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因

合集下载

外感病因的名词解释

外感病因的名词解释

外感病因的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中,我们经常听到“外感病因”这一术语,它是指引起疾病的外界因素。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外感病因进行详细的解释,探讨其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外感病因。

1. 什么是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由于外界环境中的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原因。

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微生物、化学物质、物理刺激或其他环境因素。

当人体受到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或行为上的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 常见的外感病因2.1 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是引起各种传染病的主要外感病因。

细菌和病毒是最常见的微生物外感病因之一。

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大肠杆菌可以通过食物污染引起肠道疾病。

此外,一些真菌和寄生虫也会引起各种疾病,如真菌感染和疟疾。

2.2 化学物质化学物质也是常见的外感病因之一。

化学物质可以是工业上的污染物、有毒物质、农药、药物等。

当人体暴露在这些化学物质中时,可能会引起中毒、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的生理反应。

例如,接触有机溶剂的工人可能会患有肝脏疾病;食用了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疾病。

2.3 物理刺激物理刺激也是外感病因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包括温度变化、辐射、噪音、振动等任何对人体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物理因素。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可能会导致中暑,持续暴露在强音乐下可能会引起听力损伤。

2.4 其他环境因素除了以上提到的微生物、化学物质和物理刺激外,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成为外感病因。

例如,恶劣的环境条件、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引起不同类型的疾病。

城市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长期不平衡的饮食可能导致肥胖和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3. 外感病因对健康的影响外感病因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和应对外感病因是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了解病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患病风险。

例如,保持个人卫生、接种疫苗、遵循正确的食品安全措施、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等,都可以减少外感病因对健康的威胁。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

中医皮肤病学概论中医皮肤病学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和情志等三大类。

外感病因是由于外界邪气侵袭造成的,如风、寒、暑、湿、燥等。

内伤病因是由于内脏功能紊乱引起的,如脾胃失调、肝郁、肾虚等。

情志病因是由于情绪不良导致的,如忧郁、愤怒、喜乐过度等。

这些病因可单独或共同作用于人体,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中医皮肤病学强调病机的阐述和分析,将皮肤病分为表里两大类。

表证主要是表现在皮肤表面的病变,如红肿、丘疹等。

里证主要是发于内脏的病变,如湿热、血瘀等。

中医皮肤病还强调病理变化的观察和诊断,如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准确找出病因,确定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外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等。

内治外治是指内服中药配合外用中药来治疗皮肤病。

辨证施治是指针对不同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寒湿外袭者用温燥药物,热盛湿重者用清热利湿药物。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方法,中药制剂可以用于内服、外用和汤浴等多种形式。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深入了解人体的整体状况和各种病因病机关系。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皮肤病学需要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的体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此外,还需要配合中西医结合的思路,运用现代诊疗技术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学科,研究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中医皮肤病学的理论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病因病机学说为基础,注重病因与病机的关联,并提出了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皮肤病学需要综合运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具体病症和患者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以提高治疗效果。

外感病因的内容

外感病因的内容

外感病因的内容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引起外感疾病。

这些致病因素主要包括六淫和疫气两大类。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正常情况下,六气变化对万物和人体是无害的,但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如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变化过于急骤,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六气就会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疫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

疫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传染,入侵口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中医书籍或咨询专业医生。

病因——外感病因

病因——外感病因

病因——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疾病的发生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有关。

外感病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原体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2. 季节变化:气候、温度、湿度等因素的改变会影响人体机能,容易导致感冒、疟疾、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3. 环境污染:空气、水、土壤污染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感染性疾病。

4. 饮食不卫生:食物中的细菌、病毒等可引起食物中毒和消化系统感染。

1
5. 接触传播:与患病人员接触或接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物品,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6. 病虫害:蚊子、跳蚤、苍蝇等害虫的叮咬或污染人体周围环境,可引起传染病。

7. 免疫功能下降:长期处于不良环境、饮食不均衡、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

针对外感病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改善室内外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尽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2
3. 饮食要均衡,避免食用不洁食品。

4. 减少与患病人员接触,避免使用他人的个人用品。

5. 注意预防病虫害,使用防蚊虫、灭鼠灭虫等措施。

6. 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7. 及时接种疫苗,遵循医生的预防接种计划。

请注意,以上是一般的预防措施,具体预防措施还需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环境因素来确定。

