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讲义10——19世纪主要发达国
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课外作业
阐述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评述19世纪科学教育思想。
试述19世纪美国公立教育运动及其代表 人物的有关观点。
参考书目
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 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斯宾塞著,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 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版,
•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 重视实物教学
解读《教育论》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 提出教育预备说 •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二)智育
• 教育必须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
• 教学原则和方法
(三)德育
• 提出德育的原则
重视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的平衡
第四节 19世纪的美国教育
一、教育发展概况 (一)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 • 学区制的兴衰 • 州教育领导体制的建立 • 联邦教育机构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公立教育运动的兴起推动了美国初等教 育的发展: • 建立地方税收制度 • 强迫入学 • 免费教育
(三)中等教育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文实中学是中等教 育的主题,19世纪下半叶,公立中学逐 步取代文实中学。
三、第斯多惠论教育
(一)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 天性或天资
• 教育 • 自由自主
(二)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三)教学论
1. 形式教学和实质教学 形式教育:能力 实质教育:知识
讨论题
教学是以发展智力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
2. 教学原则
(三)论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教育学对社会学有明显的依赖性
外国教育史-10《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美国)》
2、教育分权制的确立——美国教育管理
实行地方分权制,由州政府管理,这种体制 在19世纪逐步建立起来 1837年,马萨诸塞州首先通过法律,成 立“州教育委员会”。 首任秘书贺拉斯· 曼推行公立教育运动, 创立教育税制,创办师范学校,被称为州教 育领导体制的首创者
6
3、公立教育运动——从19世纪20年代起,随着人们
12
贺拉斯· 曼在推动美国公立学校 发展上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 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之父”。其 普及教育、师范教育思想深刻地影 响了美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而且 在国际教育界也产生的巨大的反响 。
13
外国教育史
欧阳宇
第二编 外国近代教育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外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的教育制度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2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 的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概况
英、法、德、 俄、美、日
当时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的教育思想
3
第五节 美国近代教育制度
独立前 教育分权制 公立教育运动 独立后-南北战争 学术型大学 莫雷尔法 南北战争后:教育总署
8
5、《毛雷尔拨地法》(《莫雷尔法》)
——高等教育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是农
工学的兴起。 1862年,国会通过上述法案,决定拨地办 学,为农、工学院提供经费,培养工农业发展 所需人才。
“赠地学院”
9
二、贺拉斯·曼的教育思想
被誉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其教育思想
主要是普及教育思想和师范教育思想,对美国影响 甚大,并具有国际影响。
政治教育方面——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所要履行的责
任方面的知识,共和国的公民——统治者与被统治 者都要有政治知识;
外国教育史发展历程
(二)英国20世纪5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1)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取消11岁考试,普遍设立综合中学; (3)在高等教育方面,60年代的改革宣布实
行双重制。
29
80年后的英国教育改革
1983年《雷弗休姆报告》:扩大高等教育的入学途径,
将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改变原有的课程结构和 学位结构,加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等。它为英国的 高等教育设计了未来发展蓝图。 “幼儿凭证计划” ——1995年7月,英国教育和就业大臣谢波 德公布了一套数目为7、3亿英镑的“幼儿凭证计划”,规 定发给家长1100英镑的凭证,以支付愿进学前教育结构的4 岁儿童接受3个月高质量教育的费用。
• 1858年,他创立的“兰学塾”(1868年改 为庆应义塾)强调独立精神的培养,重视 数理之学研究,为明治维新培养了许多 优秀人才。主要著作有《劝学篇》等。
23
(二)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的发展
• 1872年8月,日本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 令——《学制令》,具体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 体制和学校制度。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行中央集 权制,规定开办初级和高级两段各4年的小学校, 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20
六、日本近代教育制度
• (一)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教育概况 明治维新以前,对日本政治、思想文化 和学校教育的发展发生了重要影响的思 想主要有:儒学、国学和兰学。
• 幕府时期,日本的教育机构主要有幕府 直辖学校、藩学和民众教育所三种类型。 藩学一般设在地方封建主“大名”的领 地上,以培养武士为目的。
