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
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必须告别某种重要事物的情况?”比如,毕业告别母校,或者搬家告别好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和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战争与和平》中的《最后一课》。
a.阅读课文《最后一课》,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
b.分析主人公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理变化,感悟爱国主义情感。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提高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和基本情节。这是一篇描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在普法战争中被割让给德国后,孩子们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反映了民族矛盾、爱国情感以及对母语的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这个案例展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个孩子如何从对法语学习的抵触转变为深刻的爱国情感。
d.了解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历史背景,理解法国民族矛盾和民族自豪感。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课文生词、短语和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b.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c.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文化理解与传承:
-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历史背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侵略的阿尔萨斯省,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韩麦尔先生的表现。通过分析他的语言、动作、心理,了解他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
-阅读策略培养: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细读等不同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可能难以区分不同修辞手法,更不知道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帮助学生识别并学会运用。
-人物情感的理解:七年级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韩麦尔先生复杂的内心情感。教师需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去揣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爱国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韩麦尔先生的崇高品质,但仍有少数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我认识到,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人物心理分析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从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和体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教学流程
其次,关于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分析,学生们在理论层面能够掌握,但在实际分析中应用不够熟练。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提供一些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多加练习,提高他们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同伴,自己的思考不够独立。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课后练习的完成: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对课文主题和修辞手法的应用。
举例解释:
-生字词“诀别”在文中的使用,表达了小弗朗士对老师的深深不舍,学生需理解其情感色彩和语境含义。
-小弗朗士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最后的悔恨和觉醒,这一心理转变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重要部分。
-文中“时钟敲了十二下,声音是那么沉重”运用了拟人手法,学生需学会分析这种修辞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经历过离别,感受过不舍和后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情感变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
《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最后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1、环境描写的作用。
2、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领会小说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及原因。
1、注重阅读产生的语感程度。
2、联系生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愫。
初步理解“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紧密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一段背景影片──同学们,这段影片描绘的是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前时的情景。
当时小弗郎士是怎样想的?那时的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著名法国小说家都德笔下短暂而又令人难忘的《最后一课》,共同感受小弗郎士的心灵震撼──二、在预习提示下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2、默读课文,想一想,是哪些事情促使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3、你认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对上述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自由交换看法。
2、分组讨论:⑴上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而经历了“最后一课〞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或语句,根据语段中所提供的信息和你个人的感受,谈谈其作用。
⑶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还在于细节描写,比方:写赫叟老头儿读书“声音发抖〞而又“乖僻〞。
一方面写出赫叟老头儿冲动、悲愤,对“最后一课〞的珍重,另一方面又表达了“我〞的天真──“想笑〞,心灵的波动──“难过〞,思想的震撼──“真永远忘不了〞。
试从课文中找出细节描写,品味其作用。
分组讨论后,各小组可自由发表小组综合见解。
四、迁移应用,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小弗郎士,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是爱国的?2、回忆中国近代史,不乏有中华民族被外寇入侵的历史事件,更不乏有“华人如狗,不准进入〞,“东亚病夫〞的含泪屈辱史。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爱国主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课堂氛围非常好。但在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提问技巧上还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提问的艺术,提出更具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通过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国家和文化的深厚感情。课堂上,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他们能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熟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生字词的复习和巩固。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在达到预期目标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和成长。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情感转折的原因。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情感。
-设计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情感,从而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增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观点的能力。
6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 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后一课》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3.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4.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的教学;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2.教学难点: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阿尔芒·马洛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学生自主阅读有关资料或通过讲解等方式了解。
2. 教师导读1.教师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看法和疑问,进行课堂讨论。
3. 教师重点教学1.教师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点拨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
2.教师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学生自主阅读1.学生独自阅读该文章,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2.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文章内容,互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 课堂讨论1.老师引导学生就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2.学生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6. 作文练习1.老师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学生可以在边写作边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布置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解答。
2.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练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阅读技巧,还进一步提高了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得了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最后一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小学最后一堂课上的所见所感。
通过描绘课堂上的细节,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学生离别的不舍。
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共鸣,同时,也富含教育意义,引导学生珍惜时光,感恩老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但对于这篇课文,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情感细节和寓意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细节和寓意,感悟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相关图片:用于展示课文中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然后提问:“你们还记得小学最后一课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最后一课的课文——《最后一课》。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概括课文大意,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3.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采用了举例、对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结合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6.教学评价的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课堂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方面,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a.能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b.能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创作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作文。
