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管县体制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调
查与分析
据新华社信息杭州12月8日电(记者林楠胡作华)拥有4000多个专业市场、逾5000亿元年成交额的“块状经济”,给浙江带来了市场经济先发地区的美誉;在去年率先突破6000元大关、今年有望连续第20年夺全国冠军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则见证着浙江居民在改革开放中获得的诸多实惠。
在最近公布的2005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浙江30个县市入选后,浙江的县域经济现象再一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识之士认为,在民营特色和块状经济这两大特色的背后,支撑浙江县域经济的一项“秘密武器”,在于这个省实行了多年的“省管县”的财政体制。
——浙江县域经济普遍增强
时近年末,在人们关注强县的眼光之外,武义县-一个曾戴“贫困帽”的浙南山区小县,也在不起眼地盘点着自己近10年来的财政快速增长。“穷县”壮大的实践,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尤其有着说服力。据了解,继去年首次实现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后,今年前8个月武义县又创下了新的高峰,已完成工业总产值88.2亿元,同比增长21.5%,完成财政总收入5.14亿元,增速为33.3%。
上世纪90年代初,武义县是浙江省8个省级贫困县之一,到90年代中,这个县财政还有1830万元的赤字。县财政局副局长程云庆介绍,1994年国家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后,浙江省仍然保持了分税制前的“省管县”财政体制。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基层政府培植财源的积极性,省里进一步推出了针对贫困地区的“两保两挂”政策,在县财政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实行省补助和奖励与其地方财政收入挂钩。也就是说,地方财政增长的越多,省财政补助奖励越多。如当年省财政给武义县的机动财力补助为500万元,以后每年按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补助增长0.5%的比例递增,到2004年,这类补助已增加为6600万元。
程云庆说,新体制让转移支付变得公开透明了,用足用活政策成为基层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随后几年,当地的经济思路不断明确,在财力分配导向上大力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并压缩办公经费,以安排资金用于技改、中小企业孵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等。1999年武义县出台政策,对每出口1美元予以补贴
3分钱,当年财政支出6.6万元,外贸出口的税收增长却达55万元。据统计,1998年武义县出口交货值为3.08亿元,到2000年迅速增长至9.13亿元,今年1-8月已完成31.7亿元。
在浙江,类似的县域经济增长“奇迹”可谓是数不胜数。武义的“百强县”邻居义乌市,十年来财政总收入已从2.5亿元增加到了29.5亿元,增长了近12倍。数字显示,1994年浙江省财政对17个贫困和次贫困县的补助总数为5500万元,换来的是赤字1.2亿元,“两保两挂”实施的1995年,补助额度是5095万元,17个县当年全部收支平衡。到1997年,浙江省对17个县的转移支付补助比1994年增加了近1.4亿元,17个县的财政收入增长达4.52亿元。到2001年底,原先的贫困县已有14个进入了财政“亿元县”行列。
——省管县:四两拨千斤
浙江省财政厅厅长黄旭明认为,所谓省管县财政体制,就是县(市)财政和市(地)本级财政一样都直接同省财政挂钩,市(地)一级不与所辖县(市)在财政体制上产生结算关系。
省管县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确定市、县(市)财政收入基数的前提下,采取按行业税种以及按比例分享等规范办法,进一步划清省与市、县(市)政府收入来源,明确分成办法(包括固定上交、增量分成、税收返还),同时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财政政策:也就是“两保两挂”、“两保一挂”的政策。这个政策的核心是在“确保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完成政府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实行省补助和奖励与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增收额挂钩的办法。县级地方财政增长越多,得到的补助和奖励也越多。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用有限的省级财政补助,激发了市县增收的积极性。市县政府在组织收入、做大蛋糕的同时,必须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财政支出,强化预算约束机制,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确保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因此,某些地方出现的贫困县的“帽子”成了“宝贝”,舍不得脱掉的现象,在浙江完全不存在。
到2004年,浙江省已连续12年保证了教师、公务员工资,离退休人员生活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市、县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有的还可拿出部分资金搞建设,增加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社保、低保、生态环境等投入,基本保证了改革、发展、
稳定所需,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
发展。
省与县市还实行增量“二
八”分成,增收带来的大部分收
入留归市县,使地方财政实力明
显增强。到2004年末,全省
财政总收入上亿元县达57个(含宁波),地方财政收入上亿元的有55个(含宁波),占全部县(市)的94.8%。各市、县(市)自我积累、自保平衡、自求发展的
意识和能力都大大增强。
——活水开源:省财政更有
作为
在市县可用财力增加的同
时,省里集中的财力也有较大的
增加,并且这种增势成为一种主
动性行为,省里宏观调控能力得
到增强,转移支付力度增大,特
别是在专项资金补助、预算资金
调度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反
过来又推动了市县经济,尤其是
欠发达市县经济发展与财政状况
的改善,促进了地区协调发展。
2004年,省对市县的“两保
两挂”补助和奖励达34.90
亿元,“两保一挂”补助和奖励
达7.13亿元。
近年来,浙江省财政通过实
施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引导
县域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20
03年省财政一般预算内专项转
移支付资金47.72亿元,2
004年59.10亿元,增幅达23.84%。与此同时,省财政进一步优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结构,向三农、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公共支出倾斜,去年安排用于支农、教育、科技、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事业发展支出共计31.15亿元,比2003年增长49.95%。
——做强县域经济引发地方政府“省县制”探讨
浙江省财政厅厅长黄旭明表示,浙江的“省管县”与其他地方的市管县财政体制相比,一个重要含义就是淡化地、市一级政府的财政职能,实行“省直管县”,相应减少了市级中间管理环节,有效地避免管理效率的递减。而且,这种体制还避免了市与县在发展空间的竞争中可能出现的“以大压小”情况,保障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空间。
我国市领导县体制全面推行是在1983年,主要是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因此除了认为每一级政府都应该有与其相应的财政管辖权外,还有一种观点担心的是,“省管县”财政体制会限制地、市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对此,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周日星认为,“省管县”的制度设计体现了我国市场化趋向的改革重在农村的思想。省管县财政体制有效地扩大了县一级的经济调控权,实质就是把改革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