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丨曾奇峰
给孩子的胜过教孩子知识【育儿知识】
给孩子的胜过教孩子知识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2.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3.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
这是武汉中德医院的创始人、国内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总结出的三句话。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创办的心理治疗学派,对一般人来讲,既博大精深又晦涩难懂,但曾奇峰认为,整个的精神分析学说可以概括为这三句话。
这一期的文章,先主要阐述第一句话。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这句话中所谓的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
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
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笔记
曾奇峰精神分析课笔记1.学精神分析不要用脑子而是要用身体。
2.精神分析是人格理论是探索工具是治疗方法。
3.心理治疗不是治疗一个人,而是治疗一个家族链。
4.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天然的心理治疗师。
5.逆反心理是父母亲的问题而非孩子。
6.催眠是给治疗者以暗示,精神分析是挖掘潜意识的东西。
7.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现,使西方国家集体意识发作率降低。
8.精神分析是研究关系的学问,研究的对象是爱恨情仇,如果说它不是科学,那么它一定高于科学。
9.精神分析可改为与育儿学。
10.精神分析揭示了父母与子女间的相互残杀的关系。
11.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心世界向外投射的结果,而他的内心世界又是在早年的时候与其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
12.人在六岁之前形成人格,六岁之后的经历是六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13.移情就是一个人把他早年与父母亲的关系转移到与咨询师的关系上来。
14.弗洛伊德是把神经症变为移情神经症进行治疗,而自恋性人格障碍不能移情,所以不能用精神分析进行治疗。
15.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
16.永远不分析别人,只说自己的感觉。
17.越是本能的越可靠。
18.女人让自己漂亮是吸引男人的,女人让自己皮下脂肪增厚是准备生孩子的,女人让自己肥胖是对性的拒绝。
19.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地是被这个人教会的。
20.贫穷的实质是受虐。
21.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就在后来勾引别人不喜欢。
22.父母对孩子不好,孩子就越来越离不开父母。
23.移情是过去的重复,是时间上的错误。
24.高考焦虑不是怕考不好而是怕考好,是害怕成功。
25.胃溃疡是内心有孤独和依赖的冲突,是“吃不消了”。
26.晕车船是因为控制性过高。
27.哮喘是内心孤独和依赖的严重冲突。
28.鼻炎是家庭控制太强。
29.乳腺癌是因为与妈妈关系不好,是对妈妈的报复。
30.在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理起了很大作用。
31.回避自己的很多想法,可能是成病的原因。
32.精神化表达是从躯体-行动-图象-语言发展。
曾奇峰心理咨询中心微博摘录
曾奇峰心理咨询中心微博摘录1. 一个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多的指责的人,或说被别人过多地“支招”的人,容易变成一个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的人。
不过,成长的过程,那是已经过去的事情了。
没有人能使时光倒流。
现在我们能改变的是,把心里的别人认出来,然后把自己和别人分开。
2. 不要过分相信“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之类的话,很多人就是小时候缺乏表扬,长大之后一点信心就没有,进步从何谈起,如果他做得好,要及时表扬。
如果他做错了,温柔而坚决地指出来。
态度不温柔不行,不温柔可能造成孩子心理伤害或反抗情绪,不坚决也不行,不坚决就不能把边界清楚地告诉他。
3. 成人需要重新学习孩子的游戏精神。
或者说学习孩子不把世间万事万物分类成游戏和非游戏。
一切皆游戏:工作、生活、爱情、婚姻。
也许成人在说到游戏的时候会有不严肃的事情,但不要忘记,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游戏可是天下最严肃的事情。
把游戏看得不再严肃,是成人的疾病。
4. 为什么每个人都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是因为,在婴儿时期,如果我们饿了、渴了或害怕了,只有在父母亲注意到这件事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吃的、喝的,才会获得安慰。
成年之后,现实的那些需要我们可以自我满足,但对“被注意”的需要却嵌入了内心深处,依然还会支配我们的欲望和言行。
5. 在一次心理咨询培训班上,老师让一位平时给人很绅士印象的学员当着大家的面做一件“坏事”。
大家等了好长时间,这位“绅士”都没做。
最后被逼急了,他冲过去从桌子上拿起一个烟灰缸,用力摔在地上,口里还说了一句脏话。
大家热烈鼓掌。
后来问他的感觉,他说,感觉很刺激,也很畅快。
6. 如果一个人被他人过度期望,他就变成了他人期望的奴隶,他活着的目标,只不过是满足他人的期望而已。
怎样才能知道期望得过度了呢,很简单,问一问被期望的人的感受就知道了。
但遗憾的是,如此简单的事情,却有很多人没有去做。
7. 一位成年男人问我:我从小就懒,爸爸、妈妈、老师说了我几十年,就是改不掉,你说怎么办。
第3讲被动攻击的心理动机
第三讲被动攻击的心理动机作者:熊玲曾奇峰廖琦整理:醉梅主讲:季淑华学习目标:洞察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无意识心理行为——被动攻击,从而认识到父母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
学习类型:问题探究型(寻根溯源,查找动机,分析原因)。
学习重点:从孩子行为看父母的行为模式,探究孩子行为背后心理动机。
学习难点:“拖沓”与“任性”的关系。
能力提升:学会对问题的心理根源的挖掘。
提纲:第一部分:“拖沓”和“任性”与父母教育有关第二部分:被动攻击,是因为孩子无权作主第一部分:孩子“拖沓”和“任性”与父母教育有关【案例】一位7岁孩子的妈妈诉说:“我感到恼火的是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沓得很!作业一小时可以做完的,要拖三小时,洗澡要半个多小时。
怎么催都没用。
