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礼仪与教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什么是礼仪与教化的概念,认识到礼仪与教化的重要性。
2. 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培养良好的社交礼仪。
3.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4. 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礼仪与教化的概念介绍。
2. 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
3. 民族传统礼仪与文化传统的教化作用。
4. 品德修养与道德观念的培养。
5. 自制力和团队合作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述和讲解的方式介绍概念和基本规范。
2. 实践训练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 讨论法:通过学生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小游戏导入:给学生解释礼仪与教化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到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
2. 礼仪规范的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如问候礼仪、用餐礼仪、礼貌用语等,让学生明白如何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学生根据社交礼仪规范进行表演。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讨论和总结:学生们讨论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归纳总结出一些重要的道理和经验。
5. 民族传统礼仪与文化传统的教化作用的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一些中国传统的礼仪和文化,如拜年、传统婚礼等,让学生了解到礼仪和文化的紧密联系,并分析一些传统礼仪的教化作用。
6. 讨论和展示: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对传统礼仪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7. 品德修养与道德观念的培养:教师通过讲解一些道德故事和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道德观念,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8.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团队合作的游戏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9. 总结和评价: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反馈。
五、教学评价方法:1. 教师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礼仪与教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教案--礼仪与教化
高中化学教案--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 了解礼仪的概念及其应用,理解化学中的一些礼仪规范;-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安全惯;- 增加对课堂的参与度及研究兴趣,提高化学研究成绩。
教学内容1. 礼仪的概念及应用- 礼仪的定义和特点;- 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常用礼仪规范;- 礼仪在实验室中的重要性。
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交场合中的常用礼仪规范;- 传统文化中的礼仪原则及其应用。
3. 化学实验中的安全知识- 化学实验室中的常识和安全注意事项;- 针对化学实验室中的常见危险操作和场景进行探究和讨论。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置身于实验室和社交场合中,感受礼仪的重要性和应用;2.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围绕化学实验中的常见安全问题展开讨论,激发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3. 视频展示法:展示一些化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范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安全隐患并加以改正;4. PPT讲授法:通过展示PPT文稿中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化学实验中的礼仪知识。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状况;2. 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评判其是否掌握化学实验中的礼仪规范;3.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考察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本教案的核心在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加深化学实验安全常识的学习和应用。
希望能够通过本教学内容,使同学们理解礼仪的重要性,养成良好习惯,在实验操作中遵守礼仪规范,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和稳定。
《礼仪与教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一、教案背景礼仪与教化是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礼仪与教化,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社交能力,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了解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社交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2. 礼仪的基本要素- 介绍礼仪的基本要素,如言谈举止、仪容仪表、衣着装扮等;-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情境下的礼仪行为。
3. 礼仪的实践与运用- 分析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仪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制定并实施一项礼仪实践计划,让学生将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教化的概念和方式- 解释教化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教化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分析教化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温暖、耐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5. 美的感知与创造- 提供各种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开展创作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通过有趣的小游戏或问题,引起学生兴趣,预热课堂氛围。
2. 知识讲解- 逐个介绍礼仪的概念、意义和基本要素,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角色扮演-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不同情境下的礼仪行为。
4. 礼仪实践计划- 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问题,并制定一项实践计划。
