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中的意译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字词简单、句式结构相似的文言文。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不求字字对应。
此法适用于句式复杂、意境深远、难以直译的文言文。
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意译: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增译: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绪。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古文中常见的虚词、重复的词语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如:原文: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减译: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将古文中生僻的词语、成语等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成语替换。
如: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
换译: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六、分译法分译法,即将长句或复杂句式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更加清晰。
如: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分译: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宝藏是地位。
七、合译法合译法,即将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使译文更加紧凑。
如: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合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的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力求让现代读者领略古文之美。
文言文翻译意译技巧
古文者,华夏文明之瑰宝,言辞简练,意境深远。
然时代变迁,语言演变,今人读古文,往往感到艰涩难懂。
翻译,乃桥梁也,连接古今,沟通思想。
意译,翻译之一种,重在传达原文之精神,而非拘泥于字面。
本文将论及文言文翻译之技巧,以意译之法,探寻古文之韵味。
一、把握原文意境,领会文心意译之前,首要之事,乃把握原文之意境。
文言文往往以简洁之辞,表达深邃之意,故译者需细读原文,领会作者之文心。
如《诗经》之《关雎》,以鸟之求偶,喻君子之求贤。
译者需领会此意境,方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二、字词释义,精准到位文言文之字词,往往具有多重含义,译者需根据上下文,准确释义。
如“翩翩”一词,可指轻快的样子,亦可用以形容鸟飞舞之姿。
译者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恰当之释义。
同时,应注意古汉语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免造成误解。
三、句式转换,灵活运用文言文句式严谨,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
意译时,需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灵活转换句式。
如将文言文之判断句转换为现代汉语之陈述句,或将省略句补充完整。
同时,应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译文流畅自然。
四、修辞手法,巧妙运用文言文常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意译时,需巧妙运用现代汉语中的相应修辞手法,以保持原文之美感。
如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比喻,转换为现代汉语之夸张手法,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五、文化背景,深入了解文言文蕴含丰富之文化背景,译者需深入了解,才能准确传达原文之意。
如《左传》中“楚人三闾大夫屈平”,译者需了解屈平之生平、思想及楚文化,方能准确翻译。
六、校对润色,精益求精意译完成后,需进行校对润色。
校对时,应注意译文之准确性、流畅性及美感。
润色时,可适当调整词语、句子结构,使译文更加完美。
总之,文言文翻译意译技巧,需从把握原文意境、字词释义、句式转换、修辞手法、文化背景及校对润色等方面入手。
译者应以传神达意为目标,力求使译文既有古文之美,又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如此,方能跨越时空,让古文之光辉照耀今人。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文言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广东高州中学吴勇文言文翻译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中的重头戏,一般都是给定句子要求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呈现形式是主观题。
但从平时的复习模拟与高考阅卷的答题情况来看,不少同学还没有很好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规则和方法,译出的句子常常错误较多,甚至还常闹出笑话。
所谓文言翻译主要是“直译”,也就是能够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句子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并做准确解释落实,还要准确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相比之下意译难度大一点,因为它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意译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转述法,二是凝缩法。
文言文的许多修辞方法,如果直接按原文翻译出来,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要求,其意思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就要把这些修辞格的词语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合理表达,这就叫转述法。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或增强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一些繁笔,如果照原文对译出来,的确难以做到,且表达效果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简略地译出来,这就叫凝缩法。
无论哪一种翻译,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常说的译文能够达到“信、达、雅”。
所谓“信、达、雅”最早是清人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和《原富》等西方名著后,提出的三条翻译原则。
这三条原则同样适用于古文翻译。
后来一直作为文言文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
所谓“信”,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著,不歪曲原意,不得任意增删、添枝去叶;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准确性要高,达到可信、可靠、真实。
所谓“达”,是基于“信”的进一步要求,即译文要通顺流畅,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如果翻译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别扭艰涩,就是没有做到“达”。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文言文意译课件
• • • • •
