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与设想

合集下载

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报告(连载三)——对我国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改革市管县体制的研究报告(连载三)——对我国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从 改 革 的 短 期 目 标 来 看 ( 为 5年 过 渡 期 的 目标 )中 国 作 ,
政 府 的 层级 结 构 可 以 是 中央 政 府— — 省 ( 辖 市 、 治 区 ) 央 自 政
十六 届 五 中 全 会 通 过 的 《 共 中 央 关 于 制 定 国 民 经 济 和 府 —— 地 区 行 政 公 署 和 地 级 市 政 府— — 县 政 府 和 县 级 市 政 - 中 殳展 第 十 一 个 五 年 规 划 的 建 议 》 明确 指 出 :深 化政 府 机 府— — 乡镇 政 府 五 级 , 消 计 划 单 列 市 , 者 转 变 为 央 辖 市 , “ 取 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电 关 系 、 块 关 系 、 级 政 府 职 能 的合 理 设定 以 及 未 来 级 政 府 的 财政 转 移 支 付 制 度 , 顺 省级 以 下 财政 管 理 体 制 , 方 条 各 理 有 制、 民主 成 本 等 重 要 问题 , 要 积 极 探 索 , 所 创 新 , 既 有 又 条 件 的 地 方可 实 行 省级 对 县 的 管 理 体 制 ” 从 目前 浙 江 、 北 。 湖 奇 定 , 慎 从 事 。实 行 省 直 管 县 的 改 革 , 目前 的 实践 稳 谨 从 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 , 循一定的原则 , 顺各种关系 。 遵 理 和安徽等省实行“ 财省管 ” 实践看 , 一改革是成功的 , 县 的 这 多 数 省 的 条件 也 是具 备 的 , 此 在 “ 一 五 ” 间 , 具 备 条件 的 因 十 期 对 省实行“ 财省管” 是可行的 。 县 也 第 二 步 : 扩 权 县 市 扩 大 到 所 有县 市 。 年 来 一 些 省 选 择 将 近
莒明 了 方 向 。 行政 架 构 上 寻 找改 革 的突 破 的大 手 笔 , 从 从 展 县域 经 济 , 筹 城 乡经 济社 会 发 展 的 战 略 思 路 考 虑 , 统 辖 , 消市管市体制 , 取 市管 县体 制 除 郊 区 县 以 外 , 一 律 取 消 , 也 改 为 由地 区 行 政 公 署 监 督 管辖 , 由城 乡合 治 改 为城 乡分 冶 ; 制

对我国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对我国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大 揽 中摆 脱 出来 ,仍 然 管 了 许 多 “ 不 好 、不 该 管 、管 不 管
了 ” 的事 情 ,乐 于直 接 干 预 微 观 经 济 活 动 , 而 另 一 方 面 社
会 管 理 滞 后 ,公 共 服 务 薄 弱 。其 次 ,对 于 中 央 与 地 方 共 管
的 事 务 往 往 事 权 划 分 不 够 明 晰 ,上 下 缺 乏 明 确 分 工 。 地 方
并” “ 力 下 放— — 上 收 — — 再 下 放 — — 再 上 收 ” 三 个 怪 、 权
的 完 善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构 建 、 社 会 主 义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落 实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取 决 于 我 们 能 否 深 入 推 进 县 级 行 政 改
求 是 ; 既 要 强 县 扩 权 ,又 要 加 强 对权 力 的 制 约。
关键 词 :县级行 政管理 ;优来自设计 ;强县扩权 ;动 因分析
作 者 简 介 :袭亮, 山东行政 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 院讲师 ;高焕 喜, 山东行政 学院 山东 省经济 管理 干部 学院
教 授 ( 政编 码 邮 20 1) 5 0 4
革。
圈 o1 在 县 级 表 现 得 尤 为 明 显 。其 次 ,过 往 的行 政 改 革 都 ] C这 是 从 横 向层 面 着 手 从 规 模 上 控 制 机 构 膨 胀 和 人 员 增 加 ,但
很 少 触 及 纵 向 分 层 的 问 题 。行 政 层 级 实 际 上 是 中 央 、省 、
中 图分 类号 :1 3 .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7 — 39 (0 2 4 0 9 —0 3 01 6 6 2 6 5 2 1 )0 — 0 3 3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2)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2)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篇2]按照中央编办《关于开展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我省于2011年出台了《河南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豫发20117号),决定将巩义市、汝州市、滑县等10个县(市)作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

试点县(市)享受省辖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除了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用干部管理权限暂维持现状外,均赋于省辖市管理权限。

随着行政省直管县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检察系统省直管县改革这一问题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日益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检察系统省直管县的必要性分析(一)从司法层级设臵上来看,我国目前的司法层级设臵与行政层级设臵是相一致的,省行政直管县后,如果司法系统仍实行市管县,则与行政层级设臵相矛盾。

我国的司法机关,不仅有提起公诉、案件审理机关等司法职能,还担负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

如果司法系统层级设臵与行政系统层级设臵不一致,司法机关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职能履行势必受到影响。

比如,汝州市目前为省直管市试点单位,如果人事权、财政权由平顶山市党委、人大、政府决定的平顶山市检-察-院服务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包括服务汝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呢?如果包括,彻底行政省管县后平顶山市当地党委、人大、政府等有关机关又会有样的意见呢?特别是一些可能影响汝州市经济社会稳定的案件,人事权、财政权由平顶山市党委、人大、政府决定的平顶山市司法机关在处理时该如何权衡?(二)从法律监督的效果来看,行政省直管县后,检察系统省直管县更有利于对行政执法机关的法律监督。

