须 要有 其 合法 性 ,包括 其成 立 的依 据如 宪法 、法 律或 行政 裁
况 来看 ,现 行 “ 市 管县 ”体 制 已不 适合 市场 经济特 别是 区域经济 发展 量权 地 级 市政府 组 织也 不例 外 。宪 法和 法律 显然 不 能为地 级 市 的
而 另一个 角度 即是说 ,试点 县 ( 市) 将享 有部分 自行 审批 或核准 的权 大车 ”现 象 J 。除 省会城 市和 一些 中等 发达 城市 带动 力量 较强 外 ,

现 阶段的实践 中主要体 现在财政体制上 的省县直管 。 财政体制上 的 “ 省 县 区 ,更 为严 重 的是 当前 行政 管理 层 级过 多 , “ 市 管县 ”体 制效 率

论“市管县”体制改革

论“市管县”体制改革
20 04年底 , 国 34个地级行政 区划单位 中, 全 3 已有 2 9个 6 “ 市管县” 形式 的地级市 ,市管县 ” “ 体制下 的地级市所 领导 的县 占全 国总 数 的 8 % 以上 。2 0 _ j “ 市管县” 体制是在 中国 由计划经 济体制 向社会 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 中形成的 , 在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 曾 发挥过积极 的作用 。“ 市管 县” 制“ 化” 体 实 了省 与县之 间 的“ 区层次” 使“ 地 , 地区层 次” 为实际意义 上的“ 变 一级 政 府” 。从 当时看 , 有两个 好处 : 一是 强化 了政 府 的组 织力 。 我 国 幅员 辽 阔 、 口众 多 , 物 质 条 件 和 自治 能 力 有 限 的 人 在 情况下 , 在省与县之 间, 增加管理层次 , 能够增强政 府组 织
进 行 改革 。
就会加大 , 而行政效率则必然降低 。“ 市管县” 体制人 为地 制 造 出 一 个 中间 层 级 , 是 县 与 省 之 间 需 要 上情 下 达 或 下 凡 情 上 达 的问 题 , 论 是 政 策 性 的 还 是 业 务 性 的 , 来 可 以 无 本 直接沟通 , 现在却不 得不经 由市这一 中间层次 , 不仅 加大 了行政成本 , 而且影 响了信息传递速度 , 降低 了行政 效率。 三是“ 市管县” 体制 下市级 的经济辐 射作用有 限。市管县 的 主要 目的是 以 中心 城 市 的优 势 地 位 拉 动 所 辖 县 的 经 济 发展 , 但是 , 并非所有 的市都能起到这一作用。事实上 , 除 传统的省会城市和一些 中等发达城市带动力量较强外 , 一 些工业 基础 薄弱尤 其是那些 由县级 升为地级规格 的城市 很难有力量来 帮助县 乡发展 , 这类 城市一般都远离 中心经 济 区, 所带县 的数量也 较多。四是 “ 管县” 制下 , 市 体 市县 关系相 当紧张。许多市视县为附属行政单位 , 要求 县的经 济发展从属于市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 存在着侵 占县及农村 地 区利益 的趋 向, 比如 , 往往通 过截 留指标 、 市 资金 、 争项 目、 财政提取和各种 行政审批 侵 占县 的利益 , 从而形 成所 谓 “ 压 县 ” “ 卡 县 ” “ 挤 县 ” “ 吃 县 ” “ 刮县 ” 市 、市 、市 、市 或 市 的 现象 , 严重影响和束缚 了县 域经济社 会 的发展。五是 “ 市 管县” 体制拉大 了“ 干群距离” 减弱 了群众的近距 离监督 , , 不利于廉政建设 。 由于 仕途 层次 多 , 层领导 更换 太频 基 繁, 不利 于县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3 ¨ j

市管县和省管县

市管县和省管县

摘要:通过对“市管县”和“省管县”进行理论界定。

井比较分析了“市管县”和“省管县”各自的利弊,指出“省管县”在理论上仍不具有成熟性,在实践探索中仍应耐心试点,尤其是要分别选取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只有试点成功后方可在全国推行。

关键词:“市管县”;“省管县”;利弊1 基本概念的理论界定1.1 “市管县”体制“市管县”体制是指以中心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

“地级市”分为兰种:一是地市合并型,即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直辖市与地区行署合并;二是合并升级型,即地区行署与所在的县级市合并升格为地级市;三是县改市型,即将新设的县升格为地级市。