• 英国的贵族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文法学校 和公学。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 丁文,并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后来文法学校与 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文艺复兴时 期,英国又出现了公学,比较著名的有温彻斯特 公学和伊顿公学等。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近代各国教育(上)
《福斯特教育法》法案规定: ① 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 ② 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学区,由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教育。 ③ 各学区有权实施5—12岁儿童的强迫义务教育。 ④ 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能从地方 财政得到补助。 ⑤ 学校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凡接受公款补助的公立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 特定的宗教教义课程。
一、 17—18世纪的英国教育
(二) 17—18世纪英国的教育思想
2. 亚当 ·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 ·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当时的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 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并讨论了青年教育设施的费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和成人教育方面的问题。
二、 19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
(二) 19世纪英国各级学校的发展
1. 初等教育
(3) 初等教育内容的扩展与高级小学的出现 如前所述,17—18世纪英国初等教育内容主要是“4R”,即读、写、算和宗教。 1862年,政府规定依据传授读、写、算的成就来确定财政拨款,对小学课程产生深 远影响。19世纪70年代,中央政府进一步拨款鼓励教授读、写、算以外的科目,包 括语法、历史、地理和缝纫,还有英国文学、数学、法语、德语、拉丁语、力学和 植物学等。19世纪末,一些地方教育委员会在校舍、设备和课程等方面对以往的初 等教育概念做了重大修改,为较优秀学生开设高级班,甚至单独成立了高级小学。
近代各国教育(上)
17至19世纪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先进国家取得胜利并得到巩固的时期。以1640年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欧美和亚洲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而从18世纪 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增强了各国的经济实力。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近代教育制度也在各国逐步确立。
第十四章19世纪欧美教育20150512
内容 每乡设立一所初等 小学,每个城市设 立一所高等小学, 地方有权征收特别 税,若经费不足, 国库补给。各省设 立师范学校规定教 师工资最低限额。
影响 这法案颁布 后,那一时 期小学和师 范学校数目 大增,从 1836起还设 立了女子小 学。
意义 《基佐法案》推动 了法国初等教育的 快速发展,也为这 一时期的法国教育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 的法力保障。推动 了法国初等教育和 师范教育的发展。 为法国初等教育的 发展指明了方向, 并且为法国国民教 育的发展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
二、涂尔干论教育
• 埃米尔· 杜尔凯姆(1858年-1917年),又译为涂尔干, 迪尔海姆,法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是《自杀论》及《社会分工论》 ,《教育与社会 学》
理论家可能全然没有实践技能,把一个班交给蒙田或卢梭,就不是明智之举。
• (一)论教育功能——人的社会化 • 培养人才,整合社会,集体意识。培养个人使其 具备作为社会成员与特定群体成员所必须具备的 身心状况。 • (二)论道德教育 • 道德与宗教分离,进行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唯理 教育。 • 道德教育时机在小学阶段,任务是把社会群体的 道德价值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规范。 • (三)论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 • 依赖性
第二节 19世纪的法国教育
• 一、教育发展概况 •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体制 • 拿破仑出台了《关于帝国大学的政令》,规定 设立帝国大学负责帝国的公共教育事务。 • 1833年《基佐教育法》 •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 初等教育呈现阶段性的特点,获得快速发展。 • 1882年颁布《费里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 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
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发展性教 学原则
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要点
(一)论教育功能
• 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 促使个体所隐藏并竭力想要表现出来的 能力得到显示 • 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能力, 进行代际间的传递
(二)论道德教育
应在小学阶段这一最佳时机,培养儿童 具有“社会人”所必备的道德品质。即 把社会群体的道德价值取向内化为个体 的道德行为规范。
(一)论教育目的与课程
•
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与五种活动相应的五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类,生理学和解剖学 第二类,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 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 第三类,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第四类,历史 第五类,文学、艺术
(二)教学原则与方法
•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 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 历史人类的教育一致 •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
