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

当代教育学[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
当代教育学[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

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

1.科学、技术的含义

(1科学的含义

科学首先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探索这种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它还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有自己的组织,成了社会制度中的一个部门。

(2技术的含义

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是根据生产实践和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它还包括生产_工具、设备、程序等。科学与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在现代,科学转化为技术的周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①科学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②科学也能够影响到教育对象。一方面,科学的发展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更符合这种规律,并使学习者扩展自己的受教育能力。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技术上的广泛应用,能够使教育对象的视野和实践经验得以扩大。

③科学还会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

(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只有在适宜的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中介作用下,才能变为现实。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入教育

过程。而这种介入的有无或大小,则又取决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科学与教育制度以及文化传统。

(3影响的途径和特征

科学技术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

①思想观念的途径,是指科学以理论以及理论所反映的某种思想观念的形态进入教育领域,从而影响教育者以及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学习能力,或者影响某些教育资料的内容。

②技术手段的途径,是指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和技术手段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3.教育如何作用于科学

科学的发展推动与制约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也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育与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它使科学得以继承与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又使科学得以创新与发展。

(2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体制化

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实质上是科学从业余变为职业的过程。科学研究的体制化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条是在学校里设立专门的科学教席,另一条是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和机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学校为科学研究的体制化提供了理想的母体。

(3教育与科学研究

现代教育不单纯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承担着直接的科学生产——科学研究。教育机构也承担着直接的科学生产的任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这一职能在高等学校反映得尤其明显。

二、教育中的科学成分

1.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成分

(1科学作为教育目标

科学作为教育目标,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第一,培养科学工作者和科学家,是

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二,培养新一代的合格公民,基础教育所要培养的任何人,都必须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

(2科学作为教育内容

科学作为教育内容,不仅因为它有用,而且还因为它凝聚着真善美的因素,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3科学作为教学方法

科学作为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别人已知而自己未知事物的过程,与科研过程有相似的内在心理机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科学在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化作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等。

2.教育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成分

(1科学与教育政策

当代,科学已经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与教育成为环环相扣的两个基础性环节。国家在科学技术上的需要,往往直接能够在教育政策中得到体现。科学的发展成为当代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2科学作为教育研究的规范

教育本身被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且其研究规范不断向科学化接近,也是科学在教育领域的重大成果之一。

三、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1.“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主要特征

(1能力本位主义

以往的科技革命都以解放人的体力为要务,新科技革命则旨在解放人类的脑力,把人的智慧从繁重的记忆和计算负担中解放出来。因此,这场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或称之为“过程教育”。

(2个别化模式

新科技革命对传统的大一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的教育革命的一个重要特征,将是培养目标的个性化。在“第四次教育革命”中,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普遍采用,个别化教学形式将重新返回学校,并且将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显示其前所未有的效力,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则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3广泛采用高科技教学手段

新科技革命将为教育提供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彻底改变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学校的许多教学职能将可能部分地转移到非学校部门去。

(4高情感、高创造性的教育

新科技革命不仅通过物质手段更新教学技术和形式,而且还会以新的思想和观念来影响人,并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为达到这一要求提供物质上的保证。教育的人文化将是必然的趋势,新教育革命除了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之外,必将要求更加重视高情感的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共事、合作的素质。

2.科学教育的新取向

(1科学教育人文化

科学教育人文化的核心,就是要求把科学首先作为一种文化,而不单纯是一门技术教给新的一代,使他们不仅掌握科学本身,而且还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怎样合理地应用科学,使之造福于人类而不是贻害社会。科学教育的人文化,

就是在教育上,科学首先应该被看作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而不是一门功利性的实用技术。

(2科学精神的教育

科学精神是科学界认同与遵守的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是科学的人道本质所要求的价值理念、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要求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过程中,从科学发展史、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及科学家等角度着手,让学生逐渐领悟其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并将其内化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去。

3.知识增长对教育的新挑战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知识增长的方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对人才素质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一个人形成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2知识结构的综合化。拓宽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3知识传播的数字化。要求人们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吸收、判断、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知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这就向教育提出了培养具有现代国际沟通基本技能和现代国际观念的国际化人的要求。