2. 比喻 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 ①金城千里。(贾谊《过秦论》) 译:坚固的城防方圆一千多里。 例①,“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 “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 所以意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 天下人像云一样地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应和着 他,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随着他。 • 例②,“云”、“响”、“景”都是名词做状语, 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像回声一样 地”、“像影子一样地”。
文言翻译之一意译
考试说明: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 通畅。
什么地方需要意译呢? • 对使用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用典、夸张等修辞 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 1.互文 •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略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 合并而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 •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 例②,“丝竹”,本来是指丝线和竹子,这 里用来代用丝线和竹子制成的弦乐器和管乐 器,又因这些乐器能奏出音乐,故代音乐。 • 又如“杏坛”代“教育界”,“朱门” 代“富贵人家”,“社稷”代“国家”, “干戈”代“战争”,“桑梓”代“故乡”, “祝融” 代 “火灾”, “纨袴”代“富家不 肖子”,“明眸皓齿”代“美人”,“笔墨” 代“文章”,“而立”代“三十岁”,“陛 下”代“皇帝”,“杜康” 代“酒”, “丹 青”代 “史册”,“钟鼎”、“山林”分别代 “在朝”、“在野”等。 • 萧墙”、 “黔首”、 “七庙”、“万乘”、
• • • •
5.用典 ①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译: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例①,“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 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 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 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 应翻译为“报恩”。 •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 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 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 皇失措。
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语文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
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
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
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
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要求。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到实处,每个字都要在翻译中体现出来,不得漏掉一个字。
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来的字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字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的,要在自己的心中将它落到实处。
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①“调”就是调整句式。
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古文翻译----信、达、雅
古文翻译一、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指基本上按照原文的字句来翻译,努力使原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I译文中得到反映。
例如:原文: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史记陈涉世家》)译文:如果现在真的用我们这群人假说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队伍,作为全国的倡导,一定会有许多响应的人。
所谓意译,是指不全按照原文字句、只按照原文的大意,笼统地加以翻译。
例如,上面那个例句可以译为:如果我们现在果真发动义举,向老百姓假称我们就是公子扶苏、将军项燕的军队,在全国带个头,那么,一定会有许多人响应我们,跟我们一起干。
一般来说,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直译,而不采用意译。
二、翻译的标准近代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三项原则和标准,即信、达、雅”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也是古文翻译的标准。
信所谓信”就是■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
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列子汤问》: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有的人把方七百里”译成方圆七百里”这就错了。
这儿的方”是见方”的意思,即把大山的占地面积截长补短变成正方形计算,其边长叫方”;而方圆”则指周长。
又如,《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有的人把吾得兄事之” 译成我要像哥哥一样侍奉他”这是不准确的。
兄”在原句中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译成像哥哥一样”表义就可能产生分歧:刘邦究竟是把自己放在哥哥”的地位上呢,还是把自己放在弟弟”的地位上呢?因此,兄”必须译成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 二字不可少。
文言文直译与意译经典例子
文言文直译与意译经典例子
一、直译经典例子
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
这种翻译方式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意义,有时甚至可以做到与原文的字面意思完全对应。
以下是一个直译的经典例子:
原文:“盘庚迁都于殷。
”
译文:“盘庚把都城迁到殷这个地方。
”
二、意译经典例子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含义和精神,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和字面意思进行翻译。
这种翻译方式更注重表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而不是简单地逐字逐句翻译。
以下是一个意译的经典例子:
原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译文:“一个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
文言文实词翻译法
文言文,古之遗音,传之千载,其辞简而意深,文雅而意蕴丰富。
然文言文中实词繁多,词义多变,翻译实为一大难题。
兹将文言文实词翻译之法,分述如下,以助后学。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按照文言文中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此法适用于实词意义明确,现代汉语中有对应词汇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对应法:将文言文中的实词直接对应现代汉语中的词汇。