我国“市管县”体制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全国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实行了省政府领导下的“市管县”体制。

1.2 “省管县”体制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研究员张斌介绍,“省管县”有两层含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在财政预算编制上,由省直接对县编制预算,在收入划分上,也由省对县直接划分;二是完整的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

最先在我国实施“省管县”改革的是浙江省,其进行“省管县”改革是从“县财省管”开始,即财政上的“省管县”。

而我国目前只有海南省实行了完整意义的“省管县”,仍维持了省——市(县)——乡(镇)三级地方政府体制。

2 实行“市管县”后产生的利弊2.1 “市管县”体制之利我国的“市管县”体制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产物,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特定的时期内对于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而言,“市管县”体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政治方面,它将省县之间一级政权由虚置变为实权,从而加强了对县域的行政管理,适应了改革初期相对落后的时代条件,避免了由省直管县的幅度过大、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问题,在经济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

促进了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使城乡经济日益融合为相互依托的区域性经济,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市领导县体制

市领导县体制

改革市管县体制完善省域内行政区划以江苏省为例的初步探讨夏春青储胜金二、市管县体制的利弊——实证研究市管县体制是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发展的,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这一体制在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市管县体制已经实行了近20年。

在长期的实践中,市管县体制显现出其利弊共存的特点。

综合国内学者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认识,我们认为,市管县体制之利主要在于:——加强了行政管理。

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交通不便、信息交流相对困难的情况下,省如果直管县,其管理幅度过大,管理负担过重。

在省、县之间增加地级市这个层次,确实起到加强管理的作用,适应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强化管理的需要。

——发挥了市带县作用。

把与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农村划归城市统一领导,有利于打破城乡分割,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城市工业向县域的扩散,有利于发挥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其他支持作用。

事实证明,这种管理体制促进了行政管理体系与经济组织体系的大体重合,有利于运用行政力量推动经济改革与组织经济活动。

——形成了经济合力。

扩大市的管辖权,增加市域规模和经济总量,有利于提高城市知名度,有利于广泛开展对外交往,扩大招商引资,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和配置生产要素。

——统一了城乡规划。

市管县,有利于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市域为腹地的城镇体系,有利于中心城市自身的发育、成长、壮大,从而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交通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从而实现区域发展格局的优化。

市管县体制之弊则主要在于:——降低管理效率,提高管理成本。

增加和强化地级行政层次,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增加行政层级反而可能加剧城乡之间的矛盾。

省管县比较宏观,县的自主权和回旋空间都比较大,在市领导县的体制下,市对县是全方位的具体领导,县的自主权比较小。

城管演讲稿示范文(集锦8篇)

城管演讲稿示范文(集锦8篇)

城管演讲稿示范文(集锦8篇)城管演讲稿示范文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打造一流城市环境中闪光》。

我之所以在这里高声地朗诵它,是因为她包含着一种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让我为之振奋!在我市全面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如何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两个率先”的要求,实现“苏中争第一、跨江争位次”的目标?如何在推进“三大建设”中创业、创新、创优?为仪征的发展多作贡献?作为我,一个极其普通的城管队员,也同样感受到了春神的脚步,亲切的呼唤,看到了“两个率先”宏伟目标扬起的笑脸!听到了全市人民为实现“两个率先”的生命的律动!世纪伟人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面对我们这个如火如荼的时代,面对挥师沿江,开发沿江,决胜沿江,实现“两个率先”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精神,这就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仪征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也逐步形成了一种可贵的“艰苦创业、改革创新、争先创优”的新时代的仪征精神。

在实现“两个率先”的`过程中,我首先就要用这种与时俱进的仪征精神激励自己,磨砺斗志,振奋精神,岗位奉献,满腔热忱地投入到仪征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的滚滚大潮中去,去做一朵激情的浪花,去当一团燃烧的火焰,全身心地融入实现“两个率先”的强大洪流!我为自己能从事城市管理事业而感到兴奋!我更为自己身边的那些在城市管理岗位上,365天如一日,战高温、抗严寒、顶风冒雨、披星戴月,创造了一处处优美整洁市容环境的战友们而骄傲!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中,在艰苦创业的磨炼中,城管队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行业精神——那就是“为了城市的整洁,不畏千辛万苦,用尽千言万语”的爱岗敬业精神。

那就是“以我一人脏,换取万人净”的无私奉献精神!……那就是,在错综复杂的管理中,不断钝化管理矛盾的“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的忍辱负重精神。