5. 教化的概念和方式- 讲解教化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温暖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人。
6. 美的感知与创造- 展示各种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
7. 总结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并反思今天的学习收获。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教案标题:礼仪与教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礼仪,以及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内容:1. 礼仪的概念和作用a. 礼仪的定义和内涵b. 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c. 礼仪与教化的关系2. 基本的社交礼仪规范a. 礼貌用语和行为准则b. 礼仪在不同场合的表现方式c. 礼仪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3. 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习惯和道德品质a. 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b. 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的品质c.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引起学生对礼仪的兴趣,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礼仪的重要性。
知识讲解:2. 介绍礼仪的概念和作用,分析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礼仪与教化的关系。
活动设计: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列举出不同场合下的社交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案例分析:4. 提供一些社交场合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提出适当的行为举止,培养他们的判断和应变能力。
角色扮演:5.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社交场合下的交往情境,让学生实践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总结反思:6.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今天学到的关于礼仪和教化的知识,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评价: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礼仪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小议论文。
8. 教师对学生的角色扮演和小议论文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对礼仪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素材:图片、视频等展示礼仪的场景和案例。
2. 社交场合的案例:用于学生分析和提出适当行为的情境。
3. 角色扮演道具:用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道具和服饰。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社区服务等,培养他们的社交礼仪和道德品质。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明白礼仪是啥玩意儿咱得让学生知道礼仪可不是那些高高在上、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礼仪啊,就像是我们生活里的小规则,就像你去朋友家做客,得先敲门,不能直接闯进去,这就是礼仪。
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而且啊,礼仪还跟教化有关系呢,它能让咱们变得更有教养,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2. 让学生感受礼仪的魅力我想让学生从心里觉得礼仪是个特别有趣又有用的东西。
比如说,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仪,参加婚礼的时候要穿得漂漂亮亮、喜气洋洋的,可不能穿着拖鞋就去了。
这时候礼仪就像魔法一样,让整个场合都变得很有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礼仪和教化之间的联系是个重点哦。
我得给学生讲清楚,礼仪是怎么通过一些行为规范来教化我们的。
就好比在学校里,我们要尊敬老师,见到老师要问好。
这不仅仅是个简单的问好,这是在教我们要尊重他人,这就是礼仪背后的教化意义。
2. 难点难点呢,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践行礼仪。
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啊,有时候会比较随性,想干啥就干啥。
所以我得想办法让他们知道,礼仪不是约束,而是一种让自己和别人都舒服的方式。
三、教学方法1. 故事教学法我打算给学生讲好多好多关于礼仪的小故事。
像“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那么小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姐姐,这就是礼仪。
通过故事,能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礼仪的内涵。
2. 情景模拟法我会设置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来模拟。
比如说在餐厅里的礼仪,怎么点菜,怎么和服务员说话,餐具怎么使用。
在模拟的过程中,他们就能更直观地感受礼仪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我一上课就会问学生:“宝子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特别没礼貌的人呀?”然后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
这样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我就可以顺势引出今天的主题——礼仪与教化。
2. 讲解礼仪的概念我会说:“宝子们,礼仪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小魔法。
它是一些大家都认可的行为规范。
比如说,你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这就是礼仪。
2.2《礼仪与教化》
2.2《礼仪与教化》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三、教学流程:第一节课: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比较内容可以参考下表。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
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4.学生思考并回答。
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答案。
6.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7.教师总结。
8.阅读并分析教材: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导致变化的原因这一栏可以先不填)。
教师组织学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
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9.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
10.完成“活动建议一。
”1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秦始皇兵马俑”并完成作业纸的秦代部分。