如果有身体不适或疑似感染,请及时就医并遵从医生的建议。

3。

中医病因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病因分类

中医病因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病因分类

中医病因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病因分类中医病因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研究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它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对于合理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病因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的病因分类。

一、中医病因学的基本概念中医病因学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感病因是指外界的各种因素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如风、寒、暑、湿、燥等。

内因则是指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情志、饮食、劳累、久病、先天禀赋等。

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通过感官渠道侵入人体的各种有害因素,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

其中,风是最常见的外感因素,具有迅速传播和变幻无常的特点,容易导致感冒、风湿等疾病。

寒、暑、湿、燥则分别指寒冷、炎热、潮湿、干燥的环境影响,均可能导致相应的疾病。

2. 内因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累、久病、先天禀赋等。

情志是指情绪的波动对健康的影响,如喜、怒、悲、忧、恐等,不同的情志变化会引发不同的疾病。

饮食是指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如暴饮暴食、偏食等都可能导致疾病。

劳累是指过度的体力劳动或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容易导致虚劳、疲劳等疾病。

久病是指长期患有某种疾病,导致体质虚弱,容易受到其他病因的侵袭。

先天禀赋是指个体先天遗传的体质差异,对疾病易感性有一定影响。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病因又可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失节、劳逸失调和外伤等五类。

1. 六淫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外感病因。

风为最常见,寒、暑、湿、燥、火则分别指环境和气候的不同影响。

这六淫经常与人体相互作用,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不同的六淫会引起不同的疾病表现,如风寒引起感冒,暑湿引起湿疹等。

2. 七情七情主要指喜、怒、悲、忧、恐、思、惊七种情志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不同的情志变化会对人体脏腑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

例如,愤怒易导致肝气郁结,而忧思则容易导致脾气虚寒。

中医病理学病因病机不同的诊疗方法

中医病理学病因病机不同的诊疗方法

中医病理学病因病机不同的诊疗方法中医病理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因病机。

中医病理学与西医病理学不同,中医病理学强调病因病机的研究,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诊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病理学病因病机不同的诊疗方法。

一、病因分类中医病理学将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因主要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内在病因。

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外界邪气进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采用方法有辨证施治、辨证发汗、辨证泻下等。

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部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

根据脏腑经络错误运行的病机,采用方法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等。

二、诊断方法中医病理学注重辨证施治,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确立疾病的病因病机。

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包括皮肤颜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如外感寒邪时,面色苍白,舌苔白等。

2. 闻诊闻诊是根据病人的声音、呼吸等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如外感燥邪时,咳嗽干咳。

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和症状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如问病人是否有寒热感觉等。

4. 切诊切诊是通过按摩病人的腧穴来判断疾病的病因,如按压胸部取脉象。

三、治疗方法中医病理学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辨证煎药和辨证汤剂等。

2. 经络疏通经络疏通是通过按摩治疗来调节脏腑功能,使气血顺畅,如推拿按摩、针灸等。

3. 调理阴阳调理阴阳是平衡人体阴阳之气,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如草药调理、饮食调理等。

四、病因病机的联动治疗根据中医病理学的理论,疾病不仅有一个病因病机,还可以同时存在多个病因病机。

因此,在诊疗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不同的病因病机对疾病的影响,并通过联动治疗,达到综合治疗效果。

结语中医病理学病因病机不同的诊疗方法,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外感病的种类

外感病的种类

外感病的种类外感病可按病因和时间分为两大类。

(一)以病因分类1、六淫分类有风、寒、暑、湿、燥、火之不同,如伤寒、中风、中暑、伤湿、伤燥等。

2、按六淫阴阳属性分类有风寒、风热、湿热三大类,风寒伤人阳气,风热伤人阴气,有系统性而合理,便于临床应用。

《伤寒论》六经也是按阴阳划分的,六邪气的阴阳属性与六经的阴阳属性有对应性,用起来得心应手。

在藏气法时论的指导下,又有病位深浅层次性。

(二)按发病时间分类按发病时间可分为四时正气为病和时行之气为病两大类,这在《伤寒例》里讲的很清楚,谓: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具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之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伤寒例》在此明确指出,虽然外邪都能导致外感病的发生,但有主气四时正气为病和客气时行之气为病之不同,四时正气即四时主气虽为正常的气候变化,但因体质、环境等因素有人触冒其气之后,皆能导致外感病的发生,一般属于普通外感病,比较轻,所谓“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者也;若两感于邪虽然病重致死,但不传染;其病位以本系统为主。