•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 重视实物教学
解读《教育论》
(一)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 • 提出教育预备说 •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二)智育
• 教育必须适合儿童心智演化的自然过程
• 教学原则和方法
(三)德育
• 提出德育的原则
三、赫胥黎论教育
(一)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大部分学校和所有大学所提供的教育, 仅仅是一种狭窄的、片面的和实质上无 教养的教育。
(二)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
1. 科学教育包括:
自然科学
能提供科学方法上的训练
2.如何进行科学教育: 第一,恰当地选择论题 第二,注重实际的教学 第三,训练一些有实际经验的老师 第四,安排充裕的时间
• 遵循自然原则
《外国教育史》完整讲义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具有银质的人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军人。 20~30 岁,学习四艺和哲学,发展心智,完成后成为行政官员。 30~35 岁,研究辩证法,成为哲学家(高级官吏) 35~50 岁,入世修行,成为哲学王,即最高统治者。
第二章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
第二节 古罗马的教育
王政时期:BC8 世纪~BC6 世纪 共和时期:BC6 世纪~BC1 世纪 帝国时期:BC1 世纪~AD5 世纪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1、共和早期 1) 社会背景: 平民和贵族都是罗马公民, 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 生产形式主要是小农经济, 平民基本上是农民。 2) 教育模式:农民—军人教育 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内容有骑马、角力、游泳; 《十 二铜表法》 ;简单的读写算等。 男童到 16 岁成为公民,开始服兵役。 2、共和后期 1)社会背景 BC3 世纪开始,罗马不断扩大版图,商业和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奴隶与奴隶 主、平民与贵族、元老院贵族与商业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BC3 世纪罗马兼并意大 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市,BC146 年,罗马征服希腊本土,希腊文化与教育流播到罗马。 2)教育体系 7~12 岁入私立的小学,教学内容是读写算。贵族子女主要接受家庭教育。 12~16 岁入文法学校,学习文法为主。开始只有希腊文法学校,学习《荷马史诗》及 其他希腊文学; 16 岁后,进入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BC1 世纪中叶建立拉丁雄辩术学校。 3、帝国时期
第二节、古希腊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一)地理背景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 四周环山。 是一个地理上比较封闭的农业 城邦。 (二)社会结构 统治者:斯巴达人,约 9000 户,30000 人。 社会阶层 平民: 皮里阿西人,约 30000 户。 奴隶:希洛人,约 300000 人。 政体:军事奴隶主贵族专政。 (三)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身强力壮、效忠国家的武士和统治者。 2、 教育特点:军事体育教育 3、 教育过程: 1) 0~7 岁:由父母养育 2) 7~18 岁:进入国家教育场所进行宫事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 跃、掷铁饼、投标枪和角力。此外还有骑马、游泳和射箭等。同时也进行政治、音 乐教育。 3) 18~20 岁:进入高级军事训练团(Ephebia),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进入之前要经过多 次鞭打等形式的考验。 4) 20~30 岁:开往边疆实战训练,到 30 岁成为正式合格的公民。 4、 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和防卫本土的能力。 资料一、斯巴达青年到 30 岁成为公民后,被迫与国内最好的姑娘结婚。为防止父亲对子女 的偏爱,国家宣布,儿童生下来一个时期后,他就成为所有父亲的儿子,所有成人对儿童都 有同样的职责。 资料二、公民到 45 岁离开兵役生活,被安排作国民军,职责限制在地方部队活动和教育青 年。到 60 岁(男性平均年龄是 25 岁)成为年长的政治家,在国会中服务。 二、雅典的教育 (一) 地理状况 位于阿提卡半岛,境内多山,有大量优质陶土、大理石和银矿,还有优良的港湾,有利 于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原是一个农业国,公元前 7~6 世纪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二) 社会结构 农业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争夺政治权利导致雅典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 经过一毓政治改 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格局。 贵族:农业贵族和工商业奴隶主 社会阶层 平民:农民和手工业者 奴隶 (三) 教育模式 1、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 物(商人、武士和政治家) 。 2、 教育特点:和谐发展的教育 3、 教育过程: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
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
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PPT课件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婆罗门教育的主要形式。
1)公元前9世纪前——家庭教育 对象:3—5岁的婆罗门子弟和几个刹帝利、吠舍子弟 内容:《 吠陀经》 方法:死记硬背 2)公元前8世纪后——“古儒学校” 对象:刹帝利、吠舍子弟 年限:一般为12 年 内容:《 吠陀经》、六科(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 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 以及一些基础性的与读经有关的学 科。 方法:体罚、学习领会、导生制
另外,重视教师,认为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 业,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教师,视教师为儿童 精神上的父亲。
总之,希伯来的教育是一种宗教和道德训练 的过程。教育事业是一种神圣的事业。这样,在 希伯来,教育工作者受到尊重,教师的语言被看 作是上帝的语言。另外,希伯来的教育也影响了 以后的基督教教育,使教育成为宗教的重要工具。