2018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5 第1节教育的发展5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6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7 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7 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8 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8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9 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9 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9 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9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0 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0 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11 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11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2 第1节教师12 第2节学生13 第3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3 第六章当代学习理论14 第1节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 14 第2节学习的心理条件15 第3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15 第4节学生的学习差异16 第5节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多元智力理论16 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17 第1节课程理论的发展17 第2节课程结构18 第3节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19 第4节我国当代课程改革19 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20 第1节教学与教学理论20 第2节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1 第3节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21 第4节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22第5节情感教学理论22 第6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3

第九章当代教学策略23 第1节教学策略概述23 第2节教学设计策略23 第三节教学实施策略24 第四节教学反思策略25 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25 第1节道德、品德与教育25 第2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实施德育的两大途径)26第3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26 第4节体谅模式(英国麦克费尔首创)26 第十一章当代教育评价27 第1节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27 第2节学生评价28 第3节教师评价29 第4节学校办学水平评价29 第十二章当代学校管理29 第1节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30 第2节教师管理30 第3节班级管理31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31 第1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31 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32 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33 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34 第1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 34 第2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34 第3节教育制度与教育平等 35 第4节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障35 第5节中国教育的民主化35 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36 第1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36 第2节教育中的科学成分36 第3节新科技革命与教育37 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37 第1节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37 第2节学校文化37 第3节教师文化37 第4节学生文化38 第5节班级文化38

教育集团化办学先进经验交流材料

风正扬帆正适时 ——修武县王屯教育集团发展纪实 修武王屯教育集团2014年9月筹备成立,一年多来,着力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群众满意度和美誉度,改变王屯教育的落后现状,通过健全组织、形成机制、强化措施,取得了人民群众满意、上级领导认可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挑战与机遇——王屯教育集团顺势而生。 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一个新事物诞生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内部思变的强烈需求。王屯教育集团的诞生也是从内向外开始的,这要从王屯乡小学教育的原来的状况说起。 现状一:王屯乡共有6所小学,在校学生1125人,教职工119人。六所小学发展严重不均衡,周流小学、付屯小学、黄村小学从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到教学效果发展比较先进,而其余三所小学相对就要薄弱得多。习村小学紧邻修武县城,尽管教学质量很好,但对于不明就里的老百姓来说,县城学校的诱惑远远大于身边的村小,学生流失严重,每到招生时节和开学初,挂在校长和老师们脸上的都是苦笑。延陵小学距武陟县城不足十里,留守儿童的增多,私立学校的冲击,加上占学校教师比例很重的具有时代色彩的老民师,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家长舍近求远,让自家孩子外出求学,在攀比心理作用下,更多的孩子涌向了武陟各私立学校。董村小学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和村中不和谐,造成教师思想情绪消极抵触,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王屯乡整体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令人堪

忧。 现状二:教师队伍整体薄弱。一是教师老龄化严重,超过50岁仍然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有30多人,其中多数是转正的老民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比较低。二是教师流动性大,近几年,新分教师包括特岗教师补充的倒是不少,随着三两年稚嫩的适应期结束,还没为学校做多大贡献,就开始调离了。更为可惜的是从教多年的中青年教师,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成长为骨干教师后,不少人都选择调进县城,王屯乡成了“飞鸽牌”教师的中转“加油站”;三是教师专业成长意识弱,专业成长路径窄。受大环境影响,教师普遍不愿意主动学习,自我成长的意识不强,啃老本的比比皆是;单轨制小学,教师没有同科教师相互学习切磋,多数靠自己摸索,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导致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缓慢,进而影响到我乡教师整体素质。 现状三:学生流失严重。因为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教师队伍薄弱,追求高质量教育的家长都选择宁愿放弃家门口的学校,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把孩子送到修武、武陟等县城学校上学,特别是延陵小学、习村小学,全校学生由原来的二、三百人锐减到不足百人。 现状四:社会、家长满意度低。一是不同村的群众之间要相互比较,哪个村的学校建得好,哪个村的学校破烂,一比较就会生出一些不平之气;二是学校之间的不均衡、教师队伍年龄老化和人才流失,引起大量优秀生源的流失,导致全乡教育教学成绩一直徘徊在低谷,造成王屯乡教育在百姓心目中核心竞争力的丢失,并逐渐产生恶性循环的怪圈。能不能找到一种出路,改变王屯乡小学教育的现状,这是一个挑战,成了王屯教育人夙夜难寐的困扰。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 学的若干思考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集团化办学在我国应运而生。遵循规律、大胆探索、协同改革,对于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集团化办学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改革成效显着。同时,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凸显,辅导热、办班热、择校风等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公平的现象屡禁不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任务。 集团化办学最初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以契约为纽带构建的大规模多层次组织形态,是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它使传统学校由单一封闭走向联合开放,推动着学校组织变革。在很多地方,实施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要举措,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模式和学校品牌。 第二,集团化办学要鼓励多样化探索。 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类:名校加薄弱学校、名校加新建学校、名校加民办学校。其共同特点是通过组织重构和资源重组,输出名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秀文化和优良师资,带动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或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在较短时期内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紧密型关系,实行集团总校校长负责制,集团内各成员校不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人财物由总校统一调配;二是松散型关系,实行名校校长领衔制,集团内各成员校依然具有独立法

