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3.1.1物质的聚集状态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

3.1.1物质的聚集状态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 拓展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扩展阅读和观看,拓宽知识视野。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促进自我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发挥个性特长,充分发展核心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物质的聚集状态定义与分类
- 学生需要掌握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状态间的主要区别。
- 熔点、沸点、蒸汽压的概念及其在物质状态变化中的应用
2. 相互转化及相变过程
- 物质状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 相变的吸热与放热现象
3. 实际应用与现象分析
-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与实例
- 生活中物质的聚集状态变化实例分析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5分钟)
-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状态变化现象引入课题。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
2. 课堂PPT
3. 练习题
教学评价:
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练习的正确率与参与度
3. 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与思考深度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科学探究、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三个方面展开。
1. 科学探究:通过对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状态变化进行科学解释,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种聚集状态,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理解物质聚集状态的转变与粒子间相互作用力有关。

3. 掌握物质聚集状态转变的条件,如加热、降温、增加压力等。

4. 了解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这几种常见的物质聚集状态转变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种聚集状态及其转变。

2. 物质聚集状态转变的条件。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聚集状态转变与粒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2. 掌握物质聚集状态转变的条件和过程。

教学准备:PPT、实验材料:冰块、烧杯、饮料瓶、瓶塞、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观察一个冰块和一个水杯内的水,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哪些。

Step 2:引入通过PPT呈现物质的三种聚集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聚集状态的特征。

Step 3:探究教师将一瓶装有一些水的饮料瓶放在教室窗户下,放一段时间后,请学生观察瓶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解释原因。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状态转变与粒子间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Step 4:实验实验1:熔化将一小块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冰块,学生观察冰块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熔化是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

实验2:凝固将一些烧杯中的水放入冰箱冷藏室中一段时间,学生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凝固是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实验3:汽化将一瓶装有一些水的饮料瓶加热,让学生观察瓶内水面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汽化是液体转变为气体的过程。

实验4:凝华在冰箱冷藏室中放置一瓶开启的酒精瓶,学生观察酒精蒸气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凝华是气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

Step 5:归纳总结总结各种状态转变的条件和过程,强调粒子间相互作用力在状态转变中的作用。

Step 6:拓展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烧开水、冰块融化、水汽凝结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2册 《物质的聚集状态晶体与非晶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2册 《物质的聚集状态晶体与非晶体》教学设计

《物质的聚集状态晶体与非晶体》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晶体与非晶体”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版修订)》中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主题2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中的内容。

1.内容要求了解晶体中微粒的空间排布存在周期性。

2.学业要求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能结合实例描述晶体中微粒排列的周期性规律。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功能价值是“发展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微观结构决定晶体宏观特征的思想。

能从微观角度认识晶体不同于非晶体明显特征的原因,并从微观角度得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进而了解认识物质结构的方法,并为研究晶胞、认识物质结构的大门做准备。

在新人教版教材中不仅介绍了得到晶体的三条途径,并安排了得到晶体的三个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用肉眼看到晶体外形,进一步对晶体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在新人教版中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增加了芯片等几种有重要价值的大晶体的制备,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人教版中删除了某些晶体的显微镜照片,并且将晶体的X射线衍射单独放在晶体结构测定中介绍。

删减了晶体结构等径圆球与非等径圆球的堆积模型。

删除了晶体的分类。

鲁科版介绍了非晶体材料的优异性能,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辩证、客观的认识。

三、学情分析在第一章和第二章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原子与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已经掌握了化学键的分类与成键原理,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并不知道微粒在晶体中微如何排列,本节课将引导同学初步认识晶体里微粒的排列规律,知道晶体是微粒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而构成的宏观物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晶体实物,但对什么是晶体还没有一个完整、科学、全面地认识。

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用微观结构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依然薄弱。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宏观本质差异;2.能说出晶体和非晶体性质差异的微观原因;3.了解晶体的形成途径;4.了解晶体的应用及非晶体的优异性能。

物质的聚集状态课程设计

物质的聚集状态课程设计

物质的聚集状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物质的三种聚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 学生能描述不同聚集状态下物质的微观粒子排列和运动特点。

3. 学生能解释常见物质在不同聚集状态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其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的聚集状态变化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究物质聚集状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形象地展示和阐述物质聚集状态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物质聚集状态产生兴趣,培养探索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学生认识到物质聚集状态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利用观念。

