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分子机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是DNA双螺旋模型发现50周年, 科学界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早凋的“科学玫瑰” --富兰克林( R.E.Frankli
她在1953年率先采 用X射线衍射技术拍摄到 DNA晶体照片,推算 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 的结论,提供了决定性 的实验依据。
但“科学玫瑰”没等到 分享荣耀,在研究成果被 承认之前就已凋谢。 (英,R.E.Franklin, 1920-1958)
脱氧核苷酸
DNA平面结构
DNA立体结构
2、DNA的立体结构特点
1.由2条链按反向平行方 式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
磷酸、脱氧核糖 交 替连接—— 构成基 本骨架;
3.内侧: 碱基;2条链上的 碱基通过氢键形成
碱基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与T配对; G与C配对
DNA 碱 基 互 补 配 对 情 况 图 解
遗传


基因突变 染色体结构改变 染色体数目改变
1.基因突变
mutated type wild type
碱基置换(base substitution)
错误配对的碱基在下一次DNA复制时 按正常规律配对,于是原来的碱基 对被错误碱基对所置换。
突变的后果



同义突变( synonymous mutation):指没 有改变基因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错义突变( missense mutation):指碱基序 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指某个碱 基的改变使代表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 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导致多肽链在 成熟之前终止合成的改变
Tyrosine (Tyr) 酪氨酸 Serine (Ser)丝氨酸
染色体畸变类型
在下一次细胞分裂时断片因无着丝 点,故不能进入分裂的核中而滞留 在细胞质中,称为“微核”
染色体畸变类型
后果: 稳定的畸变(如倒位、易位):染色体重排,可在机体或细胞群传递
不稳定畸变(无着丝粒断片、环状染色体):因丧失重要遗传物质 或有丝分裂障碍致细胞死亡。
不同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的数量及其长度是不等的。
发生过程长, 频率低
自发突变:物种进化 突变 新品种培育、选择、改良 诱发突变
棉花的短果枝,水稻的矮秆、家鸽羽毛的灰红 色,以及人的色盲、糖尿病、白化病等遗传病, 都是突变性状。
人类健康危害
发生过程短,频率高; 可为人类利用,也可 能对人有害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的分子机制
一、细胞膜损伤与钙稳态失调
1.细胞膜损伤 物质转运、信息传递、内环境稳定。 如:DDT、酒精、锌、汞、镉、铝等。 2、钙稳态失调 钙为细胞的第二信使,Ca离子在细胞膜上和 磷酸酯酶的作用,
3、DNA损伤与基因 突变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
(J.D.Watson,1928—)和英国科学家 克里克(F.Crick,1916—2004),共同 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A C G
H
U X
NA
G · C
发生碱基转换
例5:形成二聚体 • 辐射的诱变作用
紫外线(ultraviolet light,UV):能使DNA产生两种 光生成物--环丁烷嘧啶光二聚体和6-4光生成物。 胸腺嘧啶二聚体通常发生在同一DNA链上两个相临 的胸腺嘧啶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单链之间,这种 二聚体是很稳定的。 阻碍单链分开,影响复制
ApoE
13.2
ApoCI
ApoCII, ……
13.33
13.43
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统一基因座上的一对基因称 为一对等位基因(allele)。 二倍体细胞每一个基因是成对存在的,每一 对基因分别来自双亲的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 这个位置称为基因座(locus)。 等位基因之间有相互作用:如完全显性,不 完全显性等。如:ABO血型 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
(妊娠最初3个月自然流产中有60%有染色体畸变 )

非致死性突变(显性与隐性遗传)
遗传病发病率 增加、新病种
增加基因库的 遗传负荷
2.体细胞突变
肿瘤
其它:
衰老
心脑血管疾病 ……
癌基因的活 化与抑癌基 因失活
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DNA损伤的修复 遗传因素