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人力资本理论能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个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涵义 ①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②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③人力资本理沦的基本观点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此外,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如下: 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 素质。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筛选理论 (1)筛选理论的产生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2)筛选理论的基本思想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它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答: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2.教育功能的类型? 答: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5, 3.教育的个体功能? 答: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正向空能 答:1.教育文化的保存功能。2. 教育文化的选择功能。3. 教育文化的融合功能。 4. 教育文化的创造功能. 5.教育目的的定义 答: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6.教育目的的功能? 答: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任何社会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定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根据自身或人的发展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边达到其自身发展的目的。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据指导原则,而且也是检查评价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 7.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答:1,社会的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理性与有限理性问题2,人的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人的需要。 8.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答: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与课堂的组织环境。 9.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答: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6,相互影响。 10.教育专业化的特点及内容 答: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通过专业训练和终生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

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集团化办学在我国应运而生。遵循规律、大胆探索、协同改革,对于集团化办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集团化办学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改革成效显著。同时,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凸显,辅导热、办班热、择校风等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公平的现象屡禁不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任务。 集团化办学最初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以契约为纽带构建的大规模多层次组织形态,是通过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它使传统学校由单一封闭走向联合开放,推动着学校组织变革。在很多地方,实施集团化办学已经成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重要举措,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模式和学校品牌。 第二,集团化办学要鼓励多样化探索。 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类:名校加薄弱学校、名校加新建学校、名校加民办学校。其共同特点是通过组织重构和资源重组,输出名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优秀文化和优良师资,带动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或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在较短时期内提高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紧密型关系,实行集团总校校长负责制,集团内各成员校不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人财物由总校统一调配;二是松散型关系,实行名校校长领衔制,集团内各成员校依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支配人财物;三是复合型关系,兼具紧密型教育集团和松散型教育集团的特点。 要根据办学需求和区域教育资源现状,探索灵活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可以是上述办学模式的一种,也可以尝试新的办学模式和内部治理结构。还应指出,集团化办学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模式,但不是唯一有效的模式。我国教育人口众多,区域、城乡、学校间差异较大,要坚持因地制宜,倡导首创精神,探索多样化的办学新模式,避免一刀切、走形式、一哄而上。改革成功的标准是,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学生真正受益,家长和社会认可。 第三,集团化办学要尊重规律长期积累。 我国教育集团发展的时间较短,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建构比较薄弱,实践经验积累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是提倡优势互补,促进合作共赢。今后,教育集团成员校之间的关系将由创建初期的抱团发展,转变为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共享、联动和创生,即基于个性的资源共享、基于共赢的成员联动和基于自主的协同创生。这种发展方式必须是系统的集成和优化,需要以教育集团成员校之间的互利合作为前提,做好集团文化认同和整合工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合作共赢。 二是坚持和而不同,注重特色发展。集团化办学以一所名校为龙头,带动区域内若干所学校共同发展,“龙头”学校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足够的支撑实力;“拉郎配”会导致“削峰填谷”,甚至会“稀释”优质教育资源。要避免“同质化”现象,尊重集团内各成员校的历史,挖掘每个成员校在独特的发展环境中形成的特色,在相对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实现集团整体的优质化。 三是遵循教育规律,注重长期积累。精良教师队伍的建设,优良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和校风学风以及鲜明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积淀、厚积薄发,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钱简单堆砌。集团成员校要依托名校的软环境,如文化基因、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管理经验以及办学声誉等,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建设,使学校的文化得到重塑,制度得到完善,质量得到提升,特色得到强化。要探索集团化运作规律,在优化治理结构、建立共享机制、校长教