如:“君臣之道,义也。
”(君臣之间的道义。
)“道”,在此处直接对应现代汉语中的“道义”。
2. 替换法: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的兴衰,普通百姓也有责任。
)“匹夫”,在此处用“普通百姓”替换。
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用现代汉语进行解释。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较为复杂,或与现代汉语词汇对应不明确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意会法:根据文言文实词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用现代汉语进行意会。
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吹拂,我心情愉悦,马儿奔跑得飞快,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美景。
)“得意”,在此处意会为“心情愉悦”。
2. 比喻法:用现代汉语中的比喻词汇替换文言文中的实词。
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志向的仁人,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损害仁德,而是愿意为了成就仁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仁”,在此处用“仁德”比喻。
三、语境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即根据文言文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其实际意义。
此法适用于实词含义模糊,难以直接翻译的情况。
具体操作如下:1. 上下文分析法:根据文言文实词在上下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推测其实际意义。
如:“夫子哂之。
”(孔子微笑。
)“哂”,在此处根据上下文推测为“微笑”。
2. 修辞分析法:根据文言文实词在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推测其实际意义。
如:“山川秀美,气象万千。
”(山川秀丽,景象万千。
)“气象”,在此处根据修辞手法推测为“景象”。
四、综合运用法综合运用法,即将上述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对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
文言文各种翻译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将文言文中的字词直接翻译成白话文,力求保持原文的句式和结构。
这种方法适用于表达简洁、语法清晰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文言文的语义,将其翻译成白话文,力求传达原文的含义。
这种方法适用于表达复杂、内涵丰富的文言文。
例如:原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译: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三、注释法注释法是在翻译文言文时,对一些生僻的词语、典故或语法结构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的专业术语或特殊表达。
例如:原文: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注释:拂堤,指拂过堤岸;醉春烟,形容春天的烟雾弥漫,如同醉酒一般。
四、增译法增译法是在翻译文言文时,根据语境的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或倒装句。
例如:原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增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五、减译法减译法是在翻译文言文时,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词语或句子,使译文更加简洁。
这种方法适用于文言文中的重复句或累赘的表达。
例如:原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减译:我每天反省自己:为人处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学习是否勤奋?总之,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样,应根据具体语境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力求保持原文的韵味和美感,同时使译文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
翻译文言文方法组词
一、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文言文中的每个字或词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保持原文的语序和结构。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是指在翻译时,根据文言文的意思,用现代汉语重新表达,不一定完全遵循原文的字面意思。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含义深刻、表达抽象的文言文,如:原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刚健,君子应当自强不息。
三、增译法增译法是指在翻译时,为了使现代汉语表达更加流畅、清晰,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文言文中的省略、省略等修辞手法,如:原文:子路曰:“君子之勇,亦何伤乎?”译文:子路说:“君子的勇气,难道会有什么伤害吗?”四、减译法减译法是指在翻译时,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删除一些文言文中多余的词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孟子见到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为了我国谋利吧?”五、替换法替换法是指在翻译时,用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文言文中的某些词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古语词等,如:原文: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未尝用。
译文: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了云梯,制成后,未曾使用。
六、引申法引申法是指在翻译时,根据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对某些词语进行引申。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文言文,如: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等到岁月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的叶子是最后凋落的。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组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地传达原文意义的目的。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积累词汇、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
2013 调研课 简洁版 文言文中的“意译”?【上课用】
考试说明: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本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明显隐含着以意译为辅的要求
例(1)、直译就是做到字字落实。 如:沛公 已
│
去, 间 至 军中。 │ │ │ │ │
译为:沛公 已经 离开,从小路 到达 军营 中。
例(2)、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抱负远大的 人的志向呢?