4.表达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沟通。
a.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能够通过作文等形式,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d.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e.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最后一课的感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a.能从课文中发现并解读作者对小弗朗士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
b.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故事背景进行分析,理解人物情感变化。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a.能理解并体会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表格教案
2.学科能力目标:
a.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b.学会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创作具有生动形象的作品。
c.能够通过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课文内容理解: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掌握文章主题,体会作者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及爱国情怀。
-突破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并进行仿写练习。
c.记叙文结构:掌握记叙文的结构特点,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对比分析不同记叙文的结构,总结规律,结合实际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离别的情况?”比如,毕业典礼上的告别,或是朋友间的分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离别的情感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最后一课》是一篇典型的记叙文,它通过叙述故事来传达情感和观点。记叙文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感受生活,表达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课》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记叙文如何通过情节和人物塑造传达爱国情感。
e.学习作者通过典型细节传达情感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素养目标:
a.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b.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究文本,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感悟,这一环节得到了较好的反馈。但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最后,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我觉得在本次教学中,我尽量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仍有所分散。因此,如何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让学生在紧张与轻松之间找到平衡,也是我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的地方。
5.学习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坚守教育岗位的精神;
6.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情感变化,提高朗读技巧;
7.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最后一课》,使学生能够领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以课文为载体,让学生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写作特色分析:识别课文中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并分析其在表达主题思想中的作用。
-朗读技巧提高:帮助学生克服朗读时的紧张情绪,掌握正确的呼吸、发音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深入理解主题:引导学生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角度思考课文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的思考。
举例解释:
-情感把握: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小弗朗士在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情变化,以及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上的庄重与不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2、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喜欢汉语吗?喜欢学语文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2学生读文思考,组内交流3、班内交流,归结概括。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那些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最后一课》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文本的含义和主旨,能简述故事情节;3.通过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本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家国情怀。
难点:扩展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的理解及其实践。
三、教学准备教师:封面图片及视频,故事背景介绍,课堂活动设计学生:文本《最后一课》四、教学过程1.教师根据封面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小说《最后一课》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来历和背景,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朗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之后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讨论。
将高傲、爱国、激动等情感融入到讨论中。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多张国旗照片,让学生知道各国国旗的差异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国旗的寓意。
5.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买家国情感和家国情怀等问题。
并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理解爱国主义。
6.最后,教师安排一个作文活动,通过本堂课程学习和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写作。
五、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估:1.学生的讨论质量和活跃程度;2.学生的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3.学生对爱国主义概念的理解和实践;4.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力提升。
六、教学总结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小说《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的背景介绍,了解了爱国主义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在课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和活动,不仅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对爱国主义的情感和家国情怀。
这次课程让学生成为真正有爱国情怀的公民,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写作和分析能力本次课程是一堂注重情感渲染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这是法国作家阿尔封斯·达沃代尔创作的一篇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小说。它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占领的阿尔萨斯地区,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教导下,如何从对法语的轻视转变为对祖国语言的尊重和热爱。
-生字词掌握:如“惋惜”、“祈愿”等词语,需学生能正确读写,并在句子中运用。
-写作技巧分析:作者通过对课堂环境的描绘、人物动作语言的刻画,展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关爱和期望。
-主题思想领悟: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应能理解到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2.教学难点
-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字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课文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和主题。
4.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爱国情怀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写作特色鉴赏: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情感表现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名师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核心素养:1.识记课文注解中的文学文化词句,理解分析课文中重要的基础词语,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词语。
(语言建构与运用)2.从小弗郎士的角度梳理概括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3.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感受韩麦尔先生的人格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4.从心理活动描写角度分析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体会民族语言和爱国情感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二、教学建议《最后一课》作为经典的短篇小说,也符合小说的人物、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情节的要素,可以围绕小说三要素来进行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下的课本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理解赏析有重要作用,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祖国是本文的主题,适当结合中国实际,来引导学生对中国和汉语的热爱。
因此教学设计中可引用部分与热爱祖国的歌曲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
可使用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教学,可逐段品味语言式的教学,还可通过探讨式教学。
学生尽可能充分参与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双基。
三、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解读文本的内涵。
3、热爱民族语言,传承爱国主义的美德。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寻找并概括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2、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展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和环境角度解读文本。
教学重难点:1、利用注释、修辞等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2、分析概括小弗郎士的见闻。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激情导入(播放《歌唱祖国》的音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开拓辽阔疆域,创造辉煌文化。
这是爱国情怀。
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不能被分裂,更不能被侵占。
