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剧院建筑剖析共37页
广州歌剧院分析
logo 公司名称
(2)“小石头”。小剧场舞台可移动
。 400座的多功能厅位于“小石头”内, 具有独立的辅助及后台设施,兼顾室内 乐、小型话剧、曲艺、新闻发布和演员 排练等多功能使用要求,还可兼作小型 电影放映场,举行时装表演等。该厅的 观众座位采用机械移动式,使空间具有 较大的可调性,舞台和观众席可根据功 能变换成不同类型,满足不同的演出要 求,并可作为“黑匣子”实验剧场。
为中国设计-广州歌剧院
——扎哈·哈迪德(英国)
它有着颠覆常规的梦幻空间, 它将成为一座承载梦想的先锋建筑,
这座造型奇异的歌剧院, 出自一位伊拉克裔女建筑师之手。
她被称为建筑界的时尚女魔头, 她的设计常常因惊世骇俗而难以实现。 她是世界上唯一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女建筑师!
logo 公司名称
历时6年建设、即将于近日竣工的广州歌剧院,以其独特的造型、复杂 的结构,为世人瞩目。 › 方案及设计总负责:英国扎哈 ·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 ›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配合单位:广州珠江外资建筑设计院 › 舞台机械及灯光音响设计: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建筑声学设计:澳洲马歇尔戴声学有限公司(Marshall Day Acoustics) › 视线设计模拟分析: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logo 公司名称
› 功能组织
由“大石头”、“小石头”和“草坡”结合组成建筑空间,功能分区明 确,而又交织成为一体。
(1)“大石头”。1800座的歌剧院及其配套的设备用房、剧务用房、演出用房、行政
用房、录音棚和艺术展览厅位于“大石头”内,各种音阶的主角都将在这里粉墨登场。前厅、 休息厅借助大面积的玻璃与室外景观内外交融,以连续、流畅的墙面及廊道获得拉伸而充满 张力的视觉效果,构成功能交织、景观渗透的动态空间,成为观众欣赏演出之前营造艺术氛 围的场所。
《广州歌剧院分析》课件
供演员化妆和休息使用,配备基本化 妆和卫生设施。
储存和管理演出道具和布景,提供道 具的存储和运输服务。
服装间
储存和管理演出服装和布景,提供更 衣和换装的空间。
其他设施
餐厅
提供各种美食和饮品,满足观众 和工作人员的餐饮需求。
休息区
供观众在演出前或中场休息时休息 和放松的区域。
票务中心
提供票务服务,包括售票、退票和 换票等。
03
广州歌剧院的运营与管理
演出安排
演出策划
根据市场需求、观众口味和艺术 家的创作,策划各类演出活动,
包括音乐会、歌剧、舞剧等。
演出合作
与国内外知名艺术团体、艺术家 建立合作关系,引进高品质的演 出项目,提高剧院的艺术品质和
影响力。
演出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演出活动,吸 引观众关注和参与,提高票房收
以“珠江之贝,时空 之舟”为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
以音乐和艺术的结合为主题 强调建筑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
提供世界级的表演艺术中心和公众文化交流平台
02
广州歌剧院的功能与设施
演出设施
01
02
03
音乐厅
配备高质量音响设备和舞 台装置,适合举办交响乐 、室内乐和声乐演出。
歌剧厅
专为歌剧表演设计,配备 先进的声音系统和舞台技 术,提供沉浸式的观演体 验。
广州歌剧院的建成,为本地艺术团体提供了更好的演出平台,促 进了本地艺术的发展和推广。
经济影响
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广州歌剧院的建成,吸引了大量人流和资金流,带动了周边区域的 商业和旅游业发展。
创造了就业机会
广州歌剧院的运营和管理,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包括演 出策划、舞台设计、票务销售等方面的工作岗位。
广州大剧院分析PPT培训课件
人行,车行与出入口在总平面上的分析
建筑四面环路,交通 便利,地下车库入口 设在北面和东面 主入口层在地下,从 四面都有入口进入建 筑,地下用一个大的 公共的开放空间连接 “大石头”、“小石 头”和“草坡”,参 观人流只要从东西面 和南面进入,而后勤 人员则要从北面进入, 贵宾有单独出入口, 各类人流分流,互相 独立,互不影响。地 上则通过入口广场分 别进入大剧场和多功 能剧场。