2、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1)历史基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 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马克思:没有文字的记载的历史,就不是历史) 4)政治基础:国家的产生,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 要
第二节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
巴比伦位于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 河和底格里斯河)。巴比伦文化的前身是苏美尔 文化。苏美尔衰落后,巴比伦城兴起。到汉谟拉 比(前1792-前1750,巴比伦的第六位国王)王 朝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在原始 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 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从总 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 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1、代表人物: 法国的利托尔诺 英国的沛西·能 2、观点: 1)教育是一种在人类社会范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产生的现 象;2)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只是不断改变和演进,获得某些新的性质,人类教 育的只不过是动物界教育的延续。3)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动物为 保存自己种类,出自遗传本能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 所以,他们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 律进行的本能传授活动。 3、理论基础:庸俗进化论 4、评价 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外国教育史第九章现代世界各国教育ppt课件
• 教育民主化 • 教育国家化 • 教育社会化 • 教育科学化 • 教育国际化 • 教育法制化 • 教育的终身化 • 改革成为教育发展的内在机制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教育重心的转移 各级学校出现的顺序
• 中世纪:大学 • 文艺复兴:中学 • 宗教改革:小学
教育重心的变化
• 一战前:初等教育的普及 • 一战到二战之前:中等教育的普及 • 二战后:高等教育大众化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第一节 现代英国教育
• 二战前:
– 《巴尔福教育法》 – 《费舍教育法》 – 《哈多报告》 – 《斯宾斯报告》
• 二战后:
– 《1944年教育法》 – 《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 – 《雷沃休姆报告》 – 《1988年教育改革法》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寒假来临,不少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 在校生 都选择 去打工 。准备 过一个 充实而 有意义 的寒假 。但是 ,目前 社会上 寒假招 工的陷 阱很多
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张史
• 教育的中心在西欧和北美
现代:20世纪后教育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 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 • 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 • 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
– 扩大高等院校的入学途径; – 调整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 – 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 – 开辟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途径,促进学生学习。
第十章 十九世纪中后期欧洲的主要国家
2、 自由党和保守党的轮流执政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英国两大资产阶级政党 即自由党与保守党就已交替执政,在向学国主义 过渡的时候,随着英国经济地位和变化,两党之 间的分歧日益缩小,政策上也越来越超于一致。 从实质上讲,两党都是垄民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 只不过是在进入帝国主义阶级后,如何保持英国 工业霸权,如何对付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以及 在海外殖民中采以什么方法等细节和步骤问题上 双方争论不体。
1. 统一后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的胜利,标志着由它领
导的德国统一最后完成。1871年1月18日,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官宣布德意志 帝国成立,自立为德意志皇帝。
这样,统一后的德意志,实际上是普鲁士王 国权力的扩大,同年四月帝国制定议会通过了德 意志帝国宪法(即1871年宪法),根据宪法, 德意志帝国由二十个二个君主国、三个自由市及 一个直辖区组成的联邦国家。宪法规帝,帝国皇 帝必须由普鲁士的霍亨康伦家族世袭,宪法并授 予皇帝以军政、外交。任免帝国各级官吏等大权。 帝国政府统一掌握整个联邦的军事、外交、关税 立法、银行立法、间接税以及民法、刑法等权力。 各邦政府保留教育、卫生、地主行政等权力,各 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也保留下来。
2、英国的政局
十九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自由党长 期在英国执政,在经济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这 是这一时期英国政治生活的主要特点,反映了当 时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实力的增 强。这种情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自由主义” 统治的实现。”自由主义”统治是英国资本主义 经济大发展和国内阶级矛盾缓和的表现。
外国教育史听课课件
何谓导生制?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
导生制盛行
1833年《工厂法》
1870年颁布《初等教
育法》,标志英国国民 制度的正式形成。
外国教育史
(三)中等教育改革
捐办文法学校
公学的改革
英国著名私立中学 伊顿公学
外国教育史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
新大学运动 大学推广运动
伦敦大学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教学原则 遵循文化原则