首先是对公安机关的监督。

公安机关作为作为行政机关,彻底的省直管县后势必也要实行省直管,否则:第一,行政直管县失去意义;第二,受技术、设备等条件的影响,当地发生的多数刑事案件尤其是死刑案件的技术鉴定再依赖市财政保障的市公安机关,市公安机关积极性不高,影响刑事案件的侦查。

城市化进程中市管县体制探寻及改革思考

城市化进程中市管县体制探寻及改革思考

城市化进程中市管县体制探寻及改革思考【摘要】市管县体制在一定时期具有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合性,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管县体制暴露出许多的弊端。

大多数人认为需要改革市管县体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判断,一是维持并完善市管县体制,二是否定市管县体制,实行省管县体制,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深化市管县体制改革并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市管县改革省管县扩权强县转型期我国城市发展的阶段问题与特征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所决定的。

反过来,城市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发展的水平会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

城市受政策影响大,好多政策出台缺乏对城市化规律的科学认识与把握,缺乏理性思考,大多采取行政方法强性推进,形成某一政策“热”,某一政策“风”。

也就是说我国城市化的相关政策方针较多停留在感性层面,没有真正从实际出发,借鉴先进、成功的经验,提出系统的、因地制宜的、可用于分类指导的城市发展方针政策及操作方法。

没有和城市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造成城市化的快速畸形发展。

摸着石头过河,当跟“风”或跟“热”现象过后往往造成极大的重复浪费和损失,甚至导致无可挽回的遗憾。

“市管县”体制的出台,实施和其他城市化政策的命运具有相关性。

市管县这种体制设计的最大初衷是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和附近乡村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但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同,市管县这种体制大多是通过当时改革大潮,用行政手法强制推进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考虑较少甚至直接忽视。

随着市管县体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大多数人认为需要改革市管县体制,而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的取向,人们争论很多。

“通过梳理可以看到,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取向判断:一是维持并完善市管县体制。

二是否定市管县体制,实行省管县体制”。

其中主张维持并完善市管县体制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完善策略,但都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思想。

深度解析!一个县委书记对县域治理改革的思考

深度解析!一个县委书记对县域治理改革的思考

深度解析!一个县委书记对县域治理改革的思考图片|网络作者|黄小宁来源|《组工文萃》2016年第十期“郡县治,天下安。

”自秦始皇通过创建郡县制实现中央集权统治以来,郡县在国家政权体系中一直处在非常重要地位。

即使在国家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县域仍然是国家治理体系最重要的基础。

可以说,中央召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大会及出台关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决定等政治环境已经具备,条件已经成熟。

笔者认为,要站在影响国家兴衰拐点高度理解和把握当前县域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认为县域治理改革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大胆推进。

一、放权扩权,让县域有更宽阔的自主发展空间县级政权在现实的运行中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级政府,而更像是市级政权的派出机构,因为县级政权的各项任务指标都是市级政府制定下达,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被上级会议、上级来人和应付上级检查所耗占,本县事务的自主权很小,“规定动作”过多,“自选动作”过少。

而另一方面,县级许多有审批权的部门又被上收上级直管,造成县域政府有责无权或责大权小的权责不匹配现象。

县域经济社会要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权力下放为其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和更自由的空间。

首先,要大胆地取消和下放更多涉及县域的省级审批权。

近年中央实施审批制度改革向各省大胆放权,把大量的审批权分配权下放省级。

然而,许多省级政府下放给县级政府权限不多,即使下放一些也大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项。

很多牵扯县级政府大量精力或财力的审批事项仍然没有下放或取消。

建议中央直接刚性规定一些目前县级很需要,又没有下放给县级的审批权,放给县级政府并实施市县同权。

还可拿几个条件较成熟的不同类型的县,来探索试行像上海自贸区一样的政府权力负面清单管理。

其次,扩大县级政府对国家转移支付自由支配的权力。

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减少甚至取消专项转移支付,让县级政府有更大的权力根据本县的客观实际和本县发展的需要确定转移支付“切蛋糕”,而不是包揽使用的具体明细账。

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构想

关于“市管县”体制改革的构想

北行政区直辖 市 , 下辖旅顺 市和金县、 长山县 , 正式 开创 了全
国“ 市管县” 的先 河。15 9 9年 , 二届 全 国人 大第 九次会 议 第
通过了《 于直 辖市 和较 大 的 市可 以领 导 县、 关 自治县 的决
定》, 市管县 ” 对“ 体制作 出了法律上 的规定 , 直接 推动了“ 市 管县 ” 体制 的发展 。至 16 90年 , 国已经有 4 市领 导 24 全 8个 3
收稿 日期 :0 8—1 0 20 2— 5
1“ .市管县 ” 体制解决 了地和市两套机构 的重复设置
随着 中国城市 经济社 会 的快 速发 展 , 中等城 市初 具规
模, 升格为地级 市 , 与设 在 同一城 市 内的地 区, 成机 构重 造 叠 。在我国当时的省级政 区格局下 , 省如 果直管 县 , 其管理
“ 市管县” 体制是 时代 发展 的需 要 , 在 中 国特 定 的政 是
治经济环境下 , 在传统计划 经济体制 向社会 主义市场经 济体 制转轨过程 中形成 的, 具有历史适应性 。
个县 , 约占全 国县建制 总数 的八分 之一 。但 这次 “ 市管县 ” 体制产生 的契机是大跃 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 动, 由于缺乏客观 的经济文化基础 , 因而很快就“ 降温 ” 。16 了 9 1年以后 , 随着 经济调整和整顿的开始 ,市管县 ” “ 体制 不仅停止 了发展 , 而
作者简介 : 朱广 荣(9 2 ) 男, 15 一 , 黑龙江哈 尔滨人 , 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 燕 硕士 生导 师。