后现代性大致体现为三种比较鲜明的态度:否定 性(解构性)的后现代性,建设性(建构性)的后 现代性,虚假(迪斯尼式)的后现代性。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 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 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 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 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 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 定感。
广州大剧院分 析
风格简述
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希达 所创立的批评学派。 解构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 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 感的形态的倾向。 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 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后现代性是一种思 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 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 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
时至今日中孚泰文化集团俨然成为了 “大剧院建设专家与领导者”广州歌剧 院总建筑面积约70000平方米,最大长 度约120米,最大高度43米。整个歌剧 院包括大剧场36400平方米、多功能剧 场7400平方米、其它配套建筑26100平 方米,总占地面积约42000平方米。其 中,“大砾石”是1800座的大剧场和 录音棚、艺术展览厅等,“小砾石”则 是400座的多功能剧场等。
广州大剧院-室内设计案例分析
主入口
Add your text here and write down your opinion here
内部结构
Add your text here and write down your opinion here
Five Part
5 绿化
Part
草坡室外结合景观,建筑设计仍保持独特、 恣意发挥的鲜明个性,衬托一大一小,一黑 一白的“石头”,草坡的设计概念不仅仅是 回归自然,同时巧妙地利用草坡下的空间安 排了咖啡厅、售票中心、表演艺术研究交流 中心以及一些辅助用房。由于草坡下空间的 地面与市政道路相连,所以开放的、实用的, 又景观化的这一区域,超越了目前其他同类 项目常见的生硬的大广场的做法,为市民、 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实现了人与建筑、人与景观的对话,建筑设 计已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实用功能。
大堂照明
大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空间,由不同方向的倾斜曲面组成, 平面形状和剖面形状都略呈月牙形。 内侧墙面悬挑出两层连廊,其曲线形态构成了空间内重要的视觉元素。大堂的照明完全采用间 接照明形式。我们用三部分间接照明构成了大堂主要的照明方案,即:利用内外墙上部交汇处 的楔形空间设置投光灯具向上照射外墙面上部(实际上是屋顶) ;在两层连廊的底部随连廊底曲线 走向设置间接照明灯槽;幕墙三角形钢结构照明(同时也是室外照明的一部分) 。
观众厅照明
大剧场观众厅是另一个十分复杂的室内空间,这也是整个建筑最重要的空间。在观众厅里,除 了地面以外,其他部分就是一个绵延起伏的曲面。灯光室被巧妙地安排在曲面的凹陷处,而两 层楼座则像是曲面上的褶皱一样,融合在整体之中。
Part FOUR
4 室内摆设与平面
Part
大堂石头摆设
广州歌剧院建筑解析
建筑三大观点
