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亭送别》公开课ppt_图文.ppt
合集下载
《长亭送别》公开课ppt课件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 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 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同。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 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 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 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
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 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 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元 · 王 实 甫
长 亭 送 别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 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 特色。
王实甫和《西厢记》
第六才子书 ——金圣叹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魁。
——贾仲明续编 《录鬼簿》
资料
金圣叹曾以《离骚》为 第一才子书,《庄子》为第 二才子书,《史记》为第三 才子书,《杜诗》为第四才 子书,《水浒》为第五才子 书,《西厢记》为第六才子 书。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 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 挂、迍迍、快快、早、松、 减等。
[滚绣球]
1恨归去得疾
恨
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忳忳的行 车儿快快的随) 3此恨谁知(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4.[ 叨叨令 ] 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 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 艺术效果?
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 804年之间,名诗人元稹(唐德宗贞 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之间,字 微之)写了传奇小说 《莺莺传》,说 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 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传中有莺 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卜“待月西厢下, 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 来。”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 来。故事中的张生,有诗人元稹自己 的 影 子 ,同时代人杨巨源也写过《崔 娘诗》,李公垂写过《莺莺歌》。
长亭送别公开课 ppt

诗 词 化 用
碧云天,黄花地。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 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 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 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 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 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 相思泪。
〔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 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 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诗 词 化 用
课堂小结
《长亭送别》用“文采”与“本色”相 统一的艺术语言,伴以情景交融、诗情画 意的环境氛围,为我们再现了催张二人离 别的悲楚,其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对爱情忠 贞不渝,对幸福敢于追求,反对封建礼教 对人性压迫,让我们看到了一段勇敢突破 桎梏的爱情故事,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由, 对于人性永恒的追求。
迍迍 zhūn 金钏 chuàn
揾
wèn
绣衾 qīn
挣揣
chuài
谂知
shěn
白泠泠 青鸾
lí ng
罗帏 wéi 玉醅 pēi
luán yán
筵席
顷刻
qǐn
预习检测2:理清文章脉络
惜别目送 赶赴长亭 临别叮嘱 长亭饯别
文章脉络:
长亭送别
送 别 主要情节: 途 中
崔莺莺的
长 亭 饯 别
临 别 叮 嘱
选择了青山、疏林、淡 烟暮霭、夕阳古道、禾 黍秋风等意象,描绘了 一幅苍凉冷清的离别图 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 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 的眷恋之情。
凄冷气氛
痛苦惆怅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小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①借景物描写渲染气氛 ②表现人物的离愁别绪
生动形象的修辞方法:
1.“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惜 别 目 送
感情变化:
痛→恨→怕→念
《 长亭送别》 课件(48张PPT)

三、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 分为四个场面。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学生 讨论)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 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 】【二煞】 :【一煞】【收尾】 明确: ① 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 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 ③ 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 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 离别后的痛苦。
(7)谂知( shěn) (9)绣衾( qīn ) (11)赓续( ɡēnɡ) (13)胸臆( yì )
(8)玉醅( pēi ) (10)鸾鸟( luán) (12)罗帏( wéi ) (14)笑靥( yè )
(二)辨识通假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
“却”同“恰”,才,刚刚
(三)一词多义
将
(3)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古义: 争取,博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挣扎。
(古4)义鞍:马_秋__风__里__,__最__难__调__护__,__最__要__扶__持_____留__意__。________
今义:搀扶;扶助,护持。
1.红娘将酒来 2.俺今日将莺莺与你 3.彼所将中国人不过五六万 4.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5.出郭相扶将 6.将进酒 7.暂伴月将影
1.动词,拿 2.介词,把
3.动词,率领 4.副词,将要 5.动词,扶持
6.表敬动词,请
长亭送别(共43张PPT)

王实甫(约1260—— 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 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剧 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 教为题材,描写男女爱情,刻 画封建阶级叛逆形象。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 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 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入百家,创造了五彩斑 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 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 风格。
元曲
•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 白朴。 • 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 白(对白) • 元曲的代表作:窦娥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悲剧
• • • • 《窦娥冤》关汉卿 《梧桐雨》白朴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爱情剧
• • • •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王实甫和《西厢记》
新杂剧,旧传奇, 《西厢记》天下夺 魁。 ——贾仲明续 编《录鬼簿》
第六才子书——金圣叹
• 第一才子书:战国庄周所著《庄子》 第二才子书:战国屈原所著《离骚》 第三才子书: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 第四才子书:唐朝杜甫的《杜工部集》 第五才子书: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原书一百回, 金氏删定为七十回 第六才子书:元朝王实甫所编《西厢记》
在这幅图画中,崔莺莺是怎样的形象?为什么会 这样? 松了金钏,减了玉 肌 有甚么心情花儿、 靥儿,打扮得娇娇 滴滴的媚。
为 伊 消 得 人 憔 悴
【滚绣球】【叨叨令】【端正好】三者相比,在 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端正好】主要采取因景生情的手法,通过景 物描写,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 恨。 【滚绣球】主要采取融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心 理描写(希望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 快随),抒发莺莺那种不忍遽别、虽一时半刻的 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之情。 【叨叨令】则更是直白的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 直抒胸臆。
(完整版)《长亭送别》ppt课件完美版