(一)借喻的译法: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 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借代的翻法: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 要按其原意译出本体意义来。
(二)夸张的翻法:尽可能译出其表达的程度 特点。
(三)用典的译法: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 简意丰,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 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译为这个典故所包 含的普遍意义。
文言翻译之一意译
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 的对应翻译,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 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要求原文字字 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不 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有时不够通顺。 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 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 别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 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 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 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委婉的译法: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 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 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 本来的意思。
(五)互文的译法:互文又叫“互文见 义”,前后两句或两个短语意义相互交叉, 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二为一。
文言文翻译意译的例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意译):
孔子言:“学习之道,在于不时地温习所学的知识,这不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吗?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而不感到愤怒,这不也是君子的风范吗?”
意译详细解释: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习之后,能够适时地复习,这不也是一件让人感到高兴的事吗?”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重要性,认为通过反复温习,可以加深对知识
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带来内心的喜悦。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前来,这不也是一件让人感到快乐的事吗?
这句话表达了友情的重要性,认为远道而来的朋友能带来愉悦和欢乐。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而不感到愤怒,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这句话提倡了一种宽容和谦逊的品质,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能够忍受他人
的无知和误解,而不因此而生气或愤怒。
整个意译保留了原文的核心思想,即学习的乐趣、友情的珍贵以及君子的风度,同时用现代汉语进行了流畅的表述,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处理好文言文翻译的直译与意译
处理好文言文翻译的直译与意译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从词语到语法结构直接对译,要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它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把原文词语、句子结构作适当改动或灵活处理。
一般来说,“意译”是在难以“直译”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如:①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怀古》)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⑤权起更衣(《赤壁之战》)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①②句中的“藩篱”和“尘网”都是借喻,翻译时就不能直译,必须把喻体还原成本体,分别译为“边境”、“官场”;③④句中的“樯橹”和“口舌”运用的是借代,若直译或保留原词,都很别扭,都应还原成它们所代替的人或事物,分别译为“军队”、“言辞”;⑤⑥句运用了委婉的修辞格,这是古人为了避免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
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像这些句子涉及到借代、借喻、委婉等修辞格,如果我们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的句子只会风马牛不相及,闹出笑话来。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运用意译的方法。
目前,对文言语句的考查要求是要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
从高考评分标准来看,还是对关键词语、语法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
所以,在翻译时我们还要遵循“直译为主”的原则,要将字句落到实处。
要想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准确、晓畅地翻译文言语句,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作好知识的迁移,重点落实实词的意义。
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一般不会出现生僻的词语及用法,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高中教材中多是学过的,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语,作好知识的迁移,落实字句,就能准确翻译。
如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第16题,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
文言文翻译意译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中孔子所述,实则教育之精髓也。
其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以下为原文之翻译及意译。
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意译:孔子在此论述了学习的三个境界,及君子的三种品质。
首先,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温习。
只有通过反复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按时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更是对学习热情的保持。
因此,学习之后感到愉悦,乃是理所当然之事。
其次,孔子提到了友情。
友情是一种珍贵的情感,它跨越了时空的距离,让人感受到心灵的慰藉。
当远方的朋友来访,不仅是对个人的关怀,更是对文化的交流。
在这样的时刻,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最后,孔子阐述了君子的胸怀。
君子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人之所不能。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时,君子不会因此心生怨恨,而是保持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
这种修养,正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根本所在。
总之,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学习的乐趣、友情的珍贵以及君子的品质。
它教导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热情,珍惜友情,培养宽广的胸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真正的君子。
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学习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我们要以孔子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要学会珍惜友情,尊重他人,以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的现代君子。
高考文言文翻译意译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意译:孟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关于君臣关系的深刻见解。