至于时行客气,乃四时反常的气候变化所致,如果人体不能适应其反常气候的变化,就容易触冒而病,而且病重,多属疫病,为传染病;其发病以相克系统为主。

此种病才是导致张仲景族人死亡三分之二的元凶,不可能是四时正气为病,而现在的《伤寒论》教材却只讲寒气正气为病。

若再遇上24年同化年,其死亡率会更加大。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邪之中也……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中医适宜病种的分类

中医适宜病种的分类

中医适宜病种的分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方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追求病因与病机的阐明,并在临床中注重个体差异和辨证施治。

中医典籍中对病症的分类非常重要,它有助于辨证施治和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将疾病按病因、证候、部位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病种分类方法。

1. 病因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因主要指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的侵袭,如感冒、发热等;内伤病因则是指身体内部的疾病因素,如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畅等。

2. 证候分类:中医将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之为证候,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将证候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

虚证主要指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等病理状态,如体虚乏力、气短等;实证则是指病原侵袭而引起的实质性异常,如发热、咳嗽等。

3. 部位分类:根据病变在人体部位的分布,中医可将疾病分为上、中、下三焦的病。

上焦指头面部位的疾病,如头痛、目赤等;中焦指胸腹部位的疾病,如胃痛、腹泻等;下焦则是指盆腔的疾病,如尿频、带下等。

中医的病种分类方法丰富多样,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通常综合不同分类方法来确定患者的病症类型,并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性分类的方法使中医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病种分类以病因、证候、部位为主要依据,并不以现代医学的病理学分类为基础。

因此,在实践中,中医的病种分类与西医学的疾病分类并不完全对应,不能直接互相替代。

中医病种分类的研究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医学理论,加强对疾病机理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种分类方法也将不断完善,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总结起来,中医病种的分类主要包括病因分类、证候分类和部位分类等。

这些分类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准确辨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病因-外感六淫

中医病因-外感六淫

寒邪
六 暑邪 淫 湿邪
燥邪
“阳胜则热”
➢ 暑邪为火热之气所化 ➢ 火热属阳
热邪
壮热、心烦、面赤、烦躁、脉洪大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风邪
•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寒邪
➢ 升散
暑热之气蒸迫,则气向上、外发散,易上犯头目,见头昏目眩

暑邪
➢ 扰及心神(升)

湿邪
心五行属火,通于夏,见心烦,甚至神志昏迷
燥邪 热邪
➢ 耗伤津气
腠理开泄,汗出伤津(散),见口渴喜饮,唇舌干燥、尿少便干 气随津泄,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
气随液脱危象
风邪 寒邪
六 暑邪 淫 湿邪
燥邪 热邪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 暑多夹湿
➢ 夹湿:暑热季节,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水汽弥漫 ➢ 暑湿合患(暑热为主,湿邪次之)
口唇、鼻咽、皮肤干燥,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燥邪
➢ 涩滞:津亏不敷,脏腑失于滑泽
热邪
皮肤粗糙不滑利,痰少不易咳出
风邪 寒邪
•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 燥易伤肺
六 暑邪
淫 湿邪
➢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多自口鼻、皮毛入
燥邪
➢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伤肺津
热邪
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喘息胸痛
燥邪
热邪
风邪 寒邪
六 暑邪 淫 湿邪
燥邪 热邪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阳邪:风性具有向上、向外的特征 ➢ 轻扬:易侵犯人体上部、外部等阳位 ➢ 开泄:皮肤腠理失于固密 ➢ 阳位:头面、咽喉、皮肤、腰背、心肺

中医外感病因(风邪)

中医外感病因(风邪)

