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满井游记

合集下载

29满井游记

29满井游记

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 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 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歌者, 游人虽未盛,泉而歌者,罍而 茗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茗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毛羽鳞鬣之间宏道(1568—1610),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 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 今湖北省公安县) 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 三袁” 公安派” “三袁”,为“公安派”的 创始者。 创始者。他主张文学创作要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下 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记。 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记。作 品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 品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 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 之间者,惟此官也” 一句的内涵。 之间者,惟此官也” 一句的内涵。 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作者重在抒写“性灵”,此句表明自己和庸 人的区别。 不能以游堕事, 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于 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 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 于政治上进取, 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 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 此官也” 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 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 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 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 藉,山水鸟 鱼都成了他的知已。 鱼都成了他的知已。
2、结合阅读体验,找出文中你最喜欢 结合阅读体验, 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课件2:第29课 满井游记

课件2:第29课 满井游记

3、 作者为什么说”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惟此官也””此官”指谁?”惟此官也”有什么意思?
因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官僚是不愿意为了领略大自然的 美景而耽误仕途的,惟有作者这样的担任闲职,无功名进取之心 的人才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此官”指作者本人。 “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
柔梢披风: 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风力虽尚劲: 尚:仍然,还。劲:猛,强有力。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浃:湿透。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
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 呷:吸。鳞:借代鱼。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恶能无纪 恶:怎能。 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堕事 堕:耽误
一词多义 时 冻风时作 经常
于时冻皮始解 这时 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但
娟然如拭 -----的样子 乍 于时冻皮始解,波色乍明 初,始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突然

冻皮始解 开始
髻鬟之始掠也 刚

欲出不得 能够
悠然自得 得意
名词活用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汲泉水,名词用作动词。 茗:煮茶,名词用作动词。 罍:端着酒杯,名词用作动词。 蹇:骑驴,名词用作动词。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 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本文的写法:
1、情景交融:都是景语,都是情语,汇成一首对春天的赞歌。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则是这支赞歌 的主题。 2、描写突出景物特点:高柳、山水、麦田,都是典型的北国之 春的特点。
满井游记
袁宏道
文言词语
词语解释: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 驰行:疾行。 未百步辄返: 辄:就。 土膏微润: 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 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29课满井游记

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29课满井游记

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29课满井游记燕(yān)地寒,花朝(zhāo)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jiā)背。

凡曝(pù)沙之鸟,呷(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è)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huī)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严寒的余威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就会沙土飞扬,碎石子乱滚。

(我)(被)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出去(却)不行。

每次顶着风急速行走,没(走到)一百步就(被迫)返回了。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一起从东直门出去,到了满井。

高高的柳树长在河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看过去空阔无际,(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在这时水面的一层冰开始融化了,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层层推动,清澈透明,可以看到底,(水面)亮晶晶的好像镜子新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拭过一样,鲜艳悦目,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

29满井游记

29满井游记
冰刚融化成水时的清澈亮丽。
⑶“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 之始掠也。”
不仅写出了山的明媚亮丽, 还透出青春活力。
⑷“麦田浅鬣寸许。” 不仅写出了早春二月田野 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生 长的生机蓬勃。
借景抒情
把人的感情与景物 水乳交融地写出来, 心境物化。
“人把他的环境 人化了。”
---黑格尔
找出抒写作者心情的句子, 梳理作者的心情经历的变化。
1.请解答“研讨与练习一”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练 传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白描
(文学表现方法)
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加渲染, 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2.请解答“研讨与练习二”
(1)“若脱笼之鹄。”
“我”轻松、喜悦的心情。
⑵“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 之乍出于匣也。”
巩固与积累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时就飞沙走石。
成语: 飞沙走砾
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 很猛。 (沙:沙土;砾:小石块。)
巩固与积累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 的土地有些湿润,一眼望去 空旷开阔,(感觉自己)好像 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抑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烦躁、无奈
“若脱笼之鹄。”
轻松、喜悦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感叹、赞美
“余之游将自此始。”
扬 寄情山水 (厌弃官场)
写作背景
袁宏道无意于仕途,他在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就中了进士, 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29.《满井游记》