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当代教育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 定义和研究范围”。该书是在AECT主持下,通过美国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并举行一系列专题学术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历的新看法。根据这个定义,作者对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作出了新的界定。1994年的“美国教育媒体与教育技术年鉴”对该书给予了较当代教育技术学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是比较符合当前的世界潮流,也是比较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的。 实践”。 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其中每一个领域的具体研究内容则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 策略的制定(教案策略中又包含教案活动程序和教案方法等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的教案系统与教案信息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基于计算机的辅助教案技术(CAI和ICAI>的开发研究以及将多种技术加以综合与集成并应用于教育、教案过程的开发研究。 与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和法规化,以保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 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为此应及时对教育、教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参照规范要求(标准>进行定量的测量与比较。个定义是这样的:“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各种人、各种方法、各种思想、各种设备和组织机构,而这些教育技术界才有人指出,该定义已经过时,需要进行修改。仔细分析77年的老定义,不难发现它与94年的新定义之间有以下几点明和方法等);而新定义则认为教育技术是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调的是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过程,换句话说,老定义只是把教育技术看作是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而没有把它看作是一

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体系,因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为教育技术是研究如何优化学习过程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其着眼点是既重实际应用又重理论研究。 概念是比较笼统、比较抽象的,既不能为教案设计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也不能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指明方向。而新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环境和条件。它有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之分。人类资源包括教师、辅导员和学习小组;非人类的学习资源模式)。在新定义中用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概念取代比较笼统、抽象的人类学习概念,对于教案设计具有重要的指的设计。忽视教案模式的教案设计是不完整的、不可取的,是不符合现代教育技术学的要求的。这样,就不仅为教案设计提供了全面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与实质,因而更全面、更深刻。这表明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已逐渐由表及里、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教育技术本身 的启迪与教益,从而对推动我国电教事业和教育技术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者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因此主要涉及的是“人”<学习者);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环境和条件,因此主电教工作者无关。少数地方的教育领导部门也持有类似的看法,致使个别地方的电教馆等同于仪器设备供应站,未能在教案改革中发传统的只管物不管人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胆投身到学校教案改革中去,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帮助各科老师运用好电的,所以学习资源设计一般是指非人类学习资源,即教案媒体和教案环境的设计。多年以来,因为受77'教育技术老定义的影响,我国更有甚者,把媒体作更加狭隘的理解,到80年代后期还认为媒体就是<或者主要是)“视听媒体”,把计算机及其它新型媒体均排除在教事业逐步走上更加健康发展的轨道。 择,所以教案环境的设计一般是指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案模式的设计。多年以来,因为受77'教育技术老定义的育经费短缺,机房建设和设备添置非常困难;另一方面因为不重视学习过程和教案模式的设计,致使不少花费大量投资建设的机房和建设;购买设备不看现实的条件和需要,只是互相攀比,盲目追求高档次。令人痛心的是,这种现象至今还没有得到纠正,且有愈演认知过程却是活的,重视教案模式和学习过程的设计与开发就可以在一定的硬设备条件下,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教案模式,这就是我们通过学习94'教育技术新定义所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 八十年代后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科学委员会考虑到微型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和并于1988年开始实施。该项目持续6年,曾先后组织过多达50次的高级研讨会和专题学术讨论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所有成员国的几AECT年会以及UNESCO召开的亚太地区教育技术专家研讨会)的主要观点,可以看出当今教育技术的发展有以下趋势: 集合。它的前身是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的ARPA提议,其目的是将原有NSFNET的性能升级,并大大扩rnet的主要骨干与基础。 管理的责任,逐步使网络实现私有化。从那以后,这些公司就陆续宣布了对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大量投资的计划<例如Sprint公司和络传输率相当于每秒传送500页的文本,或是每分钟传送两套大百科全书。而下一步基于NREN的Internet将要把传输速率再提高1000且还在以每月递增用户10%的速率急剧增长。专家们认为,这种增长势头估计会持续到下个世纪初,直至所有使用计算机的人都成为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教案手段、教案方法的改变上,而且将引起教案模式和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体”国际会议所作的特邀报告中,对基于未来的Internet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体制与教案模式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并通过一个实例对这种通过这种学习掌握一种制作动画的最新技术。根据她原来的了解和同事们的帮助,她打听到国内该领域著名专家的名字(假定是维纳的讨论一样>。苏珊提出几个问题请教维纳,并在维纳指导下做几个用新技术制作动画的作业,然后苏珊把具有新技术特点的软件从向维纳请教或咨询所需付出的费用。在刚才的教案过程中,维纳也可能向苏珊请教或咨询某些他所关心的问题或信息,若有这种情况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每个人既是学线被打破,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在你工作或学习感到疲劳时,可以从电影资料库中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当面”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著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在眼前。世界上的每一个公民,不管其家庭出身、地位、财富如何,都可以享受到这种最高质量的教育,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案模式。这种教案模式是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的,不论是