中医外感病因(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

风邪为病以春季为多见,但终岁常在,四季皆有。

风邪伤人多从皮毛而入产,引起外风症证。

以下为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发散、透泄、向上、向外的特性,故为阳邪邪。

风性开泄指其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恶风。

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属阳的部位,如头面、咽喉、肌表等。

可见头痛、咽痒、咳嗽、面目浮肿等症状。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二、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性善动,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

如风、寒、湿三所杂至而引起的痹证,若风邪偏盛,可见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称为“行痹”或“风痹”。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如因风而发的荨麻疹表现为皮肤风团,时隐时现,瘙痒时作,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等症状。

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一般必病急,传变也较快。

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

”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其发病与时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又称为“时病”。

三、风性主动“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感受外风而面部肌肉颤动,或口眼斜,为风中经络。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风胜则动。

”四、风为百病之长长者,始也,首也。

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外邪致病的先导。

因风邪四季皆有,其性善动,凡寒、暑、湿、燥、火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症。

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古人甚至将风邪作为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如《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

7-病因

7-病因

课堂思考
• 夏日炎炎,一男生在烈日下军训时突然
晕倒,请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3、暑邪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外 感没有内生。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可出现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 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 多汗→口渴、尿少、心烦。 耗气→肢倦、无力、气短→甚至突然昏倒。 • ③暑多挟湿。
⑶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疠气形成和疫病流行因素 ①气候因素; ②环境与饮食因素;③预防措施不当;④社会因素。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教学要求
• • • • • 1、熟悉七情的概念。 2、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3、掌握饮食适宜的几种情况。 4、掌握过劳的危害。 5、了解过逸的危害。
• ⑴五味偏嗜 • ⑵寒热偏嗜 ⑶偏嗜饮酒、肥甘厚味
• 饮食失宜主要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功能 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⑴劳力过度则伤气,劳筋伤骨。
⑵劳神过度则伤心脾
⑶房劳过度耗伤肾精 2.过逸 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和全身虚弱。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恐:恐惧、畏惧。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
惊:惊吓、惊骇。 大惊主要伤心。 (惊与恐区别:惊不自知而恐为自知, 惊出于暂而恐积于渐,惊易复而恐难解。)
• 2.七情致病的特点
• ⑴直接伤及内脏 心、肝、脾功能失调 为多见。 • ⑵ 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黄雪莲病因是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原因。

疾病与健康是相对的,人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人本便处在健康状态。

当某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破坏了人体的相对平衡,引起了人体的生理活动异常,就会发生疾病。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机理。

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极其复杂,涉及人体内外各种因素,但总的来说,取决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与各种致病因素之间的矛盾斗争。

一、病因(一)外感病因外感病因一般是指来自自然界的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疠气。

外感病因侵犯人体导致的疾病称为外感病。

外感病的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有季节性、地域性,症状相似。

外感病初期具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临床表现。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指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下常情况下称六气。

六淫的致病具有共同的特点。

六淫致病,途径多为外感。

邪气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相关。

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六淫致病,常与地域环境相关。

西北高原多寒病、燥病,东南没海多热病、湿病。

高温环境容易发生温热病。

六淫致病,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还可两种以上邪气相兼同时侵犯人体。

临床常见有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寒邪入里可以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1)风:风为春季的主气,四季皆有。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如下: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行而数变;同性主动;必为百病之长。

(2)寒:寒为冬季的主气,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如下: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暑:暑为夏季的主气,特指从夏至到立秋这段时间的阳热之邪。

暑病轻者为伤暑,重者为中暑。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暑为阳邪,其性升散;暑多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4)湿:湿为长夏的主气,四季皆可见。

其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中医学病因

中医学病因

发病急,变化快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 痫、中风、惊风
动摇不定、风胜则动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等
易与他邪相合,为外邪致 易合他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
病的先导
湿、风热、风燥等
【寒 邪】
气温骤降,保暖不当




汗出当风、淋雨冒雪



饿冻露宿,过饮寒凉
【寒 邪】
伤寒:寒邪外袭,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入脏腑,伤及阳气。
膀胱 尿
四、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碍经络气血——经络脏腑失常

2.症状复杂,变幻多端——表现各异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湿邪


4.易于扰乱神明——蒙蔽清窍

5.多见滑腻舌苔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头—眩晕,昏不知人
咽喉—喉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肺—胸闷,咳喘,痰多
湿