观点一:外形设计采用非几何形体 对此,广州歌剧院国际邀请 建筑设计竞赛的技术评审委员组组长、剧院设计专家、广州黄花岗剧 院设计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赵伯仁强调,模仿上世纪五六十 年代传统的三段式歌剧院如友谊剧院,肯定不行;而北京国家大剧院 已经采用规则的几何形体———“鹅蛋形”设计理念,因此采用非几 何形体、非规则的外形设计,不失为一个好思路,这次绝大多数方案 都体现了这一特征,2号、4号方案更是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观点二:要与周边环境协调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叶荣贵提 出,现在评价一个建筑虽然不能再沿用过去通用的“艺术法则”,但 两个方面的评价却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建筑要有地域性,这是基础; 其次,建筑应该是时代的,要记录时代的轨迹。而“当两者不能兼备 的时候,我们则要时代的建筑”,这是国家大剧院的启示。 谈及 此次9个方案的共性时,叶荣贵指出,这次的方案都体现了从外到内 的设计理念,先确定歌剧院的外部形态,再探讨内部功能。“真正高 水平的设计师是完全有能力这样做的。”叶荣贵还提出,歌剧院建成 后,与周边建筑的协调也是一个大考验
水冲击的砾石,又像孩子们 玩累了、置于一角的两块灰色橡皮泥。但它的 封闭造型,却提供了绝佳的音响效果。它以看 似圆润的造型,表达了内心的纯真。 广州歌剧院敲定国际顶尖建筑设计师扎哈· 哈迪德的设计作品“圆润 双砾”为优胜方案。这位来自英国的女设计师曾被称为“解构主义大 师”,香港的山顶俱乐部就是她的杰作之一。 “圆润双砾”方案被称为“一个功能、形式与可行性三者俱佳的优 秀方案”。专家介绍,在功能方面,该方案较好地组织了城市与歌剧院 之间各种流线的接驳关系及建筑内部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呼应关系;在建 筑形态上,呈不规则“沙漠”形状,浑厚有力,标志性十分突出,并有 未来感;在可行性方面,相对其它具有特色的方案而言,此方案具有更 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总平面设计及造型方面,该方案能与海心沙 公园及珠江相结合,有良好的效果,且功能区分明确清晰。以“双砾” 设计与珠江新城形成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鲜明对比;以“夏园”和 “冬园”衬托歌剧院和博物馆并形成文化艺术广场,有特色且绿化覆盖 率高。交通流线清晰,各种功能的交通组织比较便捷合理。剧场观众厅 平面布置能满足歌剧及大型综合文艺演出的要求。观众厅的容积等均较 合理。结构体系、给排水及消防给水、空调系统设计基本可行。
广州大剧院案例分析
实验剧场
内设443个座位(其中包括2楼对称分布的44个座位)的小型剧场。 实验剧场建筑平面为矩形,内部宽18米,长26米。实验剧场可满足会议厅、尽端式舞台、伸出式舞台、中心 式舞台、T型台等多种演出形式的需要。 实验剧场内部可由舞台机械实现舞台和观众厅形式的改变,台下设置了两种形式的升降台,多种舞台形式的 变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所有座椅固定在气垫台车上,可以随着舞台形式的变换改变观众座椅的排布方式。
设计特点
其立意来自于传说中屹立于珠江中的海珠石 — 广州 的镇城之石。 一大一小,一黑一白的两块奇石安然坐落于珠江江畔, 源自被江水冲刷形成的“圆润双砾”的设计构思,建 筑造型组合成为一个有视觉冲击力的形体,为广州市 建立一个新的文化焦点。
结构外形与立面设计
与国家大剧院不同,他外形的不是单纯的由网 壳构成。建筑外形由上百个平面构成,每个平面的 大小形状和角度都不一样。单个平面由三向网架构 成,类似折板一样以不同的角度链接,最终构成壳 体。(三向斜交网格组成折板式单层网壳)
立面主要由花岗岩、混凝土和钢化玻璃幕墙来 构成空间上的虚实关系。
总体布局
后勤 入口
演员 入口
后勤 入口
车库 入口
“大石头”
“小石头” 湖
草坡
广场
草坡
车库 入口
1F
贵宾 入口
VIP 休息室
咖啡厅
大厅 架空层
大厅
厨房 餐厅
2F
广场
3F
4F
4F
5F
5F
歌剧厅
共设1804个坐席(包括乐池117个坐席) 三层观众席呈“双手环抱形”
案例汇报
广州大剧院
广州大剧院
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广州新城市中轴线上,坐落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旁,毗邻中 国新的金融中心城市、CBD总部基地,与广州塔隔江相望。