3.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本课程针对初中学生,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以实用性为导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质聚集状态的基础知识,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学素养和正确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聚集状态概述:介绍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相互转化关系。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1节- 内容:物质聚集状态的分类、特征、微观粒子排列和运动方式。

2. 固态物质:探究固态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2节- 内容: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点、沸点、硬度等性质。

3. 液态物质:分析液态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性质和表面张力等现象。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3节- 内容:液体分子的排列和运动、蒸发现象、沸点、密度等性质。

4. 气态物质:研究气态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性质和理想气体方程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4节- 内容:气体分子的排列和运动、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关系、气体定律。

5. 聚集状态转化:探讨物质在不同聚集状态间的转化过程及其原理。

第三高中化学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

第三高中化学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学过程
目的达成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才能
培养学生自学的才能
目的达成
[引课]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微粒数
[提问]由质量又如何求出体积呢?
[交流与讨论]填表后观察数据得出哪些结论〔不同的物质之间体积有哪些相似出哪些差异〕
[探究]为何不同的物质之间在一样条件下体积会有差异。并考虑表格后为什么要指明温度和压强.
2.1摩尔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3.标准状况下,1摩尔O2和N2的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4.22.4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一定大于11.2L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5.在任何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L/mol
[例2]略
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内容答复,并进展比较
根据所学内容答复
【教后札记】
本节课利用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微粒数,引出气体物质的的体积——即气体摩尔体积。但是这种引出方式主要有点问题比较僵硬,不容易让学生承受。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那就是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我们老师只是这一节课的配角。新课程的要求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让学生组成小组进展集体讨论,讨论有关于决定物质体积的主要原因。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反响比较的强烈,“我认为影响因素有物质的所处的温度,压强等,比方气体的体积随着温度、压强的变化,而变化〞,“不对,影响物质的体积主要是指微粒的大小,微粒间的间隔,以及微粒的多少〞学生的答复都是比较全面,考虑的问题也是比较充分,这都是在新课程的课程的指导思想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
阅读课本表1-3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构造与性质,考虑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物质的聚集态教案

物质的聚集态教案

物质的聚集态教案教案标题: 物质的聚集态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三种基本聚集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2. 掌握物质在不同聚集态之间的转变过程,并理解背后的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3. 培养学生利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科学方法,了解物质的聚集态本质。

二、教学内容:1. 观察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2. 理解物质聚集态的本质差异;3. 学习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变过程;4. 探索物质聚集态转变的原因和规律。

三、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例如水的沸腾,引发学生思考物质的不同聚集态。

探究:2. 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现并记录不同物质的聚集态特征;3. 学生分享并集中展示各组的观察结果;4.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总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并进行概念性讲解。

巩固:5. 通过展示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固体的熔化、汽油的挥发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聚集态之间的相互转变;6.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整理,分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并进行思考与讨论。

拓展:7. 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根据不同条件下物质聚集态的变化,设计并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实验;8.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实验结果和思考,并进行同伴评价和总结;9. 教师进行巩固性讲解,解释物质聚集态转变的原因和规律。

四、教学资源:1. 教学投影仪、实验器材和材料;2. 相关书籍、PPT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3. 学生实验记录表和小组分享反思表。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参与度、合作态度和实验记录等;2. 学生实验报告:根据实验结果、结论和思考评估学生对于物质聚集态的理解;3. 学生小组分享和同伴评价。

六、教学延伸:1. 培养学生对物质聚集态转变的规律和原理的深入理解,鼓励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设计与探究;2. 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聚集态的应用和相关技术发展。

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安全,提前做好实验操作演示,明确相关注意事项;2.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要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和规定完成,注意观察记录和数据整理的准确性;3. 在引导学生讨论和分享时,教师要灵活控制教学节奏,引导学生关注关键点和思维深度。

【高一化学】物质的聚集状态 (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聚集状态 (教案)

【高一化学】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第1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3.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例如常温常压下,水呈现三种状态,液态的水、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

那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质存在不同的聚集状态?[讨论并归纳]二氧化碳和干冰;氧气和贮存在钢瓶里的液氧;固态的钢铁和液态的钢水、铁水等。