应该注意包罗万象的全部现代文化,
特别是当地特有的文化
将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协调起来,遵
循自然是最高原则
外国教育史
四、论教师
重视教师地位和作用,竭力提倡形成
尊重教师的社会风尚,同时提高对教师 自身的要求:
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完善
有崇高的责任感 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四)高等教育的发展特 点
私立为主,公、私并重
办学规模小
新兴农工学院的发展
约翰.霍普金斯 大学 外国教育史
研究性大学的创建
二、贺拉斯.曼论教育 (一)教育作用与目的
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
(二)教育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政治教育和宗教教
育等
(三)师范教育
在马萨诸塞建立第一批公共师范学校
外国教育史
(三)中等教育的发展
寻常高中 高等高中
(四)高等教育
东京大学、帝国大学
早稻田大学 (五)师范教育
寻常师范学校 高等师范学校
外国教育史
早稻田大学
日美学习外国教育之相似之处
学习背景相似:严重的民族危机,教育水平
极端落后
学习目的相似:促进本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发展,福国强兵
第六章 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伊顿也用为中学统考编写的教材,但他们只用一半时间就教完了。余下的一半时间,由系主任自己选择增添其他教材。伊顿学生除了参加统考外,还多一项“伊顿考核”,每年12月进行。它比中学统考要难得多。伊顿学生几乎都能通过统考,却不能保证都通过伊顿考核。如果不幸几次没有通过伊顿考核,孩子就必须转学了。同时,伊顿考核在校内决定着下一学期的分班,在升学时,如剑桥国王学院等,会更看重伊顿考核展示的学生质量。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教育学教师姓名:姚雯雯授课时间:第六周
课程名称
外国教育史授课专业和ຫໍສະໝຸດ 级14教育授课内容
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近代教育第一节 英国
授课学时
4学时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包括初等教育法、克拉雷顿报告、新大学运动等教育法案,初步了解培根、洛克、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1)初等学校:由教会掌握,非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办一些慈善学校,如: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等。教学条件很差,教学内容简单,重视宗教、阅读,轻计算。教师多由手工业者、伤残军人、老年人等充任,没有专职教师,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通过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和中学预备阶段教育。(《简爱》中简爱被舅妈送进了一个教会慈善学校,那个学校的教育很严苛,老师会用圣经中的一些关于惩罚、暴死的故事给学生做教材,伙食及其差,学校里还会有疾病,简爱的好朋友就是得伤寒死的。而一些富人家如英格拉姆小姐都是请家庭教师进行教育,家庭教师的地位比较低,工资也不高)星期日学校: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贫民儿童举办的一种初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为贫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私立收费的初等学校,一种是由若干资产的人设置的,主要为男孩升学或就业服务;另一种是由老年人、手工业者为业余活动而开办的。
第六章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三俄国、日本)
(一)18世纪俄国教育
18世纪后期,俄国女皇叶卡捷 琳娜二世上台后,1786年颁布 了《国民学校章程》,这是俄 国历史上发布最早的有关国民 教育的知识法令,对俄国近代 教育特别是国民教育制度的建 立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19世纪俄国教育
19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增长,但与英、法等西欧 国家相比,它仍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它在教育上集中表现为等级教育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 针对这种落后的社会制度,整个19世纪国内社会改良甚至革命的 呼声此起彼伏。在国内外进步势力的压力下,沙皇政府为了维护 自己的统治地位,被迫进行了几次教育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19世纪初和60年代的两次改革(1861农奴制 改革),这些改革推动了教育的进步。但每次进步之后伴随的是 保守势力的反扑和倒退。俄国的教育正是在这种前进三步,又倒 退两步的过程中发展的。
二、日本近代教育
(一)19世纪日本教育概况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日本社会文 化的发展明显表现出兼容并蓄、注重改 造、为我所用的特点,即“和魂洋才”。 这一特点反映在教育上,日本这一时期 的教育改革内容有四个方面,体现在一 些法令的颁布和实施上:
1、中央集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 教育管理权主要掌握在皇室、 幕府及各藩国手里。明治政 府成立之后,致力于建立中 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 1871年明治政府设立文 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 事业,并监管教育事务。 1872年,政府颁布了《学 制令》,更具体地确立了日 本教育领导体制。 1879年颁布了《教育令》, 大学区的教育管理体制被废 除,改为美国式的教育分权 制。1880年,政府修改了 《教育令》,重新强调中央 政府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控制, 重新恢复实施大学区制。
教育作用
第六课 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教育(一)
(3)中等教育改革 中等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学校设置和课程结构上,有两个重要 的报告: 一个是19世纪60年代初克拉雷顿委员会对九大公学进行了 调查,形成了克拉雷顿报告,主要内容是课程中仍以古典课程 为主,但是英语、现代语、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受到重视。 另一方面就是公学董事会机构的改革。 一个是汤顿报告,提出按三类社会阶层设立三类中学,第 一类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子弟设立,为大学做准备;第二类是 为中产阶级子弟设立,培养商业、法律、医生等专业人才;第 三类是为中下层贫民子弟设立的中学,培养的是从事普通职业 人才,这份报告没备采纳,但是对后来中等教育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