广州大剧院分析 ppt课件
基地分析
自然条件:位于广州珠江新城南部华夏 路,紧邻珠江新城临江大道,场地位于 珠江岸边
社会背景:广州大剧院的建造就是要使 之成为广州市的新地标,无论是从形式 含义还是功能上来说,他都承载着其特 殊意义。在规划设计中,广州歌剧院、 博物馆分别位于新城轴线起点的两侧, 与中央广场、滨江绿带共同形成文化艺 术广场,成为一个开放、自信的国际都 市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艺术广场的设 计秉承了广州珠江新城城市设计的精神 与理念,在整合都市界面、丰富都市景 观、引入公共活动三个方面丰富并深化 了城市设计的成果。
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希达 所创立的批评学派。 解构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 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 感的形态的倾向。 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 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后现代性是一种思 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 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 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
设计说明
广州歌剧院的设计概念源自这样的一种激情:在广州市建立一个新的城市文化焦点 — —融城市历史、建筑艺术、城市景观为一体的文化焦点。“是谁驱石到江心,天为羊城镇 古会”,诗中说的是屹立珠江中的海珠石。传说中的海珠石是广州的镇城之石。
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的方案构思为“圆润双砾”,立意来自于海珠石的传 说,寓意一对被珠江水冲刷形成的“砾石”,生根于动感十足的城市空间。起伏流畅的线 条、引人入胜的轮廓与珠江水交相辉映,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浪漫激情。建筑师通过类比的 手法把主体建筑与环境景观关联起来,以产生一种嵌入性。将景观元素渗透到建筑形体和 空间中,以动态的建筑空间和形式、模糊边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织,并使之有机相连,从 而实现空间的持续变化和形态交集。将建筑的内部、外部直至城市空间看做是城市意象的 不同但连续的片段,通过刻意的切割与联接,使建筑和城市景观融合共生。
广州歌剧院建构分析
广州歌剧院
——扎哈· 哈迪德
广州歌剧院
扎哈· 哈迪德,一个特立独行 的女人,一个在建筑界摸爬 滚打的女人,一个叱咤风云 的女人,她在这座地球上留 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 筑,也为建造师们制造了一 个又一个难题。下面我们将 一同走进扎哈,走进女魔头 在中国的标志——广州歌剧 院。
广州歌剧院
广州大剧院的出现让剧院在视觉 和听觉享受上得以完美地并存。 悉尼歌剧院 是一流的建 筑,但不是 一流的剧院。
法国巴士底 大剧院是一 流的剧院, 但不是一流 的建筑。
广州歌剧院
澳大利亚人、国际声学界最高 奖“塞宾奖”的获得者———马 歇尔贡献了他最新的声学技术: 一种被称为G R G (玻璃纤维加 强石膏)的材料被大量使用。
来自伦敦的普利茨建筑奖获得 者———扎哈哈迪德给它描绘 了前卫夸张的造型:大剧院主 厅外立面由64个不规则平面随 意组合而成;
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的主厅依旧 延续着扎哈的风格,这 种取消了反射板的剧院 设计在已往台旁边的墙壁以及 扩散体的使用使广州歌 剧院主厅的音效可以达 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广州歌剧院主厅音乐处 理
广州歌剧院
其外形犹如大 小两块历经江 水冲刷的石头, 被放置在珠江 北岸一个平缓 的山丘上。 “双砾”都采 用了屋盖、幕 墙一体化的结 构,整体性外 壳最大长度约 120米,高43米。