二、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物质的聚集状态[板书]一、物质的聚集状态1、常温常压下,物质存在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固体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固体、液体不容易被压缩。

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这与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有何联系?[归纳]物质的状态,主要与构成物质的微粒的运动方式、微粒之间的距离有关。

[展示]图片1[讨论]根据图片,归纳整理出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的特征。

[归纳]固体:排列紧密,间隙很小,不能自由移动,只能在固定位置上振动,有固定的形状,几乎不能被压缩。

液体:排列较紧密,间隙较小;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不易被压缩。

气体:间距很大,排列无序;不规则,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被压缩。

[投影]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交流与讨论]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1 mol任何微粒的集合体所含的微粒数目都相等,约为6.02×1023个,1mol微粒的质量往往不同。

那么,1mol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呢?[提问]1mol任何物质的质量,我们都可以用摩尔质量做桥梁把它计算出来。

3.1.1物质的聚集状态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

3.1.1物质的聚集状态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物质聚集状态的基本原理。比如,观察冰的融化过程,或者气体的膨胀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物质聚集状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探究物质的聚集状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质的基本特征和分子间作用力对聚集状态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6.安全措施: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向学生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强调安全操作。准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以应对突发情况。
7.教学预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学生对某个概念理解不透彻、实验操作中出现意外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物质的聚集状态》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质的不同聚集状态的情况?”(举例说明)比如,冰块融化成水,水又蒸发成水蒸气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物质聚集状态的奥秘。
3.1.1物质的聚集状态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高中化学物质聚集方法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聚集方法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聚集方法教案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物质的聚集方法。

2. 学习使用物质聚集方法分离混合物。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
1. 试管、试管架、滴管、酒精灯等。

2. 沙子、砂糖、水、盐等混合物。

三、实验过程:
1. 取一个含有沙子、砂糖、水、盐等混合物的试管。

2. 将试管放入试管架中,加热试管底部。

3. 观察试管中混合物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
1. 水会先升华为蒸汽,然后冷凝成水滴,滴在试管的另一端。

2. 盐会结晶在试管底部,砂糖溶解在水中,沙子则不发生变化。

五、实验判断:
1. 由于水的升华和冷凝,可以得知水是混合物中易挥发的物质。

2. 由于盐的结晶,可以得知盐是混合物中不易挥发的物质。

3. 由于砂糖的溶解,可以得知砂糖是混合物中可溶解物质。

4. 由于沙子的不发生变化,可以得知沙子是混合物中不可溶解的物质。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2. 实验时小心操作,避免试管破裂。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物质的聚集方法,也学会了使用物质聚集方法来分离混合物。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进行分离,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doc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doc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活动应真正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师应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教,为学生的真正需求而教。

同时应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落实,使学生真正地懂得化学是怎么学的,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体现学习的成就感。

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合作、探究的学,教师结合实际的情况精心点拨要点拨的内容而全面地落实新课改。

在分析1mol 不同状态的物质所占的体积时,采用分组计算相关数据的探究形式,同桌的两个同学交换数据的合作学习,学生首先根据观察表中的数据自己发现一些规律,再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对比、产生疑问“1mol 不同的固体、液体、气体所占的体积大小不同,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从而产生探究的主题: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直观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加强理论与生活的联系,如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在日常生活,通过篮球与乒乓球的对比,学生很容易接受,能够自己总结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代替了以往的纯粹教师灌输的理论解释,便于学生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时设计先从学生熟悉的“三态”这一宏观特征引入,探究影响物质体积的微观原因,让学生体验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方法,从而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通过一定的讨论、辨析,初步理解“气体摩尔体积”这一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物质的聚集状态”选自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 1 专题 1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宏观质量之间的计算”等知识之后,学生接触的又一类微观物质和宏观物质之间转化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从而和前面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等具体实例,本节课的有关“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聚集状态(二)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聚集状态(二)