这也是爱国情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后一课》的主题思想、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分析。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体现爱国主义。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经历,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感。这篇文章是阿尔封斯·达沃代尔借以反映民族矛盾和爱国情怀的佳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案例。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在特定背景下的言行举止,了解他们如何表达爱国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核心素养目标:1.提高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文章表达技巧,提升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3.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4.增强文化认同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爱国情怀,培养对国家文化的自豪感;5.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复习中主动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氛围较为活跃,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偏离主题,导致讨论效果受到影响。为此,我需要在课堂讨论中更加关注学生,及时调整讨论方向,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1.加强对学生历史背景知识的传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法国作家都德以及《一课》的背景。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思考“一课”意味着什么。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行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在朗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和掌握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同学们关注环境描写,理解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以及对小弗朗士心情的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生字词和课文理解。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第二段,思考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二段,分析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2.引导同学们关注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第二段的理解,以及对小弗朗士心情的分析。
四、小组合作1.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巩固课文理解和人物分析。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结尾,思考其深层含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结尾,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展开动人情节,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七年级学生初步阅读小说,可以引导其关注小说艺术上的小中见大的叙述视角,让学生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细节描写,来深入理解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主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理解韩麦尔先生形象特点,深入理解文章主题;2.在理解小说主题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是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表现爱国的题材,并能达到深刻动人的艺术效果的;3.分析本课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习片段写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本课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习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在理解小说主题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是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表现爱国的题材,并能达到深刻动人的艺术效果的。
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2.一、导入《最后一课》这部小说只有三千字左右,却曾给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它闪耀的爱国主义精神,曾引起多少人的共鸣,为什么一个小故事就能承载这么重大的题材?能有如此深入人心的力量?这就需要艺术家的独具匠心,今天,我们通过深入研读这篇课文,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指图进行背景介绍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三、细读思考在祖国危机的关头,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潮高涨,我们细读文章,一关注一个人物——小弗郎士。
请你把写小弗郎士的文字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再把它们串联起来,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提问: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经讨论后分析: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
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
待听到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
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
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
提问: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经讨论后分析:首先,贯穿故事情节。
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
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
没有他,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深化小说主题。
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的母语。
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呢?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
以他的内心变化和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感受,还有阿尔萨斯人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情,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震撼心灵的效果。
在《最后一课》这部小说里,法语老师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墨最重的一个人物。
这部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
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服,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这样穿戴呢?分析:韩麦尔先生穿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只有在重大的事情来临的时候,韩麦尔先生才会这样穿戴啊!原来,韩麦尔先生知道,他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着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同学们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呢?分析: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可是,他的内心怎么会平静呢?他也许在想——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就要远离他而去了;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就要从此放弃。
不舍和悲痛,韩麦尔先生在学生面前只能深藏在心底。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同学们,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分析:请同学们仔细体会这一场景,它是不是像几个特写镜头展现在你的眼前?韩麦尔先生此刻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所以他“脸色惨白”。
到嘴边的话,却哽住了,说不出来。
于是,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这振奋人心又含义深刻的两个大字。
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表达了韩麦尔老师的心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的集中表现。
而这个镜头,表现出了韩麦尔先生的强烈感情——这位平时严厉的法语老师,在这一震撼的时刻,表现出了庄重、无畏,和对祖国的深情,他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的心灵以深刻的影响,也给我们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小结韩麦尔先生形象特点: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但是,在这个乡村教师身上,却体现了伟大的爱国情怀。
人物描写方法小结: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补充语言描写:“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最后一句,你们可以看出老师的殷殷期待吗?“我听见韩麦尔先生对我说:“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
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
'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这里,韩麦尔先生还模仿着敌人的口吻说话,你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痛心。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
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他从父母、学生、自己的角度去反省,这时候,你会发现他已经从一个普通老师成为了一个爱国者。
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四、分析题目最后一课,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是小弗郎士和全镇人的最后一堂母语课,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个生活场景来展开故事呢?讨论:在这里,作者充分利用了短篇小说的特点,选择了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的小场景——一所普通小学校的一堂课来表现这一痛心的历史事件和人民悲痛的感情。
都德所选择集中表现重大事件的生活片段: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祖国的语言了,小孩从此要学异国统治者的语言了!作者的这一选择,使得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最后的一课表现得再鲜明不过了!而“小中见大”又使这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作者把大主题浓缩在了一个小课堂里,从而就把一个小学里的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于是,这一日常生活的场景就显示出了非常庄严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结尾吧,让我们来体会,这里的每一个普通的细节都具有怎样的动人的力量!五、作业熟读课文,“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韩麦尔老师想说什么呢?请你根据他的心理,补写一段他语言中省略的部分。
六、板书设计最后一课民族的悲痛小中见大对侵略者的控诉第二课时一、分析课文本课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习片段写作小说能给读者留下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一些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细枝末节的描写,我们称之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非常重要。
二、细读分析:《最后一课》里的细节描写无一不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而且每一处细节描写都为刻画人物服务。
我们举几个例子:“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绉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服饰的变化,引起了主人公小弗郎士的注意,这个小小的细节描写不只暗示了主人公,也暗示了我们读者,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此细节还与小弗郎士的心里密切相关:今天要发生什么事吗?当小弗郎士因贪玩而迟到时,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说”。
这“柔和”、“严肃”的面部表情,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韩麦尔先生用这一无声的语言把自己鼓励、期待、暗示等丰富情感内容巧妙地传递给小弗郎士,他顿时变得判若两人,因此决心学好祖国语言。
又如写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就“脸色惨白”。
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
这两点是对他沉重的打击,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情,也是他爱国感情的表现。
再如:“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帽子是三角的,初级读本是书边破了的,眼镜是大大的,这些细节描写像特写镜头般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里。
三角帽让我们想到了怪异的模样。
书边破了,说明是本旧书,或是看过很多遍的书,平时不被重视,很少用,或者根本找不到一本新书,可见人们平时对读书不重视。
而今天把这本旧书拿出来还摊在膝头上,大大的眼镜不是架在鼻梁上,而是放在书上,这些细节描写都说明了这一节课的不同寻常,也通过细节描写写出了人物的心理,人们对这一节课的重视、珍惜,而透过对这一节课的珍惜,也表达了人们对法语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主题也就这样显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