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
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泊秦淮(杜牧)教学设计一、引言《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一篇诗作,描绘了他在秦淮河边泊船时的感受与思考。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泊秦淮》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批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泊秦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掌握《泊秦淮》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3. 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4. 提升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学批评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 教师可通过准备一段秦淮河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杜牧,了解学生对唐代文学的了解程度。
2. 理解诗意- 教师朗读《泊秦淮》,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 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描绘,例如秦淮河的美景、夜晚的静谧等。
- 讨论学生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孤独、思乡等。
3. 解读修辞手法- 教师解读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于表达诗意和情感的作用。
4. 文学批评思维培养- 引导学生对《泊秦淮》进行文学批评思考,例如探讨杜牧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图。
- 提醒学生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
5. 欣赏与创作- 邀请学生欣赏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诗歌。
- 分组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唐诗,可以以泊船或其他题材为主题,鼓励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
6. 总结-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分享,总结学生对于《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
- 强调诗歌在唐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程度。
2. 书面作业:布置学生根据自己对《泊秦淮》的理解,写一篇短文进行文学评论。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或图书馆,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
2. 开展唐诗诵读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情。
3.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杜牧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杜牧 泊秦淮 教案
杜牧泊秦淮教案教案标题:杜牧《泊秦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杜牧及其代表作品《泊秦淮》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境;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杜牧的诗歌《泊秦淮》;2. 掌握诗歌的结构、语言和意境;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教学准备:1. 杜牧的《泊秦淮》原文;2.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3.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杜牧的生平和代表作;2. 提问:你们对《泊秦淮》这首诗有什么了解?二、分析诗歌结构和语言(15分钟)1. 展示《泊秦淮》的原文,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整体结构;2. 分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比喻等;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三、文学鉴赏(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泊秦淮》的意境、情感和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整体讨论和点评。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提供几个写作题目,如“写一篇关于你最喜欢的地方的文章”或“写一篇关于旅行的诗歌”;2. 学生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写作,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诗歌结构、语言和意境进行创作;3.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老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对杜牧《泊秦淮》的理解和鉴赏;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如阅读其他杜牧的作品或与《泊秦淮》主题相关的作品;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3.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或文学活动,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杜牧《泊秦淮》的理解和鉴赏能力;3. 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作能力。
注:以上教案仅为示例,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泊秦淮》是金庸先生创作的一部武侠小说,以古代中国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泊秦淮地区的冒险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描写,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我们设计了本教案。
二、教学目标1.理解《泊秦淮》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了解背景知识•介绍《泊秦淮》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金庸的生平事迹;•分析小说名称的含义和泊秦淮地区的特点。
2.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探讨小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阅读和分析文本•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注意细节的描写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阅读小说中的经典段落,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4. 创作文学评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提高写作能力;•学生间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评论,促进思想和文学素养的交流。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小组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提供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设立小组活动和小组分享,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4.教师对学生的文学评论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阶段性考查:通过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2.作品分析:学生通过撰写文学评论展示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3.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六、教学资源1.《泊秦淮》电子版或纸质书籍;2.阅读材料和经典段落的选取;3.课件和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泊秦淮》的背景和主题,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阅读:组织学生分组阅读小说的选定章节,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3.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总结故事的发展脉络和主题;4.评论:引导学生撰写短文对小说进行评论,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5.分享:学生按小组分享自己的文学评论,互相交流和学习;6.总结:教师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学习要点和思考问题。
《泊秦淮》精品教案
《泊秦淮》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举手抢答。
(1)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这个朝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后人合称他们为什么?(3)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4)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这条河是在哪个省?在古代它是个怎样的地方?(5)《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诗?(题目依次出示)预设(1)唐朝。
(2)李白和杜甫,后人把他们合称为“大李杜”。
(3)“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4)江苏省。