广州歌剧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小雅》 羊城古都有镇宝三 石: 东为海印石、 中为海珠石、 西为浮丘石。
广州歌剧院
观众厅池座两 侧的升起部分和 楼座挑台交错重 叠,看台犹如 “双手环抱”, 避免了回声的干 扰,内墙的形状 和角度有利于提 供侧向反射声。
广州大剧院分析
声学设计由marshall day acoustics(澳大 利亚,墨尔本)设计
广州歌剧院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 其核心部分俗称“大石头和小石头”:“大 砾石”是1800座的大剧场和录音棚、艺术展 览厅,面积约为36400平方米;“小砾石” 则是400座的多功能剧场,面积约7400平方 米。其他配套建筑约占26100平方米。负责 舞台机械及灯光音响设计的团队为国家大剧 院原班人马。内部声学设计则根据马歇尔大 师的独特研究采用“双手环抱”式看台,此 项设计为全球首创。
进入大剧场的入口大厅后,可直接 通过楼梯上到楼上,然后再进入观 众厅,与从入口平台进入的人流合 流。然后通过沿建筑边的通道和楼 梯,可以进入到舞台背后的餐厅部 分。建筑的外围大部分是参观人流 可以进入的。充分利用了景观视线 良好的区域给主要使用人员,功能 安排巧妙。
其外形犹如大小两块历经江水 冲刷的石头,被放置在珠江北 岸一个平缓的山丘上。“双砾” 都采用了屋盖、幕墙一体化的 结构,整体性外壳最大长度约 120米,高43米
在结构上面是三项斜壳网格,组合折被成中间有 14个支撑点,形成了不是以轴力为主的。歌剧院 的造型是大小两个石头,因为两个结构是基本相 似,由64个折面形成的网壳解构,棱线是两条面 的角平分线,所以就是因为这样的变化,导致所 有交线的节点,不同的方向交汇在节点处。用了 很多的角支柱,所有的都是箱形断面。这个节点 解构非常复杂,就采用了铸钢节点,就是每一个 铸钢节点形象各异,最长达到82米,最重达到 39.6吨,最长达到18米,宽12米,所以要现场组 装,造型非常复杂。其次还因为工程采用的是薄 壁箱型的截面,主梁和次梁有牛腿,有很多的牛 腿,这也是我们制作上的难点,共设155个球铰支 座。因为构建比较复杂,而且69个铸钢节点都不 完全相同,制模和木模的工具,选用的型是二氧 化碳和水玻璃,采用的电弧炉氧化法,假如一些 微量元素,提高热人性和延伸性。铸造完以后进 行热处理。
圆润双砾——广州大剧院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圆润双砾——广州大剧院夜色里,光从玻璃表面中透出广州大剧院是建筑设计大师——扎哈•哈迪德女士在亚洲建成的首个大型项目,也是她本人设计生涯中第一个剧院类作品。
她独具个性的设计风格,从不被传统所累。
走进大剧院室内,这样的感受更加强烈。
一般的剧院会包含一个1000座以上的观众厅及400~600人左右的多功能厅(俗称小剧场),这样基本能满足各类的日常演出。
广州大剧院1800座观众厅兼容了歌剧、舞剧、芭蕾舞剧、戏曲、音乐演奏等多项演出功能,而400座的多功能厅则兼备室内音乐、小型话剧、曲艺、新闻发布和演员排练等多项功能。
一般剧院的建筑形态往往会将这两种观演厅包容在一座建筑中,规模宏大的国家大剧院更是将大剧院、交响乐厅、戏剧院包容在一个庞大的巨蛋内,扎哈设计的广州大剧院则将其分成两个建筑单体,恰好由于体量的原因,形成两块大小不等的“石头”。
大“石头”内是1800座的大剧院及其配套,小“石头”内则为400座的多功能厅。
扎哈的作品用色也极具个性,基本上是黑、白两色(作为中间色的灰色基本上也是取自质朴的材质本身,比如素混凝土等)。
在本项目中,大“石头”外观是黑色,与室外紧密相连的室内则是黑地黑顶白墙;小“石头”外观为白色,与室外紧密相连的室内则是白地白顶黑墙。
一黑一白,一大一小,在珠江新城片区中独步,在高楼林立之中发出绝响。
不同视角的外立面图不同视角的外立面图由于体量的原因,建筑形成两块大小不等的“石头”主入口剧院的观众厅在视线分析上,需要将观众坐席坡状排列,以达到每席的最佳观看效果,所以从舞台边第一排坐席到最后一排坐席的高差就相等于平时的一层楼了。
一般剧院的做法是将主入口设在二层,由最后一排顺坡而下进入各自的坐席。
例如上海大剧院就是通过又宽又大的室外大台阶拾级而上的。
扎哈在这方面的处理也是别出心裁的,巧妙地将二层以下室外空间处理成草坡,观众是通过室外缓缓的坡道,漫步进入二层主入口的,与体量惊人、面积庞大的大台阶相比,少了些许生硬,多了些许趣味,并将一黑一白,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巧妙地安放在草坡上,真可谓浑然一体,意趣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