2 ・ 5
幅度过大 , 管理负担过重 , 无论是从人力 还是从物力方 面 , 绝
大多数省级政 区是难 以实现省直管县级政区的。

对省直管县改革问题的理性反思

对省直管县改革问题的理性反思

对省直管县改革问题的理性反思在对省直管县改革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省直管县,以及为什么需要进行改革。

省直管县是指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县级管理职能的县级地方政府,在我国地方政府体制中属于特殊的一类。

与省级层面的市、区不同,省直管县一般直接隶属于省级政府,而不设市一级组织。

省直管县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管理,确保国家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避地方层面的官员权力过大、官僚主义等问题。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省直管县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理性反思。

首先,省直管县改革所面临的挑战来自各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省直管县的地位特殊,使得其在政务、财税等方面受到各级政府的直接控制和干预。

这可能导致县级政府在执行上存在困难,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相对僵化,决策过程相对缓慢,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

其次,省直管县改革还需要重视地方特色和差异性。

作为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的县级地方政府,省直管县在政策执行和经济发展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性和标准化。

然而,我国地域差异较大,各地的资源、环境、发展阶段等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省直管县改革时,也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注重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的统一管理。

另外,省直管县改革还需要解决权责不清的问题。

在传统的省直管县管理模式下,县级政府的权责不够清晰,难以确定具体的管理职责和责任,容易产生责任混淆和推诿现象。

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权责分明的管理体制,使得各级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明确。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从制度设计、管理方式和政策落地等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要完善省直管县的法律法规,确立权责清晰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其次,要优化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精简高效的决策机构和管理机构,提高决策的快捷性和执行的效率。

此外,还需要推进政策落地,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作,推动改革举措的顺利实施。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评价和现实思考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评价和现实思考

外贸和国际经济合作, 其工作范围相当于我们十几个 部委的工作。 澳大利亚在近几年的改革中把大量职能 相近的部委加以合并, 使中央的机构数量大大削减, 也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目前条件下, 除按照市场经 济体制要求加强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和一些监督、服 务机构外, 对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坚决予以精简, 职能 目标消失的要坚决撤销, 职能目标转移的要及时转并, 需要改组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要尽快改组。 只有这 样, 政府的机构规模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控制和精简。 其次要切实精简领导者的职数。 翻开中国历史可 以看出,“官冗”一直是各封建王朝头痛至极的问题。西 汉近 6000 万人口, 官僚骨干队伍不过 7500 人。 明初, 全国总人口大致相同, 但官员比西汉扩大了 2. 29 倍。 到清初发展到 2. 7 万人, 是西汉的 3. 6 倍。[5] 清朝后 期, 一个县的胥史高达 3000 人之多。由于冗官庞大, 封 建统治内部门户纷争, 妒贤忌能, 假公济私、贿赂公行, 致使人们不断发出“治民难、治吏尤难”的感叹。历史发 展到二十世纪末, 冗官现象同样成为我国政治稳定和 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据有关资料报道: 一些省级机关 厅、处级干部数占全部干部总数的 40% 左右, 某县的乡 镇干部中, 副乡级以上者占 65% , 县直机关副乡级以上 干部占 55. 7%。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形态已开始倾斜、 倒置。 人们普遍认为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已不再 是精兵简政, 更确切地说是要精“官”简政。要彻底改变 副职多、闲职多、兼职多的“三多”现象, 为领导者的职 数设定一个适中的数额。 第三, 要精简机关工作人员数量。R. B 苛希纳公式 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在编人员超出实际所需人员的 3 倍, 工作时间就要多耗费 2 倍, 管理成本就要加大 6 倍。 我国编制管理中所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则, 就是“任 务大于编制”,“一个人的饭可以供三个人吃, 但一个人 的活绝不能交给三个人来干”。这都是在告诫人们冗员 过多会给组织职能造成严重危害。 国家统计局的材料 显示, 本已拥有近 4000 万在职干部职工的机关、事业 单位, 1997 年上半年竟比上年同期增加 135. 2 万人, 上 涨幅度为 3. 8% , 增加的人数比国有企业减少的人数 (126. 9 万人) 还多。 其中事业单位涨势更猛, 上半年增 加达 107. 9 万人。[6“] 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矛盾日益 加剧。为此,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发出要 “坚决裁减冗员”的警示, 同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富余人 员”的表述相比, 语气重, 态度坚决, 精减的决心勿庸置 疑。 第四, 要精简行政程序和办事环节。这是简政的重 要内容之一, 也是体现组织功效的根本所在。行政程序 繁杂、办事环节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事业和社会 发展进步的桎梏, 它使得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无法充 分发挥, 经济规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市场干预代替市 场调节; 使得政府部门陷入审批和一些具体微观的管 理环节, 无力去抓宏观调控等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 也