”“还有让我最头疼的是孩子太任性了!讲什么都没有用,非得由着他的性子行事。
”【分析】孩子在6—12岁年龄阶段,称为儿童的中期和儿童后期,是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
此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也是最易出现行为问题的时期。
面对行为问题中常见的厌学、脾气躁、逆返、任性、拖拉、胆怯、敌对、冲动等现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筹莫展。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拖沓、任性问题时,他们明显的情绪态度是“恼火”“头疼”!这就说明,父母在当时非常生气,处在“拿他或她真没办法”的无奈中。
其实,儿童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
儿童自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看着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绘制图画的是我们父母。
白纸上逐渐增多起来的图案,就是儿童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
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那说明绘画人的艺术水平高;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那还是说明绘画人的水平低。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绘制)出来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从这个角度说明,要改变孩子不良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准你在“白纸”上绘制图画的过程中,问题出在哪里?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你情绪抑郁时而选择的色彩太灰暗、还是你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我们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与父母行为模式的关系:1.孩子“拖沓”与“任性”之间的关联和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从词义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没效率,“任性”是不听别人意见、执坳。
曾奇峰:请别偷换了孩子学习的天然动力
。
孩 子
会
自
了 孩 子 学 习 的
觉
学
习
。
●学习的动力为什么消失了 一位大二的男生向我咨询,说现在状态很不好,很想努力学习,但一拿起 书本就烦,学不进去;不看书更烦,觉得虚度了光阴,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自 己。我问他中学时学得怎样,他说有父母亲督促,而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 得还可以,不像现在这样学不学都心神难定。 他问我该怎么办,我就给他讲了一个曾多次讲给别人听的故事:有一位老 头,住在一个广场边,广场上堆满了废铁桶。一群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经过 广场,都要对那些铁桶一通拳打脚踢,以此取乐。老头有心脏病,那些噪音让 他很受不了。有一天他拦住那群学生,对他们说,我很喜欢听你们踢铁桶的声 音,我想你们继续踢下去,为此我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元钱。小学生们很高兴, 踢打铁桶更加卖力。在他们踢的时候,老头便找个地方躲了起来。一周后,老 头又拦住那群学生,说我现在经济情况不好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每天五角钱 了。学生们听了很不高兴,但还是去踢桶,想有点钱总比没有钱好。又过了一 周,老头又对学生说,我现在经济情况更糟了,我不能付给你们踢桶的钱了, 但我还是希望你们每天都为我踢一阵子。 这老汉的确高明,他将小学们踢桶的 动机或者说支持性的力量,不动声色地从获得乐趣变成了获得金钱。获得乐趣 这一点,他是无法控制的,但钱他可以控制,在小学生们为钱踢桶以后,只要 他不给钱了,他们自然就不会踢桶了。
●原本学习就是一种玩乐 我继续解释说,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天然具有很强的学习欲望。几 岁的小孩兴成天兴高彩烈地翻箱倒柜、乱涂乱画,那是在做什么?——那是在 做科研、写文章!如果这些天然的动机一直保持下去,如果一个人总能在兴趣 支配下学习数理化、政史地等,那他迟早都会成为那一行的杰出人物。因为兴 趣是学习一切东西的永不衰竭的核动力。遗憾的是,很多人的天然动机都被他 们的老师或家长偷换了,也就是说从为了乐趣学习变成为了老师、家长甚至考 试学习。这类的学生一上大学,离家离得远了,父母管不着了,老师也管得松 了,考试也不再那么重要了,简单地说,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就会像那群没有 钱的支持的小学生一样,不愿意再学习了。 不仅如此。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而能心安理得,那也还不算最坏的结果。 更坏的是,老师、家长的压力变成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压力,内心冲突由此产 生:一方面,如果去学习,那是顺从了他人的愿望,自己会显得不那么独立, 在青春期,独立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学习,理性告诉我 们,这样做可能对自己不利。所以不管怎样,都不可能让内心宁静。 听完我的话,这位男生说要好好想一想。 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在路灯下玩沙,神情专注、兴致 勃勃。旁边静静地站着一位少妇,当然是他母亲了。我心想,如果他的母亲用 棍子逼着他玩沙,他还会玩得那么开心吗? 答案只有一个:不会。
曾奇峰谁是家庭的遮风挡雨人
曾奇峰:谁是家庭的遮风挡雨人从物质的层面来看,家就是由几堵墙、几个天花板围成的一个空间,风霜雪雨阻挡在这个空间之外,身处其中的人都觉得安全和温暖;从心理的层面来说,家庭是每一个家庭成员躲避外界压力的地方,尤其对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灵还过于弱小,无力抵御各种外界压力,所以家或者说家中的成年人对他们来说,就是帮着他们抵挡压力以便能够健康成长的万里长城。
举个例子,如果有歹徒闯入家中,理所当然地就应该是父母挺身而出,直接面对歹徒的威胁,而把孩子挡在他们身后,使孩子免受伤害。
相信几乎百分之百的父母实际上也会这样做。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去把歹徒赶出去。
因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驱除歹徒的目的,而且他们自己都会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伤天害理。