教师可以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湘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二课 礼仪与教化 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社会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探讨夏、商时代的青铜器代表作品展开其与统治阶级的关系,并且探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了解美术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制约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使学生了解我国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演进变化和其原因。
2、使学生了解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美术在规范等级秩序方面的作用。
【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教材,作业纸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1、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简单复习原始社会美术。
2、提问:“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在社会结构上有什么区别?3、学生思考,回答。
4、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文明时代有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人也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权力呈金字塔结构,一般有一个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的权力;贵族和平民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对立。
5、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表演。
6、提问:视频里的乐器名称、所用材料及朝代?二、问题探究(一)探究一:1、提问:在“文明社会”这种社会状况中,美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学生思考与讨论。
3、总结: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出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就必然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美术作品就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在使用铁器以前,人类广泛的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考古学家将这个历史阶段称之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等级的象征。
在我国周代,统治者为了“明尊卑,别上下”,规定天子用九鼎,以下自诸侯、卿大夫直至士大夫,用鼎数依次减少,形成了严格的列鼎制度,不得超越。
由此也可透射出统治者的王权意识,那时争战夺取统治权,称为“问鼎”,取得了天下,则称为“定鼎天下”。
礼仪与教化 教案 -高中美术
《礼仪与教化》——艺术为政治所服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影响,及商代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美术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对鉴赏中更加明确要掌握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并辨别阶级社会的道德观,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起到指引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商周青铜器的特点 2、对《秦兵马俑》与《马踏匈奴》的鉴赏对比难点:为什么商周青铜器会有如此不同的特点?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学具: 教材,笔记本教学过程:出示标题——《礼仪与教化》导入:陕西宝鸡:石鼓山考古再次发现珍贵文物(新闻早报)1分48秒引出:中国是世界上文明曙光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1500年,商朝建立起强大的王国,并且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工艺。
青铜艺术是美术在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代表,发展出多种繁杂华丽的器型和纹饰。
以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殷墟文物,制作精美、工艺精湛、纹饰神秘,是沟通人、神关系的祭祀礼器。
以司母戊鼎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采用独有的片范铸造法和复杂的铸铜工艺,达到了古代东方青铜铸造技术的高峰。
古代青铜器艺术1、商朝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示司母戊方鼎)讨论:鼎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折射出统治阶级的王权意识。
充满神秘、威慑的色彩。
具有权力和礼仪的象征2、与鼎相关的典故和词语来源可以和考古发现相印证的是,不少古代文献都把中国开始铸造青铜器的年代定在夏代。
相传,由于夏禹治水有功,被拥戴为王,九州(代表中国各地)各部落领袖纷纷把他们的藏金(青铜)献给夏禹,而各方国的酋长,也把他们各族的图像进奉。
夏禹于是利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九座大鼎,并把各种图像装饰到鼎上,用来象征九州。
夏禹所铸的九个大鼎,后来便成为夏商周三代相传、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九鼎」,而「定鼎」、「问鼎」、「鼎迁」,都是指国家政权的确立或变革,这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思考与交流:带鼎的成语有哪些?三足鼎立问鼎中原一言九鼎拔山扛鼎人声鼎沸鼎鼎大名鼎鼎有名鼎足之势鼎足而立四海鼎沸鱼游沸鼎鸣钟食鼎3、《四羊方尊》商四羊方尊造型稳健,风格雄奇,是目前发现的商代最大一件方尊。
《礼仪与教化》精品教案
课题
礼仪与教化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中
学习
目标
1.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影响,了解青铜时期艺术;
2.了解青铜器早期及纹饰的演变,掌握美术鉴赏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
3.通过学习,感知美术的社会价值和时代关系。
重点
礼仪与教化的含义及在青铜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形式
难点
礼仪与教化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演变,青铜器的种类及功能,以及青铜器所体现的礼仪与教化作用。
(四)赏析青铜器的花纹
饕餮纹鸟兽合体纹龙纹蛇纹
学生赏析作品,通过观察分析思考问题
了解礼仪与教化的概念,知道青铜器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了解青铜器的分类和纹样图案。
课堂活动
同学们,动手试试,制作一幅青铜器作品。
观看优秀的作品,了解制作方法。
1.首先构图画出纹样和青铜器类型,刻刀把纹样刻出来,在用拓印的形式拓印在素纸上。
(二)青铜器的概念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其中以鼎最为人们熟知。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
2.小组合作,分工合理
3.时间:15分钟
学生探讨,互相分工合作
小组活动,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也更加深入了解掌握青铜器的艺术形式
课堂小结
1.作品评价:学生互评,选出最佳作品。教师点评。
2.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礼仪与教化,了解了青铜器是东方传统礼器,阶级社会的美术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体现了人类生活的礼仪,对人类起着教化作用。
《礼仪与教化》教案
问:在阶级社会初期,什么美术种类最为出名?