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5)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师: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了解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典故导入,用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渗透新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3)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2.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3.齐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三、四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生齐读后结合资料,讨论问题并作答)预设(1)一、二句写了“烟”“水”“月”“沙”“酒家”等景物,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景象,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杨师道所作的一首诗。
描绘了作者泊船于秦淮河畔,感慨时光流转,感叹江南之美。
2.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开头部分: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环境引起读者的注意。
2)中间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3)结尾部分:以思考当下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的使用。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阅读并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
2)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讲解文章1)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讲解生词和理解文章内容。
2. 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讨论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文章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讨论其效果和目的。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学生独立阅读《泊秦淮》,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思考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泊秦淮》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方法。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的作者杨万里及其创作背景。
2. 理解诗人所描绘的秦淮河景色,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思念之情。
3. 能够理解、朗读每一句诗句,感受字里行间的意境,并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表达。
4. 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5. 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泊秦淮》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朗读、翻译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听、说、读、写、表演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五、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1)课前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秦淮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对秦淮河的认知,并引导学生猜测作者会写些什么。
(2)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秦淮河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河流?有什么特色?是否与一些名人有关系?2.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预习《泊秦淮》,了解诗歌大致内容并标注出生僻字和生字。
(2)教师以朗读的形式带领学生体味整首诗的韵律及情感,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了解更多与诗歌相关的知识。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置几个问题,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对故乡的感情怎么表达的?诗中哪些群体折射出古代文化的某些特征?学生可以自行表达自己的看法。
(4)老师点评学生小组答案,并认真解释学生的疑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语言表达(1)针对生僻字和新生字,进行拼音教学和字形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涉及的文字和文化背景。
(2)老师就诗歌中的常用句型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分析,并带领学生进行模仿和运用。
(3)进行诗歌韵律的讲解,调查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受和认知,提高学生对韵律的鉴赏能力。
(4)针对诗歌细节、情感及人物的描绘,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要求学生准确表达所理解的意思,发挥想象力进行写作。
4. 思考提高(1)让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杨万里会写《泊秦淮》这首诗呢?他的主题和情感有何深层次的涵义?(2)学生自己发掘对诗歌的理解和感触,并通过个人演讲的方式进行表达。
泊秦淮教案设计
泊秦淮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泊秦淮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学生将体验到泊秦淮独特的魅力,进一步了解中国江南地区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泊秦淮的地理位置, 湖泊景观以及与历史事件的相关性;2. 掌握泊秦淮文化的代表性特点;3. 了解泊秦淮的传统艺术形式,如戏曲、民俗等。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水平;2.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能够通过参观和实地体验来获得感知;3.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 培养学生的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泊秦淮的历史与文化;2. 泊秦淮传统艺术形式的了解与欣赏;3. 学生对泊秦淮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教学难点:1. 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通过讲解传统文化历史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泊秦淮产生兴趣。
2. 观摩学习法:观摩相关视频、照片或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泊秦淮的独特魅力。
3. 实地体验法:组织学生参观泊秦淮景点,亲身体验相关传统文化活动。
4.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泊秦淮的概念,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学生对泊秦淮的了解程度。
以泊秦淮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等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泊秦淮的兴趣。
2. 知识展示通过PPT、图片等展示泊秦淮的美丽景色、重要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结合富有代表性的泊秦淮故事和民俗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泊秦淮的独特之处。
3. 实地体验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泊秦淮相关景点,并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当中。
例如,学生可以观看精彩的泊秦淮戏曲表演,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或品尝泊秦淮特色食物等。
学生可以根据实地观察和体验,记录感受并进行分享。
《泊秦淮》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课文或者相关话题的疑问,并及时给予
解答和引导,促进课堂互动。
Hale Waihona Puke 小组讨论活动组织分组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座位安排或者自愿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每 组人数不宜过多,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讨论。
讨论主题
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与《泊秦淮》相关的讨论主题,如诗 歌的意境、表达技巧、历史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提出有深度的问题、给出有创意的回答等。
合作与交流能力
03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
巧,如是否能够与组员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等。
作业完成情况分析
作业完成率
统计学生作业的完成率,了解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和习惯。
作业质量
分析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答案的准确性、思路的清晰性、表达 的规范性等。
提供诗歌的详细注释和译 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 意象和表达技巧。
多媒体技术应用
课件制作
运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制作课件,包含诗歌原文、注释、 译文、背景资料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
音频资料
准备《泊秦淮》的朗诵音频,供学生模仿和练习朗诵。
视频资料