感受雾露之气



涉水淋雨
【湿 邪】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湿为阴邪
阻遏气机 气机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身体困重, 胸闷脘痞,泄泻等
损伤阳气 易伤人体阳气,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湿性重浊
沉重重着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周身困重、头重如裹、四 肢沉重等
秽浊垢腻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粘 腻 性 症状的粘滞性,如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等
停 滞 性 病程的缠绵性,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 缠绵难愈
就 下 性 易于伤人下部,腰膝症状为多

外感病因的认识

外感病因的认识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指的是由于身体受到外部因素的攻击,如病毒、细菌、寒冷、湿气等,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调,发生不同程度的疾病。

以下是常见的外感病因:
1. 病毒感染:由于病毒性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如感冒、流感、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

2. 细菌感染: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肺炎、扁桃体炎、脑膜炎、胃肠炎等。

3. 湿气:湿气易致病,特别是患有湿气体质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并出现疾病,如湿疹、皮肤感染、关节炎等。

4. 寒冷刺激:寒冷刺激可以导致人体表面的毛细血管收缩,影响人体正常热量的散发和调节,导致损伤和疾病,如感冒、发热、鼻炎等。

5. 风邪:风邪是中医学的一种概念,认为风是外感病的致病原因之一。

典型表现是感冒、流感、喉咙炎等症状。

以上是常见的外感病因,外感病的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情的轻重、病因的不同,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通常需要注意休息,避免情绪波动,多喝水,保持营养均衡,并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超强总结中医内科学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超强总结中医内科学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超强总结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它对中医诊疗的实际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中医内科学也是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的必考科目之一。

因此,想要通过中医助理医师考试,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本文对中医内科学的超强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

一、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研究内科疾病的防治和诊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

二、病因学中医内科学的病因学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种。

1.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人体外部环境中的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风热、暑湿、湿热、寒湿、燥湿等六种病因。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等导致人体内部失衡、功能失调或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

三、病机学中医内科学的病机学主要是指病理机制,提供了疾病产生、发展、演变的理论基础。

其中,病机主要包括表里虚实、阴阳失调、气滞血瘀、痰湿内停等。

四、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诊断学是指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望闻问切等。

1.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根据患者的神色、舌质、脉象、面色、姓名、性别等症状来确定疾病的病机及辨证分型。

2.望闻问切望闻问切是对疾病的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更加细致、具体的描述和方法。

五、治疗学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学主要是指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使用针灸、草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具体包括清热、和胃、温中、滋阴、补虚、攻下等方法。

1.清热清热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过清除体内有害物质,使疾病得以缓解。

2.和胃和胃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改善胃肠系统功能,保持胃肠道黏膜的正常生理状态。

3.温中温中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温肾湿宝、姜汁糖水等温中祛寒的方法,改善肾脏功能,增强体质抵抗力,防治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习题集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第一节外感病因一、选择题(一)A1型题1.“六淫”是指()A. 六气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C. 六种毒气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E. 风寒暑湿燥火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A. 季节性B. 地区性C. 传染性D. 转化性E. 外感性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A. 热邪B. 风邪C. 寒邪D. 暑邪E. 燥邪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燥邪E. 暑邪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A. 津液B. 气C. 血D.精E. 神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火邪D. 湿邪E. 燥邪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A. 手足震颤B. 四肢抽搐C. 四肢游走性疼痛D. 角弓反张E. 四肢麻木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A. 凝滞B. 粘滞C. 涩滞D. 瘀滞E. 动血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13.寒性收引可导致()A. 阻滞气机B. 损伤阳气C. 耗气伤津D. 气机收敛E. 凝滞经脉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燥邪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湿邪D. 瘀血E. 暑邪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A. 风邪B. 寒邪C. 暑邪D. 湿邪E. 火邪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A. 寒B. 燥C. 湿D. 暑E. 火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A. 寒邪B. 湿邪C. 热邪D. 风邪E. 火邪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A. 寒邪B. 湿邪C. 热邪D. 风邪E. 火邪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A. 湿邪B. 燥邪C. 热邪D. 暑邪E. 寒21.寒邪的致病特点有易致()A. 气消B. 气耗C. 气泄D. 气乱E. 气收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A暑热炽盛 B. 扰及心神 C. 耗气伤津 D. 暑湿夹杂 E. 热极生风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A. 心火上炎B. 肝火上炎C. 胃火炽盛D. 肺火炽盛E. 阴火炽盛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 损伤阳气B. 阻遏气机C. 粘腻重浊D. 凝滞收引E. 病程缠绵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A. 风B. 寒C. 湿D. 火E. 燥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A. 上炎B. 耗气C. 伤津D. 动血E. 扰神27.六淫之中,唯一可直中少阴为病者,应属()A. 燥邪B. 寒邪C. 暑邪D. 火邪E. 湿邪28.不属于疫气性质及致病特点的是()A. 传染性强B. 特异性强C. 症状相似D. 气候反常E.发病急骤29.下列哪项不属于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A. 社会因素B. 气候因素C. 隔离因素D.环境因素E.体质因素30.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A. 张仲景B. 刘完素C. 陈无择D. 陶弘景E. 巢元方(二)A2型题1.某人素体虚弱,感受寒邪而发病,自诉恶寒,手足冷,腹痛腹泻,便下清稀。