关,而与气体分子的种类无关。
同温同压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相等,但
未必等于 22.4 L。
布 置 5min 作 业
作业本 P8-9 14-23 题
【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标准状况下,1mol 水和 1molH2 的体积都约
是 22.4L
(B)2gH2 和 44gCO2 的体积相等
(C)1mol 某气体的体积为 22.4L,则该气体一定
处于标准状况
(D)在标准状况下,1gH2 和 11.2LO2 的物质的量
相等
倾听、思 考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关,而与气体分子的种类无关。
同温同压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相等,但
未必等于 22.4 L。
新 课 讲 25mi 授n
【练习】[判断] 1.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
22.4 L。(×,物质应是气体) 2.1 mol 气体的体积约为 22.4 L。(×,未指明
标准状况) 3.标况下,1 mol O2 和 N2 混合气体(任意比)的
思考、交 流、讨论
[过渡]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物质的量 相等,那么同温同压下,若气体体积比为 2∶1,其 物质的量是什么关系?
[结论]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
倾听、思 考
比。
[练习]
例 1:13g的氢气?
解:13g 锌的物质的量为 0.2mol
教学重点: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具(工量具)准备: PPT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案纸(2)
板书设计:

高中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教案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第1单元课时3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进行分类,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2.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3.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三、设计思路本课时设计先从学生熟悉的“三态”这一宏观特征引入,探究影响物质体积的微观原因,让学生体验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方法,从而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通过一定的讨论、辨析,初步理解“气体摩尔体积”这一重要概念。

四、教学过程[导入]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丰富多彩,例如自由流动的空气、香气扑鼻的咖啡、晶莹剔透的水晶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由大量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的。

物质有哪些常见的聚集状态呢气态、液态和固态。

不同状态的物质物理性质上有哪些差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表1-3,形成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上的差异,三种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各有独特的性质。

[过渡]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 mol任何物质的粒子数目都相等,约为×1023个,1 mol物质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构成该物质的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那么,1 mol物质的体积有多大呢若已知物质摩尔质量,即1 mol物质的质量,要知道其体积,还需要什么条件密度。

由于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较大,要比较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我们需要规定为同一温度和同一压强,化学上将0℃,×105Pa规定为标准状况。

3.1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1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强调物质聚集状态与晶体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物质聚集状态与晶体常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物质聚集状态与晶体常识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科普读物:《晶体世界》、《物质的神奇变化》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奥秘。
4.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并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物质聚集状态的理解和区分。
2. 晶体结构的特点和晶体类型的识别。
难点:
1. 对晶体微观结构的理解和想象。
2. 不同晶体类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解决办法:
同时,我也会在作业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对于认真完成作业、积极思考的学生,我会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不够努力的学生,我会及时进行沟通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认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简短介绍物质聚集状态与晶体常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物质聚集状态与晶体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聚集状态的基本概念、不同状态的特点和晶体的分类。
过程:
讲解物质聚集状态的定义,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基本特征。
详细介绍晶体的分类,包括离子晶体、共价晶体、金属晶体和分子晶体,并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物质聚集状态或晶体相关的主题进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入讨论。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三种聚集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2. 掌握物质在不同聚集状态下的特征和性质。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物质的聚集状态。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三种聚集状态的特征和性质。

2. 实验和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水、冰块、盐、石蜡等。

2. 实验材料:水、冰块、盐、石蜡等。

3. 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如水、冰块、盐、石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物质的三种聚集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重点介绍每种状态的特征和性质,如形状、容积、可压缩性等。

通过图片和示意图来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实验观察(20分钟)安排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判断物质的聚集状态。

例如:实验1:将一些水倒入烧杯中,观察其形状和容积。

实验2:将一些水倒入试管中,加入冰块,观察水的变化。

实验3:将一些石蜡加热,观察其变化。

Step 4: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不同聚集状态下物质的特征和性质,并与之前的概念讲解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会存在不同的聚集状态。

Step 5: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一些拓展问题和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为什么水汽会凝结成水滴?为什么在高山上水会沸腾的温度较低?Step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物质的聚集状态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应用。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来观察不同物质的聚集状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或图书馆的资源,了解更多关于物质的聚集状态的知识,并进行研究报告或展示。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观察结果,评估其对物质聚集状态的理解程度。

2. 提供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考察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

《第三章 第一节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质的四种聚集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2. 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能够识别常见的晶体。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物质的四种聚集状态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教学难点:如何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晶体,以及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实物展示台、晶体模型等。

2. 准备教学材料: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的实物或模型,以及常见晶体的图片。

3. 设计教学活动和方案,包括讲解、讨论、实验、互动等环节。

4.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观察等实践教学场地。

四、教学过程:本节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质的聚集状态和晶体的常识,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归纳、对比、判断和推理。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1.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状态,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固体冰糖的形态等,从而引出物质的聚集状态的概念。