青铜器的图片欣赏
教师总结:青铜器在阶级社会初期,它具有怎样的功能
问:青铜器由实用的生活用品变成了什么?
由此可见,阶级社会的美术是为谁服务的
学生集体回答:
青铜器
学生看图了解其功能
学生回答:
礼器 成了地位的象征
统治阶级
具体欣赏
出示《司母方鼎》作品介绍
出示《大孟鼎》,让学生分析其造型及纹饰有何不同。从而给人怎样的感觉?
老师总结,并出示对比表格
学生讨论
分组到讲台上填写答案
深入分析
两者分别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代表,哪为何会有如此的不同呢?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回答
课堂练习
老师讲评
做活动建议(一)
补充鉴赏
《莲鹤方壶》
《长信宫灯》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复习旧课
问:奴隶社会的美术是为谁服务的
统会的美术又是怎样的呢?它又是为谁服务呢?
新授
出示《秦兵俑》
老师总结概括其艺术特点
出示《霍去病墓前雕塑》并作介绍
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兵马俑
学生比较两艺术群体有何不一样的艺术特点
完成下表,分组完成
深入分析
教师讲评学生所填写的表格,得结论:
汉的美术作品的才华功能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强化皇权地位向宣扬有利于统治者的思想转变
汉宣扬的是哪种思想?
汉代具有代表物的作品种类有哪些?
《礼仪与教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在阶级社会中的美术作品会受到什么的影响,及商代到魏晋时期的社会美术现象
2、通过本课的学习,指引学生了解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教案:礼仪与教化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设计的教材是《礼仪与教化》。
本教材以儿童礼仪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以小故事和插图的形式揭示了礼仪的重要性和教育价值,通过讲述小学生和家庭的生活场景,引导儿童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丰富他们内心的世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礼仪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规范。
(3)学会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往。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
(2)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提高学生对礼仪的重视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3)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优雅仪态。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礼仪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规范。
(3)学会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往。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并接受礼仪的理念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礼仪的概念和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并接受礼仪的理念和价值观。
(2)示范法: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规范。
(3)讨论法:通过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4)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礼仪的运用。
2.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引发学生对礼仪的兴趣,通过举例子、发问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
(2)讲解阶段:给学生讲解礼仪的概念和作用,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和解读。
(3)示范阶段: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示范,通过演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礼仪的运用。
(4)讨论与分享阶段: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情景模拟与实践阶段:学生分小组进行场景模拟活动,通过实践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举止和合作意识。
高中语文教案--礼仪与教化
高中语文教案--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重要性- 掌握规范的交往礼仪及其注意事项- 能够发挥文化辨析能力,利用文化进行言语的引导和规范- 培养良好的行为惯和品德修养教学重点- 传统文化中礼仪和其重要性- 规范的交往礼仪及其注意事项- 利用文化进行言语的引导和规范教学难点- 利用文化进行言语的引导和规范- 品德修养的培养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课程名称: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教学内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含义和重要性- 课时要求:通过多媒体资料、学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课件演示、图片展示等方式进行第二课时- 课程名称:规范的交往礼仪- 教学内容:掌握规范的交往礼仪及其注意事项- 课时要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交往礼仪及其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通过模拟、情景演练、课堂展示等方式进行第三课时- 课程名称:利用文化进行言语的引导和规范- 教学内容:学生辨析中国文化中的有关礼仪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其应用- 课时要求: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利用文化进行言语的引导和规范-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小组辨析、表演等方式进行第四课时- 课程名称:品德修养的培养- 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行为惯和品德修养- 课时要求:通过学生小组活动、团体讨论等方式培养良好的行为惯和品德修养- 教学方法:通过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课堂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 期中考试- 总结性评价实施建议- 教师需要对传统文化、礼仪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 教师需要进行多媒体及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 在授课过程中积极运用多媒体及现代化教育手段。
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二课礼仪与教化