2、19世纪英国教育概况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第一 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大机器生产 逐渐取代手工操作,英国成为世 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19世纪后 半期,英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 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经济、政 治、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教 育观念和制度也带来了变革,主 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工业革命对教育的需求是什么?
(1)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 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很少干预教育。国民 教育的权力集中在教会手中。19世纪初,不同 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家对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教育 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教会、政客、思想家都反 对政府干预政治。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原有的管理体制已 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自 由 主 义
分班教学 考入伊顿的学生基本都是尖子,但不等于每个学生的天 分、特长、爱好都一样。“分班制”就是为了避免成群教育 的粗略。 学校从每个学生考入伊顿的第一个成绩起,在英语、数 学、法文等每一学科下分别分出等级(班),一般14级,较 小的学科相应减少。它与笼统的快慢班不同,一个学生不是 被笼统地归在快或慢的班里,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级里。 如进入第一班的学生,即证明他在该科目上已经有了超强的 天分和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机会。而14班则 相反,证明学生在该项目上天赋和能力较弱,缺乏自学能力。 老师就要加倍细致、耐心,有时要一对一地个别辅导。
17-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洛克、斯宾塞、涂尔干、第斯多惠的教育思想
二、17—19世纪的法国教育
Radom text here
(一)17—18世纪中期的法国教育 1.天主教会的教育活动 2.新教教会的教育活动
(二)18世纪中后期(大革命前后)法国的教育 (三)19世纪的法国教育
1.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2.初等教育的发展 3.中等教育的发展 4.高等教育的发展 (四)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德行重于学问。
2. 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斯宾塞的一生正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1840年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生产蓬勃发展,经济空前繁荣,跃居世界工业化国 家之首。
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尤为突出,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在此之前,英国固守古典主义教育的传统,自然科学被 排斥在课堂之外,重文轻理现象极为严重。
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使人“社会化”。
*论教育功能
(1)教育促使年轻一代实现系统的社会化,促进个人实现由“个体我”到“社 会我”的转变; (2)教育促使个体的潜能得以显现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个体遵守社会秩 序、服从政治权威等品质; (3)教育还可以将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行代际间的传递。
第二节
{ 17-19世纪欧美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家 和日本的教育}
一、17—19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17—19世纪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1.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 2.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公学) 3.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4.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确立
(二)洛克与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Radom text here
1.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2.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第六章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三俄国、日本)
第一,创建实科性质的学校,特别是关于军事技术的 专门学校,是彼得一世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 第二,在初等义务教育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开办俄语学 校、计算学校,并把各地开办学校的责任委于当地教会,规 定除农奴子女外的儿童必须入学,学完必要的学科后发给证 书,以此作为结婚晋升的必要条件,不过贵族的子女还是自 己聘用外籍教师。
明治政府十分重视高 等教育的发展。 1877 年, 1886年《师范 东京大学的创办成为新 学校令》的颁布规 大学运动的开端。这一 范和引导了师范教 时期,较为重要的大学 育的发展。 还有庆应大学、早稻田 大学、明治大学等。
庆应义塾大学
(Keio University) 盛产著名企业家, 2015年世界大学排 名中第34名(日本 第三)
2、初等教育
明治维新后初等教育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1879年颁布的《教 育令》,普及初等教育的年 限为4年,1886年颁布的《小 学校令》,又把初等教育受 教育年限规定为8年,分两阶 段进行,前4年为寻常小学阶 段,实施义务教育;后四年 为高等小学阶段,实行收费 制。(从学制角度来看变化)
大凡从事操心劳神和冒风险的工作是困难的。使用手足从 事劳动的工作是容易的。因此把医生、学者、政府官吏、做 大买卖的巨商和雇佣许多帮工的富农叫做身份高的贵人。由 于身份高贵,家里也自然富足起来,从下面的人看来就高不 可攀了。但如追根溯源,就可以指导这不过是人有学问所造 成的差别,并不是天命注定的。如上所述,人们生来并无富 贵贫贱之别,唯有勤于学问、知识丰富的人才能富贵,没有 学问的人就成为贫贱。
你同意乌申 斯基的观点吗? 关于教育的作 用和目的,你 是什么看的?