但是,如果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歹徒”给家庭制造了压力,或者说如果是来自外界的心理压力给家庭或孩子制造了恐慌和威胁,那很多父母的处理方式就有些问题了。
他们往往在自己都无法面对的那些压力的情况下,把孩子推到第一线去面对“腥风血雨”,最后不仅达不到他们希望的效果,反而使得孩子的心灵破碎,“遍体鳞伤”。
作为心理医生,实在见到了太多的逼迫孩子“上前线”,而自己却躲在孩子身后只管吆喝的父母,当然,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如何地不合理,他们还是能够勇敢地改变自己的。
以下是比较典型的一例。
这是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
父亲叶先生是机关干部,母亲刘女士是一家企业的财务人员,他们的儿子叫涛涛。
涛涛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整个小学阶段,他总是可以保持班上前几名的好成绩。
但他有个毛病,就是贪玩。
下课玩倒也罢了,但他上课也玩,比如玩小玩具,或者跟邻座的同学动手动脚,等等。
好在他的历任班主任都有点“以成败论英雄”,看在他成绩还不错的份上,对他总是网开一面,只要不是太离谱,也就不怎么深究。
有一任班主任甚至曾说:他啥都懂了,还让他听课,那不是把他当傻瓜吗?他可不傻。
涛涛的父母每次去开家长会,班主任都要说上一句:你家的孩子太调皮了,可能比较适合在美国上学。
曾奇峰精神分析案例督导记录
曾奇峰精神分析案例督导记录根据网上录音整理案例报告:(资料是来自青岛的ooo女士提供ooo女士04年三级证现在考了二级业余有两年经验)案例:女求助者,21岁,大四。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她不喜欢)单纯、清秀,身高1.76.运动装,衣着整齐,有人陪同。
因为9月份开学,她严重失眠、焦虑、情绪低、非常害怕,恐惧,所以来求助。
咨询中的几个片段:片段一:(第一次咨询,一个男生陪同)9月29日老师开完药(罗拉希德)来访者:老师,这可以了么?这就可以了么?我希望找个人谈谈,我们就要放假了…我不知道应该考研还是工作,考研又要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工作吧,假期时参加过实践,感觉社会非常复杂,现在这个心态,面临社会压力大。
咨询师:你可以列一下考研与工作的优劣势在哪?分析一下来访者:想清楚了,考研,不知道时药的作用,还是咨询的作用片段二:(第二次,还是那个男生陪同)10月9日来访者:不想吃饭,思维不受控制,矛盾念头,感觉有一个出口,眼前黑暗,立体越来越少咨询师:你的家庭情况如何?来访者:爸57岁 1.7左右从农村参加部队到青海胜利油田后到食堂,最后是单位门卫妈55岁 1.65左右跟随着爸爸一路走来姐26岁 1.58左右师专毕业到胜利油田食堂,先怀孕,部队出生我21岁 1.76左右在油田出生,没有分开记忆,但爸爸常不在家咨询师:你以前有上述感觉么?来访者:我从小学习好,高中有那种感觉。
我高中在重点学校,成绩在前二十名内,但高三时,最后一次摸底考试考第一名,感觉就变了,以前看题很容易,现在觉得不对。
现在背书一个字都不准错……在老师同学帮助下,还行,也不当回事。
高考考得不好,在青岛上大学,学的专业不喜欢。
现在要考英语证,但是很害怕。
英语过八级也很少有人考过。
片段三:(第三次和一个女生一起来)10月17日咨询师:为什么每次都和别人一起来访者:我不敢出门,怕控制不住自己,想往汽车上撞,身体不听话……咨询师:你用一幅画描述你的心情来访者:我感觉在一个海边,傍晚六点左右,太阳慢慢落下,我感觉孤独、害怕,感觉礁石后面有不知道什么的可怕的东西。
曾奇峰自我及其防御机制讲义课件
自我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的关系
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
自我心理学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关注个体自我意识和人格特质对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人格心理学家通过研 究不同人格特质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自我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而自我心理学则更侧重于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然而,两者在研究 方法、理论构建等方面存在交叉,相互借鉴和发展。
自我概念的构成
自我概念包括了自我知觉、自我评价、自 我体验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影响,共同 构成了个体对自身的认知。
防御机制的作用
理论的意义与贡献
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应对内在冲突和外在 压力的一种手段,通过调节情绪、认知和 行为来维护心理平衡。
该理论对于理解个体心理防御机制的发生 与发展,以及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合理化
个体为自我辩解或解释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以保持 内心的平衡和自尊。
反向形成
个体为了掩盖内心的情感或欲望,表现出相反的 行为或情绪。
投射
个体将自己的情感、欲望或特质归咎于他人,以减轻内 心的焦虑和不安。
防御机制的作用与影响
防御机制的作用
防御机制在个体面对压力、焦虑或冲突时,起到一定的心理保护作用,帮助个体 暂时缓解内心的痛苦和焦虑。
防御机制的影响
长期使用防御机制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导致心理问题的加剧 、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认知偏差等。因此,了解和识别自己的防御机制,对于提 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04
曾奇峰自我防御机制理论
曾奇峰自我防御机制的概述
1 2
自我防御机制定义
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心理压力和冲突时 ,为了维护自我形象和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系列 无意识的适应性应对策略。
家长心理健康问答系列
供各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填写与教师沟通记录、与家长沟通记录、团体辅导记录参考。
家长心理健康问答系列(一)孩子在校与学习1.怎样跟老师进行有效沟通?2.孩子人际关系不好,怎么办?3.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4.如何让孩子安心学习?5.如何预防孩子沉迷网络?6.如何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二)亲子关系7.怎样看待孩子的“叛逆”?8.怎样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9.怎样和孩子谈性?10.怎样克服养育孩子的无力感?11.跟孩子冲突后怎么办?12.如何早期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经过漫长的寒假和居家学习的“等待”,孩子们终于返校复学了。