那就是,在别人有需要时,主动伸手帮一把的团结协作精神。

市管县和省管县

市管县和省管县

Thank You!
“市管县”体制之弊
“市管县”体制导致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 “市管县”体制致使市县利益矛盾突出,城乡 发展不协调 “市管县”体制造成了虚假城市化现象。 不符合城乡分治的惯例。
“省管县”体制之利
省管县”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减少 行政成本,减少政策执行的“漏斗 效应” “省管县”能够更好地消除“权力截 留”的情况 “省管县”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 发展 “省管县”有助于县政府专心于县 域经济的发展。
“市管县”体制之利
政治方面:它将省县之间一级政权由虚 置变为实权,从而加强了对县域的行政 管理,适应了改革初期相对落后的时代 条件,避免了由省直管县的幅度过大、 负担过重而导致的管理低效问题。 经济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 分割的局面。促进了区域统一市场的形 成,使城乡经济日益融合为相互依托的 区域性经济,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 理配置。 社会及文化方面:它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和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工业与城市文 明向农业与乡村文明的辐射和渗透,有 利于劳动生产率与人的素质的提高。
“省管县”体制之弊
管理幅度过大会降低行政效率 县域经济未必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省管县”会带来公共产品配置效率的损失
总结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看出“市管县”体制 的弊端已越来越突出,严重阻碍了县域 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城乡差距,另一方 面。“省管县”的利弊仍在探讨阶段,利与 弊到底孰大孰小仍无定论,因此,在实 践探索中我们仍应耐心试点,尤其是要 分别选取东、中、西部有代表性的地区 进行试点,只有试点成功后方可在全国 推行,而现阶段不同地区在推动行政和 财政体制改革上,应该按照经济社会发 展的特征适用不同的基层行政和财政体 制模式。

“市管县”暴露的问题和“省管县”体制的优势

“市管县”暴露的问题和“省管县”体制的优势

1.标题:“市管县”暴露的问题和“省管县”体制的优势作者:null auth时间:2011-2-15 0:00:00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正文:上世纪80年代初期,市管县体制之所以得到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城乡发展的特殊要求和体制转轨初期的特点。

一方面,农村经济改革使原本隐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来自城市的技术、人才、设备和资本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城市产业的发展由于受行政区域的限制,缺乏相应的原材料、资源和更广泛的商品消费市场。

因而,在体制转轨的初期,只能依靠行政体制改革来满足城乡互补、共同发展的要求。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市管县”体制逐步失去了当初的功效,反而成为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因素。

(一)市管县体制束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在中国是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也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强县,因为县域经济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基层单元。

当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的体制障碍是行政管理体制僵化,这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层级过多,“市管县”体制效率较低,上级政府对县级政府的职权干涉太多,没有真正发挥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市管县体制下,城乡的资源不是依据市场的原则来配置,而是以人为的行政力量来分配,自然会进一步侵害县及农村地区的利益,从而形成所谓“市压县”“市卡县”“市挤县”的局面。

由于“市管县”体制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它主要是为市里服务的,因而它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地级城市无法带动所辖县市的经济发展市管县的主要目的是以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拉动所辖县乡的经济发展,但是,许多城市由于综合经济实力不强,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根本发挥不出这一作用,形成“小马拉大车”现象。

除省会城市和一些中等发达城市带动力量较强外,一些工业基础薄弱和由县级升为地级规格的城市就很难有力量来带动县乡的发展,更无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的若干思考

对“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的若干思考

对“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的若干思考罗湘衡内容提要: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能否顺利完成,决定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最终成败。

当前我国正在酝酿对省级行政区划进行新一轮调整,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将原有的“市管县”及时变更为“省管县”,实行了20 多年的“市管县”体制因何而得以建立起来,它究竟存在怎样的弊端,新的“省管县”体制到底应该如何建构,解决好这些问题是进行行政体制改革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关键词:政府管理体制市管县省管县比较分析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能否顺利完成,决定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最终成败。

作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部的行政体制改革,继推行公务员制度和机构改革之后,近年来呈现出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即启动以省级建制调整为核心的行政区划改革,从行政架构上寻找改革的突破口。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省级行政区划的改革方向和实现路径进行了诸多探讨,学术成果斐然,其中最具有现实意义和实际导向功能的莫过于“省管县”体制改革。