设计互动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有哪几种状态吗?它们之间如何转变?”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聚集状态。

2. 讲解物质的聚集状态: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聚集状态的主要特征和区别,并利用实验展示不同聚集状态下的物质性质。

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验,例如通过实验展示水的蒸发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气体状态的特征。

同时,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饮料的液体制备、塑料袋的充气过程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聚集状态的应用。

3. 晶体的常识:首先对晶体进行定义和分类,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晶体类型的特点和性质。

这一部分可以借助一些模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晶体结构。

引导学生思考:“常见的晶体类型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特性?”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讲解。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

物质的聚集状态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三种聚集状态:固体、液体、气体;2.掌握不同聚集状态下物质的特点和性质;3.能够进行实验观察,判断物质的聚集状态。

教学准备:1.幻灯片或黑板;2.实验器材和实验原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分类,询问学生是否还记得物质可以分为哪几种。

2. 引入新课,解释物质的聚集状态是指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的排列方式。

二、讲解(15分钟)1. 固体的特点和性质:(1) 微观粒子排列紧密,固定在一起;(2) 形状固定,体积不可变;(3) 难以压缩和流动;(4) 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

2. 液体的特点和性质:(1) 微观粒子排列较紧密,但可以流动;(2) 体积不可变,形状可变;(3) 难以压缩,但可以流动;(4) 有一定的粘度和流动性。

3. 气体的特点和性质:(1) 微观粒子之间距离较大,自由运动;(2) 体积可变,形状可变;(3) 容易被压缩和流动;(4) 无定形,无固定形状。

三、实验观察(20分钟)1. 实验一:固体和液体的比较实验材料:玻璃杯,水,冰块,蜡烛。

实验步骤:(1) 向玻璃杯中加入一些水,观察水的形状并记录;(2) 加入适量的冰块,观察水的变化并记录;(3) 在水中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状况并记录。

实验结果:(1) 水在玻璃杯中呈现流动状态;(2) 冰块的形状较固定,但能够融化成水;(3) 蜡烛燃烧时,火焰形状不固定,但火焰的热量能够传递给玻璃杯和水。

2. 实验二:液体和气体的比较实验材料:玻璃烧杯,水,醋,气球。

实验步骤:(1) 向玻璃烧杯中加入适量的醋,观察醋的状态并记录;(2) 吹气进入气球,观察气球的状态并记录。

实验结果:(1) 醋在玻璃烧杯中呈现流动状态;(2) 吹气进入气球后,气球膨胀成固定的形状,但可以放出气体。

四、总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不同聚集状态下物质的特点和性质,并引导学生进行回顾。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练习题:判断下列物质的聚集状态(填液、固、气)。

【高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教学设计

【高一】物质的聚集状态 教学设计

【高一】物质的聚集状态教学设计物质的聚集状态设计目的:1.在了解气体的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上,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2.通过气体摩尔体积及相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具:投影仪时间:2教学过程第一次〔引入〕c+o2==co2Micro 6.02×壹万贰佰叁拾陆点零贰×壹万贰佰叁拾陆点零贰×壹千贰拾叁1mol1mol1mol宏12g32g44g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利用物质的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微粒联系起。

但我们通常看到的物质不是单个原子或分子,而是它们的聚集体。

主要有三种状态:固态和气态。

许多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聚集状态。

【板书】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布料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固体颗粒排列紧密,颗粒之间的间隙非常小。

它们在固定位置振动,形状固定,几乎无法压缩液态微粒排列较紧密,微粒间的空隙较小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不易被压缩气体颗粒之间的距离很大,它们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并且容易被压缩【过渡】对于气体,无论是实验室或生产中都是使用它的体积而不是质量,那么如何利用物质的量把宏观可量度的体积与微观微粒数联系起呢?我们已经知道,在任何1mol颗粒的聚集体中,颗粒的数量是相同的,而1mol颗粒的质量往往是不同的。