市管县体制的理性反思

市管县体制的理性反思
二 、 管 县 体 制 的 合 理 性 分 析 市
( ) 我 国 的 国 家 结 构 和 行 政 体 制 分 析 一 从
局 短 时 间 内 难 以 发 生 重 大 变 化 的 情 况 下 , 存 在 的 其 合 理 性 毋 庸 质 疑 ( 三 从 行 政 区 划 的 历 史 分 析 从 中国历史 看 , 元 以来 , 国地方 政府一 直保 自 中 持 着 三 级 体 制 : — — 府 、 — — 县 , 时 人 口数 量 省 州 当 也 就 在 1 2亿 左 右 , 在 人 口 增 至 1 ~ 现 3亿 , 以 下 增 县
能 直 管 十 几 个 或 几 个 地 级 市 。 所 以 , 我 国 现 行 国 在
所 谓 市 管 县 , 是 由市 ( 级 市 ) 辖 若 干 县 , 就 地 管 以
经 济 发 达 的 中 心 城 市 带 动 周 围 农 村 发 展 的 一 种 行 政 管 理体 制 。我 国的市 管县 体制 , 早 产生 于 2 最 0世 纪 2 0年 代 市 制 创 立 之 初 。 1 4 9 9年 以 来 , 国 先 后 出 现 我 了三次 大规 模实施 市 管县 体制 的高 潮 。 2 0世 纪 5 0年 代 , 我 国 第 一 次 开 始 大 规 模 地 实
施 市管 县 体制 。15 9 0年 1 月 , 旅 大 行 署 改 为 旅 大 0 市 , 东 北 行 政 区 直 辖 市 . 辖 旅 顺 市 和 金 县 、 山 为 下 长 县 . 是 开 端 。 15 这 9 9年 9 月 . 国 人 大 常 委 会 决 定 全 “ 辖 市 和 较 大 的 市 可 领 导 县 、 治 县 ” 市 管 县 体 制 直 自 ,
及 。
西 部 省 区 , 广人 稀 , 难 实行 省 级 政 区直 管 县 级 地 很 区 ; 国 人 口众 多 , 济 社 会 活 动 繁 杂 , 管 理 的 事 我 经 要 务 也 多 , 些 大 省 人 口将 近 一 个 亿 , 理 任 务 重 , 某 管 也 给 省 级 政 区 直 管 县 级 政 区 带 来 不 便 。 因 此 , 管 理 从

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与设想

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与设想

要 ] 国现行 的市管县体 制存在诸 多弊端 , 我 如何对其 改革 已成为 实务界和理论界 高度
关 注 的 热 点 。 文 分析 了这 一 管 理 体 制 的 历 史 发 展 、 在 的 利 弊 , 本 存 以及 目前 市 管 县 体 制 改 革探 索
的 方 法 和 问题 , 此基 础 上 进 行 理 性 思 考 , 在 并提 出今 后 改 革 的 设 想 。 [ 键词] 管县体制改革 ; 权 ; 关 市 扩 自治 [ 图分 类号 7 6 6[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 0 9 23 (0 9 0 -0 7 一O 中 D1 文 A 文 10- 2420)4 02 2
行 政 区 划 对 国 家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有 着 直 接 而 深 远 的 影 响 , 理 的行 政 区划 将 促 进 国 家 的 发 展 。我 国 行 政 区 划 现 合 状 , 历 史 和 国 外 比都 存 在 很 多 不 合 理 之 处 , 省 级 规 模 过 同 如 大 , 区 间规 模 悬 殊 , 理 层 级 过 多 等 , 市 管 县 体 制 最 为 省 管 而 典 型 。 保 持 社 会 稳 定 前 提 下 , 步 对 我 国 行 政 区划 与 管 理 在 逐 体制进行合理调整是很有必要 的。
二 、 革 的 必 要 性 改
密度 、 业 结 构 以及 社 会 组 织 结 构 等 方 面 , 有 着 极 大 的 差 产 都 异 , 行 市 管 县 体 制 , 利 于 针 对 城 乡 的 各 自特 点 进 行 分 类 实 不 管理 。
三 、 革 理 论 概 述 改
1 市 管 县 体 制 违 背宪 法 . 我 国宪 法 第 三 十条 规 定 , 方 行 政 区 域 划 分 为 省 ( 地 自治 区、 辖市)县 ( 直 、 自治 县 、 自治 州 、 、 ) 乡 ( 族 乡 、 ) 县 市 、 民 镇 三 级 制 。 是 , 现 行 的 行 政 管 理 体 系 中 , 们 看 到 在 省 、 之 但 在 我 县 间 又 多 了一 级 建 制 —— 地 区或 地 级 市 , 逐 渐 演 变 成 了 “ 并 市 管 县 ” 局 , 我 国实 际运 行 中 的地 方 行 政 区划 转 化 为 四级 格 使 制 , 在本 质 上 是 违 背 宪 法 原 则 的 。 这 2 市 管 县 体 制 运 行 中 的弊 端 . 1 管 理 效 率 降 低 , 理成 本 增 大 。 加 和 强 化 地 方 行 政 ) 管 增

对于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对于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对于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摘要:省管县体制改革的推进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工程,必须深入研究、科学运作。

本文在分析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原因、可行性的基础上,认为改革还要理性进行,要综合考虑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行政区域面积,市县行政单位数量等因素,将推进改革与转变政府职能及其他相关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管县;省管县;财政体制;政府职能转变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1、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分析1.1市管县财政体制存在问题市管县在某种意义上是我国改革的阶段性产物。