“省管县”体制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省级以下行政区划的权力结构模式和行政、财政基础,并将深刻影响我国政府间纵向关系模式,可以被视为自20 世纪80 年代“市管县”体制实施以来又一次对政府间关系所做出的根本性调整。

2005 年6 月,温家宝总理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试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

尽管目前对“省管县”改革的尝试大多集中在对财政关系和财政体制的变革上,但是通过自2002 年以来浙江、湖北、河南、山东、福建等省份先后根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经济强县,并在财政体制上实行“县财省管”的试验性探索,可以发现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县域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

市管县体制评析

市管县体制评析

市管县体制评析建国初期,为了解决大城市蔬菜供应等问题,我国实行了市管县体制,在80年代为了解决城乡共同发展问题,市管县体制再度掀起热潮。

标签:市管县;体制改革;职能转换一所谓市管县体制,是指在行政区划上,根据行使国家政权和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并兼顾地理条件、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经济联系和民族分布等实际情况,把同一经济区内的一些县(市)划归为中心城市,由市管辖若干县或自治县,以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县(市)及农村的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一体制最早可以追溯到1926年,汉口(今属武汉市)管辖汉阳县。

(注: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概论》,北京:知识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398页。

)1958年,河北省撤销天津地区,将其所辖之县划归天津市管辖,在同一年,国务院又批准了北京、上海二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并逐步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并推广。

(注:孙学玉、伍开昌:《构建省直接管理县市的公共行政体制——一项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1959年9月,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城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以法规形式确定了市管县的行政体制,推动了市管县体制的发展。

1978年,新宪法明确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区分为区、县”,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历史性地载入我国宪法,中共中央以〔1982〕51号文件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年末首先在江苏省试点,1983年开始在全国试行。

二市管县体制在80年代的再度兴起与前次不同,它是在人们认识深化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实施的。

改革开放以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和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主的城市改革,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重塑,而摆在两者面前的发展阻力便是城乡分治的局面。

就农村而言,农村经济改革使原本隐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显性化,急需从农村转移出来,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来自城市的技术、人才、设备和资本方面的支持;就城市而言,其产业的发展在原材料、消费市场以及产业结构的转换在空间上受到严格的限制。

城市管理会议领导讲话稿

城市管理会议领导讲话稿

城市管理会议领导讲话稿城市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大课题,是政府为保障城市高效运转和协调发展所采取的必要行为,关系整个城市的民生、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形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城市管理会议领导讲话稿,仅供参考。

城市管理会议领导讲话稿同志们:今天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排部署“城市管理年”活动,动员全县上下迅速行动,积极投入到“城市管理年”活动中来,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全县城市管理再上新水平,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刚才,大会对年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县综合整治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县城管执法局等单位作了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好,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城市管理年”活动一定会取得预期效果。

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的责任感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具体行动,也是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重大活动,是继“四城联创”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之后,县委、县政府强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

去年11月份,我县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开展了“城市管理月”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今年,我们继续扩大延伸,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是实现县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是展示形象的“名片”,是体现风貌的“窗口”。

城市环境越优美、越宜居、越宜商,就越有凝聚力和竞争力。

当前,全国各地加强城市管理、争创文明城市、魅力城市的活动十分活跃,目的无外乎是通过创建活动,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增强发展软实力。

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通过加强城市管理可以提升人气,凝聚“财气”,蕴发商机,促进商贸流通,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加快发展的“洼地效应”。

对“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的若干思考

对“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的若干思考
施 以来 又一次 对政 府 问关 系所做 出 的根本 性 调整 。
关 制度发展 的历史脉 络 , “ 将 市管县” 体制与“ 省管
县 ”体 制 放在 一 条 延续 的时 间链 条 上综 合 考 虑 , 并
明确其历史 背景 、 优势和缺陷 , 才能完整地评价“ 省
管县 ” 改革 在 中 国的适应 性 问题 。