作为家长,你是否在深深地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又充满莫名的担忧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心理专家怎么说:(一)孩子在校与学习1.怎样跟老师进行有效沟通?家长与老师通过有效沟通,形成联盟,可以共同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那怎样跟老师有效沟通呢?①彼此尊重是前提。
有时候家长与老师之间教育理念不一致属于正常现象,家长应该以真诚的态度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
尽量做到和而不同,给孩子以多元的视角看待问题,减少矛盾冲突,避免孩子左右为难。
②沟通的内容可以广泛些。
多数家长和老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及课堂表现,除此之外,孩子的人际交往,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等也应该是关注的重点。
通过沟通,家长和老师可以对比孩子在家和在校的表现。
③面谈更为有效。
虽然现代通讯工具让交流更便捷,但仍然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会谈。
一次真诚的面谈不仅能引起老师对孩子的关注,也体现出家长对孩子有足够的重视。
在面谈中表达对老师专业能力的信任和对老师工作的理解支持,促进家校合作。
2.孩子人际关系不好,怎么办?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关系。
发展人际关系的前提是与他人进行交往,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喜欢独处,不爱参加活动,也就失去发展人际交流的机会。
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孩子。
①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通过团体活动增加孩子与人交流的机会,增加人际交往的频率。
《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
《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
看完了《曾奇峰的心理课》这本书,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1.关注自身情感和心理问题。
每个人都会遇到情感和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并处理。
只有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才能建立正向的情感认知,让自己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2.学会发现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处理它们。
在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学会积极处理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包括处理负面情绪,以及寻求支持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3.注意人际关系建设。
即使各个人的情感需求大相径庭,也需要我们充分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情感需求,在交往中互相扶持和理解,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4.培养正向、积极的情感态度。
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同时也可以激励我们朝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
总之,《曾奇峰的心理课》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情感和心理问题,并指导我们应对和解决它
们。
同时,这本书的内容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加健康和全面的人际关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曾奇峰 第五讲 父母孩子冲突
第五讲:父母与孩子的冲突曾氏语录:1.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2. 享受自由的代价是忍受孤独;3. 我不指望在跟来访者做出某种解释的时候对方立即接受,如果我有这样的希望的话,这是我过度自恋;4. 早年的时候婴儿会通过无助感来强大的控制母亲,•,在一个没有成长好的人格里面会藏着这些婴儿般的(心理)东西,这样的人在与别人打交道时需要控制,需要控制周围所有人,这种现象在每个人心里都有残留;5. 从经济学角度讲,把自己塑造得很完美是划不来的事情,因为我们迟早都要死;6. 中年危机-“第二次青春期”,与青春期危机都是寻求另外的(认知)整合的时期,而中年危机之后面对的是健康水平下降,下半生-面对死亡的危机;-“我开始变得不像我了”;7. 精神分析像一门外语,让我们理解身体在如何言说我们的内心;Note:1. 强迫症:1.1 源自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压抑;1.2 强迫行为是一种隔离的行为,具有仪式性,仪式是用来隔离情感的;e.g. 强迫性的洗手,想洗掉的不是脏,是道德上的堕落,因此洗手是一种象征;一种超我的在潜意识的惩罚;1.3 强迫症是性冲动跟道德之间的冲突的表现;2. 各种恐怖症:2.1 恐怖是对热爱的掩饰;3. 婴儿般的无所不能:通过控制他人来缓解自己的恐惧;4. 焦虑症:4.1 原始焦虑:害怕自身破碎,担心边界被打破;如疑病症;婴儿幻想自己消失或母亲突然消失带来的心理残影而没有得到与母亲良好的关系支持,而停留在这种原始焦虑;4.2 成熟的焦虑:害怕丧失客体或客体的爱;如考试焦虑;神经症水平;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有这种神经质性的焦虑。
这是正常的。
如果轻一点还有积极的意义,可以更多地有获得社会认可的这种努力,就能够取得更高的世俗的成就。
(如果完全没有焦虑,就是人本主义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就会丧失创造和生活的活力,这也是马斯洛说的自我实现的人的危险的地方。
所以,一个人没必要把自己搞的太完美,太完美就丧失活力了。
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
曾奇峰的心理课读后感读完曾奇峰的心理课,我就像在自己的大脑里来了一场奇妙的冒险。
一开始,我以为心理课嘛,肯定是一堆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大道理。
可曾奇峰老师就像是个超级有趣的导游,带着我在心理的世界里东瞅瞅西看看,而且每个地方都讲解得特别接地气。
就说他讲的关于人际关系的部分吧。
以前我总是搞不懂为啥有时候和人相处会那么别扭,感觉自己就像个没头的苍蝇乱撞。