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第二课礼仪与教化第二课礼仪与教化教学目的:1、明白得“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阻碍。
2、了解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显现的美术现象。
教学重点:明白得美术创作受到“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阻碍。
教学难点: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显现的美术现象。
讲课类型:观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导入教学:教师展现《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背景,然后让学生摸索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
尝试练习(一)摸索并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作品名称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作品形式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作品的功能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服务的对象皇帝法老共同点为统治者个人服务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在这两件作品显现的时代,美术品差不多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显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因为当时社会差不多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同时显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
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假如那个国家没有秩序会如何样?4、学生摸索并回答。
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如何样才能坚持社会的秩序?6、学生能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7、教师总结。
当文字、国家以及阶级差别显现之后,统治者为了爱护社会的稳固,就必定会运用一定的道德与法律来约束人民。
而美术作品是宣扬这种思想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分析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社会政治、道德观念对美术创作的阻碍。
(三)古代青铜器艺术1、商朝青铜器艺术的讲解(展现司母戊方鼎)中国商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是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惧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
青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同时是上层贵族生活和祭奠活动不可缺少的礼器。
湘美版美术鉴赏《礼仪与教化》教案及教学反思
湘美版美术鉴赏《礼仪与教化》教案及教学反思简介《礼仪与教化》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鉴赏教材,适用于小学、初中和高中的美术课程,湘美版作为全国知名的美术教材之一,以其内容深入浅出、系统详尽、配图精美等优势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本文主要介绍《礼仪与教化》这本美术鉴赏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教学目标本学案结合小学美术实际情况,以“赏析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与文化”为主题,通过阅读、讲解、课堂讨论、美术欣赏等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美的世界中,更好地发觉和领会生活中的智慧。
学生能够:1.了解汉字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内涵;2.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3.掌握不同年龄段的人物形象描绘方法,提高描绘能力;4.学会运用线条、形状等简单元素描绘礼仪场景;5.体验共同劳动的快乐,提高优秀品德。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汉字中的礼汉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含义和独特的韵味。
本堂课中我们将学习汉字中与“礼”有关的部首和字体,并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礼貌的表达方式和优秀品德的内涵。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礼仪文化通过引入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例如小学生走进了一个典雅的餐厅,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其礼仪文化和行为方式各有不同,并与其职业、社会角色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和欣赏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关礼仪的各种文化差异和历史变迁。
第三部分礼仪文化的绘画表现本课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图画,发现生活中出现的礼仪文化,如过年、过节、婚礼和葬礼等,通过简单的绘画,让学生学会构建礼仪场景图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绘画中线条、形状和点的基本元素,并使他们能够通过这些元素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含义。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互动法和创新教学法。
如下所示:讲授法讲授法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适当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汉字和礼仪文化的含义,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由此带来的思考。
礼仪与教化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礼仪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礼仪的基本规范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4.增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礼仪的概念和作用(1)礼仪的定义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所遵循的一定的规范和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2)礼仪的作用礼仪有以下几个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增强人际交往的和谐性;•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交能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2. 礼仪的基本规范和技巧(1)言谈举止•言语要文明,不说脏话、不说粗话;•行为要得体,不随意嘬瓜子、不大声喧哗;•姿态要端庄,不随意摆弄头发、不翘二郎腿。