第二,论教学。乌申斯基的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心理 学思想的基础上的。在教学的目的上,他认为知识和能 力是相互联系的,批判了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片 面性;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实科课程的作用,主张把 古典课程和实科课程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必须遵守一 定的教学原则,如教育性原则、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连贯性原则等。
外国教育史讲义10——19世纪主要发达国
外国教育史讲义10——19世纪主要发达国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0——19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19世纪,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
这一时期,这些国家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政治家、教育家,他们对教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当然,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教育发展的进程是各有特点的。
第一节英国教育19世纪,英国的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背景,如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工商业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劳动者子女的教育权;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等。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推进了教育的变革。
一、公学改革(一)19世纪初的公学改革公学是英国教育中颇具特色的部分。
准备进公学的学生一般在8岁左右进寄宿预备学校。
13岁左右进公学。
当时预备学校和公学存在着一种“费格”制度,即低年级学生受高年级学生差使,·为高年级学生服务。
通过一年年磨炼,低年级学生逐渐登上级长、舍长或竞赛队长的地位,开始享有服饰、胸章等方面的特权,并可差使低年级学生为自己跑腿服务。
学生忍辱负重,养成坚韧、自信、冷静、可靠的性格特征,成为“公学人”(PublicSchoolMan)。
公学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但是,19世纪初,它存在着许多弊端。
在课程上,公学注重古典学科,忽视实用学科。
这种局面是公学承担的使命密切相关的。
英国统治阶级素来重视绅士教育,为此,他们特别注重性格培养,相对来说,忽视实际技能的教育。
经济的发展使这种局面遭到了科学界、工商业界的批评。
在教学方法上,校长、教师往往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然而,它有时引起了学生的反抗,如伊顿公学校长基特博士经常对学生实行鞭挞,愤怒的学生砸烂了他的书桌。
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对传统的公学制度进行批评。
批评者认为,当时公学只知培养显赫人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暴君就是奴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0——19世纪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19世纪,英、法、德、俄、美、日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要求教育与之相适应。
这一时期,这些国家涌现出一批反映时代要求的政治家、教育家,他们对教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当然,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教育发展的进程是各有特点的。
第一节英国教育19世纪,英国的教育面临着一些新的社会背景,如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完成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工商业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统治阶级考虑劳动者子女的教育权;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等。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推进了教育的变革。
一、公学改革(一)19世纪初的公学改革公学是英国教育中颇具特色的部分。
准备进公学的学生一般在8岁左右进寄宿预备学校。
13岁左右进公学。
当时预备学校和公学存在着一种“费格”制度,即低年级学生受高年级学生差使,·为高年级学生服务。
通过一年年磨炼,低年级学生逐渐登上级长、舍长或竞赛队长的地位,开始享有服饰、胸章等方面的特权,并可差使低年级学生为自己跑腿服务。
学生忍辱负重,养成坚韧、自信、冷静、可靠的性格特征,成为“公学人”(PublicSchoolMan)。
公学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但是,19世纪初,它存在着许多弊端。
在课程上,公学注重古典学科,忽视实用学科。
这种局面是公学承担的使命密切相关的。
英国统治阶级素来重视绅士教育,为此,他们特别注重性格培养,相对来说,忽视实际技能的教育。
经济的发展使这种局面遭到了科学界、工商业界的批评。
在教学方法上,校长、教师往往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然而,它有时引起了学生的反抗,如伊顿公学校长基特博士经常对学生实行鞭挞,愤怒的学生砸烂了他的书桌。
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对传统的公学制度进行批评。
批评者认为,当时公学只知培养显赫人物,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暴君就是奴才。
1809年,《爱丁堡评论》(EdinburghReview)率先对公学发起攻击。
批评者认为,当时学校最大弱点是过于拘泥于拉丁文和希腊文,排斥现代学科。
古典学科被看作是培养儿童的唯一学科,这种传统偏见不利于时代的发展。
它认为,教育唯一合适的标准是对未来生活是否有用。
因此,现代历史、实用哲学、地理、年代学、数学应该在学校中有适当的地位。
在沉重的压力下,传统公学开始着手改革,其中,以拉格比公学改革最为著名。
(二)阿诺德与拉格比公学改革1828年12月,阿诺德被任命为拉格比公学校长。
他在1828—1842年任校长期间,对拉格比公学进行了颇富影响的改革。
阿诺德改革的立足点是保持传统。
他认为,过去的东西应该被用来启迪现在。
他说:“也许另一种制度会好一些,但我现在置身于这个制度中,我只能尝试着从这个制度有所作为。
”拉格比公学教学改革的特点是:(1)在课程方面,注入了新人文主义精神,数学和现代语言等被引入正规的课程计划中。
同时,保持古典学科教学的活力,通过古典学科向学生介绍历史、诗歌、哲学和道德规范。
(2)通过翻译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良好鉴赏力。
(3)培养学生热爱真理和研究。
(4)教学的目的是养成理性,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鉴赏力。