29.《满井游记》

语言特色
游记文章,重在写景,本文描写满 井春色,由远而近,由面到点,层次 分明,详略得宜;用贴切、新奇的比 喻描写各种景物。动静结合,高下相 属,光鲜悦目,色彩缤纷,集中到一 点,就是烘托了大自然的春之“喜 气”。


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当时作者为 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如脱笼之鸟, 感受着春回大地的气息。文章写水光之色、 柳枝麦苗、游人欢欣、鱼鸟之乐,无不流露 出喜悦之情。本文多用比喻句,尤其是写山 写水,用了两个很长的比喻句,颇有新意, 阅读时应仔细体会。
4.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心情?
写景:早春之美
用词生动传神
修辞巧妙自然
游满井前 局促不出 抒情: 游满井时 脱笼之鹄 游满井后 自此始游
郁闷 喜悦 自由
厌 倦 官 场
寄 情 山 水
中心主旨: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一带的 早春美好的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 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于山石草木 的情怀.作者抓住了早春特征的景物, 给以细腻的描写,显示了早春的蓬勃 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
n i 红装而蹇者 jiá 罍而歌者 lé
呷浪之鳞 xiā 以游堕事 huī
huá n 恶能无纪 wū 髻鬟 jì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 // / 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 /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 /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
整体感知
1.这篇游记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的是哪 个季节的景物?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通过哪些关键字词来 表现季节特征? 3.文章主旨句是哪一句?
文学常识:
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 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公安派”。 “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 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 “独抒性灵”。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 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小品文因 而在明代后期兴盛起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9课《满井游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9课《满井游记》
2.词类活用 泉 茗 罍 蹇 (名词用作动词) 飞 走 (使动)
结构内容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画了郊外 满井初春秀丽的风景,表现了作者 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第一部分 城中“余寒犹厉”,欲游不 能 第二部分 满井春色。 第三部分 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整体感知
1.这篇游记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这篇 游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通过哪些关键字词来 表现季节特征?
3.文章主旨句是哪一句?
4.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你能从中看出作 者什么心情?
1.这篇游记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 的?这篇游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 景物?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 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画 了郊外满井早春秀丽的 风景.
第一部分:
作者在记述出游满井之前,勾画出北 国早春的特有的乍暖还寒的特点。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冰皮始解,波光乍 明,鳞浪层层
倩 女 之 缋 面
髻 鬟 之 始 掠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 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浅鬣寸许
泉而歌者,罍而茗者,红装而蹇者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满井游记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第二部分:满井春色
思考: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层:交代出游的时间,气候, 同行者及其出游路线. 第二层:描写满井盎然的风景. 第三层: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通过哪些关键字词 来表现季节特征?
天(稍和) 水(冰皮始解,清澈见底)(静) 山(为晴雪洗,鲜妍明媚)(静) 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动) (前鬣寸许)(神秘的比喻) 游人(泉而茗 罍而歌 红装而蹇)(有声有色) 鸟鱼(悠然自得,皆有喜气)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9课《满井游记》课件

语文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29课《满井游记》课件


在最短的时间内,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 子。
1、背诵课文第二自 然段。
2、把第二自然改 写成一篇散文。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 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 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 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 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 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 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 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 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 未之知也。
n 红装而蹇者 jiá
以游堕事 huī
huá n 恶能无纪 wū 髻鬟 jì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 // 外未始无春。 / /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 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 行,未百步辄返。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而已。
知识点整理:
1.一词多义 时 冻风时作 于时冻皮始解 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娟然如拭
乍 波色乍明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冻皮始解 髻鬟之始掠也 得 欲出不得 悠然自得 2.词类活用 泉 茗 罍 蹇 (名词用作动词)
丙:春歌 南朝乐府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景物 家家雨、处处蛙
季节 甲 乙 丙
春天
知识点整理:
1.一词多义 时 冻风时作 (经常) 于时冻皮始解(这时) 然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但)
娟然如拭(„„的样子)