中医外感病因(疠气)

中医外感病因(疠气)

中医外感病因(疠气)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的总称。

当自然环境急剧变化之时,疠气易于产生和流行,其伤人则发为疫病。

在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等。

疠气种类繁多,其所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疫病,又称为疠病、瘟(温)病,包括但不限于现代临床许多传染病。

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如下:
一、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疠气最主要的致病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通过空气、食物、接触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有无疠气接触史是诊断疫病的重要依据。

无论男女,体质强弱,凡触之者,多可发病。

二、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疠气多属热毒之邪,其性暴戾,伤人致病具有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的特点,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不同疠气致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从而在不同脏腑产生相应的病证。

疠气种类不同,所致之病各异。

每一种排气口所致之疫病,均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所谓“一气致一病”。

同一种疠气对机体致病部位又具有定位性,即某种疠气可专门侵犯某脏腑、经络或某一部位而发病,故患同一疫病的人群,大都症状相似。

四、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有气候因素,如自然气候反常变化。

2.环境因素,如环境卫生不良。

3.预防措施不当,由于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人触之者皆可发病。

4.社会因素,如生活极度、工作环境恶劣、社会动荡不安等易造成疫病发生和流行。

注意卫生防疫工作,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防疫和治疗措施,疫疠即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 (3)暑易扰头目心神
(4) 暑多夹湿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为一年 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住 潮湿、淋雨涉水等均可成为湿邪致病的途径,所 以四季均有湿病的发生。
❖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 (二)虫兽外伤
❖ (三)医源因素与先天因素
病机
❖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 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 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 本规律,即病机学说。基本病机,包括邪正 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及津液代谢失常 的方面,为病机学说的最高层次。
❖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2)风性善行而数变
❖ (3)风性主动
❖ (4)风为百病之长
❖ 【附】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的功能 失调,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 导致风气内动,常称为“肝风内动”。主要表现 为头目眩晕、四肢麻木、抽搐、震颤等。
❖ 寒就是寒冷,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 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易感寒邪。其他季节,如 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或过饮寒凉之 物,也可感受寒邪。
疠气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二、内伤病因
❖ (一)七情 ❖ 七情是指人的喜(心)、怒(肝)、忧(肺)、思
(脾)、悲、恐(肾)、惊七种情志变化。若七情 太过或不及,则会伤及脏腑,发而为病。致病特点 为(1 )直接伤及脏腑(2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 结”。(3)影响病势变化 ❖ (二)饮食 ❖ 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 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失宜 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沽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

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一、六淫(一)六淫的基本概念1.六气与六淫(1)六气: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气的变化称之为六化。

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于人体是无害的。

由于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人体的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

所以,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2)六淫: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如果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当温而反寒,冬季当凉而反热),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寒暴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固然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是异常的气候变化,并非使所有的人都能发病。

有的人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不发病,而有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异常变化就发生疾病。

同一异常的气候变化,对于前者来说,便是六淫了。

反之,气候变化正常,即使在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的情况下,也会有人因其适应能力低下而生病。