1980年代初确立的市管县体制,政策动因是为了发挥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市管县体制之所以能得以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城乡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和体制初步转轨的基本特点。

但从现实情况看,很多县的发展却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束缚。

一方面,有些市管辖县的数量多、面积大,加之本省的经济实力有限,导致市对县的发展难有大的扶持,在财税分成、基建投资等方面总是优先考虑市区。

“市县竞争”、“市刮县”的现象常存在。

正如有些学者认为,市管县的财政转移支付不能准确到位的现象,在某些方面形成了所谓的“漏斗效应”。

其中之一就是“财政漏斗”,一些地级市的经济实力偏小,靠自身财力难以维持地级市正常运转或进一步发展,只能靠行政手段对县实施“抽血”。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某些地区县级市的实力甚至已经与地级市的经济实力相当,导致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地级城市对周边管辖的县乡地区无法产生足够的辐射能力,由于“市县竞争”容易造成内耗、资源分配不合理,从而又会加剧城乡的“二元化”。

1.2现行体制导致行政成本增加,效率不高国外发达国家一般都采用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这样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

市管县体制实行后,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变成了省(市、区)市(州)县乡(镇)四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也加快了机构的膨胀。

浅谈调整市管县体制论文

浅谈调整市管县体制论文

浅谈调整市管县体制论文浅谈调整市管县体制论文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历史发展;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理论概述;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与设想;结束语进行论述。

其中,主要包括:市管县体制,是指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市管县体制违背宪法、市管县体制运行中的弊端、管理幅度不平衡,违背科学管理原则、实行城乡统一治理,不符合国际规律、省直管县论、市协县论、扩权强县论、复合行政论、扩权强县的改革模式在各地方应用较为广泛、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现有理论进行理性思考和改革创新十分必要、扩权与自治相结合,自上而下扩权,自下而上推进自治、增加省级行政单位数量,减少管理幅度、取消副省级和地级政权层次,市、县同级等,具体请详见。

行政区划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合理的行政区划将促进国家的发展。

我国行政区划现状,同历史和国外比都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如省级规模过大,省区间规模悬殊,管理层级过多等,而市管县体制最为典型。

在保持社会稳定前提下,逐步对我国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一、历史发展所谓市管县体制,是指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

它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依据行政权力关系,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共同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区域整体。

建国后,随着城市行政区的发展,市领导县体制开始出现。

1958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京、津、沪三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并逐步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并推广。

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推进行政机构改革,1982年,中央下达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

此后,地市合并,城市升格,建立市管县体制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取向。

目前来看,市管县体制已成为各省市区最基本的区划模式,构成了最基本的纵向权力结构体系。

这一体制的施行,使我国行政区划由宪法规定的四级制向五级制转化,成为世界上少数的多级制国家之一。

二、改革的必要性1.市管县体制违背宪法我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自治州、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

行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

行政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

2 0世 纪 9 0年代 以来 , 人 类社 会 步人 了信 息爆 炸 的时代 。传 统 面对 面 的交 流方 式 与 问题 处 理模 式 已逐 渐被 快捷 、 高效 的现代 信 息技 术所 取 代 , 人们 解 决 问题 所 受 到 的时 空制 约 逐渐 弱化 , 以信 息不 对 称 为特 征
式 逐渐 缩短 城 乡差距 , 逐 步实现 以工 促农 、 以城 带 乡之 目的 。 市 管县体 制在 运行初 期 确实起 到 过重要 作 用 ,
在一 定 程度上 加快 了农 村地 区的城市 化进 程 。 但 随着市 场经 济 的逐步 成熟 , 市管 县体 制所 固有 的计 划逻 辑
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日益激化, 市管县体制潜在的弊端逐渐凸显出来 。随着县域经济 的快速发展 , 我国东部
家6 0 个, 三级的国家 6 8 个, 四级及其以上的国家仅 2 1 个。 ① 与此同时 , 一些 国家试图进行减少行政区划层 次的改革 。 我国的行政区划层次却有 四级甚至更多。 其次, 从我国行政 区划的演变常态来看 , “ 中国地方行 政体制的层级结构 , 帝制时期是在准三级体制与三级体制之 间, 探索最恰 当的安排 , 而在最终定位于三级
的等级权力 的强制色彩 E l 益淡化 , 尖塔形组织结构所带来 的信息传递失真、 速度慢等问题饱受诟病 , 开始
受 到一种 新 型组 织形 式— —扁 平 化组 织结 构 的挑 战 。 扁平化 组 织结 构是 一种 通过 减少 管理 层 级 、 职 能机 构
和组 织人 员 等途 径而 建立 的新 型组 织 , 这种 组织 具 有结 构 紧凑 、 富有 弹性 、 反应 快 速等优 点 。 行 政 区划层 级
结构扁平化则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理念在行政区划领域的体现与应用 , 它主张管理 幅度较大 、 行政 区划层级 较少 的体制设计 , 这既适应了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 也符合 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 。首先 , 从世界

县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分析

县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分析

县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分析纵观20多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县级政府行政体制还存在大量问题,如县级政府机构角色定位失当、政府职能不适宜市场经济下的要求、机构膨胀,人员分流难、现行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县级政府的发展等。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重塑中国县级政府的角色、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加快转变现有县级政府职能、优化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等对策。

标签:县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1县级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1县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自身建设的需要县级政府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遇到了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的挑战,构成了县政改革的根本动因。