曾老师一句话就点醒了我这个“梦中人”,他说很多人际关系里的烦恼,其实都跟我们内心的投射有关。
这就好比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别人,看到的可能根本不是人家的真实模样,而是自己内心那些小纠结、小恐惧的映射。
这么一想,感觉以前那些莫名其妙的人际矛盾就像一个个解开的小疙瘩,心里一下子敞亮多了。
还有关于家庭关系的解读,那更是让我忍不住拍大腿叫绝。
家庭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家庭成员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这些角色之间的互动有时候就像一场复杂的舞蹈。
曾老师把家庭关系里那些隐藏的暗流和无声的规则剖析得清清楚楚。
比如说父母的过度保护可能会变成孩子成长的一种束缚,就像给小树苗套了个太紧的笼子,虽然是出于爱,但却不利于它长成参天大树。
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行为,也让我更加理解家人之间那些微妙的情感联系。
再说到自我成长这块儿,曾奇峰老师简直就像个智慧的长者,拍拍我的肩膀说:“年轻人,认识自己可是一辈子的功课。
”他讲到我们很多时候都在逃避自己内心的某些部分,把它们像藏宝贝一样藏起来,可这些被隐藏的部分往往才是我们成长的关键。
这就好比我们要打扫房间,不能只把表面擦得光亮,那些角落里的灰尘才是真正影响整体环境的。
我开始尝试去正视自己的那些小缺点、小脆弱,结果发现,当我勇敢面对它们的时候,自己反而变得更强大了,就像升级打怪一样,每克服一个小弱点,就感觉自己又多了一份力量。
整堂课读下来,我就像吃了一颗超级有营养的心理维生素。
它没有那种干巴巴的学术味道,反而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曾奇峰老师就像一个知心的老朋友,在耳边轻轻诉说着那些关于人性、关于心灵的秘密。
家庭中的定海神针 曾奇峰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
齐天大圣孙悟空当年为了找一件好用的兵器,去了东海龙宫,龙王给了他很多兵器让他挑选,他都不满意,最后只好拿出了定海神针。
孙悟空对这根针“一见钟情”,龙王虽百般不愿意,但最后定海神针还是变成了孙悟空手中的如意金箍棒。
龙王斗不过孙悟空,只好到玉皇大帝那里告状,他说,自从孙猴子拿走了他的镇海之宝后,龙宫里便恶浪淘天,整个东海一刻也不得安宁。
在每一个家庭里,也有一根类似于定海神针的“定家神针”,这跟“针”就是夫妻关系。
以下我们就通过一个实例,来看看这根“针”的作用,以及没有这根“针”或者说这根“针”失效时会出现什么问题。
一般来说,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咨询的是咨客一个人,我也更擅长一对一的咨询。
但是,如果是年龄很小的咨客,父母就会跟着一起来。
这天来到我的咨询室的,却不是一家三口,而是一家五口,我不得不从别的地方再搬一把椅子来。
搬椅子的时候我就想,这个家庭的结构可能有点问题。
大家都坐下来,五人中年轻一点的女性作了介绍:她父母(孩子的外公外婆)、她丈夫D先生和八岁的儿子阿强。
来咨询的原因,是因为孩子最近在学校出了一系列问题。
然后她详细地谈了孩子的情况。
她说,阿强从小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完全安静不下来,总是动,还经常跟别的孩子打架,几乎每次打架都是他先动手。
上小学后,有一段时间要稍微好一点,但最近半年又开始犯老毛病,甚至有点变本加厉,上课总找其他同学讲话,有时候还无故突然大声尖叫,把教室的人都吓一跳,他却很高兴;老师批评他,从来都不服气,跟老师顶嘴;在家里就更不听话,不做家庭作业,故意把家里的很多东西都弄坏,脾气暴躁,有时候还对外公外婆动手动脚。
老师找家长谈了几次,最后都认为应该找找心理医生了。
在D夫人介绍情况的时候,阿强没有闲着,先是摆弄我的一个盆景,摘了几片叶子丢在地上;然后玩我办公桌上的文具,用定书机把桌上的一本病例定了起来;在他打开我的抽屉,准备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的时候,D先生愤怒地吼了一声:别动!他才悻悻地关上了抽屉。
初心不改,实干笃行——记中国顶级心理学专家曾奇峰
初心不改,实干笃行——记中国顶级心理学专家曾奇峰他是中国心理学理论研究界的泰斗,曾出版多部心理学著作,为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国内权威心理治疗专家,拥有35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独创的“曾氏精神分析”解决了数十万患者的心理障碍;他是心理治疗科技创新方面的科研专家,自主研发出多项极具技术突破性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成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创造出巨大的贡献;他还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教育园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培养出大量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研究方面的优秀人才,为行业发展汇聚了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他就是我国被誉为“精神分析播种机”的顶级心理学专家曾奇峰。
把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实做深做透“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心理学理论研究是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人类心理活动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为心理治疗行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在曾奇峰看来,心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为心理学的治疗实践提供了基础,通过对人类情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调节机制,从而为心理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例如,通过对人类恐惧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恐惧症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并且可以针对这些原因和机制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对人类情感调节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正是由于心理学理论研究对于心理学发展及整个心理治疗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曾奇峰多年来从心理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撰写并出版了《曾奇峰的心理课》《幻想即现实》《灵动的咨询》《适度的防御》《隐秘的人格》《你不知道的自己》等一系列心理学著作,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其中,《曾奇峰的心理课》主要介绍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巧,让读者了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家庭教育】孩子不听话背后秘密