小型张:双玉读曲
宝玉正踟蹰[chíchú]间,只听背后有人 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 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 》、《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 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 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 ,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 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 看越爱,不顿饭时,已看了好几出了。但觉 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 ,心内还默默记诵。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长亭送别
新杂剧,旧 传奇,《西厢记》 天下夺魁。
——贾仲明 续编《录鬼簿》
一、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杂剧作 家,约生活于1260-1336年间元杂剧的鼎 盛时期。剧作有《西厢记》《破窑记》、 与《丽春堂》等传世,大都以青年女性反 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 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黄叶纷飞”蕴含 “心绪纷乱”之意。
【幺篇】“昨宵今日,清 减了小腰围”一句运用了什 么手法?与李清照哪一词句 所表达的意思相近?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 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 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相近。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 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 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结尾两句莺莺自问自答。在莺莺
选取了哪些 【端正好】 心情用前 了赏目感夸五 一中动张析句 幅,而手, 空经变法霜红生一 间的的动句广树,地一阔林移表景、是情现,色为于了她景崔点彩的,莺染斑离又莺
碧云天,
《长亭送别》ppt课件完美版

轻功利
[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 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举案齐眉:表现崔莺莺 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②“望夫石”:表现崔莺 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朝天子
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达内心悲苦 之情,用厌食厌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 修辞手法:引用、比喻、夸张、对 偶、用典。 这支曲子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 爱情的叛逆精神。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夸张手法的使用: “松了金 钏,减了玉肌”表现了崔莺莺 在感情的折磨下身心交瘁的情 形。
[ 叨叨令 ] 中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有何艺术效果? 排比,叠词。排比和叠词的 运用,使曲词音韵和谐,回环流 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 效果。
赏析第二部分
【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 写,有何作用? 景中寓情,表现莺莺 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 凄凉之情。
夫妻分别
赏析第一部分
1.[端正好]开头几句化用谁 的词句?
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 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结尾两句莺莺自问自答。在莺莺 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为她的离 前五句,一句一景,点染 【端正好】 情感动而变红的,移情于景,又 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 赏析 用夸张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崔莺莺 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 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 碧云天, 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 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 南飞,霜林染红。以一组 黄花地, 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 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 入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 西风紧, 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意境悲凉, 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 北雁南飞。 委婉深沉、令人感伤。 的痛苦压抑心情。
《长亭送别》_课件__ppt

2.[收尾]中“一鞭”、“残照”其 含义是什么?
“一鞭”指张生远去的背影。 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收尾】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二)熟语应用
根据解释及语境填写恰当的熟语。 1.在我们这个时代,善于解剖别人的人多,露自个儿拙的 人少;有的甚至为“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移花接木, 弄虚作假,不择手段。
2.端午节期间,各地活动异彩纷呈,浙江的一群汉服爱好 者中有一位女子席地而跪,为大家表演了“ 举案齐眉”
的节目。 3.朋友相聚,美味佳肴,大吃大喝是难免,可是,结束却 只留下一片 杯盘狼藉 ,令人感慨。
三、熟语积累 (一)熟语释义 1.杯盘狼藉: 指饮宴后乱七八糟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2.举案齐眉:东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
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
夫妻相敬。案,古时放食器的木制短脚托盘。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 轼《满庭芳》词的头两句。“蜗 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
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 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 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 《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亦名《董西厢》)
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它的故事题 材取自唐 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亦名 《会真记》) 。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 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 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也就是《西 厢记》命名的由来。故事中的张生,有诗 人元稹自己的影子, 。金朝时,说唱家 董解元写成了《西厢记诸宫调》(《董西 厢》),使崔、张恋爱故事以全新的面貌 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王实甫杂剧 《西厢记》(《王西厢》)的基础。
《长亭送别》经典ppt(精品课件)

艺术成就
王实甫的戏曲作品以曲词 优美、情节曲折、人物形 象鲜明著称,被誉为“花 间美人”。
《长亭送别》故事梗概
01
故事背景
唐代洛阳书生张君瑞赴长安赶考,途经蒲东时,与驻军将领之女崔莺莺
邂逅并相爱。
02 03
故事情节
在红娘的帮助下,张生与崔莺莺私定终身。然而,崔母得知后却以门第 不由拒绝了这门婚事,并逼迫张生上京赶考。张生无奈离去,崔莺莺十 里长亭送别张生,二人依依惜别。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主要人物形象
人物间的关系
分析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主要人物 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及其在故事中 的作用。
探讨人物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 分析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人物塑造手法
通过肖像、心理、行动和语言等多种 描写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
优美文辞欣赏与解读
经典语句欣赏
选取《长亭送别》中的经典语句 进行欣赏,感受其语言之美。
04 主题思想与社会价值
爱情观念在《长亭送别》中体现
忠贞不渝的爱情观
作品通过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 展现了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即使 面临分离和困难,也始终坚守着对彼 此的承诺和感情。
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观
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受到了封建礼教 的束缚和压迫,但他们并没有屈服, 而是勇敢地反抗,追求自由和真正的 爱情。
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性命运思考
女性地位的卑微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往往由男性 决定,缺乏自主权和尊严。
女性对命运的反抗
尽管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但崔莺莺等女性角色并没有放弃对自由和幸福的 追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着封建礼教和命运的不公。
社会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
《长亭送别》PPT课件完整版

古道烟霭图: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二、《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 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 经霜 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 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 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 惘失意之情。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 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意象的选择) 情 早是离人伤感, 况值暮秋天气, 好烦恼人也呵!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霜林醉
染
离人泪
[端正好]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 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
从三千言的传奇文《莺莺传》变化到 五万言的诸宫调《董西厢》,故事的内容、 格局、人物、情景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二华里的峨嵋 岭有一座古寺,称为普救寺。它始建于隋, 扩建于唐;今已成为山西省著名的旅游景 点之一。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名著《西厢 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