(2)着装打扮•着装要整洁,不穿破烂衣服、不穿露肩露背的衣服;•打扮要得体,不化浓妆、不戴过于华丽的首饰。
(3)社交礼仪•礼貌待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不随意插话;•尊重他人,不随意批评别人、不随意挑剔别人;•注意礼仪,不随意吃东西、不随意玩手机。
3. 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1)课堂教学•通过讲解礼仪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通过讲解礼仪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礼仪行为;•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交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文艺演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礼仪的重要性;•组织学生进行礼仪培训和模拟演练,让学生在模拟中掌握正确的礼仪行为。
4. 增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社交能力(1)自我修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能力,让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礼仪行为。
(2)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社交场合中自如应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让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协作共赢。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礼仪的概念和作用,讲解礼仪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礼仪行为。
礼仪与教化教案
美术鉴赏第2单元第2课《礼仪与教化》——青铜时代(第1课时)教课目标经过对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赏识,使学生认识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相貌,丰富有关知识,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进而加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领悟我国青铜艺术的整体审美特色,认识一些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价值。
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有关教课挂图和幻灯片。
2.学具:教材及笔录本。
教课过程组织教课、定学生纪律一、导入观看课件小电影,引起兴趣,导入课题。
第-1-页共4页三、新授(一)中国青铜艺术概说中国青铜器艺术始于夏,盛于商,终于秦,汉代仍有余绪,时间长达千年。
商朝后期至周朝,堪称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期间。
青铜器的品种犹如上重要特色:青铜礼器的品种大为增添。
酒器居多。
青铜器型制更丰富,且多变化。
纹饰丰富众多。
1.纹饰形象主要以动物和神怪为素材的兽面纹,通称为饕餮纹。
2.变中商的单叠花纹为三叠花纹,更显繁富华美之貌。
3.平面纹样与主体雕塑相联合。
4.出现了镂空与镶嵌。
总之,鼎盛期青铜器纹饰在几何构图上达到了亘古未有的高度,齐整、对称、多样一致等形式美的规律运用得十分熟练,整体风格第-2-页共4页是镂金错彩、繁富华美。
商朝后期青铜器已出现铭文。
(二)教材图例剖析1.四羊尊·商整个器物的造型构造谨慎,注意了不一样角度的赏析成效。
2.司母戊鼎·商为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礼器。
3.虎食人卣·商4.大禾人面方鼎·商5.莲鹤方壶·春秋6.宴乐水陆攻战铜纹壶·战国战国期间青铜器,。
7.错金博山铜炉·西周8.利簋·西周9.毛公鼎·西周10.四鹿四龙四凤铜方案·战国11.嵌红铜打猎纹豆·战国四、考与议论时剖析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作品与艺术价值第-3-页共4页美术鉴赏第2单元第2课五、讲堂总结第-4-页共4页。
礼仪与教化
湘版《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课课题:《礼仪与教化》课型:欣赏课一、教学目标:1、学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优秀美术作品。
2、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三、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节课所学。
二)、传授新知:导入:从“礼”和“教化”说起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那么,“礼仪”这种制度和仪式是什么开始产生的呢?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国家在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的时候,礼仪规范也同时开始确立起来了。
1、开门见山点明教学主题: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美术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
2、秦朝的统治者把艺术作为宣扬功业、显示王权的手段(直接为统治者服务)1)、学习秦朝最有名的美术作品——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播放视频:(秦朝统一六国)教师提问:秦朝用什么统一六国?学生回答:武力。
教师提问:崇尚武力的秦始皇在死后需要什么来保护他的陵墓,彰显他的皇威?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秦始皇陵的修建和殉葬引出陶俑。
播放视频:(兵马俑的发现和面貌)教师提问:兵马俑的整体布局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军阵排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教师提问:为何如此布局?秦军的军阵、服装、武器有何特点?播放视频:(秦军的军阵、服饰及兵器)对照图片,请一位同学讲解兵马俑的服饰特点教师提问:他们手上拿的是啥兵器?根据上述所讲,请判别他们各自的身份。
播放视频:(兵马俑的制作和艺术特点)2)、小结:兵马俑的艺术特征:学生回答,教师整理得出答案:a、大规模群雕,排列整齐,显示权力b、手法写实、逼真、形象生动c、守卫陵墓,为统治者(秦始皇)服务3、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的统治者视艺术为表彰功臣和标榜忠、勇、孝、节、义等封建伦理的有效方式1)、学习西汉石雕《马踏匈奴》播放视频:(霍去病和匈奴交战)教师同步讲解抗击匈奴的背景资料对照图片,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西汉石雕《马踏匈奴》引导学生观察:马(代表霍去病,甚至是汉朝)的雄浑、胜利者的姿态。
礼仪与教化 教案