【家庭教育】孩子不听话背后秘密不听话行为1、顶嘴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10句,且振振有词。
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电视,我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
”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
”我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专家解密:孩子的话显然来自家人的版本。
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
此例孩子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且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他的行为本质没有错。
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没有尊重他。
一对一支招:在孩子回答“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后,父母可以不再言语。
事后与孩子讨论:父母希望他立即收拾玩具,他是否应该接受?他希望什么时候收拾玩具,父母是否也可以接受。
不听话行为2 、批评就摔门每次批评女儿时,她会在你面前“砰”地把门重重关上。
专家解密:这是个模仿力强、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
若处在良好家庭人际环境中,孩子的人际能力将得到卓越的发展。
父母忽视家庭人际(夫妻之间、与长辈之间等)沟通或大人之间戏谑、嗔怪的行为,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就学会了。
一对一支招:成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沟通。
孩子将很快学会并反馈给你,令你欣喜万分。
不听话行为3、耍脾气儿子玩起电脑游戏没完没了,我说:“别老玩,眼睛会弄坏的。
”他头也不回地说:“你真烦,烦死了。
”如果你和他讨论这个问题,就陷入纠缠不清的讨价还价之中,弄得我头都大了。
专家解密:孩子嫌父母烦,是因为他必须停止玩游戏,且即使不停止也势必玩不成。
而顶撞的言语是家人的版本。
一对一支招:玩电脑时间长了影响眼睛,是孩子已经知道的和你多次唠叨的。
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约定玩电脑的时间,并用闹钟或计时器予以控制。
必要时父母轻拍孩子的身体给予提醒。
平时,要特别夸大地表扬他如何有自控力予以强化。
不听话行为4 、反驳有理女儿聪明伶俐,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以各种理由说服我们,如为什么不?为什么要那样?我们可以……比如去外婆家前,我叫她快穿好衣服,她立刻“回敬”:“为什么要快?外婆家又跑不了”、“你不是总叫我做事要仔细、耐心吗”、“外婆也总说慢慢来,不可心太急”……我觉得很难对付她。
曾奇峰语录
曾奇峰语录导读:本文是关于曾奇峰语录,希望能帮助到您!曾奇峰语录1、要求一个人过快改变,无异于对其使用暴力。
快速的改变是虚幻的,甚至会隐藏更大的危险。
2、在婚姻这种极其特殊的关系中,真的可以互相把对方要么制造成天使,要么制造成魔鬼。
3、学习爱和被爱,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课。
4、我们是人,我们都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的优点和弱点活着,可以不必为自己的优缺点过分地喜悦或者悲伤。
5、规则本来是应该为人类的幸福服务的,但遗憾的是,人类经常会把规则看得比人类自己都重要。
6、如果是妈妈过多的说了算,对孩子来说很危险;如果你不让爸爸参与到孩子教育中,你的孩子会得病。
7、夫妻间的争吵是一种性压抑的表现。
通过把亲密关系,变成对双方都有压力的关系,来惩罚自己的欲望。
8、温和的语言不会激活人的保护本能能够更好地渗透到他人心中,并产生所希望的影响。
9、有一种说法,说看多了心理类书籍会越陷越深,因为想得越深越细,反而会有更多的毛病。
——深思细想之后,可以获得真正的心灵的自由。
10、富于活力的、有创造性的外在活动之后的真正的疲乏,可以直接导致健康的体魄,还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
11、精神分析是关于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
现在做的事情,是要改变过去事情的结果。
12、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紧密最珍贵的感情,但因其基于血缘的和婚姻的坚固基础,所以有时会使处于其中的人过于有恃无恐而为所欲为,后果就是带给亲人和自己以伤害。
13、在他人犯了错误,并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时候,一般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难受通过指责犯错的人转嫁出去。
14、如果你碰巧在周围的人帮助下,变成了把学习当成享受的人,那你也许就是最幸福的人。
15、好的父母的条件就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
孩子的长大,意味着离父母越来越远。
16、作为心理医生,目睹了太多的亲情框架内的迫害与被害、施虐与受虐,而最令人难过的是,在这样相互拼杀的关系中的当事人,还误以为他们是在相互爱着。
曾奇峰打孩子读后感
曾奇峰打孩子读后感儿子刚上小学,面对上学的各种规矩,学习要求,妈妈纠结着,到底是给孩子爱和自由,还是配合当下社会需求,培养一个听话懂事成绩好的孩子?于是,冲突出现了,妈妈对孩子训斥指责,甚至打骂,孩子也反抗妈妈,母子间的战争硝烟弥漫,令来访者十分焦虑痛苦。
曾奇峰对该个案做了很多解释,这里摘录一部分解释如下:1、你打孩子的时候什么感觉?有没有很爽的感觉?当然该打还是要打,不打你受不了,但在打之前先说:我要爽一把!2、妈妈在指责孩子的时候,有防御自己不是好妈妈的成分,因为“我如果是个好妈妈,孩子应该很听话,他应该有成就”。
孩子不听话没有成就,会影响一个妈妈做妈妈的完整感,所以她要通过控制孩子,让孩子为自己争得荣誉,而这部分是孩子会拒绝的。
3、我们打孩子是让孩子获得这样一个认同:认同暴力,就是说你不听话我就打你,这样父母就主动把孩子制造成一个向强权暴力屈服的人。
可在他以后屈从强权暴力的时候,父母会说”你是一个懦弱的人”,于是有了冲突:在家里把他教育成一个懦弱的人,不敢对抗强权;在社会上希望他不是个懦弱被欺负的人,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4、来访者爸爸妈妈以前也打自己,现在自己又打孩子,这是认同,但不仅仅是认同暴力这个浅层的级别,它实际上认同的是更深层级别的东西,就是父母跟孩子的LUANL。