芜湖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

芜湖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 (试行) 为贯彻落实《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芜政[2014]39号),促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健康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打造教育名城助力,特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评价的对象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工作考核评价的对象是全市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或备案的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核心的教育集团,优质学校办分校的核心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结对帮扶工作的帮扶中小学、幼儿园。 组建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开展优质学校办分校、实施结对帮扶工作一个学年的,可以向其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考核。 未完成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办分校和结对共建学年工作任务的县区不得推荐学校参加市级考核评价。(工作任务见芜教基[2014]58号) 二、考核评价的内容 依据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结对共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芜湖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指标”、“芜湖市基础教育优质学校办分校考核评价指标”和“芜湖市中小学、幼儿园

结对帮扶考核评价指标”。优质学校办校区考核评价指标参照优质学校办分校考核评价指标执行。(考核评价指标见附件) 三、考核评价的方法 定期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工作从2014-2015学年起至2016-2017学年止,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查自评和组织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得分85分以上的(包括特色分在内)为优秀。 分类考核评价。对已成立优质学校教育集团的,以教育集团为单位进行考核,分集团化办学(包含优质学校办分校)和结对帮扶两项工作进行评分;对未成立优质学校教育集团,实施优质学校办分校和结对帮扶工作的,以核心学校为单位进行考核,分优质学校办分校和结对帮扶两项工作进行评分;对实施结对帮扶工作的,只对开展帮扶工作的优质学校进行考核,对结对帮扶工作进行评分。 四、考核评价程序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考核评价工作分自查自评、县区评价、市级评价、实施奖补四个步骤。 1、自查自评:每年8月31日前,各优质学校教育集团核心学校、优质学校办分校核心学校、结对帮扶工作的帮扶学校认真对照标准,逐项逐条地对上学年集团化办学工作(包括教育集团运行情况、优质学校办分校和结对帮扶等)进行自查自评,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自查自评结果和报告。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发展现状及可能进路教学教材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发展现状及可能进路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群体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与日俱增,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越发突出,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应对策略之一便是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成为解决民众对优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这一矛盾的主要路径,即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走向“多极化”并不断提高其“可选择性”。因此,厘清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探究其内在特征,是整体思考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必须首先研究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意蕴 一般意义上,集团化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业务拓展、市场需要或竞争扩张,通过新建、合并、运作等较为自由的方式,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化,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过程。新时代背景下,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而导致教育发展空间缩水,“上学难”的问题演变成了“上好学校难”的现实境况。有鉴于此,当前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指在新的背景、新的教育现状下,为解决民众“上好学校难”的现实问题,为拓展新的教育市场发展机制,通过新建、合并等一系列方式建立教育联合机构的办学模式。“集团化办学创造性地运用了企业经营模式,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了促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最大化效应的运作模式,它通过统一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教学标准规范等,促进集团向着集约管理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扩大名校的品牌影响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一定时期,特定的区域内实现一个有效的优化配置。”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和肯定性,总览其办学历程及办学发展,可看出其具有以下内在特征。 一是辐射范围广。基础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方式能够促使优质的教育资源被尽可能地扩大,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增大,有利于基础教育领域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二是流动范围大。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在相对范围、相对区域内的招生基础相对稳定,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的深入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在以集团化办学的学校内部、学校之间相互适度流动,这种基础性的做法,有效缓解了学生择校难的相应问题,解决了基础教育办学过程中诸多家庭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难题。三是互补性强。集团化办学能拓宽各个学校的教育视野,尤其是处于教育资源分配严重短缺的相关学校,集团化联盟将有效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资源互换,有利于强化集团内部各个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使信息化的交流更加丰富,信息的表达、传播渠道更加通畅,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和效果。四是带动性强。集团化办学主要呈现出“名校带新校”“名校扶弱校”“名校管民校”“名校连子校”“名校联名企”五种办学模式,这五种模式都是以名校为领头,以名校为起点和中心来开展的。 二、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现状 (一)当前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优势 ●行政支出减少,教学质量提高 在国外,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早已存在,国外校长是学校运作的管理人员,学校在财、物方面的所有需求通过校长向政府的外包机构提交。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减少学校各自为政的管理弊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预防各类腐败的产生,因此,对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模式,在借鉴国外优良做法的基础上,行政管理节省的资金可用来确保教师的培训投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师自身的素养,增加教师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同时,集团化办学可以促使教师资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流动,让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和教学技能,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名校之名,在于其拥有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足的师资队伍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基础教育