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吃饭财政”引起的对县级政府规模增长的关注,重心集中在机构改革方面,而二十多年机构改革的种种努力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县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

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县级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县级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1.2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县级政府作为我国农村基本的区域性政权设置,是国家机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

同时,县级政府担负着许多繁重的任务,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最为集中,职能转变的任务最为艰巨。

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县级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不可分的。

县级政府要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全面加强政府管理的观念更新、职能转变和行为规范。

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思考

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思考

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思考提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弊端凸显,“省管县”体制改革成为热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明显的优势,将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趋势。

在社会转型时期,行政管理层级的改革要适应转型时期的实际状况,需要稳步推进。

关键词:转型时期;市管县;省管县;改革一、我国市管县体制合理性分析从我国的国家结构和行政体制分析,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国家行政组织体制上是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各级政府机关之间存在严密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因此,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管理的事务较多。

我国一个省却长期以来只能直管十几个或几个地级市。

所以,在我国现行国家行政体制下,市管县体制的推广实施有一定的环境合理性。

从管理幅度分析,我国省区面积过大,省难以直接管到县级政区。

我国的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而一级政区只有34个,相当数量的省级政区,无论是从面积还是从人口来看,都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

我国国土自然条件复杂,给交通通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西部省区,地广人稀,很难实行省级政区直管县级区。

另外,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活动繁杂,要管理的事务也多。

因此,从管理幅度来看,在我国当前的省级政区格局下,绝大多数省级政区是难以实现省直管县级政区的,故在省县之间设立一级中间政区是符合客观需要的。

市管县体制目前作为我国地级行政体制的主体,在省制格局短时间内难以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其存在的合理性毋庸置疑。

二、市管县的弊端(一)束缚了县域经济发展。

当初设置市管县的目的之一在于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带动县域和村镇经济的发展。

但实际上,中央和省级配置的资源经常被市级截流,市域经济的发展往往优先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市级政府为了自身的发展牺牲了县级政府的利益。

因此,市管县体制不仅没有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反而出现“市吃县、市卡县、市挤县、市刮县”的现象,造成县财政资源不足,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另外,市级政府权力的集中,限制了县级政府的自主权,降低了县级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

对市管县体制的几点思考

对市管县体制的几点思考

第二节市管县体制的逐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是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权益关系重构或再配置的重要形式或手段。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结构关系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尤其是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上层建筑领域的行政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推进市管县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就成为中国地方行政区划体制变革的重要任务,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2008年底,全国有283个地级市,17个地区,30个自治州,3个盟,以直接管辖或委托代管的县级市368个、县1463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2个特区、1个林区,成为省与县之间一个十分重要的行政管理层级。

一、市管县体制的由来1983年开始,全国各地逐步开展改革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地区与地级市同驻一地的,原则上合并设立地级市。

地区与县级市同在一地的,驻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符合一定标准的,则撤销地区和县级市,设立地级市,推行市管县体制。

1983年开始,在全国试行的市管县体制的主要目的是:①把城市周围与城市有密切地缘关系的农村划归城市统一领导,解决城乡分割问题。

②把原来布局在城市里而但分属中央、省、地区各主管部门管理的企业,除少数大型骨干企业仍由中央各部委直接管理外,其余逐步交由所在城市统一管理,解决“条条”分割问题。

③发挥中心城市和地区优势,广泛开展地区分工与横向经济合作,建立开放型经济网络,解决“块块”分割问题。

④尽量促使城市行政区与城市经济区基本保持一致,并在法律上予以明确界定,有效协调区域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

显然,这样的改革是符合中国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律的。

三、市管县体制的基本形式推行市管县体制是区域行政资源和经济资源再配置的空间过程,也是政府组织结构调整和精简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地市合并。

即将原来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省辖地级市与原地区行政公署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

对市管县体制的一点思考

对市管县体制的一点思考

对市管县体制的一点思考政教1201 郭然市管县体制,指由具有地级行政建制的市领导县的行政区划体制。

建国初期,我国就有少数城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

此后,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城市逐渐增多,50年代末达到第一次高潮,60年代初开始回落并进入低潮,70年代又逐渐复苏。

从1982年开始,我国又掀起新一轮的市管县体制改革浪潮。

目前,市管县体制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行政区划体制。

1982年,中共中央51号文件中向全国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指示。

当年先在江苏试点,1983年开始在全国试行。

那么,为什么要实行市管县体制呢?首先,作为世界大国,我们的省级行政区数量明显偏少,这样就导致省政府管辖的幅度太大。

在未能大幅度地增加省级行政区数量,缩小其规模的情况下,由地级市领导原来地区行政公署的辖县,就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较为可行的途径。

其次,单一制国家由于上级政府是通过行政控制来完成对下级政府的管理,因而一级政府的有效管理幅度有限,所需层级较多。

从实践来看,市领导县的体制,有利于条块结合、城乡结合,有利于中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优势,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以城市支援农村,促进了江苏城乡经济20年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实行市管县体制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除少数大城市外,实行市管县体制的地级市往往不具备中心城市的实力和功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能力不足,不能真正发挥组织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小马拉大车”。

二、市管县政区范围的划分不尽合理。

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管辖的县偏少或不辖县,而不具备中心城市实力的地级市则管辖较多的县;经济上很少联系的市县被纳入一个行政区,经济关系密切的市县则被从行政上分隔开来。