打孩子是在做SM级别的性关系——我打你,我们两个有高浓度的身体接触,孩子会觉得你拥有对他的身体的全部的权利。
孩子在被父母打的时候,除了疼痛,还有性快感(被隔离和压抑的),这种性兴奋会让他成瘾。
所以,与其说孩子是被动挨打,不如说是他自我寻求惩罚,对惩罚成瘾了,故意做错事、跟你顶嘴,你上了孩子的当才打了他。
这样孩子会养成一种习惯,叫对惩罚成瘾,他会试探所有受惩罚的边界——学校规矩、社会、法律的。
孩子的自我功能需要父母亲通过暴力补充的时候,这个补充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5、跟爱人的性关系不太完美、跟爱人没法出气的时候,通过打孩子出气,这时候是把孩子当老公或老婆了,这就是LUANL,就是儿子使用说明书没有看,儿子不是这样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丨曾奇峰大家好,我是曾奇峰。
今天晚上受糖心理的邀请,跟大家聊一聊亲子关系。
题目是: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秘密。
孩子不听话这个主题只不过是我们进入亲子关系的入口。
从这个入口进去会发现有无穷无尽的亲子方面问题。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人格或者性格,是在他早年的时候跟父母亲关系当中形成的。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人是关系的动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人只有一种关系,就是早年和爸爸妈妈的关系。
在成年之后跟其他所有人的关系,都只不过是早年跟爸爸、妈妈关系的翻版而已。
从一个成年人和其他人关系当中看出他早年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当然这需要一些专业的眼光。
开始我们的话题之前,我先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十多年前一个心理学的培训班上,有一个年轻男性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反馈说,他当年之所以想学心理学,是因为想找到一些办法,让他儿子变得听话。
但是学了一段时间心理学之后,他的目标变了。
变成了如何让他自己成为一个听儿子话的爸爸。
这话真的是让我非常地感动。
所以十几年过去之后,还记忆犹新。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儿子有一个听自己话的爸爸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估计会觉得非常地幸福,想再活五百年。
有很多很小的孩子,被逼迫成为一个要听话的孩子的时候,有很多糟糕的感受。
很多人告诉我说,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了。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心智化。
心智化有相关的书籍,大家可以去读。
我先说一下自己对“心智化”的定义:能够把他人和自己,感受成为一种心理的存在。
想想我们小时候,因为那时候物质还非常匮乏,父母能够做的就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很少会顾忌孩子心理上需要什么。
所以那时候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心智化程度非常不够。
现在物质生活已经极大改善,但是有多人仍然停留在仅仅是把孩子和自己当成纯生物学的存在,而没有考虑自己和孩子是一种心理上的存在。
孩子和自己是一种心理上存在的表现是,孩子除了需要吃的和喝的以外,他还需要被尊重,被听到,他有欲望,他希望从语言,或者是态度上面获得支持。
同样,他们也可能会从语言、或者是他人的态度上受到心理的伤害。
人格发展的三个阶段人格的发展大概有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境界。
第一个阶段:处在严重的人生依附状态第一阶段是处在严重的人生依附状态。
意思就是,这个人还没有成长得好,以至于没有别人他就活不下去。
一个在早年非常听父母亲话的孩子,他们可能在成年之后仍然处在严重依赖父母亲的状态中间。
比如说:30岁还没有成家立业,或者是30岁还没有固定的收入,还需要啃老,或者是患有严重的心身疾病,不能够自食其力,最严重的状况就是得了精神分裂症。
千万不要小瞧让孩子变成听话的孩子,有可能会对孩子制造成伤害。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估,当父母成为听话孩子的话的父母时,孩子的人格有可能发展得多么健全。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问我说:你这不是瞎说吗?如果孩子说他要我们父母把某某同学杀了,那我们是不是要去杀?这是典型的成人想法。
我们想想,在我们做孩子的时候,我们希望父母亲听我们的话,会不会要求他们把谁杀掉?当然不会。
我把今天晚上的主题“孩子不听话后面的秘密”,分解成几个问题来说。
首先,为什么父母要孩子听话?让孩子听话的情况,不包括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随意说的要孩子听话的情况。
例如,年轻的父母把幼小的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去度周末,临走之前跟孩子说要听爷爷奶奶的话,这种情况不算。
我们谈论的情况是:父母长期以严厉的态度,或者是失控的情绪或行为,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
从具体的表现来说,包括打或者是骂孩子,使孩子就范。
要求孩子听话的第一个原因:父母有害怕被孩子抛弃的焦虑。
这样的父母有可能在童年的时候受过分离创伤的攻击。
如果在此时此刻孩子没有听父母的话,父母当下就会有被抛弃感,而且还会“认为”,孩子此时此刻不听话,是在预谋以后更大程度上的抛弃自己。
亲子关系中间还有一个非常意味深长的事情:当父母亲看到孩子高兴的时候,他们很不爽。
他们可能会说:你人来疯,你有什么好高兴的,作业也没做,隔壁的孩子考得比你的分数高多了。
“意味深长”是因为父母亲这样的做法实际上包含了一个暗示,就是:你不可以快乐。
快乐的孩子会让有分离创伤的父母觉得被抛弃。
他们想象中的、理想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一起吃苦,一起愁眉苦脸,而快乐是让双方分开的力量。
如果父母亲没有早年分离的创伤,那么他们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有能力和孩子一起快乐。
大家都快乐的这种分化关系,不会激活他们创伤性的体验。
我想到一个例子,我相信这个例子很多人自己体验过,或者是看到过。
一个两、三岁的男孩跟他妈妈走一段路,路上坑坑洼洼,有些水。
我们都知道小孩肯定不会走平坦的路,他会去走坑坑洼洼的路,踩那个水,因为这样很好玩。
很多妈妈可能会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子?有干净的、平坦的路不走,而一定要走坑坑洼洼的路?”从表面上来看,这个妈妈仅仅是怕鞋子、袜子,或者是裤子弄脏之后回去洗有点麻烦。
我们看问题不会看表面的现象,会看得更深一点。
这时候不听话的孩子,会让妈妈有失控的感觉。
如果我们用专业的眼光来看一看孩子的行为,他其实是对自己训练,叫感觉统和训练,而感觉统和的能力跟他以后认识汉字,或者是做答题卡非常有关。