给定1mol物质的质量,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密度来计算它们的体积〔投影〕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物质状态粒子数摩尔质量gmol-1密度GCM-3卷cm3铝固体6.02×102326.982.709.99fe固6.02×102355.857.867.10H2O液体6.02×102318.020.99818.0c2h5oh液6.02×102346.070.78958.4氢气6.02×10232.0160.0899gl-122.4n2气6.02×102328.021.25gl-122.4CO气体6.02×102328.011.25gl-122.4请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物质存在的状态与体积的关系[结论]1mol不同固体或液体物质的体积在相同状态下(标准状况:0℃,101kpa),1mol气体的体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课时3
物质的聚集状态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不同聚集状态物质的一些特性,根据物质的存在状态进行分类,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

2.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3.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好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设计先从学生熟悉的“三态”这一宏观特征引入,探究影响物质体积的微观原因,让学生体验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方法,从而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通过一定的讨论、辨析,初步理解“气体摩尔体积”这一重要概念。

四、教学过程
[导入]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丰富多彩,例如自由流动的空气、香气扑鼻的咖啡、晶莹剔透的水晶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由大量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聚集在一起构成的。

物质有哪些常见的聚集状态呢气态、液态和固态。

不同状态的物质物理性质上有哪些差异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为什么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之间存在这些差异如何解释这种差异呢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表1-3,形成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上的差异,三种
不同聚集状态的物质各有独特的性质。

[过渡]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1 mol任何物质的粒子数目都相等,约为×1023个,1 mol物质的质量若以克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构成该物质的粒子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那么,1 mol物质的体积有多大呢若已知物质摩尔质量,即1 mol物质的质量,要知道其体积,还需要什么条件密度。

由于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较大,要比较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我们需要规定为同一温度和同一压强,化学上将0℃,×105Pa规定为标准状况。

完成表格(标准状况下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
[结论]
1. 1 mol不同的固态或液态物质,体积不同。

2. 在相同状况下,1 mol气体的体积基本相同。

3. 1 mol固体和液体的体积较小,1mol气体的体积较大。

[讨论]
1.为什么固体或液体的体积较小,而气体较大
2.为什么相同状况下1mol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相同而1mol气体的体积相同
3.物质体积即物质所占据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微观因素
4.不同状态的物质体积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温度和压强的改变对气体分子有何影响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小结]
1.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物质粒子数的多少、粒子本身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三个因素。

2.由于固体、液体中微粒堆积紧密,间距很小,所以含一定数目粒子的固体和液体的体积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

不同物质的微粒大小不等,所以1mol 固体、液体体积相差较大。

3.气体分子间距离远远大于分子的直径,所以其体积主要取决于微粒的间距。

4.在固态和液态中,粒子本身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体积的不同,而不同气体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分子之间的距离是近似相同的,所以,粒子数相同的气体有着近似相同的体积。

5. 温度、压强的改变会引起气体分子间距离的变化,气体的体积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很大,因此,讨论气体的体积时,必须指明外界条件。

[过渡] 对于气体而言,测量其体积要比称量其质量方便得多。

由于同温同压下,物质的量相同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这就给我们研究气体的性质带来了方便。

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符号:V m ,,表达式:V m = ,单位:L ·mol -1
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L (或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摩尔体积约是22.4 L ·mol -1
)。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只与气体物质的量有关,而与气体分子的种类无关。

同温同压下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相等,但未必等于22.4 L 。

[判断]
1.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物质的体积都约为2
2.4 L 。

(×,物质应是气体) mol 气体的体积约为22.4 L 。

(×,未指明标准状况)
n
V
3.标况下,1 mol O 2和N 2混合气体(任意比)的体积约为22.4 L 。

(√,气体体积与分子种类无关)
4.22.4 L 气体所含分子数一定大于20 L 气体所含的分子数。

(×,未指明气体体积是否在相同条件下测定)
5.任何条件下,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 L 。

(×,标准状况下)
6.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能是22.4 L ·mol -1。

(×,不一定) [过渡] 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物质的量相等,那么同温同压下,若气体体积比为2∶1,其物质的量是什么关系
[结论]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练习]
例1:13g 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准状况)的氢气
解:13g 锌的物质的量为
Z n + 2HCl === ZnCl 2 + H 2↑ 1mol 22.4L V(H 2) V(H 2)== ==4.48L
答:最多可收集到4.48L (标准状况)氢气。

注意:解题时单位左右对应,上下一致的要求。

练习:要生成18g 水,需要标准状况下氢气的体积为多少氧气的体积为多少
×22.4L
1m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