20 年 6 , 05 月 温家宝总理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 会议上指出 :具备条件 的地方 , 以推进 ‘ “ 可 省直管 县’ 试点 ”我 国《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 年规划纲要 》 中也明确提 出要“ 理顺 省级以下财政
管理 体 制 , 条件 的地 方 可 实行 省 级 直接 对 县 的 管 有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撤县置市 、 市地 合并浪潮 。截止 到 19 98年底 , 国共有 29个市 领 全 1
导 12 2 8个 县 ( 括 县 级市 、 包 自治 县 、 等 )平 均 每 旗 ,
个 市领 导 5 . 县 ,市管 县”成 为我 国地方 行政 体 6个 “ 制 中的普遍 现象 。 到 2 0 0 5年底 , 国共有 地级 行 全
革 中必 须 面对的挑 战 。
关键 词 : 政府 管理 体制 市管县 中图分类号 :824 F 1. 5
省 管县
比较 分析 文章编 号 :6 2 94 (09 0 —0 30 17— 54 20 )4 04 — 6 理体制” 。尽 管 目前对 “ 管 县 ” 革 的 尝试 大 多 集 省 改 中在 对 财政 关 系 和财 政 体制 的变革 上 , 是 通 过 自 但 20 0 2年 以来 浙 江 、 北 、 南 、 湖 河 山东 、 建 等 省 份 先 福 后 根 据 本 省 的具 体 情 况 将 一 部 分 归 属 于地 级 市 的 经 济 管理 权 和社 会 管 理权 直 接 赋予 经 济 强 县 , 并在 财 政 体 制上 实行 “ 财省 管 ” 县 的试 验性 探 索 , 以发 可

市管县体制

市管县体制

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促进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供应而掀起的市管县以及1958年,河北省撤销天津地区,将其所辖的武清、静海等12个县划归已改为省辖市的天津市领导,开创的省辖地级市可管辖县的先例。

其背景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1982年再次掀起新一轮的市管县改革,先在江苏试点,1983年全国试行。

其背景是改革开放后,出于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体系考虑,更好地集中市场要素,以农促工,市管县体制又一次被推向前台。

市管县体制的历史作用1.促进了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

实行市管县,实质上就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核心,带动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城市经济区。

2.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城乡优势互补。

3.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问题1.除少数大城市外,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地级市往往不具备中心城市的实力和功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能力不足,不能真正发挥组织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小马拉大车”。

2.市管县政区范围的划分不尽合理。

市管县的范围,有些是原有地区行署的辖县,有些则是地级市政府和省政府讨价还价的结果,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及市县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

结果,有些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管辖的县偏少或不辖县,而不具备中心城市实力的地级市则管辖较多的县;经济上很少联系的市县被纳入一个行政区,经济关系密切的市县则被从行政上分隔开来,经济区与行政区的范围很不一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3.某些地级市的市区范围偏小或市县同城(地级市与其辖县同处于一个城市连续建成区中)。

这既限制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又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引发市县矛盾。

4.市管县体制改革不同步,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市县关系没有理顺,有些地级市政府仍然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管辖下属各县,影响县域经济的正常发展。

5.缺乏法律依据,处于尴尬境地。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地方行政架构实行省、县、乡三级,然而实际上却形成了省-市-县-乡的四级行政架构模式,对于市这一级行政组织的法律地位一直没有做出明确说明。

“市管县”体制的合宪性问题探究

“市管县”体制的合宪性问题探究

定负面影 响。因此 ,结合当前 “ 市管县 ”体制存在 的弊端,对其合宪 我 国宪法 明确规 定 ,行政 区划 层级 为省 ( 自治 区 、直辖 市 、特 性进行 法律分析 ,并借 鉴其他 国家和 地区市县法律 关系构建的成 功经 别行政区 )、县 ( 自治县 、旗 、 自治旗、市辖 区、特 区、林区 、县级 市 )、乡 ( 镇 、民族乡 )三级制 。然而,实 际上 ,我国 目前 的行 政区 验,为重构我 国宪政框架 内的新型市县关系提供思路性方向。 划层级仍为 四级 制 ,即省 ( 自治区 )、地级市 ( 自治州 )、县 ( 自治 历史进程:合宪性争议的提出与 “ 市管县”体制的 县、旗 、 自治旗 、特区 、县级 市)和乡 ( 镇 、民族乡 ),除此之 外, 发展 虚 四级制 ”及 “ 虚五级制 ”。从前述 “ 市管县 ”体制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涉及行政 区划 体制规定 的宪法修 正主要在 1 9 5 4 还存在着许 多 “
( 中国人 民公 安大 学 ,北京 1 0 0 0 3 8 ) 中 图分类 号 :D 9 2 1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号 : 1 0 0 3 - 2 7 3 8( 2 0 1 3 )0 1 - 0 2 7 0 - 0 1
摘 要 :依据 我 国宪法 规 定,只 有较 大 的市 才拥有 辖县 权 ,但 随着 “ 市 管县 ”体 制的全 面推 广 ,辖县 权几 乎被 普及 到所 有 的地级 市 ,这种 缺 乏宪法 依据 的行政 区划 格局 ,缺 乏合 宪性 基础 ,给宪法 秩 序造成 一 定负面 影 响 。本 文 首先 阐述 了 “ 市 管 县 ”体 制 的发展 与合 宪性 争议 。之 后从 “ 市 县利 益冲 突 ,制约 县 域经 济 发展 ” 、 “ 行政 屡级 增加 ,导致 行政 成本 加重 ”、 “ 城 市虚 化加 剧 ”三方 面说 明 了 “ 市 管县 ”体制 扩 张的现 实 困境 。最 后提 出了一 些改 革 的思路 为重构 我 国宪政 框架 内 的新型 市县 关系 提供 参考 。 关键 词: “ 市 管县 ”体制 ;合 宪性