经济区与行政区的范围很不一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某些地级市的市区范围偏小或市县同城。

这既限制了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又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引发市县矛盾。

四、市管县体制改革不同步,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

论_市管县_体制改革

论_市管县_体制改革

论/市管县0体制改革徐清照(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济南250021)[摘 要]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市管县0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然而,现阶段其缺少法律依据、降低行政效率、导致市县关系紧张等弊端日益显现。

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科技的发展、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壮大县域经济以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得改革/市管县0体制、实行省直管县的条件逐渐具备。

许多省已在/市管县0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市管县0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措施联动,稳妥推进。

[关键词]/市管县0体制;省直管县;改革途径;配套措施[中图分类号]D6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53(2009)04)0014)02[作者简介]徐清照(1965)),女,山东人,大学学历,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现阶段,除台湾、香港、澳门、海南和直辖市外,我国地方行政区划层级基本上是省(区))市)县(市、区))乡(镇)四级。

/市管县0体制是全国各省(区)最基本的行政体制。

该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

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行政治理手段的改变,这种适应计划经济的行政体制的弊端凸显,尤其是对县域经济发展已形成事实上的束缚。

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发展观迫切需要对/市管县0体制进行改革。

一、/市管县0体制的历史作用及现实弊端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保证城市副食品供应和工业原料供应,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共同发展,我国开始推行/市管县0体制。

到1994年底,除海南省外,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试行了市管县体制,共有196个市领导741个县、31个自治县和9个旗、2个特区,代管240个县级市。

[1]到2004年底,全国334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中,已有269个/市管县0形式的地级市,/市管县0体制下的地级市所领导的县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

对我国市管县体制的理性反思

对我国市管县体制的理性反思

The Rational Reconsiderations of the City Managing
County System
作者: 颜杰坤
作者机构: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53
出版物刊名: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12-14页
主题词: 市管县体制;利弊;理性反思
摘要:市管县体制在我国已实施了多年,实践表明这种体制是城市化道路的一种探索。

这种体制的实施既有其历史原因,取得过重要的成绩,但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越来越体现它的缺
陷。

未来的改革思路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并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按照稳中求进、由点
到面等原则逐步加以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与设想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如何对其改革已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高度关注的热点。

本文分析了这一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存在的利弊,以及目前市管县体制改革探索的方法和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今后改革的设想。

标签:市管县体制改革;扩权;自治行政区划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合理的行政区划将促进国家的发展。

我国行政区划现状,同历史和国外比都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如省级规模过大,省区间规模悬殊,管理层级过多等,而市管县体制最为典型。

在保持社会稳定前提下,逐步对我国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进行合理调整是很有必要的。

一、历史发展所谓市管县体制,是指地级市对其周围县实施领导的体制。

它以经济发达的城市为核心,依据行政权力关系,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共同发展,形成城乡一体的区域整体。

建国后,随着城市行政区的发展,市领导县体制开始出现。

1958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京、津、沪三市和辽宁省全部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并逐步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试点并推广。

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推进行政机构改革,1982年,中央下达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通知。

此后,地市合并,城市升格,建立市管县体制成为行政改革的主要取向。

目前来看,市管县体制已成为各省市区最基本的区划模式,构成了最基本的纵向权力结构体系。

这一体制的施行,使我国行政区划由宪法规定的四级制向五级制转化,成为世界上少数的多级制国家之一。

二、改革的必要性1.市管县体制违背宪法我国宪法第三十条规定,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自治州、县、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

但是,在现行的行政管理体系中,我们看到在省、县之间又多了一级建制——地区或地级市,并逐渐演变成了“市管县”格局,使我国实际运行中的地方行政区划转化为四级制,这在本质上是违背宪法原则的。

2.市管县体制运行中的弊端1)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增大。

增加和强化地方行政层次,不仅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没有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增加行政层级反而可能加剧城乡之间的矛盾。

在市领导县体制下,县的自主权较小,资源配置成本增高、效益低,而且,增设一个地级行政层次,管理机构和行政人员增多,管理成本加大。

2)市职能定位不清,市县竞争加剧。

市管县限制了县级政府自治能力的发挥,市政府职能定位不清,对县的主动辐射与带动作用有限。

由于市县财政体制的相对独立,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县在经济发展中竞争多于合作,其结果往往是县(县级市)被束缚,缺乏应有的活力。

不改变现有体制,各种经济利益冲突就会加剧,制约地区经济发展。

3)管理幅度不平衡,违背科学管理原则。

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数量多、规模大,市领导的县数量少;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市领导的县数量反而多。

这与行政管理原则相悖。

管理幅度过小,会使管理事务繁琐化,增加管理负担。

4)实行城乡统一治理,不符合国际规律。

由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是各国行政管理的一个客观规律。

城市和农村是有着本质差异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域,在人口结构与密度、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实行市管县体制,不利于针对城乡的各自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三、改革理论概述在市管县体制改革的问题上,学者们提出很多独创性意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省直管县论。

这种观点在理论界较为盛行,按照进行程度和改革规模的不同可分为市县分治和缩省扩县两种观点,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推进。