正是由于阿诺德对传统的重视,有人因此认为他的改革引进的新的东西并不多。
其实,阿诺德改革的显著之处在于他强调古代和现代历史和宗教教学。
虽然他表达了对科学知识的价值的欣赏,但它没有被列为学校课程。
原因或许在于当时许多同时代人,仅仅把科学看作只是功利性的,没有性格训练的价值。
阿诺德坚持公学自治的传统,反对政府对公学过多的干预。
有的学者把阿诺德的思想归纳为三个方面,按其重要程度分别为:(1)宗教和道德理想:(2)绅士风度;(3)智力。
1842年,阿诺德去世。
他在拉格比公学时间虽然不长,但他证明了传统公学传统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因素,因此,他获得了新的中产阶级的信任。
在他的影响下,其他学校也开始实行古典学科改革,他的许多同事和学生被聘为校长和教师。
如阿诺德的思想通过查尔斯(Charles)传播到哈罗(Harrow),通过柯顿和布拉德里(CottonandBradley)传播到马尔巴勒(Marlborough),通过本森(E·W·Berson)传播到威林顿(Wellington),通过杰克斯·布莱克传播到切尔特纳姆(Cheltenham),通过帕林斯·里传播到伯明翰的爱德华六世学校。
普鲁士教育部负责中等教育的鲁德维克·维萨(LudwigWiese)受阿诺德的影响,曾对英国学校进行研究。
阿诺德公学的成功导致一大批新型学校的建立和旧学校的复活。
在他的影响下,一批为不能支付更昂贵学费的中产阶级设立的私立学校被克拉伦敦委员会正式注册,如切尔特纳姆学校(1841年),马尔巴勒学校(1843年)、罗塞尔学校(RossallSchool,1844)、威林顿学院(Wellington College,1853)、埃普索学院(EV)soreCollege,1855)、黑利伯里学校(Haileybury College,1814)和克利夫顿学院(CliftonCollege,1860)、马尔文学校(MalvemSchool,1862),巴斯学院(BathCollege,1867)等。
但是,这类学校还远不能满足工业、商业、政治发展的需要。
(三)克拉伦敦委员会报告1861年,英国政府任命了一个由克拉伦敦勋爵为主席的皇家委员会,调查某些学院、学校、基金会隶属或接受的捐赠、基金、税金的性质;行政和管理;学习制度、教育内容和方法等。
被调查的机构包括九大公学,即伊顿、温彻斯特、威斯敏斯特、查特豪斯、哈罗、拉格比、施鲁斯伯里、圣保罗和泰勒学校和所有寄宿学校。
1864年,该委员会发表了调查报告。
报告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学校发生了一些变化,课程有所扩充。
但是,数学、现代语、历史、地理处于极其次要的地位(实际上科学被拒之门外)。
学校面临的困难是缺乏合格的新学科教师。
这些教师的地位低于古典学科的教师。
如:合格的现代语言教师缺乏。
许多学校开设了历史这门课,但它不是必修科。
该委员会认识到开设自由学科的重要性。
但他们认为,像马尔巴勒、切尔特纳姆、伦敦城市学校等采用的“现代学科”并不足取。
该委员会相信:“毫无疑问,古典语言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精巧、最有用的模型。
古典文学中提供了一些最优雅的、最卓越的诗歌、最高超的雄辩术、最深奥的哲学、最明智的历史作品”。
针对古典学科只适应少数学生的现象,该委员会辩解说:“它是,也应该是公学教育最优秀学生,而非次等学生的目的。
”而且也不能证明其他学科是心理训练的良好途径。
委员会承认,在古典学科方面,尽管学生在基本原理上尚欠准确,但有能力且勤勉的学生教学情况良好。
然而,其余学生毕业后古典学科水平较低,因此,大多数人在浪费时间。
该委员会指出:公学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1)学校董事会的地位与权利问题;(2)校长与教师之间、津贴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3)课程狭窄问题;(4)由于机构不完全和教学不良而产生的问题。
克拉伦敦委员会建议实行管理和教学改革。
在管理上,建议重建学校管理组织,明确校长权力,建立包括所有教师或教师代表参加的学校委员会。
在教学上,他们建议古典语言和文学应该继续在学习课程中占主要地位。
但是,在古典语言和宗教教学之外还应增加算术和数学、至少一门外语(法语或德语)、自然科学的某些分支学科(化学和物理或比较物理学和自然历史)、绘画或音乐、地理和古代史。
年长的学生也可在古典作品上少花些精力,以便在数学、现代语言、自然科学等方面多花些时间。
为了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基础,应该实行希腊语、拉丁语、计算、现代语基础入学考试,这样,可以维持学校的适当水平。
如果学生在学校里不能取得合理的进步的话,不能继续呆在学校里。
克拉伦敦报告在推动公学以至整个中学教育的发展中起过积极作用。
(四)公学的发展在克拉伦敦委员会的推动下,公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868年,政府通过《公学法》。
该法涉及七所寄宿学校,设立了管理这些学校的机构。
规定每所学校的管理机构必须制定一个更有代表性的管理机构的条例,该管理机构隶属由该法任命的委员会。
该委员会同意这个条例后,将它呈交给女皇或皇家委员会批准。
这个新成立的管理机构有权决定学费、学生数、课程、宗教教学、任命校长(校长有权任命或解雇教师)。
除了这些规定外,学校继续享有不受任何政府干预的完全独立权,但得接受慈善团体成员的监督。
这个法令遭到一些公学的反对,尤其是对国家对教育干预,人们的抵触情绪很大。
“校长会议”正是为了反对过多的干预而成立的。
“校长会议”的发起人是厄平汉姆(Uppingham)文法学校校长爱德华·史林(EdwardThring)。
1853年,爱德华·史林担任这所只有25名男学生的乡间文法学校校长。
几年后,学生数达320名。
史林认为这已是该校最高限。
1869年,他召集了反对“捐赠学校案”中削弱校长权力的条款的会议。
1871年,“校长会议”成立时只有50所学校加盟。
1902年,参加的学校超过100所。
由于对公学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凡是参加校长会议的学校皆可称为公学。
因此,19世纪究竟有多少所公学难以统计。
有的学者认为,真正获得公认的公学约有50所,它包括伊顿、哈罗、拉格比、温彻斯特等大公学,其学生是牛津、剑桥大学的主要生源。
另有50所地位并没有得到普遍公认的公学。
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加上预备学校,公学的数量多达400所。
无论如何,英国的公学在19世纪在数量上得到了发展。
公学的发展对中、上层阶级子弟来说是巩固其社会地位的一条途径。
总的来说,公学的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
在这种目的的指导下,古典学科始终保持崇高和统治地位。
但是,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又要求公学的教育内容实行改革。
因此,现代语言和科学在公学中得到一定的反映。
但是,这些学科的推广受到教师、设备等因素的制约。
二、汤顿委员会报告与三类学校的发展克拉伦敦委员会的报告引起了对调查整个中等教育的注意。
1864年,政府任命以汤顿为主席的学校调查委员会,调查克拉伦敦委员会未涉及的学校,探讨如何改进这类学校的措施。
1868年,该委员会经过长达四年的调查后发表了报告,调查材料共有21卷,是19世纪有关中等教育的最完备的资料。
汤顿委员会把学校分为捐赠(Endowed) 民营(Proprietary)私立(Private)三类,针对当时学校存在的问题,该委员会建议:(一)建立国家学校制度。
学校分三个等级。
第一级学校服务的对象是上层中产阶级。
对他们来说,“唯一能企望的就是通过教育维持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课程以古典学科为主,既传授拉丁文,也传授希腊文(第二和第三级学校只传授拉丁文,不传授希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