礼仪与教化教案教案标题:礼仪与教化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礼仪,明确其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培养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交能力。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1. 礼仪的定义和作用2. 礼貌用语和行为规范3. 社交场合的礼仪要点4. 尊重他人和合作共赢的价值观培养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礼仪的理解和重要性。
-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例子展示礼仪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礼仪的定义和作用,解释为什么良好的礼仪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 分别讲解礼貌用语和行为规范,重点强调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合作共赢的原则。
3. 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 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交场合,如家庭聚会、学校活动等,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展示良好的礼仪。
-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不当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4. 角色扮演(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个特定的社交场合,要求他们设计并表演出示范性的礼仪行为。
- 角色扮演结束后,学生互相评价和提供改进意见。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 强调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实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际案例2. 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讲义或PPT3. 社交场合的案例材料4. 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布置评估方式:1. 角色扮演表现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礼仪行为的准确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
2. 讨论和案例分析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析案例时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质量。
3. 学生总结归纳:评估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礼仪培训师进行讲座或工作坊,加深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社交活动,让学生实践所学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
(共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国商代到魏晋时期出现的美术现象。
3、了解在这一背景之下古埃及、巴比伦以及古印度、印第安文明中出现的美术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在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教学: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始人的创造》,了解了美术的起源,原始社会美术作品的特点,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再向前迈进一步,但进入主题之前,首先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两张图片,图片中的美术作品同学们都认识吧?
学:秦始皇兵马俑、古埃及金字塔
师:同学们对两者都不陌生,那现在请同学们运用你所学的美术鉴赏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二)、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
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
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师: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没有秩序会怎样?
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呢?
(学生讨论回答:制度,法律,道德规范,文化等——礼仪与教化)师:刚刚提到的这几点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课题:
礼仪与教化
三)、新课:
师: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礼仪与教化。
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直观的视觉形象很适合宣扬这些,甚至它比抽象的文字更生动,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由于其所具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在古代被统治者用来宣扬自己的思想。
因此,礼仪与教化自然会影响着美术作品的创造,换句话说美术作品会体现当时的礼仪与教化。
师:1)、教材P37——P39中主要介绍的是什么美术作品?(青铜器)2)、在同学们的印象中,青铜器都运用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
(饮食、酒、礼、乐、水、兵等)
3)、何为青铜?
(纯铜与锡、铅的合晶,熔点低,硬度大,这样有便于制造精
细,复杂的各种器具)
1、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P37——P38
自主学习:A、教材中主要介绍的是哪三件青铜器?
B、三件青铜器分别是哪个朝代的?
C、三件青铜器造型纹样的特点?
A、师:教材文字中主要介绍的三件青铜艺术品是?
(司母戊鼎、大盂鼎、莲鹤方壶)
B、师: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大盂鼎是西周时期,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
(青铜工艺最早出现——夏朝
运用及工艺技术发展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商周到春秋战国)
C、同学们对比分析三件青铜器的造型纹样,完成表格。
代表作品时期造型和纹样
司母戊鼎商朝后期造型方正、宏伟,气势威严,多以兽面纹装饰
大型圆腹,典雅平和、庄重和谐,多以抽象纹装大盂鼎西周时期
饰,较简洁,叙事性铭文莲鹤方壶春秋时期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生动活泼,凝重神秘青铜艺术最辉煌灿烂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
鼎盛期——司母戊鼎转变期——大盂鼎更新期——莲鹤方壶
2、分组讨论:
同学们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出三个阶段的青铜器,为什么在造型和纹样上有这么大的改变?分别体现了怎样的象征意义?