29.满井游记

29.满井游记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冷仍 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一刮风就飞沙走石。 我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要出去却不行。每 次冒着风快步出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象:飞沙、走砾。
(3)矛盾心情。 (4)无奈结局。
欲扬先抑,烘托反衬, 为下文作准备。

D.局促cù 呷浪之鳞xiā 鲜妍明媚yá n 浃jiá
二、指出下列划线词解释有错的一组:

A、土膏(很稠的糊状物)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茗(茶) B、乍明(初、始) 曝沙之鸟(晒) 辄(就) C、披风(开、分散) 汗出浃背(湿遍) 呷(吸) D、晶晶然(样子) 脱笼之鹄(天鹅) 鳞(代鱼)
(始知----未之知也)

高柳夹堤,空旷辽远 土膏微润。 山水 水波 明媚 自然景 山峦 柳条 生机 人文景 麦田 游人 乐 动物 鸟鱼 喜 自然景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语气词,不译 坏、耽误 悠闲自在的样子
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

正好
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 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 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历历如 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 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 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 以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 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厌弃 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A

肥沃
三 、辨别下列“而”的用法,选出不同 于其他的一句:3 1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 、云归而岩穴暝 3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表转折
四 、辨别下列“之”的用法,选出不同 于其他三句的一句: 3 1、 若脱笼之鹄 2、 曝沙之鸟

满井游记 原文、译文

满井游记 原文、译文

第29课满井游记(明)袁宏道原文: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

译文:北方气候寒冷,花朝节后,余寒仍然很猛烈,常常刮著冷风。

原文: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译文:冷风一刮就飞沙走石,人被拘束在一间屋子里面,想要出去却出不去。

原文: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译文:每次冒风在路上快步走,还不到百步,就折返回来。

原文:二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译文:廿二日,天气稍稍暖和,和几个朋友一起走出东直门,到了满井。

原文: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译文: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岸两旁,肥沃的泥土微微有点湿润,一眼望去,四面空阔,感觉好像脱离樊笼的飞鹄。

原文: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译文:这时水面上的结冰开始溶解,水波上的颜色也才显得明净,水面层层微波荡漾有如层层的鱼鳞,水清澈见底,亮晶晶像刚从镜匣打开的镜子,忽然射出了冷光。

原文: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撌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译文:山峦被晴雪洗涤过,山色娟秀好像刚擦拭过一般,鲜明亮丽,像出色的美人刚洗过脸,梳好头发。

原文: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译文:柳条刚要发芽又还没发芽,柔嫩的柳梢被风吹拂。

原文:麦田浅露寸许。

译文:麦田里的嫩苗只有一寸多长。

原文: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文:游客虽还不多,煮泉水、烹品茶的人,边喝酒、边唱歌的人,美女骑在驴子上的人,也时时见得到。

原文: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译文:风力虽然还强劲,但是步行仍然会汗流浃背。

原文: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译文:那些在沙上曝晒太阳的水鸟,在浪头吸水的鱼儿,都悠然自得,毛羽鳞鳍之间,都充满著喜气。

原文: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野田原之间,未尝没有春天的消息,只是住在城里头的人不知道罢了。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9《 满井游记》对比阅读1(带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9《 满井游记》对比阅读1(带答案)

29《满井游记》对比阅读1(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23分)【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乙】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

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

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衣冠士女,下迨部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

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

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

布席⑤之初,呕者百千,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⑥,竞以新艳相角,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

未几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

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

(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

②下迨(dài)部(bù)屋:下至小户人家。

部,遮蔽光明之物。

③交衢间:指路边。

衢,大路。

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

辊,车轮转动之声。

霍,疾速闪动的样子。

⑤布席:安设筵席。

⑥分曹部署:分批安排。

曹,成对。

⑦妍媸(chī):美和丑。

⑧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这里比喻粗俗的歌声。

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

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

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满井游记翻译和原文

满井游记翻译和原文

满井游记翻译和原文原文: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朝代】明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提,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翻译:北京一带气候寒冷,每年二月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了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这个时候河上的薄冰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