一、 DNA损伤的修复
1. 损 伤 耐 受 机 制 : 指 DNA 遗 传 可 绕 过 那 些 阻 止 DNA 复制的DNA损伤。
复制 在胸腺嘧啶对应处随意渗入碱基, 引起突变。
例6:DNA加合物形成
• 黄曲霉素B1(aflatoxin B1,AFB1)
在鸟嘌呤N-7位置上形成一个加成复合物进而产生无嘌 呤位点。它要求SOS系统参与,SOS越过这些无嘌呤位点并 在其对应处选择性插入腺嘌呤。
AC G TA TG CAT AC G TA TG CAT +
-A-A-C-C-G-G-A-T-
-T-T-G-C-C-C-T-A-
A-T之间形成2个氢键
C-G之间形成3个氢键
RNA复制
复制
转录
翻译
DNA
逆转录
RNA
蛋白质
基因就是指DNA中能编码蛋白质和功能 RNA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13.3 13.2 13.13
LDL-R, ……
13.11
12
12 13.11
• 是指一物种中分散在不同个体基因组中的单个碱 基的不同,包括置换、缺失 、插入 • 较普遍和较重要的是单个碱基置换,即单核苷酸 多态性,单碱基变异的频率在1‰~2‰
• 绝大多数位于非编码区
基因多态性分类
2、小卫星 DNA重复序列(minisatellite repeats)
• 由15~65bp的基本单位串联组成的重复序列, 总长度一般不超过20kb,表现出重复次数在人 群中的高度变异 • 这种数目变异的串联重复决定了小卫星DNA 长 度的多态
AFB1
AC TA TG CAT
复制
复制
AC TA TG AAT
AC TTA TG AAT
例7:DNA-蛋白质交联物(DPC)的形成

稳定的共价结合物 对DNA构象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许多外源化学物均可引起DPC的形成(烷化 剂、醛类、重金属等)
突变后果
1.生殖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胞突变

致死性突变(显性与隐性致死)


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 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主要研究致突变作用机理 寻找敏感检测系统发现和探究致突变物 提出评价致突变物健康危害的方法

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 致突变物(mutagen):能引起突变的物质,又称诱变剂
遗传毒物(genotoxic agent):因致突变物能引起遗传物质 损伤,又称其为遗传毒物
表 21-2 点突变的类型(以 Tyr 的密码子为例) 无义突变 DNA TAC→TAA , TAG ↓ ↓ ↓ ↓ RNA UAC UAA UAG ↓ ↓ ↓ ↓ aa Tyr Och Amb 同义突变 TAC → TAT ↓ ↓ UAC UAU ↓ ↓ Tyr Tyr 错义突变 TAC→ TCC ↓ ↓ UAC UCC ↓ ↓ Tyr Ser
富兰克林拍摄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
X衍射技术是用X光透过 物质的结晶体,使其在 照片底片上衍射出晶体 图案的技术。这个方法 可以用来推测晶体的分 子排列。
DNA的X射线衍射图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平面结构
DNA立体结构
DNA平面结构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DNA的化学组成
元素组成: H O N P C
复制
TACGA C ATCGGGTATT ATGCT G TAGCCCATAA
插入一个碱基对
移码突变
例3:碱基类似物取代

5-溴脱氧尿嘧啶(T) 2-氨基嘌呤(G)
例4:碱基的化学结构改变或破坏
• 亚硝酸(nitrous acid,HNO2):具有氧化脱氨作用。 HNO2 HNO2 HNO2 C · G A · T NA U · A H · C T · A
基本单位: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脱氧核苷酸
P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脱氧核苷酸

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
腺嘌呤(A)鸟嘌呤(G) 胞嘧啶(C)胸腺嘧啶(T)
因此,脱氧核苷酸也有4种
A
腺膘呤脱氧核苷酸 G 鸟瞟呤脱氧核苷酸
C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T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成为脱氧核苷酸(DNA)链
复等位基因