孩子感觉统和能力有问题的时候,他看左右结构的字,他看出来的是反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好坏的“好”,是“女”字旁在左边而“子”字旁在右边。
对一个有感统障碍的孩子来说,他看的是反的,子字旁在左边,女字旁在右边。
这样的孩子只要生活当中没有重大安全的问题,他想干什么干什么,比如说走路的时候故意走一些不平坦的路,这实际上可以自然而然地纠正他的感统障碍。
如果父母亲因为焦虑而阻止孩子做训练自己的事情,那以后可能要花更多时间,以及付出金钱的代价去看感统的门诊,经过一些训练,才能够治疗这种障碍。
要求孩子听话的第二个原因:父母有着脆弱的自尊,孩子不听话就伤害了父母的自尊。
这种情况成人在单位里也会碰到。
如果一个单位领导自尊非常脆弱,他要求下属必须是百分之百地服从。
我们知道一个自尊不是那么脆弱的单位领导,他是不会要求每一个下属都服从的,而且相反,他可能还比较喜欢那些很有活力,有时候不那么听话,很有创造力的下属。
这样的下属在下面工作会增加领导自己的工作效益。
刚才讲到人是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完全的人生依附”。
第二阶段:权利斗争第二阶段(更高级别的人生境界)是权利斗争。
很在意谁对谁错,这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亲子关系中间,以及发生在很多夫妻中间。
很多人一辈子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利,其实是因为他们的人格处在这个发展阶段。
今天晚上的话题关于“听话”,本质上是谁听谁的话问题,所以其实也是一个处在第二个人格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经常碰到的问题。
之前举的例子,爸爸说要做个听话的爸爸,这个爸爸我确定不在人格的第二阶段——权利斗争阶段。
我觉得他已经到了第三个阶段,因为爱他的儿子,所以听儿子的话,这是主动地放弃了权利的斗争。
第三个阶段:没有对和错,只有爱第三个阶段:没有对和错,无所谓谁听谁的话,而只有爱。
当我们在爱中的时候,谁听谁的话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在权利斗争这个阶段,谁听谁的话,关系到面子的满足,关系到自尊,关系到权力斗争中的利益。
亲子关系搞成了政治斗争,权利斗争,人生将是非常悲惨的事情。
要求孩子听话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父母亲限制了自己对“智力”的使用。
意思是:我智力低下,或者是心智化不足,耐力不够。
如果你听我的话,我就可以不使用更高的智力。
实际上这也需要相应的人格来垫底,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智力相差真的不是太大,但是智力运作的平台,也就是这个人的人格差异会非常非常大。
在智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智力发挥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是由这个人的人格来决定的。
有的人在跟孩子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当孩子有轻微违背他们意愿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就上来了。
有个原则,就是在家庭关系当中,谁肆意地使用情绪,谁就是晚一辈的。
换句说话,家庭中谁使用智力越多,谁就是爸爸,或者是妈妈,谁使用情绪越多,谁就是儿子,或者是女儿。
对肆意地使用情绪、表达情绪的精神分析解释,就是跟随地大小便,或者跟随意地把衣服脱光是差不多的。
因为情绪的裸露和身体的裸露是一个级别的。
我们社会对情绪的裸露惩罚不是太大,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就随意地裸露他的身体,可能会有法律上的麻烦。
所以从这一点看,我希望法律更加进步以后,要处罚那些不光是在家庭关系当中,还是家庭关系之外,肆意裸露情绪的人。
我们现在的法律主要是管一个人的行为后果。
要求孩子听话的第四个原因:他们只不过在重复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要求而已。
这就是某种关系的模式在家族链中代代相传的证据。
我们曾经要求听话,实际上是剥夺了我们自主的权利。
那么这种对自主权剥夺的“传家宝”也需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这一糟糕的“传家宝”不会传递呢?就是当我们用心理学的目光,来洞见这些行为后面意义的时候,这个“传家宝”的传递就可以被中断了。
所以当我们改变一个家族中的某一个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改变整个家族链。
要求孩子听话其实是对孩子创造力的限制。
有些大规模的研究显示:中国的孩子跟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在知识量上超过了别人,但是在创造力上,我们远远地不如别人。
我们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来说,最近两百年,有两百个对人类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创造发明,没有一样是我们中国人做出来的。
这后面的原因真的值得深思。
创造力其实是一种敢于对父母不满的能力。
意思是说:父母或者先辈创造出来的条件或者世界,不能够完全满足我。
我需要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创造一些你们没有创造的东西,来满足我自己。
这里面包含着不满,这种不满在我们文化当中是被禁忌的。
即使不满意,你不能够说出来。
要表现出来对父母的孝顺,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
听话的孩子是没有创造力的,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敢创造新的东西,来满足自己不能够被父母亲满足的愿望。
所以他们可能就会一辈子听话下去,活在父母创造的世界中。
如果孩子听了话会怎样?我们再从孩子的角度来谈一谈今天晚上的话题:如果孩子听话了会怎么样?我们生而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实际上没有任何人愿意听别人的。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做他人的附属品,哪怕是做父母的附属品。
天性使然,在很小的孩子身上,就已经表现出了希望听自己的倾向。
刚刚会说话的孩子,他们说“不”比说“是”要多得多,而这个“不”就是表示拒绝他人对自己的操控,要听自己内在声音的意思。
1.一个孩子如果是听话的孩子,那么就表示他压抑了自己的愿望,他可能会一生都为他人活着。
孩子当然也会反抗,第一个反抗的时间是青春期,我说的第一个是指除了他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
在父母亲持续严厉的要求之下,他真的可能在青春期前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
现在我有了一点伤感的感觉,因为我脑海里浮现出了很多曾经很听话的孩子,他们的青春期,或者是中年是怎样(糟糕地)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