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

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

比较分析市管县和省管县体制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中,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

有一种观点认为,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实质上市县发展的优先地位问题。

优先发展城市还是优先发展县域,实质上又是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城市是社会发展效率的载体,坚持效率导向,就要优先发展城市。

县域发展是社会公平的保障,我国县政府管辖下的人口占据总人口的70%左右,中西部省份县域人口比例更高,没有县域的发展,就不能保障我国多数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下,优先推进了城市的发展,县域发展相对滞后。

但是,在当前我国“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差距比较显著的背景下,加强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迫切性。

省直管县体制的探索与实践表明这种体制有利于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必须处理好与中心城市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我国区域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另外,从世界发展的趋势来看,全世界人口的30%以上集中在离海岸线100公里的城市里,6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离海岸400公里的城市里,发展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优先发展城市仍然是一条正确的战略选择。

因此,不能只考虑眼前的需要,要从国家发展的长远战略和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这个高度,来认真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的结论是,在选择省直管县还是市管县体制时,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区域内城市总量的发展。

一、市管县体制的诞生按照我国《宪法》的规定,政府层级主要以四级制为主,只是在较大的市和自治州才实行五级制。

中共中央1982年第51号文做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决定,首先在江苏省试点,随后在全国试行。

实行市管县体制,是为了打破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农村的拉动作用。

在此之前,中国绝大部分县市都是由省级政府派出的专区专员公署或是地区行政公署代为管辖。

从1982年推行市管县体制以后,我国政府层级已经由四级制为主变成五级制为主,即中央政府—省级政府(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地级政府(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县级政府(市辖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林区)—乡镇政府(乡、民族乡、镇、苏木、民族苏木)。

市管县体制的概念

市管县体制的概念

市管县体制的概念市管县体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是指由地级市直接管理的下属县级行政单位。

这种体制的实施,既可以提高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又能兼顾地方自治的原则,因而在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方行政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需求,尤其是一些地级市在经济、人口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出现了快速增长,对下属的县级行政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一些省份开始尝试市管县体制的改革。

市管县体制的核心是地级市对下属县级行政单位的直接管理。

地级市在行政管理方面具有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可以直接干预县级行政单位的行政决策、人事安排、财务管理、编制规划等事务。

同时,地级市也要对下属县级行政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确保其按照上级的要求开展工作。

市管县体制的实施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好处和优势。

首先,市管县体制可以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统一和协调性。

地级市对下属县级行政单位的直接管理,可以确保各级行政单位在政策执行、资源配置和工作协调方面能够更加顺畅和高效。

其次,市管县体制可以提高县级行政单位的管理水平。

地级市对下属县级行政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可以促使县级行政单位更加注重绩效和效能,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再次,市管县体制可以提升地方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地级市对县级事务的介入,可以使政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减少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发生。

最后,市管县体制可以促进地方自治的发展。

地级市对县级行政单位的直接管理,既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规能够有效执行,又兼顾了地方自治的原则和需要。

当然,市管县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市管县体制的实施需要有强大的地方政府能力和资源支持。

地级市要对下属县级行政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其次,市管县体制的实施涉及到行政管理的分权和集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市管县”——现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第二部分“省管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新路径“市管县”——现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一、“市管县”体制的涵义二、“市管县”体制的形成和发展三、“市管县”体制的作用四、“市管县”体制的弊端一、"市管县"体制涵义“市管县”体制,又称市领导县体制,指由具有地级行政建制的市领导县的行政区划体制。