在某一种生物的群体中,每一个基因座上 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就是复等 位基因(multiple allele)。 例如人类的血型就是由IA,IB,i 3个复等位基 因决定的,这几个基因各自编码特定的红 细胞表面抗原。
外显子和内含子 — 基因的结构是断裂的(split gene)
2. 修复机制:
直接修复
O6甲基鸟嘌呤修复
光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 切除修复 错配碱基修复 复制后修复 呼救性修复
DNA修复
遗传物质
解毒
终致突变物质+DNA
突 变
二、遗传因素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

个体间遗传差异

个体易感性差异的决定因素是遗传因素,表现为基
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
AP位点
烷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碱基的N1、N3、N7位置上。最容易发生 在G的N7位置上,形成7-烷基鸟嘌呤。
例2: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
平面插入剂 1、9-氨基吖啶、ICR-191等。 2、非共价结合(或非共价与共价兼有) 3、移码突变
染料分 子嵌入
TACGA ATCGGGTATT ATGCT TAGCCCATAA
这是20世纪继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后的 又一划时代发现,它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 分子的层次。因为这项“生物科学中最具有革 命性的发现”,两位科学家获得了1962年度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生命的旋梯上
沃森和克里克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发现,是 生物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为DNA复制 提供了构型上的解释,使人们对DNA作为 基因的物质基础不再怀疑,并且奠定了分 子遗传学的基础。DNA双螺旋模型在科学 上的影响是深远的。
• 基因多态性:如果一个基因座位最常见的等位基因频率 不超过99%,这个基因即具有多态性 • 也就是从“功能”上来说,群体中有大于1%的个体存在 不同的等位基因形式,且其基因产物的结构和活性常不

基因多态性分类
1、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

直接致突变物(direct-acting mutagen):具 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其原型就可引起生物 体突变的物质 间接致突变物(indirect-acting mutagen): 本身不能引起突变,必须在体内经过代谢 活化才具有致突变性的物质

突变的类型
机理 以DNA为靶的损伤: 基因突变 染色体畸变 不以DNA为靶的损伤 染色体数目改变
例1:碱基错配--烷化剂
1、烷化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而有效的诱变剂。 2、最常用的有甲基磺酸乙酯(EMS)、甲基磺酸甲酯(MMS)、 亚硝酸胍等。 3、机制:带有一个或多个活泼的烷基,这些烷基能够移到 其他电子密度较高的分子中去,使碱基许多位置上增加 烷基,多方面改变氢键的结合能力。
(烷化作用可使DNA的碱基容易受到水解而从DNA上裂解下来, 造成碱基的缺失,从而引起碱基的转换与颠换及移码突变。)
Down(唐氏)综合征患者
化学毒物致突变作用的机 制及后果
1. 突变的DNA变化
碱 基 损 伤
碱基错配
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 碱基类似物取代 碱基的化学结构改变或破坏 二聚体形成
DNA链受损
DNA加合物形成
DNA蛋白交联物形成
2. 3.
突变细胞分裂过程改变 其它:损伤DNA合成和修复有关的酶系统



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大多数是连续的,即基因编 码蛋白质的序列是不中断的。而真核生物基因的 编码序列是不连贯的,即在两个编码序列之间有 一段不编码蛋白质的非编码序列。 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exon),非编码序列称为 内含子(intron)。 外显子是出现在mRNA分子中的基因序列;内含 子则是不出现在mRNA分子中的基因序列。
Down 综合征-为21-三体syndrome
发病率:1/800,1.25‰,以10亿人口计, 1.25‰x10亿=125万。 体征:智力发育不全,发育迟缓,面容呆滞,眼 距宽。眼裂小,外眼角上斜,鼻根扁平,张口伸 舌,流涎水缺乏抽象的思维能力,只会发单音 节。 常伴有四肢、五官、内脏、皮肤等方面的异 常。 50%患者伴有先天性心脏病,是死亡的主要 原因。白血病的发病率高于常人2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