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这个职位了。

原创2:第29课 满井游记

原创2:第29课 满井游记
。“满井”是明、清时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 景区。 当时作者为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如脱笼之鸟,感受 着春回大地的气息。文章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苗、游人欢欣、 鱼鸟之乐,无不流露出喜悦之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 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 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 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 的创始者。作品多写闲情逸致,创 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写景独具慧眼, 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畅,俊美潇洒, 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谢谢!
缺点:作品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思想贫乏,风格轻佻。
满井,是地名。在北京东直门外东北三里,明清两朝是京城 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 时不落”所以得名。
满井游记 (一篇短小、清新的游记散文)
结构内容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 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第一部分 城中“余寒犹厉”,欲游不能 第二部分 满井春色。 第三部分 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即景抒情) 本文写了不同环境中作者的两种不同情感。 作为“城居者”,整个冬天蜗居斗室之中,室外飞沙走石,欲出 不得。景物描写中,愁苦烦闷之心可见一斑。 来到郊野,看到明媚春光,长期的压抑一时得以解脱,自然一切 都是新的、美的,作者笔下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机,具有了人 情人态,挂满了喜悦的色彩。
文学常识: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其籍 贯为湖广公安,故世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 袁宗道,袁宏道为中坚领军人物,袁中道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文学主张:①反对盲目尊古,主张通变。袁宏道说:“世道既变, 文亦因之。”②去伪存真,抒写性灵。袁宏道进一步指出:“独抒 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③推崇民歌 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29课满井游记原文及白话文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29课满井游记原文及白话文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29课满井游记原文及白话文八年级语文课文《满井游记》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29课满井游记原文及白话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29课满井游记原文袁宏道燕(yān)地寒,花朝(zhāo)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 )鬟( 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j iā)背。

凡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è)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huī)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书29课满井游记白话文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严寒的余威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就会沙土飞扬,碎石子乱滚。

(我)(被)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出去(却)不行。

每次顶着风急速行走,没(走到)一百步就(被迫)返回了。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一起从东直门出去,到了满井。

高高的柳树长在河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看过去空阔无际,(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29、满井游记(完整)

29、满井游记(完整)

2、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 润,一望空阔”,然后再分别描写 “冰皮”“山峦”“柳条”“麦 田”“游人”“鸟”“鱼”等种种 景物,采用空间顺序,由面到点, 由远及近。
3、运用多种修辞,使所写景物形象生动可感。
• 白描: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 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 拟人: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 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增加了景物的动感和 灵气,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在赏景的基础上,归纳作者是如何写 景的。
1、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乍暖还寒,万物复苏。 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 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 色乍明”,一个“始”,一个“乍”,写天 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突出了初春的特点, 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 披风”,写出了初春柳枝初展的神韵;“麦 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 “浅”,“寸”准确而生动。
1、第二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 色? 抓住什么特点写? (用一个词概括) 水光山色、柳枝麦田、 游人欢欣、鱼鸟之乐、 以及作者的内心感受 特点:万物复苏,一片生机
稍和
2、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余寒”, 第二段却写“稍和”?
欲扬先抑 ,把那种迫切渴 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 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 铺垫,从而赞美大好春光,抒写满 井之游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 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写水波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 镜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 简明而又形象。