目前,“市管县”是我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体制。

“市管县”体制是我国过渡性的地方行政区划体制,是特定时代背景特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市代管县”名义上由市受省委托进行代管,事实上省不再过问,而由市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管理。

)二、"市管县"体制的“两起两落”(一)改革开放前“市管县”第一次大起大落背景:建国至5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市县分治的行政管理体制,即城市管工业,地区管农业。

城市蔬菜和副食品供应存在不足,不少城市开始分管周边的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经济政治的调整。

目的: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解决城市蔬菜和副食品的供应问题。

历程:1、1958年河北省撤销天津地区,将其所管辖的武清、静海等12个县划归为省辖县的天津市领导,开创了省辖地级市可管辖县的先例。

2、1958年底,全国已有29个市管辖120个县级单位。

3、1959年,第二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可以领导县、自治县的决定》,对市管县体制做出了法律上的规定,直接推动了市管县体制的发展。

4、1960年底,全国已有52个市领导243个县,约占全国县建制总数的八分之一。

5、1961年后,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市管县失去了相应的客观经济文化基础,发展受阻。

6、1966年,全国领导县的市下降到25个,领导县的数还不到1960年的三分之一。

(二)改革开放后“市管县”第二次高潮背景: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开始引入流通领域,地方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对资金、劳动力的流动、市场的扩张有了更强烈的欲求,但是市县分治、城乡二元结构都阻碍了市场经济发展。

目的: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带动周围农村,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同时克服行政区封闭造成的顽疾。

历程:1、1982年中共中央51号文件《关于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的通知》作出“改革地区体制,推行市领导县体制”的决定,并以江苏为试点,撤销江苏省所有地区,地区所辖各县划归11个市领导。

2、198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地市州党政机关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积极实行地、市合并”,成为1983年地方政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1998年底,全国215个地级市领导和管理了1186个县级行政区,约占全国县级行政区的56%,近70%的人直接或间接地生活在“市管县”体制下。

4、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与地级市并存一地的地区,实行地市合并;与县级市并存的地区,所在市(县)达到地级市标准的,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地级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其余地区建制也要逐步撤销,原地区所辖县改由附近地级市领导或由省直辖,县级市由省委托地级市代管。

”(地市合并、撤地建市、地改市)至2004年底,全国333个地级行政单位中,已有283个改为地级市,地级市所管辖的县占县级单位总数的75%左右。

“市管县”已成为我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基本体制。

三、“市管县”体制的作用1、打破了县市间城乡壁垒和行政分割2、发挥了中心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3、实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优势互补4、加强了对县的管理四、"市管县"体制的弊端市管县体制是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它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功效, 在其实施之初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密切城乡关系、加强城乡合作、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社会制度背景的变迁,市管县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弊端。

先天不足“市管县”体制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市管县政区范围的划分不尽合理市管县体制的弊端一(1)市管县体制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宪法》明确规定,我国行政区划基本格局为“省—县—乡”三级的,同时还变通规定了“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当时只有46个较大的市和4个直辖市,依据《宪法》可以实行“市管县”,而在实际当中实行“市管县”的地级市达到了280多个。

《宪法》规定管县的地级市实际上是受省的委托而“代管”县,但事实上地级市与被管县之间是“直管"的关系,管县的地级市成为实际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这种“代管”与“直管”的矛盾,事实与规定的矛盾是缺乏法律依据的。

(2)市管县政区范围的划分不尽合理市管县的范围,有些是原有地区行署的辖县,有些则是地级市政府和省政府讨价还价的结果,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及市县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

结果,有些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管辖的县偏少或不辖县,而不具备中心城市实力的地级市则管辖较多的县;经济上很少联系的市县被纳入一个行政区,经济关系密切的市县则被从行政上分隔开来,经济区与行政区的范围很不一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财政漏斗权力漏斗效率漏斗三大“漏斗"效应财政漏斗与权力漏斗,造成县乡财政困难“市管县”的初衷之一是利用城市的财力优势帮助经济比较落后、财政比较紧张的县尽快发展。

但实际中,由于我国财政体制的“强中央、弱地方”的倾向,无形中引起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效仿。

一些市为了在任期内搞出政绩,通过“市压县”、“市刮县”,集中县的财力建设地级市,从而富了一个地级市,穷了县乡。

财政漏斗和权力漏斗,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局面以及市县两级争权和争利的局面。

效率漏斗,降低行政效率“市管县”的初衷之二是通过增加“地级市”这一管理层,缩小管理幅度,使省和市都有比较充沛的精力管理好其直属的地方政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然而从实践来看,在实行该体制后,地方行政体制由原来的“省-县-市”变为“省-市-县-乡”四级,增加了管理层次,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速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客观上严重降低了行政效率,还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