1)市县分治。

建立省管县体制的实质是省直接领导县,市县分治,这也是省管县体制实行的最基本方式。

市县分治只是撤销市管县行政体制,地级市仍然保留,把市和县处于同一竞争平台,共同受治于省。

在市县分治体制下,要加强地级市的建设,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2)缩省扩县。

在市县分治基础上,实施省直管县体制,实质上扩大了省一级的管理幅度。

为了保持合理的管理幅度,理论上有两种选择:缩省或者并县。

戴均良认为从国内外的经验和管理需要出发全国可以设50~60个省级建制,在划小省区的同时,可以合并规模过小的县。

学术界对此观点意见不一,大多数认为大规模重新划分和调整省级区划不可行,但可以适当调整个别省级行政区划。

2.市协县论。

这是在取消“市管县”传统概念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城乡综合协作概念,即取消市县之间的上下行政隶属关系,建立互相协作的平行互动关系。

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城乡协作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通过改革探索,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3.扩权强县论。

扩权强县也是改革“市管县”体制弊端的有效途径,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

操作方式是在中央政策和法律允许以及原有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赋予部分县与市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包括审批权、税收权和人事任免权等“扩权强县”改革的直接受益者是原有“市管县”体制下处于弱势或不公平待遇的县级地区,它们在改革中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发展权限,并得以重新分配资源。

4.复合行政论。

所谓复合行政,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跨行政区公共服务,跨行政区划、跨行政层级的不同政府之间,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经交叠、嵌套而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的合作机制。

复合行政旨在转变政府职能,注重政府内部职能的整合与转化,引入公共治理理念,协调城乡合作以实现发展目标。

四、体制改革的理性思考与设想从实践中看,扩权强县的改革模式在各地方应用较为广泛,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强县扩权政策与国家体制与法律法规不适应,权力难以真正下放;经济强县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基础财政压力日益增大;土地、工商、税务等垂直管理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县级政府扩权后,省级政府管理半径增加,缺乏对县级政府权力的有效监督。

此外,在省直管县试点改革方面,据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效果不错,但也同样面临着政策与法律、法规不适应、省级政府管理压力大等问题。

另外几种市管县改革的理论方法,也在理论解释和具体实践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进一步探讨解决。

可见,对市管县体制改革现有理论进行理性思考和改革创新十分必要。

本文在结合省直管县和扩权强县等多种理论的优势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扩权自治”的改革设想,以期对市管县改革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扩权与自治相结合,自上而下扩权,自下而上推进自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补充,最终达到减少行政层级、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充分肯定省直管县体制的优越性,撤销地级市行政级别,实行城市级别统一化,并且市、县分治,处于同一行政级别并且接受省的直接领导管辖。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省、市县级行政单位的数量和管理幅度,增加省级行政单位数量,限制市管辖的区域范围,实行县级行政单位的升级与合并。

给予市、县更多的行政权力,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提高地方活力。

逐步扩大县级以下自治范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镇将逐渐融入县,自治体系也将随之提升,最终取消乡、镇行政层级,实现从中央到地方三级制。

具体操作如下:(1)升级扩权首先,增加省级行政单位数量,减少管理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重点考虑增加新的直辖市,将各省市中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口多的较大城市,比如从大连、青岛、南京、武汉、深圳、广州、西安等增设为直辖市,不再受原所在省管辖,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辖。

这些城市的选择都有一定的理由和基础,至少应有10~20个左右省级单位的空间,从原所在省剥离出来之后,将大大减少省级政府的管理压力。

其次,取消副省级和地级政权层次,市、县同级。

本着城乡分治的原则,可将一些与中心城市有着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县、市转型为市辖区,规定城市的行政管辖区域仅限于城市中心区域及其周边与其依托关系密切、可作为其郊区或者卫星城的地区。

既减少省级政府的管理幅度,也解决了中心城市发展空间问题;原地级市管辖下的县或县级市按照大小和城市化发展程度进行升级或合并,面积较大、人口较多、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县级行政单位可以升格为市;面积较小的、地理位置相邻的县适度合并,与其余不适合合并的县同样保留县级行政级别,并且与市同级,直接受省管辖。

省直管市、县的有效管理应保持在在40~50个范围内,否则将导致管理失效。

(2)推进民主自治市、县作为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行政层级之下的第三级别,享有相同的自治权利。

市下设区和卫星城,城市可以行使其各项法定职能以保证所辖区域的健康、高效、有序发展,实现辖区内部的民主自治,即将社区管理模式放大,自下而上进行扩大自治范围。

至于县,短期内,仍要以乡、镇政府为下一级行政单位,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基层民主范围的不断扩大、自治权的不断提升,如增强县乡领导干部选举的公开性、竞争性、选择性,有条件的地方进行直选试点,逐步建立对下问责制,建立县、乡,村民主的有效衔接,最终将实现从村级自治到乡镇自治,最后到县级政府的民主自治,从而取消乡、镇层级,实现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行政区划。

五、结语行政区划事关中央与地方关系、条块关系、各级政府职能的合理设定以及未来民主体制、民主成本等重要问题,既要积极探索,有所创新,又要保持稳定,谨慎从事。

实行“省管县”的改革,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必须按照中央的精神,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在加强诸多配套改革的情况下,稳步推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1]孙学玉,当代中国行政结构扁平化的战略构想(J],中国行政管理,2004,(3)[2]周琦,析“市管县”体制的利弊,构“市协县”体制的设想(J],传承,2008,(3)[3]姚旭豪,市管县体制改革理论综述[J]资料通讯,2007,(2)[4]戴均良,省直接领导县: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创新,[J],中国改革,2004,(6)[5]汪大海,刘金发,地方政府利益调整的角色重构与制度创新——从“市管县”体制到以分权为特征的“扩权强县”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0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