搜集与《泊秦淮》相关的历史或文化视频资料,如唐代风 貌、秦淮河畔的夜景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 绘的场景。
理由
该教材为经典唐诗选本,收录了众多优秀唐诗作品,其中《泊秦淮》一诗具有代 表性,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
辅助材料准备
诗人其他作品
收集杜牧的其他代表作品 ,供学生延伸阅读和比较 学习。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准备关于唐代历史和文化 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和内涵。
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诗人杜牧和泊秦淮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比较: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6. 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诵读法: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比较法: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
五、教学资源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2.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其他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
2024年人教版泊秦淮教案
2024年人教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泊秦淮》;(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3)领悟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2)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泊船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2. 诗歌内容的分析与解读;3. 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2. 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分析;3.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牧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泊秦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解读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句子,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领悟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诗歌的亮点和难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泊秦淮》;2. 选择一首杜牧的其它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古诗泊秦淮教案
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标题: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2. 学习并理解古诗《泊秦淮》的意义和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
2. 掌握古诗《泊秦淮》的意义和内涵。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3.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提问:“你们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什么了解?他们是如何创作诗歌的?”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古诗《泊秦淮》(15分钟)1. 分发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 解读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心情和感受。
步骤三:讨论与交流(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诗《泊秦淮》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和词句。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理解。
步骤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对古诗《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情景的想象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词语,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情景的想象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古诗的美和古代文人的情怀。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代文人的作品,比如杜甫、白居易等,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类似泊秦淮的地方,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语言表达: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举例:针对意象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情境模拟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境。对于情感把握的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4.体会诗人杜牧通过《泊秦淮》所表达的情感及历史背景;
5.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本节课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泊秦淮》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泊秦淮》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的河边是否感受过特别的氛围?”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牧是如何描绘秦淮河的夜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首先,对于诗词背景的介绍,我发现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一,这对他们理解诗人的情感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穿插,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背景框架。
其次,在分析意象时,部分学生难以把握诗句中的深层含义。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阅读量还不够,对古典文化了解不足。为此,我计划在课后推荐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们增加阅读量,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泊秦淮》课文教案
《泊秦淮》课文教案泊秦淮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内容。
2. 了解作者对秦淮河的描述,学习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景色。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来展开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发现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泊秦淮的独特景色,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泊秦淮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泊秦淮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对秦淮河的印象。
2. 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阅读《泊秦淮》,并回答以下问题:- 泊秦淮的地点是哪儿?- 泊秦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作者对秦淮的印象如何?- 作者在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和词语来支持他们的回答。
3. 课文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作者对秦淮的描绘使用了充满感官的词语,如“圆亭”,“板桥”,“湖光”,等等。
-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并整理自己的发现,然后共享给全班。
4. 合作写作(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意象或修辞手法,然后以泊秦淮的景色为主题,展开合作写作。
-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秦淮的景色,并尝试使用修辞手法来丰富写作。
- 教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提高写作的质量。
5. 分享和展示(15分钟)- 邀请每个小组选择一到两篇写作作品进行分享和展示,同学们可以相互欣赏和评论。
- 讨论每篇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6. 总结和提升(5分钟)- 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秦淮河的印象是什么?- 写作时你使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景色?- 你觉得写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教学反思通过此次课文教案的设计,学生可以在阅读《泊秦淮》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如何运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的景色。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教学设计:《泊秦淮》一、教学目标:1.了解XXX及其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2.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了解XXX及其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忧国之情,认清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本质。