同时,市县权力博弈,过多的管理层级的节制,降低了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人浮于事的情况,在主观上降低了行政效率。

市管县体制弊端之三----虚假城市化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城市作为一个涵盖城市人文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公共设施子系统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载体,是有其内在规定性的,而我国因市管县体制一哄而起的地改市、地市合并、县改市热潮,尽管带来了城市数目的急剧扩张,却违背了这种规定性。

许多市仍是农业主导,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大量所谓“市民”在从事农业,非农业人口比率偏低。

这种所谓的城市,实质仍然是一个农业功能或至少是半农业功能的超级“县”,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市管县体制弊端之四“小马拉大车”,体制功能逐渐失效“市管县”体制确立的初衷之三主要是以中心城市的实力和优势地位带动所辖县乡的经济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对县的影响关系较多地存在这样两种情况:其一,市没有明显突出的实力和优势,带不动所辖县乡的发展;其二,市县实力相当,“市管县”体制功能丧失。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市管县体制所导致的“财政漏斗”、“权力漏斗”、“效率漏斗”越来越凸显,亟需探寻新的路径来破除这种体制的弊端。

“省管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新路径一、“省管县”体制及其前奏二、“省管县”体制的背景三、“省管县”体制的可行性四、“省管县”体制的发展历程五、“省管县”体制的问题及对策一、“省管县”体制及其前奏1、“省管县”体制涵义一是财政意义上的“省管县”,指省级财政直接管理地市级和县市级财政,地方政府间在事权、收入划分及省对下转移支付补助等方面,都由省级财政直接对县市级财政;二是政府管理体制上的“省管县”,指地级市与县平级,除了财政权以外,在人事权、审批权等经济社会领域的各项管理权都由省直接管理县。

张占斌提出的“省管县”改革三步走的对策思路。

第一步是目前各省正在进行的扩权强县改革;第二步是实行市县分治,市与县不再是上下级关系;第三步是对市的改革,扩大市的管辖范围。

“省管县”改革就是调整市县关系,县与地市逐渐脱钩,实行省直管县,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2、强县扩权:指在暂时不涉及行政区划层级调整的情况下,将一部分归属于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直接赋予经济强县(市),以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强县扩权是为了满足强县经济发展要求的,一方面,这些强县经济的不断发展会使得县级政府需要处理的经济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多,这必然要求县级政府权力的扩大;另一方面,在市管县体制下,经济强县与地级市利益竞争激烈,经济强县若要与地级市政府进行利益博弃,就必须获得更多的权力。

近年来,“强县扩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省份试点推行,并成为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新潮流。

3、扩权强县:就是在不同程度上,通过省或者市授权、放权的方式扩大县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和社会管理权限。

实质是县可以做好的公共事务尽量在基层处理,还政于民、转变政府职能。

扩权强县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县(市)经济发展的自主能力,减轻市管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束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1、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3、市管县的弊端逐渐暴露三、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一)理论基础1、组织结构扁平化理论信息传递速度信息真实情况行政反应速度2、信息结构与信息效率理论(二)实践基础1、“财政突破与体制创新的浙江模式”2、“强县带动与弱县激励转移的湖北模式”3、“放管结合与以扩促强的四川模式”4、“市县分置与扁平管理的海南省和重庆市模式”实行“省管县”行政体制更符合宪法上的地方政权省、县、乡三级的规定四、“省管县”体制的发展历程(一)改革的初期试点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1、在初期改革路径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

2、通过有限“放权”和“扩权”,逐步扩大“省管县”体制的范围和层次。

“省管县”体制已初步形成,但考虑到试点地区的特殊性,这一阶段的改革更多地只是一种“增量”改革,而并未从根本上缓解体制层面的“存量”矛盾。

(二)“强县扩权”改革阶段(2000年至2007年) 2006年,浙江省下发《关于开展扩大义务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2004年广东省出台《促进县域经济经济财政性措施意见》及其三项配套性政策,积极推动包括财政、干部行政级别及项目审批在内的“省管县”体制改革。

2005年,广东省政府又出台文件公布了第一批扩大的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将地级市享有的企业投资、市场准入、税收优惠及部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214项权限下放至所有县及县级市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