这种正常的六气变化对患病机体来说又是“六淫。

了。

由此可见,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

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六邪”。

2.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

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及其病理反应相似,但为区别于六淫之外风、外寒、外湿、外燥、外火(热),故冠以“内”字,称为“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的临床表现,一般都没有表证,多表现为或虚证或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外感六淫作用于机体后,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多有表证,而且多属实证。

单纯暑邪伤人,一般无表证可见,但常兼湿邪,称为暑湿,则有表证。

只有外邪直中时,才径见里证。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六淫伤人,由表人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

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1.季节性与地域性(1)六淫致病与季节的关系:由于六淫本为四时主气的太过或不及,故容易形成季节性多发病。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初秋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这是一般规律。

但是,气候变化是复杂的,不同体质对外邪的感受性不同,所以同一季节可以有不同性质的外感病发生。

(2)六淫致病与环境的关系:工作或居处环境失宜,也能导致六淫侵袭而发病。

如久处潮湿环境多有湿邪为病,高温环境作业又常有暑邪、燥热或火邪为害,干燥环境又多燥邪为病等。

2.单一性与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致病又可相兼为害。

其单独使人致病者,如寒邪直中脏腑而致泄泻,其由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发病者,如风寒感冒、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等。

3.转化性:六淫致病以后,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向不同于病因性质的方向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热,·暑湿日久又可以化燥伤阴,六淫又皆可化火等等。

这种转化与体质有关,人的体质有强弱,气有盛衰,脏有寒热,因此,病邪侵人人体,多从其脏气而转化。

阴虚体质,最易化燥,阳虚体质,最易化湿。

另外,又与邪侵久暂有关,一般而言,邪气初感,不易转化,邪郁日久,多能转化。

4.外人性:六淫为病,多有由表人里的传变过程。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或口鼻而入,侵犯人体而发病。

六淫致病的初起阶段,每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称为表证。

表证不除,由表人里,由浅及深。

故六淫致病,多有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

即使直中入里,没有表证,也都称为“外感病”。

所以,称六淫为外感病的病因。

中医病因学说中的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加以抽象概括而来的。

六淫为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三)六淫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1.风(1)自然特性: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

因风为木气而通于肝,故又称春季为风木当令的季节。

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

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

①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

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③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

如外感热病中的。

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④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

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

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

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风与肝相应。

风为木气,通于肝。

外感风邪可导致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等。

这是风邪伤肝,木盛克土所致。

综上所述,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

风邪为病,其病证范围较广,变化为快。

其具体特点为:①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

②媒介作用:能与寒、湿、暑、燥、火等相合为病。

③其致病的特殊性,风病来去急速,病程不长,其特殊症状也易于认识,如汗出恶风、全身瘙痒、游走不定、麻木以及动摇不宁等症状。

临证时,发病在春季与感受风邪明显有关者,均可考虑风邪的存在。

2.寒(1)自然特性:寒具有寒冷、凝结特性,为冬季的主气,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计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

寒为水气而通于肾,故称冬季为寒水当令的季节。

因冬为寒气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由于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人体亦易感受寒邪而为病。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①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

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

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

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②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

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

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

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

寒胜必痛,但痛非必寒。

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

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

“寒则气收”。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寒与肾相应。

寒为水气,通于肾。

寒邪侵袭,寒水泛滥,则尿少,水肿;寒水过盛,上制心火,则心痛、心悸、肢厥等?总之,寒为冬季主气,与肾水相应。

寒病多发于冬季,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寒邪为病,其致病特征是: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致病,全身或局部有明显的寒象。

寒胜则痛,所以疼痛为寒证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寒则气收,故其病有毛窍闭塞、气帆收敛、筋脉拘急的特珏,表现为无汗、拘急泎痛或屈伸不利等。

3.暑(1)自然特性:暑为火热之邪,为夏季主气,从小满、芒种、夏至,到小暑四个节气,为暑气当令。

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

暑邪独见于夏令,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

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炎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而引起的热病,为中于热,属阳暑;而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引起的热病,为中于寒,属阴暑。

总之,暑月受寒为阴暑,暑月受热为阳暑。

(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暑为火所化,主升散,且多挟湿。

①暑性炎热:暑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气,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

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等,称为伤暑(或暑热)。

②暑性升散: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

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因为暑邪易人心经: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