当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当代教育学 选择: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改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人口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其突出标志由三个,即教育先行、教育内涵发生变化、教育高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大、中学生人数激增是发达国家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新增长时期,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 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规模迅速增长、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内涵逐渐扩大、不平等严重存在。 多样性模式是指有不同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不同的高教机构或课程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 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重含义: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学习苏联、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建国初我国学习苏联的主要形式:大量引进苏联的教学大纲、教科书; 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 各院校邀请苏联专家讲学、参加学校管理; 仿照苏联的学校管理模式。 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两种办学形式。 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素质可分为三类: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教师专业训练内容: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 专业意识:从业、敬业、乐业。 专业态度: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倾心相爱、诲人不倦、精诚合作、协同施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专业品质:具有广泛兴趣、与学生打成一片、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客观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创新精神、 善于接受新事物。 教师为有效的把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知识,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

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出现了许多平行性分支学科和交叉性分支学科,构成了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分支学科为支持的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出现了许多影响广泛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如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1)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都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2)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答: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想获得个人发展,取得组织的成功,赢得国家的强大,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2)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2、要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这是由政府行为的性质、作用和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决定的。(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3、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机制。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校长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3)改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素质教育的几个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就有的发展,社会也得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主动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 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塑造都、 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 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 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是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体现,因而 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 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 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 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 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 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 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 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 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 展的手段之一。 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整天打打闹闹、蹦蹦跳 跳、整天快快乐乐、随心所欲,必然会影响升 学率。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 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 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的素 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 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 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 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 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 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 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 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 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 组和运用,表现为新技术的发明及新思想的产 生,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 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 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 境的应变能力。(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 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 所在。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 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能力。对 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 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 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是扼杀学生的 创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3)重视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传统教育的根 本区别之所在。在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 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 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 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 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 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 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形 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 养和发展。 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过程的 机会均等。 答: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难 题,大家都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 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都 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 等的学习机会,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1)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的优点是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 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 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班级授课制也 有明显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既定的制 度、规范、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以适应教学内 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不利于学生 的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尤其突出的缺点是难 以因材施教,因为其他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 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 形成和特长发展。(2)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教学 和个别指导等形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 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会得 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实现课堂教学公平②压缩 集体教学时间,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照成 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增添辅导老师,增加师生互 动的机会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同伴互助 如按能力与兴趣分组,各组间公平竞赛合理比 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等等。(3)总之,在 班级授课制的现状下,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教学 更符合每个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促进教学 过程的机会均等,实现因材施教。 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答: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 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五育”的相对独立 性。“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 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1)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 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智育是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 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3)体育是使学 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 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4)美育是使学 生掌握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 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 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 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五育”之间的联系。“五育”的联系表现在,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 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与统帅作用。德育 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 的道德品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2)智 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智 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 能,发展能力。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 智力支持。(3)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 用。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体质,发展运动技 能。体育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和充沛的 精力,也可以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 品德,还可以塑造健美体态和美好心灵。体育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4)美育在全面 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养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丰 富学生精神世界,形成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 美、创造美的能力。养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 至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5)劳动 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 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和技能。劳动 技术教育实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它 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 和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