29满井游记

29满井游记


(liè)之间皆有喜气。
小结
城中“余寒”(烘托反衬,欲扬先抑) 总起:出游——偕友而出
满 井 游 记
满井春色
融情入景 寄托追求
气 象 春意盎然 比喻贴切 山水植物 描 融情入景 写 动静相宜 游人 声色兼备 鸟鱼 悠然自得 总结:收获——知所未知
作记缘由:抒写物我交融之感
作业 背诵课文
大家一听高兴了,不用管黑胡子老头儿跟谁 惹气了,求他老人家给治治井吧。大伙儿跟黑胡 子老头儿一说,黑胡子老头儿就答应了,并且还 说:“我要不是愿意给你们治井,我就不说我跟 我哥哥惹气的事了。你们带我瞧瞧你们挖过的井 吧!”大伙儿这会儿不发愁了,带着黑胡子老头 儿,遍地里一转悠,黑胡子老头瞧了瞧乡亲们挖 的井,笑了笑说:“你们这里遍地是水啊,只是 挖的功夫不到,你们难道没听说过‘井淘三遍吃 好水,人受教调武艺高’吗?
白描是文学表现手法,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
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例如: 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比喻
若脱笼之鹄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 麦田浅鬣寸许
Hale Waihona Puke 拟人 凡曝(pù)沙之鸟,呷(xiā) 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
当时,也就站起身子,对黑胡子老头儿说: “大哥,您是远方人,不知道我们这里的事”, 说着,就把这里怎么没水吃,挖井怎么不出水, 说了一遍,最后说:“大哥,我们怎么不愁烦 哪!”黑胡子老头儿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 “诸位乡亲都别蹲着了,起来,我有话说。” 大伙都站起来了,听黑胡子老头儿说什么吧。 黑胡子老头儿说:“诸位乡亲,知道我跟谁生 气吗?”

29满井游记

29满井游记

语言特色
游记文章,重在写景,本文描 写满井春色,由远而近,由面到 点,层次分明,详略得宜;用贴 切、新奇的比喻描写各种景物。 动静结合,高下相属,光鲜悦目, 色彩缤纷,集中到一点,就是烘 托了大自然的春之“喜气”。
三.生动的比喻
比喻生动:用脱笼之鹄,比成置身于大自然而充 满喜悦心情的人;用“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 匣”比喻水光;特别是,用“倩女之靧面而髻鬟 之始掠”来比喻“山峦为晴雪所洗”,把静态的、 无生命的山色,比做动态的有生命的美女梳洗罢 秀发的“始掠”,准确传达出春天所特有的温和、 明媚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文学常识: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 宏道、袁中道,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故 世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为中坚领军人物, 袁中道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文学主张: ①反对盲目尊古,主张通变。袁宏道说: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②去伪存真, 抒写性灵。袁宏道进一步指出:“独抒性 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 肯下笔。”③推崇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 学。 缺点:作品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思
燕地寒yān 花朝节zhāo 辄返zhé n 廿二日nià 脱笼之鹄 hú 罍而歌者 lé i 呷浪之鳞 xiā 倩女之靧面 huì 浅鬣寸许 liè 红装而蹇者 jiǎn 以游堕事 huī
huá n 恶能无纪 wū 髻鬟 jì
根据注音写汉字
• • • • • 飞沙走lì ( ) 清chè( )见底 鲜yá n( )明媚 pù( )沙之鸟 yōu( )然自得 波色zhà( )明 juān ( ) 然如拭 泉而mí ng ( )者 汗出jiā ( )背 脱笼之hú ( )
袁宏道
满井,是地名,在北京东 直门外东北三里,明清两朝是 京城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因有 一口古井, “井高于地,泉 高于井,四时不落”而得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满井游记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掌握比喻的运用。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朗读带。

2.制作知识归类和问题思考的投影。

设计思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阅读较浅易的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贵在积累,“滴水穿石”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主要是读,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做:第一步,通读全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然后疏通文意。

第二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由教师作总结、归纳,学生自己理解掌握比喻的用法和作用。

教学时间:自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投影。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曝呷(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②髻鬟之始掠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吾欲之南海何如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③吴广以为然..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

,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种:(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

“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投影。

)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1.第1自然段。

j‘冻风时作:冻风.冷风。

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

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

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

然,形容词词尾。

新开,刚打开j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

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

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

泉,用泉煮。

茗,泡茶喝。

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

,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

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

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

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投影。

)阅读思考: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

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

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

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

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

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六、自读小结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

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

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

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

(2)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

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

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

‘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

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

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

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

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

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作业设计》。

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

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

明代著名文学家。

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

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

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公安派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

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

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

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