他说,如果一个国君把臣子看作自己的手和脚,那么臣子也会把国君当作自己的心脏;如果一个国君把臣子当作狗和马,那么臣子也会把国君当作普通百姓;如果一个国君把臣子当作尘土和草芥,那么臣子也会把国君当作敌人。
这段话揭示了君臣关系中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重要性。
在孟子看来,君臣之间的情感和态度是相互影响的。
国君对待臣子的方式,直接决定了臣子对国君的态度。
当国君把臣子视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时,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会使臣子产生强烈的忠诚感和责任感。
他们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付出一切,因为他们深知自己与国君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这种情况下,臣子不仅会全力以赴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还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国家的利益。
然而,如果国君把臣子当作普通的动物,那么臣子就会感到被轻视,他们的价值和尊严被忽视。
在这种情况下,臣子很难对国君产生深厚的感情,他们可能会对国家的忠诚度大打折扣。
他们可能会因为不被尊重而心生怨气,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背叛国君。
最严重的是,如果一个国君把臣子当作无足轻重的尘埃和杂草,那么臣子就会把国君当作敌人和仇人。
这种极端的态度会导致臣子对国家的不信任,他们可能会采取敌对行动,甚至可能推翻国君的统治。
因此,孟子强调,君臣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国君应该把臣子当作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关爱。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使臣子心甘情愿地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在现代社会,这段话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中,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才能形成和谐、团结的氛围,共同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孟子的话提醒我们,无论在何种关系中,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
关于文言文的意译
关于文言文的意译作者:赵国芝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9年第02期文言文翻译最常见的是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直译的方法,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这种方法大家比较熟悉。
下面我们来谈谈意译这种方法。
意译。
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意译而不用直译呢?第一种:文言文中有修辞的地方需要注意一、常见比喻修辞手法应该注意例如:1、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句中“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而应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记》)句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
二、借代修辞手法应该注意例如:1、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缙绅”古代大臣把笏(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来作指画及记事之用。
也叫“手板”)插在腰带里,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所以用“缙绅”代指官员。
2、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万钟”,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这里代指高官厚禄。
、翻译时,不能直译,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了。
三、委婉说法应该注意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
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
例如: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一日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其中。
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2、“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触龙说赵太后》)“填沟壑”指死后没有埋葬,尸体扔在山沟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其中,山陵崩,古代用来比喻国王或王后死,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填沟壑”指死后没有埋葬,尸体扔在山沟里。这里谦称自己的死。
“权起更衣”(《赤壁之战》)“更衣”不能译成“换衣服”,应译成上厕所。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出生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
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 主人下马客在船”
译文:主人和客人下马来到船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2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拆开翻译。
两句话的意思交错在一句中表述的方法,在古文中叫“并提”。
例: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
④借代大多不能直译。
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2006年湖北卷)
翻译: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
“庙堂”在这里代指朝廷。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2006年四川卷)
译文: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代指优厚的俸禄,是借代的修辞格;“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箪食”指代粗陋的饮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关于文言文中的意译
文言翻译的铁则:
字字对应、字字落实,直译
但
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
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视察实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祈求赐还自己的骨架身体。
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请求告老还乡。
可见,
某些情况需要意译,这是文言翻译的“变”字诀。
“变” 就是变通。
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格:比喻、借代、引用、用典、委婉等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的说法、互文的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
古文中用修辞的地方往往需要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需合译:将上下句合为一句。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水木清华——池水清澈,花木繁盛。
3比喻有时也不能直译。
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句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
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它的意思是说:词语不知,文句不懂,倒要从师学习;而思想混沌,道理不明,却不从师学习。
将军向宠 “性行淑均”《出师表》
译为:将军向宠,性情善良,品行端正。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译为:岸芷青青,汀兰郁郁,
因为“岸芷”是草,谓语应是“青青”,“汀兰”是花,谓语应是“郁郁”。
大阉(代魏忠贤)之乱,缙绅(代官宦士大夫)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代天下)之大,有几人欤?况草野(代百姓)之无闻者欤?
东曦(代太阳)既驾,僵卧长愁。(蒲松龄《促织》)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⑤委婉说法,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⑥用典故的地方需要注意。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
廉者不受嗟来之பைடு நூலகம்。
译:品行正直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我活着应当不惜性命,死后应当报恩。
课堂小结:
文言翻译推敲好,字字落实不墨守。
直译为主意译辅,该出手时就出手。