阶段代表作品时期象征意义
鼎盛期司母戊鼎晚商——西周早期上层贵族的地位、国家政权的象征
西周中期——
转变期大盂鼎
礼仪纪念性质,宣扬仁政
春秋早期
春秋中期——
追求自由,积极进取时代精神的象征
更新期莲鹤方壶
战国晚期
四)、图片欣赏:
通过更多图片欣赏,让学生了解更多类型的青铜艺术品,对本节课知识更加巩固。
五)、总结:
一件艺术作品,乃至一种艺术的审美价值,不仅取决于像造型、纹样这种形式因素的完美或者独特,而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形式因素中所蕴含的深刻精神内涵。
我国古代的青铜艺术所包含的诸多礼仪与教化,它在造型、纹样上都得到了极其完美的体现。
这种“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的高度统一,其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美。
因此,我国古代的青铜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相比范铸法,失蜡法更加简便、快捷,更易塑型,成本与
人工也更加低廉。
上海博物馆,以馆藏的一件西汉鎏金透
雕蟠龙铜熏炉的炉身为例,展示了失蜡法工艺的大致流
程,步骤简述如下:
1. 制作腹部的泥芯与蜡模、刻纹饰
用泥料塑造熏炉腹部内芯,阴干后在芯上贴蜡片,并在蜡片上雕空、刻纹饰,形成腹部蜡模。
2. 制作整体蜡模
用蜡料塑制出熏炉的蟠龙形底座;然后,还是用蜡料,在底座下面塑制出一个浇冒口;接着,将带有浇冒口的蜡质底座,与腹部蜡模焊接组装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蜡模。
3. 制范
在蜡模表面,用稀释的泥浆反复涂敷,形成能够承受铜液冲击的厚度;阴干后,在泥浆层外,用草拌泥包覆,制成整体泥范。
4. 失模
将泥范的浇冒口朝下,入窑低温烘焙。
经过烘焙后,泥范不仅变硬,而且使得泥范内的蜡模融化,顺着浇冒口流出。
这样,就自然而然在泥范与内芯之间形成了空腔,这个空腔就是即将铸造成型的熏炉的造型。
5. 浇铸
将泥范的浇冒口朝上,向内浇注铜液。
等铜液冷却后,去除外范内芯,打磨精加工。
以上,就是对失蜡法工艺流程的简单介绍。
可见,失蜡法不需要分范、组范,对于一些造型奇特的铜器,如镂空铜器,用失蜡法制作起来更简单。
失蜡法,是失模法的一种。
失模法,就是用耐火造型材料包覆于可失性模之外,成为无范线的整体铸型。
这种可失性模的材料,是所有可融、可挥发、或经燃烧后只剩余少量灰烬、因而易于清理的可成形材料,例如:坚硬的动物脂肪、蜂蜡、松香、植物纤维等。
早在1980年代,巴纳发现,有绳纹提梁的青铜器,提梁上没有范线痕迹,有些器耳有明显的粗大纤维遗迹。
他认为,这些提梁,是以绳状物为模,用耐火材料包裹后,加以焚烧,模子被烧成灰烬,清理完灰烬后,在浇铸成型。
谭德睿先生考察了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商代晚期“戈”枭卣(藏品号27215),其绳纹提梁,除双耳部位有范线和细线捆扎痕迹外,其余部分没有范线。
他认为:这种提梁的模子,是用麻、草类纤维制成的绳索做成,绳索的两端各自绕成一个圈环、用细线捆扎;然后用泥料包裹绳模,在两端的绳环处分型;烧掉绳模后,再进行浇铸。
根据这一判断,谭先生做了模拟试验,证实了工艺的可行性。
据此,谭先生认为,中国的失蜡法,起源于这种焚模法,这种技术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在失蜡法出现后逐渐消亡。
不过,是不是所有的绳纹提梁都是用失模法铸造的呢?我们可以在一些绳纹提梁上看到似乎是通贯全器的范线。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