四、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五、课型: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1、释题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研究XXX的《泊秦淮》。
其中,“泊”是指停泊、靠岸的意思,“秦淮”则指秦淮河。
在这首诗中,诗人夜晚停泊在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让我们通过图片初略了解一下秦淮河的景象。
请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注重停顿和字音。
2、走进作者,了解创作背景:XXX(803-约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XXX。
XXX的诗歌在晚唐时期极负盛名。
他的诗作中,绝句最为妙,清丽生动。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被读者所喜爱。
《泊秦淮》一诗写于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游秦淮,在岸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想起当年XXX长期沉迷于奢靡的生活,视国政如儿戏,终于丢了江山,于是XXX感慨,写下此诗,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3、整体感知:①再读诗歌,解决字词:泊:近;笼:罩。
②理解诗的意境:烟笼寒水月笼沙,迷蒙的烟雾笼罩着XXX,XXX上映着银色的月光,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XXX不知亡国恨,隔江还在把《后庭花》声声歌唱。
③赏析诗中出现的修辞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4、个人理解: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5、合作探究:①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请同学们结合历史和诗歌背景,探究这两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人教版语文《泊秦淮》教案
教案设计:《泊秦淮》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泊秦淮》的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牧的生平及文学成就;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朗诵、小组讨论、文本解读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提升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诗歌学习,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泊秦淮》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泊船秦淮河畔为背景,通过描绘夜晚秦淮河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沉思。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探讨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秦淮河的夜景视频,配以悠扬的古筝音乐,营造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提问:“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这是哪里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引入话题:教师介绍《泊秦淮》的诗歌背景,讲述杜牧在秦淮河畔泊船时,看到夜晚秦淮河上的景象,心生感慨,写下这首诗歌。
提问:“如果你在秦淮河畔,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想到什么?会写下怎样的诗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习诗歌做心理准备。
二、诗歌朗诵与初步感知(约15分钟)•诗歌朗诵:教师先示范朗诵全诗,注意语调、节奏和停顿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然后,学生分组练习朗诵,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初步感知: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的大意,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一:[泊秦淮教案]杜牧《泊秦淮》泊秦淮⑴烟⑵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⑶秦淮近酒家。
商女⑷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⑸。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泊秦淮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的赏析与理解。
2. 难点: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准备课件、诗歌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叫做《泊秦淮》。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初步理解。
(学生自读)师:好啦,谁来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呀?生:感觉挺有意境的,但是有些地方不太懂。
师:哈哈,这很正常。
那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这首诗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写了什么呀?生:写了晚上秦淮河的景色。
师:对呀,那这种景色给人什么感觉呢?生:有点朦胧。
师:非常棒!那接着下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又说了啥呢?生:诗人晚上把船停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师:很好。
那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呢,这又表达了什么?生:好像是说那些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那种亡国的歌。
师:太对啦!那诗人通过这两句想表达什么情感呢?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吧。
师:没错,诗人通过描写秦淮夜景,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担忧和不满。
大家都理解了吧?生:理解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互动,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培养。
泊秦淮教学设计
泊秦淮教学设计第1篇:《泊秦淮》教学设计《泊秦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委婉深沉。
典型的写作手法是”寓情于景“。
学情分析学生喜欢背诵朗朗上口的短小诗歌;但对情感的把握、意境的欣赏需要教师点拨。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目标:1.2.3.准确背诵、默写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了解所抒发情感;结合重点词语,欣赏诗歌的”朦胧美“。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理解。
教学难点:欣赏诗歌的朦胧美。
教学流程一、引在我们祖国古老的版图上,有一条河叫“淮水”,据说秦始皇曾凿山疏通过这条河,所以它又叫“秦淮”。
秦淮河流经南京市,南京古称建邺、健康、金陵等,隋唐前它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所以被唐朝人称为“六朝故都”,六朝时秦淮河两岸,名门聚居、商贾云集、文人荟萃、酒家林立、歌乐声声,所以这里又叫“金粉之地”。
到隋唐时期,这里不再有昔日的繁华,但歌乐依然不绝。
晚唐时期,杜牧泊船秦淮,这时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来学习《泊秦淮》。
二、读1.提名读,注意读音、节奏。
2.师范读,强调重音、韵脚。
可配合手势。
3.学生练读,展示、竞赛。
4.齐读,整体感受。
三、解小组交流整理诗句大意,2—3名学生串解,教师指导互文翻译法,提醒“近”“恨”“ 隔”“ 犹”的意思。
(近:靠近。
注意不要写成“进”。
恨:学生可查字典选择、辨析。
犹:还。
)四、赏(一)字、句1.小组讨论,发言交流例:“笼”字最妙。
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朦胧、冷寂(清冷)的画面。
结合联想想象,把这一景色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出来。
犹,仍然,还。
表明以前历史有,谁?陈后主,唱的结果怎样?亡国;现在呢?犹唱,谁让唱?达官贵人,未来结果会怎样?像陈后主一样,把国家亡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忧愤,讽刺。
一个“犹”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2.第二句交代行踪,写了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泊秦淮》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上册《泊秦淮》教学设计(鲁教版)
课题《泊秦淮》教学
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补充:教学
重点
难点1、背诵默写诗歌。
2、体会诗歌的意境。
补充:教学
方法情景设置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二、作品介绍: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
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歌声,
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借题发挥商女豪门贵族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
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作业:将这首诗抄写在作业本上。
朗诵并背诵这首诗。
板书
或
小结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豪门贵族
(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补充课后
反思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